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长安------读《长安客》有感

字数:1585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10-05 01:47:08 更新时间:2022-10-08 14:18:08

楼主:暮水如烟  时间:2022-10-04 17:47:08
另眼看长安
——读《长安客》有感

疫情,被居家隔离,闲来无事翻看女儿的《长安客》。初衷只是想探寻点名人的小道消息,慢慢的,一个和印象中迥然不同的长安,在我面前缓缓打开。

唐都长安,是历史上最强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荣耀辉煌,更是诗人们追逐向往的天堂。在这里,他们可以实现自我,完成草根逆袭,也同样遭受无视、贬谪和动荡。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以及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元稹、李商隐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都是最杰出的诗人。他们用诗歌寄托高傲的灵魂,描述跌宕的人生,表达情感的悲欢。无论盛极一时,还是一落千丈,他们始终是长安的过客。

公元756年夏,安史之乱爆发。老皇帝唐玄宗仓皇出逃,儿子李亨趁乱继位。儿子平叛战乱,保住了江山,但大唐自此元气大伤,盛世不再。开篇是长安主人的故事,也是全书的背景。

最被大众熟悉的唐诗代言人李白,是诗仙、是剑客、是酒徒、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他是天才诗人,却因没有户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直接输在了起跑线上。他远大的抱负和理想,终其一生未能实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他的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的无奈。

相较李白,杜甫出身名门、根正苗红,年少轻狂的他对科考不屑一顾。一考不中,干脆去游山玩水。中年后家道中落,长安漂泊十年,碌碌无为。甚至小儿子饿死,自己都无能为力。他一生贫苦,却胸怀家国。在他少草漏雨的茅屋里,惦记的都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是真正的诗词界的“圣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王维17岁时在长安写下的思乡诗。他能作诗、擅画画、懂音律,是少年天才。他十五岁到长安参加考试,扮做伶人,靠岐王的引荐,博得公主赏识,获得官位。随着朝堂上的政治动荡,他的人生波澜起伏,最后看透人生,以佛自渡。

柳宗元的辉煌,倏然而逝。被贬永州后,他最大的愿望是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媳妇,为河东柳氏传宗接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他这一时期状态,孤独寂寞。他最要好的朋友刘禹锡,与他同时被贬。“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他被贬后的心境。他就像打不死的小强,越坎坷,越是充满无穷的斗志。他努力锻炼身体、托关系,为复出做准备。好友柳宗元患病,他便学习医书药典,研究治疗药方。玄都观的桃花,见证了他在长安的起落。终于在熬死三任皇帝后,他重返政治舞台。暮年在洛阳盖了大园子,与好友结伴赏花、出游、作诗,纵享田园生活。

圆仁,长安的异国客人,来自日本的请益僧。他的一行,见证了唐朝最后的衰败,这是本书的最后一章。

最后的最后,是151本参考史料文献的名称。作者从繁冗庞大的经典史书中,结合不同历史学者的观点,用文字恢复了各个历史事件当时的样子。用细腻的人物描写、精确的事件记录和诙谐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我仿佛看到长安城横贯南北的朱雀大街,听到日落时鼓楼的八百鼓声;我仿佛看到暮年的唐玄宗,站在他的老宅兴庆宫东南角的花萼相辉楼,回忆往事:曾经岐王家里玉帘叮咚,宁王宫中彩绘木雕矮婢手执彻夜不眠的华灯,自昏达旦;我仿佛看到公元756年6月13日,王维进宫早朝,宫门大开时却发现皇帝不知所踪;我仿佛看到发疏齿摇的白居易在洛阳香山寺看花,惊闻“甘露之变”。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安史之乱后,饱经风霜的历史造就了这些为后人敬仰的大诗人。诗人们慎重流传下来的诗句,带着千年前的灵魂与我们在这里约会。正像作者说的,“诗句曾经是他们用来炫耀才华、交换功名,铺展开自己人生地位与财富的筹码。在时代的悬崖上,诗句与文章,找到它更有价值的位置:它拥抱人心的无助,叩问命运的规则,向渐渐驶离的历史丢出最后求生的绳索。”

他们的人生动向也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时代。人类每一次观念的变革都伴随着对过去历史的重新认识,让我们认识历史,以史为鉴,从不同的角度看历史然后铭记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