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是否承诺过北约不东扩?来自史料和亲历者的佐证(转载)

字数:3637访问原帖 评论数: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1-14 01:35:38 更新时间:2022-01-15 06:56:33

楼主:笑话集  时间:2022-01-13 17:35:38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冯绍雷】

冷战终结,苏联解体,叶利钦在风雨飘摇中的俄罗斯登台执政。当时的美俄关系一度非常密切,叶利钦受邀到美国国会发表演说。1993年4月和1994年1月,叶利钦和克林顿两位总统签署《温哥华宣言》和《莫斯科宣言》,宣称美俄关系已成为“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

但没过多久,官方用语就不那么乐观了,“成熟的”一词消失了,“战略性”也渐渐被“实用性”的新提法所取代。美国承诺的援助越来越少,合作的调门越唱越低,俄罗斯人的情绪也越来越大。叶利钦在1994年西方七国首脑峰会前夕,愤懑地表示:这一次再也不会为援助而去乞讨了。

这时露出水面的,是俄罗斯与欧美关于冷战后北约前途的争议。

点击查看大图

1995年10月23日,叶利钦与克林顿在纽约相谈甚欢,克林顿开心地流出了泪。图片来源见水印

北约东扩的缘起

从一开始,美国对于北约本身的去留都有点犹豫,更谈不上北约东扩。1992年总统大选,赢得了冷战的老布什,反而被克林顿所取代。这说明美国的兴奋点已经从对外战略,转入国内经济。有两个数据可以为证:一是,美国驻欧军队从1990年的40万,下降到1998年的12万;二是,从1985年到1995年美国军费比欧洲国家军费下降要快。这表明:美国对于北约以及欧洲的关注度降低了。

冷战结束,欧共体提升为欧盟后,不光推出欧元作为统一货币,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协议曾宣布:安全与共同防务,也将是欧盟关注的重点。但是,不久后在南斯拉夫地区发生的波黑冲突表明,在这一场非常残酷的地区冲突中,欧盟并没能真正担当大任。“欧洲主要国家对其目的感到迷惑,它们自己就产生了分歧”。最终还是美国出马,强行压服各方,签下了“代顿协议”,才解决这场波黑冲突。【1】

波黑冲突使得欧洲态度发生明显变化:尽管讨厌美国,但不得不依赖美国帮助,维护欧洲安全。德国总理科尔断言:北约应该扩大,才能使德国不再成为东西方前沿阵地,避免与俄罗斯直接冲突,并在其东部形成一大片缓冲区。冷战终结给德国带来的最大好处是,除了德国本身又一次形成为一个统一国家和独立大市场,而且近在咫尺的中东欧国家出现了一个诱人前景,那就是,这里非常有可能成为德国未来的潜在市场和重要合作伙伴。德国经济要想再一次称雄世界,唯有与近邻紧密合作,才能实现。

相比之下,法国作为在欧洲战略与政治领域具有传统领导地位的国家,面临着德国崛起的冲击,既想通过欧洲一体化的方式,限制并消化统一后德国的影响力,但又对自己曾一再疏离的北约东扩有所顾虑。更主要的是,在冷战终结时刻,法国并没有得到像德国统一这样的历史机遇的刺激,激发起外向的热情。此时的法国已无回天之力去抗拒北约的拓展。

再来看东欧。早在1991年捷克总统哈维尔和波兰、匈牙利等国领导已相当明确地表示,希望加入北约。当时,东欧不光畏惧俄罗斯的实力,也担心未来德国崛起的巨大压力,希望借助北约与美国这样的外部力量,来摆脱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的中东欧地区受到东西两强直接压制的困境。波黑危机暴露出欧盟防务的不足,进一步推动东欧要求加入美国主导的北约的愿望。

点击查看大图

1995年11月21日,南联盟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黑三国在美国签订了《波黑和平框架协议》,也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代顿波黑和平协议”

波黑冲突的解决,很快使美国干预欧洲的信心膨胀起来。似乎唯有美国才能带领西方联盟前进。相对于欧洲经济的困境,美国经济则靠冷战红利,走向景气。政治经济学家D.卡莱欧(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研究院迪安·艾奇逊讲座教授、荣誉大学教授、欧洲系主任,知名美欧问题专家——笔者注)认为:一旦,美国对北约扩大感兴趣,西方任何人要反对,就很困难了。【2】笔者在90年代中后期曾几次参加在外交与战略界颇有名气的英国威尔顿公园国际会议,亲见当时美国官方代表曾多次明确表示:冷战结束后,美国本不想在欧洲地区冲突中承担过多责任,但由于欧洲各国无意挑大梁,最后也就只能是美国一马当先了。(威尔顿庄园会议(Wilton Park Conference)是一个历史悠久、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级别国际事务论坛。虽隶属于英国外交部,但主张交流各方学术观点。上世纪90年代以来,笔者有幸多次受邀参加这一国际会议。——笔者注)

经过北约国家内部的密切沟通,1994年1月10日,北约首脑峰会正式宣布,将对东欧新成员“敞开大门”。多年之后,2001年4月17日,我拜访了前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鉴于他在北约东扩问题上一直持相当积极的态度,我问道,冷战才刚刚结束不久,就推进北约东扩,美国究竟是如何考虑的?布热津斯基表示:首先这是欧洲——主要是中东欧国家、而不是美国提出的动议,同时美国也应该担当责任。(2001年,笔者作为美国J.霍普金斯大学高等国际关系研究院(SAIS)欧洲系的访问学者,在华盛顿D.C.工作一年,曾有多次机会向Z.布热津斯基、D.卡莱欧等美国资深学者请教。——笔者注)总体而言,波黑冲突的表现,以及美国在冷战终结后“和平红利”的获得,导致其决定推动北约东扩:美国既可压住俄国,又可看住德国,还可留在欧洲,可以说是,一石多鸟,何乐而不为。

对于当时美国的考量,布热津斯基曾有过分析:“利害关系最大的是美国在欧洲的长期作用。一个新欧洲尚在形成之中,倘若这个新欧洲仍将是‘欧洲——大西洋’空间的一部分,则北约的扩大就是必不可少的。”他说,如果在北约扩展中停滞或徘徊不前,“美国便不可能有什么对整个欧亚大陆的全面政策。这种失败将使美国的领导地位信誉扫地,将使‘欧洲正在扩大’的观念被打得粉碎,将使中欧人灰心丧气,也还可能唤起俄罗斯现已休眠或行将泯灭的对中欧的地缘政治企盼。对西方而言,这将是一种自伤自残,是未来任何一种欧亚安全结构中形成真正的欧洲支柱的前景受到致命损害;对美国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地区性的失败,也是一个全球性的失败”。可见,当年,布热津斯基积极地奔走于大西洋两岸,推动北约东扩,是有着上述这样长远构想的。

点击查看大图

本文作者冯绍雷与美国战略专家布热津斯基(左)。图自文汇报

俄罗斯的反弹与无奈

对于东欧国家加入北约,事实上,俄罗斯起先也没有表现出多大异议。1993年夏天,叶利钦本人还表示,波兰可以就自己是否加入北约问题做出选择。但是,随着国内本土意识的崛起,俄罗斯开始转变对北约东扩的立场。1994年1月,叶利钦明确表态,反对东欧三国加入北约。对此,布热津斯基佐证道:“可以说1993年是失掉历史机遇的一年”,因为当时“叶利钦在8月间公开赞同波兰加入北约的意向并称这与‘俄国的利益’相一致之后,正是美国那样做的大好时机。但克林顿政府当时仍奉行‘俄国第一’的政策(意思是克林顿还比较顾及俄罗斯国内的反弹——笔者注),于是又折腾了两年多。——到1996年,美国决定把扩大北约作为建立更大、更安全的欧洲——大西洋共同体的政策中心目标时,俄国人对此已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了”。【4】

面对俄罗斯的强硬表示,整个北约东扩的过程显得一波三折。1994年1月,北约提出“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允许东欧国家最终加入北约,但不提出具体的时间表;提出北约只和东欧进行有限合作,不对“伙伴”提供安全保障。为了不过分刺激俄罗斯,甚至提出,俄罗斯也可以加入北约。当时,俄罗斯的确非常犹豫:抵制东扩,会与北约闹僵;接受东扩,显然安全环境会承受巨大压力。

1994年3月,时任美国国防部长、但实际上一直主张在东扩中顾及俄罗斯利益与感受的威廉·佩里访问莫斯科,与俄方谈定,俄罗斯以大国身份加入“和平伙伴关系”,与北约合作。但是,一个月之后,北约没有通知俄罗斯,便在美国主导下对波黑塞族进行空袭。叶利钦感到北约在与俄罗斯利益攸关的问题上,并不打算尊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与意愿。于是,俄方取消前往北约签署“和平伙伴关系”的计划,也拒不参加1995年10月“和平关系伙伴”范围内与北约、东欧一起的联合军演。

1995年9月20日,北约正式公布东扩战略的第一阶段计划。叶利钦针锋相对表示:俄罗斯准备建立像华约那样的新军事政治集团,如果北约扩大到俄罗斯边界,可能导致恢复“两个军事集团”。1995年底,鉴于俄方的强硬态度,北约态度又有软化,从东扩的“快步走”变为“慢慢来”,强调“透明度”“渐进性”,大体上意味着20世纪末之前不大可能接受东欧入盟。同时,北约强调与俄罗斯特殊关系。俄方的反馈是,其一,东欧只能享有类似于法国对于北约的松散地位;其二,北约不能在东欧部署军事力量;其三,北约需确保俄罗斯的领土主权完整,包括在欧洲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同时,俄方也承诺保证不增加在西部边界的驻军,保证不以武力相威胁。

1996年,俄罗斯国内围绕总统大选形势激化,叶利钦差点大选落败。美国担心俄共上台,于是减轻了就北约东扩对叶利钦的外部压力。但是,俄总统大选一结束,叶利钦患病住院,北约东扩马上升温。1996年10月,克林顿宣布,三年之后,将有三个东欧国家加入北约。

点击查看大图

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