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古道茅结岭彤管亭--湖南省临武县南强镇

字数:1445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11-07 22:09:17 更新时间:2022-11-08 12:04:03

楼主:自己改名李灶生  时间:2022-11-07 14:09:17
秦汉古道茅结岭彤管亭--湖南省临武县南强镇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2年10月13日

九泽水村出来,继续沿古道南行上茅结岭。茅结岭位于临武和连州的交界处,通路艰险,茅结岭上十八个弯,气候跟临武也有细微差别,因地势较高,茅草茫茫,碰上雨雾天气,茅结岭三米外看不见人。当年这条古道还是“盐道”时,过茅结岭挑盐需要十几人结伴同行,稍微不注意就会走错路。这里是湘粤交界处,也不太平,独行很危险。拐弯碰上粤匪帮,盐贩挑夫泪汪汪,这是当年走这段古道的真实写照。所以,为了记路和给同伴留下印记,当时经过茅结岭的路人都会用山上的茅草系一个结。之后这种“系茅结”的方式就一直延续下去,岭上的茅草结越来越多。它已经成为“路标”一样的存在了,所以这座山就顺其自然成为茅结岭。

古道经过的茅结岭因地理位置特殊,还曾是湘粤关隘如今,据说在临连界线不远处游“卫尉屯兵营”遗址,现在在湘粤交界处北行30米的秦关汉营文化园。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派使者去南越,谕南越王入朝,并令卫尉路博德屯兵临武茅结岭,等候使者,公元1761年后,南明军曹志建据龙虎关,至连州分兵守临武,在西汉“卫尉屯营”遗址上修其故址,北上抗拒清兵。

继续沿着G234国道南行(上山),古道时现实无,然后下车徒步沿古道走,青石板路被水泥公路截成一段一段,有些松动的石板翻入茅草丛,若不仔细找寻,根本无法辨识古道踪迹。

转2个弯后,在古道的进口2米处,看到茅结岭的第一个凉亭--彤管亭。彤管亭的命名其实是为了褒奖当时一位寡妇,这个寡妇在古道上做了很多年生意,通过卖茶水赚了钱,她看到挑夫很辛苦,驴子也没有地方休息,所以把做生意赚的钱攒了下来,想要建一座亭子造福后人。这座亭子到她的儿孙辈才建好,当地县令得知此事,取名‘彤管亭’,以示褒奖。

公路开通后,没人再走古道,慢慢荒废了。据说那寡妇因为家中贫苦,9岁当童养媳。彤管亭当时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往来盐商挑夫提供茶歇。因为茅结岭地势较高,上下来往之人都会在此停留,所以茶水供应更为频繁。这妇女种下两亩茶田,挑茶水的任务就落到她肩上。凉亭有两个茶缸,一个茶水缸,另一个井水缸。她每天从村里的井水田挑水上山,灌满井水缸,再从家里煮好茶叶水挑上山灌满茶水缸,很辛苦的。

如今,虽然彤管亭已经修缮好,但古道没人走,亭中荒草萋萋,本来几多荒凉,可旁边几棵结了果的野果树给这里注入一丝生气。亭中留有两块碑刻,记录了秦汉古道的艰险,“楚粤通衢,之险境也”。

在历史上,一些遭贬谪放逐的仕官文人从中原往南方,经过骑田官道,偶然在驿站借宿几日,抒发一些感慨,这样的心情是难免的。宋之问,是初唐享有盛名的诗人,两次遭贬流放,经骑田官道作《桂阳三日述怀》便吟道:“妒女犹怜镜中发,待儿堪感路旁人。”

柳宗元和刘禹锡有被贬谪流放南方的经历,两人在骑田官道分手。柳宗元贬谪柳州,刘禹锡贬谪连州。柳宗元哀叹道:“静契分忧术,闲同迟客心”。而刘禹锡是满肚子的惆怅,便作《度桂阳岭歌》:“桂阳岭,下下复高高。人稀鸟兽骇,地远草木豪”。

公元803年,韩愈和张署因直言劝谏德宗减免关中赋税获罪被贬。韩愈贬为阳山县令,张署贬为临武县令,各自到任后,经常在骑田官道上蹒跚而行。一天,两人借宿官道旁的九泽水村。在夜里,老虎竟把坐骑驴子咬去。张署对韩愈开玩笑说:“老虎把驴子咬去,大概我们的好兆头要来了。”两年后,唐顺宗即位,两人获赦,一起改官江陵。后来临武百姓为纪念韩愈、张署,将临武县衙的后山改名为“韩张山”,山顶建有一亭,取名“韩张亭”。九泽水村改名为“期宿村”。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