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千二百二十七帖 读《天河》

字数:1683访问原帖 评论数: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12-01 19:43:22 更新时间:2022-12-05 08:17:13

楼主:中国读书达人  时间:2022-12-01 11:43:22
读书破万卷(6227)·《天河》
《天河》,魏晋文言志怪小说。西晋·张华撰。选自《博物志》。
张华事迹及《博物志》内容参见《读书破万卷(6223)·<博物志>》。
《天河》原文: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查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鉴赏:《博物志》之前,民间已有牛郎织女的传说,六朝梁殷芸《小说》中记述的同样主人公的故事就相差甚远,它是说织女嫁与河西牵牛郎之后,“遂废织衽”惹得天帝大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那时的神话有着劳动人民朴素的色彩,天帝的震怒仅仅是由于织女的“废织衽”,还提不上什么反礼教倾向。
牛郎织女的神话,因其美丽动人,为历代传颂不绝,它是正面写这个故事的,而《天河》则是从侧面给予记述。一个海岛上的人,每年八月都能看见木槎从海上漂浮下来,就大着胆乘上它到了天河,在一个城郭前,见到很多妇女织布,也见到了牛郎。故事本身并不象后世的传说那么完整动人,但它以绮丽的幻想,具体描写了勇敢的乘槎人到天河见了牛郎、织女的全过程,展示了天上星宫的景象,以写牛郎为主,写织女次之,使这个传说更加形象化,有立体感。它对于我们探索七夕夜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源流和演化是很有意义的。末段“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的说法,更是反映了当时的天文学水平。文中的严君平,名遵,西汉蜀人,卖卜于成都,扬雄少时从游学,《汉书》卷七十二载其事略。这个人物的加人,使读者从全篇的虚幻中感到一种脚踏实地的补偿。
关于浮槎,《拾遗记》中描述了一种巨查与之类似,但更详细些,“巨查浮于西海,查上有光,夜明昼灭,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查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查。羽人栖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则如瞑矣。虞、夏之季不复记其出没,游海之人,犹传其神仙也。”《拾遗记》在《博物志》之后,但巨查的传源肯定要早一些。今人或以为巨查可能是古人见到的外界飞行器,虽嫌缺乏根据,但说这个传说反映了古人企盼飞行宇宙的美妙幻想则并不过分.
《天河》不仅使我们从侧面更多地了解牛郎织女的传说,而且它还有着自己的发展、演化的脉络。如《荆楚岁时记》中说:“汉武帝令张骞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郭如州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织女取榰机石与骞而还,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客星犯牛女,楮机石为东朔所识。’”这里所记和《博物记》相差无多,一个是浮槎泛海,一个是寻求河源,乘槎人成了鼎鼎大名的张骞,使命也是为武帝所派,传说与现实更加接近,一块榰机石,又增色不少,使得人们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喜爱程度大大地提高了。
唐初诗人宋之问的《明河篇》说:“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就是综合了上面两种传说,加以高度概括。这个故事一再成为历代文人的创作题材。诗圣杜少陵《有感)诗云:“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秋兴》诗说:“姑使虚随八月槎。"李义也有《海客诗》“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罢织一相闻,只应不惮牵牛妬,聊用支机不赠君。”元王伯成编《张骞泛浮槎》杂剧,清丁耀亢写《星汉槎》传奇,更是利用这个传说,将此演义为一整出戏。唯《独异志》汇述时不用张骞及支机石事,为《天河》旧说“守节”,反倒显得很别致。
这个传说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更加为人们所喜爱,还是在它被赋予强烈的反封建色彩之后。
评:乘槎漂浮到天河,芒芒忽忽一城郭。很多妇女在织布,丈夫饮牛在天河。
故事本身不完整,绮丽幻想写天河。末段加入严君平,反映当时天文学。
牛郎织女七夕夜,源流演化益探索。后代传说更完善,反封建色彩强烈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