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主流-《全球通史》读后感之一

字数:6447访问原帖 评论数:11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1-01-13 18:20:00 更新时间:2022-08-15 16:20:30

楼主:哈波兰丁  时间:2011-01-13 10:20:00
二战后直到今天,在世界历史研究上产生了两个伟大的历史学家,一个是我们熟知的英国史学大师汤因比,他的历史巨著《历史研究》开创了世界历史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再一个就是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阿若斯,《全球通史》就是这位史学大师的代表作。

对于世界历史的研究,以往的历史学家几乎都是奉行欧洲中心论,所谓的世界史就是欧洲史。这种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直到伏尔泰那部著名的《风俗论》面世才开始得到纠正。之后出现了多部以全球视角撰写的世界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历史研究》和《全球通史》。 此三部都是以全球视角探讨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著作。《风俗论》采取对比法探讨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历史。此书全名叫《论世界各国的民族精神,礼仪和风俗习惯》,从此书的全名上即可看出这是一部包含很多国家在内的世界史著作。伏尔泰在此书中通过罗列对比认为,欧洲文明只是诸多文明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阿拉伯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等等。他第一次系统地将这些文明同欧洲文明并立考察,得出世界历史其实是人类精神史这一新的历史观点。汤因比进一步批判欧洲中心论,认为西方文明只不过是21种文明中的一个。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中还首创了历史研究模式,我们现在称其为汤因比历史模式,即历史研究的三大模式:希腊-罗马模式,中国模式,犹太模式。这种历史模式遂成为当代西方历史研究的流行作法,斯塔夫阿若斯的《全球通史》也受到此模式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书中看到希腊-罗马模式,中国模式,此外还有印度模式等。

《全球通史》除受到汤因比历史模式影响外,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世界历史划分为1500年前和后两个阶段。之所以如此划分,斯氏认为1500年前的世界各国是各自封闭的,1500年后世界各国才真正开始相互影响,彼此磨合,历史真正走向了世界范围。为此,斯氏的《全球通史》也分成两个部分,上卷为1500年前的全球通史,下卷为1500年后的全球通史。在斯氏看来,1500年后的历史才是真正的世界历史。为何这么认为?“回答是,1500年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交往。”“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全球通史》下卷1500年后的世界,第三页)

为何1500年是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果单从打破各个民族的固步自封彼此隔绝的状态这个意义上讲并不足以说明问题。罗马帝国,蒙古帝国都是跨地区性的超级大国,同时都打破了许多彼此隔绝的民族,但两个帝国对后世的影响随着其退出历史舞台而渐微。尤其是蒙古帝国本身就是一个落后的种族,更是没有给后世留下什么有意义的遗产。随着两个帝国的崩溃,世界又回到彼此相互隔绝的状态。然而,1500年后的再次打破,其影响却是深远的直到如今。那么1500年后世界性的封闭状态被谁再次打破了?那就是西欧。

从1500年开始西欧开始推行扩张主义,北美大陆被西欧强行占领,亚洲、南美、非洲开始遭到西欧的经济、军事、殖民侵略。同时,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科学革命等一系列变革都发生在西欧,并向世界范围推进,直到今天。这就是《全球通史》下卷的主要内容。斯氏在叙述这段世界历史时几乎是一气呵成,使人有一口气不读完不罢休之感。他以西欧这一系列历史事件为主线,着重描写了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原因,过程,结果。同时通过对中国、印度、日本等国的描述侧面阐述了这样一个问题,当西欧雄心勃勃地大肆扩张,大力变革的时候,这些国家在干什么,不用问依然是固步自封,我行我素,自我欣赏,根本就不在乎外部世界正在变化。如果在上卷中,斯氏还在用赞美的口吻描述中国、印度等古代文明时,那么下卷对这些文明的描述就多少带有无奈甚至是讥讽的口气。比如在介绍中国的一节中,斯氏说道:“从十四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欧洲人开始侵入中国为止,这个时代是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拨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假如在普通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的一个年代,稳定成了可诅咒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全球通史》下74页)

中国文明正如斯氏上面的论述那样事实在十九世纪末就已经结束了。印度、穆斯林等文明事实上也同样地结束了,世界历史舞台上只有朝气蓬勃的西方文明一花独放,并且绚丽四射。因此,整个《全球通史》下卷其实就是一部欧洲史,当美国兴起之后,再加上美国史,实际上也等于欧洲史,其它各国只是个陪衬。看文字数量,看全书布局,看章节标题,无论怎么看,“1500年以后的世界”就是欧洲人主导的世界史。斯氏也把重点放在下卷上,上卷40万字,下卷70万字,可见斯氏显而易见的“倾向性”。这就是斯氏的全球史观,仍然是欧洲中心论。

欧洲中心论,为何有这种倾向?看看当今世界谁主沉浮?难道不是欧洲、美国在唱主角吗?不可否认当今的世界舞台上就是欧美在唱主角。这是1500年后欧洲进行的一系列革命的结果。日本后来居上,通过向欧洲学习革新洗面也成了欧美同一战壕的战友。而中国,印度,还有穆斯林国家却将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一切革命,所以至今经济落后,政治落后,人民生活落后,精神生活也错乱不堪。斯氏如有欧洲优势论不也顺其自然?

历史的发展是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主流。斯氏在《全球历史》上卷“世界历史的结构”一节中说世界历史不是国别史的总和,“因此,研究重点应放在那些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运动上。”所谓“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运动”就是世界历史的主流事件。历来有史学家将世界历史划分成不同的阶段。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史学家波丹将世界历史概况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宗教阶段,第二阶段是城邦国家,殖民扩张,法律制度,第三阶段是战争和科技。之后法国又一个史学家孔多塞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十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原始部落时期;第二个时期是畜牧文明,直到农业文明;第三个时期是农业文明直到文字的出现;第四个时期是希腊时代;第五个时期是罗马时代,第六个时期是黑暗时代,第七个时期是文艺复兴至印刷术的出现;第八个时期是科学和哲学发展;第九个时期是笛卡儿至法兰西共和国;第十个时期是未来的时期是完美的理性之国。这两个历史学家都生活在十八世纪前,还没有看到工业革命,科学革命等西方变革,故历史的分期只止于他们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并且很显然,以上分期全是基于欧洲的历史。据此,放眼全球,我们可以把世界历史大致分成1原始时期,2畜牧时期,3农业文明时期,4古典文明时期,之后5是工业文明,科学革命,政治革命时期。6是当代的世界。每个时期历史都有其主流,也就是历史的主线,谁掌握了主流,沿着主线发展谁就是历史的主人。我们中国在前四个时期(也即1500前的世界历史中)可以说是一直掌握主流,领先于世。印度、中东等地区也曾在古典文化时期辉煌过。但是当进入第五个时期,便从历史主角地位上退了下去,让给了西欧。

西欧之所以登上历史舞台唱主角,就是因为西欧在历史从农业文明进入到工业文明这个关键时刻掌握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世界的发展从蛮荒状态经历畜牧文明、农业文明各阶段必然要走向工业文明阶段。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任何人都阻挡不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西欧(包括其衍生体美国)顺其历史发展趋势,一直昌盛至今。而中国、印度、中东等国家却没能及时跟上形势,至今仍然落伍。欧洲文明代表了人类的进步趋势。工业革命、科学革命,进而政治革命难道不是任何国家发达的必由之路吗?前面提到伏尔泰说过世界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的精神史。随着这些革命而产生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这些观念难道不是人类应该共同享有的普世价值吗?这些价值观念正是人类发展几千年从各种历史教训和经验中获得到的精神财富。有观于此,斯氏的全球史尽管着眼于全球,但主线还是以欧美为主,这一点不能不被理解。

在世界历史编撰上欧洲中心论被正式打破,史学家们的观念开始转变目光放眼全球可以说是从一战之后才真正开始的。一战打碎了欧洲人梦想,接踵而至的二战再次将欧洲从里到外击个粉碎,经济崩溃,精神颓丧,以往的欧洲优势论受到沉重的打击。这个时候许多历史学才不得不重新思考,新的不再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从此开始大量出版。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编撰的。二战后世界格局为之一变,苏联突起强行争霸世界,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东西方对抗,美苏争霸,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大战,穆斯林世界与西方世界的冲突等等使得欧洲地位下降,美国受到挑战,世界处于多极对抗之中。斯史的《全球通史》就诞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可以看得出来世界的形势的变化使得历史学家们不得不重新编写世界史。但世界史的编著仍有欧洲(现在可以说是欧美)优势论的遗痕,这部《全球通史》就是这样,从整个历史的脉络上看,这种遗痕在斯氏的这部史著中表现的很明显。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欧美仍然是当今世界的强国。工业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三大革命的硕果仍然在支撑着整个西方文明。任何国家包括中国在内要想富强必须走欧美之路大力发展工业,科学,改革政治,这是唯一的出路,别无二路。这就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国等国家不按此路发展,欧美永远居于优势,世界史的编写也不可能完全彻底根除欧美中心论。

楼主:哈波兰丁  时间:2011-01-15 08:44:09
楼上说的没错,介绍多了,感少了。其实我的介绍就是对我读后感的铺陈,我的读后感就一条,世界历史的发展是有主线的,即蛮荒时代-畜牧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这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谁跟上了主流,谁就是历史的主人。世界历史的撰写当然也顺其主流而写,所以就有所谓的欧美中心论,不能怪人家。

我的这部《全球通史》是198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是老版吧?新版我没见过。
楼主:哈波兰丁  时间:2011-01-15 22:25:52
新版这样的,讲到二十一世纪,这么说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也写进去了?是斯史本人增加的内容吗?
楼主:哈波兰丁  时间:2011-01-15 22:36:02
这是我以前买的老版:


楼主:哈波兰丁  时间:2011-01-15 22:39:16
我的老版以1500年为界分成上下两卷,1500年前的世界和1500后的世界。你的新版封面上怎么不见了这个副标题?是不是也这么分的?
楼主:哈波兰丁  时间:2011-01-15 22:40:42
我的老版是1988年11月第一次版,你的新版是哪年出的?
楼主:哈波兰丁  时间:2011-01-16 22:18:15
这本有副标题1500年后的世界。

我那本旧版质量非常好,没有错别字,印刷的也好。不知你版如何。
楼主:哈波兰丁  时间:2011-01-16 23:32:00
你给的连接是当当网,卖书的,介绍的很少。发现上面介绍的章节少了很多,怎么没有一战二战以后的章节目录?
楼主:哈波兰丁  时间:2011-01-18 09:58:59
小钗横戴 回复日期:2011-01-17 20:42:39

但总体而言,这本书还是很喜欢。语言平实通俗清晰透彻,读着相当有趣,而且斯氏比较客观,给出的结论令人信服。有段时间失眠,书放枕边,随时翻一段后往往心情愉快安然睡去。可有时候越读越兴奋,半天丢不开手:)
--------
有同感。尤其是下卷读起来更是这样。我就说吗斯氏写的是一气呵成,所以我们读起来也是兴致勃勃。

我还有套咱们自己编写的世界通史,六卷本的,还是精装的,是作为大学教材用的。看这套可没有那么多的兴致,得需要耐心。光有耐心还不够,有时候还需要自我克制,不能发怒动气。哈哈。
楼主:哈波兰丁  时间:2011-01-18 10:45:26
我的六卷本不是这个,是崔连仲、刘祚昌、光仁洪、刘明翰、徐天新等人分卷编写的。马列主义史观非常浓厚,不是个好版本。你说的那几个我都没见着。
楼主:哈波兰丁  时间:2011-01-18 10:59:10
看就是这套,买回家看完后,再也没敢买别的,都那么厚那么贵,买回去再后悔都来不及了。


楼主:哈波兰丁  时间:2011-01-18 11:00:22
我这套绝对不值得细读。
楼主:哈波兰丁  时间:2011-01-19 09:16:48
没关系,一起探讨吗。我写个这个贴子就是想与大家交流,无所谓唐突不唐突,其实我还得感谢你的唐突,你这么一唐突,我知道了好的版本,以前真不知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真不敢唐突地买其它版本,这下知道哪个好哪个坏了,可以大胆出手了。

我对世界史也是初浅,业余爱好,真心希望各位高手给予指点。世界史读起来没有中国史有风趣,感慨多。所以写点东西也很不容易,很难找到切入口,发出点感叹来也缺少味道。
楼主:哈波兰丁  时间:2011-01-21 05:47:50
国别史?你说的中国历史还是别的国家的历史?
楼主:哈波兰丁  时间:2011-01-21 08:46:27
难道你是先看的《全球通史》之后再看的世界通史,这才看到别的国家历史(国别史)?如果这样,我认为是颠倒了。看《全球通史》应该在通读世界通史之后才能看。如果不先读通史,《全球通史》看起来很费劲,也不会太明白。

另外说起地图,这是看历史的必备工具。我现在没有成套的世界历史地图集,但有分张的国别历史地图,看起来也很好趣。
楼主:哈波兰丁  时间:2011-01-21 08:49:00
看看这张是欧洲历史地图,很大,长90厘米,宽60厘米,我的分张地图差不多都这么大,小的也在70X50厘米。


楼主:哈波兰丁  时间:2011-01-21 08:51:23
在发一张罗马帝国历史地图:


楼主:哈波兰丁  时间:2011-01-21 08:53:17
这是希腊历史地图:


楼主:哈波兰丁  时间:2011-01-21 08:55:29
上面是地图背面,下面这张是正面


楼主:哈波兰丁  时间:2011-01-21 10:32:26
原来国别史就是中国史书上的国别体,这下明白了。以前看过《国语》,也知道书中的“晋语”、“周语”、“鲁语”等就是晋国、周国、鲁国的国别史,但国别体和国别史这两个概念却没有区分开。现在知道了,《战国策》中的齐策、秦策就是齐国、秦国的国别史,吴越春秋就是吴越两国的国别史。《史记》中的世家也可称为国别史。把这个概念用在世界各国历史上,英国、日本、德国的历史就是世界国别史。

至于史书和史著的概念以前不是很在意,你这么一说细想一下还真有区别。吕思勉的《先秦史》算是史著,虽然也是断代史,从书名上看起来和《汉书》、《三国志》等二十四史一样,但因为融进了自己的观点,所以称为史著。而二十四史才算史书。是这个意思吧?这么论,《全球通史》是史著,而不是史书。《世界通史》才算史书,对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