请教一些有关传统文化思想的问题

字数:8109访问原帖 评论数:3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2-24 22:56:15 更新时间:2021-12-31 21:08:29

楼主:Harmony_100  时间:2021-12-24 14:56:15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 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 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 ,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 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 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 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 、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 ,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 !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这个是庄子木雁之间,龙蛇之变的论述。学生问他,材与不材,如何自处。庄子回答自己是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但庄子接着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也就是说处于材与不材之间,还是会受各种牵累。那是不是说庄子的选择还是蛮无奈的呢? 还是说自己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是庄子谦虚的说法?

而庄子认同和追求的是龙蛇之变? 也就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皆,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楼主:Harmony_100  时间:2021-12-24 15:36:36
@以前2021 2021-12-24 15:22:39
我先抛个砖:
庄子的话主要意思不是出世和蛰伏。而是说要辩证的看问题,需要出仕时就努力地干活,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需要蛰伏时你就老老实实在家呆者
-----------------------------
谢谢分享 ^_^
楼主:Harmony_100  时间:2021-12-24 15:39:10
我人个觉得木雁之间是一个层面的做人处世方式,而龙蛇之变是更高一个层面的,也是庄子倡导追求的 ^_^
楼主:Harmony_100  时间:2021-12-24 17:00:08
@法王点灯泡 2021-12-24 16:32:48
古哲大儿笼统,形上形下,你可以将任何东西套进去
所以,古文古人古哲是什么意思,只要你有所获得并为你所用,行之有效,即可,不必深究文字
-----------------------------
谢谢指点,可能是我太想去消化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_^
楼主:Harmony_100  时间:2021-12-24 17:01:16
@感谢TY感谢WC 2021-12-24 16:36:16
不鸣之雁,既无才乎?可怜国人片面之思维。
-----------------------------
哈哈, 开启另一个思考角度,谢谢 ^_^
楼主:Harmony_100  时间:2021-12-24 20:21:47
@xiaokanben 2021-12-24 18:40:48
我年青时阅读庄子,对年青时的我(25岁以前)影响颇深。
现在年长时,信奉的是耶稣。是上帝,呵呵。
言归正传,庄子生逢战攻乱世,他的思想以隐晦避世,逍遥从心为主。
曾国藩很喜欢庄子。因为传统的封建社会的士大夫(知识阶层),都是外儒内“庄”的。
至于楼主说的这篇庄子的文章,我点出关键的几个字----“。。。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意思就是不执着于某一种处事方式,根据现实情况而......
-----------------------------
谢谢分享! ^_^

老庄出世的思想,个人觉得,在而今这个时代是不适合秉持的,但他这种龙蛇之变,也就是与时俱化,无肯专为的态度,倒是有闪光之处的。
楼主:Harmony_100  时间:2021-12-25 09:07:31
@都市泰山2010 2021-12-24 22:16:39
庄子的意思按现代的理解就是归零心态、与时俱进。龙蛇之变是指随机应变、执生。往哲学上去理解就是不要被规则、文化所束缚,用本能去作根本的判断,即是实事求是。
-----------------------------
很有意思,谢谢指点!^_^
楼主:Harmony_100  时间:2021-12-25 09:09:32
@默然前行者 2021-12-25 00:05:38
我借用一个成语来说这个事:明哲保身。现在的人对这个成语多数误解了。典出《诗经·大雅·烝民》:“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果然解这个成语的,比庄周高明多了。
-----------------------------
好,感谢赐教! ^_^
楼主:Harmony_100  时间:2021-12-25 09:43:03
@崔红双 2021-12-25 09:23:27
看不懂,请大哥翻译成普通话。
-----------------------------
庄子在山中行走,见到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伐木之人停在旁边却不去砍伐。问其原因,回答说:“没有地方可用。”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得以终其自然寿命。”庄子从山中走出,寄宿在友人家中,友人很高兴,命童仆杀鹅招待客人。童仆请示说:“有一只鹅能鸣叫,有一只不能鸣叫,请问杀哪一只?”主人说:“杀那只不会鸣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中之树,因为不成材得以终其自然寿命,今天主人之鹅,因不成材而被杀。先生将在这二者之间如何立身自处?”庄子笑著说:“我庄周将处在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象与大道相似,实则非也,所以也不能免於受牵累。至於顺乎自然而茫然无心之漫游就不是这样,既无赞誉也无毁谤,或如龙之显现,或如蛇之潜藏,随时变化,而不肯专主一端。时上时下,以与天地万物和谐为准则,茫然无心漫游於未曾有物的虚突之中。按物之本性去主宰万物而不为物所役使,这样哪裏会受到牵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遵循之法则。至於万物之情理,人世伦理之传习就不是这样。聚合转成分离,成转成毁,刚直则受挫伤,尊贵则遭非议,有作为就有亏缺,贤能就遭暗算,不肖就遭欺侮。怎麽可能一定不受牵累呢!可悲呀!弟子们记住、只有道德是要归向的。” ^_^
楼主:Harmony_100  时间:2021-12-25 14:27:42
@默然前行者 2021-12-25 13:06:00
寒潮来袭,下雪了,窝在家里取暖。就当文字游戏吧,我来聊一聊这个“烝民”与“明哲保身”。“烝民”之“烝”,本“火气上行”义,于是可以做成蒸菜。对“人”来说,“烝民”跟“蒸菜”一样,也是一个结果。那产生“烝民”的、上行的“火气”是什么?欲望。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这个“大欲”的火气、产生的结果就是“烝民”。《圆觉经》:“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
谢谢老师的围炉哲话,很过瘾! ^_^
楼主:Harmony_100  时间:2021-12-27 16:35:04
大家好,鄙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多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籍。但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先人遗留下来的经典著作实在是太多。大家有没有推荐的书籍或者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高效地学习呢? 也可以是好的建议,谢谢! ^_^
楼主:Harmony_100  时间:2021-12-27 21:44:05
@几度观澜 2021-12-27 20:57:37
楼主提出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需要认清“材与不材之间”有什么作用,或者说其与“道德之乡”间的关系。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
山木篇开篇明志,旨在成就道德境界。而学人起步之初,面对的是材与不材的选择局面,实际上是“有”或“无”的方法问题。偏于任何一端,都难步入道德之门。学生问庄子如何自处,实际上是问如何起步的问题。庄子答“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是说我会这么做,即不偏于有,不偏于无,似......
-----------------------------
太好了,谢谢,让我对于这段话有了更深一个层次的理解,分步走达到“道德之乡”的境界,这样的理解比较符合庄子的文中逻辑 ^_^
楼主:Harmony_100  时间:2021-12-28 09:58:32
“《老子》(道德经)是世界上翻译最多、影响最大的文献之一,英文的翻译就有百种以上,对此书的兴趣的世界性的”——美.艾兰,国外学者研究《道德经》角度不拘一格,认为其可了解中国文化的起源,美国的汉学研究者罗浩认为马王堆《道德经》帛书本出土是激动人心的,他将道家理论归于“宇宙观”、“自我修炼”、“政治思想”三个不同的哲学范畴。他们独特的目光对我的启发,以及我对《道德经》传统注解的一些质疑,激发我想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道德经》进行研究,从文字字源角度对《道德经》作个初步的解析。
第一章 什么是老子说的“道”
《道德经》起首一句: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⑴
传统的解释有:
1、“道可以说出来,但说出来的道理不是真的道”
这种解释有两个缺陷:
一是给人直观感觉不是在定义“道”,而是在“道”已经被定义后,在增补对“道”的特点或性质的描述。可作为《道》经起首一句,应该是首先给“道”下一个基本定义,让人明白自己在说什么,而不是上来就让人糊里糊涂,这是行文风格不符合常规的翻译缺陷。
二是既然说出来的不是真的“道”,那老子何必再说下去?这是翻译者忽略了语言应具有的逻辑,一厢情愿地玄虚古人。
2、另外的几种解释:
“道理可以说出来,但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
“道理可以说出来,但没有永远不变的说法”
“道理可以说出来,但不能老是在靠说”
无论哪种解释,都显得别扭和牵强,不是前后句缺少逻辑上的联系,就是本身含义荒谬。因此需要附属大量的说明来解释为什么这么翻译,不能做到简明直译,因为读者只看直译句子而不看大段的翻译说明根本不能明白翻译者在说什么。我个人认为,好的翻译是让别人很快懂你的意思而不是把别人搞糊涂或让人觉得你在说废话。
我本人以前虽接触过一些道家文化,但理解并不深,只感觉“道”含义和“上天法则”、“运气转换”有一定的联系,比如“天道”、“运道”等,对传统解释比较接受。
直到有一天改变了想法,我是一个民族源流的爱好者,我阅读了一些研究民族源流的书籍,也阅读《穆天子传》《山海经》等一些古代文献,对于昆仑山对古代汉民族的特殊意义感到迷惑和好奇,于是突发联想,有没有可能在帕米尔地区的一些古老民族是否有和上古汉族发生接触结合甚至是同源?经过对各民族辞典做一些简单对比,把比对焦点放在我国的高山塔吉克族上面,高山塔吉克分为萨雷库勒和瓦罕,这两种语言比较接近而且不同于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语,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古代语言孑遗。通过一些比对,自认找到了一些词汇发音与上古汉语同源痕迹,特别是在对《道德经》中某些含义模糊不可解的字与高山塔吉克语中的词汇比对中有令人惊异的发现,最明显的就是“道可道”的“道”字。
“道”在传统文化中有“上天运作法则”、“运气流转补不足”等基本含义,在郭店楚墓出土的《老子》竹简中,李学勤先生认为有对“道”的运行结构的单独说明的一段文字⑵,其中提出“太一”的概念,李学勤先生认为就是后人对“道”的含义的补充说明,文中认为:“太一”藏于水而生水,水反辅太一生天地,天地生神明,神明生阴阳,阴阳生四时,四时生寒热,寒热生湿燥,湿燥生岁,成岁而旋。
如果庄子等后人受关尹的思想的影响,而关尹接受的是老子的思想,那么这个太一的结构就可能是对老子的“道”的原始含义的一种加工,虽然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结构不相同,但其中的一些词汇概念应该有联系,也就是说“道”不仅形成天地,也形成了四季、年的运转,暗含“天道运转”的含义。“道”不仅是指物质,也指物质运行规律。和这个含义最接近的字或词,不是汉语的“道”字,因为“道”的汉语解释是“道路”(方法)、“说话”,差异较大,符合这一含义的是我国高山塔吉克语中的“dou”,其汉语含义是:“轮回、旋转、时运、时节、肿发”⑶,其中“轮回、旋转”的概念正好对应简本中的《太一生水》篇中的“成岁而旋”,以及楚帛中的“乃旋以为岁”中的“旋”字,而“时节、时运、时代、(种子等)肿发”等概念又和古本中的“四时、寒热、岁”等概念能对应上。从语音上说,“道”的中古拟音“dAu”⑷也是和我国高山塔吉克语中的“dou”极为相近的。
最后,老子对“道”的概念在后面的章节也做过解释: “吾未知其名 ,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其中的“筮” ,应该为“逝”——远去,“反”字应为“返”,
“大”——>“扩展”——>“远离”——>“返回”
这实际上这就是老子对“道”的解释,就是一个“轮回”“旋转”的概念, 同样和我国高山塔吉克语中的“dou”极为相近,可以说是“道”的最原始概念。
《穆天子传》等上古文献说黄帝来自昆仑,虽然昆仑地点有争论,但新疆的昆仑山到帕米尔地区是很有可能的, “dou”只存在于属于东伊朗语族的我国新疆的高山塔吉克人中,而在临近的波斯、塔吉克斯坦语以及较远的印欧各语言中没有相应的词汇,表明这个词汇可能就起源于帕米尔地区,这难道是巧合吗?有人会说文化是相互影响的,高山塔吉克人的“dou”可能来自汉族影响,是汉语借词,我对此是否定的,因为我会对“名可名”、“不上贤”等等句进行分析,证明《道德经》一些词汇是从西向东流动而不是相反。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真正解释是:“旋转轮回的(世界结构)是旋转轮回着的,没有永恒的旋转轮回的(世界结构)。”
一种更通俗的解释是“运气是在轮转的,没有不变的运气。”
---------------------------------------------
@以前2021 2021-12-28 03:33:13
⑴采用的《道德经》版本以帛书甲本为主,破损部分由帛书乙本和通行本补足。
⑵取自《郭店老子》(美 Sarah Allan 艾兰)中的第一章
⑶对比的依据来自高尔锵先生的《塔吉克汉辞典》、邓良先生的《中国塔吉克语词源辞典》特别是后者
⑷取自郑张尚芳、潘悟云等先生的拟构。
-----------------------------
妙啊,有不同的解读,正是非常道吧,给人不同的启发和指导,谢谢! ^_^
楼主:Harmony_100  时间:2021-12-28 10:17:05
@以前2021 2021-12-28 03:57:36
第二章 什么是老子说的“名”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传统的解释有:
“可以被命名的名字不是能永恒的名字”
“名字可以被命名,但不能永恒”
这些不是与原文词序结构不同,就是语意突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读后一头雾水,和前面的“道可道也…”后面的“无名万物之初也”没有含义上的紧密联系。同样需要大量的附加解释才能使整段翻译具有完整性,达不到直译效果,属于演绎性翻译。
“名”在......
-----------------------------
结合道可道,非恒道来看,是不是可以将道比作电脑软件或者像是人的基因密码,而名便是电脑硬件或者是人的身体,彼此是源生关系,但又在变化中相互影响,看似刻意,实则自然发生发展消亡,直至新的轮回,再度类聚,也就有了又一次开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_^
楼主:Harmony_100  时间:2021-12-28 11:42:28
第三章、老子说的“贤”是什么意思?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过去的解释一直违反着人们对于贤的常识,因为说起贤,首先就是先贤尧舜,都是以吃苦耐劳礼让天下闻名于世,
《庄子•徐无鬼》:“以财分人之谓贤。”
《周礼•太宰》:“三曰进贤”,注:“有善行也。”
《论语•雍也第六》:“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说的是“贤”就是生活极度俭朴却很快乐。
“贤”不仅要吃得少穿得差,还要多干活
《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贤者,劳也
《孟子九章》:“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是劳苦之意。
如此看来,要想使“民不争”,首先是给人民树立个“不争不贪,勤劳能干”的榜样,非得像儒家、墨家一样“尚贤、举贤”才对啊,怎么能不上贤呢?从语言类比上看,将“贤”与“货”、“欲”相并列,是否在侮辱尧舜等大贤?语言上的类比的逻辑就不通。
看来“贤”字的含义在不同的文集中有不同定义,
《说文》解“贤”:多才也。段注:多财也,此解可能来自南宋字典《六书故 • 动物四》中的:“贤,货贝多于人也。”从金文小篆的字形来看,“贤”字是有“臣手贝”构成,“臣手”为“臤”(坚固),坚固其财,可说“多财”。
两种意见,那个准确呢?《道德经》中的“贤“有三处,
第一处是传统的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翻译成:“不崇尚多财,使人们不争夺。”用“多财’解释是合理,
第二处“夫唯无以生为之人,是贤贵生”,“只有无以为生的人,才追求多财贵于生命”,稍嫌不合,因“是”解释为“追求”勉强,若将“贵生”解释为“重视生命”则与上文“民之轻死”冲突。或将“贤”解释为“多于”,逻辑不通。
第三处“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见”者,“现”也,“不欲见贤”解释为“不想让人看到自己多财”,意思与原文意境差距较大。
用“多财”来解释道德经中的贤字,还是有缺陷的
我个人认为“多财”和“多才”两种解释都有道理,而且“多才”更合理一些。
贤的字形“臣手贝”到底是何来源,从其读音和字形辨识,正符合高山塔吉克语的“hünar”(波斯语为hunar)的第一音节“hün”,虽然该发音只是接近于朝鲜音“贤”发音,而非上古拟构,但朝鲜音实际上也是古汉语的发音。“hünar”的词根可能是“hün”——手,由此引申的出来的意思有“手艺”、“手艺人”、“手工业”、“多才多艺”,其中最后一个含义正符合《说文》的“多才”的解释,看来许慎的“多才”的解释没错,而是段玉裁的解释有瑕疵,“贤”从手工业的含义上说,意思不是“多财”,而是“求财”。
也许许慎也不知道“贤”这个来源,但显然他忠实地记录了某些古文献的解释,而没有按照后世的含义进行演绎,敬佩一下。
从字形上分析:
(1)手艺人当然要弯腰劳作,故“贤”字有“臣”,
(2)手艺人当然要用“手”,故“贤”字有“手”,
(3)手艺人目的是赚钱,故“贤”字有“贝”,
从含义上分析:
(1)手艺人制作精美物品,故有“手艺”、“多才多艺”
(2)手艺人必定较为聪明
(3)手艺人必定较为勤快
可见“多才”、“求财”、“勤劳”、“谦卑”都囊括在“手艺人”这个含义中了
那么为什么“贤”这个商业文明的词汇,后来又具有了“礼让、大公无私”等含义了呢?
我个人认为,远古部落时代,人们选择领导目的,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所以选择“会做农具、猎具、器物”的手艺人,或有各种生活管理才艺的“能人”作为部落领袖,以求部落发展壮大,此时“贤”的本意就是“多才”、“求财”、“勤劳”、“政治手段”。
不过后生产力发展,物质丰富起来,人们发现,政治家不同于手艺人,他们的忠实诚恳远的品质比他们的手段更重要更有价值,故“贤”字的本身含义渐渐改变,变成后世的“礼让优先”。
辨析了“贤”字的起源,回过头看看那三段经文的翻译吧
1)【“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第三章的“贤”字的真实含义,显然比老子时代“贤”的含义古朴很多,接近于“手工业”,引申出“求财”,应该是:“不崇尚追求钱财,使人民不争夺...”
2)【夫唯无以生为之人,是贤贵生】,七十五章同样也是,
意思是:“只有无以为生的人,才会将求财重于生命”
3)【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七十七章的中的“贤”,应该不是“求财”而是指圣人采取的某些政治手段
结合上下文应该是:“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是因为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政治手段。”
这样解释,符合了文章的一般行文习惯,但当时的流行“尚贤”、“举贤”制度,因此在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方面有朋友可能会有不同意见,认为此处的“上贤”还是指“举贤才”,但怎样因为“举贤尚贤”而使民大争,却举不出例子,因为按照“贤”的标准,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例子。
庄子也反对“举贤”, 认为:“举贤则民相轧,任智则民相盗。”却讲不清为什么会相轧相盗,因为他其实内心却是尚贤的,
他说:“以财分人谓之贤。”(1)
他赞美“贤尚”说:“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2),
并强烈嘲笑非议“尚贤”的慎子说:“随便无能力却来讥笑天下的尚贤,放任无行却来非难天下的大圣。”(3)
显然他并不真的认同老子的不尚贤,因为他的“贤”的概念根本就接近于儒家的“谦让不争”的“贤”,他作为道家怎么能反对这样的贤呢?反对这样的尚贤接近于人格分裂,他给他的不上贤说了些可怕后果,却举不出例子,因为根本就举不出那样的例子——崇尚表彰一个谦让并以身作则的人会带来混乱,或许他认为他的时代已经没有古代那种真正的“贤”,却不知老子的“贤”其实就是指“求财”或“手艺”,哪里都有。
------------------------------------------------
(1)《庄子•徐无鬼》
(2)《庄子•天道》
(3)《庄子•天下》
韩非子则认为所谓的“贤”根本就是乱臣贼子,“ 田氏夺了姜氏的齐国政权,戴氏夺了子氏的宋国政权,田、戴就是‘又贤又智’。”(1)可见,他认为“贤”仅仅是“多才”的意思,更符合“贤”的上古含义。
慎子则说:“慕贤智,则国家命运就交给一个人了…古时立天子是为天下立天子,不是立天下来为天子服务…法律虽然不好,但总比没法律只依靠一个人的内心要强。”(2)、“立君而尊贤…其乱甚于无君”。
看来这些道家法家他们并不能举出上贤会导致“民争”的实际例子,而是在说“尚贤”会导致“君权争”或导致“君权集中”,导致天下战乱,不如不要立榜样和能人,而依靠法律。
事实上,“上贤”不会导致民争,因为这个“争”是要有很强的才能和很高的操守,不是每个人都能称一个“贤”字。
所以,老子的“不上贤,使民不争,”不是指朝廷任命“贤才”当大官,而是指“不崇尚追求财富”,老子的“贤”的用法古朴得多,接近于其原始含义,后世不理解,因为词义发展了。
--------------------------------------------------------------------
@以前2021 2021-12-28 03:58:44
(1)《韩非子•忠孝》
(2)《慎子•威德
-----------------------------
您的推理演绎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谢谢! ^_^
楼主:Harmony_100  时间:2021-12-28 11:49:44
@以前2021 2021-12-28 03:59:24
第四章 关于“亭之毒之”的解释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通行本为第五十一章)
王弼版和帛书同,都是“亭之毒之”,对应的通行本是“成之熟之”,当是后人对“亭之毒之”的翻译性改写。
王弼注:“亭谓品其形,毒谓成其质。”也正是“成之熟之”的含义。
关于为何“亭之毒之”会是“成之熟之”,历来没有定论,高亨先生从古音韵方面考证,“成”和“亭”是同一读音,“毒”......
-----------------------------
认同您的推理设想,因为《易经》《道德经》等著作都是从对大自然的深入观察中得来的,而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产物,进行类比对应说明,是符合逻辑的,谢谢! ^_^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