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字数:1840访问原帖 评论数: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5-04 15:57:05 更新时间:2022-05-04 15:39:54

楼主:张关林2016  时间:2022-05-04 07:57:05
张说《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解文:善于行走,不会留下行走的痕迹;善于说话,不会让人找到话里的错失;善于计数,不需筹码的帮忙;善于封闭,不上锁闩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捆绑,不用绳子别人也解不开。圣人“善于做事”,表现在善于用人用物,在圣人治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做到这点,必须对事物规律了然于胸。社会有能人也有常人,能者领导常人,常人辅助能者。圣人治国,能让能者与常人相互配合。如果统治者不重视能人的带头作用,也不重视常人的辅助作用,这样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智慧,实际却是草包一个。把能人与常人的力量汇聚起来,是治国的要点。)

(张说)本章从“无为”角度,提出了“善于做事”的判定标准:人们只看到做事的结果,却看不到是怎么做的。老子举了领袖的例子。领袖是否善于做事,不看他做了哪些夺人眼球的事,就看在他领导下是不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善于做事的前提,是得道,对事物规律了然于胸!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用5个比喻,表达一个意思:善于做事者,往往只让人感知结果,看不到过程。这其实是一种行为境界。掌握了事物规律,顺势而为,行为与趋势融为一体,看不出特别之处,而规律总会显示预期结果。可见,善于做事,就是指行为合道。而不懂事情规律,只能盯着目标蛮干,就达不到这个境界。

比如恭维人,有的不露痕迹,看不出在恭维,对方听了心里很开心,这叫善于恭维。有的恭维痕迹太露,对方听了不舒服,觉得在乱拍马屁,显然是不善恭维。有时候恰当的恭维能化解灾难。例如,在过去的欧洲,一个美丽的女公爵有一次从马车上下来,附近刚好站着一个清道夫在点烟斗。这是不敬行为,但已经犯下,清道夫灵机一动,解释道,“您明亮的眼睛居然可以点燃烟斗!”女公爵很开心,不仅不罚,还赏了清道夫。这叫善于恭维。

看到一个报导,“一位企业家向孤儿院捐款。在捐赠现场,他请来电视台进行跟踪报导。面对大大的摄影机和主持人的连番追问,孩子们眼神躲闪,低着头,像犯了错似的。”这哪里是“行善”?是不惜践踏儿童自尊,也要让人知道他在行善。另有人捐款,隐姓埋名,只让孤儿得到好处,无需知道谁给的好处。这才是善于行善。上述两位捐款人的心灵,有天壤之别。可见,善于还是不善于做某事,不是技术问题,是思想境界问题。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圣人善于做事,表现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物不仅指物质,还指形势。“救”,利用也。“袭明”,因袭常道之意,就是得道行为,即符合规律的行为。

有一个历史现象,曾令我好久不得其解。刘邦起事,立大功的都是曾经的发小:曹参、周勃、樊哙、卢绾、灌婴都是发小,萧何算半个发小。朱元璋也是如此,功臣徐达、汤和、周德兴都是发小。他们都是能人。能人怎么从小就聚集在一起的呢?是老天安排的?后来知道,他们其实都是常人,之所以成为能人,是因为有一位“圣人”在“善救人”,把他们的才能充分调动起来。简言之,一个人能抓住历史机遇,能充分利用周围人的才能,最终实现历史赋予的使命,就是“圣人”。近代,湖北红安县一共出了282个将军级以上高级干部,小小一个县居然如此人才荟萃?是因为抓住历史机遇的共产党“善救人”也。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善人”,善做事者,即能人;不善人,不善做事者,即常人。月有阴晴圆缺,人有贤愚良莠,此事古难全。一个企业对于不善人,可以辞退,国家可不行。在国家范围内最大限度做到人尽其才,是圣人的功课。

“要妙”,就是诀窍。前文说“是谓袭明”,指出行为要合道,这里说“是谓要妙”,指出合道的具体表现是“贵其师,爱其资”。从文字看,意思似乎是让无能者学习能者的本事,让能者以无能者的失败为鉴。这样解释是不对的,因为常人不可能学会能人的本事。真实的意思,是指现在所说的“红花配绿叶”,“一个好汉三个帮”。就是说,治国者的任务,是让能人与常人融为一体,各尽所能。不可提倡精英文化,好像是精英养活了整个社会。也不可能提倡群氓主义,似乎蛮力决定一切。社会是有机的整体,贤愚只是相对而言。奔驰的汽车既需要强大的发动机,也需要车门的螺丝钉。我觉得老子是这个意思。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