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村庄

字数:186568访问原帖 评论数:125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2-20 23:58:45 更新时间:2022-09-24 14:47:21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4 21:27:20
没了那几个人,还真有点啊啊。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5 10:15:02
胶泥制品在烧制过程中,如果烧制技术不好,很容易融化变形,使用起来就不方便。所以那时候,并没有谁用这种土坯烧砖。随着机械化的发展,各地砖瓦厂开始改用机器做砖坯,胶泥砖开始得到推广。
胶泥砖的硬度,超过普通的粘土砖很多。以前,经常有耍把式卖艺的串村子,表演硬气功劈砖,砖大都是他们自己提前准备好的。个别村民故意给他们出难题,用提前准备的胶泥砖让他们劈,功夫再好的表演者也要退避三舍。

胶泥在农村的用处非常广泛。除了烧制陶器,很多的儿童玩具也都是用胶泥烧制的。我小的时候,就有各种形状,能吹出各种悦耳的声音的哨子。还有圆形的,带各种图案的“印片”(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卡通图片),以及各种动物外形,各种颜色,可以吹出好听的声音的“泥娃娃”。几乎,今天在商场里能买到的,除了电动玩具以外的其它所有玩具,在当时都能找到胶泥烧制的原型。
不过,所有这些玩具,平时大家难得一见。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有换泥娃娃的来到村里。不需要用钱买,家里的大人收集一些实在不能再用的破布烂棉花(俗称破铺扯烂套子),交给小贩换。想一想,那些在小孩子们眼中制作精美又好玩的玩具,只能换一些庄稼人用不着的破布烂棉花,他们会有多大的利润?当然,他们拿这些农民都不用的废物去干什么,没人知道,大家也不会去考虑。我的记忆中,“泥娃娃”是过年时最重要的,也是比较奢侈的玩具,大家都视若珍宝。
每次换泥娃娃的一进村,就开始喊:破铺扯(破布)烂套子(烂棉花),换泥娃娃,换印片。这声音,就像口令,催着各家各户的小孩子们,在家里翻箱倒柜。每当找到一些破旧的布头、棉花,赶紧拿给母亲问:这个行吗?大多数时候,得到的,都是否定的回答。因为,但凡还能够有点用处的破布烂棉花,家里都是用得着的,不会当废品处理。想起来,不知道心里是什么滋味。
不少的泥娃娃,不但经过了烧制,外表也被涂上油彩,画出好看的图案。泥娃娃,外形一般是各种小动物,麻雀、兔子、公鸡等等。这些动物是中空的,在头部,或者脚的部位留有小眼儿,可以让人含在嘴里,吹出哨子一般的声音。或者,有做的精致的,也可以吹出节奏和韵律。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5 15:25:43
没办法,今天电脑又登不上天涯,发不了内容。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6 09:01:46
胶泥给我留下的更多记忆,当然也是劳动。
七零年代中期,县里成立了打井队,拉着井架来到村里,开始在地里打机井了。之前,由于年龄小,我对于水没有太多的记忆,只记得每年夏天会下很多很大的雨,村民吃水在土井里打,其它用水在坑里挑。大概到了七十年代中期,由于上游山区修水库,和天气变化的原因,我们这里的河道开始断流,水坑里的水位逐年下降,不得不开始打深井。打这种井是农民没有见过的,需要先像打石油井那样,立一个很高的铁质三脚架,三脚架下挂着钻杆,钻杆带着钻头向地下钻一百来米深,才能到达干净的水层。这个水层的水没有盐碱,没有杂质,只能从里边隐隐约约看见亮晶晶的零星沙土。不过沙土量很少,比我们这里的地表水干净多了,合起来感觉口感很甜,大家都叫甜水。
钻杆带着钻头大概钻一二十天(具体多少时间记不清了),就可以钻到100多米深。期间是要经过岩层的,所以才会需要那么多天。钻头的深度达到要求,钻头拔出来以后,把一尺左右口径的铁管子,或者水泥管子,顺着钻孔,伸到地下的水层。伸到地下最底端的两节管子,管壁周遭,布满鸽子蛋大小的圆孔,是为渗水管。地下水通过这些孔,渗流到管子当中,在地下压力的作用下,顺着没有渗水孔的管道,升高到距离地面一两米高。
在钻井机的钻杆向下钻的时候,钻头在地上钻出来的孔,要比顺下去的管子粗一些。管子顺下去以后,管子周边需要回填固定;同时井打好以后,使用的时间长了,管子上的渗水孔,有可能会被淤泥堵住,影响机井出水量。为了固定管子,也为了防止淤泥堵塞管道上的渗水孔,在有条件的地方,都是在管子周围向下填一圈碎石子。在我们这里,经济和自然条件所限,石子统统都是用胶泥球替代。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6 13:23:21
为了尽快打好机井,村里给每个家庭的每个人,都分了几十上百斤泥球的任务。这里所说的的每个人,是不分大人孩子的。大人上工忙没时间,基本上,各家都是由孩子来完成团泥球的任务。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堆满了自己从野外拉回来的胶泥。从这些胶泥当中挖出一部分,在院子里不碍事的地方堆起来,成为一个圆锥的形状。将圆锥的尖去掉,中间掏的低一些,灌进去一些水,就成了一个个胶泥的“窝窝”。
这些被水阴着的泥窝窝,外表的土是干的,中间就是泥。不管家里人什么时候有空了,就从窝窝中间挖一块泥出来,在硬地上摔打。摔打熟了,就开始团泥球。家里的泥球积攒到一定的数量,交到生产队去过秤记账。泥球的大小形状都有要求,有专门的人验看,不合格的拿回去返工。打一眼深井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一个家庭千八百斤泥球的任务,不是十天八天能完成的。
不管男孩女孩, 到了十来岁,就要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开始参加各种劳动了。十来岁的孩子算半个大人,再想玩,除了冬闲很难有机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农村的所有人,劳动任务都很重。随便哪一个家庭的大人,都不会嫌自己家劳力多。
任何一件事,抱着游戏的态度,和完成任务的态度来对待,给人的感觉大不相同。“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那是还没有劳动能力的小儿。一旦有了劳动能力,再像小儿那样“无赖”,可能真的会给大人留下好吃懒做的无赖印象。不好的印象一旦形成,对个人的成长,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6 16:04:05
水 土 之 四 水 井
水是生命之源。
任何的人类活动,离开了水,都只是空谈。世界历史上,许多民族之间的战争和仇恨,都与争夺水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民族争夺约旦河之水的战争,从耶稣诞生以前,一直持续到现在。

华北平原以前之所以不太适宜居住,土质不好,水质不好,水源不足,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
我们村所在的这个地方,附近没有大一点的河流,人们日常用水基本都靠打井。但是,这里的地下水比较难以捉摸,相隔几十米,就可能是苦水和甜水之分,出水不出水之别。所以,并不是随便哪一块地都适合打井。
除了村里吃水用的,其它的井一般都在庄稼地里。小的时候下地割草挖野菜,不少人都会带一个墨水瓶,和一根线。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超市冷饮店,每个村里的供销社代销点儿,只有生活必需品如盐,煤油柴油,和一些简单的农具文具。下地干活,一般人是不需要带水的,因为没有什么可以装水的器具。
除非夏天割麦子的时候,一家人才会烧一锅开水,用陶罐装上带着。再者,一般家庭没有暖水壶,带水出去没一会儿就凉了,所以,带到地里去的,仍然是凉水。倒不如就地取材,爬到路边的沟里喝个饱方便。如果嫌沟里的水不够干净,干的又是割草挖野菜等游动比较频繁的工作,就只好用线拴在墨水瓶口上,直接系到井里灌几瓶。井水冬暖夏凉,夏天人们称作“井白凉”,相当于现在的冷饮。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7 11:04:18
民间有个和水井有关的关于刘关张的传说,说法跟《三国演义》里的情节有所区别: 张飞是杀猪卖肉的,销量有限,不能保证每天的猪肉都能卖完。为了不让卖剩下的猪肉坏掉,张飞用一根绳子,把每天卖剩下的猪肉拴上,系到井里水面以上部分冰着,把水井当天然冰箱用。又为了防止别人趁夜晚偷肉,就往井口上边压上一块大石头,把井口罩起来。石头很重,普通人根本搬不动。石头的大小,跟井口差不多,力气不足者稍微动一下石头,就可能让石头掉进井里去。出于对自己的力气的自信,张飞对外夸下海口:凡能把石头搬起来者,白送半片猪肉。 关羽在山西杀了人,隐姓埋名逃命,找不到工作穷困潦倒。路过张飞的村子,听说了张飞悬赏的事,就来到张飞放肉的水井边,一只手一伸,就把盖井的石头掀开了。关羽找到张飞要求张飞兑现承诺,并提出要一整头猪的肉,理由是我一只手把石头搬开的,赏额就应该翻倍。张飞当然舍不得给,关羽穷疯了,硬要,二人争吵,吵不出结果就动手,开打。关张是三国后来有名的超级武将,二人打的很凶,短时间内分不出胜负,有拼命到底的趋势。周围的人实力不足,不敢靠前拉架,出现不死不休的局面。 刘备卖草鞋从此路过,见关张二人打的凶,恐怕要出人命。正好刘备心有大志,正在招揽人手,见状上前拉架。许是关张二人已经打累了,许是刘备本来就力气很大,结果是刘备上前,一只手抓一个人的手腕,二人无力反抗,于是打架结束。关张二人打斗过程中已经惺惺相惜,见刘备有力气把俩人分开,都比较佩服,这才有后来的桃园三结义,刘备做了大哥。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7 16:06:46
这里不讨论刘关张的问题,井里边的水冬暖夏凉,确实是真的。炎热的夏季,能喝上一顿井白凉,对于劳累的人来说,可算是一种享受。 一般能打出甜水的土地,村民是不舍得用来盖房子的。盖房子的地方,要么水量不足,要么只能打出苦水。至于人的生活用水,只好在大坑的边上再挖井。大坑里的雨水,经过土层的过滤,会变得干净一些,适合人饮用。我们村就是在大坑周围打了两眼井,家里吃水都去坑边的井里挑。不是特别干旱的年份,井水足够全村人吃的。 俗话说,瓦罐不离井台破,大将难免阵前亡。我记事的时候,村民挑水不再用瓦罐,改用铁皮的水桶。挑水是个力气活,也是技术活。不说扁担压在肩上走路需要技巧,就说只靠一根扁担,扁担钩钩上水桶,不借助其它工具,直接从两米多深的水面把水桶灌满水,不熟练的人就会费很大的劲。除了力气,水桶进水面之前扁担的晃动显得特别重要。村谚说,挑水的是徒弟,摆桶的是师父。因为铁皮水桶很轻,自己不会很快的往水底下沉,技术不好的人,不管你怎么摆动扁担,水桶在水面上飘过来飘过去,就是不进水,让人干着急。 除了水桶不进水,还有一个风险,是可能在摆桶的时候掌握不好,让水桶从扁担上脱钩,掉到水下边去。从井水里寻找水桶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水面距地面两米左右,水的深度也有大概两米,仅靠扁担的长度不够,需要借助另外的长杆,绑上钩子到井底去捞。因为井的四周是用砖一层一层垒起来的,有许多砖缝,经常会把钩子钩到砖缝上。在这样的环境中,仅靠手感把钩子钩到水桶的提手上,并不是太容易,时间稍长一点,越着急就越找不到感觉。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8 08:44:51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2-28 16:56:27
我十六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到井里挑水,不小心水桶脱钩掉了下去。想尽各种办法,用了两三个小时,愣是没有捞上来。眼看天快黑了,找不到水桶会耽误家里用水,没别的办法,找了个梯子下到井里,才把桶捞上来。这个时候村里已经有深井,人们早就改吃深井水,大坑边上的井水,只是洗衣服和饮牲口用。否则,搁以前没有深井的时候,任何人是不可能下到吃水的井里的。
水桶掉进井里,是件让人沮丧的事。更让人沮丧的是,很多人在别人问起的时候,会把话说错。本来是桶掉到井里了,不少人因为着急,在别人问起来的时候,都会说成“井掉到桶里”。平时大家都会拿这句话打趣,当成笑话说。一旦轮到自己身上,说错的人可真的是不少。
也许有的人会纳闷,以前的人从井里打水,不是都用辘轳吗?其实农村打水并不都是这样。井上用辘轳,一般会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井里的水面太深,扁担够不着。另一种情况是,打水用的是木桶,很重,灌满了水更重,人直接提上来很费劲。对于水面离地面比较近,又改成用铁皮水桶的地方,直接用扁担挂上水桶从井里打水,速度比辘轳提水更快,也更省力气。

以前水井在农村非常普遍,村里地里都会有,路边也会有。这样就使得水井,对人们的生活,构成一定的威胁。如果一个人掉到水井里,当时没人看到的话,自己上来是很困难的。没有人从近处路过,一个人的声音从井底传到上边来,变得很小,稍远一点根本没人能听见。水井一般都是大肚小口,普通人在井底,伸开双臂不足以摸到水井的两边墙壁。即使有高个的人能摸到,想借助两边砖缝的支撑往上爬,基本不可能。
掉到井里的人,想仅靠自己的力量爬上来,往往会白费力气。最好的办法是,在水面位置借助水的浮力漂浮着,一边节省体力,一边凝神静听,一旦听到有人路过就呼救等待救援。那时候农村家庭普遍孩子比较多,谁家有某个孩子有一段时间不见了,家里人最先想到的,是到村里外的水坑水井去寻找。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1 09:06:06
@hero是太阳 2021-02-28 23:56:01
???没说什么呀,黑屋里了
那也得问啊,华北平原很大,地理特征不都是一样的,楼主是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县哪个村的?网络信息这么发达,看看是否同样做个参考




http://img3.laibafile.cn/p/l/320724166.jpg......
-----------------------------
本来不想回的,但是看到你是回复,不是评论的,就给你解释一下。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一定要知道我是那个县的?是怀疑我造谣吧?你还纳闷儿自己没说什么,你想说什么自己心里有数吧?
我文章开头提到了几个古人,有点文化的都知道这几个人是哪个县。再不然,你们不是有一句名言,内事不决问百度吗?我从来不查资料的,但我没权阻止别人查资料。
不知道这样说可令你满意?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1 09:50:36
外地人新到一地,对路况不熟习,还要走夜路,那就相当危险。大多村外的水井,井口并没有像村内的井那样,用条石把井口砌起来。这样,井口没有明显的标志,很容易让走路快的人刹不住车。夜晚或者下雨天,平平的井口很不显眼,更不那么容易辨认。
其实,下雨天和走夜路,还不是最危险的时候。我的记忆中,四十多年前的气候跟现在不太一样,那时候夏天雨多冬天雪大,几乎每年冬天,都可以下几场大雪。雪大的时候,天地一片白色,几乎把地面上所有的物品掩盖起来。所谓的大雪封门,在那时候并不是太罕见的事情。
有一首打油诗这样说:“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雪下的厚的时候,田野和道路根本没什么分别,走路会很困难。乡村公路或者田间小路,经常会因为土地都冻得很硬,一场大雪后开辟出一条新路来。
如果雪下的足够大,时间足够长,井口的黑窟窿就可能被掩盖起来。水井冬暖夏凉,雪落在井边慢慢融化,到了晚上气温下降结成冰,后边降下来的雪,会让井口变得越来越小,直至最后把井口暂时封闭起来,从外表看不到。井口虽然被封闭,但是其上的冰雪并不结实,不知道人的一脚踏上去,其结果,自然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

自从村里开始打了深井,深井的水不但干净,喝起来的口感,也大大优于地表的井水。村里的人,渐渐地都开始吃深井水。从那时候,人们才告别了“井掉到桶里”这样的笑话。再后来,随着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地表的这种土井里再也见不到水,水井,渐渐的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被自然淘汰了。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1 13:42:03






雪下的井口。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1 14:16:57
@hero是太阳 2021-03-01 14:10:10
天涯论坛,代表个人,没有群体,被注销封号禁言时,会注册马甲,更不是危害性很大的两面人
-----------------------------
看来,以后没必要跟你说话了。没别的意思,单纯的不喜欢扯淡。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1 14:44:25
@hero是太阳 2021-03-01 14:38:08
六十来岁的楼主,用不着你喜欢我,扯干净哪个省哪个市县村的蛋就行了

-----------------------------
你是不是有点高看你自己了?不但高看自己的地位,还高看了自己的智商,和判断力,眼力。你问的这些,我帖子里都有,你可以自己查看。再者,你想知道什么,自己下去看不行吗?我有义务回答你这样无聊的问题吗?你闲的蛋疼,我可不是。懒得理你,你自己好自为之吧。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2 14:56:50
当然我们大家都是爱吃鱼的,一般都是在过年的时候,才能买点咸鱼煎着吃。或者,平时自己抓点小鱼,不放油干煎。虽然坑里平时有水,天旱的时候也一般不会干,但是每年的雨季来临之前,野外沟里的水会变得很浅,里边的鱼很难有机会能长大。我的记忆中,那时候的鱼大多是小鱼,上两的都少。村里的大多数人,不但爱吃鱼,也更爱抓鱼。
到了秋后,天不下雨了,坑里的水位开始下降。村里村外的沟渠水变浅了,也变清了,水里有鱼能从岸上看见。不管水凉不凉,下地干活的几个孩子见了,就可能忘了本来的任务。大家卷起裤腿下到水里,将水沟从中间用泥挡两道坝,就形成一个小水塘。用手,或者随便找到的什么器皿,把小水塘中间的水往外淘。随着水越来越浅,鱼越来越慌,慢慢的都露出身子无路可逃,成为人们的战利品。

等到天更冷一些,水更凉了,不便于下水淘鱼了,捉鱼会变得困难一些,但是我们家有网。母亲的老家,村子靠河,地势低洼,经常都会被河水倒灌,导致庄稼被淹。大家收的粮食不够吃,只好靠抓鱼来补充,所以几乎家家都有人会织网。我上小学那时课业不多,老师留的那点作业几乎在放学的路上就做完了。剩下点儿需要背诵的,就把课本带上,搬上家里的网来到坑边。
网是那种叫“罾”的,我们村成为搬网。网整个是四方形状的,四个角用四根竹竿撑上,竹竿的头部固定在一根三四米长的木杆子前端。木杆子前端绑一根绳子拉到手边,起网的时候用脚踩住木杆子后端,用手一拉绳子,就可以把网从水底拉起来。过年的时候啃剩的骨头,专门留起来,这时候用细绳子拴上,挂到杆子的前端,系到水里作为诱饵。网下到水里后,在坑边一边背课文,一边张网待鱼。其时,课本的内容并不多,课文的字又大又稀,月光好的时候,甚至可以在月光下阅读!
儿时的秋天,有许多的下午和夜晚,就是这样度过的。这样的网,大一点儿的鱼很难抓到。大鱼的动作太快,会在起网的时候很快的蹿出网外,所以网里边剩下的,大都是一二两以下的小鱼。每天从下午四五点到晚上八九点,都会小有收获。回到家里彻夜杀好洗净,第二天早上,就可以美餐一顿。不过那时候鱼的做法比较单一,就是裹上面上锅干煎,基本上不用油,或只用筷子沾着淋上几滴,大家也会感觉香的很,吃得不亦乐乎。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2 15:13:13
为什么这一段发了几次都不显示,是有敏感词吗?以前发的时候怎么没事?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2 16:11:08







水坑,网鱼。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3 08:00:37
十二岁那年的夏天,从麦子没收完开始,整个夏天阴雨不断,村里村外一片泽国,秋季庄家基本绝收。地里没多少庄稼活的村民,整个夏天就在放水、抓鱼的过程中度过。由于这年夏天雨大,各村的坑塘与远处的河流都连通到一起,使得村里的坑里开始有了大鱼。在我记事以前,据大人们说,村里的坑很少会干,里边也会有长到几斤的鱼。不过,那些时候,我是没有经历过。
这一年雨水大,雨期也长,中小学罕有的放了暑假。等坑里的水浅一些,我又开始了守网待鱼的生活,不过这次大部分时间是在白天。快到中秋节的一天下午,我和弟弟又在打渔的时候,因为另外有人在坑里拉网,受到惊吓的鱼儿乱窜乱跳。一条鲢鳙忽然窜到我的网里,紧接着又窜到了岸上。兴奋的我和弟弟双双扑上去,把鱼压在了身下,成功将其活捉。
回到家,同样高兴的母亲上称一秤,这条鱼足有二斤多!我可从来没抓过,没见过,也没吃过这么大的鲜鱼!正好第二天中秋节,母亲把这条鱼用调料喂好,放到蒸馒头的锅里一蒸,我们一家好好的过了一个中秋节。在我感觉,这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鱼,虽然只是一条鲢鳙,而做法也不过是清蒸。
时光过去了30多年,仅从吃鱼上来说,走遍大江南北,吃过了天下美味儿,却再也没有吃到像那次那样好吃美味儿的鱼。也许,吃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在吃之外吧。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3 09:15:41
水 土 之 六 雨 水

村子里的坑,平时蓄水,下雨时就具有蓄水和排水的功能——坑连着水渠,水渠连着河流,水大的时候都能相通。一般不是特别急的雨,水都能自己慢慢渗到土里去。雨特别猛来不及下渗,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流到坑里,顺便把很多地面上的很多东西,碎木头啊,小树枝啊碎草啊什么的,也都冲到坑里。雨停了,村子里的人们会聚集在大坑四周,用耙子把冲到坑里的东西捞起来,称为捞浮草。
我家西邻有个小伙子,比我大十来岁,叫根起,水性很好。记得有一次大家聚在坑边捞浮草,带的家伙都比较短,稍微往里边一点儿的就够不着。根起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一会儿功夫就把坑里的浮草捞干净了,把周围的人羡慕的不行。这些捞起来的浮草,够好几天做饭烧呢!
村里人判断雨大小的标准是:地皮湿——小雨,二指雨(指地面的干土湿了两根手指横着那么厚)——中雨,下透了——大雨,满坑了——暴雨或者大暴雨。所谓下透了,指的是地里的土湿的厚度。土地自己具有保湿的功能,一般天旱,也就是地面往下一铁锨深,大概三十厘米的土干了。透了,指的是天上下来的雨水,和地表三十厘米左右以下的水汽接上了,这时候就可以直接翻地耕种了,所以叫下透了。如果地表干土超过三十厘米,种下去的种子会因为土太干而发不了芽,这种情况就是大旱。所谓满坑,就是雨下的特别急特别大,水量很多,坑里的水满了,开始通过沟渠往河里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