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有感

字数:9377访问原帖 评论数:3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4-07-11 23:24:00 更新时间:2022-04-02 08:50:46

楼主:采茶子的夏天  时间:2014-07-11 15:24:00
看到网友空间里南山空同的道德经解读,很想写些感想。
我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一只都在思索公平、正义的这些问题,在法律中没有得到解答,在道德经中得到了答案。
今天看到南山空同关于“平衡”的理论的阐述。我明白了许多,人性是有善恶的,不是要完全的把人性激到一个无可附加的地步,而是人性、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达到一个平衡,而这个平衡是可以无限度的接近的,而不是绝对的平衡。如果你要处处讲公平、自由、正义,这个事情就没有了,它只能是相对的,和无限度的靠近。
在西方社会,认为政府的权利太大,因为它已经大到一定程度,所以它才会做一个限制,这就说明什么,他在中间,但是政府权利太小的时候,他又适当的给它放一放,他永远就在一增一减中,去追求平衡,但是我们可以无限度追求平衡,永远没有到达绝对平衡那一天。
我为了一个专业的考试,思索了很多的问题,但是得不到答案,耗费了10年的时间和精神,到现在也是没有拿到通过的资格证书,在个工作单位也是越来越被动和矛盾,精神迷茫忧郁,身体出现了问题。但是我仍然放弃不了这个考试,今年我用了强迫的方法,就是说没有去报名。强迫自己去暂时换一种方式生活。
我在这个考试这个问题上耗费的心力不少,但是收效甚微,而且身体和精神搞的一沓糊涂的。虽然我仍然心有不甘,但是还是强迫自己换一种角度去对待这件事情,必须要止住。
空耗精力和在矛盾纠结中做事,不能身心一致的做事情,人的精神和身体会首先疲倦不堪啊,而且对时间和精力才是极大的浪费。
楼主:采茶子的夏天  时间:2014-07-11 18:26:43
@采茶子的夏天 @小花公鸡 1楼 2014-07-11 16:18:42
理解楼主的感受
-----------------------------
问:您是如何验证你读取的物品信息真伪的?
我记得您曾经提到08年的时候,发现自己有了一项功能,可以读取到物品所知道的记忆。比如兵马俑的故事等等
-----------------------------

南山答: 单一的证据,往往不能成为证据的,叫孤证,只能做参考。

只有历史、古今、地理、民俗等对应起来,才能成为一些比较确定的信息。

我每年都会用一月左右的时间,外出行走,去当地实地考查观看,或查证资料,然后发一些东西出来。


问: 老师您好:道可道 非常道 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 如果说道是可以改变的 那易经里的 一阴一阳谓之道 那这个一阴一阳这个道是不是也是可以改变的 这个一阴一阳是只适合地球还是适合整个宇宙 反者道之动 这个动是不是变动的意思 比方说我们地球是有氧气的 到了七天星球就不一定有这个东西的 这个可道是不是只是针对地球而言的


答: 第一个道,是指一切道律(包括自然、社会和人性),

而“可道”,是指可以被认知的意思,

非常道,是指,规律本身,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

更具体的,希望贴子结束后,再讲


@天府广场场主 144楼 2014-07-09 10:06:00
黄老师,再问一个问题:),这个可能也是大多数人都想问的,如何正解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段话的意思?
-----------------------------


答: 自然之道,是无善无恶的,就像老虎吃其他生物,这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法则,不能用人类的善恶去评价。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可以救人性命的圣人,他如果真以仁慈之心要救所有人的性命,结果会如何?

所以这里强调的是,一切要按道(规律)来办事。
楼主:采茶子的夏天  时间:2014-07-11 18:29:45
@隐士南 282楼 2014-07-09 15:08:00
那天看到微信因果的那篇,
突然明白,明心见性是为了消解损害。
怎样才算是明心见性呢?
如何才能达到明心见性?
-----------------------------


你先后认真回答两个问题就可以了的。


第一个,你最不喜欢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生活场景或情形都有哪些?

第二个,你想要的生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生活场景或情形都有哪些?


最后的建议是,努力去掉第一种情况的存在,努力朝向第二种生活。
楼主:采茶子的夏天  时间:2014-07-11 18:30:31
我写的这个只是给我自己参考的
楼主:采茶子的夏天  时间:2014-07-11 18:32:47
@dengjiaojiao 309楼 2014-07-09 15:15:00
老师我想请问一下,生长收藏中,在长的过程,我们需要去努力去争取,但是“争”字给我们的概念给我们的感觉当然不是清风明月,请问这个“争”与我们平时所说的“争”有什么不一样吗?
-----------------------------


很多人认为在讲“不争”,其实其重点不在“不争”,而在于“容纳”。

一个人,一个企业,在已经强大的阶段,要学会包容。一是在人与人交往中,激发更多人的智慧和力量,而不是表现自己有多强;二是向竞争对手学习,甚至是跟竞争对手合作,以达到双赢。

争,是属于“生”和“长”的阶段,到收的阶段,如果还在争,反而是自耗。

这叫夫唯不争,故无忧。“不争”是“纳万物”,而不是“不竞争”


我们生长的阶段,在任何事物的发展阶段,千万不要谈我们不争,我们说的表面的那个不争,是指你的方式方法是公平的、是正义的,是我不违背他人的正当利益的,是讲的适可而止。所以说没有名的阶段,想方设法追求名利,而且名能带来利益。真正的是当一个人有了名利之后,淡薄名利,不被名利所累,这跟生长收藏里面收和功成身退的藏,是一样的适可而止。
楼主:采茶子的夏天  时间:2014-07-11 18:35:26
中国人你会发现很搞笑的,一直在谈最高尚的品质单薄名利,然后又使劲的批评一种追名逐利,其实,淡泊名利是一种生活方式,追名逐利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二者没有任何的本质区别,没有高低之下之分。
楼主:采茶子的夏天  时间:2014-07-11 18:36:58
老师,请问您2个问题:
1.《道德经》的产生有其 历史 背景,很多针对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我们现在处于的时代与成书时的社会面貌有着很大的不同,哪些内容方面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
2.《道德经》在当下如何应用于日常修持?或如您曾讲过的老子重持,释迦重修,《道德经》中关于“修”的内容很少?
-----------------------------

老子生活的时代,有以下几方面现象:
一是一百多个国家以周天子的名义相互争斗,每个人都打着非常正义的、强大的、美好的旗号,做着各种各样的龌龊的事情。陈国被楚国反复立废,楚国宣扬的弱肉强食思想。(奠定老子“小国寡民”思想)
二是周朝后期开始强调“理”,秩序,即怎样更好的统治、引导人们,最初的社会道德是符合人性的,但是当一个社会道德,被一部分,少部分人保护的时候,道德变成少部分人对大多数人的一种精神绑架,社会道德开始违背人性。【奠定《道德经》整体基调为打压社会道德(扭曲的社会道德)】

《道德经》中,
6、第五章:修言行
掌握了那么多的自然的知识也好,这些规律也好,那我们真的要是不断的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越好吗?不是的,重点不在于掌握更多的真理,而在于把一个真理掌握好之后,能把它派上用场,怎么样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调整自己的言行,知言易行,知道什么东西该说什么东西不该说。
(1)第二十二节:修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2)第二十三节:言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3)第二十四节: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楼主:采茶子的夏天  时间:2014-07-11 18:43:16
@朝吟暮歌 272楼 2014-07-09 15:06:00
从甲骨文的字形看,德强调的是一种行动,一种顺应道的行为,道强调的是一种包容,四通八达,用南山空同老师的话说就是不与万物相害
-----------------------------


我只知道,道,指一切规律,德,指顺应规律做事的行为。
楼主:采茶子的夏天  时间:2014-07-11 18:45:41
如果对于一件事情,概念首先是错误的,那么你就不可能做的正确。
楼主:采茶子的夏天  时间:2014-07-11 18:48:40
乐儿朴的生活,我很欣赏
楼主:采茶子的夏天  时间:2014-07-11 18:50:37
南山空同:

任何人说话,都有一个说话的背景,这个背景有三个方面,一是历史背景,二是社会背景、三是个人背景,如果脱离了这三样东西,你对这个人话语的理解,就会出现很大偏差。

如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有关这一章,很多人认为老耳是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答案可能是他喜欢非常封闭的生活,小国寡民,就是既使是一个国家可以很小,民众也可以很少,既使是我们有先进的东西,我们也不要用它。我们既使大家都贪生怕死,大家都重视死亡,然后大家都不愿意迁徙,大家都愿意在这待着,即使有先进的船只,我们也不到外面去。

让大家过着结绳记事般的生活,大家吃好、喝好、穿好。哪怕另外一个国家能看得见,我们都不跟他交往,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大家都觉得他是主张,回到过去建立一个封闭的“大同社会”。

其实不是的。

想了解“小国寡民”的真正思想,如果你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才会真正清楚,这些事,虽仍有记载,却鲜见于各种资料,因此,很难被人知晓。

这里的“小国寡民”,其实指的是当时的陈国,而与他相对应的,是另一个“大国”——楚国。

陈国在周襄王的时候被楚国灭了,后来楚国觉得陈国国君好可怜,怎么说灭了就被灭了,把它扶起来吧,又把陈国立起来了。陈国国君当上以后又很开心,很猖狂。楚国一看,我把你立起来,你还这么猖狂又把它给灭了。就这样,陈国被立被灭两次,生活在这儿的人,一会儿是楚国人,一会儿是陈国人。

这两次灭国事件,老耳本人是亲历者。因此,后世有人说他是陈国人,有人说他是楚国人,争得不可开交,其实都对。因为他们被楚国反复扶灭。

陈国被楚国反复立废,陈人很不甘心,楚国便讲:一个国家强大才不会受欺负,陈人变成楚人,能生活的更好,享受更多的便利,老子对这段经历,非常刻骨铭心,因此衍生才《道德经》第八十章的思想:


对于后来发生的大量大国吞并小国的事实,老耳本人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国家的大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民众能否过上乐而朴的生活,而这一切,针对的是楚国的言论。放到今天来讲,就是说,社会也好,经济也好, 国家也好,家庭也好,不是发展越快越好,而是要人民过上更加安逸自在的,乐而朴的生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我们生活的幸福快乐,即使其他国家再先进,我们都不想去。


放到现在,就像一个家庭一样,一个家庭也不是赚更多的钱越好,而是要你赚钱时,还有时间去品尝食物的味道、家的温馨安宁(甘其食-----安其居),你要有时间去品尝这些东西。

如若不是这样,你一天就算赚三万,买十万块钱一你斤的茶叶,却自己没时间品尝。你无法享受生活,那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说他认为,社会也好,经济也好,国家也好,家庭也好,不是发展越快越好,而是要人民过上更加安逸自在的,乐而朴的生活才好,而不是社会发展越快越好。

他讲“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想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他这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不代表他真的主张大家不相往来,而是说,如果大家每个人都过上非常自在、安宁、乐而朴的生活.

这是针对当时楚国的宣传说的,楚国一直强调如果依附了楚国,国土面积将会更大,而且还会成为霸主国的一员。

而老耳认为,国家哪怕小一点,只要大家过上自在生活,哪怕邻国就在对面,我们都不想去。不想去的原因是而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已经很自在美好了。你就不要再拿更大的国家,更先进的什么什么东西,来引诱我了,我们重要的是过上乐而朴的生活。
就像今天咱们说的,有几个国家是非常小的,挪威,瑞士,他们没有很强大的军队,也没有特别先进的科技,但是你让一个挪威人,要迁移到别的国家去,真还不见得他愿意。
因为他过的生活已经非常的自在了,所以说这加老子所倡导的乐而朴的生活,这篇文章在讲的是,人们不要被欲望,不要被这些大国,不要被这些东西所挑动,而是要明白,自己真正要想过的生活,是什么,哪怕我们国家小一点,他认为,每个人过上这种自在的生活,才很重要。

所以这一章的核心在于“安而乐朴”,而不在于“小国寡民”。
楼主:采茶子的夏天  时间:2014-07-11 19:56:10
您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来自各界的质疑的声音。对此您如何处理?
-----------------------------

一个人无法让所有的人,所有的时候,都能理解和认同某一信息,就像我小时候的理想是放羊,可家人强逼我上学,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但我后来认为,他们是对的。

我小时候每次吃馒头,都要加根辣椒,家人说这样太奢侈,我就不加了,我当时认为他们说的是对的,现在却发现,这与侈奢无关,因为我们家有太多辣椒。

所以,我要做的事情,是如实讲解我所知道的一切,不人为强化或弱化什么。

但我处理的方式不太好,因为我基本从不回应质疑,明明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让对方不再质疑的,却并不去管。

但好处是,我可以节约下时间来,做更多的事。道德经中有句话,叫“大成若缺”,你无法将一件事做到圆满。

大成若缺,重点在讲缺,缺是指一个人不要什么方面都占全,当你想什么方面都占全的时候,你往往的人生反而是残缺不全的,大成若缺。这里面讲的是无为而无不为,什么意思啊?你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和能做什么,而知道自己不应该做什么,和不擅长做什么,所以说你就避免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而去做那些你最擅长的事情,这叫大成若缺。

我善长的,是讲内容,不善长的,是把时间放在回应质疑上。但我尊重每一个质疑的意见,只是没时间回应而已。而且很多题,只是对方没看清而已。
楼主:采茶子的夏天  时间:2014-07-11 20:00:06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楼主:采茶子的夏天  时间:2014-07-11 20:00:38
mark
楼主:采茶子的夏天  时间:2014-07-11 20:02:44
如何准确界定生,长,收,藏?以及自然规律为何是生长收藏?
-----------------------------
一个事物,还没有产生之前,你想看见它明显的端倪,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在出现之前,还有一个“微”的过程,就是你看不见的过程,但是它已经在孕育之中,如果我们看到这个事物,那他已经处于“长”或者“收”的阶段,所以老子认为,我们如何发现机会,如何活的更好,要顺其势,但是这个“势”,要从“微”去察看。

《道德经》里面,道,最重要的是易,是变化,你要抓住变化,第一,天道,第二,地脉,第三,人道,这三个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发生变化,都意味着新的机会产生。

每个人都具有发现微的能力,但是很多人没有那么坚定的内心,我们错过的很多机会,就是因为当时没下决心,所以一个人,第一,他要有敏锐的思想,或者看了,他能发现这个微,否则你只能在长的阶段进入了;第二个,你还需要有自己的决断心,第三个,你还要有一些决策的参考依据。

怎么才能发现这个微?就在《道德经》的后面那几个字,叫“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个勤其实是尽的意思,这件东西有没有后劲,要看它是不是有绵绵不断的后续的东西在介入,支撑它。

所以绵绵若存,就是有持续不断的东西在运作,

绵绵若存的参考标准有三个层面,看这个事物有多少的地方符合社会需求,有多少的地方,属于符合人性需求,有多少的地方,符合这种技术的需求,如果技术上没有问题了,社会规则上又是大力倡导的,又在人性上,属于大家乐于接受的,那么这样的东西,只要你发现,它就是很有潜质的。
楼主:采茶子的夏天  时间:2014-07-11 20:08:26
道德经中的道,泛指一切规律。

第一,自然规律,也叫天道,比如说零度以下,水容易结冰,零度以上,冰容易化水,人饿了,就想吃东西,这是自然规律。

第二,是指社会规律,可称地脉,是整个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一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些准则。

第三,人性规律,或称人伦,比如说,人道主义思想。

老子讲的规律是分三个方面的,但是,在整个《道德经》里面,他要打压的是社会道德,因为当时社会道德太甚了。

德是按照规律去办事,简单一句话,道德两个字就是不违背自然、人性和社会规律的前提下做事。

《道德经》九九八十一节,可分上篇和下篇,前三十七章为上篇,讲道,后四十四章为下篇,讲德,各有侧重,逐步递进,有展有收。

“执微者,必失其著”,咬文嚼字,永远看不到《道德经》大的思想
楼主:采茶子的夏天  时间:2014-07-11 20:44:51
作者:南山空同 时间:2014-07-09 15:20:00
@天府广场场主 144楼 2014-07-09 10:06:00
黄老师,再问一个问题:),这个可能也是大多数人都想问的,如何正解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段话的意思?
-----------------------------


自然之道,是无善无恶的,就像老虎吃其他生物,这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法则,不能用人类的善恶去评价。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可以救人性命的圣人,他如果真以仁慈之心要救所有人的性命,结果会如何?

所以这里强调的是,一切要按道(规律)来办事。
楼主:采茶子的夏天  时间:2014-07-11 20:48:18
作者:南山空同 时间:2014-07-09 15:29:00
@lidia01cn 275楼 2014-07-09 15:06:00
请问老师,现在国学很热,请老师推荐一下可读书目,是真正启人智慧的
-----------------------------

如果是我,要看《道德经》、《庄子》、《墨子》、但肯定不是《孝经》、《弟子规》等。
楼主:采茶子的夏天  时间:2014-07-11 20:51:09
作者:南山空同 时间:2014-07-09 15:44:00
@dengjiaojiao 309楼 2014-07-09 15:15:00
老师我想请问一下,生长收藏中,在长的过程,我们需要去努力去争取,但是“争”字给我们的概念给我们的感觉当然不是清风明月,请问这个“争”与我们平时所说的“争”有什么不一样吗?
-----------------------------


很多人认为在讲“不争”,其实其重点不在“不争”,而在于“容纳”。

一个人,一个企业,在已经强大的阶段,要学会包容。一是在人与人交往中,激发更多人的智慧和力量,而不是表现自己有多强;二是向竞争对手学习,甚至是跟竞争对手合作,以达到双赢。

争,是属于“生”和“长”的阶段,到收的阶段,如果还在争,反而是自耗。

这叫夫唯不争,故无忧。“不争”是“纳万物”,而不是“不竞争”


我们生长的阶段,在任何事物的发展阶段,千万不要谈我们不争,我们说的表面的那个不争,是指你的方式方法是公平的、是正义的,是我不违背他人的正当利益的,是讲的适可而止。所以说没有名的阶段,想方设法追求名利,而且名能带来利益。真正的是当一个人有了名利之后,淡薄名利,不被名利所累,这跟生长收藏里面收和功成身退的藏,是一样的适可而止。
举报 | 收藏 | 379楼 评论
作者:行之飞跃 时间:2014-07-09 15:44:00
楼主:采茶子的夏天  时间:2014-07-11 20:52:31
作者:南山空同 时间:2014-07-09 15:47:00
@找个情人才平衡 316楼 2014-07-09 15:17:00
请问老师
我家里亲人最近发生了大事,父母还被蒙在鼓里,还有个结婚一年的老婆和出生三个多月的孩子她们也不知道,马上会面临家都散了的结局。我能怎么做才可以帮到他,我可以通过念佛回向给他并改命吗,至少对我和其他家人的打击能小一点的方法。
-----------------------------


常理即大道,用常理解决问题,选胜万千他途。唯有常理不可解者,方图他径。
举报 | 收藏 | 390楼 评论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