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洞烟霞古而长—— 城区捷胜黎明洞文化印记(转载)

字数:2737访问原帖 评论数: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3-22 03:28:30 更新时间:2022-03-24 03:10:17

楼主:埔陇宫  时间:2022-03-21 19:28:30



黎明洞南门上方抗倭名将刘寿山题刻


黎明洞系海陆丰著名的文化遗存,也是唯一与隐逸文化有关的文化遗存。近日,记者走访了位于市城区捷胜镇石岗村委后面小山岗上的黎明洞。

当地政府对黎明洞进行了保护性修缮,新修了水泥台阶、安装上了感应灯,方便游人出入。该洞南北,各有一个约2米高、1米宽的岩扉,成为石洞的天然门户。北门门额上横刻“阃外光华”四字,下配一联曰:“德仰泰山千古在;名留石洞万年芳”。洞内呈三角形,洞顶至地面距离约为2至4米间,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可容数十人活动,是一个绝妙的天然石室。

抗倭名将的题刻

在黎明洞南门上方,留有明万历年间抗倭名将刘松(字寿山)一副石刻对联,联曰:“石洞烟霞古,乾坤岁月长。”横批“山海奇观”。对联中间题刻七律《游石山》一首:

石室云深古洞赊,乾坤今喜到天涯。

涛声彻夜偕歌呤,山色腾空结露霞。

人在壶中春浩荡,剑于阃外日光华。

停骖缓步高岗上,入望沧溟起浪花。

刘寿山何许人也?据汕尾文化学者叶良方考证,刘松(约1540~1610年),字寿山,碣石卫城军户,原籍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明洪武二十七年,其始祖刘泽随花茂都司南下驻防碣石卫,乃碣石城內世袭的军户。隆庆年间刘松加入行伍,至万历中期历升为碣石卫指挥同知(从三品),诰封怀远将军。其子刘国勋继承祖业,于万历四十七年任碣石卫指挥使(正三品),父子俱为明碣石卫名将。

据光绪版《惠州府志》和乾隆版《海丰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倭寇侵犯我江、浙、闽、粵等沿海地带,海丰的长沙、捷胜、大德,陆丰的碣石、甲子、湖东屡遭倭患,时任两广都御史刘寿山奉朝廷之命,率军进驻海丰,继在海丰收服了海盗花腰蜂之后,又与碣石卫总兵官俞大猷,提督侍郎吴桂芳,剿捕守备王诏等发动了大德港战役,歼灭倭寇四千多人,史称“广东平倭战役”,刘寿山被获诰封“怀远将军”(官秩从三品)。

刘寿山是一名儒将,能诗能书。他除了在黎明洞留下题刻诗、联外,还在海丰海城大云岭几希山洞题“几希”一词一联一诗。嘉靖四十年(1561年),刘寿山与海丰知县刘源主持重修海丰红场侧刘氏家塾时,亲自为刘氏家塾大门题上“刘氏家塾”四字,笔力苍劲有力。

刘寿山卒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葬于海丰黄羌双圳老祖坑山坡上,在2010年3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入列不可移动文物名单,并被广东省文化厅载入《广东文化遗产——古墓葬卷》。值得一提的是,去年5月间,海丰青年水库因旱情露出库底,惊现另一位怀远将军刘诲将军墓。刘氏父子名将的事迹再度引发人们的关注。

廖天佐与黎明洞

黎明洞本名“石厝洞”,它的得名与一位叫廖天佐的隐士息息相关。

隐逸文化,以简单朴素及内心平和为追求目标,不寻求认同为“隐”,自得其乐为“逸”。按照南怀瑾的说法,隐士并非不问世事,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曲折地表达家国情怀。据叶良方考证,廖天佐生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卒于清康熙初年。原籍海丰县石帆都(今陆丰市甲子镇),幼年随父经商定居于捷胜所城。廖天佐自幼聪颖,十余岁即考取秀才。明末科场黑暗,他几次参加乡试,都因拒绝考官索贿而不第,遂绝意功名,隐居捷胜南郊石厝洞,号一窑天居士,日与捷胜所城的文人雅士,纵情山水,吟诗论政。明灭之后,廖天佐因心存明室,将石厝洞命名为“黎明洞”。

廖天佐隐居黎明洞后,留下不少摩岩石刻。攀上南门一侧的石阶,在洞顶一块平坦的巨石上,留存他的一副石刻棋盘,除了“世事如棋局局新”的寓意之外,大约也是他消磨隐居寂寞的一种手段。在棋盘西面约4米高的石壁上,刻着廖天佐一首缺字诗作:“水尽山穷处,天空雪囗时。桴因观海泛,酒囗傲游赍。留石非供囗,临题若寄思。圣明余暇日,悠哉和《毛诗》。”听说诗作披露以后,填字者众多,但似乎都没有得到普遍认可。

清初,为隔绝东南沿海人民支援郑成功的抗清活动,清廷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和康熙三年(1664年),两次颁布“迁海令”,敕令广东等4省沿海居民内迁30里,并尽烧民屋和船只,不准片帆出海,凡越界者就地处决。一时间,沿海居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廖天佐同样被逼离开黎明洞,携眷迁到海城,再转投潮州亲戚处谋生。

时陆丰大安石寨进士黄易曾越级上奏《奏开界疏》,其雄文今见乾隆版《陆丰县志》。在时任两广总督周有德、广东巡抚王来任的“血疏上陈”力争下,康熙八年(1669年)终于颁旨废除“迁海令”,廖天佐也在当年年底回到捷胜所城。当时他已近八十高龄,将一路目睹身受的迁界事变的始终写成《迁图说》一文,揭露了清廷的罪恶,也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对粤东沿海迁界情况完整记述的文献,具有珍贵的史学研究及文学欣赏价值。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

来源:汕尾日报
















楼主:埔陇宫  时间:2022-03-21 22:23:40
金厢镇有一座“山门桥”,你知道是谁造的吗?



山门桥

清代乾隆十年《陆丰县志》有记载他造桥的壮举:“山门桥,县东南二十里,路通碣石,指挥刘国勋建”,山门桥位于今陆丰市金厢镇山门村,是明代陆路交通主驿道,同时也是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是碣石卫城西面海丰所、捷胜所,平海所,三个守御千户所官兵调动,粮草运输,军令传递的主要通道,对于保卫碣石卫“惠潮两郡门户”军事要塞,巩固沿海边防,起到积极作用。古时的山门桥,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拆建为叫“山门拱”的单孔石拱桥,现今连“山门拱”也失去实际作用,更宽阔的钢筋水泥桥在旁边代替了他的位置,山门桥遗址“山门拱”,远离了战争年代的烽烟,像道绚丽彩虹,静静地横跨在溪面之上,供文人墨客瞻仰凭吊,无声地诉说着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远处传来的阵阵风声,仿佛是明朝将士奔赴战场的急促脚步声,让人思绪万千。

刘国勋,广东海丰县城人。碣石指挥同知刘松之子。万历末年至崇祯初年,官至碣石卫指挥使。他从小随父亲刘松在海丰军营中生活。少年时在私塾读书,受军营风气的影响,除学习“四书五经”以准备科举考试外,还特别喜好阅读兵书,舞枪弄棒。因此被父亲刘松送到城内拳馆练武。

万历初年,他参加省武科考试中式武举人。万历中年,他由行伍擢升为海丰所千户指挥。与其父亲一样,他于戍边倥偬之际,亦喜爱文艺,吟诗舞墨;曾与碣石水寨惠潮海防黄梦选守备,一起出游海丰芒湖(今属陆丰市)石壁古刹,题赠“水月磨空”匾额,借以赞美芒湖石壁的风光,被挂于古刹前楹。范可楷《石帆纪略》云:“芒湖后山一石岩,喜空禅师建一宝刹,祠三尊佛于中,守备黄梦选题曰“石壁古岩”,海丰所指挥刘国勋,书匾前楹曰“水月磨空”,盖以门挹西东,水光荡漾,即景即意也。”

万历三十八年(1610)闰三月,父亲怀远将军刘松逝世,他扶柩至公平双圳村附近的山坡,与其母亲合葬,至今墓茔尚在。相传墓前原有毛笔形的望柱一对,因形似蜡烛,被村民称为“石蜡烛”,后毁去无存。四十五年(1617),他历功升授碣石卫指挥同知。万历四十七年(1619)朝廷封他为昭勇将军碣石卫指挥使(正三品)。






楼主:埔陇宫  时间:2022-03-21 23:11:43


楼主:埔陇宫  时间:2022-03-21 23:23:35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