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简史》第一册第十二章

字数:4644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2-23 23:32:50 更新时间:2023-02-24 08:37:59

楼主:冢中人2023  时间:2023-02-23 15:32:50
第十二章 兵仙韩信
目前,我的打算是按照历史顺序一本一本的写下去。这本《大汉简史》之后就是两晋南北、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这是一项非常非常浩大的工程,虽然我不知道需要用多少时间(我的写作时间有限),但我衷心希望自己可以坚持到底。当然,我只能写简史。因为我没有精力更没有能力、才力去把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件事情都巨细无遗的罗列出来。所以,出现在我书中的只有一些历史上重要的人物。而不是主角却能独自占据一章篇幅的更只是少数。下面要介绍的一个人就是这种情况。虽然从他在历史的舞台上真正开始绽放光芒一直到最终身死族灭只有短短九年的时间,但我依然要这样做。因为,他的名字叫做——韩信。
韩信,生年不详,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一说淮阴区)人。韩信早年家贫,自己又不善务农。人脉资源也比不上刘邦,没有人介绍他去当官吏。好在他还有个朋友可以让他蹭饭。此人姓名不详,职务和刘邦一样是个亭长,南昌亭长。南昌亭大致位于今天江苏省淮安市东南。蹭饭时间久了,亭长老婆坐不住了。为了不再让韩信来,亭长老婆想了个办法:把做好的饭端到睡觉的席子上吃掉。由此还产生了一个成语,叫做晨炊蓐食。韩信看到后大怒,愤然离去,从此不再登门。后来韩信受封楚王,还特地召见了南昌亭长,赏赐了他百钱当作以前的饭钱,并说了句名言:公,小人也,为德不卒。为德不卒就是做好事做到一半停止了,有始无终。后来在韩信准备把至交好友钟离昧献出去讨好刘邦时,钟离昧自刎前对韩信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正是这句韩信自己从前所说的:公,小人也,为德不卒。不知韩信当时是何感想?
当一个人在批评数落另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从来不能代表他自己不是那样的人或不做那样的事。无论他有多慷慨激昂抑或情真恳切,那只是因为他站在了道德制高点,只是他暂时还没有到需要做那件事的地步。希望大家很多时候不要被虚假的外在所蒙蔽。我从小就坚信“人性本善”,可惜在红尘俗世中摸爬滚打多年后,我开始偏向“人性本恶”。虽然还只是处在偏向的阶段,但我无法预见这是幸或不幸?两句话只有一字之差,但这一个字的差别,有时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才能体会。
上面所说的这个小故事流传度并不广,韩信平民期间最为人熟知的故事肯定是“胯下之辱”和“漂母饭信”。
先说“胯下之辱”。淮阴有个年轻的屠户当众侮辱韩信。说你虽然身高马大,佩戴刀剑,但其实只是一个胆小鬼。如果你有胆子就砍我一刀,如果不敢,就从我胯下钻过去。之后韩信的反应太史公用了“孰视之”三个字。这里的“孰”同“熟”,熟视之就是仔细打量了一番。然后从屠户的胯下钻了过去。整个市集的人都嘲笑韩信胆小。
既然是熟视,那至少得几秒、十几秒乃至更长的时间。相信韩信这段时间内在做激烈的思想斗争。用他自己后来发迹后的话说,如果当时杀了屠户,可能惹上官非,也可能从此亡命天涯,这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选择了忍受一时的侮辱从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之后韩信还封了那个屠户做中尉,传为一时佳话。现在很多人都以为韩信只是封了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给屠户,其实中尉在汉代可不是小官,而是执掌禁卫军负责都城治安的武官,俸禄约为两千石。汉武帝时,中尉改称执金吾。就连被人称为允冠百王的光武帝刘秀也曾经感叹过: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写到这里,不知诸位有否想过一个问题。韩信为什么可以对曾经当众羞辱自己的仇人以德报怨,却对帮助过自己的朋友奚落羞辱一顿?南昌亭长虽然为德不卒,至少也让韩信白吃白喝了数个月。为什么还比不上让自己钻裤裆的仇人?刘邦也是如此。被项羽欺负到了头上,到手的关中王都被迫拱手相让,还要被逼得火烧栈道,流放巴蜀。这些都能忍,但是却耿耿于怀大嫂“羹颉”一事。
以史为鉴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为什么历史可以借鉴?因为历史以人为本,而人却是相通的。虽然人类在高速发展,物质和科技的提升不在话下,就连道德行为、风俗礼法等等也在发展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停改变;但人的感情、性格等等却基本不会变。两千多年前的人的喜怒哀乐和今天的我们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正因如此,我们才要学历史,才能追赶甚至超越这些历史上的优秀人才。
刘邦和韩信都不算度量特别宽宏的人。他们也没有很高的境界。对于真正高境界的人来说,世界上任何仇恨都如鸡虫之争般的小事。别说报复,连放在心上都不会放。这也正是我们可以赶超他们的地方。当然,方向一定要选对。如果你妄想赶超刘邦的御人之道、韩信的军事能力等方面,那只能说你没有看明白我这段话。
再说说“漂母饭信”。我没有去过韩信墓。据说在韩信墓前的祠堂门口贴着一副对联,只有寥寥十个字: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一知己”是指萧何;“两妇人”,一个是最终主宰韩信存亡的吕后,他们的故事我们后面会讲到。另一个就是漂母。
漂母就是以漂絮为业的妇女。所谓漂絮,就是漂洗丝绵絮。韩信饿着肚子在河边钓鱼,估计想以鱼果腹,毕竟不要钱嘛。河边就有许多漂母在工作。其中一个漂母看到韩信饥饿难耐的样子,就主动把自己带的饭菜分给韩信。一连几十天都是如此。漂絮在秦汉时期是个低贱职业,不但工作劳累、薪酬微薄,双手还经常受伤。如果韩信是三餐不继,那漂母其实和韩信只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区别,仅仅有一口温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坚持“饭信”数十日。韩信自然大为感动,说日后我一定有所回报。漂母却说,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后生才给你饭吃,哪里图什么回报呢?后来韩信封王,命人找寻漂母,赐予千金。
至今淮安境内还有漂母祠和漂母墓,成为国内著名的母爱文化教育基地。虽然漂母连姓甚名谁都没留下,但依然无碍为人千古传颂。善良的人最美丽!
韩信终是不甘做个平民的。“大泽乡起义”后,他选择了参加义军。最早的选择是项梁。早在项梁渡江时,他就来到了项梁军中,可惜没有受到重用。项梁死后,又归项羽。屡次向项羽献策都不被采纳,依然默默无闻。于是在刘邦入蜀之时,对项羽心灰意冷的韩信离楚投汉。
初来乍到的韩信开始只担任了一个名为连敖的管理仓库的小官,依旧无人问津。不久之后,因受“连坐法”牵连要被斩首。“连坐法”最早是商鞅提出的。简单来说就是因与犯罪者有某种关系而受牵连入罪。我很好奇,在军中无亲无故的韩信到底是受了什么牵连要被斩首?可惜没有查到。同案的十三个人都已被斩首,眼看要到韩信了。韩信抬起头看到了负责监斩的夏侯婴。于是大喝一声:汉王不要一统天下吗?为何要斩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语出惊人,相貌亦不凡,就释放了他。与其交谈后非常欣赏,就把他推荐给了刘邦。当时的刘邦还不知道韩信的才能,虽然赦免了韩信但依旧没有重用他。只封了他一个治粟都尉(管理粮饷)的官。后来韩信多次和萧何交谈并结为知己,萧何认定韩信是位天下奇才。
刘邦受封汉王,定都南郑。在去南郑的路上,有许多人因为仰慕刘邦为人,自愿跟随。也有许多将领都不再看好刘邦,逃走了。觉得他被项羽赶进了穷巷死地,出口又复被三秦所堵,再也没有翻身机会了。很多刘邦的子弟兵都唱着家乡的歌,想要回东方去。韩信估计萧何、夏侯婴等已经多次向刘邦推荐过自己了,但还是没有受到重用,就跟着将领们一起逃走了。萧何听到韩信逃走,都顾不上通知刘邦,就急忙去追韩信了。结果有人向刘邦报告,萧何逃走了。刘邦大怒,失去萧何就好比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又是高兴又是恼怒,于是有了一段精彩的对话:
“你为什么逃走?”
“我没有逃走,我只是去追逃走的人。”
“你去追谁?”
“韩信。”
“逃跑的将领有几十人,你谁都不追,就只追韩信?你忽悠我呢?”
“那些将领很容易就可以得到。韩信却是国士无双,普天下找不出第二个。如果你准备长期在此为王,可以不用韩信。如果你还想争夺天下,就必须用韩信。除了韩信,再没有可以和你谋划天下的人了。”
“我肯定想要东进啊!在这里只是迫于形势,我每一天都内心苦闷。”
“大王既然决意东进,就请重用韩信,那韩信就会留下。如不重用,韩信终究还是会逃跑的。”
“那我看你的面子,封他做个将军吧。”
“如果只是做个普通将领,韩信一定不肯留下。”
“那我封他做大将军。”
“那太好了。只是大王平时不重礼节,拜个大将也随随便便。如果大王决心用韩信,就挑个良辰吉日,斋戒沐浴,设置高台广场,礼仪完备才可以。”
刘邦答应了萧何的请求。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众将听说刘邦要拜大将,纷纷猜测是谁。到了拜将那天才知道是韩信,众皆大惊。
拜将仪式结束后,刘邦和韩信第一次坐下来好好交谈,也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
“丞相多次在我面前称道将军,请问将军有何计策教我?”
“敢问大王,如今要东进争夺天下,最大的敌人是否项羽呢?”
“的确是他。”
“那大王估计自己与项羽在勇猛、强悍、仁厚、兵力等各方面相比,谁更强一点呢?”
“我不如他。”
“我也这样认为。我侍奉过项羽,请让我为大王分析一下他的为人。项羽发怒时,可以吓得千百人不敢动,但他却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所以这只是匹夫之勇。项羽对人恭敬慈和,言语温和。曾经看到生病的士兵,会心疼的流泪,还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可惜等到有人立下战功,应该封赏的时候,他却情愿把已经刻好的大印拿在手里玩磨到失去了棱角,也不舍得赏赐给人家,这就是妇人之仁。即使是之前已经进入了咸阳并已经使诸侯臣服,但却放弃了拥有有利地形的关中而建都彭城。又违背了义帝的约定,将自己的亲信纷纷封王,致使其余诸侯们愤愤不平。诸侯们看到项羽把义帝迁徙到江南偏远的地方,都纷纷效仿,回去驱逐自己的国君而自己却占据好地方自立为王。”
“你说的有道理,但项羽的实力毕竟比我强大太多。”
“诚然如大王所言,目前的实力,我们的确比不上项羽。但项羽的部队所经过的地方,死尸遍野,一片残垣败瓦。天下的人都恨他,不愿意归附。只不过是迫于威势,勉强服从。所以项羽看似雄霸天下,其实根本不得民心。他现在暂时所拥有的优势稍有不慎就会化为劣势。”
“那我应该怎么做呢?”
“这个时候大王就该与他反其道而行。任用英勇善战的人才,那任何敌人都可以诛灭;把城邑分封给有功之臣,那所有将领都会心服口服。现在大王的军士都和大王一样,日夜思念着东归,我们就应该举正义之师顺从他们的心愿。”
“我无时无刻不想着出关,但是出口却被三秦扼守,章邯又是当世名将,所以不敢妄动。”
“三秦原本都是秦将,带领秦军子弟打了好几年仗,死伤和逃亡的不计其数。又率众归降项羽,致使二十万秦军在新安被活埋。他们三个人却存活了下来,秦人已经将他们三个恨入骨髓了。现在项羽凭借威势强行封他们三个为王,秦地百姓没有一个爱戴他们的。而反观大王之前,率先进入关中却秋毫无犯,更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人没有一个不想大王留下来的。另外,根据义帝“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大王理该晋升“关中王”,现在却被剥夺爵位更被赶来南郑,秦人没有一个不替大王遗憾的。所以,平定三秦只需要一道文书就够了。”
刘邦闻言大喜,深感得到韩信太晚了。
以上两段对话我都用了“精彩”这个字眼来形容。第一段精彩在于萧何知人,第二段精彩在于韩信知敌。刘邦最终可以以弱胜强,非是无因。丞相知人、将军知敌,各式各样的顶尖人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焉能不得天下?更何况他们的才能并不仅限于此。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韩信之后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军事能力远远超过了这个境界。刘邦曾经问过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十万。刘邦又问你能带多少?答曰:多多益善。
当年明月先生说,从韩信说这句话开始一直到现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能担得上这四个字的人不会超过十五个。可能他的择定标准比较宽松,我仔细去捋了一遍,却发现十根手指都用不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