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字外读唐诗

字数:2620访问原帖 评论数: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6-01 15:30:59 更新时间:2022-06-02 23:28:58

楼主:丙夫s  时间:2022-06-01 07:30:59
于文字外读唐诗

唐诗是我国诗歌审美艺术颠峰 神韵悠悠,千古不朽。所谓无文字处,即庄子“循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生命感悟。
钱穆先生称摩诘居士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这两句诗乃是“一部中国哲学史”。 有人(王晓明)用达摩书院学者的“八句教”诠释了这一高论。摘录下: “' 万化自然’(中国的周易、道家的哲学)雨中的山果,熟透就落下来,正是自然而然。 '人心澄然’(中国的佛家哲学和庄子哲学):秋天的夜里,灯下的心,是最澄静和空明的。 '处世超然’(道家的人生态度):不因山果的坠落而悲伤,也不因秋天草虫的鸣叫而哀伤。 '得失淡然’(道家、儒家哲学都把个人看轻,把个人的得失看得很淡):山果也罢,草虫也罢,对于大自然来说,它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 '生活纯然’(道家的美学):生活要简,看重单纯的美,一灯一窗就足够。山果熟了便掉落,虫子到了时候就叫,其实生活也就这么简单。生活纯然,才有空间,有力量,有超越的源头活水。 '生死了然’(儒家说死生有命,不必强求):这两句诗透过山中雨天的果子与虫子,表现生命的跃动,十分空灵,十分智慧。
'有无或然’ (“有”即现象、现世、现成,与“无”即未形成、未来相对):有智慧的人,看物是流动的,而不是凝滞静止的。明年山果有生,秋虫又化飞。很难说哪个是好,哪个是不好;很难说哪个是破坏,哪个是生长。 最后,是'一切本然’(佛家的如实现、儒家的尽性知天、道家的归其根):山果之熟而落,秋虫之蛰而鸣,都是大自然生命交替循环的本来样子。 ”
诗句中所阐述的精神世界,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启迪!
原本只系佛解,説“道”,説“儒”那是借来壮声势。其实不用弄得那么复杂,神秘兮兮的。一句话了事。华夏哲学的根本命题是什么?:天人合一。诗句所蕴含的物我、时空、虚实、动静皆此系统子命题。那根据就是钱穆説:
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彻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天人合一论——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能的贡献》)。这是钱穆先生生前的最后一篇文章,其时(1990年)钱穆先生96岁,文章由钱穆先生口述、夫人胡美琦笔录而成,两个月后钱穆先生病逝。堪称留给中华的临终文化遗嘱。季羡林先生首为传承。
老杜除叶夑《原诗》提到的“碧瓦初寒外”“晨钟云外(岸)湿“ ”高城秋自落““月傍九霄多”之外,还有一句“郡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
欧阳修在我国第一本诗话《六一诗话》中爆出了一句冷诗:“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没署作者,杜集及《全唐诗》皆不见。据《同官县志》说,是杜甫 前往鄜州途中,在同官县城(今铜川)驿站寄宿几日,留下的诗句墨宝,被置于县署墙壁上。南宋严粲《诗缉》及清《佩文韵府》皆可做佐证。《佩文韵府》下平声四豪的“高”部,有“骨高”一词,下注:“杜甫诗:县古槐根 出,官清马骨高”。 看来作者为老杜是较为可信的,人品、官运、遭际也贴近。虽然四库全书列为宋人韩驹之作。
《六一诗话》谓“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於言外,然后为至矣。贾岛云:‘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姚合云:‘马随山鹿放,鸡逐野禽栖。’等是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为工也。”看来是写“山邑荒僻,官况萧条’的。安史之乱,官况萧条,路有饿骨,况马乎?然本文非论及此。只想谈谈 ‘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这句诗究竟工在哪里,神韵何在?刻骨铭心,皆在相外。从形象上看,上句古邑、老槐、根露,穷乡陋壤气象;下句清官、瘦马、骨高。亦非“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秋兴之三)景况。从意象上看,上句词眼在“古”,下句词眼在“清”。古:兼含古邑老槐,涵朴、久,本之意;清:兼含人品官德,涵洁、纯、贫意。两者比对、映衬、烘托, 官清衙门瘦,草尽马骨寒。即当得起官,就受得起穷的意思。 大唐名相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对房玄龄说:“人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人称寇准: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 有切肤之感吗?全凭生命体验。 李白受箓道家,不乏玄远。“人烟寒橘柚 秋风老梧桐”人间烟火岁月 天寒桔柚挂霜。天造地设,岁月如歌。“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天人晤对,悟入而已,皆非字面可求。 唐诗另一位大家王昌龄。台湾徐复观先生标举王昌龄《从军行》的第二首为七绝的最高典型。说“高高秋月照长城”是“神来之笔”。并认为“兴”是把诗一直推向高峰的最主要的因素。抹杀 “兴”,对古人作品的欣赏,必然会停顿在理智主义的层次。(见《中国文学论集》)
“高高秋月照长城”与主题“边愁”的关系是什么呢?这就如徐复观先生所说:“这本来就是不可捉摸,也无从追问,而只是由一种醇化后的感情、气氛、情调,把高高秋月照长城的客观事物,与主观的边愁交会在一起,因而把整个的现实都化成了边愁;把整个的边愁,又能化成了山河大地;并即以澄空无际的秋月所照映下的荒寒萧瑟的长城作指点。这种交会是朦胧而看不出接合的界线限的。所以它是主客合一,是通过有限而具体的长城,来流荡着边愁的无限的”。
此种非线性的朦胧交会,正是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与经验积淀的个体无意识的融合及与显意识的沟通。其如此震撼人心,正在其传达出了民族集体无意识,展现为审美原型。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荒寒的边塞将士,想换点新腔以排遣寂寞,可是无论怎样也趋不走关山离愁别恨。边愁啊,边愁,撩乱心怀,无尽无休。怎么办呢?停顿一下心绪,抬望眼,恰逢秋月。便暂时脱离痛苦的人世,使精神进入永无忧愁,永无烦恼,纯洁永恒的天境。人欲尽处 天理流行。诗节奏于此呈现了亮色,达到了高峰,留下了无尽情思,悠悠神韵。
网上有人提出生 命细胞感应说,似可破迷解困。非为耳目知觉,乃主客合一生命体验。恰合美的定义。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