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遂退”的经典之作   

字数:1090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3-04 21:47:50 更新时间:2022-03-05 16:08:57

楼主:wenlgjr  时间:2022-03-04 13:47:50
“功成遂退”的经典之作

提到范蠡,就要说起文种,当然更离不开“吴越春秋”。《吴越春秋》一书的著者系东汉赵晔,传统上归为杂史类,又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因为它毕竟比较生动地讲述了春秋末年吴、越两国争霸的故事,且多取材于《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并非后来意义上的“演义小说”。1994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吴越春秋全译》,有很好的“前言”和“注译”,颇可一读。

《吴越春秋》的精彩处不在于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以及按文种的计谋向吴王夫差献美女西施,而在于铺开笔来详细写范蠡陪同勾践夫妇到越国给夫差当了三年多的奴仆,受尽了屈辱;及至勾践七年(实为八年,即公元前489年)君臣获释归越,勾践按照范蠡、文种提出的重建越国的大计和灭吴的策略,经过了十几年的隐忍和努力,终于在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灭吴,夫差自杀,越国称霸。范蠡则辞越王,“乃乘扁舟,出三江之口,入五湖之中,人莫知其所适”,文种“不随范蠡之谋”,落得接越王赐剑“遂伏剑而死”。

总体来看,带有很大的悲剧色彩,那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残酷现实几乎成了所有朝代的文臣武将所必须面对的,然而又很难处理得当。

范蠡辞勾践而去,无疑是“功成遂退”的经典之作,显示了这位“伴君”大臣的智慧。《吴越春秋》是这样写范蠡辞于勾践的:“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义一也。今臣事大王,前则无灭未萌之端(祸害),后则无救已倾之祸。虽然,臣终欲成君霸国,故不辞一死一生。臣窃自惟乃使于吴、王之惭辱、蠡所以不死者,诚恐馋于太宰噽、成伍子胥之事(此太宰原为楚人,其祖父为楚王所杀,遂投吴,后不断向吴王夫差进伍子胥谗言,致伍子胥为吴王所杀)。故不敢前死,且须臾(苟延)而生。夫耻辱之心,不可以大;流汗之愧,不可以忍。幸赖宗庙之神灵、大王之威德,以败为成,斯汤、武克夏、商而成王业者。定功雪耻,臣所以当席日久。臣请从斯辞矣。”这就如同说:你大王霸业已成,雪耻已报,留我何用?让我走吧!就剩没说他曾写给文种的“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那句话了。

范蠡的“功成遂退”已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难怪晚唐汪遵有诗曰:“已立平吴霸业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甚而演绎出这样的情景:无锡有蠡湖,乃太湖内湖,称五里湖。因范蠡功成身退偕西施泛舟于此,遂改称蠡湖。范蠡几经流离往中原居于定陶,更名换姓称“陶朱公”,且“下海”经商,富甲一方。2003年10月南方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历史大教室》(中国卷上)有此叙说。这当然带有美好传说的成分,但《史记》的《货殖列传》和《越王勾践世家》确有范蠡乘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经商之记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