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国风云录

字数:6018访问原帖 评论数: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5-08 18:56:16 更新时间:2022-05-10 05:04:00

楼主:知方者  时间:2022-05-08 10:56:16
0 概说

0-1闽国的时空
在我国东南沿海有一片土地,与宝岛台湾一衣带水,两地隔台海守望相助,它就是福建。我们都知道,福建简称“闽”,而在福建的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一个以此为国号的割据政权,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闽国”。
为了便于叙事,让我们在脑海中有个大概的印象,所以先对闽国的时间和空间要素做一下简略的介绍。
闽国存续的时间轴,大约可截取在十世纪的前半段,这段时间,正是所谓的“五代十国”时期。
当然,历史都是连续的,要为十世纪前半期做好铺垫,还要涉及些九世纪末期的事情。同理,要收好尾,也要涉及点十世纪后半段的事情。
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有必要先点出来。
第一个是893年(唐景福二年)。这一年,来自河南固始县的王潮经过八年打拼,终于被唐朝廷任命为福建观察使(职能以考察、协调、监督州县行政为主,不重军务,权力略低于节度使)。虽然唐朝廷升级福建为“威武军”并任命王潮为节度使尚在三年之后,但此时王潮已尽有闽地,实际上已开始主政福建。
第二个是909年(后梁开平三年)。这一年,王潮的弟弟王审知被后梁朝廷封为闽王,这宣告了闽国建立前藩王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为福建后续各方面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在我看来,这也可视为闽国政权实际的起点。
第三个是926年(后唐天成元年)。这一年,王审知的儿子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虽然也有人认为他是闽国的第一任皇帝,但至少在名义上他只是称王而并未称帝,不过这也并不影响闽国由此正式建立的判断。七年后,王延翰的弟弟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大闽,方正式开启了闽国的龙启元年。
第四个是945年(闽天德三年)。这一年,久经内乱的闽国终为南唐所灭,闽国寿终正寝。此后,福建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局面持续至978年(宋太平兴国三年),随着泉州、漳州和福州相继归入宋朝版图,北宋正式统一福建全境。
简单说完了时间要素,我们再来看看空间要素。
闽国的疆域,与现在的福建省大致相当。其轮廓,仿佛一个稍稍向右侧倾斜的长方形。周边接壤之地,其东北,为吴越;其西南,为南汉;其西、北,为吴与南唐;其东、南,为台湾海峡。
闽国境内之地,分作五个二级单位,称作五州(其中建州曾短期分置为三州,忽略不计)。
笼统来说,假如我们铺开一张A4纸,将它稍微向右侧倾斜,然后在它的左侧边缘,从距离上边缘约占三分之一的地方开始,自左至右先画一条与上边缘相对持平的线(1线)。然后在这条线的右侧,也就是从上边缘约占小一半的地方开始,自上而下再画一条与左侧边缘相对持平的线,直至与1线交叉(2线)。
那么这1线与2线交叉所形成的区域中,上面的叫作建州,下面的叫作福州。所谓“福建”,就是从福州和建州各取一字组合而成的。
再看1线的左侧,约略可以将2线继续向下与左侧边缘相对持平地延伸,直至下边缘,画出一条线(3线)。3线与1线交叉形成的上侧区域,叫作汀州。
最后在3线与1线交叉形成的下侧区域中,居中自左向右画出一条线(4线)。在这个区域中,4线左侧叫作漳州,4线右侧叫作泉州。
当然,这些线不可能是直线,至于曲里拐弯到何种程度,看你的心情。有精确型强迫症的,百度个地图瞅瞅。
好了,有了大概的时间和空间概念,接下来我们到闽国去看看。



(闽国地图,选自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1 王潮

1-1乱世莫若投军
现在请让我们先把目光倒回到九世纪末期。
九世纪末期的中国,是曾经辉煌的大唐最后残喘的时光。尾大不掉的藩镇节度与裹挟全国的黄巢之乱搅在一起,着实让残唐最后几个皇帝脑袋大的不要不要的。
880年(唐广明元年)底,黄巢大军攻陷长安,“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时任皇帝唐僖宗李儇被迫出逃至成都避难。黄巢,这个私盐贩子出身的落第秀才,当他信马由缰地走在长安的大街小巷,或许仍会得意地吟咏起自己当年落第后写下的“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而李儇,这个似乎一直都在逃亡的皇帝,在溽暑难耐的成都,怕是只能抱怨命运的无奈。
在这一标志性事件前后,当时富庶的江淮地区“群盗”并起,一些敢想又敢干的人纷纷扯大旗拉队伍,希望在乱世中谋求更多的利益。
在淮南道的寿州(今安徽寿县),有一个屠户叫王绪,他和他的妹夫刘行全,拉起了一支五百人的队伍,于881年(唐中和元年)杀死早已惹得天怒人怨的寿州刺史颜璋,占据了寿州这个地界儿。
王绪的队伍扩张得很快,不久就到了万人级别,人多刀多自然底气就足,王绪干脆自称了将军。王将军带着自己的队伍向西,占领了比邻的同属淮南道的光州(今河南潢川县)。光州这个地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盖有事淮、蔡,未有不从事光州者。”
光州下辖有个县,叫固始。“固始”者,始于东汉,因当年光武帝刘秀封“固始侯”而得名,取的是“事欲善其终,必先固其始”之意,并沿袭至今。在固始县,有三兄弟,他们分别叫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顺便说一下老大的名字,这哥仨是亲兄弟,按照中国人按“字”排辈的习惯,老二跟老三都是“审”字辈,老大似乎也应该是这个字辈。不过,大多数史料中都称呼老大为“王潮”,虽然也有部分史料上在王潮二字后面加个括号写上“又名王审潮”这句话,但终究未曾光明正大的直接用“王审潮”这个名字来行文。本文依正史,按惯例照旧叫他王潮。
王潮三兄弟,当地人称为“三龙”,虽然这可能是后人有意添加的美誉之词,但这哥仨在当地确属小有名气。因为王氏兄弟的先祖王晔曾经做过固始县令,而王潮此时也担任着固始的佐史。佐史算不得正式的公职人员,只不过是一个协助县官管理政务的小人物,但正因为佐史常由地方豪强所担任,所以也使得该职位具备了代表地方势力的色彩。
王绪攻占光州后,为了能够借助当地人的势力提升自己站稳脚跟的能力,于是将王氏三兄弟收至军中,并任命老大王潮为军正。别小瞧这个“军正”,因为它的工作职责是掌管军中钱粮,而就算你是领兵打仗的将军,也得和管后勤的人搞好关系吧(虽然这种角色互动关系不一定是正常的,但一定是致命的)。王潮是个聪明人,他把这项工作做得不错,大家都很推崇他的廉洁守信,王潮由此获得了军中广泛而备受好评的人缘。
王绪大军所在的光州,其位置在淮河南岸,而与此一河之隔的位于淮河北岸的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时正由一个狠人占据,这个狠人叫秦宗权。据说秦宗权的部队外出打仗不发军粮,他们用车拉着盐渍过的尸体,供军士以此为食。有句话说秦宗权的蔡州兵,叫作“极目千里无人烟,车载盐尸供寇粮”,可见秦宗权该有多狠。
秦宗权这时候还没有投降黄巢,他正拉开架势跟黄巢对掐。招兵买马的秦宗权和谋求更大靠山的王绪一拍即合,于是秦宗权奏请唐朝廷任王绪为光州刺史。
相较于王绪而言,秦宗权家大业大,秦宗权拉拢王绪,无外乎是想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让他跟着自己一起和黄巢干架。不过王绪也不傻,你叫我去我就去啊,我手下这帮炮灰死了算谁的。而且秦宗权贪得无厌,动不动就来要租要赋,你以为我王绪是挖金矿的啊,我自己还吃不饱呢。
885年(唐中和五年)初,王绪与秦宗权之间的矛盾达至顶点。此时,黄巢已死,秦宗权称帝。秦宗权一次催要粮草的命令成为压垮王绪的最后一根稻草,王绪表示对此无能为力,你秦宗权爱咋滴咋滴。
于是,秦宗权恼羞成怒,转身发兵就去收拾王绪。王绪从光州退守固始,秦宗权步步紧逼。王绪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实力,差不多等于以卵击石。得,打不过,咱跑吧。

1-2为何是漳州
逃离光州,既有被迫的无奈,也是理性的抉择。随同王绪一同离开的作战部队,其人数大约在五千人,这就是光州刺史王绪目前所能指挥的全部战斗力量。而他的对手秦宗权呢,此时的兵力峰值大约在十五万,这是一个让人恐惧到窒息的数字。
王绪必须得离开,除了军事实力对比悬殊之外,在光州这几年的艰难岁月怕也是一个重要的理由。史料中留下的信息有限,除了前文已交待过的被逼着出人出钱出粮之外,并未留下太过详细的内容。不过有一条线索不容忽视,它有助于我们理解王绪日常的煎熬。
我们知道,881年(唐中和元年)的时候,王绪投靠秦宗权之前,其兵力已达到万人规模。而在885年(唐中和五年)初,王绪离开秦宗权的时候,其兵力却降低到了五千人。实际不到四年的时间,王绪的部队减少了一半,你不能都推定为非战斗减员吧。
跑吧,必须得跑,再不跑连本钱都要折完了。要是本钱折完了,还能不能再回去卖猪肉,恐怕都不好说。
王绪让妹夫刘行全担任前锋将军打前站,自己带着大部队在后面跟着一路向南。这支部队由安徽进入江西,在江西境内,他们沿着江州(今江西九江)——洪州(今江西南昌)——吉州(今江西吉安)——虔州(今江西赣州)这样一条路线不断南下。
在虔州这个江西南端的中心城市,王绪的部队遭到了虔州地方武装卢光稠、谭全播的攻击。仓促间,王绪率领主力部队迅速自虔州翻越武夷山进入闽西的汀州(今福建长汀县),然后再继续往南,从汀州进入漳州(今福建漳州市),这是885年(唐光启元年,是年三月改元)年中(具体时间存在不同版本,按逻辑应在改元之后、八月之前)的事情。
而从虔州出发的另一部分军队,则走了不少弯路,他们先是从虔州向西南进军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然后又从韶州折向东南方向的潮阳(今广东汕头),最后从潮阳沿着海边一路向东北赶至漳浦(今福建漳浦县),与王绪的大部队进行了会师。
那么,打光州出来的这支队伍为什么要奔漳州呢?
一来天高皇帝远,躲得了秦宗权,也躲得了北方战乱,虽然不是万无一失,但在漳州总比待在光州要更保险。这确实也是客观事实,但我想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的缘由,那就是河南固始人对漳州这地方不陌生,心理上存在着一种天然而内在的亲切感。
为何这么说呢?
总的来看,历史上,固始人有四次较大规模的南迁入闽。王潮三兄弟所在的这支部队此次南来,从历史的角度看属于是第三次南迁。在这之前,他们的老乡--固始籍的将领陈政曾于669年(唐总章二年)奉皇帝之命南下平定泉州、潮州的地方武装冲突。
皇帝在陈政临走前给他的命令里有一句话叫作:“莫辞病,病则朕医;莫辞死,死则朕埋。”也算是一语成谶吧,仗打得非常艰难,陈政最终劳猝军中。陈政的两个哥哥和他哥哥们的儿子也都因此而亡,于是陈政的母亲魏氏在古稀之年毅然带兵南下,举家南迁。
陈政死后,他的儿子陈元光接过戡乱大旗,最终平定战乱后,却放弃北返机会而致力于边疆之治。陈元光奏请朝廷增设了一州二县,其中“一州”就是漳州,陈元光就是第一任漳州刺史,所以后来他也被称为“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祖母也就是陈政的母亲魏氏,号为云霄,一说今福建漳州市云霄县即为纪念魏氏夫人而得名。
陈政南下平乱是固始人的第二次大规模南迁入闽,跟随陈政南来的大都是当地兵源和百姓。陈氏家族治边历六代达一百五十余年,固始人随之在漳州扎根散叶。王潮三兄弟所在的部队这次南下漳州,大约是与固始先辈移民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或先入为主的亲切。毕竟,在对一个相对熟悉和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进行选择时,大多数人一般会倾向于前者。
至于固始人的第一次南迁(晋怀帝时期)和第四次南迁(北宋末年至南宋末年)因与本文主题无关,不再赘述。但随着固始人的南下,也逐渐造就了一种“台湾访祖到福建,漳江思源溯固始”的根亲文化现象。

1-3粮食or人心
王绪的这支部队从光州出来后就一直往南走,直到走到靠近海边的漳浦县(漳浦亦为陈元光所奏设)。到了漳浦,再往南走,就要跳进大海喂鱼了。可是王绪一路走来,只知烧杀抢掠,抢完就继续跑,从没想过安心经营一块根据地,所以一直到海边了,还没有立足之地。
抢来的东西,虽然不花钱,但毕竟能抢到点啥、能抢到多少,不全由自己说了算。王将军的这支队伍走到漳浦的时候,已经没有粮食来填饱肚子了,所以也有人称这支队伍为“武装讨饭大军”。
在这支讨饭大军中,除了基本的战斗部队五千人之外,还有为数不少的随军家属和固始百姓,而后者的数字要大大超过前者,有史料记载为“数万”。
数万的随军非作战人员,除了要消耗大量的粮食之外,还会严重拖慢战斗部队的行军速度。为了解决这两个摆在面前的棘手问题,王绪决定抛弃随军的老弱家属等拖后腿的人员,让他们自寻出路、自生自灭,军中谁不听令就咔嚓了谁。
王绪的这道军令让王潮三兄弟很为难,他们哥仨带着自己的老母亲一路同行,现在让他们狠心地把自己的亲娘扔在海边不管,他们可不干。王潮三兄弟找到王绪想求个情,希望王将军能格外开恩,给他们三分薄面。
王绪作为一个屠户,大约没有读过多少书,他可能并不知道刘备当年带着百姓一起跑路的故事。面对王氏三兄弟的求情,王绪坚持着自己的决定,他振振有词地说,凡是军队就要服从军法,这世间不存在没有军法还能存续下去的军队,你们哥仨违反了军法,要是我不杀你们,我带的这个军队就太没有规矩了。
王氏三兄弟继续跟王绪辩解,希望能够说服领导。他们说,凡是个人都是由亲娘生的,这世间不存在没有娘亲而能够来到人间的人,所以王将军你不能让我们抛弃我们的老娘啊。
王绪听了越发恼火,呦呵,从来都是军令如山,我下的命令你们就该执行。你们胆敢不服从,这本身就已经非常出格了,现在竟然还有样学样的学我说话,哼,是可忍孰不可忍。王绪表示你们下不去手那我就帮你们下手,把你们那姓董的老娘推出去斩了,现在、立刻、马上!
王潮三兄弟也有些恼了,他们说,我们哥仨对待我娘就跟对待将军您是一样一样的,现在既然你要杀了我们老娘,那就不可能再让我们哥仨为您效力了,所以要杀我们老娘,就先把我们哥仨杀了。王绪说,好,那就一起杀掉。
结果嘛,大家都知道,王潮哥仨肯定是没被王绪杀掉,否则也就不会再有后来的闽国以及王氏与福建这么深的渊源。
王潮三兄弟得以保命,幸赖军中将士求情。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王潮哥仨在军中混得相当不错,所以在关键时刻才会有大把的人站出来给你撑场子。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将军王绪同志的决定多么不得人心。
在大多数老百姓可能一辈子都只会待在一个地方的年代,这帮来自河南的死忠满怀希望的跟着你大老远地跑来福建,人生地不熟,可能再也回不去,这辈子就交待在这里了。这时候遇到口粮问题,你就准备过河拆桥甩包袱了,这对于大多数人的感情来说,绝对难以接受。
王将军做出这项决定,不能说一丁点道理都没有,但问题的关键是,你让你的兵们把自己的父母都扔下不管,把他们往死里逼,那你还怎么能让你的兵们死心塌地地跟着你继续卖命呢?王将军,难道不知道已经犯了众怒吗?只不过大头兵们并非都能像王潮三兄弟那样可以扭转乾坤,作为普通的大多数,他们要么于心不忍而又不得不忍,要么敢怒不敢言却又迫切需要表达。于是,这种暗流涌动且蓄势喷薄的情绪,在军中快速蔓延。
军队中有江湖术士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术士以“望气”之说告诫王绪:早做准备,恐生变乱。王绪这个人的性格,除了残忍,还特别爱猜忌,本来就小肚鸡肠容不下他人,这下听到术士的告诫,更是要狠下杀手。
于是,王绪杀了很多人,包括和他共同起家并且立下战功的妹夫刘行全(以及刘行全的两个亲弟弟)。王绪杀人的理由可以很多,笼统言之,“莫须有”而已。王绪杀人的标准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觉得那个人比自己厉害。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