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GDP首次超越日本 “世界第二”之四问

字数:4431访问原帖 评论数: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0-08-23 19:54:00 更新时间:2023-02-16 22:49:15

楼主:岁yue飘零  时间:2010-08-23 11:54:00
内文提要:中国GDP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着实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但在这个耀眼的“世界第二”背后,我们是否就可以沾沾自喜了呢?

早在去年,就有不少“爱国人士”通过对比中日两国的GDP增速早早预言中国GDP将在2010年超越日本,而在今年8月初,央行副行长易纲也曾迫不及待地表示“中国实际上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毕竟这些话都是中国人自己说的!

如今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日本让出保持了四十余年的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的宝座,再次让部分国人和国内外许多媒体乐坏了。还有不少经济学者在那里摇旗呐喊,要给中国经济“树碑立传”。甚至不少媒体已经把报道焦点转移到了“中国何时超越美国”的问题上,有的专家说再过10年,有的说要等到2030年……给人的感觉是:中国经济冠领全球的日子已经不远了,中国终于又重新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自此可以扬眉吐气了。

尽管中国过去30年里取得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但当前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在GDP总量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却更加值得我们深思。在迎接“世界第二”经济体宝座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

一问:GNP是否也能“世界第二”?

首先,关于中日两国GDP的数据的可信度,很多人心中还存有疑问。日本方面我们暂且不说,但中国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上半年GDP之和超过国家数据1.54万亿,约合4个重庆上半年的GDP,中央与地方的GDP数据相差了8.9%。

为什么中央和地方的统计数字相差那么多呢?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表示:“无需多专业的经济学分析,简单的逻辑推理就可得出结论:要么地方政府浮夸虚报,要么国家统计局有意压低,要么两者兼而有之。地方为何虚报?这是公开的秘密。GDP乃最重要的政绩指标,关系到上司的仕途和官位,地方统计局岂能不知?领导的高升就是下属们的未来,数据就成为烘托和造势的工具。”

事实上,近年来舆论关于统计局数据可信度的质疑从来没有中断过,从CPI、失业率等重要经济学指标,到房屋空置率、房价涨幅等民生热点数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和老百姓的实际感受总是相差甚远,在“GDP挂帅”的政绩指标考核压力下,各级地方政府在GDP数据上“渗水”更是家常便饭。有些地方数据在层层上报时早已失真走样,国家统计局又岂能得出客观准确的数据呢?中国GDP数据恐怕难免会有水分。

这边,中国GDP数据有水分;那边,日本GDP数据却有可能隐藏了其真实力量。中山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我们的GDP里面很多都是外国人创造的,产生的价值和利润最终会回流到他们的国家。所以GDP里的钱很大部分并不是我们的钱,中国人是享受不到的!”

相反的是,日本却有着极其庞大的海外资产,林教授指出,由于日本国内经济长期低迷,大量日本企业出海寻求商机,2004年日本的海外总资产就增加到了41968亿美元,这包括日本在海外购买的土地和已经建造的工厂等等。因此如果从GNP(国民生产总值)的角度来分析日本经济的话,会发现日本的海外进账极其巨大,包括我们身边这些中国制造的日本产品在内,这些都不算在日本的GDP里面,但其庞大的利润却最终回流到日本的钱袋里。因此GNP才能更真实地体现日本的经济实力,如果对比GNP的话,那中国显然还算不上世界第二。

二问:官方民间为何都有压力?

有人可能会说,就算统计数据有水分,就算中国目前的真实经济实力可能还略逊于日本,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和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是有目共睹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头衔早晚都会戴在中国的头上。但奇怪的是,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面对这则新闻时,都表示“压力很大”

国家的“压力”在于认识到了GDP总量虽然大,但人均却依然很少。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GDP的数据只是国家经济实力一方面的反映。我们不仅要关心GDP数据,更要关心人均的数据,中国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全球排位在105位左右。中国还有1.5亿人还达不到联合国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标准,这就是中国的现实。

事实上,中国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许多经济数据讲总量早已排在世界前列甚至世界第一,但只要一平均往往就跌落到百名开外。毕竟中国的人口是日本11倍,面积是26倍,各种资源矿藏更是远胜于日本,如此优越的先天条件,中国却直到今天才在经济总量上勉强赶上日本,并不值得我们如何炫耀。

另一方面,老百姓的“压力”则来自于自己的收入“又给国家拖后腿了”——很多人似乎并没有感受到国家的迅速富强和GDP五年翻倍给其生活带来的实际好处。调查显示,有高达86%的网民表示自己的年收入没有达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均GDP3800美元(折合每月255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哪怕中国人均GDP的确达到了3800美元,其中大部分也未必进入老百姓的口袋。

有网友留言说:“GDP增长这么快,为什么我的收入还仅仅在温饱阶段……天天省吃俭用,还不敢看病,不敢结婚,不敢买房……”还有人调侃说:“中国的经济赶超日本算什么,超美国都不是问题,只要再把房价涨一倍,GDP不就上来了?”还有网友表达了自己心目中最看重的“世界第二”:“我希望看到中国人均收入(不是人均GDP)世界第二,社会保障水平世界第二,贫富差距世界倒数第二。”
显然,在业已不小的GDP大蛋糕的分割上存在着比GDP数字虚高更严重的问题。一方面,政府、企业、个人三方的财富分配体系已经严重失衡,过去15年中,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了8.8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了17.7倍,而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收入分别只增长了增长2.7倍和2.0倍。从1997年到2007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可见国民财富过度向政府和国有垄断企业集中,普通劳动者分到的财富过少。

与此同时,财富也在向少数既得利益群体高度集中。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基尼系数从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的0.28已上升到2009年的0.47。

中国畸高的贫富差距在奢侈品领域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早在几年前,中国就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今行业普遍预计,明年中国可能就将超越日本,成为奢侈品消费世界第一。有趣的是,去年中国汽车制造和销售量也首次超越美国跃升世界第一,其中豪华车市场更是翻倍增长。

以世界排名百名开外的人均GDP,如何支撑世界排名第一的奢侈豪华消费呢?答案不言而喻。

三问:为“世界第二”付出多大代价?

为了实现GDP的高增长,中国经济付出的各种代价恐怕是更加致命也更加难以挽回的损失。

伦敦大学经济学教授孙来祥指出,中国经济目前最应该关注的,不是GDP规模超了谁,速度升了还是降了,而是它的环境代价和社会代价。

中国近年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固然令GDP快速增长,但在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一些高耗能、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产业,不仅经济效益较低,而且严重透支资源和环境。有专家指出,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上世纪70年代苏联的经济增长模式很相似,当时苏联虽然经济发展最高峰时期GDP达到了美国的80%,但苏联生产一吨水泥的能耗是美国的2.3倍,木材产品1.5倍,矿物肥料7.6倍。中国现在的GDP单位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样远高于发达国家。

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各地政府在GDP竞赛中,各地纷纷以超低的能源价格、水价格、环保标准、土地价格、税收标准、劳动标准等所谓优惠措施竞争投资,结果形成高昂的待还成本——环境破坏、资源消耗、社会解离,使经济增长的福利效果受到严重扭曲,并且高增长的成本一再被隐藏、转移,直到积累到难以负荷的地步。

其中不少代价是不可逆的,比如长江源头的沙漠化、比如黄河源头的水枯竭,比如越来越极端的气候,比如遭到严重破坏的古迹。不说远的,光是今年夏天层出不穷的天灾人祸就足以证明中国为GDP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从屡禁不绝、“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矿难到紫金矿业(601899,股吧)有毒废水泄漏事件,从南京塑料厂爆炸事件到伊春鞭炮厂爆炸事件,各类人祸层出不穷,哪怕是牵动亿万人心的舟曲泥石流灾害也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政府为了追求GDP“靠山吃山”,过度砍伐树木和开砸矿山导致水土松动。

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结构同样存在诸多突出矛盾。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中国在第一、二产业集中了过多的劳动力资源,导致产业结构不平衡,而城乡二元发展模式又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另外我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拉动,根据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家投资占GDP的比重分别平均在20%~30%,我们的投资率一直是在30%~40%,2005年底中国的投资GDP比率甚至高达48.6%。中国投资占GDP的比重已是可获数据中的全球最高值,目前的投资增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不可持续的。而投资中又强烈仰赖财政投资、国企投资和银行贷款。该增长的像中小企业投资上不去。不该增长的像“铁公鸡”投入又下不来,这些矛盾不但没有随着GDP增长而改善,反而日益积重难返。

显然,中国目前以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和过度倚靠投资带来的经济高增长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即便今天造就了“世界第二”也依然危机重重。

四问:中国最需要怎样的“世界第二”?

最后,我们更希望,GDP这项经济发展指标最终能给老百姓带来更大的福祉。经济学家茅于轼指出,经济是为人服务的,政府发展国民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根据荷兰Erasmus大学的Ruut Veenhoven教授对中国3次幸福指数的调查,中国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为6.64,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可见即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并不能保证国民幸福的持续增加。而当前中国人的幸福感普遍不够高,与全国上下一心追求经济增长,导致国民压力过大,以及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人性受到扭曲进而产生严重的社会道德危机有关,于是我们看到了富士康的连续跳楼事件,于是我们看到了毒玩具、地沟油、毒奶粉、毒蔬菜……

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似乎比GDP能够更加全面地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国民的生活质量,这个尺度将健康长寿、经济发展、社会自由、保障人权、知识水平和生态环境等都包含在内。2009年,该指数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挪威、澳大利亚和冰岛,而中国只排在92位。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2年了,这期间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跳跃式发展也给中国留下了诸多难题。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注意力应该逐渐从“量的积累”转变为“质的提升”,从关心国家有没有钱转变为老百姓有没有钱,从一味强调经济高增长转变为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也能排名“世界第二”,那才是更是让中国人感到无比自豪的时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