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

字数:2697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2-02 18:59:41 更新时间:2023-02-04 21:28:42

楼主:独语者  时间:2023-02-02 10:59:41
《小径分岔的花园》是博尔赫斯较为著名的一篇小说。

通常被认为是基于平行宇宙理论而写作的小说。

但吊诡的是这篇小说写于1941年,而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 )的概念是由休.埃弗雷斯特三世(Hugh Everett)于1957年首先提出的。显然博尔赫斯不可能先于休.埃弗雷斯特三世知道平行宇宙的概念。

那么,是评论家们错了吗?

虽然现代意义的平行宇宙概念提出的时间不长,但是先哲们早就有类似的想象。

公元前5世纪,德谟克利特就提出“无数世界”的概念,认为“无数世界”是原子通过自身运动形成的。

公元前4世纪,伊壁鸠鲁表述了世界多元性的思想:“存在着无限多个世界,它们有的像我们的世界,有的不像我们的世界。”

公元前1世纪,卢克莱修指出,在我们这个“可见的世界”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世界”,居住着“其他的人类和野兽的种族。”

公元十七世纪的莱布尼茨提出了他的“可能世界”的概念,设想在必然世界(可观测的宇宙)范围之外还存在着无穷多个“可能世界”。

可见对于多重世界的想象贯穿了欧洲历史的全过程。

仔细考察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就会发现以上四位哲人关于多个世界的思考无助于启发博尔赫斯写出这篇小说,我毫不怀疑博览群书的他绝不会对这些哲人的著作视而不见。

恰巧我也对这类问题有过深入的思考,一些见解与博尔赫斯不谋而合(我写过一篇这类观点的文章,在阅读博尔赫斯之前)。要我说,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所阐释的理论(如果有的话)与休.埃弗雷斯特三世1957年首先提出的平行宇宙概念较为接近,但绝不相同。

我判断,这部小说只是看起来像是平行宇宙理论的一次预言式的应用,其实只是博尔赫斯对于人生选择的无限可能性的迷宫式的猜想。

下面将我的有着相似观点的文章粘贴如下,供参考,略过也不影响阅读之后的内容:


我时常想起自己喜欢做的一个比喻:树冠。我们从远处来看一棵树,在夏季,我们会看到无数碧绿的树叶组成的巨大树冠,而无法看到树叶遮蔽下分叉的树枝。在冬季,我们再看同一棵树,那曾被树叶遮蔽的最微小的枝条的末梢尽收眼底。假如每一个最微小的枝条代表着某个人一生最后一次选择——在这条末梢的最尾端就是死亡,那么循着这枝条回溯,越过无数的分叉,最终我们会回到粗大的树干——这代表着出生——还没有进行任何一次选择。现在,再做一次逆向的操作,转头循着树干向回走,很快将遭遇第一个歧路——树干的第一次分叉,你必须选择其中一个继续前行,你或许犹豫彷徨,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个,唯恐错过最佳选择,抑或你毫不迟疑的选择了其中一个,并没有去想这一选择会使你失去什么,总之,你选择了一个岔路,一直走下去,并且你将面对无以计数的选择,最终在你最后一次选择之后,迎接你的死亡。在你刚刚出生之时,在你还没有做出选择之前,你人生的命运有无数的可能,你可能死亡的最后一个枝条的末端组成了巨大的树冠。你每做出一种选择,可能性随之减少一半,直到最后,你做出所有的选择之后,你所有选择的轨迹将构成一条线。这时,我会提出两个质疑:其一,每一个选择都是必然的吗?其二,当选择做出之后,其他的可能性都不存在了吗?对于这两个问题,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会有不同的答案。经典力学会这样回答:你做出的选择并非必然的选择,若非你受到客观环境和主观意识的影响,你完全可以做出相反的选择。当你做出选择之后,另外一种选择变成了一种永远不再能够实现的可能性。而量子力学则会做出完全相反的回答到:根本没有选择,你根本不具有选择的主观能动性,你只能沿着这条人生轨迹前进直到死亡。唉!这与我们常说的“人的命天注定”有什么区别呢?难道这个常常自诩唯物主义的人居然也皈依了神秘主义的玄学理论了吗?量子纠缠现象可以对此作出解释。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除了需要量子力学之外,还要引入平行宇宙的概念,我们看到、感觉到的这个宇宙并非是唯一的宇宙,事实上有无数个宇宙并行存在,因此,可能性是无限的。在这个宇宙中有一个你,在其他无数个宇宙有无数个你存在,在这个宇宙里,你沿着枝条的一个分支前行,必然有另一个宇宙中另一个你沿着枝条的另一个分支前行,有多少分支,就有多少个你。再用另外一个比喻来解释:就好比你是孙悟空,每次面临歧路,你都一分为二,这样每一条道路你都会走过。也就是说,所有的可能性都被同时实现,只是在不同的宇宙中。而你,此时此刻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只是用来实现一种可能性的道具。在这所有的你当中,有一个世俗意义上最幸运的人,他总是做出最佳选择,获得完美的人生,与此对应,必然有一个世俗意义上最倒霉的家伙,他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是错误的,人生悲催无以复加。当然,在这两种极端状态之间还有许多不这么极端的状态并行不悖。因此,我要说,人生的不幸是随机的必然,你还抱怨什么?


《小径分岔的花园》借助主人公余准和艾伯特之口,转述了余准曾祖的小说,阐述了一个关于选择的无限可能性均得到实现的理论。我和博尔赫斯的想象是一样的,只是他用了小径分岔的形象进行比喻每一个选择,而我则用了树枝分岔。所以小说中余准的曾祖所建造的迷宫就是无数小径分岔(一个分岔代表一个选择)的花园,这个迷宫或者花园包含了所有的选择,所以无限大。

具体到《小径分岔的花园》,余准的选择是唯一的选择,是所有的可能性的中的一个,当他拐过一个分岔的小径就是做出来一次选择,另一种选择与他分道扬镳,继续着他所不知道的路径。

于是我们读到,余准经历了一些列的巧合:在特工的追赶下恰好赶上了列车,然后恰好他要找的艾伯特正好是位汉学家,恰巧正在研究余准的曾祖,而他的曾祖立志要写一部包罗万象、无边无际的迷宫式小说,小说的名字就是《小径分叉的花园》。

这些巧合如果只在单一可能性的世界里,是很难同时出现的,但是在无数可能性的世界里,作为上帝视角的作者是可以选取这一汇聚了众多巧合的一个可能性来进行描述的。

小说的结尾也透着博尔赫斯式的玄妙。余准被绞死,之前他从报纸上看到两则消息,一则消息报道了英国对德国的轰炸;另一则消息报道了他余准杀死了一个名叫艾伯特的人,动机不明。余准认为自己作为间谍想要向头头传递的关于英国将要轰炸艾伯特的信息被头头收到了,他作为间谍是成功的,他完成了间谍任务,但是很糟糕。这里有两个疑问,其一,这两则消息出现在同一份报纸上,也就是说他想要通过报纸传递的信息是滞后的;其二,作为德国间谍被英国抓获,在关押期间英国有没有可能向他提供最新出版的报纸?当然,在小说无数可能性并存的背景下,这两个疑问都可以解释:看到报纸的余准并非小说中的余准,而是另外一种可能性中的余准,他没有被逮捕;报道轰炸德国和余准杀死艾伯特的报纸可能并不是同一份报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