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字数:6023访问原帖 评论数:6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8-11 08:05:57 更新时间:2022-08-15 15:37:40

楼主:范美忠  时间:2022-08-11 00:05:57
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遣,放歌颇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此诗作于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上一年秋,因长安米贵,老杜把家人安置到了奉先县。一年后,刚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么一个低级职位的他回奉先县探望家人。此诗即写此行经历并抒发个人怀抱兼对时政的批判感怀。整首诗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回顾总结和抒发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稷契之志;第二部分是由路过骊山所见闻引起的对权贵阶层之揭露批判;第三部分写归家路途见闻及归家后之所见所感,最后归结到“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之浩茫忧愁。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遣,放歌颇愁绝。

这一部分是老杜对自己人生理想的反思和最充分之表述。过去十年,杜甫一直在长安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然而却穷困潦倒,走投无路,饱尝屈辱与冷眼。于是他开始回顾反思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以说服自己这样的坚持是值得的。

他的政治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如何做到呢?那就是成为“稷与契”那样的人。稷曾担任舜的农官,教会百姓耕种。契在虞舜时助禹治水有功,任为司徒。一句话,就是自己要做辅佐君主成就尧舜之业的重臣。然而杜甫此时已四十四岁,京飘十年,费尽力气,才好不容易通过献三大礼赋而获得一个从八品上的低级官职。这与他自比稷契的理想差得太远了,所以仍称自己为“布衣”。当然,这更可能是一种情感上的自认,以跟那些骄奢淫欲的达官贵人划清界限。

通常而言,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少不更事,天真幼稚,比较容易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远大理想,然而一旦走向社会,经历见识现实政治和人生的残酷复杂,遭受挫折打击,热情和理想就容易受挫,并进而变得务实功利,开始懂得为了自己的利益巴结专营,至少也可能成为明哲保身的旁观者。白居易就是明显的例子,早年写《秦中吟》、《新乐府》系列“惟歌生民病”的针砭时事,批判现实的诗歌时,他是多么有锐气。一旦被贬江州司马,挨了这当头一棒之后就风格大变,在洛阳度过晚年的最后十八年时更是成了一个每天歌舞宴乐,诗酒自娱的平庸老人。没有经过严酷挫折打击考验的理想和正义感都是不靠谱的,白居易的变化就是证明。失去了理想和正义感,他写的诗也就几乎毫无价值了。洛阳时期的白居易,作为一个诗人其实早已经死了。

可是杜甫不一样,一介布衣的他,老大之后依然不悔稷契之志,自身近乎衣食无着,却仍心忧天下,故自嘲“愚拙”。自嘲之中,更是自矜,见得志向之远大和坚定。然而志向虽大,却大而无用,自己的头发都已经白了,却不仅根本无法得到君王的赏识,获得实现理想的官位,更是连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然而诗人甘愿为此辛苦,为此冻馁,不到盖棺那一天,则绝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及为实现理想而付出所有努力。

老杜不仅自比稷契,还一年到头都在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命运忧心如焚,这种迂阔大志及与自身处境之强烈悖反遭到了跟他年辈相当的读书人之嘲笑。他们的嘲笑非但没能消解诗人之壮志,他的豪情反而更加强烈!

怎么去理解老杜的这种状态?他是傻?还是迂?为什么会如此执著?这自然跟他的家世有关,自远祖杜预以来,就世代奉儒守官,儒家的熏陶,渗入了他骨子里。然而,古来接受儒家教育的读书人何其多矣!如老杜者却并没有几个。这只能说是天意!如无此大志,无此情怀,无此执著,也就没有伟大的诗人杜甫了。其实陶渊明亦有如此大志。诗人之伟大,岂止文字才华而已!孔子五十四岁了还周游列国,历来伟大人物,是要有点迂和傻的。这个世界的问题就是聪明人太多,而迂傻之人太少了。

然而,连至圣先师孔子都说过:“邦无道,乘槎浮于海”,既然完全没有机会,年龄又这么大了,生活又这么困顿,那为什么不渔樵江湖,做一个隐士呢?虽然杜甫也曾跟李白一起访道,也曾说过“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实则他从未想过真正做一个隐士。他的理由是: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杜甫出生于开元元年,三十岁前都在开元盛世度过,他的开元情结是很深的。而开元盛世虽是承太宗以来的百年积累,毕竟也算玄宗所亲手缔造,因此,执政前期的玄宗虽未必贤如尧舜,毕竟也算明君,可以说是大唐盛世的象征。杜甫对他的情感也是很深的。然而成天跟杨贵妃一起歌舞宴乐,重用李林甫杨国忠;虚耗国力,大肆开边;盲信安禄山,养虎遗患,这样的玄宗称得上尧舜君吗?恐怕连老杜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毋宁说,这是他的某种期待,或者说他仍希望有机会能够辅佐玄宗回归于正。然而能够治国平天下的大臣多了去了,你以为缺了你杜甫大唐江山就完了吗?他又给了自己一个解释: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老杜的好处在于“岂其一饭未尝忘君耶?”,这种如葵花向太阳一般的忠君却受到了现代人“愚忠”之讥。对此我们当如何解释?论及古人,须有回到具体历史情景作同情之体察。

首先,杜甫身上几乎没有佛道之逍遥解脱气质,于他而言,整个人生价值理想都寄托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功业实现上,然则生当天下一统之皇权时代,不借助君王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其次,皇帝是大唐帝国及其权力秩序之象征,其状态如何与帝国兴衰及老百姓之生存与命运关系密切。对皇帝之关切也是对所属国家及其百姓忠诚关怀之表现。他对皇帝之忠心是关心他是否做到了“尧舜君”的样子。

最重要的是,老杜之忠诚并非缺乏独立人格,毫无批判性之愚忠。在此前写的《兵车行》、《前出塞》和《后出塞》等诗中他就对玄宗好大喜功之开边政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而在《丽人行》中又对外戚专权及其骄奢淫逸进行了揭露,在这首诗中接下来的部分还将对包括玄宗在内的整个统治上层进行更尖锐的批判。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想想那些蝼蚁之辈,他们只知道谋求自己的利益,营造自己的安乐窝,而丝毫不考虑整个国家天下之命运和前途。自己却为何要羡慕像鲸鱼一样,能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驰骋呢!当然是因为有宏大的理想!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还有一个版本是“悟”,都说得通。如果作“误”讲,那就是他觉得正因为自己理想远大,故不能如那些极度自私的人一样能够做到为了自己的利益钻营拍马,可这却是现实生存之道理。如果做“悟”解,则是说他觉悟了人生之准则,那就是要坚持自己的远大理想和人格尊严。“独耻事干谒”一句实极为沉痛之追悔。其实用诗文干谒权贵以获得进身之阶,此乃唐朝之惯例,许多人都这么做过。杜甫在实在没有办法和出路的时候曾先后干谒过韦济,张垍和鲜于仲通等人,干谒后两人可以说让他付出了损害人格尊严之屈辱代价。

然而,于黑暗时代,如不懂得放弃人格尊严之钻营,就既无法摆脱落魄贫穷之个人命运,也无法获得一个实现远大理想的权力位置。自己能够接受沉沦湮没于尘埃之中,终身一事无成之命运吗?这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年龄已经这么大,既然没有机会,是不是干脆像巢父和许由一样隐居算了,然而本性使然,老杜并不想改变和放弃自己的理想。

这样的话题真是很沉重啊!于是老杜惟有饮酒自遣,放歌抒怀。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刚从长安出发就经过骊山,玄宗和杨贵妃及一些亲近大臣整个冬天都在华清宫里面欢宴享乐。诗人正好听到从华清宫内传来羽林军之兵器碰撞声,于是引发他的联想和批判。

老杜首先指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不能说诗人有了今天的纳税人意识,然而明确指出这一点也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杜甫虽早年即有兼济苍生之大志,然而他好歹也算个官二代,成年之后有将近十年时间都在衣食无忧的漫游中度过,正是长安十年的困苦生活使他自身沉沦到了社会的底层,从而更能感受到社会的极度不公,因此才能深刻洞察到官僚权贵们对底层百姓的残酷剥夺。

接着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那些占据高位的重臣。圣上把那么多财物赏赐给你们,是希望各位能够尽心尽力治理好国家,否则的话,皇帝的赏赐不就白白地浪费了吗!你们这帮济济一堂的干才们,如果还有起码良心的话,难道不会感到羞愧吗!

然后又对准了外戚受宠的政治现实。宫廷内的各种珍宝都赏赐给他们了,他们比一般大臣更受宠。华堂内贵妃们日夜歌舞享乐,外戚们皆穿着温暖的貂鼠裘皮大衣,吃着山珍海味。

然而是谁在赏赐那些尸位素餐的大臣呢?他真的是希望“邦国活”吗?是谁在宠信外戚呢?虽然还是给玄宗留了些面子,没有直接点名,然而锋芒所指,已经是呼之欲出了。所以杜甫之忠君绝不是愚忠,至少也是第二种忠诚:那就是批判揭露问题是忠诚之最深刻表现。

宫墙内外,贫穷与富贵,受宠与失意,饥冻与饱暖,对比实在是太强烈了。尤其诗人还在此时亲眼看到了冻死的人倒在路旁,于是终于冲口而出,发出了中国诗歌史上对社会不公之最强烈批判: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句诗因其形象之刺目,对比之强烈,批判之深刻,概括力之强而震撼人心。这种对贫富不公,阶级对立的批判之锋芒和力度历千年而不衰。长安十年“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之贫困屈辱生活积累的愤怒和不平,长期以来对底层民众苦难生活之观察与同情,都在这两句诗中得到了充分之宣泄和表达。此前对华清宫内奢华生活的描写及玄宗大肆赏赐大臣和外戚之叙述都在为这两句诗的出现蓄势。这两句诗呼唤出来之后,就像乐队的演奏达到了最高潮,之后即戛然而止!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路过骊山的老杜与华清宫内的权贵们仅一墙之隔,却是荣宠与落魄,富贵与贫穷,饱暖与冻饿之间的巨大差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已经达到了感情宣泄和批判的顶点,于是接下来就转向老杜自己归家经历的描写了。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与《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的“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一样,这两联诗也明显具有某种象征色彩,老杜越来越强烈的唐王朝大厦将倾的预感透过“恐触天柱折”这句诗表达了出来。实际上,此时安史之乱已经发生,只因远在范阳,故消息还没传到长安。

如果说,此诗第一部分说自己“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时老杜还是在为广大的老百姓而忧虑,第二部分对达官和外戚的批判还带有些许宏大和抽象性质的话,这里就把关怀和忧虑的对象指向了家人,自己的家人就是需要他去忧的“黎元”,于是在风雪严寒之中,诗人要去和他们在一起共饥渴。

尽管可能已经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老杜还是没有料到,不仅“路有冻死骨”,家里也有饿死骨,一进门就听到了妻子嚎啕大哭的声音,原来正是自己不在家的时候,小儿子就因为缺乏食物而饿死了。作为父亲却没能照顾好自己的家人,诗人深感内疚。这种惨剧首先当然是政治的黑暗腐败所导致,然而老杜在长安的时候一有钱就去找人喝酒,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所以作为父亲的杜甫,多少是有一些失职的。作为一个读书人,尽可以去也必须去关心天下,然而首先却要照顾好自己的家人。

老杜回家的时间是在十一月,这个时候离秋收还不到半年,就已经没有粮食吃了,邻里之间也没有能力相互救助。可见即使禄山之乱没有爆发,唐王朝的社会危机也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了。

唐朝的制度,凡皇亲国戚,或家有品爵官职者,即可免缴租税,免服兵役。杜甫祖父杜审言和父亲杜闲都做过中央或州郡官吏,故亦能享此特权。

官宦之家尚且如此,那么普通老百姓呢,他们可能因缴纳租税而失去产业,因服兵役而远戍异地,生活岂非更为艰难!

这就是老杜情怀的博大之处了,他没有仅仅局限于一己之苦难,而是推己及人,将关怀和同情扩展到至天下苍生,可谓深具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之儒家济世情怀。如果他仅仅沉溺于一己之苦难,那么开篇所述稷契之志和黎元之忧就皆为空谈。

这个时候,个体人生之忧患,对家人及天下苍生苦难之同情,乃至对朝政腐败,大厦将倾之担忧等各种情感思绪皆已融为一体,收纳进了老杜博大的心灵之中,于是这忧愁就高与终南山齐,深广如海水般不可收拾,如此茫无涯际之忧愁真可谓是“篇终接混茫”啊!

里程碑式的鸿篇巨制

无论是在杜甫的诗歌写作历程中,还是中国诗歌史上,这首诗都堪称里程碑式的鸿篇巨制。其抒写个人理想之全面充分,批判现实政治之尖锐深透,表达个体苦难之痛彻心扉,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诗人民胞物之情怀亦堪称博大深厚。不得不说,这是一首史诗级别的诗歌。




楼主:范美忠  时间:2022-08-11 21:00:52
@毕明迩 2022-08-11 15:27:48
民胞物与
-----------------------------
检查了两遍,还是有错字,掉字。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