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长德冲之凉亭

字数:2623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4-20 18:18:11 更新时间:2022-04-20 22:04:20

楼主:洞霞尹  时间:2022-04-20 10:18:11
故乡从历史深处走到今天,已日渐式微,褪去了昔日的芳华。但是,新的故乡又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用简略的文字把远去的故乡及今天的故乡记录下来,以飨读者,以了心愿。
——题记
古往今来长德冲之凉亭


(花萼亭遗址在石山坳新街后面)
从漆树桥进入长德冲后,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路抵达石山坳凉亭,从凉亭向南走几里路就到茶亭子。
以前,茶亭子是家乡特产黄花菜的集散地。每年黄花出产季节,茶亭子热闹异常,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现在茶亭子集市无论是商贸交易,还是赶集人数多少,远远不如以前了。流光岭集市也是如此。为何茶亭子、流光岭集市衰退而团山集市兴旺了呢?
以后再来探讨这个问题。
石山坳半边街凉亭实名花萼亭。花萼即花冠外绿色被片,它在花朵未开放时起着保护花蕾的作用。
花萼亭,背靠扬名观山,面对道士山,两山夹峙,中间不到百米宽的通道,是长德冲一个节点、要冲,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从北往南方向去的,即漆树桥、栾木桥、团山等地去茶亭子、佘田桥方向的,必经花萼亭。
解放战争时期,林彪的四野和白崇禧的部队在长德冲交战过,花萼亭两边的山头上都有战壕,现在还有“蛛丝马迹”。
花萼亭地势稍高,南来北往者到这里都要上几步石台阶,石板大路从亭廊内穿过。
凉亭建有长廊,廊柱和长凳连在一起。长廊东一条石坎护着廊柱和长凳,石坎下是水田,水田是花萼亭亭田。
夏天南风穿花萼亭而过,坐在凉亭的长凳上,凉风习习,气爽神清,行人常在这里乘凉歇息,这里常年备有茶水给人解渴。
长廊南北两头是拱形亭门。长廊西面正中有大门,进大门是四四方方的天井,过天井是正厅。正厅的神龛上供奉着观音、关公等菩萨,常年香火不断。
凉亭正厅两边是厢房,一旁住着位“斋婆”,吃斋念佛,坊间叫她七斋姑。一边是厨房及佣人住的房间。佣人负责斋姑饮食起居并烧茶水供行人饮用。
花萼亭厅堂里一座石香炉比较奇特,香炉盖和香炉不配套,香炉盖子较大,香炉要小。这座石香炉有几种传说,传说之一是雷公电母把神仙岭的宝塔顶搬到这里来了。我在“古往今来长德冲之地标”里说了这个故事。
听一位老人回忆:1949年的夏秋两季,在长德冲青石板路上,各路“粮子”日日夜夜穿梭而过,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像条滚动的黄色的长龙。从团山方向来,向茶亭子方向去。有国民党的“粮子”,有共产党的“粮子”。在石板路上行走还成队形,到石山坳凉亭就拥挤起来……长德冲胆小的大多躲起来了,个别胆大的跑去看热闹。
那是衡宝战役中白崇禧的部队及四野林彪的部队。白崇禧部队向广西方向溃退,林彪的部队在后面追击。
花萼亭见证了解放战争中这一宏大场面。
花萼亭是大兴堂祖先所建。相传曾氏芳公、成公行善事作公益,名传四方。
兄弟俩在冶炼弯铁厂发家致富后(请“大兴堂”一文),在洪江作生意时,芳公向一棉纱商借贷一笔资金,粗心大意的棉纱老板错把借款当存款。几年后,棉纱老板见到成公说,你们存的那笔款子如不取走,我付利息不起了。成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回老家问兄长是怎么回事?
棉纱商随后就打发账房先生及脚夫送来借款和利息,有好几担银元。兄弟俩一再解释事情经过。账房先生说,银元不妨先放这里,我们不挑回去了,您和老板把事情说清楚了,我们再来取回。
事情就搁下来了。过一段时间芳公去洪江找棉纱老板作解释,不料那老板已回北方老家,寻找无果。
兄弟俩得了一笔巨大的“意外之财”!
他们知道此钱不能据为己有,于是把这笔钱用来作公益行善事:翻修了他们的发家之地——冶炼弯到香花树几十里的石板路,还修建了冶炼弯、石山坳等几座凉亭;每座凉亭设厅堂增添香火供奉菩萨;设凉茶,供路人饮用;凉亭有专人管理;每座凉亭设亭田,收入供凉亭开资。
根据事件推算,花萼亭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年)。
建好花萼亭后,还有余钱,于是又翻修大顺坳至流光岭的石板路,把钱全部花光,分文不留。
架桥修路,行善修福。乐善好施历来是家乡人之崇尚及追求的美德,也是为己积德为后代造福的善举,人们常以此为己任,尤其大户人家乐此不疲。
以前,长庆塘有一块修路碑,上面刻满了捐款人的名字及其捐款数,上面肯定有芳公、成公的名字。可惜那块碑毁了。
芳公、成公虽然不是自己的钱修路建亭,但是坚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不义之财不可取,取之无道,用之无度,最终害人害己。兄弟俩把德善诚信放在首位,万事以此为先。做人如此,经商亦如此,不偏离君子之道。
自古至今,“君子之道”一直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萼亭毁在大跃进时期,但地基还在,改成了水田。
花萼亭遗址改成的良田,现在已经躲在石山坳新建的、像街道一样的房子后面了。那些和花萼亭相连的多户民居,也已拆迁新建或异地而居。
花萼亭荡然无存,故事流于传说中。
家乡的凉亭较多,一般和民居建在一起。单独建在野外的凉亭除桥梁上的以外,其他的较少见。
过去,团山、双江、崇山铺、枫树坪等老街上都建有凉亭。枫树坪老街的凉亭廊柱上盘缠着两条金光闪闪栩栩如生的巨龙,它们好像就要挣脱廊柱的羁押,腾空而去。我觉得那两条盘龙比太原晋祠古庙廊柱上的盘龙还金光闪闪,还栩栩如生。
凉亭走廊两旁的门很高很阔。我想这是便于大型队伍抬大型的东西通过,譬如迎亲的花轿,还有出丧的灵柩等。
凉亭走廊两旁的门一般是圆弧形拱门,寓意圆融八方过客。另外,圆弧形拱门比方形门能最大地利用空间。
多数凉亭内设置供奉菩萨的厅堂,有罄有香炉有蒲团,信佛敬神的常到凉亭去朝拜,香火不亚于寺庙。
长德冲周边凉亭不少。如周各坝的正气亭,亭内供有文昌、关公、观音佛像,还有本地饱学之士尹伊璜撰一副嵌字联:
“正当行时爽借清风明借月;气到歇处动观流水静观山。”
建夫村和民主村交界处有座养生亭,养生亭有一副嵌字联,简短精辟:
“地养万物,母生众人。”
对联是当地才子杨季睿所作。
过养生亭不远有座得息亭。得息亭有副嵌字联,也是杨季睿所作:
“行不得也正茅店月寒板桥霜滑;能勿息乎有杏村酒熟竹园茶香。”
花萼亭有对联否?应该有,但询问多人而无果。花萼亭什么都没留下,仅留下一块地基,“农业学大寨”时期改为稻田。沧海变桑田。不,凉亭变稻田。
凉亭,见证了朝代的兴衰变迁、家庭的交替换代;承受风霜雨雪侵袭,感叹世间悲欢离合;经历无数春华秋实,观赏风清月朗燕舞莺飞……到后来,被时光慢慢磨老,和人们渐渐疏离。再后来,这种带有公益及佛教性质的和人们相依相处的凉亭在某一个时代悄然离去……
乡悄然离去的仅仅是凉亭么?不是!那还有什么呢?
欲知古往今来长德冲,待我下回来道情。

(花萼亭地基成稻田)

(花萼亭石坎无言,农家鸡群觅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