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村庄

字数:186568访问原帖 评论数:1253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2-20 23:58:45 更新时间:2022-09-24 14:47:21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3 11:00:14
农村人最怕两种雨,一种是疾风暴雨,一种是连阴雨。暴雨不但容易造成农田积水,导致庄稼淹死,风急雨大的时候,空中的雨滴成为雨剑,瀑布似的冲在土坯的墙和房顶上,会把墙和房顶上的麦秸泥冲下来。没有了麦秸泥保护,土坯直接暴露在阴雨天气,有的时候会很危险,造成墙倒屋塔。连阴雨天的时候,十天八天,甚至十天半月泡在雨水里,除了土墙倒塌的危险,房顶漏水也是人们不能承受之痛。
土坯房的房顶,遇到过长时间的阴雨浸泡,多数都不敢保证不漏。大多数人家的屋里,地面都是没有经过硬化的土地,即使硬化过,也只不过是打过夯的夯土。这样的地面,滴水从房顶落下来,不久就会砸出一个一个的小坑。每当这个时候,家里能盛水的家什儿都会用来接水,否则屋里就可能布满了小水坑,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更别说睡觉了。外边是阴风怒吼大雨如注,屋里是水落如泉叮当作响,这样的锅碗瓢盆交响曲,贯穿童年记忆的始终。
连阴天带来的另一个不便,就是没饭吃。家里人多房子少,平时放柴草都是在室外,只有看快闹天了,才会往放杂物的屋子里运一些干柴。如果干柴储存不够,连阴天够长,就会出现做不熟饭的情况。已经被雨水泡透的湿柴,遇到连阴天,好几天都晾不干。即使用引火物勉强点着了,只会在灶膛里冒出很浓的浓烟,就是不见明火。家里能吃的都是粮食,不做熟了,一家人就没吃的,会挨饿。如果再加上房子漏水,这一家人在凄风苦雨里挨饿,那滋味,没经历过的人不能想象。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3 14:01:24
我们村西的苇子坑,平时的水面不大,也就一两亩,其它浅一点的地方都长满了芦苇。到了秋后,苇坑的水面变得更小,不长苇子的地方可以站人了,靠近水边的地方还都是软泥。
靠近岸边的浅水里,仔细瞅能看见细小的气泡,气泡下边是一个小眼儿。顺着小眼儿拿铁锹挖下去,一般都能挖到泥鳅,或者鳝鱼。鳝鱼的血,具有止血的功能。如果挖到了,家人会找一张黄纸,把鳝鱼的血滴在纸上晾干。谁干活的时候不小心伤到了哪个地方,出血了,撕一小块带血的纸贴上去,很快就可以止血,相当于今天的创可贴。有的时候坑边会聚集很多人,除了挖泥鳅,在这里还可以挖到地梨儿(荸荠),偶尔也有菱角可以见到。那时候一般家庭里都没什么钱,这些水里出产的东西,都是不需要花钱买的。
这一年的夏天,因为雨下的大,又很急,不大的苇坑,储水量有限。很快坑里水满了,开始从坑边一条路的低洼处往外流。这一往外流水,坑里的泥鳅,大量的从溢水口向外顺流而下。得知这一情况,姐姐哥哥和我带上家里的渔网,支在了溢水口。
在这种流水的地方,渔网的用法,与平时在大坑里抓鱼稍有不同。不再用一根长木杆,也不再用四根竹竿,只需要两根细竹竿就够了。将两根细竹竿,贴在网的两个边上,绑紧了。两个人每人抓住一根竹竿,将竹竿的一端插进水下的地面,另一端端稍向后倾斜一点。网对着水流的方向,顺水而来的鱼,稍大一些的撞在网上,人手会有一些感觉,两人凭感觉起网。或者,也可以不用凭感觉,定时起网也可以。网阻断了水流的整个水路,顺流而下的鱼儿,除了网这一个方向无路可过。水流很急,鱼儿回头不太可能,只能撞向渔网。这样隔一段时间起网,也能有不少的鱼,不过是抓住的鱼比有感觉的时候起网抓住的要小一些。
姐姐和哥哥负责抬网,我负责抄鱼,一直不停手的就忙到了天亮。家里能装东西的家伙事儿——大盆小盆,水桶箩筐,基本都装满了。不过,全都是泥鳅,一条鱼也没有。现在想来,我们三人这一晚上的战果,不下六七十斤!从那之后的一段时间,家里天天顿顿都吃泥鳅菜——将吐完脏物的泥鳅往开水锅里一倒,捞出来开始开膛破肚。杀好洗净的泥鳅,仍用干煎的办法,或者煎完了最后再加上水炖一下。这样吃泥鳅吃了十多天,终于吃得我闻到泥鳅味儿就吐,再也不想吃。四十年过去了,一直到今天,我仍然对泥鳅的味道十分敏感,能不吃尽量不会吃。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3 16:32:35
我儿时的记忆里,并没有大旱的时候,以风调雨顺或者偏涝的时候居多。经常,一场大雨过后,跟着大人到地里放水——把田地里积的水排到田边的沟里。其时,各个地方都不是很富裕,能依靠各种方法填饱肚子已经不错了,至于营养什么的,根本没听说过。但小孩子长身体的时候,营养是万万不能匮乏的,需要补充,只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除了各种水产品,鱼啊什么的,再就是地里的各种动物:知了,蚂蚱等等,现在想想,蛋白质还挺丰富。其余的植物蛋白维生素,就只能靠偷了。
生产队种的各种瓜,水果等,反正是生产队的,小孩子偷了最多被家长教训一顿,没多少人较真处罚什么的。偏偏我家里的大人都是比较较真的,对于孩子偷东西往往处罚很严厉,很认真。
有一次下了很大的雨,实在无聊,跟着大人们去地里放水。当中路过生产队的瓜园,恰好,看瓜园的,是我大爷。见到我和几个孩子来了,大爷实实在在一眼不拉的盯着我们,连骂带吓唬,直到我们离开。要不是雨太大地太湿,一脚陷进去拔不出来,非得直接把我们追没影了。其实,我那次只是跟着大人去放水,根本没有偷瓜的打算。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4 07:59:08
水土之 七 翻 坑
村里的大坑,水位高的时候会很深,足有四五米。坑边有很多树,夏日的白天黑夜,大坑边,是村里人活动的集散地。没事的时候,很多人会来到坑边歇着。中午天太热,睡不着觉的大人会摇着蒲扇,拿个小板凳到坑边的树荫下坐着乘凉。大多数时候,坑里会有半大小子在洗澡。偶尔,牧羊人也会趁中午的时间,把羊群赶到大坑里,给羊降温。
比我记事更早的时候,雨水很多,大坑好多年也不会干。坑里种着不少莲藕,坑边长着麻,鱼也会长的很大。听大人说,村里有猎枪的几个人,会在伏天水里缺氧,鱼儿们翻到水面晒背的时候,用猎枪打中几斤重的大鱼。
不过,我有记忆的时候,坑里的莲藕不见了,大鱼也没有了。大概,那时候气候已经开始变化,老天爷的降雨比以前开始减少。每年春天雨季开始之前,水会变得很浅,最浅的时候,六七岁还没学会游泳的小小子,也可以走到中间去。
大鱼虽然没有了,坑里的各种小鱼却很多。据老人说,凡是有水的地方,水里都会生鱼,只要水里能长草。根据有水草就会有鱼这一现象,人们得出结论,鱼是草籽变的。当时太小,不会去考证这种说法的真伪。不过,只要有两三年不翻坑,坑里的小鱼也会长到半斤多。还没到下地干活年龄的小小子们,不少会到坑里钓鱼。找一根细一点的竹竿就是鱼竿,大人的针线箔萝里截一截缝衣服的线就是鱼线,掰一节高粱秆,拴在线上就是鱼漂。家里有小一点的缝衣针,用灯头烤一下,用钳子板弯了,就是鱼钩。钓鱼所用的鱼饵,都是菜地里自己挖的蚯蚓。条件好一些的,面缸里挖一点白面,滴几滴香油和一下,偶尔,也能钓到半斤以上的鲫鱼。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4 11:29:11





http://img3.laibafile.cn/p/m/320764226.jpg翻坑。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4 15:22:56
麦收以前,雨季还没来的时候,坑里的水最浅,这个时候白天会很热,中午最热的时候,会有大大小小的光屁股下到坑里游泳嬉戏。大坑水浅的时候,比深的时候水面小很多,能容纳下洗澡的人自然就会少很多。丰水期水面十来亩,枯水期大概只剩下两三亩大。如果下到水里的人比较多,在丰水期对水里的鱼影响不大,最多让它们换个地方。水少了,也浅了,下到水里的人足够多,就会把坑底的污泥搅动起来,水变的非常浑浊。不适合在底层活动,没有多少地方可去的鱼儿们,为了呼吸到空气,不得不浮到水面,露出头部呼吸。这种情况,就意味着,离翻坑不远了。
翻坑,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刚开始,只有个别鱼儿把头露出水面呼吸,不太会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下坑的人增多,嬉戏的人员活动加剧,水的浑浊程度不断加深,浮出水面的鱼头数量会逐渐增加。当有人开始注意到这种情况以后,坑里的人员数量开始有意识的增加。坑里的人,逐渐从空手,开始变得手持捕鱼工具。不知不觉中,坑里的主角,从小孩变成大人。家里人多的,两三个人抬一张网。家里人少的,一个人端一张网。没网的,筐头筛子捞米筛,有的时候甚至连笊笠都会用上。
水面的鱼头越来越多,坑里的人的密度同样也在增加。有的时候,全村男女老少,除了太小的孩子和太老的老人,大部分都会手持工具加入到捕鱼的队伍。水面上鱼的密度大到一定程度,两只手掌随便伸出去一抄,就可能抄到手指粗细的小鱼。
更多人的目标,是稍微大一点的鱼。坑里的水两三年不干,或者两三年不翻坑,就会有长到半斤以上,甚至一斤左右的鱼。这样的鱼是少数,也不会早早地被人发现。一旦被发现,整个水坑开始人声鼎沸,热闹无比。发现大鱼的尖叫声,大鱼没抓住的惋惜声,呼朋唤友协调抓大鱼的招呼声,呼唤家人拿装鱼的工具的呼唤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几乎所有的声音,都带着激动和兴奋,平时缺乏娱乐活动的人们,把翻坑当作了一场集体狂欢。狂欢的热闹程度,和参与性,超过了包括过年,和看电影在内的任何活动。虽然,最后,大多数的人并不能抓住大鱼,但是只要参与其中,几乎所有人都是兴趣盎然,兴高采烈。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5 08:16:16
@二爷乱摆龙门阵 2021-03-04 18:48:29
抓鱼的情景各地差不多。有藕的地方那时在过年前清塘,收获的藕是极少数不统购的作物--人工踩塘,用手抠挖,顺带抓鱼,热闹无比。
-----------------------------
老哥,北方挖藕可不能到过年,十月份就得收,否则全冻成冰,挖不动了。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5 08:17:51
我记忆中,我们村翻坑我参与了三次,都是在我还没能力成为主角的时候。几乎每次,家里都能捉到三四十斤,或者更多,一扎左右长的小鱼。这些抓到的小鱼,给亲戚送一些,给没有参与到翻坑当中的本家人送一些,最后自己家似乎也剩不了多少。但是每经过一次翻坑,坑里的鱼只能剩下特别小的还能存活,其余的都被一扫而光。等到第二年坑里再有水,新生的鱼儿长不了多大会再次遇到翻坑,每年坑里的鱼,自然也就会越来越小。
等到我可以端起一张网,成为翻坑当中的主角的时候,村里的坑开始年年见底,连能够长到一扎长的鱼也看不见。随后,坑里的水一年比一年少,渐渐的,连雨季都存不下水,成了干坑。再后来,开始有人在坑底也种上了树,翻坑,永远的变成了儿时的记忆,直到今天,再也没有遇到过。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5 10:40:30
水土之 八 水 车
打深井以前,生产队的菜地就在村子边上。菜地用水量大,就在大坑边挖一个土井,井底跟大坑里的水连通,用水车把井里的水车上来浇菜。
水车,算是中国最古老的原始农用机械,在农业发展史上,有着革命性的作用,算是“人定胜天”的例证之一。据说,水车最早在中国使用,是在三国时期发明的龙骨水车。不过,我们村里用的水车,跟三国马畇发明的水车,从外形看就不一样。
这种水车的动力是牲畜,一个铁质的大圆盘套在井口上,圆盘是个大齿轮系统。牲口套在齿轮系统上伸出的一根木棍上,通过木棍带动整个齿轮系统转动,绕着井口转圈儿。通过一系列的齿轮运动,把圆周运动转换成伸向井口下方的一根铁管内的铁链的上下运动。铁链套在一个直通井下的粗铁管里,铁链上,每间隔五十厘米左右距离,就有一个碗口大小的圆形的胶皮圈。胶皮圈略大于铁管的口径,通过铁管的时候,会把铁管里的空气排出来,铁管内部成为真空。也就是说,铁链应该是个传送带,胶皮密封圈相当于活塞,整个水车就是一个原始的真空泵。牲口拉着转盘齿轮一直转圈儿,铁链便不断的带动活塞从井底往上通过铁管,气压将井里的水压进铁管,持续的运动,使铁管里的水位一直升高,直到流出管口。从管口车出来的水,通过一个水槽流出井口,流向地头。这样的水车抽水,比柴油机水泵慢很多,但是比人工用水桶往上提要快,而且节省体力。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5 11:41:29
夏天,大坑里的水位高的时候,会超过井底很多,坑里的水可以自然流向井里边,所以水车抽水很顺畅。一旦遇到春秋天旱长时间不下雨,随着人们不断用水,和自然蒸发,大坑里的水位会下降很多。用来浇菜地的水井井底很深,跟大坑的底儿基本持平,只要坑里有水,就可以保证井里的水不干。不过,坑的边缘是斜坡,越往里走坑越深。坑里水浅了,坑中间的水,不会流向在坑岸上挖的井,靠地下水自己从井底渗处来,速度慢,供应不上浇地使用。这时,就需要从大坑水深的地方挖一条沟,一直挖到井底的部位,继续保持井底跟坑里的水畅通。
几乎所有的村子,都在大坑边上挖井浇菜地。除了水车,菜园里会有不少人劳作,大多也都是不能干重体力活的老弱病残。不到上学年龄又不能干活的幼儿,不方便跟着父母下地去,就很喜欢跟着爷爷奶奶们来到菜园。在这里,可以趁着大人们不注意,摘个茄子,拔颗大葱就是一顿美食。闲下来的时候,看看驴马拉着水车吱吱扭扭的响,瞅瞅坑里的水缓缓的从井口流出,也充满了趣味。




实在找不到一样的水车图片,只好找到个类似的充数了。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7 09:02:50
听村里的老人说,在我记事之前的某一年,夏天雨水特别大,村里的坑跟远处的河水连通了很长时间,于是,坑里边就有了不少的大鱼。秋天水位下降,没有那么深的时候,有一天白天天气比较热,下坑洗澡的大人很多。大家在大坑里游泳嬉闹,声音越来越大,坑里的大鱼受到惊动,纷纷跳起来。被这么多鱼吸引,洗澡的人开始把目标转向鱼,一边大声喊叫,一边追逐跳起来的鱼们,大有“翻坑”的架势。正在大家欢呼雀跃,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一个叫秋根的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被一条受惊的大鱼撞到了胸口,秋根惊叫一声,倒了下去。 受了伤的秋根很快被人们抬上岸,叫来一个老中医查看。老中医用尽了办法,最后摇摇头,说了一句:送医院吧。那时候人们生了病,送医院的还不太多。但是秋根一个正当年的棒小伙,又是意外受伤,家里不想就这样让他去了。于是安排人推着手推车往市里的医院送。结果,没能赶到医院,秋根就不行了。 第二年春天,看菜园的文臣大叔在坑边的井里车水浇菜园。牲口拉水车的过程当中,文臣大叔不断的发现水车的出水量越来越少。他拿着铁锹来回巡视大坑通往水井的沟,一直都没有发现哪里被堵住。文臣大叔大惑不解:哪里都没堵住,水怎么就会越来越小,这不科学啊!郁闷不已的文臣大叔,耐下性子仔细巡查,就发现水沟的一个地方水流很慢。认真瞅下去,才看见一个土黄色的活物被卡在了水沟的窄处,用铁锨轻轻一捅,原来是条鱼。文臣大叔举起铁锹,照着鱼猛然用力铲下去,只见一个半米多长的大鱼,挣扎着跳起一人多高,落下去的时候,血和泥水溅了文臣大叔满身都是。最后大鱼挣扎不动了,被俘获,是个鲶鱼。这条鲶鱼太大了,嘴上的须都有筷子那么粗,那么长。全村所有人都来看稀罕,谁都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放到生产队的泵称上一称,好家伙,28斤!原来,这家伙,就是撞死秋根的罪灰祸首!
等到深井真空井开始大范围使用,井里坑里的水越来越少,水车的身影才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7 16:12:51
第二章 建 筑
村庄最明显的标志,当然是建筑。 中国有多少村庄,没做过统计。村庄里的建筑有多少种,也不知道。不过在我们村,建筑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了。
老祖宗开始建房屋的时候就确定了,建筑基本上需要两种材料,一种是土,另一种是木材。直到现在,大学里跟建筑相关的专业,仍旧叫土木工程。可见,土木,对建筑来说,什么时候都是最重要的材料。中国一般说秦砖汉瓦,不管是砖还是瓦,基本上和现在的所有建筑材料一样,是土的变相应用。在山区有石头的地方,用石头多过用土,在石头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了石灰。 建筑总的原则是,居住要求干爽,保暖,干净。 我记事的时候,我们村还有十几座青砖瓦房,都是以前地主家的。之前,据说我们村是远近有名的富村,早年出过文举武举,有钱的人家多,总共百十户人家的村子,光地主就有二三十户。村里以前据说还有过二层的楼房,不过那是很早以前了,我没见过。土改之前,离村几十里之外,都有很多我们村的地。村里的富户多,所以会有那么多瓦房。不过相对来说,有钱人在村里毕竟是少数。所以村里的房子,还是以土坯房为主。生产队期间,大家穷富都差不多,很少有人家能盖新房。即使有盖的,也仍然是典型的土坯房。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7 19:28:01
建筑之 一 奠 基
高楼万丈平地起,盖房子需要打地基。 地基打的牢,耐得住房子盖好后的下沉,是打地基最基本的要求。为了防止夏天雨大的时候屋子里进水,或者平时泛潮,房子的地基,要求高于普通的地面。所采用的方法是,在平地上先垫半米左右高的新土。新垫上去的土是萱土,垫之前的平地也是萱土,这样的萱土,时间长了很容易下沉。盖房子之前,要把这些萱土砸成硬地,避免以后长时间雨水侵泡,导致地基沉降,影响房子的使用寿命。
跟现在盖楼房一样,打地基之前需要先开槽。开槽开的很深,不但要深于新垫上去的土,还应该深于垫土之前的平地。理论上,槽应该是开的越深越稳,越能经得住沉降,因为一般房子盖的越高,开槽会越深。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人们发现了既能平稳耐沉降,又不至于过分浪费人力的,合适的深度。
那时候的农村要盖房子,一般会提前一两年,就要把地基垫好,开好槽,等着垫好的地基在雨水的作用下自然沉降。等自然沉降的差不多了,提前一两天在开好的槽里浇上一些水,让槽里的土阴湿,就可以准备打夯了。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8 08:18:45
打夯用的夯,是个跟打土坯的石杵形状类似的石头,但是比打坯的石杵要大很多,一个人提不起来。打夯的时候,在石杵的每个角栓上一根绳子,五六个人跟举夯的一起用力,才能把夯举过头顶,然后自然落下,重重的砸在地上。打夯的几个人的用力必须协调统一,否则夯举不起来,大家都很累,效率却不高。
为了提高效率节省体力,打夯的时候,都需要专门有一个人喊号子。打夯的时候喊号子,需要一些技巧,大多带有韵律,像是在唱歌。号子喊得好,既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又整齐统一,节奏不快不慢节省大家的体力。但是喊的内容,却可能五花八门,因人而异。大多数时候的号子,都是喊的人现场发挥,想起什么来就唱什么。比如,喊号子的喊:“大家举起来呀”,大家一起唱:“嗨呀哈嗨呀”,把夯举起来。落下的时候喊:“ 别砸着自己的脚啊”,大家一起喊:“嗨呀哈嗨呀”。很多喊的人会编一些带有幽默、戏谑,或者打趣某人而又不伤大雅、或者略带黄色的内容。号子喊的好,让打夯的和看热闹的笑声不断,气氛轻松愉快,干活的人感觉不到太累。

我们这里是盐碱地,随便哪一块土地都会有一些碱性,即使表面看不出来。如果在这样的地上直接垒土坯起墙,用不了几年,土坯就被盐碱侵蚀,自然粉碎,房子的使用寿命就会太低。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延长房子的使用年限,需要把盐碱和土坯墙隔开,这就是打碱。
打碱用的是砖,从夯实的地面上开始垒成空心的墙。空心墙的宽度,略超过其上的土坯墙的宽度。空心墙一般垒到高出地面一米左右,中间的空心部位,需要用碎砖头等东西把空心墙中间填满,称为“填槽子”。为什么不用整砖直接砌墙高出地面,而用这种更为复杂的方法,我说不好。我想,除了成本的原因,大概这种碎砖头比整个的砖更耐盐碱,如果有一块被盐碱侵蚀的粉碎了,不会因为体积太大而影响墙体的整体强度。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8 12:11:05






打夯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8 12:36:47
槽子填满了,上边再用好砖把槽子封起来,打碱的砌墙部分算完工,但是打碱还没有结束。砖虽然比土坯耐碱,不过,在砖和土坯直接接触的地方,盐碱仍然可以直接传递渗透。真正的打碱,就是在砖砌的地基墙,和上边的土坯墙之间,加一层隔离物,防止盐碱传递上去。经济条件稍好的人家,都是用几层油毡叠起来,铺在砖墙上边作为隔离。当然,一般盖土坯房子的人家,根本没有能力买那么多油毡,只好用麦秸来代替。麦秸不能用经过碌碡轧碎了的,需要在打碱之前,专门准备没有轧过,直接剪掉麦穗的整跟麦秸才行。用来打碱的麦秸,长度要超过墙体厚度,在砖墙上铺成十厘米厚的一层,就可以在上边直接垒土坯了。

盖房子是每个家庭的大事,真正的百年大计,大多人家都会准备好几年,真正的万事俱备,才敢开工。平时人缘不好,或者对帮忙的人员招待不周的人家,帮忙干活的人可能就会胡乱应付,影响工程质量。甚至,遇到来帮忙的个别人,跟主家以前有龌龊,而心地又不怎么善良的,还会故意损毁主家的材料,直至“下诅咒”的现象。
下诅咒,我们这里叫“使镇”,具体方法不清楚,需要专门懂行的才会。使镇的目的是破坏主家的风水,让主家即使房子盖起来后,即便没有质量问题,也会在房子盖好以后,家庭的其它各方面不太顺利。当然,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这都是迷信,当时的人们却都相信,也十分忌讳。真有被下了镇的,需要专门的风水师才能看出来,并想办法破解。
如果盖房子的人家准备不充分,匆匆忙忙的开工,半路上却难以为继,那就是闹笑话了。等下次再重新开始,所耗费的财力物力都会成倍增加。所以,盖房子,不但反映一个家庭的男人的综合能力,还能反映出平时跟村里其他人家的关系。万事开头难,凡事讲个好彩头,打好地基,是盖好房子的前提和基础。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8 20:20:39
建筑之二 土 坯
村里的活有三大累:脱坯,盖房,拔麦子。拔麦子还好一点,只不过是折磨人,长时间弯腰不起来,腰疼而已,并不需要多少力气。打坯盖房,是实实在在需要力气的,女孩子根本干不了。所以那时候,农村人重男轻女,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试想,不管干什么力气活,每个家庭都不可能不用到其他人,大家互相帮工,你有事我去,我有事你来。如果没有男孩子,有了事帮忙的时候,可以算是有去无回,大家指望不上你家,时间长了自然感觉吃亏。
一般男孩子到了十六七岁,就不再被称为孩子,改叫小伙了。棒小伙的标志,就是能用平板车推走多少块土坯。一块高质量的土坯大概有三十几斤,能推走三十块土坯的,是不用证明的棒小伙,以后的壮劳力,一般找媳妇儿都不用太发愁。在村民的观念里,能吃能干,才能发家。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8 21:19:17
土坯,是那时候盖房子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因为就地取材,方便,不需要多少成本,不像砖还需要买。土坯也有两种做法,一种叫脱坯,一种叫打坯。脱坯用的是熟泥,打坯用的是潮土。 脱 坯,需要在头一两天,将地里拉来的粘土用水阴湿。阴透了以后,脱坯之前,用铁锹反复摔打,待水和土充分融合,粘性最大时就可以用了。脱土坯使用的模子,就是一个木制的方框,死的,不能打开。长度一尺二,宽度减半,高度再减半。
脱坯之前要先找一块平的硬地,拉一些沙土堆在旁边。脱坯的时候,地上先撒些沙土,把模子在水里涮一下,平放到沙土上。旁边的人,用平底掀铲起熟泥摔到模子里,模子里的泥满了,脱坯的人用湿手迅速抹平,直接提起模子,一块土坯算是脱好了。用水湿一下模子,开始下一个。
脱坯用的是熟泥,干了的土坯硬度足够,比潮土砸出来的土坯结实很多。不过,脱坯的劳动强度太大,又需要很大面积的平整的硬地,而且干的比较慢,很是占地方。一般人家盖房子,是用不起脱坯的,没有那么大的量可以供应。盖好房子以后,需要盘炕垒灶台,才会用脱坯。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9 08:15:28



http://img3.laibafile.cn/p/m/320818154.jpg脱坯




打坯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3-09 09:56:44
盖房子砌墙用的土坯,是用石杵锤出来的。打坯的模子和脱坯的类似,不过打坯的木质方框是活的,可以从一头拆开。打坯的模子有两种规制,长的一尺四,短的一尺二。
打土坯需要提前准备,在可耕种的粘土土地上,前一天两挑一些水洒上去,把土阴湿。在阴湿的土旁边找一块平地,砸实了,把打坯的模子放上去就可以开始打坯了。打坯需要两个以上的人配合,一个人掌杵,另外一两个负责往模子里铲潮土。
掌杵的抓一把干沙土,快速而均匀的洒在模子中间的地上和模子的四周,铲土的用铁锨把湿土铲进去。三两下土铲满了,高出了模子的边框,掌杵的的提起石杵的木把锤三下,一块土坯就打好了。然后,铲土的把模子拆开,掌杵的把地上的土坯搬起来,立着排在打坯的人身后,装好模子开始打下一块。
打土坯用的杵,是一个上宽下窄的方块石头,重约二三十斤。石块上方正中间有个圆孔,七八厘米的圆径,方便把木把装进去。木把长约四十厘米,下头塞进石杵中间的孔塞紧,上头削成方的,穿进一根横着的木棍里边。两根木棍形成丁字形状,方便打坯的人两手抓住横木的两端提起来往下锤。
当然,所谓的锤三下,也指的是棒小伙儿,力气不足的,需要多锤几下。但总的来说,打坯的效率比脱坯高很多,力气足配合又好的两三个人,一天可以完成五六百块高质量的土坯。打好的土坯可以直接搬起来摞好,相互之间留点缝隙,等着自然干了,就可以盖房子用了。而不必像脱坯那样,必须等晒干了,再一块一块立起来。
每到冬春季节,田野里都会有许多竖着码成两米左右高,向阳成半圆弧状的土坯摞,成为那时候的一道风景。冬天风大雪大的时候,坯摞,也是过路的人躲避风雪的一个临时避难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