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和权谋的基本规律(古今第一部阐述关于人性基本规律的书籍!!!)

字数:91913访问原帖 评论数:13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9-07-23 23:40:20 更新时间:2022-05-10 20:44:38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02:59
作者按:施恩的办法很多种,其实有时候很小的事情也可以,比如帮同事带杯奶茶,帮她领个包裹。
向老人推销一种新产品,老人开始因为不了解,会对产品有防备之心。高明的推销者会采用步步为赢的销售策略,对老人热情有加,关怀备至,为老人做一些免费的小服务,如端茶倒水等,施小恩于老人,让老人获得免费服务后对热情的推销者产生感激,最后即使不愿意,也会因为内疚而不太情愿地购买。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03:21
第九条 人只会喜欢对自己没有威胁的人(分析篇)

故事1:韩信、张良、萧何三人都为刘邦剿灭群雄建立汉朝立下丰功伟绩。但韩信高傲自满,轻视君王刘邦,不懂谦卑,恃才傲物,为君王所忌,糊涂死去。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就比他智慧多了。张良虽然没有单独领兵作战,可是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对于汉朝江山,他的功劳可一分都不比韩信逊色。可是这样不世之功,在刘邦要他随便挑选最富裕地区三万户百姓作为食邑时,他却婉言谢绝了,不仅没有持功而骄,反而主动放弃刘邦所有封赏,要求归隐山林。
刘邦对张良非常倚重,舍不得他离开朝堂,但张良坚决推辞一次次的加官进爵,要求归隐,最终刘邦拗不过他,封他为留侯让他退隐田园。不过也因此,刘邦终生对张良异常敬重,甚至交代太子刘盈,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尊重张良。
张良智慧的谦恭让他摆脱君王的猜忌,一个没有丝毫威胁却才华出众的人才,又可能对自己有所帮助,无人不敬服。因此张良最后能平平静静在山林里寻仙问道,自得其乐的安享晚年,纵然汉室宫廷几经剧变,冤死无数功臣,他也没有遭受任何灾祸。

故事2:汉末三国时期,杨修学问渊博,为人敏慧,照理来说他正常进阶会成为汉末三国举足轻重的名臣。可是他人虽然绝顶聪明,却没有太多做人的智慧。他在曹操手下当主簿,面面俱到,曹操甚为满意,可是他自负才智机变,认为天底下什么事情都逃不过他的慧眼,自鸣得意地多次妄自揣测主公曹操的内心想法,并将之公诸于众,让曹操无比恼怒。
曹操性情多疑,害怕军营里睡觉时有人刺杀自己浑然不觉,所以他警告身边卫士说,他睡觉会做梦杀人,众人不可靠近。卫士们虽然领命,但心理将信将疑。有一次,一个卫士疏忽,不小心走近睡着的曹操,却不料刚靠近,已经睡着的曹操忽然发疯似得醒过来,拔出床头的剑,一通乱砍,将卫士砍死,然后倒头继续沉睡。第二天曹操醒过来,发现旁边死去的卫士,连忙惊异问其他卫士怎么回事,身边人解释后,他才懊恼的说:我早就说过我睡觉会做梦杀人,叫你们不要靠近,你们不听,你看,冤死一个人了吧。随即一脸悔恨痛哭,命人厚葬死去的卫士。此事后,所有人都相信曹操梦中杀人的事,从此曹操睡觉没有人敢靠近他十丈。本来这件事已顺利过去,可那个无辜的卫士下葬那天,杨修却在一边感叹说:“兄弟啊,曹公是梦中杀人,而你也是在自己的梦中糊里糊涂被杀,可惜啊。”
他自言自语的话传到曹操耳中,曹操对杨修指桑骂槐的自作聪明极端不满,明里暗里警告几次。可是杨修我行我素,不断自作主张地暴露曹操内心的意图。汉中大战时,曹操进退不能,在军营里望着面前已经吃完的鸡肋唉声叹气,众将士不知道曹操的想法,议论纷纷。杨修见众将一头雾水,不屑的说:“你们这都猜不出来?鸡肋代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公拿着鸡肋观看那么久,说明他现在对汉中已经没有什么企图了,我看大家都开始收拾东西吧,我们准备撤军了。”说完,不管众将,自己去整理东西。
众将面面相觑,不过琢磨着最近也不打仗,闲着没事,不如收拾收拾,于是大家都回去收拾。这样过了几天,果然,曹操下令撤军。这时众将对杨修分外服气。但曹操很奇怪,为什么自己撤军令刚下,几乎所有人的东西都收拾好了。问左右,才发现自己的意图又被杨修给猜透了。曹操表面不发一言,但是内心更是羞恼。
随后,杨修仍然不知收敛,继续在曹操面前干着破曹娥碑字谜,我行我素大吃奶酪等事件,最终曹操忍无可忍,建安24年,随便找个妄自乱言罪名,将杨修拉出去砍了。
可叹没等自负才智的杨修登上真正历史舞台,就这番憋屈死去,也许他会觉得冤枉,认为自己聪明,无以伦比,不该遭受这样的待遇,估计还会埋怨曹操嫉妒他的才华。可惜他错了,因为说到才干,曹操手下谋士能臣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奇变横生的贾诩,深通兵法与治国之术的王佐荀彧,深谋远虑料事如神的荀攸,谋略胆识无双的程昱,惊才艳艳鬼才郭嘉等等,哪一个军事政治才能不是远胜于他?可是这些谋臣名士在曹操手下肆意展现才华,如鱼得水,也没有哪个人因为才高八斗为曹操杀害。
须知曹操东征西讨,求贤若渴,胸襟广大,怎么可能会嫉妒人才呢?只是杨修不懂人性而已。他虽自诩聪明,其实愚蠢,他以为曹操的心意没有能瞒过他,所以为了表现自己举世无双的能力,不停暴露曹操心思,但他没有想过,他都能瞧出的事,比他强不知几倍的贾诩、荀彧、郭嘉这些名臣瞧不出来?他们只是智慧维护主公的威严而已。
没有一个主公会喜欢一个狂妄放肆,无所顾忌,不给主公留面子,让主公感觉无法控制的臣子。
所以杨修死得冤也不冤。
以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同事我们切记需要让他觉得我们没有威胁;对上司,我们需要让他觉得我们能干,但仍在他控制内。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03:33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
1.每个人都只会喜欢、友善、爱护一个勤劳、谦虚、能干、大度,懂得尊重别人的人;讨厌懒惰、高傲、懒惰、无能、狭隘,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
2.勤劳意味着人不仅能自食其力,而且能给人带来利益;谦虚意味着人会谦让,不会争夺自己的利益;能干意味着人有办事能力,可能帮助自己;大度意味着人心胸宽广,不用小心翼翼唯恐得罪他;懂得尊重别人意味着人有良好的品行,能满足人的自尊心。这些内在的品质会潜意识让人感觉心安、不受威胁、感受能从他身上得到利益。我们要让别人喜欢、友善、爱护,请永远保持勤劳、谦虚、能干、大度,请永远尊重别人。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04:21
第九条 人只会喜欢对自己没有威胁的人(运用篇)

故事1:萧何计诛韩信后,刘邦对他更加恩宠,除对萧何加封食邑外,还专门派了一名都尉和500名兵士作他的护卫。封邑进爵,圣眷日隆。众宾客纷纷道贺,萧何喜不自胜。大伙喜气洋洋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召平的门客却特立独行穿着白衣向萧何吊丧。萧何怒问缘故。
这位名叫召平的人,原是秦朝的东陵侯。秦亡后隐居城东种瓜,瓜味极甘美,时人故号东陵瓜。萧何闻知贤名,招至幕下,甚为看重。召平苦心孤诣却发现兴头上的萧何仍未领会他的意思,便叹气:“您今天这番张扬高兴,从此后患无穷了!主上南征北伐,亲冒箭雨。而您安居在都城里,无病无灾,反得加封食邑,淮阴侯韩信已除,我揣度主上之意,恐怕已经开始怀疑您。您不如力辞封邑,拿出家财,拨入国库,充当军需。”萧何恍然大悟,猛然惊出一身冷汗,第二天赶忙依计行事。高祖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英布造反,刘邦亲自率兵征讨。他身在前方,多次派使者问萧何的举动:“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呢?”使者回答:“相国劳心筹措军需,劝勉百姓踊跃支持陛下军事,就像以前您讨伐陈豨一样。”
有门客知道这件事情,便对萧何说:“相国,您不久就要被满门抄斩了!”萧何大惊,忙问其故。那门客接着说:“您如今位到百官之首,已经没有封赏的余地。况且您一入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拥护您,您还想尽方法为民办事,以此安抚百姓。现在皇上之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轨行动啊!”
萧何惊骇,忙问:“那该怎么办?”
门客道:“如今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做出一些不利于百姓的事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萧何采纳他的建议,纵容下属刻意强买。
刘邦亲征凯旋,百姓争拥路边告萧何的状,于是刘邦借势以相国侵占百姓田地为由将萧何打入大狱,但也因此没有杀了他,关几天还是将他放出来。
如此,萧何自污名节消去君王疑心,最终颐养天年,没有遭受迫害。
以上,为人不仅要勤劳、谦虚、能干、大度,懂得尊重别人,还要学习把握尺度,适当隐藏风采,小心水满则溢,不能让上司察觉到威胁。
故事2:明太祖朱元璋屠戮功臣史上赫赫有名,登基三十年,几乎当初所有肝胆相照的功臣都被他杀害了,连徐达、刘伯温等碧血丹心的能臣干将都没有幸免。唯独有一元老能够安度晚年,他就是朱元璋儿时伙伴汤和。建立明朝汤和有荡荡之勋,甚至朱元璋参加义军都是他推荐邀请的,但就这样小时候跟朱元璋穿一条裤子的元老,明朝建立后功成不居,对比蓝玉的横行霸道与胡惟庸的弄权作威,汤和却是与世无争,实为元勋中元老的他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更不借用朱元璋的交情谋取私利,不摆架子。元朝灭亡后,汤和主动向朱元璋交出了兵权,然后回到老家,整天与乡邻喝酒行乐,醉了就在地上呼呼大睡,从不理会朝政,淡泊名利的态度使得残忍猜忌的朱元璋对他放下戒心,封他为信国公,赏赐他很多金银珠宝,朝中多次清洗也没有牵扯到他,相比徐达、刘伯温等人的凄惨结局,大智若愚的汤和得以寿终正寝。
可见,懂得如何避免给人带来威胁感是人生的智慧,需要人们多加思考和践行。
故事3:郭子仪戎马一生,功标青史,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虽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但事奉皇帝忠心勤谨,无论是手握强兵,还是闲居家中,诏命他何时入朝,他从未迟延。
当初,他被幸臣宦官鱼朝恩谗毁,削去兵权。其时仆固怀恩率10万大军进逼京师,存亡之际,朝廷恢复和加封他为太尉,分宁、泾原、河西及朔方招抚观察使,关内河东副元帅,中书令等一系列虚职和实职。郭子仪却坚决要求辞去太尉等职,只保留招抚观察使。他上奏说:“自兵乱以来,纲纪破坏,时下与人比高低、争权势已成风尚流行,臣望朝中兴行礼让,并愿身先表率。”
唐代宗答允他的请求,最终郭子仪安心领兵击败叛乱。但是他依然保持谦和和低调,没有居功。
正是由于他始终摆正自己的位置,谨小慎微,从不仗势欺人,也不敢因为功盖寰宇而轻慢君上,所以一生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德宗甚至尊他为“尚父”。郭子仪以85岁的高龄辞世。当时德宗沉痛悲悼,废朝5日,下诏书追念他。按律令规定一品官坟墓高1丈8尺,德宗特下诏给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德宗甚至还到安福门临哭送行。
富贵一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哀荣始终。郭子仪的为人处世之道,值得世人学习借鉴。
综上,社会即江湖,没有人愿意喜欢威胁,若要一路顺风,务必不要锋芒太盛,凡事深思熟虑,谨言慎行。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04:30
需要注意的是:
一是保持良好品行,凡事把自己摆在第二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要引起别人的警惕,以静制动,等候时机;
二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表现完美,完美就是威胁,急流勇退,适当展现缺点才让人觉得你还可控制;
三是虽然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但不能永远谦让,该出手要出手,目标明确,行动迅速,不能给别人反应机会;
四是你不能让所有人喜欢,所以只需要重点关注能给你带来利益的人,尽量不能让他感觉到你的威胁;
五是成大事必遭大非难,必要时当仁不让,主动出击,争取多数人就是胜利。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04:39
作者按:其实这个规律也是人趋利避害本性的深度体现和延伸,之所以单独总结,主要是这条规律是极其重要的处世之道,必须加以重视。人最应戒备的就是跟自己条件差不多的人,他们才会嫉恨你,视你为威胁,跟你竞争。若要上位,必须与对手对抗,那便要统一战线。对于能力远不如你,或者志不在此的人可以拉拢。拉拢的手段前面已经总结,如利用人的自尊心、向近性、感恩性,前去尊重他们、靠近他们、给他们施恩。对于中立的人,或者说的确性格合不来的人,要尊重他,并且日常保持谦虚、大度,如此他自然对你有好感,虽然未必支持你,但是也不会反对你。谦虚、大度,是人们共同喜欢的品质。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04:55
第十条基本规律 人有得蜀望陇的心理(分析篇)

故事1: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一个佃户家庭,自小生活穷困,一家人都为地主打工。元末天下大乱,饿殍遍野,瘟疫横行,本来就吃上顿没下顿的朱元璋家里更是因为蝗灾接连饿死人,父亲、大哥、母亲相继饿死、病死,而连为父母买棺材的钱都没有的朱元璋,当时绝对不会想到,二十几年后他开创了一个王朝,登基为太祖皇帝。
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母饿死,兄弟病死,自己无能为力,年轻时候的朱元璋对世界充满悲观,那时的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吃一顿饱饭,挣扎着生存下去。为了不饿死,他顾不上不孝,投身皇觉寺里出家当了和尚,每天打扫寺庙卫生,换取一点干巴巴的粮食,勉强果腹度日。
然而这样卑微清苦,无所谓追求的生活,朱元璋同样没过得多久,就在他以为勉强有个安身之所时,寺庙里储备的粮食告罄。于是安稳没有几天的朱元璋无奈出去乞讨。
乞讨的日子朱元璋过了三年,三年里,他走遍河南,安徽等地,浑浑噩噩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这个阶段的朱元璋,依然不会想到自己这辈子会有什么前途,他唯一的愿望就是有个安稳的地方居住,有粮食果腹,不再四处流浪行乞。
三年后,寺庙情况稍稍好转,朱元璋以为可以摆脱乞讨生活,回到皇觉寺继续当自己的扫地小和尚。可是他没料到的是,因为元朝腐败,民不聊生,此时天下已经烽烟四起。元朝将领奉命平叛不利,为了逃脱罪责,他们居然杀良冒功,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割下他们的脑袋冒充叛贼,然后向朝廷交差。其中无辜枉死的人里,就有许多朱元璋的师兄弟。
甘心平淡的朱元璋突然觉得自己即便碌碌无为想当一辈子和尚,元朝廷都不给他机会。他内心凄凉,但是此时此刻他仍然抱着侥幸心理,没有投身起义军,毕竟只要踏上造反的路,便没有反悔余地,所以冒着可能会被元兵屠杀危险,他战战兢兢地躲藏着,没有敢于决定任何事。
不久,他小时候的伙伴汤和给他送来 ,邀请他加入濠州郭子兴的起义军。参加起义军有可能谋得一个出身,可是朱元璋仍然不敢轻易决定,造反是诛九族大罪,他不能承受。继续犹豫着。直到一天,寺庙里有个师兄悄悄告诉他,汤和那封信的秘密不小心给人发现了,有人打算拿去告密领赏。这时朱元璋才悲哀发现,自己甘于平凡已经没有退路,走投无路,只好投奔郭子兴的起义军。
对元朝官吏恨不能生啖其肉的朱元璋入伍后作战锐不可当,加上他在寺庙里学会写几个字,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提拔为亲兵。
当上一方首领的亲兵,不说其它,至少温饱不愁,于是小时候梦寐以求的吃饱饭愿望就这样实现。
但人的欲望得寸进尺,当上亲兵的朱元璋不再为生计发愁,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他开始谋划,尽心尽力办事同时,刻意结交其它将领,每一次得到郭子兴赏赐都不会独吞,主动分发给同僚。赢得了同僚的好感。郭子兴渐渐依仗他为心腹,甚至把自己义女嫁给他。
朱元璋从一个乞丐,一下子成为一方豪杰的女婿,可谓平步青云。
借助这个身份和平台,朱元璋野心慢慢膨胀,一步一步计划摆脱老丈人的影响力,开始组建自己的班底和势力。他借着濠州城内将领争权夺利内斗机会,独自带着心腹离开濠州,回到家乡凤阳招兵买马,因为他已经具备一定名望,儿时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人踊跃来投。同时招募了一些军队。
朱元璋开始南征北讨,攻城掠地,不断壮大自己。一直到攻克滁州、和县,郭子兴病逝,朱元璋已经是郭子兴军中的左副元帅,统领数万兵马。比他大的只有都元帅的郭子兴儿子郭天叙,但是因为这时候所有的地盘几乎都是朱元璋打下来的,军队大部分是他招募的,因此实际上朱元璋才是这只起义军首领。
割据一方土地,成就一方诸侯,此时此刻的朱元璋已经不同于往日,更不同于乞讨时只要求一日三餐温饱,他的目标无比远大,就是要征战天下,扫荡群雄和元朝残余势力。
他礼贤下士,积极向知识分子靠拢。接着扩充军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不断夯实自己的基础。
在各路谋士猛将的辅佐下,朱元璋一路高升,元帅到枢密院同,不久又升行中书省平章,然后等小明王一死,再自封吴王,接着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军阀,最后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不到一年,山东、大都、山西、陕西、甘肃元军全部被歼灭,天下趋于一统。
朱元璋也终于在1368年在应天府开创大明王朝,达到人生巅峰,完成自己的终极目标,登基称帝,成为明太祖。
以上,人的欲望属于渐进过程,也许偶尔好高骛远,但绝大部分时候人们只会对近在咫尺人事物产生占有心理。

故事2:类似明太祖朱元璋的心路历程,宋太祖赵匡胤起初也只是北周太祖郭威手下的一个将领,因为骁勇善战,屡立战功,逐渐被郭威重视,成为禁军统领。郭威在世时,赵匡胤忠心侍奉,不敢稍起异心,就算郭威驾崩,传位于侄子柴荣,他依然惟命是从,卑躬屈膝,默默充当自己的臣子,老老实实办事。但是随着官越做越大,他野心逐渐攀升,当官位大到殿前都点检这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时,他已经不局限于只是当一个臣子。
周世宗柴荣驾崩,年仅七岁儿子继承皇位,赵匡胤造反了,他与弟弟赵匡义和谋臣赵普密谋,发动陈桥兵变,一夜之间黄袍加身,登上帝位,并改朝换代为宋,成为宋朝开国皇帝。
不过可悲的是,他抑制不了自己的野心,篡位北周,却没有提防自己的弟弟赵匡义的野心。他登基为帝,并不对自己弟弟设防,军权大事以及朝廷要务,都让赵匡义参与,甚至在自己生病的时候,还让自己弟弟监国。
这导致赵匡义觉得自己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悲剧发生了,赵匡胤生病的一天晚上,赵匡义前来找哥哥密谈,特意摒开所有侍卫。过程中,屋外的卫士、宫女只隐约听见两兄弟似乎发生争吵,然后窗户影子晃动,同时出现斧子戳地的声音,不一会儿,赵匡义一脸悲痛地走出房间,告诉所有人,赵匡胤病重驾崩了,快去请皇后、皇子。
卫士、宫女们面面相觑,宋太祖才五十岁,仍算壮年,患的只是小病,怎么突然说驾崩就驾崩?
可是赵匡义已经开始调兵遣将包围整个府邸,即使所有人都在怀疑事实真相,可是在军队明晃晃屠刀面前,没有人敢质疑半句。由此,一夜之间,开创没几年的宋朝更换皇帝。
赵匡义假借兄长遗命,夺了侄子的继承权,登基为帝。
事情完结,但是当晚的“烛影斧声”成为了千古之谜。宋太祖是怎么死的,恐怕除了赵匡义,再无人知晓。
但以史为镜,我们也该警惕人得陇望蜀的欲望可能带来的危害。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05:02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
1.一个人只会对他最迫切需要且触手可及的事物产生追求、占有的心理。
2.一个人的欲望是循序渐进的。生病的人追求健康,健康的人追求财富,富裕的人追求权力,掌权的人追求长生。奄奄一息的人绝对不会追求财富。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06:24
第十条基本规律 人有得蜀望陇的心理(运用篇)

故事1: 唐高宗显庆元年,为巩固权力,朝中旧臣经皇帝李治与皇后武媚娘数次清理,已所剩无比,硕果仅存程咬金等几位元老。显庆二年,高宗任命已经68岁的程咬金为葱山道行军总管,作为主帅远征西突厥。在鹰娑川一役中,和两万西突厥大军狭路相逢,前军总管苏定方亲率五百骑兵迎战西突厥,以少胜多,击溃西突厥,苏定方乘胜追奔二十里,杀、俘一千五百余人,缴获马匹、器械等战利品不计其数。苏定方酣畅淋漓的胜仗却惹恼了一个人,这个人便是唐军的副大总管王文度。王文度嫉妒苏定方的功劳,向主帅程咬金献计说:“这场仗虽然打胜了,但是我军也多有死伤,何况像苏将军这样沉不住气,仅率五百骑就孤军深入,太过急躁。我军应该结成方阵,辎重置于军中,缓缓前行,遇见敌军再接战,此乃万全之策。”说完他偷偷告诉程咬金说皇上认为他一贯恃勇轻敌,如今年事已高,不宜全盘决策,下达密旨委托自己对他加以节制。
早知自己作为秦王府元老,深受新皇帝猜忌,程咬金得悉皇帝密旨于副帅,不管真假,选择采纳王文度的计策,唐军带着庞大的辎重缓缓行进。
当时唐军深入西域,粮草不继,按理应该主动出击,速战速决,这一来却犯了兵家大忌,致使唐军终日骑在马上,披着兵甲,结阵而行,弄得鞍马劳困,甚至很多战马都瘦死了。苏定方一看不妙,暗地里劝谏程咬金说:“我们出兵讨伐贼子,如今自缚手脚,如此懦弱谨慎,怎么建立功勋呢?而且皇上任命您为主帅,又怎么可能会设置副帅牵扯您?不如抓了王文度,然后禀告皇上。”
程咬金不听,坚持服从王文度的安排。
苏定方暗叹,主帅是真老了再也无复年轻时的锐气。大军推进到了恒笃城(今哈萨克东南)下,城中的数千粟特人开门请降,没等程咬金决定,王文度直接说:“这些胡人是假投降,等咱们一撤,他们一定作乱,干脆把他们全杀了,金银财宝一概充公。”苏定方义愤填膺,反驳道:“大唐堂堂正义之师是来平叛的,如此一来我们自己就成盗贼了,还平什么叛!”
程咬金不发一言,再次选择采纳皇帝密使王文度的建议,对苏定方视而不见。不一会,士兵将数千人一杀而光,城中的金银财宝掳掠一空,程咬金分得一大份,但苏定方坚决不接受自己的那一份。
这一场杀戮,因为屠杀的是投降的平民,在西域引起轩然大波,西域各部大骂唐军暴虐,再不敢存着归附唐朝的念头,唐军远征后方无援,无以为继,只好班师还朝。
程咬金回到长安,将事情来LONG去MAI汇报高宗李治李治否认曾有密旨,以“矫诏”的罪名判处王文度死刑,不过最后特社免死,仅仅除去官职、名字。程咬金身为主帅,决策屠杀平民,战事不利,被免官。后来高宗李治虽想再起用,但程咬金年龄实在太大,主动请辞,从此在家颐养天年,麟德二年,程咬金以七十几的年岁寿终正寝,平安走完了一生。
以上故事,程咬金早年跟随太宗李世民开疆拓土,开国元老的魄力和睿智不下于任何唐朝名将,老年绝不可能受制于一个年轻的王文度,但他清楚,太宗李世民去世后,他们这帮开国元老位高权重,封无可封,进一步就是谋朝篡位,因此高宗异常忌惮,千方百计打压,连长孙无忌作为高宗亲舅舅都被下令赐死,何况自己。无论密旨真假,程咬金绝不敢如李世民时期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理由推脱,他睿智执行王文度决策,虽导致讨伐失败,却由于服从命令促使李治宽心。
当然,历史的发展证明程咬金难得糊涂是正确的。王文度假传圣旨,欺诈远征军,损害国家利益,非但没有伏诛,甚至免官三年后,他让高宗重新启用为熊津都督,负责管辖朝鲜半岛上的熊津都督府,这也反证王文度所作所为从开始就是李治暗中授意,若程咬金不屑一顾,哪怕所向无敌,回来的结局也是满门抄斩。
故事2: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造反。虽然他亲自出征平定,但内心不安,唯恐篡位的事情也发生在自己身上。他单独找谋臣赵普谈话,问他:“自唐末以来,朝代更替,战乱不休,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是为何?”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原因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当然不甘心屈居人下。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宋太祖连连点头,认为赵普说得好。赵普又道:“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陛下不可不防。”宋太祖笑道:“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背叛我。”赵普摇头:“微臣不担心他们叛变陛下。但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宋太祖一惊,这不是意味着可能重蹈陈桥兵变覆辙吗?点头说:“的确如此。”
过了几天,宋太祖特地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酒过三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们退出。他举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然后感叹说:“要不是有你们的帮助,我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将帅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意味深长说:“至尊之位,何人不觊觎?”石守信等人听出言外之意,大家着了慌,连忙跪在地上表达忠心:“陛下何出此言?当今天下安定,谁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我当然相信你们。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到时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言尽于此,石守信等将领感到大祸临头,疯狂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沉思了会,说:“我替你们着想,不如你们把兵权交还朝廷,然后到地方上去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置办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多谢陛下厚恩!”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
第二天一大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将领一同上表声称自己身患疾病,再无法统兵,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宋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威望不高的人担任禁军将领。最后还按照约定同老将们结为亲家。
如此,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睿智解除皇权威胁。
以上,得陇望蜀,人皆有之,推己及人,宋太祖未雨绸缪,釜底抽薪,确保赵家政权稳固,没有再重蹈覆辙,可算一经典谋略故事。不过可惜的是,他只防外人的得陇望蜀,不防自家兄弟,盛年暴毙,令人警醒。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06:44
运用到社会需要注意:
一是人的欲望无穷,或者物质、或者精神,追求总会不断上升,达到一定程度,便会铤而走险,上位者需适时压制;
二是控制一个人的欲望,在于让他觉得这个人事物他遥不可及,再挣扎不过徒劳无功、镜花水月;
三是知足常乐,人生有限,追求不完所有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此可不枉一世。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07:00
作者按:人的欲望循序渐进,当你月工资2000元的时候,你不会想着明年要挣一个亿,而是想着怎么把工资提到3000元,可是当一年的盈利上千万的时候,你会开始想着下一年盈利一亿。人只会对于自己接近的,能够得到的东西才会产生强烈的欲望,很多人青年时代变理想远大,但那只是一种憧憬,其实他的欲望不会特别强烈。比如一个人目标是当国家领袖,但他还是科员的时候,他最想当的只是副科长。
上位者要去除下属的威胁,得让他觉得他距离你很远,他才不会有心思,如果让他觉得他跟你只差半步,那他就会觊觎你的位置。不过对于下属也未必只能是压制。人的本性有很多种,可以互相利用。比如人的感恩心理,也许下属的能力很强你无法压制,那么就要提前拉拢,在他比较弱小的时候施恩给他、亲近他,那么即使最终他站在你头上,也会感激你。当然,有的人狼心狗肺,不管你怎么样给他好处,他只想着自己,这类人的话,就要拉拢大多数人一起对抗他,因为这种人,不会很得人心,他自私自利,忘恩负义只为自己,那么代表他不仅对你有威胁,对别人也一样具备威胁,很轻易拉拢战线。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07:31
第十一条基本规律 人有从众的心理(分析篇)

故事1:曾参是中国古代圣贤,品德高尚,仁慈宽厚,富有涵养,讲究以礼待人。深受人们的敬重。按照常理论,这样圣贤人物,没有人会相信他会无缘无故做坏事,尤其他的母亲更不会相信。可是历史上依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曾参曾经住在鲁国费地,费地有一个人与曾参同名同姓,他杀死了一个人。有人误会,急忙跑来告诉曾子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参母亲淡定摇头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的。”说完,只管织自己的布。过了一会,又有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了人。”曾参母亲依然平静,照常织布。又过了一会,又有一个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母这次害怕了,急忙扔掉织布机的梭子,翻墙逃走了。
这便是人从众心理的威力,三人成虎,能让信念坚定的人也对自己儿子产生怀疑,做出错误判断。

故事2:周公姬旦圣德之名犹在孔子之上,辅其兄武王姬发伐商,平定天下,定了周朝基业,深得人们爱戴。
武王病重时,民心不稳,周公唯恐天下大乱,于是自己写册文祈求祖宗,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为武王祈福。随后将册子藏在一个金属盒子里,内容没有让其他人知道。
可惜武王依然不幸驾崩。此时成王年幼,周公只能尽心辅佐。为了培训成王,周公经常将周成王抱在膝上一起朝见诸侯。当时周公堂哥管叔、蔡叔见君王年幼,意欲图谋不轨,但忌惮周公威望,于是在列国里散布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图谋篡位。
开始没有人相信,但是因为传的人越来越多,久而久之,人们慢慢怀疑起来,甚至对叔父敬若神明的成王也随着众人起了疑心。
周公无奈,但无法证明清白,为避祸流言所害,自己辞去相位,避居在东国。他整天心怀恐惧,害怕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自己最终被国人误解成乱臣贼子。
管叔、蔡叔阴谋得逞,高兴之余暗中部署,准备作乱。就在这危机之际,天突然降下大雨,电闪雷鸣,其中一道雷电劈开周公供奉在宗庙前的金属盒子。里边册文暴露出来,成王读了里边的册文,才明白自己的叔父愿意舍己为人的崇高品德。他终于辨明忠奸,下诏迎周公回到相位。
周公洗脱嫌疑,果断调遣军队,很快击溃作乱的管叔二人,挽救动荡不安的周王室。
此后周公励精图治,将周天下稳固下来,等到成王长大成人,他丝毫不贪恋权势,将权力全部交还给了成王,自己请辞隐居。
就这样,在周公这位贤人打下的基础下,周王朝享受了八百年国运。
不过虽然结局美好,但是过程蕴含的问题依然让我们清楚认识到从众心理的危害力,就连圣贤都无法自白。
以上,人们做任何事应该慎重考虑是否应该盲从大众。否则可能为人利用。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07:44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
1.一个人的情绪会受到大众、权威的影响,大众、权威欢迎的事情他会跟着欢迎,大众、权威抵触的事情他会跟着抵触。
2.一个人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大众或他所信任的人的感染,既会跟着做出有益的事情,也会跟着做出恶劣的事情。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08:02
第十一条基本规律 人有从众的心理(运用篇)

故事1:春秋时期,有个人得到一匹骏马,拉到集市上去贩卖,但因为没有人认识他,对骏马真假抱着怀疑态度,他集市上吆喝三天,无人问津。他思前想后,前往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请求道:"我有匹骏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特别恳请您能围着我的马察看它一圈,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好吗?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的报酬。"伯乐答应了,第二天,专门走到卖马人旁边围着他那匹马转了一圈,仔细观察,离开的时候又恋恋不舍回头看了一眼。
伯乐走后,人们簇拥而来,抢着要买马。于是,卖马人巧妙借用伯乐的权威一下子将马卖出了比原先贵十倍的价格。
以上,人们内心会趋向、遵从自己所信任的人。利用这个心理,可轻松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达成预定目标。
故事2:西晋太康年间,有个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左思从小就相貌丑陋,口齿笨拙,他的父亲左雍请人教他书法、鼓琴,都没有学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常对朋友们抱怨:“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理解的学问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父亲和旁人轻视,开始发愤学习,打算做出一番成绩。他决心实事求是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精髓囊括赋中。他专门请教著作郎张载,访求四川成都一带的事情。然后避居家中,潜心著作,门旁庭前,篱边厕所,都放着笔和纸,偶得一句,立即记录下来,然后一字一句推敲。经过十年,左思宵衣旰食、夙兴夜寐完成了《三都赋》。
可是,当左思兴致冲冲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品评时,却受到了讥讽。当初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从南方来到洛阳,也曾打算创作《三都赋》,听说左思正写此赋,拍手而笑,给弟弟陆云写信说:“这里有个粗俗鄙陋的北人,想作《三都赋》,等他写成了,那些纸也只配盖酒坛子罢了。”
左思自认为他的赋作比之班固、张衡之作毫不逊色,担心人们因为看不起他这个人而废弃他的作品。听说安定人皇甫谧德高望重,为人谦谨,左思前去拜访他,把自己的作品给他看。皇甫谧大为称道,认为字字珠玑,于是替他的赋写了序文。并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注中说道:“世人厚古薄今,这就是《三都赋》沧海遗珠的原因啊!”
几位名人强烈推动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有学问的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刹那间洛阳纸贵,甚至以前讥笑左思的陆机听说后,抛开成见观摩,最后点头称善,连声说:“实在妙不可言!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不过邯郸学步,便停笔不写了。
以上,洛阳纸贵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有跟随潮流、跟随权威、跟随名人的心态,若能借势,可无往不利。
故事3:明末边将袁崇焕智勇双全,忠心体国,力抗清军却被治罪。因为当初清军打入关内包围京城(己巳之变),进入的关口是属于蓟辽总理刘策所管辖,刘策受袁崇焕指挥却不能抵挡清军。当时袁崇焕惊闻清军入关,直逼京城,虽千里迢迢风尘仆仆救援,自认为有功无罪,但是朝中大臣却有政敌诬陷袁崇焕有意放清兵入关,于是纷纷诽谤袁崇焕与清军有勾结,积毁销骨,崇祯皇帝朱由检心中怀疑。清主皇太极早已忌惮袁崇焕领兵有方,难以攻伐,查探明君臣猜疑,于是有意将一次战斗中俘获的太监杨某关在帐中,故意让他偷听到“袁崇焕已经与我们已经约定好了,过几天就投降。”的密谈,第二天又将杨太监放跑。杨太监跑回后,赶紧把这个绝密情报向崇祯添油加醋的汇报了一番,崇祯皇帝果然中计,愤怒下将袁崇焕下狱。
看到袁崇焕落难,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等人趁机给魏忠贤报仇,以擅自与清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上奏崇祯定袁崇焕死罪。
内外施力,千夫所指,崇祯皇帝不再迟疑,下令凌迟处死袁崇焕,将他家人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袁崇焕行刑当日,京城百姓万人空巷前去观看,他们信任朝廷公文,纷纷痛骂袁崇焕卖国,激愤者,甚至生吃袁崇焕被刮下来的肉,喝袁崇焕流下的血。
这样,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大将袁崇焕积羽沉船,冤死在自己人手中,留下了几世骂名,直到乾隆时期,清人自己公开了真相,才重新成为民族英雄。
综上,从众之心可为善,亦能作恶,为人利用,黑白颠倒,指鹿为马并非天方夜谭。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08:09
此心理弱点的运用关键在于:
一是引领的人要有一定权威,为人信服,只要形成风潮,便能蛊惑摇摆不定、左右观望的人;
二是营造的气氛并不是越热烈越好,要求从众的人也并不是越多越好,所谓物极必反,事情超过一定限度,人心就会逆反;
三是我们要警惕盲从别人的危险,不要懵懵懂懂成为别人的工具。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08:16
作者按:人的从众心理在网络操作运用比较多。炒作一个话题,先有水军带节奏,将热度带起来后,自然而然有人盲从成了自来水。或者利用公知引发话题,公知是某些方面比较权威的代表,在大众懵懂的时候,一个在这个领域有相当造诣人说的话会比较让人信服。
募捐的场所,如果我们看到募捐的箱子里面已经有钱,我们就会更有可能往里面放钱。如果里面没有钱,我们反而更不可能往里面放钱。这是人的从众性。
商家要推销一个产品,经常炒作“热销”假象,如广告上常用的:“累积销量XXXX”、某饮料“环绕地球XX圈”、“连续N年销量第一”等等。这就是利用人的从众心理。人总会跟随大众,大众做的事情他跟着做会更有安全感。
心理学里有破窗效应,就是一栋楼有十几块窗户玻璃,其中一块破碎没有人修补,那么很快,剩下玻璃会被人打碎。这个现象就是人的从众心理在作用。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09:33
第十二条基本规律 人有善良和邪恶的心理(分析篇)

故事1:项羽是秦末起义领袖,号称西楚霸王,杀人如麻,屠城无数,甚至在巨鹿大战胜利后,他冷酷下令坑杀了秦军二十几万降卒。这样一个人,也许不会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可是鸿门宴里,项羽高高在上,君临天下,诸王共尊,明明清楚刘邦是自己争霸天下最主要对手,却在刘邦虚假的恳求和示弱下心软,无视范增几次提醒,放弃一举剪除心头大患的大好机会,纵虎归山,并将之封为汉王,让他有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与自己对抗。
刘邦充分利用项羽一时仁慈恻隐之心,厉兵秣马,暗中联合各路诸侯,起兵反项,最终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从鸿门宴的故事我们能看出,项羽志得意满时内心的善良因子扩大,面对刘邦摇尾乞怜、奴颜婢膝不自主产生同情、友善,最后养虎遗患,为之反噬。
故事2:孔子是中国的圣人,以仁、义、礼、智、信的良好品行著称,他主张以仁治国,以义对人,是当时最受人尊敬的圣儒,然而他的一生也有一个抹不去的大污点,就是曾经嫉恨和他一同办学收弟子却比他更受欢迎的少正卯。
鲁定公时期,少正卯和孔子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少正卯由于知识渊博,口才极好,多次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听讲。孔子为此逐渐怀恨在心。鲁定公14年,孔子任鲁国代理宰相。上任7日后,孔子就把少正卯以“君子之诛”名誉杀死在东观之下,并暴尸三日。
尽管他后来跟人们解释说是因为少正卯有霍乱天下的心思,因此不得不杀。但是这罪名属于孔子一面之词,是莫须有的。而且就算少正卯有罪,杀了之后本着孔子自己提出的“仁义治国”也不该暴尸三日。因此,圣明如孔子,其实同样无法摆脱人内心的邪恶因子。只是他大多数时候能克制自己的恶性,导人向善罢了。
以上,为避免邪恶心理控制,自掘坟墓、自取灭亡,我们需要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下控制自己的善恶之心。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09:42
综上,我们可以总结:
1.每个人的心理都存在善良和邪恶的因子。当人生遭受压力、痛苦时邪恶因子会迅速滋长,促发人的邪恶、狭隘、仇怨之心,如长期压抑得不到宣泄,就会集中爆发,产生强烈的暴戾情绪,危害社会;当人生融洽和美好时善良因子会迅速滋长,促发人的仁慈、友善、宽容之心,更愿意同情、帮助别人,从而获得更祥和光明的心态。
2.每个人善良和邪恶的临界值不同,一个人要学会合理控制自己的阴暗情绪,避免达到临界点后自取其咎。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09:54
第十二条基本规律 人有善良和邪恶的心理(运用篇)

故事1:战国时代,齐宣王即位后励精图治,但在齐国强盛后,他自认为国泰民安,便开始追求享乐,不理朝政,亲近一帮阿谀奉承的奸臣,对忠臣良将却不断猜忌和排斥,使齐国面临着重大的政治、经济危机。
一天,齐宣王大设筵席,同亲近的大臣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观赏舞蹈。正在高兴时,宫廷侍卫赶来禀报:“大王,大门外来了一个个长得很丑的女人,吵着要面见大王,说有要事报告,还说要入宫侍候您。”
齐王听了不屑,但又好奇地想:“我后宫美女不可计数,再漂亮的女人也不敢说有资格侍候我,这个丑陋的女人莫非有过人之处?”想着,便传丑女晋见。
齐宣王一见丑女,果然长得奇丑:凹头深目,长肚大节,昂鼻结喉,肥顶少发。在场的宫女和大臣们无不掩嘴暗笑的。
齐宣王很不高兴,冷问道:“你这个女人,为什么要闯进来见我?”
丑女面对众人嘲讽的目光,从容不迫:“我叫钟离春,今年已过了40岁,找了很多人家,没有一个男人肯要我。听说大王在宫里设宴作乐,特来要求大王收留我做侍妾。”
看着丑女自信的模样,齐王哑然失笑道:“我宫里美丽动人的嫔妃应有尽有,你如此面貌,乡下人都不要你,我怎么会要您?难道您有什么奇才吗?”
钟离春淡笑:“我没有什么才干,只不过会表演动作,以它们来暗示和比拟国家大事。”
齐宣王好奇,道:“那你就试试吧,说得好,我收留你;如果不好,那就要斩首!”
于是,钟离春睁圆眼睛,咬紧牙齿,挥动手臂,拍着膝盖大声喊道:“危险!危险!”停了一下,便问齐宣王:“您懂我表演的动作的意思吗?”
齐宣王莫名其妙,问问左右。他们也都摇摇头。他只好问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呢?”
钟离春不疾不徐道:“睁眼是帮大王观察风云变化;张口的意思是惩罚大王不听劝谏,挥手代表的是赶走大王身边那些阿谀奉承的人,拍腿是要摘除游乐的场所!”
齐宣王听罢怫然不悦,这是讽刺自己啊,怒道:“好大胆的乡下女子,竟敢胡说八道!”命令侍卫将钟离春推出门外斩首。
钟离春没有恐慌,反而大笑道:“我死不足惜,只可惜您不久也要死了”。
齐宣王大怒:“寡人怎么会死?”
钟离春正色道:“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越来越强盛,常派兵向东作战,现在齐国边防松弛,灭国战祸就在眼前,所以我要让大王睁大眼睛观察形势。而且君主有忠臣,国家才平安,现在您一味沉醉于酒色,忠言不进,国事废弛,所以我要提醒您咬紧牙齿听取逆耳的忠言。大王如今被一群只会溜须拍马的小人包围,他们是祸害国家的,所以我提醒您要挥动手臂驱赶他们。另外,您修建这么豪华奢侈的行宫,导致国库空虚,百姓贫穷,这等于坐在火上啊,随时会倾覆。大王有以上四大过失,国家形势危险,您自己却还蒙在鼓里!这样下去,您不是迟早要给人杀头吗?我怀着一颗忠心来劝告您,您杀就杀,我死而无怨!”
这一番针砭时弊,铁骨铮铮的话,顿使齐宣王浑身冒着冷汗,猛然惊醒。他立即宣布撤去筵席,将钟离春带回王宫,封她做了王后。在她帮助下,再次奋发图强,齐国很快又恢复强盛局面。
以上,人的内心始终同时存在善与恶,不顺心时恶性高涨,情绪暴虐,这时要多方百计激发其另外的欲望,令其恶性消退,冷静、清醒、善念、宽容、愧疚便逐渐回归,钟离春以侧面方式提醒齐宣王昏聩的后果,促发他枭雄心理,成功令其悬崖勒马,可谓精通人性。
因此,掌握好人之善恶心理变化尺度,凡事均可趋吉避凶。
故事2:秦王政母亲与嫪毐私通,珠胎暗结为秦王生了两个小弟弟,两人打算等到秦王死后,让两个小孩继位。秦王长大亲政,有人向他举报太后和嫪毐的不法之事,正要遣人调查,嫪毐见势不妙先发制人,窃取玺章,调动地方军队以及他的私兵欲攻占宫殿造反。
秦王英明果决,立即调兵平叛,当场杀死数百叛乱者,后将嫪毐车裂并诛灭其家族,将自己的同母异父的两个弟弟也杀死。而对于自己的母亲,秦王不能处分,只好将她贬入咸阳宫,软禁起来。可是,幽禁母亲,毕竟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情,许多大臣为此纷纷劝谏,却都遭到恼怒秦王的严厉处罚。秦王颁布榜文下令说:“日后有敢再来说太后事情的,先用蒺藜责打,然后杀掉。”为此,有27位进谏者遭到残酷的杀害。
一时间,没有人再敢触犯霉头。这时,在秦国为客卿的茅焦挺身而出,他感慨地说:“儿子囚禁母亲,天地翻覆,哪里有这种道理?”
他前往王宫自报家门说:“我是齐国人茅焦,特意来劝谏大王。” 秦王派使者来问:“你要劝谏什么事情,是否涉及太后?”茅焦回答:“我正是为此事而来。我听说天上有二十八星宿,如今已经有二十七个了,我来就是要凑够二十八之数。我不怕死!”那些和茅焦一起居住的人听说茅焦去谏止秦王,都认为他必死无疑,大家合伙把他的行李瓜分,各自逃亡了。
茅焦的话令秦王火冒三丈,怒目切齿道:“这小子是故意来违背我的命令的,赶快准备一口大锅,我要煮了他。”说完,按剑端坐,气势汹汹,召见茅焦。
茅焦故意缓慢步行进殿以减弱秦王的怒气。使者催促他快点,茅焦说:“我到了那里就要被处死了,您就不能让我慢点吗?”这下连使者都为他感到非常悲哀,一起扶着他。茅焦来到秦始皇面前,不慌不忙地行过礼,对秦王说:“我听说,长寿的人不忌讳别人谈论死亡,英明的国君不忌讳研究国家灭亡。因为人的寿命不会因为忌讳死亡而长久,国家不会因为忌讳亡国而保存。人的生死,国家的存亡,都是开明的君主最希望研究的,不知道大王是否愿意听?”
这是谋国之论,秦王的怒气稍稍缓解,问:“此话怎讲?”
茅焦说:“忠臣不讲阿谀奉承的话,明君不做违背世俗的事。现在,大王有极其荒唐的作为,我如果不对大王讲明白,就是不忠于大王。”
秦王沉默了一会,说:“你要讲什么?说来听听。”
茅焦说:“现在天下之所以尊敬秦国,不仅因为秦国的力量强大,还因为大王是英明的君主,深得人心。现在,大王车裂你的假父,是为不仁;杀死你的两个亲弟弟,是为不友;将母亲软禁在外,是为不孝;杀害进献忠言的大臣,是夏桀、商纣的作为。如此的品德,如何让天下人信服呢?天下人听说之后,就不会再心向秦国了。我知道今天必死,但接下来还会有第二十九个忠臣来劝谏大王吗?日后民间怨气沸腾,忠义之士瞠目结舌,内外离心,诸侯将会叛乱,可惜啊,秦国的帝业就此功败垂成,这都是大王造成的。”说完之后,茅焦解开衣服,走出大殿,伏在殿下等待受刑。
秦王听了茅焦这番肺腑之言,深为震动,急忙走下大殿,搀扶茅焦,说:“先生快请起,穿上衣服。我愿意听从先生的教诲。”
茅焦故意叫道:“大王已经颁发旨意谁来劝谏就要烹杀,现在不杀我,怎么立信!”
秦王苦笑,即刻下令左右撤销旨意,亲自为茅焦穿上衣服,并请他上座,然后感叹:“以前的人,都是来指责我的。没有一个讲明事关天下统一的道理。先生的话使我茅塞顿开,哪里有不听的道理?”
茅焦再拜,趁热打铁说:“大王既愿意俯听臣下的话,就请速备下车驾,迎回太后;殿外的死尸,全部是忠臣的骨血,请大王厚葬他们!”
秦王允诺,命侍卫收取二十七人的尸体,配置棺椁,同葬于龙首山,追封忠义,又亲自率领车队,前往雍地把太后接回咸阳,母子关系得以恢复。
由此茅焦受到秦王的尊敬,被立为太傅,尊为上卿。
以上,暴怒时期的秦王几乎失去理智,正面硬对只会火上浇油,茅焦窥见秦王一统天下的野心,侧面分析利弊,善恶情势转换,实在高明。可见,善与恶、冲动与冷静并非一定不易,能够顺之则胜,逆之则败。
楼主:东泽罗  时间:2019-07-23 16:10:03
此心理弱点的运用关键在于:
一是每个人善恶临界值不同,需因人而异施加力度;
二是化解恶性最好的方式是激发人更高一层的欲望或者更深一层的恐惧;
三是侧面、委婉的行动最能避免伤害人的自尊,尊重才能引发人的友善;
四是不是每个人的善良都容易迸发,适当时刻要以恶制恶。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