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唯一对《易经》的正确解释!重磅推出!

字数:60512访问原帖 评论数:965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0-02-05 01:59:12 更新时间:2022-04-06 09:26:16

楼主:玄一XY  时间:2020-02-04 17:59:12
易经,什么是“易”?
今天我来说一说几千年来所有人都说不清道不明的易经,学术性很强,但又不晦涩,欢迎大家评论。
“易”——上下结构,上面是“日”,没有什么分歧,下面是什么呢?这下面的解释影响了我们多少年,又对我们认识易经产生了多大的误解!
“易”的下面现在通俗的说法是“月”——扁月,当代易学大师们也多以此为标准,在著书立说中多有引用,这一说法让人自然而然的把月亮根易经联系在一起了,根阴历联系在一起,“日”为阳,“月”为阴,这个说法大错特错,直接影响了绝大多数人对易经的探索,直到现在大多数人还有这方面的认知误区,比如说——认为二十四节气根阴历有关,算命要用阴历,阴历才准。
这个说法让人把易经研究的主体指向月亮,误导颇深。
另外一种书上常见的说法是上面“日”为头,下面“勿”是四肢,只是个象形文字,象的是蜥蜴,蜥蜴会变色,“易”经取“蜥蜴”会变的意思,据说这个解释来源于日本,没什么价值。
还有一种说法,整个“易”或“勿”同今天的“鸟”,这个有一定的关联,但是也没有说对,说清楚。
楼主:玄一XY  时间:2020-02-04 18:13:11
那么这“易”下半部分是什么呢?
它就是“勿”,但这个“勿”从古至今的用法都是“不”、“不要”,这个解释与易经没什么关联,非礼“勿”视,非请“勿”入,我们的常观思维直接屏蔽了“勿”与“易”的关联,但千真万确,它就是“勿”,那么这个“勿”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勿”的本意是“旗帜”,不仅是说文解字这么解释,现在出版的商务出版社《新华字典》上第一条解释还是“旗帜”,这个“旗帜”是从哪里来的?又是什么意思?

我们看一下“勿”的甲骨文,直观上看,左边是个“树杈”,右边是一个“虚的竖道”,这个可能是最早的会意法造字的应用了。
左边这个“树杈”是什么呢,这个是甲骨文的“卜”字,您不要现在觉得牵强,我们先看看“卜”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上讲:“灼剝龜也。火部灼、?也。刀部剝裂也。灼剝者。謂?而裂之。灼雙聲。剝㬪韵。象灸龜之形。直者象龜橫者象楚焞之灼龜。一曰象龜兆之縱衡也。”
什么意思,郭沫若的说法继承说文解字,就是说:“烧红的铁杵,烙在刻有文字的龟甲上,发出噗噗的声音,龟甲受热开裂,根据裂纹与文字的关系判断吉凶,取龟甲的裂纹为象,这个就是——卜”,郭老的一句话又误导和阻碍了我们当代对易学的深入研究!

楼主:玄一XY  时间:2020-02-04 19:15:11
“卜”是什么意思呢?它的甲骨文和金文虽有多个版本,书写都很相似,我在讲课中,常常写出来后问大家,这个象什么,答案最多的就是“树杈”,是不是呢,我们来看这个“卜”是干什么用的!
任何的事件都不是孤立的,包括一个文字,我们解释这个“卜”还要回到我们先祖开创农耕的过程中来。
在我们先祖农耕伊始,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种植农作物——什么时间种,如何得到这个时间,又如何记录这个时间,传递这个时间,这个在今天看似再平常不过的问题,在当年确实一个创世纪的事件!
当年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就是伏羲,我们的创世神,他怎么解决的呢?现在的说法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这个观天文就是测日,察地理就是看树杈的影子,伏羲通过常年的观测树影,他发现树影在一个区间内往复循环,今天我们知道,这个影子最远点这一天就是冬至,这一天日影最长,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相反,日影最短的一天就是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
观测这个有什么用,当日影从最远点开始一天天的缩短,到达极点后,又一天天的变长,最终又回到最远点,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年”。伏羲用石子、土块来记录日影,所以两个“土”是“圭”,“圭”加测日影的标杆“卜”就是“卦”,所以“卦”不是迷信,首先是我们先祖观测和记录物候和季节变化的过程。
然后伏羲把日影的落点作为节点,通过记录落影相对应的作物生长状况,这样就能逐渐找寻到作物最佳的种植时期,并把这个时间段记录在“圭尺”上,这样农耕种植就有了规律可寻,经历可法,这个就形成了最早的历法,后面我们会讲,这里面蕴含着先天八卦的由来。
通过这个简单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卜”不是烧红的铁杵与龟裂的炸纹,而是观测日影的“圭表”,直到今天这个圭表的装置在国内好多地方都还存在,比如紫金山天文台,而最大的莫过于河南登封告城的观星台,说是看星星,实地看看,根星星关系不大。
楼主:玄一XY  时间:2020-02-04 19:18:28


观星台上面中间有一条横木杠,这个就是那个树杈上的“叉”,下面长条石台上端刻着二十四节气,而最远点刻了一个横槽,这个就是冬至,其实这种测日计年的方法直到现在还一直在用——也只能这样,只是在观测的方法上更先进而已,而我们现在历法的起始点变换了个位置罢了。
楼主:玄一XY  时间:2020-02-04 22:49:21
@几度春秋V 2020-02-04 19:48:19
好贴
-----------------------------
谢谢,你是第一个回帖的,这会是个长篇,如果能出书,我送你一本
楼主:玄一XY  时间:2020-02-05 00:13:45
说到这里,大家会说,“卜”是这样,又与“勿”有什么关系,就算左边是“卜”,那右边是什么意思,两者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也困扰我好久,后来有一次看《探索与发现》,讲述原始人的故事,给了我许多的思索。
我们回到农耕开始的漫长岁月中,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因为圭表给大家劳作上的指导,逐渐成为大家心中的圣物,慢慢形成以圭表为中心,人们围绕圭表分散在四周进行农耕劳作。
但上古时期毕竟蛮荒之地,野兽肆虐,那是它们的家园,如同今天,我们也在不断侵袭着动物们的领地,但我们的先祖跟狮子、老虎比还是少显温柔。是的,虽然今天边远的山区还可以打点野味啥的,但是相比来说,先民们的装备太差,自我防御能力太弱,在劳作的时刻,要时时保持警惕,如果要是每个人都一步一回头的察看环境,势必会影响劳作的效率。
为了大家提高效率又能保护生命安全,这就需要一个人专业的负责观察瞭望,提前预告危险,此刻大神伏羲又出场了,他把竖立圭表的地方垒土为台,亲自站在高台向四方瞭望,他目光如炬,一旦哪方有危险来临,就根据形势快速的分析判断,大声呐喊,发出警报,通知大家,共同防守或者撤退,多么伟大的神啊。
随着耕作的面积越来越大,人离的越来越远,呐喊声也未必能让远处的人听的明白。怎么办,为了通知远方的人,大神拔起立杆,拼命挥舞,通过约定的挥舞方式,让远方的人群明白他的意思,听从他的指示。
楼主:玄一XY  时间:2020-02-05 00:17:09
今天的心理学上研究,语言表达只占表达方式的30%,而肢体语言和情感占70%,伏羲那个时候已经运用娴熟。大神身高力大,可不是吗,整个“天”都是他开的——后面我会讲到伏羲就是盘古。伏羲这力气一大,树杈挥舞的就太快,远处的群众就不容看明白,尴尬了不是。
怎么办?时时研发,现场改进,大神在标杆上绑一些绳子,随着杆子的挥舞,绳子也一起舞动,因为增加了绳子,信号就清晰明确多了,表达也就更准确了,多么深的领悟,等等,这个挥舞的不就是“旗帜”吗?
是的,这个就是旗帜,增加的绳子就是甲骨文“勿”右半部分的虚竖道,此时“卜”也从单纯测日影的标杆变化成了“旗帜”。
当没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大家各自劳作,分野四周,相安无事,所以“勿”引申为“不”、“不要”、“不动”的意思,一直沿用至今。
楼主:玄一XY  时间:2020-02-05 00:21:48
我们可以看几个根“勿”有关的字,就会更加明白!
昒——早晨将明十分,此时晨曦从东边升起,微光照射在旗杆的左侧,所以“日”加“勿”为“昒”,表示天将明时分;
曶——瞬间、急速,此时到了中午,太阳到达垒台正上方,日影落在旗杆之下,“勿”在上,“日”在下为“曶”,太阳走在正中午,一瞬而过,当然快了,看过日全食的都有体会,那个美丽的贝利珠,转瞬即逝,这就是“曶”;
忽——古通“曶”,现在意思为不重视、不注意——思考速度太快,事物从心上穿过,没有引起重视——忽略了、没注意,往往伤痛就是这么来的,谁让你走的太快,忽略了身边人的感受,原来这都是太阳惹的祸;
囫——到了晚上,太阳落山无边的黑夜笼罩着大地,把“旗帜”也给吞食了,“勿”外面加上口字框,还是同一个音——“囫”,大家都忙碌了一天,此时饥肠辘辘,吃起饭来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什么时候都不容易啊;
甮——beng,你甭动,通“甭”——不用的意思,原字是“勿”加“用”,旗帜不动你就不用担心——甭动。
吻——旗帜的落影正好到达圭尺上的标记之处,此时就可以种庄稼的最好时机——吻合,今天的“吻”成了“口”对“口”,浓情似火,情不自禁。
楼主:玄一XY  时间:2020-02-05 11:51:58
讲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卜”、“勿”的关系了吧,“勿”与“卜”其实是一个回事,那“易”的意思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太阳照在圭表上,通过观测日影与物候、作物生长等的变化,找寻其中的发展规律。
“易”就从伏羲立杆测影开始发展起来,相对来说“易”是一种行为,而“卦”是把这个行为的结果记录下来,我们今天再探讨一下“卦”。
“卦”前面说了,是圭表——“卜”与圭尺——“圭”的组合,伏羲进行长年累月的观测,然后记录下来,就是“卦”,那么具体怎么观测与记录呢?
这还是看《探索与发现》给我的启发,有一期节目,讲述美国农业科学家研究种黄豆,研究什么呢——种植的时节,这个美国科学家每天在同一个区域,从麻袋中随机抽取五粒大豆种子,开始种植,在这个过程中,只简单的浇水,然后等待生根、发芽、抽枝、开花、结果,直到大豆成熟后采摘成熟的豆子,然后他就开始认真仔细的查一查每一株结了多少颗种子,称一称每颗豆子多重,整株收获下来总共有多重。
这个科学家十年如一日,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通过十年的研究对比,给出一个结论,就是在这个地区,什么时间种植大豆收获会是最好的!
看完节目,一瞬间我明白了伏羲是怎么干的了,在近万年前,他不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找寻作物的最佳种植时间嘛!我们今天的二十四节气不就是用于指导农耕生产的嘛!
楼主:玄一XY  时间:2020-02-05 12:21:04
我们再次回到当年的岁月中,伏羲不仅要研究作物的生长周期,关键是需要记录,怎么记录,显示时间的“表”在我们今天到处都是,但是当年这种高科技可是没有的,怎么办?
伏羲首先是立杆测影,建立时间的标尺,每天在中午时分,此刻日影于一天中最短,用石块放置日影处标记,这样标记录下来一圈就是一年,这立杆侧影只是标记了时间,怎么用呢?
伏羲通过不断的在试验田中种植作物,然后观察生长状况,关键是这个种植的时间怎么标记,单纯在圭尺上刻记不可取,时间一长很容易混乱,怎么办——结绳记事。
在上中学历史第一课,老师讲历史上的第一件事是结绳记事,但结的什么绳,记的什么事没有讲,为什么,时间太久,没人知道。
这个结绳记事,就是伏羲用绳子把作物的种植时间记录下来。
首先伏羲给时间设定一个元点——冬至,此时日影最远,容易观测准确,什么时候种下作物,就编织一根绳子,以冬至为起点,以种植的这一天日影为结点,这样就得到一根具有时间属性的绳子,然后在种植作物的地头插一根杆子,把绳子“挂”上去,这样就通过绳子把作物种子的时期给记录了下来。
我们今天的试验田插块牌子,上面写上几月几号,种的什么东东,但是当年一没有时钟,二没有文字的情况下,怎么写,怎么记。
这是多么伟大的创造,可以说伏羲是创世纪的开始,开天辟地的那个人,我们神话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其实就是伏羲,这个闻一多先生写过一篇《伏羲考》,也有这方面的结论,只是论据不同,但观点一致。
楼主:玄一XY  时间:2020-02-05 16:25:43
有人问为什么要研究种植的时间段,因为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它的能量完全来源于太阳辐射传递到大地的能量,作物通过吸收这个能量来生长,所以这个能量的变化对作物的生长状况至关重要,《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务过农的人应该都有体会,耕种时机最为重要,提前或错后,都会严重影响到出苗率和后期的生长,乃至影响到产量。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农业上,没有比时间因素更为重要的因素了。"作物的生长周期是通过长期的进化适应当地的物候,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受旱、涝、风、寒等天气变化影响极大,所以必须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农时,否则会遭遇严重的灾害。
再换个说法,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为什么天时排第一了,易经的开始就是对太阳运行规律的研究,研究这个就是研究能量,研究规律,我们后面会讲到太极与先天八卦,五行与十天干,后天八卦与十二地支,还有河图洛书,你会发现,都是对能量的研究,对自然规律的研究,通过对能量认知不断的提升进而改进农耕生产的效率。
楼主:玄一XY  时间:2020-02-05 18:36:16
当伏羲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确定下来耕种的具体时节时,他就在圭尺之上做好标记,然后告诉大家,依照这个时间来种植,“圭”代表时间,单人旁表示“人”,当人依从于这个时间去耕种时,就能得到最好的结果,“佳”——最好的意思。
我们汉字造字的过程,就是我们祖先认知自然的一个过程,研究这些文字就是研究我们祖先的认知过程,它能够清清楚楚的把我们的困惑给解开,追本溯源是我写这本说的标准。而对于上古的追本溯源有两条思考的主线一定要抓牢:一是如何解决生存——怎样获得更多的食物;二是解决生育——怎样繁衍更多的后代。
人从于这个时间生产为“佳”,那人从于合适的时节生育就是“娃”,在上古时期,伏羲不仅发现了农耕的秘籍,也发现了生育的最佳时机。上古时代人生育的能力比较低,放在今天生孩子也一样是见血光的事,现在的生育率高是因为手术做的多,进产房一大半给你剖了。
楼主:玄一XY  时间:2020-02-05 18:37:44
庄稼的生长受太阳的运行规律影响,那么生娃呢?今天人类可以随时造人,但上古时期则不然,那时从冰河时期过来不久,平原地区冰川逐渐消融后,天气还很冷,时不时的还会有一些寒流反复,当孩子生在冬天时,无尽的黑夜和寒冷对刚出生的婴儿会造成致命的威胁。
怎么才好,生在秋天,一是夏季瓜果成熟,营养丰富,此时怀孕后期,身体摄入大量的营养,体能得到足够的补充,秋天一来,母亲身体最健壮时,迎来了瓜瓜坠地的孩子,此刻又是粮食收获的季节,母亲吃喝不愁,奶水多多,趁着孩子出生时期抵抗力最强时,加紧哺乳喂养,到了寒冷的冬季,孩子已经适应了周围的环境,再加上母亲的照顾,顺利的度过寒冬,一个鲜活的小生命的生长就没有顾虑了。
现在生孩子已经没有这个寒冷的顾虑了,但也还是有讲究的,老话常说二八月好生娃,二八月生下孩子,天气温暖适宜,适合养育。但是现在北方居民更是期望孩子能生在春天或夏天,这个时候没有雾霾,空气质量好,对新生儿的肺部发育比较好,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因环境因素而改变的。
如今孩子出生在南方雾霾的顾虑少的多,但人从小也需要受四时之气,知寒暑冷暖,太过安逸也不利于人生的成长与发展,在八字的预测中,同样的八字生于不同的地域后天的成就是会有差异的。
楼主:玄一XY  时间:2020-02-05 18:40:02
“娃”不是指女娃,而是因为女人生的,所以带女字旁,所有的孩子都叫娃娃,游戏机里的毛绒玩具也是娃娃,不分性别。只要能生下来,就为种族的繁衍作物了巨大贡献。
古人期望能生育更多的孩子,象“青蛙”一样——汉字有一个特点,许多同音的字同源,这个为研究易经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路,我们在讲的过程中会常常遇到。
生下的孩子的叫“娃”,生孩子的是“女娲”,一个“窝棚”下,在一口“锅”里吃饭。“女娲”繁育了整个华夏儿女,心敬仰之!
从农业生产,到人伦社会,都一样有规律可循,伏羲掌握这个秘籍是多么伟大的进步,放在今天是要颁发科技进步奖,只是那时没人给大神颁奖,大神也不需要,他要的是带领全人类从此走向文明时代,我们文明能一脉相承自古及今于此有很大关系。
楼主:玄一XY  时间:2020-02-05 23:08:12
说完“佳”我们要关注一个字——“隹”,在我上学的时候总是觉得这两个字很像,可又看似没什么关系,现在研究易经知道了,很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是同一个字的不同演化,其实就是一个字,更准确的说,“佳”是众多“隹”中的那一段特指。
“隹”——zhui,现在的解释是短尾巴鸟总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个“隹”字很怪,我们从小学习汉字,在许多我们常用字里都有它的身影,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每天的语言中都会看到它,但是这个字却不常用,比如:唯、谁、准、雖(虽)、隻(只)、雙(双)、稚、推、堆、雄、雌、難(难)、進(进)、集、焦、雞(鸡)、雇、雕、離(离)、雑(杂)、耀、维、椎、錐、雁、雉、雀、灌、崔、催、羅(罗)、雒(洛)、翟,随便一些几十个,如果把所有含“隹”的字找出来,得有几百个,是不是很诧异!
楼主:玄一XY  时间:2020-02-05 23:10:35
那么“隹”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回到伏羲测日的现场,每日午时在日影处放置一个石块,作为这一天的标记,日影走石块也走,看似追逐着日影,其实追逐的是天上的太阳,神话故事《夸父追日》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念“zhui”(“追”字也从圭表演化而来,我们后面说)。
我们总是把古人想的很神秘,很厉害,这是一个误区,我们的祖先是实实在在的人,不是外星人,也不是史前智者,我们文明的发展是一代代累积出来的,那时他还不知道太阳为什么会在天上飞,在他的意识中,能在天上飞的就是鸟,所以他认为太阳也是鸟,通体金黄,还看不到眼睛,象乌鸦一样,所以他给太阳起名叫“金乌”(这个说法应该反过来),在伏羲的雕像中就有一种是伏羲怀抱一个盘子,盘子中间一只三足太阳鸟,就是这个金乌,易中天老师的历史巨著第一本《祖先》的封面用的就是这个图。

楼主:玄一XY  时间:2020-02-06 00:16:42
追逐天上那只鸟,每天都在日影处放置石块,“人”+“圭”(石块)=“隹”,石块“隹”对应的是记录日影,这个要求务必精准,所以在字典中这个“隹”还有一层意思:高、精、尖、焦点、聚焦的意思,在移动的日影中,精确的把石块放置在焦点之处。
“隹”对应的是每一天,而“佳”是最适合的种植日期,同源形似。同时这个“隹”另外一个演化就是“鸟”,“雞”——“鷄”——“鸡”的写法比较能说明问题。

“隹”是测日影,是伏羲认知自然时的方式,与测日影相关联的许多事情,就演化出相关的文字,我们具体看看:
焦——焦点,日影落下的位置,这个是万事的根基
谁——通过测日影找到最合适种植的那一颗石块是谁
准——要把石块跟焦点对准、标记、固定,“冫”有坚硬、固定的意思
雅——而且放置要整齐,象口中的牙一样排列有序
雇——这个事伏羲要亲力亲为,无法雇人
進——放置整齐,朝着圭表每天前进
霍——即使放置的整齐牢固,一场雨也都给霍霍了
淮——或者河水肆虐,给冲坏了
堆——冲坏了聚在一起就成了一堆
滩——还有的冲到了河滩上
摊——一切都成了烂摊子
难——长年累月的放置整齐、保护好,这样干挺难的
椎——石块太容易受损,换成木椎,钎到泥土里
维——这样就能维护观测结果不受损坏
隻——木椎是一只一只的
雙——一次拿两只就是一双
雕——在最合适种植的木椎上刻上记号
推——按照有标记的木椎推测种植时机
催——时光不等人,岁月催人老,要按时劳作
集——好多个木椎堆集在一起
雑——堆在一起显得杂乱无章
雉——有只山鸡落在杂堆上,不知雌雄
唯——有一个点最特殊,那就是日影最远点,单独有个标记,这是唯一
稚——过了冬至,禾苗渐渐长出,显得还很稚嫩
售——收获(獲)粮食,我要卖给谁呢
雓——直到今天测日影也不多余
帷——鸟儿终于飞走了,天幕落下,大地被黑色的帷幕所笼罩
惟——学习易经,你的思惟将会令你独一无二
雍——这时你的气质雍容闲雅,遇事从容不迫
膺——至此,你荣膺最智慧的称号
璀——你的思想如明珠一样璀璨
歡、讙——这是多么欢(歡)喜的事
多么神奇的一只太阳鸟,现“雚”很稀少了,大“雁”不能逮了,“雉”不让捉了,“隼”很少了,据说麻“雀”也成保护动物了,包括金乌也被雾霾遮挡了“耀”眼的光芒,就剩大吉大利,今晚吃“雞”了。
我们通过上面这些文字可以看到,“隹”作为最初的造字字根,是后期造字的基础,后期很多文字是在“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不同事件,创造对应文字,而新的文字在演化进程用的多了,就去掉“隹”而独立成字,衍生出新的文字,并再形成新的偏旁,而这应该是造字的开端了。
楼主:玄一XY  时间:2020-02-06 14:59:14
说完了“隹”我们拐回头再说一下“勿”另一个演变,伏羲垒土为台,把旗杆插在高台上,远远的就能看到,这个高台就是根据地的象征,我们现在称为“本埠”,“埠”字的本字是“阜”,“阜”的解释古今未变,小土山的意思,关键是“阜”的甲骨文就是个树杈或旗帜的形状。



楼主:玄一XY  时间:2020-02-06 15:05:21
“阜”的上半部分为“??(dui)”,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堆,看来还真有堆土、垒土的意思,这“阜”我们虽不常用,但是“阜”演化的偏旁“阝(fu)”我们常用——这个是现在通用解释,不是我的独创,还有的解释“左耳旁”是“阜”演化,“右耳旁”是“邑”演化,但不管怎么演化,首先都来源于旗帜——这个对自我领域或部落的标识,不管是静止的,还是行动的,野外驻扎的,亦或是浴血攻占的,都离不开用旗帜来标识,吴京再登珠峰就是缺少一段旗帜插在峰顶的录像,美国人说自己去了月球还留下一面国旗。
我们来看看“阝”偏旁的字,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阝”在左边时,多表示旗帜在移动,而“阝”在右侧时多表示旗帜在固定的地方:
在左边:队——人跟着旗帜行进称为队伍
阳——朝着旗帜走
随——跟着前面人走
附——跟的要紧密
陪——领导就在身边
阴——与旗帜背道而驰
除——从队伍中赶走
阻——前方有人挡路
障——还设置了障碍
陷——好似还有陷阱
防——进入防守状态
阵——开始迎敌摆阵
险——打战就有危险
限——突破对方的防线
陆——攻击对方阵地

在右边:部——生活聚集的地方就是部落院子
邻——部落房子比邻而建
邦——部落大了就是邦
都——邦的中心为都
郭——都的外面需要城郭保护
郊——城郭的边缘为郊
邮——把东西送达家里
静止时偏旁在“耳朵”左边,战斗时偏旁在“耳朵”右边,这正符合老子所言: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楼主:玄一XY  时间:2020-02-06 15:15:18
我们通过这些文字之间的演变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关联,还有文字与易经的关系,往后继续看你能体会到——农耕是生存的需要,测日是对农耕的研究,历法是对农耕的总结,“易”是对总结的呈现,而文字是呈现的工具。
追本溯源,农耕、天文、历法、易经、文字等等它们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元点,它们以这个共同的元点为开端,不断地衍化和发展,最终形成了我们的文化与文明,易经不是单纯的文字与理论,它有很强的逻辑与运算法则。
之所以讲“易”先讲文字,是让大家通过自己熟悉的领域逐渐去涉足自己未知的领域,这样就能解读看似晦涩难懂的“易经”了,下面我们开始讲述伏羲具体观测的结果——太极与先天八卦!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