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启示录——解密中华文明的峥嵘岁月(版权所有)

字数:298673访问原帖 评论数:20717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1-25 22:32:46 更新时间:2022-09-26 06:20:11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1-12-06 17:03:37
在神话考古学的视野里,这是历史上最古老的鹰蛇对抗故事。令人费解的是,率先违规的苍鹰得到众神的庇护,而受害者毒蛇反而遭到了遗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合道德常识的状况呢?这是因为,虽然它不合道德常识,却完全符合宗教逻辑。鹰向神祷告和忏悔(是不是很熟悉!!!),这个关键动作,彻底改变了它的命运。这个故事试图告诉我们,只要跟神亲近,即使犯下大罪,也能得到赦免。这场来自神界的审判,对人类叙事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英国作家J•K•罗琳的小说《哈利波特》里,凤凰(鹰的兄弟)代表光明世界,也就是天堂、正义者和邓布利多,而蛇则代表黑暗世界,也就是地狱、邪恶者和伏地魔。
当代流行小说就这样向我们重申了苏尔美人的神学信念。跟东方人的信仰不同,西方人一直沉浸在鹰和蛇的对抗模式之中,直到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才提出鹰与蛇和解的想法,这比中国人整整晚了两千多年。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代表作里,伟大的先知查拉图士特拉,身边总是伴随着这两种生物:苍鹰高傲地盘旋在天空,代表精神、自由和理性,而聪明狡猾的毒蛇,则生活在大地上,代表肉体、物质和智慧。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1-12-06 17:04:03
尼采说,它们看起来不像是两个对手在搏斗,倒像是两位老朋友在一起游戏,尼采对这种图景给予高度赞赏,认为人类就应当这样,构成鹰蛇共同体,并由此达到灵与肉的平衡。对于思想家而言,思想永远飞行在实践的前方。
中国人也是如此,虽然很早就确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般“龙凤呈祥”的生命理想,但直到今天,我们都还没有实现灵与肉的完美结合,恰恰相反,我们被蛇的欲望所缠绕,沉浸在对物质、金钱和肉体的迷恋之中无法自拔。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1-12-06 17:18:35
下文将找找帝朱去哪儿了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1-12-07 17:23:09
@南海三叔公 2021-12-07 10:38:49
中国很早就已经进展到了它今日的情状;但是因为它客观的存在和主观运动之间仍然缺少一种对峙,所以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中国和印度可以说还在世界历史的局外,而只是预期着、等待着若干因素的发生,然后才能够得到活泼生动的进步。客观性和主观自由的那种统一已经全然消弭了两者间的对峙,因此,物质便无从取得自己反省,无从取得主观性。
楼主先生,您怎么看待这个观点呢?
-----------------------------
三叔公你好,这话好像是黑格尔在《历史哲学》对清晚期(嘉庆以后)中国的评价吧,那个时候中国是威权社会,很多表现还有着强烈的封建主义色彩,这不过是正常的历史表现,以那时西方的理念看待也有局限性的。历史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现在的中国与百年前的中国不可相提并论,现在国人的理念和知识水平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等说法对当今的中国应该是不适用的。
不过,因为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这样的哲学家对西方的影响太大,他们曾经说过的话以及对中国百年前的评价对西方影响至深,中西认知出现极大的差异,这可能是个现实的历史问题。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1-12-08 17:02:15
@独孤求败AH 2021-12-08 13:40:32
看了你像屎一样的帖子,我震惊莫名。。。如果你这样的帖子都能博得眼球,我就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谢谢大家。
-----------------------------
谢谢兄台中肯的评价,这说明我水平有限,碍了您的眼,罪过罪过!
我开帖并无意博谁眼球,只是想跟志同道合的师友们探讨一些想法,譬如兄台眼见高,瞧我等不上,也没关系,转身离开就好。另外我觉得诺贝尔委员会大抵是不知道有天涯论坛的,所以如果你只是混坛子,想必是无法获得诺贝尔奖的,如果你真觉着自己有希望,那应该从此时此刻开始奋笔疾书好好努力,像莫言前辈一样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才行,加油吧!对了,你真不能局限于各种“坛子”,因为诺贝尔委员会是真的看不到。
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总是有限的,让我们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其他的就不要说了吧!
这位朋友,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就此别过,后会无期!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1-12-08 17:04:44
继续
上文说到帝朱去哪儿了?关于该事件的史料记载并不多,意思大都与“放丹水”一致,如:
《尚书・逸篇》载:"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
《国语・周语上》载:“十五年,有神降于莘……王曰:"今是何神也?"(内史过)对曰:"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凭身以仪之,生穆王焉,是实临照周之子孙而祸福之。夫神壹不远徙迁,若由是观之,其丹朱之神乎。"西周初年,丹朱封于房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
《史记・五帝本纪》 正义引范汪《荆州记》云 :“丹水县在丹川,尧子朱之所封也”;
《史记・五帝本记》及《高祖本记》正義引:“后稷放帝子丹朱”;
《括地志》说 :“丹水故城在邓州内乡县西南百三十里”;
《路史后纪》言:“帝崩,虞氏国之于房,为房侯”;
…………
如上文所述,帝朱被后稷放于丹水,大概率是其对时局应对失当,或者力有不逮,陶寺集团为了平息南北矛盾做出的一个妥协选择,放丹朱于外做出个姿态,换取了暂时的平静。这种“弃车保帅”的做法,帝朱显然是不能同意的,这便有了《六韬》的记录:“尧伐有扈,战于丹水之浦”。不是尧伐三苗吗?怎么伐有扈了?“伐有扈”不是夏后姒启作《甘誓》征伐的对象吗?还战于丹水?有扈氏不是在关中吗?什么情况?………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1-12-08 17:05:50
先来看看丹朱到丹水走过的路线:山西长治与高平之间的丹朱城出发,越过晋南的中条山,沿着黄河向东到伊洛平原,抵新郑一代(黄帝口),下长葛(豫蜀之地 望京楼遗址),过叶县到南阳盆地,最后抵丹江口,为什么要绕这么远?因为这条道是中原地区入南阳盆地所有路线中最好走的,也是南北之争的战略要道。丹朱辗转迁徙的路线也不是没有收获,在这条线上他结盟了伊洛平原上的本土势力(斟鄩氏),王湾三期文化,乃至处在南北大通道上,也是方城夏道节点上的炎帝系或祝融氏(吴回)势力遗留,即余庄遗址,最后抵达丹江下游鄂西北汉水中上游的具有石家河中晚期文化特点的三苗之居,据考古C14测年显示青龙泉三期文化,考古又作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大致衰败于公元前2150年。
前面有说到帝尧伐三苗与丹水之浦,导致三苗之属大面积退出该地,让丹朱捡了个漏。为什么说丹朱建了个漏?因为此时的丹江流域和南阳盆地可是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地”。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1-12-08 17:07:30
先来看看被忽视的南阳盆地是怎样一个自然生态?此处做一个简述:
这里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土地适宜耕种。不仅如此,在地理位置上,居南阳丹江处,往南可入江汉平原,往西沿着汉水入汉中,往北可经丹洛走廊进关中,往东北经“方城夏道”入中原,往东南的桐柏山口可到江南,四通八达,南阳、丹水是名副其实的“天下之中,建木所在”,南北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此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后世有无数的资料可以佐证!中华历史上最早的长城不是秦始皇修的,而是楚人修的“楚长城”,也叫“方城”,楚长城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西起湖北省竹溪县,跨汉水辗转至河南的邓州市,往北经内乡县,再向东北经鲁山县、南召县、叶县,跨过沙河直达泌阳县,东南至桐柏县,信阳地区,总长500多公里,这是中国最早的长城,由此更加可以看出这一带的地缘重要性。
后来在战国时期也有不少列国如赵国、魏国、燕国、中山国等修建这样的防御工事,今日便统称为长城,略过不表。此时乃至后世,从中原南下长江中下游有东、中、西三条线,东线要越淮河和长江天险,特别难走,中线要过“义阳三关”即大别山脉的主要隘口,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唯有西线是一马平川坦途大道,这便是有了史传的“方城夏道”。李纲曾对南阳有过很好的论述,他说:“南阳,光武之所兴,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有宽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邻关陕,可以召将士;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南通荆湖、巴蜀,可以取财货;北拒三都,可以遣救援。”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1-12-09 16:54:06
@驻马新乡里 2021-12-09 09:18:20
楼主先生,都说 考古一出手 历史就发抖,有这么不堪吗?请教楼主您觉得应该怎么看待这句话的含义?
-----------------------------
驻马兄,我觉得这句话应该分而论之,考古一出手 历史就发抖,得要看考古考出了什么,历史是正史、别史还是野史,如果说考古出了很多与正史不兼容的遗址或器物,可能是事实,应该正史的编修思路和视角是有选择性的,出现不匹配的现象应该是常态。我觉得可以理解为考古可以为历史修正提供很多有益的思路,还可以坐实曾经以为的不信历史或野史,比如《华阳国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被重视,直到三星堆发现后,渐渐为绝大多数所接受,算不上史料的《蜀王本纪》《山海经》的关注度也超过以往,这算是好事。我们以后可以说:考古一出手,历史跟着走!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1-12-09 16:59:06
@燕塘湾1955 2021-12-09 13:39:55
以上几楼朋友说的是,五帝时期能理出一个在考古上说得通的思路就可以了,但夏涉及到我们沿袭了几千年华夏的称呼,夏弄丢了非同小可,这不是考古人士一句轻飘飘的不以寻夏为宗旨可以搪塞敷衍过去的。倘若帖主能给出夏的解释,哪怕找出一些线索都功德无量,能行吗?楼主先生,大家可都眼巴巴的瞅着呢,可别闪了火。
-----------------------------
燕塘兄,华夏之谓沿袭几千年肯定是有道理的,夏这个字在文字学家的研究努力下,认为出现的很晚,不过西周,但是夏不仅是中华历史上客观的存在,在我个人理念里,夏还是夏、商、周三者中最重要的,不仅是时间上,还是文化上。找出夏的踪迹,把夏说出个子丑寅卯是该帖的核心章节之一。考古界也好,学界也罢,他们有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论也罢,我等虽上不得台面,但也有自由言论的权利嘛,有无道理,把问题和道理摆出来,自有公断!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1-12-09 17:11:21
@先秦时代2020 2021-12-09 16:13:44
在二里头工作了20年的许宏曾表示说:我一直在说,二里头极有可能是夏、最有可能是夏,但是你要让我说,它肯定是夏,这个我接受不了,因为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暂时证据不够,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这是我作为学者的底线和准则。楼主先生,您怎么看许先生的这个观点。
-----------------------------
许先生根据他的工作经历,所见所闻所感所究,做出这样的表态,无可厚非,可以理解的。二里头作为夏都有可能是“重大科学问题上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产物,想必许先生也有个人的见解,也是合理的。
不过许先生提到的证明二里头是夏的证据,自证性或内证性证据,文字,上面明明白白写着:此乃夏都,我想九成九的可能是没有的,因为二里头极可能根本就不叫夏。夏是谁?夏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西周之后才有夏之说,而殷商时期没有?等等这些问题,我会在文中详细论述。
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考古人的操守,我们应该学习和点赞,但考古有考古的局限和不足,考古考不明白的地方很多,关于考古学的局限性考古学人有意无意的避开了,他们谈的很少,甚至不愿意提起,但是也有一些考古学前辈如北大张中培教授(已故),社科学考古所所长陈星灿等提到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厚此薄彼,不能尊A弃B,觉得文献某些地方不可靠了,就把文献抛开,另起炉灶,妄图以考古重建古史,这个做法本身是不科学的,更是不严谨的,考古可以寻出人类社会发展脉络和辨析出阶段性的文化特征,但根本无法重建连续性的历史人文,尤其是我们具有“纪传体”形式的历史。我相信作为学者的许宏先生,及其他考古学人应该能明白这个道理。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1-12-13 16:44:35
@历史的天空qxl 2021-12-10 10:25:52
楼主先生您好,许宏写过不少书如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大都无城,东亚青铜潮等,考古界算比较高产的,另外郭静云郭立新等也出过一部 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这本书也引发过一番讨论,许宏也参与过,您怎么看这些学术界大V的著述和见解呢?
-----------------------------
兄台你好,许宏自辞去二里头工作队队长后,就潜心于著述,给许队长致力推广考古工作点赞,我们注意到许宏先生很多著述都是基于考古资料的解读和推论,这符合考古一份材料说一分话的工作特点,我们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学术研究主要是提供一个思考路径和理解方式,它并不在于给出多么具体的结论,当然,也无法给出具体的结论,这是行业特点使然。
郭静云先生《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这本著述在某些认知上具有很好的突破,当然,也存在做一些“硬伤”,也因为这些“硬伤”让两位郭先生走了不少弯路,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质疑,但相对与目前学界的大多著述,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无奈影响力有限,这可能跟渠道和平台有很大的关系,这一点,许宏先生明显更有优势,但还是要说两位郭先生在某些方面确实领先许宏先生不少,许宏先生可能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学者的身份并不能给学识和认知提供过多的加持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1-12-13 16:51:48
@一弯明月2017 2021-12-11 22:27:23
楼主您好,在2000年前后由唐际根主持的“殷墟墓葬人骨DNA测定工程”中,由国际基因专家测了几具人骨后发现都是西亚人或高加索人的,这种测定结果直接让唐际根放弃了继续走基因测定殷商人骨的做法,后来做还是没做都没再对外公开。这个DNA测试结果掀起了说商人是白人的惊涛骇浪,同时拉开了说中华文化西来说的序幕。
请教楼主,商人是白人吗?目前只有殷墟发现了甲骨文,甲骨文是咱们土生土长的吗?
-----------------------------
明月兄,关于这个说法,已有不少专门的文章出来做了情况说明吧,比如杨希牧先生就说过检测条件有限,不排除有污染的情况出现,而且唐际根提供的人骨是认为的王墓里面的人骨,这人骨究竟是王骨,还是殉葬骨,有待商榷。从论述文章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殉葬骨的,在殷墟中小墓葬里,几乎全是东北亚、华南等人骨,这至少可以说明在殷墟里的绝大部分人群是华夏人。
另外,在我个人的认知里,中华大地上,各色人种都有,不论西亚、北亚、东北亚、华南等等等等,比如欧罗巴人种在山东,在江淮地区都有出现过,这是一种很正常的人口迁徙现象,考古资料要看大概率大比例事件和表现,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1-12-13 16:52:38
@康史外传qk 2021-12-12 09:09:53
老说夏商周三代是前后相续的,真是这样吗?
-----------------------------
康史兄,夏商周三代不过是后人基于传承的一种朴素理念,夏商周不是前后相续,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是并行的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1-12-13 16:56:57
@三山岳 2021-12-13 12:20:29

请教楼主先生,您怎么看待“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这个概念?
-----------------------------
三山兄,我个人以为用“中华文明多元共融”或许比“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更是科学和有意义,中华文明本是就是一种文明进化(古史辨说是层累)的产物,本身就具有融合的概念,“一体”不过是基于大一统概念的政治理解,这样的认知在历史文化上可能是有局限性的,就不多讨论了!这只是我个人粗浅看法
我个人认为“共融”的说法应比较合理,多元共融、差异认同、接纳包容,这就是一个多语言,多民族,广地域国家该有的气质和作为。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1-12-13 16:57:37
继续
接上文
此时,早已开启战斗模式的虞舜自东往西,扫平东夷,镇服戎狄,挺近太行,西进冀州,明智的陶寺集团通过“内部决议”推举颇有渊源的虞舜为首,主持大局。同样明智的虞舜并未直接入住陶寺,而是在不远处的周家庄开展工作,此番后议!势不如人的丹朱此后便广泛活动于丹江流域地区,是为“房侯”、“房国”、“丹朱国”……其南联三苗,西联有扈,北联祝融,开启了“不服”的模式。曾经打得不可开交的双方会因为某些“共鸣点”而重新合作,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因为历史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意味着利益的重组!公元前2100年左右,帝尧“伐有扈于丹水”,实为帝舜“伐有扈于丹水”, 不仅如此帝舜还“伐了三苗”和“堰塞丹朱”,留作后议。那么,这些推述是否经受得起考古的检验呢?有什么考古学证据?下面来看看考古体现。
文化最晚下限落在公元前二十二世纪中叶以前,前后存续的时间长达四百到五百年,因为青龙泉三期文化体现出了许多石家河文化(陶器)特点,以致考古学界将其命名为石家河文化的青龙泉三期类型。石家河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和古三苗(炎帝系共工术器)文化符合,而此文化又偏居于鄂西北端,由此大体可以推定帝尧第一次征伐的三苗当为此。那帝朱到来之后且在南阳盆地立足,那么该区域文化当有不一样的文化体现,那有吗?经过长时间的考古搜寻,终于在湖北均县找到了异于青龙泉三期文化的乱石滩文化。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1-12-13 16:57:48
根据文献资料考据可知,如《九域志》载:“在邓(国)有丹朱冢”;《大清一统志》言:“丹朱墓在淅川县西北七里”。郭璞《山海经注》也说:“今丹阳复有丹朱冢也”,据学者考证认为今淅川西北七十五公里处有朱阳山、朱阳关,这可能就是丹朱所遗之墟或陵。是故,丹朱活动的区域当在南阳淅川至丹水一带,与均县乱石滩文化区域覆盖大体一致,而且除了乱石滩遗址外,还有淅川下王岗和郧县大寺等遗址存在彼此相关。
除此以外,在乱石滩文化除了承袭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因素外,还有不少来自客省庄二期文化(有扈氏)和王湾三期文化要素,这跟丹朱的迁徙路线和作为当存在一定的关联度。那为什么说帝朱是房侯,立的房国呢?这跟后来帝朱的“不服”举动及舜二次征有扈葬育于渭、伐三苗窜三苗于三危的军事行动直接相关,详见后文叙述!
帝朱则继续南迁至房陵一带,大体相当于东汉建安末置的房陵郡,治所在房陵县(今湖北房县),辖房县、竹山、竹溪、保康及神农架林区北部地区。这便是“堰塞丹朱”之说的原型,故有房侯,房国的后来说法。注意,这里后来还出了一个特别能打的庸国(房县),历史前后总是相关的,很多事情的发生不是没来由。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1-12-13 16:58:00
案1:可能是历史沿袭,又可能的文学渲染,今天的我们以为咱们的母亲河要么是黄河,要么是长江,没想过其他,然而在中华文明的养成过程中,有许许多多条河流养育了华夏先祖,其中有一条极其重要的河流被忽视了。重要到什么程度呢?重要到后来“汉族”的形成跟其息息相关,它就是发源于甘肃天水地区(昆仑东南、流沙之滨)、往东南方向辗转千里流入古云梦泽(南海)的古汉水(天汉、星河),它也可能是传说中的赤水!不论炎黄、还是华夏,每种称谓由来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含义和演变进程,绝非率性而为,本文将着重阐释“华、夏”之由来及与三星堆的渊源!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1-12-13 16:58:41
案1:可能是历史沿袭,又可能的文学渲染,今天的我们以为咱们的母亲河要么是黄河,要么是长江,没想过其他,然而在中华文明的养成过程中,有许许多多条河流养育了华夏先祖,其中有一条极其重要的河流被忽视了。重要到什么程度呢?重要到后来“汉族”的形成跟其息息相关,它就是发源于甘肃天水地区(昆仑东南、流沙之滨)、往东南方向辗转千里流入古云梦泽(南海)的古汉水(天汉、星河),它也可能是传说中的赤水!不论炎黄、还是华夏,每种称谓由来都有着丰富的历史含义和演变进程,绝非率性而为,本文将着重阐释“华、夏”之由来及与三星堆的渊源!
楼主:cdnwpu2019  时间:2021-12-13 16:58:49
案2:汉 的金文(无甲骨文)本意是:天河、银河,与天有关,其意可见《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诗经•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及萧何给刘邦入汉中做汉王做思想工作的《汉书•萧何传》载:“《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天汉”之光用以类比江河之大,可见《国风•周南•汉广》载:“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汉”从天上移到地上指“汉水”、“难水”(音译 实为漾水)则跟后世学者对中华文明演进、人文历史变迁理解有着直接的关系,尤以刘邦入汉中为汉王后,其意最盛,暂略过不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