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白乐天的《花非花 》诗之谜踪

字数:4027访问原帖 评论数: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3-03-24 02:28:31 更新时间:2023-03-30 09:21:56

楼主:红硝  时间:2023-03-23 18:28:31
白居易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位唐朝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素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曾写过许多流传千古为人所称道的经典诗篇。如《卖炭翁》《琵琶行》《长恨歌》等等。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其风格以通俗性和现实性为其主要的创作风格。他的诗风所追求的就是通俗而不失华美;浅白而不失深刻之境。传说他曾经每创作一首新诗,都要念给街边目不识丁的老婆婆听,看老人能否听懂,如果老人听不懂他就会再进行修改,直到老婆婆听懂明白了才算成功。这便是“老妪能解”的典故来源。

但是白易居却有一首诗词是个极其独特的例外,一千多年来,不仅没有文化的老婆婆看不懂,即使是知识渊博,满腹诗书的大学者也难懂其意。这道诗诗名叫做《花非花》其内容如下: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是由白居易自度成曲的词牌名称,此诗开篇第一句“花非花,雾非雾”就是千古名句,至今广为传播。琼瑶曾写过一部名叫《花非花,雾非雾》的书,后来还拍成了电视剧热播。还有多位歌手以此为歌名出过曲子。这两句词的意境十分唯美幽眇,耐人寻味,因此千百来留传甚广,常用来形容那种似是而非的微妙事物。
如果仅从每句的表层意思来说,也还是平易通俗,明白如话的,如翻译现代白话应是:

象花而不是花,象䨦雾不是䨦,
夜半时刻到来,天亮后离去。
来时犹如春梦般飘忽短暂,
去时宛如早晨飘荡的流云无处寻觅 。

其中“朝云”一词:是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典出宋玉的《高唐赋》序: 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此典以此还演化出一个成语“朝云暮雨”,朝云就是指早晨的飘流的云雾,朝阳出则云消雾散。

初读这首诗时,心灵被那种唯美空灵的幽渺意境所震憾,带给人一种如梦似㓜、飘渺感伤的朦胧美感,它的每句每词的文字都显出那么的空灵、精练、唯美、浪漫,使人对此咀嗡不尽,显示了诗人超凡的艺术功力,可仔细品赏来,无论其诗的意蕴还是其所描述的对象都隐晦朦胧得令人不可捉摸。比李商隐的那首无题诗《锦瑟》还让人费解。有人把它称之为是谜语诗,但却寻不到迷㡳,大多人把它列为朦胧诗,如此的的迷蒙费解,我不妨也仿照元好问用来评价李商隐的《锦瑟》诗用在白居易词上:

元好问: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红硝:
非花非雾来如梦,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家总爱乐天好 ,独恨无人解此谜。

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曾对这首《花非花》给于高度评价说:白乐天之辞,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花非花,雾非雾,虽《高唐》、《洛神》,绮丽不及也。看来他对此词是备加推崇的。

白居易的大多数诗章虽然用词浅显,通俗易懂,但意境大都非常深邃耐品,这首诗不仅意境深邃,其意蕴也朦胧隐晦的使人迷惑难解。

这首由连串的比喻词句构成的诗句,被称为博喻,它反复而又鲜明的在渲染突出一个寓意,但最终也未揭去那层朦胧飘渺的迷人面纱,道出其“底象”。“花非花,雾非雾”,均系否定意,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像花、似雾,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曾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的名句。但苏词所咏显名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夜半来,天明去”,像是在说梦,梦是虚㓜迷离的,说它像花象雾也无不妥,一般也只有虚无的梦㓜才会夜半来天明去。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则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种比喻。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又生发出两个新鲜的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无比美好却虚幻短暂,来去无踪,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去”者朝云也,朝云虽柔美多姿但也短促易散 ,无处寻觅,所以谓:“去如朝云无觅处”“花”“雾“春梦”“朝霞”这些喻体意象都是无比美妙飘渺而又促忽易逝不可复得的东西,但具体对象所指却终使人匪夷所思

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也不乏其例,如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比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而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而没有明确被喻本体者则实为罕见。贺铸诗用烟草、风絮、梅雨景象作比,意在生动形象的形容那句“借问闲情都几许”的那种深刻复杂浓郁的相思之情愫,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显而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最终也没点出其被喻的本体对象,就宛如一个耐人寻思的玄奥之谜,从而使这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迷离”的色彩了。

因为此诗意的朦胧迷离,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所以历来人们对此诗就有着各种不同的解读阐释,比如有的认为这是在描写爱情带来的困惑,爱情似花似雾,如梦如云,来去无踪,让难以把握;有的人则认为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困惑。也有人认为这是在歌咏一位歌妓,如花美丽.如雾迷离,夜晚来,天明去,给人以春梦无痕的伤感。一百个读者心中就一百个哈姆雷特。但谁也无法真正确证其此诗的谜底。

但其诗意也并非隐晦得就完全不可捉摸。在他的《白氏长庆集》中有两首与此词情调接近的诗作,似可以用来做为参考,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

真娘墓,虎丘道。 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墓头草。
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
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
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

真娘是唐代苏州著名的歌妓。小时因父母双亡,孤苦伶仃,被骗堕入青楼, 为反抗鸨母的压迫而投缳自尽,葬身虎丘。
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

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
十一把镜学点妆,十二抽针能绣裳。
十三行坐事调品,不肯迷头白地藏。
玲珑云髻生花样,飘飖风袖蔷薇香。
殊姿异态不可状,忽忽转动如有光
“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简简是个才貌双全的少女,也在芳华之年香消玉殒。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其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难留连”“易销歇”的“塞北花”“江南雪”和“易散”的“彩云”的比喻词句与《花非花》里的词句的比喻寓意十分的逼肖相似,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同时都表达了、世事无常,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易珠沉玉碎、难以持久、难以留连的悲叹惋惜,也表现出对生活中曾存在过又消逝的美好的无限追念于怅惘之意。 只是《真娘墓》与《简简吟》是实写,而《花非花》是虚写,且《花非花》一诗与以上两首诗都在同卷之中,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可表明了诗人关于此诗旨意的一个消息。

当然,我想白易居这首如同迷语般的诗所比喻的对像也并非完全就指这两位英年早逝的女子,所指的对像一定是更加宽泛的,比如对美好的青春.爱情.理想.友情.事业等等的失落的怅惘感伤。白易居写首诗时,正处于他因上书议论了宰相武元衡被刺一事,被人抓住了把柄而被人弹劾,说他越权议事,被贬谪到了江州(江西省九江市),在那里生活了好几年,而这首《花非花》正是写于那一时期。

从他的长诗《琵琶行》中,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出他那时心绪的失落.悲凉和苦闷之情,从人生巅峰一下降到人生的低谷,他把哪位年轻时曾辉煌繁华而年长后遭受冷落凄凉坎坷的琵琶女于无辜遭贬被降低谷的自己描绘为“同是天涯伦落人”,既是对琵琶女悲哀遭遇寄于的深切的怜惜同情,也是对自身伦落的一种自哀自怜,同时也表现出对他们以往美好光景逝去的无限怅惘慨惋之情,这种情调也于他的“花非花”词的寓意十分吻合。

还有,白易居自身的情路也极其凄哀和坎坷不幸。在他11岁时,因为战乱,白居易与母亲一起迁居到徐州符离,在那里他认识了小自已4岁的女孩子湘灵。两人也算是所谓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情缘,当他们人生进入青春时,双双陷不了爱河,湘灵能歌善舞,精通音律,深得白居易的倾心爱慕。后来白居易为了养家,不得不离开符离去往江南叔父处谍生,他于湘灵多年的恋爱感情己相当深厚 ,笃定了“非你不娶,非你不嫁”。所以在离别时期,白居易连写了三首诗,都是思念湘灵的,其中一首就是那首《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在白居易二十七岁时,想要娶湘灵为妻,可是白母嫌弃湘灵门不当户不对,非常反对这门亲事。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与元稹同中进士,便回符离住了10个月,此间百般央求母亲与湘灵亲事,可他母亲就是不答应。因为白居易自幼丧父,是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的,所以母命难违,他们的亲事就只好再次搁置。

三年后,白居易做官,得天子赏识,后又升为校书郎,不得不把家搬到长安。回乡时,他再次哀求母亲与湘灵的亲事,可白母再次反对,态度坚硬,无商量余地。无奈之下,白居易不得不与湘灵再次辞别,甚至走的那天,都没能见上一面。

36岁时,白居易对湘灵依然一住情深,念念不忘,因此一直未婚,期间作了很多诗,都是怀念湘灵的,比如《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等等。直到白居易37岁时,在母亲以死相逼下,不得不娶同僚杨汝士的妹妹为妻,这样他与湘灵18年的情缘,就只能彻底告别了。

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贬官至江州。途中路遇四处漂泊的湘灵父女,这对失散的情侣抱头痛哭。

这一年,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40岁,而一直未嫁。奈何命运捉弄,现在他已为人夫。白居易53岁的时候,曾回乡去寻找过湘灵,可是已经杳无音信,两个人三十多年的感情,至此终于在这里划上了句号。

他于湘灵曾经的恋情是那么深刻美好,最终也如一场春梦般的幻灭,如朝云般散失而永难复得。坎坷悲凉的人生经历和丰富阅历,使他深刻体验到人生人世间诸多的美好都是那么的短暂易逝,难以复得的失落怅惘,在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难以消解的痛苦烙印,这首“花非花”词大概就是他对人生这诸多曾存在过的如花如梦般的美好而又如雾如云般缥缈消逝难再复的的深刻追念于悲叹。说它是一首人生哲理诗也无不可,这首诗应不是单纯的指向某一具体之物,而应是指向人生世间一切的美妙而流逝的东西。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