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自组织过程

字数:4939访问原帖 评论数: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5-13 02:42:17 更新时间:2022-05-26 03:48:35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2 18:42:17
社会发展的自组织过程
一、一般的理解
原始社会,人们是一种松散的结构形式,马克思称之为“原始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基础上,是怎样形成并发展成为现实社会的,以及将来它将怎样发展变化?——这是有许多理论的。而其中,最为科学的应该是马克思的理论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对于社会发展的原因,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比如:需要是原动力;生产力是原动力;政治制度是原动力;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政治领袖、社会精英、圣人等才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动力等等。在方式上: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民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方式;科学是发展社会的方式;组织、秩序、伦理道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等等。对社会发展的过程:有认为是倒退的,有认为是进步的,还有认为是在某种方式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等等。这些理论一看就很清楚:它是很片面的。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建立在一种辩证逻辑方法上的,这个方法就是:一分为二的事物,在联系中,对立统一为新范畴,新范畴又在不断的联系中,继续发展变化,因此社会就在这个过程中从一种状态到另外的状态这样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这个方法上所建立的社会发展的观念,就有一定的“社会自组织”形成与发展的观念在里面,并且,这种方法和社会形成与发展的趋势,被他称为“必然性”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那些试图用人的或社会的意识力量去改变这种规律的,都是反动的,也是错误的作法,是倒立的哲学和实践。——这种思想,其实是和《道德经》的自然发展的观念是比较一致的。
那么,社会是怎样地“自组织”并形成和发展的呢?在其《德意志的意识形态》中,本身已经讲得十分的明白了。只是人们不清楚他的方法,不明白其中的内在逻辑,而把他当成为混乱的体系,这就是一般的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和一般的辩证法所不能理解的,因此,不知道其完整性和科学性,相反地,也表明了马克思理论的先进性还是现实一般思维所不能正确理解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的事情。
二、辩证逻辑方法上的儒家思想和马克思理论
社会是怎样地“自组织”并形成和发展的呢?
首先,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研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就必须从人开始。这样的认识,不仅马克思是这样认为的,而儒家孔子也是这样的看法。在关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儒家孔子认为:人是心(意识)与物(身体)的矛盾的统一体,同时,还是知行统一的,具有创造不同于自然方式生活的具有创造性劳动的存在,他与其他的自然存在的区别,是他具有心这种不同于自然存在的灵性。心与物(身体)、知与行的矛盾运动,使人超越了自身,而成为了社会性质的人,这种社会性主要是从人的男女、家庭到家族到国家、社会这样的途径去得到升华和发展的,社会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并发展。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形成了他的伦理社会学。这也是一种社会的自组织形成的一种理解,也是建立在辩证运动的过程即辩证逻辑方法基础之上的。这种思想从人的一般的现实性的关系出发,形成了一般的人都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思想,——这就是:人活着,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着,他必须为家庭、家族和国家负有责任。虽然这种思想是那样地深入人心,然而,他的狭隘性质和对人的更高的社会化发展的阻碍是很容易就能够分析得出来的。而这种阻碍,不仅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是一种阻碍,就是在现实的市场经济之中仍然在起着阻碍的作用,并制约着社会民主和法制的有效施行。
在马克思那里,人是需要、劳动和意识三位一体的能动的、现实的存在。人的这三方面的关系是: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需要,人的意识始终是需要和生产这对矛盾的反映。这种对人的认识,与儒家对人的认识虽然没有多少差别,但是,在人向社会性的人的转化的途径和方式上,却是很大的不同。马克思认为:人是因为社会分工而使人变化成为社会化的人的。现代化的社会,就是从这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逐渐地把松散性的自然的人变化成为社会性的人,并发展而成为现代社会的。这样形成的社会,她的内部结构显然是和儒家思想那种以家庭和家族为主的结构形式是有很大区别的。这种区别就是:人们是以分工生产他们的共同需要,并以此而发展自己及社会的需要和生产,从而发展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必然冲破狭隘的个人、家庭和家族观念的限制,并使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由于商业的发展,曾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这种发展,使儒家思想受到很大冲击,为此而出现了宋明理学的兴起,他们在维护儒家传统的情况下,使儒家思想成为了阻碍社会继续发展的东西。马克思理论的传入,也并没有在消除儒家思想影响上起过多少作用,而现实的市场经济——正以它自己的方式逐渐地,实际性地在与儒家思想矛盾、斗争并融合成为新的形式和内容。
三、交换经济的自组织性
在自然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人群中,还没有相互交换其劳动产品时,人们之间的关系,除了狭隘的家庭、家族、血源亲戚关系,并在这些关系中形成有限和封闭的生产和生活外,不会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联系。当交换其劳动产品的方式一产生,人们就会在这种方式上,自发地根据自己的技能、资源、条件等优势而进行专业性的生产,并在相互竞争中,使落后的生产方式被淘汰,从而自发地开始了生产的分工。当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其相对的优势形成比较高的产量时,他就会自发地去寻找更加广泛的市场,从而发展并形成了运输、商业和金融业务。这样,这种经济形式就以它强劲的生命力延伸进入自然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广大人群之中,并把他们按这样的方式组织了起来,从而使他们从以前那种有限和封闭的生产和生活中,冲破原有家庭、家族、血源亲戚关系的束缚——加入到这样的经济形式之中。也同时使这种经济方式发展和状大起来。
改革开放并确立了市场经济以来,这种方式在与“传统思想”和过去那种生长在传统土壤中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矛盾斗争中,使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种“思想矛盾”的苦痛中:至今我们都还无法从这种痛苦中解放出来,我们不知道我们将来的方向,我们甚至不清楚:现实的这种状况是马克思理论的错误,还是儒家思想的错误,也不清楚以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败”究竟是些什么原因。甚至,我们还在怀疑着现在发展我们社会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确。我们在故纸堆里面盘点着历史,盲目地肯定和批判马克思主义、儒家思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现实,我们却并没有寻找到可以正确理解和判断的理性的方法。这样,我们就比那些真正实践着交换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人们,对这些东西的批判和肯定就显得是那样的浅薄。他们会在实际的实践中创造出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用这些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具有的吸引力,去克服种种思想的阻碍——从这些矛盾中,融合出一种新的思想来。——这种思想:我们不能够说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已经形成,但我们却能够从他们那里看到这种思想的魅力。
而这一切:我们却都能够在马克思比较科学的社会发展的学说中找到答案!
四、交换经济自组织的革命性及其逻辑极限
交换经济以其特有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新形式的组织,从而超越个人、家庭、家族甚至国家的界限,对过去以这些东西去建立的伦理道德和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革命的性质,然而,它自身的发展,却因迅速提高了生产力,而必然在其固有的逻辑所规定的道路上,出现问题:这就是经济危机。这时,就必然会要求调整或改变与之相适应的那种生产关系。这要吗是通过革命、要吗是通过社会上层建筑的自觉变革,——因此,社会民主就必然比过去任何社会形态都要发达。这就是交换经济在辩证逻辑方法上所表现的。
五、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学说,正是建立在:分工生产、交换产品,从而更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使人社会化(异化),形成并发展了现实社会这种自组织逻辑之上的。这种发展,他的力量,是任何封闭的、僵化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伦理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所不能阻挡的了的。而这些东西,只有认识这种新的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形势,自觉地遵循它的发展规律,随时调整改进,以适应其发展。然而,它的发展,也并不是那种形式逻辑方法的直线性发展所认识的那样,在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限度时,新的社会形态就会自然地产生。
由于社会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所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形态,在他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按其固有的规律发展的。因此而揭示了:人民才是发展生产力,创造历史的主要力量,阶级斗争是改进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关系发展的力量,而社会意识形态——只有服务于他们,才是正确的,因此,上层建筑应该是,也必须是“民主”的!
当然,这只是社会“自然”发展的规律,这种发展也正如道家思想所主张的一样。而实际上,领袖和社会精英的引领作用,社会意识形态的正确引导的作用力量也是很大的。这就必须要社会随时通过“自我意识”,形成正确的思想,处理好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方面的矛盾,达到和谐、效率、科学的发展,就需要民主、有效的组织管理和不断的认识改进。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2 23:28:35
这是很久以前的文章了,对于自然生成的这种辩证逻辑,认为是唯物的,科学的。而那些把某种思想理念倒置起来规范现实的,则表现为是唯心的,往往容易成为理想主义,形式主义,因此是不怎么科学的。
但在分析了相异相成这个与对立统一形成新范畴的意思相近的成语后,发现了其中的正向逻辑是一种进化发展的自然生成,另外还有一种反向的逻辑则是由成由果倒置规范过程,并识别选择相关质料(内容)的理念在先的规范形式。虽然是唯物的表现,但却充分地展现了生命体的先天理性。比如自然中的种子,其中所赋予的理念模型,必然地规范了过程中去识别选择符合其理念的需求,而构建成符合事前理念规定的结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理念在先的事实,在实际生产与生活中也非常普遍,事前的计划,设想,设计的豫则立,不豫则废。虽然表现为唯心,但并不是就不正确。对这种反向逻辑,我叫它为理念促成!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2 23:29:55
相异相成。这不仅包含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而且,在结构性上,有相互补充的功效。这种相互补充,是建立在整体结构的成果,由这个成对内在构成的需求。
正向看,是相异的部分对立统一,相互补充,形成新的统一体,一种新的存在,这是一种内容决定形态结果的方式,这种结果的形式,具有这种正向的逻辑性,合理性。
反向看,又何尝不是一种既定的结果及形式对内容或构成要素的选择与加工制作呢?这种以成,以果,以某种形式去决定并择取内容和要素,而达于目的的,被叫作豫则立,不豫则废。这是一种理念,模型在先的有意为之。
正向,是一种自然的生成。反向是一种理念的促成。对于自然的生成,是因为不明白其必然性的结果,而釆取的以观其成,或知其结果,而无为地顺其自然而已。道家老子的无为而治,就是很崇尚这种自然精神的。西方基于丛林法则,种族主义规则下的物竞天择,就如共济会会标规则加眼睛,也是如此地崇尚着那种自然无为的精神。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2 23:31:45
今天,在哲学认知上,普遍地把这种正向的自然生成当作唯物的,科学的,把理念促成当作唯心的,形式主义的,不科学的。这是忽视了生命本身的理念及灵魂的极端.
由于哲学与科学崇尚了自然生成,忽视了理念促成,一些调和的只是把这种理念促成当作实践的,创造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从而使哲学和科学都缺乏对理念促成这种事实进行研究,反而是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大量事实的理念促成,改进了生产生活,并推动了社会发展。
因此,怎样相异相成地由成果,目的,知止这些理念,倒置着去规范,管理,控制,促成,而不是唯物地,自然地让相异相成去自然的显现,更加体现了人及生命体的理性。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2 23:31:52
自然地生成与理念的促成这两种变化发展观,可以说是传统道家与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也是当今西方政治思想与传统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区别。对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其成,其果,目的,不知其然,无以为然。这是一种无知的无所作为。知其然,而无以然的知而不作,任其自然,这是道家的主张,知其然,而引以为然,知行合一,主动积极地去引导推动,这是儒家,法家所主张的。前者是无知的,中者有文化无文明,后者是建立在文化且文明基础上的自觉。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2 23:32:13
什么是明德?不知其然而无以然,既不文,也不明,其德浑浑,知其然却不以为然,明而不作,知而不为,这是《道德经》推崇的德。知其然,并以为然,明而为之,形成一种积极的自觉自律的素养,文化且文明,这就是明德。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12 23:33:03
那些崇尚自然生成的唯物主义对理性促成的唯心主义的批判,一般都集中在对其理念的合理性上,不管这种理念产生于客观的抽象还是主观的想象,或是以客观抽象为基础,通过主观想象而创新,一些极端唯物的自然主义者都反对。对于理念的合理性的审视,才让哲学从外观的自然科学,转向到了内观的对人及生命的认识,认识人自已,不仅仅只是思维与存在关系这种狭隘的认识论的问题,也不应该是单纯的自我意识,而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这在先秦时期儒道之争时,荀子就明了的。
楼主:洋纳川  时间:2022-05-23 20:27:49
社会有自组织形成自发性秩序而自我发展的一面,这就是《道德经》无为而治的根据,也是马克思揭示的历史唯物主义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一个社会自然发生与发展的自然性的规律。当认识了这个规律,把它上升为方法与技术,进行合符社会整体需求的主观能动性的创造,就叫自然规律形成文化,变成文明。也如荀子所说神莫大于化道,道莫大于身行,身行莫大于遵崇礼仪(这是把自然规律变成相应的规章制度的意思)。
这就如了解了稻谷的生长的自然规律,把它形成一套种植管理的技术,对其进行种植管理一样。
一些人认为这是不尊重自然规律,他们把自然规律当着是不可违背的。
还有一些人把那种种植管理,当作是一种与稻谷自然生长敌对的力量。
这种人脑子里只有这个家那个家给他装的某种程序,除此之外屁都不懂。还不如他农民伯伯知道的多。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