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视角”归属权辩疑

字数:3100访问原帖 评论数:7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2-21 18:44:48 更新时间:2023-02-23 00:29:58

楼主:含城  时间:2023-02-21 10:44:48
“第一人称视角”归属权辩疑

如果这个世界只有一个生物,“第一人称视角”归属权便无争议,我就可以安享“万物中心”体验,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彷徨。当生命开始有繁殖行为,便是它们思想混乱之时,二个同时存在生命体彼此审视对方,也许会陷入谁是“我”的迷茫,那一刻双方都有疑惑在心中泛起,难道这个世界不是仅属于我的“第一人称视角游戏”?

生命旺盛的繁殖意图,显然和恐惧被“死亡”切断延续有关,看的出来,它们生生不息是在守卫永恒,那么既然不灭,何不永生?



一、 死亡的由来

1、自然不可抗力不支持个体永生



死亡不是初始设定,生命是永恒的现象。如果真能实现个体永生,所谓“繁殖器官”就没有必要出现,也就没有“生物群体”一说。一个世界,一个生物,意识谨守唯一性。



但是倘若这个世界只有一个生物,“孤独的个体”就必须有超强适应性,因为它要独自面对火山、地震、水患、温压骤变等等一系列大自然不可抗力,情景难以想象。



作为一种不稳定化学合成物,生物体相对脆弱,靠观察力避险难免有疏漏,即使进化出机甲外壳,极端环境下意外也会随时发生。不确定性太多,一旦个体遭遇不测出现死亡,不止永生守不住,连带着整个生命现象也将随之永远消失。即使“宇宙系统”锲而不舍,执意创造生命,也会创造一个被消灭一个,死亡就是这么炼成。



既然“死亡”不可遏制,能不能考虑将“死亡环节”预置到生命方案中,同时附加“繁殖行为”对它的不灭企图进行补偿?



在和恶劣环境艰难博弈中,自然系统终于认清现实,不再拘泥于个体不灭的束缚,转而为谋求可持续寻找更加灵活方式。经历过无数失败,在解决一系列重大原理和工程学难题后,生物构造突变出“自我复制组件”,成功诞出同类体。



2、“死亡设定”能加快生物进化速度



事实上生物器官组织一旦成长定型,便很难再做大幅度结构调整,那么来一次系统重装,无疑可以更加彻底地进行全面改进。也许我们应该这么理解,用死亡中断个体存在,代之以新的生命体,其实是一次硬件替换外带软件刷新,生命现象因此抛弃落后构造,以便在一个重新建立平台上搭建更加先进的进化构思。



死亡和新生穿插进行,遗传信息迭代优化,其实是在快速纠错。推动进化的邪恶力量显然设定了一个过高目标值,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它都觉得慢,死亡是进化的刚需。



生命现象以“群体不灭”取代“个体不灭”,是充分考虑到存续过程中外在和内在的变因。相比追求个体永生而言,承认并接受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添加繁殖功能进行追偿的做法,其实显著增加了生命不灭的可操作性。以什么方式保持生命不间断并不重要,更大的难题是:意识起源以及自然系统创造生命的动机?



二、自然的意图

如果划个圈将宇宙“有关联的部分”框选出来,将其视之为一个独立运行的“物理系统”,那么很多纠缠不清历史问题,也许就有了答案。

“宇宙系统”应该对发生在其范围内现象负责!无论其后续演化有多么荒谬,都应该是系统本身蓄意所为。如此锁定思路,我们才能放下成见,接受一个显而易见事实----“宇宙系统创造了生命”。

可是出于本能,我们坚持认为“智慧只能被智慧创造”。作为一个简单通透的纯物理结构,宇宙系统根本就不是智慧体,因此不可能产生创造生命意图,更遑论实施意图。究竟谁推动生命出现,“自然本身”显然并不在大众考虑范围内,生命创造者似乎另有其人”。在长期遭受宗教糜烂思想浸淫的人类社会中,“神”永远是“意识形态提供者”,这个虚妄的观点被广泛认可,很难突破思维定式。然而科学强势崛起,大众开始慢慢接受新晋主张,没有足够证据支持这个世界有“神”。既然排除怪力乱神,为什么我们不能慎重考虑“自然本身智慧化”,把生命出现原因归咎于自然本身的嬗变?

从生物繁荣看自然构成,这个世界广泛存在精神层面因素。所谓“自我意识”,也许原本就是一切可自持“物理系统”的隐藏属性。某种条件下,一个纯粹的物理系统也有可能被激发“意识自我存在的能力”。鸿蒙年代,某个“天体系统”长时间有序运行,系统逻辑递进推动精神层面积累达到一定丰度,极有可能被激活系统属性,出现意识萌芽。

那么一旦宇宙系统的“自我意识”被启动,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现代医学临床“经验”告诉我们,生物无一例外会出现“认知自我、控制自我”的意识倾向。在对“自我界限”的认定阶段,系统会大量释放“知觉”意图,产生控制自体规避风险,保持现有形态的精神需求。正是由此而来,“宇宙系统”开启它的智慧化进程,最终形成包含“自我意识、知觉、第一人称视角……”等一连串知觉要素的整套“精神体系”!

意志如何表达并不简单,宇宙虚空里那一点不着边际的精神构思,显然要借助更具象化物质实体才能获得彰显和递进。那么我们认为“宇宙系统”创造生命的目的,极有可能“只是为了获得一个能够承载系统“精神体系”的物理化载体”,生命现象是自然意识的载体。

但严格来说,创造生命是自然智慧化过程中一次不太成功尝试,宇宙系统获得一个能够搭载它“第一人称视角精神体系”的生物学平台,借助这个生物平台,它略懂物理,初涉太空,得到对自然有限局部的认知,但它不太可能凭借生命现象完成了解宇宙系统全局,实现系统自主可控的终极目标。“宇宙精神体系”的目标载体显然是自然系统本身,并非生命。

这个世界并不只有一个生命,“多生物共生”现象是宇宙既定秩序搅局者,它带来一个很有迷惑性问题:我们为什么都有“第一人称视角”?



三、我们为什么都有“第一人称视角”?



加入死亡与繁殖的系统设定,这是生命方案能够成立前提条件。生命永续正是利用了生物的死亡时间差才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二个以上生物同框现象。

回顾自然演化漫长历史,宇宙系统的主要成就是在某个时点多出一个维度,发展出一套混合了“知觉、意识、第一人称视角……”等超自然因素在内的宏大“精神体系”。为了可持续,宇宙系统必须向所有生物开放它的“精神体系模板”,才能帮助生命实现群体不灭,而自然系统也将因此在一个持续不断的物理平台上保持智慧递进。

显然所有生命共享了宇宙系统创造的“知觉模板”,它们因此有了“万物中心体感”、第一人称视角感受,表现出求生繁衍之类自主行为。知识产权授信通道一旦被打开,生物开启无限泛滥模式,迄今为止计其数量,仅灵长类人科动物就超过80亿之众。

即使对生命系统开发程序做正向梳理,此事也颇为蹊跷,如果所有人都标榜自己有健全的精神构造和独立视角,宇宙系统原生的那个“精神体系”和视角又去了哪里?



四、谁是第一人称视角?

对系统中包含生物在内一切事物而言,“宇宙系统以及它突然勃发的知觉体系”都是唯一无二的存在,“意识有唯一性!”,自然意识只会占有一个生物作为它全副精神内涵的物理化载体。

永生其实是创造者初始设定,但大环境并不支持生物??体不灭。“载体不间断需求”倒逼生物走繁殖延续模式。宇宙系统被迫向所有生命开放“知觉体系模板”,为“多生物共生”提供一套完美解决方案,于是这??世界便不再只有我,而有了我们。

“意识唯一性”决定宇宙本体“知觉体系”此刻正搭载于某个生物之上,自然系统通过建立在这个生物之上的知觉架构获得对自身状况认知,“第一人称视角”其实专属于宇宙系统本身。“我”就是宇宙本身的知觉,而我们都活在它的世界里。这其实是一个二元化宇宙,世界的一部分叫自然,另一部分叫做“我”!所以“我”有万物原点的体感。

自然的知觉慢慢成长,在流淌的生命平台上默默延伸,“我的第一人称视角”始终与我们同在,死亡覆灭某个载体,新生又担起责任,荣耀降临那一刻,自然意识和光同尘,像它的众多伴行者们一样,仿佛不分彼此。



问:那么,我是“我”吗?

答:也许,我们暂时还无法证明……#¥%……&。很多未知有待发现,但确定此刻我们都活在宇宙的二元体制中,这才是世界的真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