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人的回忆

字数:25791访问原帖 评论数:24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9-10-06 18:28:27 更新时间:2022-03-26 19:59:52

楼主:昕夕岚烟  时间:2019-10-06 10:28:27
人到中年,回忆成了人生的主旋律,大概是有太多的无奈和遗憾,便越来越觉得,年少不经事的单纯,才该是人生应有的模样。
一:关于棉花的记忆
我的儿时,在农村,那时还没有幼儿园,等我读三年级了,村子里终于办了幼儿园,所以曾经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读过幼儿园。那个时候,小学是五年制的,没有双休的概念,一周只可以休一天。所以每个周末,周六晚上必须做完所有的作业,周日上午是固定的跟着父母下地干活的时间,下午才是我们自己自由支配的。
印象最深的是盛夏,在棉田里除草。棉株的高度超出了尚在读小学的我的身高,加上除草要蹲着,那个闷热,是我记忆里最深的辛劳。每家每户都在棉田里种着各种瓜,除草的过程中发现一颗成熟的甜瓜,是最大的惊喜。每每大汗淋漓热得不行,跑到高处田埂上,席地而坐,啃着新摘的甜瓜,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种棉花,是最辛苦的,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农作物。从棉花种子进入育床开始,每天都得下地。一开始是每天早上去给育床开窗透气,每天傍晚再去关窗。其实所谓开窗,只是在周边掀开育床的塑胶膜,用泥块压着,免得让风吹散。这种活儿,基本都是家里的老人或者孩子去做。 我一直不太喜欢暑假,因为暑假的每一天,都离不开棉田。掐顶心,打公枝,还有永远除不完的杂草,充斥了我童年的三分之二的记忆。
好不容易棉花成熟了,采摘棉花又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最怕遇上下雨天,因为淋了雨的棉花是不值钱的。那个时候卖棉花分等级的,每个等级的价格不同。每次去镇上卖棉花,是所有小孩最快乐的日子。那个时候每家的家庭收入都来自于农作物,麦子和稻子每年只卖一次,棉花则不然,一个月能卖个两三趟。卖了棉花,大人们便没那么吝啬,总会给孩子们买点吃食。或是卤肉,打打牙祭,或是水果,解解馋,甚至有时候还能得上几毛钱的零花钱,在那个五分钱可以买一个烧饼的年代,五毛钱对我们来说就是巨款了。
未完待续......
楼主:昕夕岚烟  时间:2019-10-07 11:12:00
二:关于灯的记忆
记忆里的第一盏灯,是那种一个玻璃瓶,上面一个棉线的灯头的煤油灯。读小学的我,放学后尽量在天黑前做完作业。遇上作业比较多的时候,往往就是这样一个场景,妈妈在煤油灯下纳鞋底,我埋头写字,等到作业做完,掏一下鼻孔,都是黑黑的煤烟造成的污垢。 后来,这个煤油灯升级了,在上面加了个玻璃罩子,我们都叫它罩儿灯。罩儿灯几乎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再后来,不太记得准确的时间,貌似我开始读初中了,我们村开始通电了。一条编织电线从屋顶的椽子上挂下来,村里的电工装上灯头,卡上白炽灯泡,就是我们惊为天物的电灯。我记得很清楚,客厅里是装的25W,房间15W,家里还有一只备用的40W灯泡,那是每年春节那几天才会拿来替换客厅的25W那只灯泡的。
再后来,生活水平提升,日光灯管普及,我们家终于用上了40W的日光灯管。关于老家的回忆,灯的记忆停留在荧光灯管的时代,戛然而止......
楼主:昕夕岚烟  时间:2019-10-08 09:09:38
三:关于鸭的记忆
八十年代的苏北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养鸡鸭鹅,还有猪。我家门前就是村里的主河,所以鸭是我家的主要家禽。 家家户户的鸭早上赶到河里,晚上唤回来,竟然没有一只是混淆的。对于鸭最深的记忆除了每天早上收获十来个鸭蛋,还有关于养鸭的一些常识。一般我家买回二十只鸭苗,真正能成活的一般也就十二三个。蚯蚓是鸭最喜欢的食物,在鸭成长的阶段,我和弟弟的主要任务就是除了喂给它们粮食以外,到处挖蚯蚓。
八十年代初,物质仍然匮乏,家里养的鸡鸭,都是用来生蛋的,隔几日便会有收鸡鸭蛋的小贩,走街串巷的叫唤。看着一篮子鸭蛋变成几张一元两元的纸币,幼小的我们,竟然也有一丝成就感。时间久了,自家的鸭子便一个个都能分辨出来,晚上唤回的鸭群,若是少了几只,也能轻易辨出到底是哪几只没回来,然后到邻家的鸭栏里,一个个给捉回来。
还有一个关于鸭的记忆,是关于它们的致命天敌,只要鸭吃了,必死无疑。那个时候,尚未有自来水,所有人的食用水,都来自于我家门前这条河。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都有一个大水缸,早上是河水最清澈的时候,这个时候要把缸里的水蓄满。因为大人是一大早就要下地干活的,这个蓄水的活儿就落到了作为家里长女的我的肩上。自小身子比较羸弱,我妈为了适应我的力气,特地请人定做了两只钢筋小水桶,用来提水。好在我家近河,相比其他小伙伴走大老远的路来提水,我的任务尚算轻松。
好像走题了,这里来说一下这个会致鸭于非命的物种。 农村里,免不了有老鼠,家家户户都有自己除鼠的妙招,有的用药,有的用夹子。这个时候,死老鼠的处理,尤其重要,正常的人家会挖个坑埋掉,或者扔进自家的粪坑。偶尔有些漏网之死鼠,跑到河里才断气儿,村里只要有人看到,必会想办法捞上来,不让其污染河水。然而,总有一些,跑远了,远离村庄的河沟里,没能及时发现,再经历数日,风向变了,漂回来。这个时候,死鼠腐烂生出的蛆,便是毒药,只要鸭馋嘴吃了,便是致命无疑。
鸭蛋相比于鸡蛋,虽然那个时候鸭吃的都是粮食,也还是比鸡蛋腥一些。所以,我和弟弟最喜欢的,是每年到了春天,妈妈腌制的咸鸭蛋。当然,咸鸭蛋也不是随时都有得吃的,只有每年端午节前,妈妈才会腌制一小坛。
关于鸭的记忆,大抵就这些了,絮絮叨叨许久,歇息片刻......
楼主:昕夕岚烟  时间:2019-10-09 09:08:12
四:关于插秧的记忆
农忙,是我至今听到尤为胆寒的字眼。没有真正经历过农忙的,无法理解那种每天卯足了劲儿直到精疲力尽体力透支的感觉。
从割麦子开始,算是跨入了农忙的门槛。挥着跟自己身体比例完全不协调的镰刀,顶着烈日,一刀一刀挥舞,看着站着的麦秆慢慢的倒下。凌晨三四点起床,五点已经到了地里,趁着早晨那阵子还算凉爽,也趁着力气还充沛,使把劲儿埋头苦割。 收麦子是辛苦活儿,割麦,晒麦,然后再运到晒场打麦子,继续晒麦子,最后再用船运回家,等着卖出换点钱。
关于插秧,我的记忆是从拔秧苗开始。之前的播种,培育,治病打虫子,都是些技术活儿,那是大人的事儿。当大片的麦地空了出来,拖拉机手开始翻地,灌水。因为是有计划性的,灌了水的地,第二天必须得插完秧苗,不然等到第三天第四天,泥土沉淀下去,就不太好插了,也影响后面秧苗的生长。我家五口人,奶奶年老,弟弟年幼,父亲是队里的拖拉机手,插秧这种活儿,就落在我和我妈两个人的肩上。父亲这个时候根本顾不上自家的地,耕地必须跟着队里的生产计划走的。
记忆里最深的是初中升高中那年的暑假,我是第一次正式被我妈作为一个成人来对待。往年,妈妈会用换工这种方式跟别人合作插秧,也就是跟邻居协调好,今天轮到我家地里灌水了,让邻居帮我家插秧,明天我妈就去帮邻居家插秧。那年,我妈把我当做一个劳力,凌晨三点,带着我下地开始拔秧苗。而我,最怕的就是秧苗地里的蚂蟥和水蛇,妈妈会先下水,弄出点动静,水蛇会逃走。蚂蟥则没办法,每每扯下腿上的蚂蟥,我都有一种生不如死的绝望。
秧苗拔好,要运到不远处的地里,因为都是水田,田埂上到处都是泥泞一片,我不记得我摔过多少次跤。插秧之前还要施肥,别人家都有男人运秧苗和化肥,我家就我们娘儿俩,再累,也得咬紧牙关坚持,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我妈的辛苦。
我妈是村里的插秧能手,插的秧又快又整齐,我虽然在这之前已经插过几次秧,但是作为主力,还是第一次。歪歪扭扭的不好看不说,还时不时的有几棵秧苗浮在水面上。
插秧是按趟计算,每次横向插六棵,两只脚把六棵秧苗均分。我妈说,插秧不用看前面,只要你两只脚之间保持两棵秧苗的间隙,往后退的时候记住直线后退,秧苗就会很整齐。还有一个诀窍就是,脚往后退的时候,不要离开泥土露出水面,脚往后滑行,不易歪。
大家都知道,插秧必须全程弯着腰,就这样一趟下来,到田埂的时候,腰根本直不起来,往往都是一屁股坐田埂上,再也不想起来的那种。好不容易撑到中午,跑到河沟的船上,拿出带来的午饭,那个香啊,山珍海味无法比拟。
所谓的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体验深刻,刻进骨子里的记忆和感悟,再也无法抹去......
楼主:昕夕岚烟  时间:2019-10-09 09:11:29
@夜过古城 2019-10-07 15:20:55
记得一毛钱的糖烧饼 真甜啊,好吃的很。
-----------------------------
我读初中的时候烧饼一毛五两个,每天早上老妈给两个烧饼的钱,我只买一个,最喜欢吃萝卜丝儿的,攒起来的钱全部用来买明信片了。
楼主:昕夕岚烟  时间:2019-10-09 15:18:04
五:关于歌的回忆
读小学一年级开始,开始接触音乐这个词。依稀记得最早学会的一首歌是“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作为一棵小草的骄傲,是我对这首歌的唯一理解。小学五年,学会的基本是跟祖国有关的歌,那个时候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对于老师,有着盲目的信仰,从未有过一丝怀疑或者违背的念头。现在想想我的小学老师们,确实也值得我们信赖,他们演绎的就是老师这个单纯的概念,跟现在的老师无法相比。
读初中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那个时候有了流行歌曲和通俗歌曲的概念,家里有台收音机,每天中午放学,一路小跑着回家,就为了听“每周一歌”。同学中,基本人手一本歌词本,用来抄自己喜欢的歌词,如果在抄歌词的页面,再贴上演唱者的照片,那就更完美了。那时特别喜欢杭天琪,她的信天游和黄土高坡简直迷倒了我。
及至读高中,离开了村子,到了镇上,中午没法回家了,就此再也没听每周一歌了。很多同学家有了录音机,极少数同学甚至有了随身听,于是大街小巷都是卖磁带的。省吃俭用攒点零花钱,买了自己喜欢的磁带,跟同学借一晚随身听,那个晚上,捧着随身听进入梦乡。 小虎队代表了我的整个青春时代,其他至今还记得的是郑智化的“水手”,罗中旭的“星光灿烂”,陈汝佳的“故园之恋”,姜育恒的“再回首”,李春波的“小芳”......
再后来,就没了关于歌曲的记忆了,高考落榜,父亲染疾,走上了谋生的道路。所有不切实际的梦想,所有风花雪月的嗟叹,都抵不过生活里的柴米油盐......
楼主:昕夕岚烟  时间:2019-10-10 09:54:03
六:关于采菱角的记忆
我的家乡是苏北水乡,记忆里去哪里都离不开船。村里的船,在分田到户之后,也分给了村民。一般是四户人家合用一条船。有些人家为了出行方便,自己买条小船。
我们家的地,最远的得步行四十分钟以上。如果当天下地的计划是施肥的话,就必须得划船去,没有其他交通途径。田埂很窄,高低不平,遇上有渠沟的地方,只有一条石柱子横在上面,宽度只有10-15厘米这样。有些陡坡,超出你的想象。所以,步行和船运,二者择其一,若要运化肥的话,只能选船。村里的大人小孩,都会撑船,而游泳则是必备之技能。
我是周边小伙伴里唯一不会游泳的,原因是我五六岁的时候落水过,差点没能救回来。所以,关于采菱角这种事情,小伙伴们经常三五个人划着小船,到村子外围的河里去,常常满载而归,而我只能望洋兴叹。父母是绝对不会让我在没有大人的情况下乘船的,所以每次,伙伴们回来也会每人分一些菱角给我,但是采菱角的乐趣,却与我无缘。
终于有一次,有两个比我大两三岁的小伙伴,拍着胸脯跟我妈保证,绝对不会让我落水,只让我坐船中央看她们采菱角,并且保证半天就回来。我妈终于同意让我跟着她们一起去了,这对我来说简直是惊天喜讯。次日清晨,我们出发了,那一天的朝阳是如此的灿烂,河水在朝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我们一路欢歌笑语,向着村外的田野出发。菱角一般都长在两岸都是田野的河沟里,近村的河里是没有的。
到了目的地,早就忘了对我妈的承诺,掀开浮在水面的菱藤,下面一颗颗菱角鲜嫩饱满,采摘的乐趣让我们忽略了不时被菱角刺到的手指。未成熟的菱角皮薄,轻轻撕开外壳,里面的肉清甜多汁。成熟的菱角外壳坚硬,用手是掰不开的,也不适合生吃,得回去煮熟了吃,糯香可口。
因为说好中午回家,所以大家都没带中午饭,就这样一边摘菱角,一边不时的吃几颗嫩菱角,倒也没人觉得饿。满载而归的时候,我们的小手都已经伤痕累累了,也染上了菱角外壳的汁,一个个都是酱紫色的。然而,快乐是实实在在的,这种采摘的快乐,放飞的心情,至今记忆犹新。
楼主:昕夕岚烟  时间:2019-10-10 15:11:39
七:关于挖猪草的记忆
前面有说过,农村里,家家户户都会养猪。一般每家养两到三只,春夏之交买猪仔回来,过年之前卖掉。猪的食物以米糠,麦麸和番薯藤为主,家里会有一口大铁锅,专门用来煮猪的食物。喂猪也是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的活儿,晚上妈妈切好猪草,早上和着米糠或者麦麸煮好,跟我们交代好中午放学回来喂多少,晚上喂多少,便下地干活去了。
记得番薯藤为主食的日子,可以持续四五个月。身边的小伙伴,有些每天都要下地挖猪草,有些隔两三天去一次。我是属于比较少挖猪草的,因为每天放学回来,父母规定要做完作业才能干其他事情。所以,我是那种只有周六才会跟着小伙伴们去挖猪草的。
因为不经常去地里,哪里有猪草,那些是猪喜欢吃的,我的经验尤其缺乏。每次挖猪草,我的篮子里总是最少的那个。记得几个猪喜欢吃的野草,但是那个时候都是方言的叫法,至今不知学名是什么。有三种野草,长在麦地里,在麦苗之间,攀爬上来,因为麦地里肥料足,阳光又暴晒不到,所以麦地里的草鲜嫩多汁,是猪最爱的零食。一种叶子长条形的,会结出类似豆角的种子,只是很小,里面的种子跟菜籽差不多大。一种叶子是三角形的,顶端开小白花,后来知道学名叫牛繁缕。还有一种叶子也是长形的,藤蔓有点割手,方言叫猪秧草。当然还有牛舌头草,也就是车前草,荠菜,马齿苋,马兰头等等,都被我们纳入猪草的行列。
现在,挖猪草这个概念都已经不存在了,麦地里也早就没了这些杂草。自从有了除草剂,田野里的草的品种就越来越少了。而且,曾经被我们称为猪草的一些野菜,已经被捧上餐桌,成了稀罕的品种。
楼主:昕夕岚烟  时间:2019-10-10 15:24:56

楼主:昕夕岚烟  时间:2019-10-10 15:29:00



楼主:昕夕岚烟  时间:2019-10-10 15:30:47
终于找齐了我一直不知道名字的三种野草的图片,也知道了它们的名字,圆满了......
楼主:昕夕岚烟  时间:2019-10-11 12:06:40
八:关于重男轻女的记忆
上面提到挖猪草的时候,心里就想起了身边的很多小伙伴受到的重男轻女思想下的不平等待遇。
是的,我们的爷爷奶奶那一辈,重男轻女思想还是很严重的,及至到了我们父母这辈,稍稍有了好转。但是,在中国,大家都知道封建家长制,就是一个家庭里,婆婆若是掌权,下面的儿子媳妇是只能服从,没有决定权的。在我记事以前,还是农村合作社制,成人下地干活是实行工分制。而每个家庭的工分是掌握在当家人手里,年底拿工分去队里换钱的时候,其他人是没有接触到钱的机会的。
我们家的主权在奶奶手中,爷爷去世得比较早。一直到后面分田到户,我的父母才有了做主的权利。我们家,奶奶重男轻女的思想很重,但是在我父母的干扰下,我的童年倒算是比身边的小伙伴自由得多。
邻居家也是奶奶当家,我们叫她三奶奶,是那种特别强势特别厉害的奶奶,连我们去她家玩也会战战兢兢的那种。她家两个孙女一个孙子,孙子最幼,三奶奶对这个孙子宝贝得不行。 两个孙女在她的眼里,就跟佣人似的,家里所有的家务活都是两个孙女的,她的儿子媳妇也对她唯命是从。
那个时候的农村,饭桌上很少有荤菜,偶尔看到有蛋类的,就很奢侈了。我记得有一次,她们家大孙女在我家玩,那天妈妈做了水蒸蛋,我跟弟弟一人一半分了,大人一般是不碰这些的,都省给我们小孩子吃了。事后,她悄悄问我,怎么你是个女孩子,也可以吃水蒸蛋,还分了那么多? 这时我才知道,在她们家,水蒸蛋是弟弟专利,她们多瞟一眼多会招来奶奶的斥骂。而这种事情,在其他伙伴的家里,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演。有些父母稍微强势一点的,女孩子的待遇就会稍稍好点,但是也仅仅是少点挨骂,想跟男孩子享受相同的待遇,还是很难很难。
后来长大一点,听我妈说起刚嫁过来奶奶对她的种种压制,以及外婆那个年代的一些让我们匪夷所思的事情,才知道书本里说的,电影里演的,很多都是真的。封建家长制,在中国横行了那么多年,那种刻进骨子里的思想毒害,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消散殆尽呢?所以,庆幸我们生在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年代,且行且珍惜!
楼主:昕夕岚烟  时间:2019-10-11 22:29:54
好奇怪,页面数据错误,这是论坛瘫痪的了吗?
楼主:昕夕岚烟  时间:2019-10-12 10:55:38
九:关于学校的记忆之一
那个时候,村子里是有小学和初中的,但是呢,在三个村子的交界处,也就是说三个村子合办的学校。在每个村子里,又有自己的小学分部,一年级和二年级是在自己的村子里读的。遇上节日,譬如儿童节或者国庆节,我们才会集中到小学本部去。
一年级和二年级,我们只有一个老师,语文和数学都是她一个人教。其他所有的关于音乐,关于体育,关于思想品德,都是她一个人全包了。那是一个四十来岁的妇人,姓万,是外村人嫁入我们村的。这就是我的启蒙老师,我很庆幸遇上了这样的老师,脾气温和,诲人不倦,从来没有不带有色眼光看人。
八十年代初的农村,物质实在很匮乏,写字的本子是那种一张很大的白纸,买回来裁成32页A5大小,然后用针线缝成本子。白纸上自己用尺子画上格子,就是我们的家庭作业本。 那个时候还没有自动铅笔,都是要用刀削的。所以每天放学回家,两只手都是黑麻麻的。一般每人至多只有两支铅笔,所以是不可能像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削好十来只铅笔就可以用一天的那种。铅笔用到最后,很短了,就用废弃的钢笔或者圆珠笔的壳子套上继续用。
因为遇上了自己喜欢的启蒙老师,所以我的成绩一直很好,也喜欢读书。有时候星期天也跑到老师家里去,帮忙做一点零散的活儿,譬如摘豆子,剥豆子之类的,蹭一顿午饭再回家。老师一边干活一边给我们讲一些童话故事,或者教几首儿歌,那样的日子,惬意而欢喜。
楼主:昕夕岚烟  时间:2019-10-14 09:17:54
十:关于学校的记忆之二
及至升三年级了,终于进入了学校的本部。才发现,到底是正规的学校,教室宽敞明亮,连课桌都是配套的。再也不用自己从家里搬个板凳去上学了,厕所也有了男女之分。不用质疑,之前的两年,教室外面一个高出地面的茅坑就是大家的公共厕所,那个年代,貌似没人说不正常。
三年级有两个班,因为有三个村的一起入学,所以,分班的时候,好多小伙伴分到另一个班去了。我的班主任是一个临时从村里借用过来的,学历高中,之前并没有教过学。我读三年级的时候是八十年代初,那个时代的高中生就是我们眼中的高材生了。学校里很多老师都不是班科出身的,现在想想,比例应该超出60%。
一二年级我一直是班里最优秀的那个,所以到了三年级也有点目中无人,特别是在班主任按照成绩的排名让我当班长之后。然而第一次考试,就被打击了,另一班的第一名比我高了6分。自此,再也不敢鼠目寸光了,老师上课的时候,也不敢开小差了。我们的班主任虽然没教学经验,好在他很用心,跟学生打成一片,我们有啥问题都敢问。隔壁班的班主任是个年纪很大的老学究,经验丰富,循规蹈矩。
平常我们班的平均成绩总是比他们班低个一两分,让我们扬眉吐气的是一次数学测验。我记得那是一次乡里举行的数学竞赛,试卷是统一的。我们农村里的学校,本来是被忽视的,是我们校长亲自去乡里求来的一次机会。拿到试卷的时候,大家都傻了眼,跟平常学到的知识根本不一样。我也懵了,答完题后也很气馁,平常考试每次都趋于满分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答题的艰难。
等考试成绩出来,老师拿着试卷竟然掩饰不住兴奋的时候,我们还是有点懵。后来才知道,那次我的成绩是82分,隔壁班的最高分是63分,平均分是都是四十多分,我们首次超过了隔壁班3分。而那次全乡竞赛的总结果,80分以上的人数是一位数。
后来,四年级换了班主任,五年级又换了班主任,我的三年级时的班主任,在教完我们升入四年级后,去了政府部门任职。至今我还记得他第一次站在教室里做自我介绍的模样,一个明明只是比我们长不了多少的大男孩,略显腼腆,却故意穿了一身中山装,装成老气横秋的模样。
现在村里的小学早已经拆了,物非人非,找不着一丝痕迹。依稀里,还记得一放学就冲到乒乓球台前抢位置的我和我的伙伴们,水泥的台,木板做成的球拍,贯穿了我剩下的三年的小学时光。
楼主:昕夕岚烟  时间:2019-10-15 09:35:11
十一:关于老师的记忆之一
除去启蒙老师,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五年级的班主任。这是我记忆里第一个科班出身的老师。五年级的我们,也算是个大孩子了,我们的班主任却是一个刚刚从师范毕业的应届生,这微小的年龄差距使得我们对老师少了尊敬多了一些蠢蠢欲动的捉弄心理。
我们那个年代,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鸿沟不是一点点大。在家里犯了错,家长最有效的一句话就是,明天我跟你们老师说道说道去,然后,我们就一下子歇菜了。所以,我们班来了这么一个嫩的班主任,我们还是很好奇的。然而,不到一个星期,我们就被他与众不同的讲课方式和人格力量收服了,而且最开心的一点就是,作为语文老师,他从来不像其他老师一样布置一堆作业,这简直就是最好的福利。
现在总结一下班主任的三大优点,首先他从不拖课,下课铃声一响,立马停下,任凭我们一个个小疯子似的冲出教室,有时候还陪着我们一起课间游戏。其次,他的课后需要书写的作业特别少,对背诵却特别严格。然后他还自己买课外书给我们传阅(备注,我们那个年代是不存在学校图书馆这个概念的)。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好班主任,我们班每次考试的语文成绩的平均分甩别的班一条街去了。
其实,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良师益友,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课程,每一个人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故我们当存感恩之心,感谢所有的遇见,感谢遇见的都是正能量。
楼主:昕夕岚烟  时间:2019-10-16 08:25:22
因遭遇种种变故,我的人生不堪言,所以,翻开记忆,才发现,我曾经那样幸福过。
楼主:昕夕岚烟  时间:2019-10-17 14:56:42
十二:关于学校的记忆之三
小升初,学校就在隔壁,从小学的大门到初中的大门,走路两分钟。学校共前后两排,六个班级,每个年级两个班级。老师的办公室就一个,所有的老师都在一起办公,只有校长有一个单独的办公室。我们的校长长得很有特色,学生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阿凡提。那个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十之八九都有绰号,校长这个绰号算是比较中性的了。
升入初中,唯一比较新奇的是开始学英语了。我们的英语老师教学很有方法,每一周,作业书写全部得A的,都有奖励,或是作业本,或是铅笔橡皮之类的。测验前三名也有奖励,奖品稍微升级一点也不过是封面精美一点的笔记本或者圆珠笔之类的。所以,为了得奖,我对英语可是一点也不敢马虎。
说说我们可爱的阿凡提校长吧,他很严厉又很诙谐。他也得上课,不过都不是主科,政治那,历史那,思想品德什么的。校长教我们班政治,不过他常常打开课本让我们划个重点,然后就开始跑题,给我们讲中华五千年的各种历史故事。所以,我们都特别喜欢上他的课。
两排教室中间,是学校的菜地,所以我们的劳动课基本是除草,教室周边的,校园各个角落的,实在没地方除草了,就把我们赶到菜地里除草。操场在校园的外面,是敞开式的,那个时候自行车都很少见,所以不存在安全问题。
楼主:昕夕岚烟  时间:2019-10-17 15:17:42
十三:关于老师的记忆之二
初中是我学生生涯里过得最轻松的三年,没有特别喜欢的老师,也没有特别喜欢的科目,除了对物理和化学不感冒之外,一切都还好。农村的初中,师资有限,物理老师是全校最严厉的一个老师,所以我虽然不喜欢学,但是不敢偷懒。化学则不然了,化学老师是个很帅的帅哥,讲课却很死板,完全提不起大家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班的化学,每次测验,都远远落后于隔壁班。化学成为我一生的短板,导致中考的时候,我的化学成绩才六十多分,勉强及格。想想当年,若是化学能考个八九十,市里的重点高中也有我的身影了。
都说少年不识愁之味,作为全校唯一能考上高中的应届女生,我没觉得有多大的遗憾,重点高中在市里,对我来说,因为要离家住校,所以吸引力并不大。是的,那年中考,正常升入高中的,也就那么三五个,就我一个女生。然后,还有一些分数不够拿钱来补的,有那么三五个。
那个时候在大家的眼中,初中毕业后,女生回家种田,男生去学个木工油漆工的手艺来谋生,仿佛是最天经地义的事情。
楼主:昕夕岚烟  时间:2019-10-19 10:49:07
工作量会日渐加大,以后用来回忆的时间会日渐减少。这是好事,Mark 一下,仅以此勉励自己,所有今天流的血和汗,他日都将以幸福和安康来回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