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牛人传奇(长期连载中)

字数:12929访问原帖 评论数:4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9-02-20 00:43:26 更新时间:2022-03-02 12:37:43

楼主:AB七夜云  时间:2019-02-19 16:43:26
说到我国古代的强大朝代,很多人会提到汉朝,的确,汉朝是我国古代的强盛朝代,在各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从刘邦到汉献帝,中间发生了哪些精彩故事。
————————————————————————————————
七夜云

《汉朝牛人传奇》

【第一节:幸福的家庭】

公元前256年,在沛县丰邑中阳里,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附近,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了,他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一个主人公:刘邦。
帝王的出生,自然与常人不同,史书上说:刘邦的母亲在湖边休息,梦到了神,当时外面是雷电交加,刘邦的父亲担心妻子,出来找妻子,结果看到有一条龙在妻子身上,后来刘邦的母亲就怀孕了,生下了刘邦。
看来刘邦从出生就与众不同啊,当然这一段是后人编的,其实刘邦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除了刘邦这个儿子,他们还有一个大儿子。
多年之后,儿子们长大成人了,刘邦的哥哥继承了父母的产业,老老实实干活,但刘邦觉得干活没意思,他喜欢到处喝酒交朋友,兄弟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此刘邦的父亲经常说他:“你看你整天不务正业,将来肯定不如你哥哥”。
刘邦也不听,继续我行我素,当时是秦朝统治时期,秦朝的统治政策有个特点:就是经常征发老百姓去干活,比如长城,阿房宫等等,都是秦朝征发了大量百姓修起来的,刘邦也不能幸免,他年轻的时候,就有一次被安排到咸阳去服徭役。
咸阳是秦帝国的首都,在咸阳服徭役的时候,有一天,刘邦在街上偶遇了秦始皇的出巡队伍,队伍很庞大,前呼后拥,威风凛凛,刘邦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羡慕的说了一句:“大丈夫应该像这样才像话。”
在咸阳大开眼界之后,回到沛县,刘邦开始奋发努力,通过考试,他当上了当地的一名亭长,亭长是一种负责乡间治安的小官,刘邦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一干就是很多年。
很多年之后,刘邦悲哀的发现,自己一直得不到提拔,四十多岁了,还是一名小亭长,他不免有些灰心丧气,但是刘邦对自己的能力还是很有信心的,一般的官员他还看不上,经常找机会戏弄他们。
有一天,沛县来了一个外地人,叫吕公,带着全家千里迢迢从外地搬到了沛县,原来这个吕公是沛县县令的好朋友,这次是过来投靠县令的,来了好朋友,县令很高兴,宣布要举办一场大宴会,为好朋友接风洗尘,这个消息传出来之后,当地有头有脸的人都要来捧场,刘邦也决定去凑个热闹。
等到了约定的那一天,宴会正式开始,来的人很 多,带的贺礼有多有少,场面一度有些混乱,为了维持秩序,县令的下属萧何定了一个简单粗暴的规矩:凡是贺礼不满一千钱的,只能坐外面。
这个规矩一出来,就难到了刘邦,因为他没什么钱,但是刘邦又不想坐外面受这个气,胆子很大的刘邦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做了一个礼盒,礼盒外面写着:贺钱一万,实际上里面一分钱也没有,刘邦把这个礼盒一交,就混了进去。
进去之后,刘邦就和那些贵客们坐在一起,吕公作为县令的朋友,自然也是贵客之一,吕公就看到了刘邦,这个吕公喜欢给人看面相,而刘邦的面相很独特,刘邦的鼻梁很高,胡须很美,吕公看了之后,对刘邦说:我给很多人看过面相,像你面相这么好的,我还是第一次见,我有个女儿,希望能嫁给你。
刘邦一个大龄单身男青年,遇到这种好事,就欣然同意了,吕公就把自己的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这个吕雉就是后来的吕后
楼主:AB七夜云  时间:2019-02-19 16:56:16




刘邦画像
楼主:AB七夜云  时间:2019-02-19 16:57:54
【第2节:巧妙的攻城战】

有一次,刘邦以亭长的身份,负责押送本县的囚徒去骊山修墓,沛县和骊山之间有一千多公里,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路上要花很长时间,中途就不断有囚徒逃走,估计等到了骊山,人都跑的差不多了,到时候,作为押送官的刘邦必须要承担责任,按照秦朝严苛的法律,他是吃不了兜着走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既不想去骊山自投罗网,也无法回沛县交差,想来想去,为了找条活路,他只能去落草为寇了,所以在队伍中途休息的时候,刘邦对囚徒们说:“我现在把你们都放了,你们都逃命去吧,我也去逃命了”说完,他真的把囚徒们都放了。
当时天下已经不稳定,与其一个人独闯江湖,不如抱团取暖,囚徒们说想跟着刘邦,刘邦就带着他们,在附近的山区落草为寇,这批人就是刘邦第一批武装力量。


刘邦有了自己的队伍之后,为了多拉点人加入队伍,壮大实力,刘邦以自己为主角,编造了很多神秘事件,好让大家相信他是天命所归
比如对于刘邦的出生,就有传言说,刘邦的母亲有一次在湖边休息,梦见了神,当时外面是电闪雷鸣,天昏地暗,刘邦的父亲出来找妻子,看到有一条龙在妻子身上,后来刘邦的母亲就怀孕了,生下了刘邦
照这个说法,刘邦是龙的儿子啊,真龙天子,天命所归,跟着他有前途
除了神化自己的出生,刘邦还制造了其他的神秘事件
比如他当时因为落草为寇,需要在山里面藏身,别人去找他,都找不到,只有刘邦的老婆吕雉,找刘邦是一找一个准,大家都很奇怪,就问吕雉是怎么回事,吕雉说:刘邦藏身的地方,上空有云气环绕,按照这个线索就能找到刘邦
这件事一传开,刘邦的神秘感再次增加,在古代,老百姓往往比较迷信神秘事件,刘邦通过这些神秘事件的造势,让自己在当地的威望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他的队伍,刘邦的实力不断壮大
等到了公元前209年,刘邦47岁的时候,巨变终于来了。
这一年,陈胜吴广首先举起反秦的大旗,一时间风起云涌,百姓们早就受够了秦朝的暴政,很多地方的老百姓都行动起来,杀死秦朝官吏,响应陈胜,陈胜的起义形势一片大好。
这下沛县县令慌了,他怕沛县百姓们也把他干掉,他想宣布反秦,以便在未来的新政权里抢的先机,但手里又没多少兵,怕沛县子弟们不听他的,一时左右为难。
县令的下属萧何看穿了他的心思,对县令说:“刘邦就在附近当草寇,他手下有数百人,把他找来,大事可成。”
县令觉得有道理,就派人去招募刘邦,于是早就和萧何等人达成默契的刘邦,就名正言顺的带队归来。
后来县令仔细一想,觉得不对劲,用刘邦来管理大家,那万一刘邦反了,谁能管住他?反应过来的县令立即下令,关闭城门,把刘邦的队伍挡在了城外。
这样刘邦就不得不面对他的第一次攻城战,他很快显示出了过人的智慧。
刘邦没有强行攻城,而是写了 射进城里,信里内容是“现在各地都在反秦,起义大军即将杀到沛县,如果你们继续帮助县令守城,一定会被起义大军杀死,只有杀了县令,你们才能自保”
信把利弊分析的很清楚,沛县子弟们也早就听说了外面的动荡,于是他们就杀了县令,打开了城门,拥护刘邦成了沛县起义军的首领。
刘邦当上沛县起义军首领后,率军出去攻城略地,扩大地盘,把老家交给一个叫雍齿的人镇守。
这个雍齿也是沛县的大哥级人物,在当地的影响力不比刘邦差多少,这次让刘邦做了老大,雍齿表面上没反对,其实心里很不服,现在刘邦带兵出去了,沛县由自己说的算,雍齿的野心开始膨胀了。
正好当时魏国已经复国,魏国的老大周市派人对雍齿说:“沛县以前是魏国的领地,现在魏国已经复国,只要你带领沛县投靠魏国,就封你为候,如果拒不投降,我们就来屠城。”
雍齿本来就不甘心做刘邦的手下,现在遇到这个机会,雍齿立即宣布,沛县加入魏国,与刘邦为敌。
刘邦当时正在外作战,突然间听说老家被人端了,大吃一惊,立即率军返回,但为时已晚,雍齿已经关闭了城门,刘邦率军攻城,但由于兵力不足,攻城失败。 这下子刘邦的部队就失去了基地,成了一支无家可归的流浪军,正在刘邦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的手下告诉他,附近有一位大佬,兵强马壮,风头正劲,不如去投奔他,或许还有一线转机,刘邦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带着一百多名残兵败将,去投奔这位大佬。
楼主:AB七夜云  时间:2019-02-19 17:09:58




萧何的画像
楼主:AB七夜云  时间:2019-02-19 17:17:44
【第3节:宽容的力量】

刘邦失去基地之后,去投奔了一位大佬,这位大佬就是项梁。
项梁是什么人?他是项羽的叔叔,项羽家族在楚国是军事贵族,项梁的父亲项燕就是楚国大将,曾经率领楚军抵抗秦军,兵败被杀,楚国也被秦国灭国。
楚国灭亡之后,项梁带着小侄子项羽在老家生活,项羽那时还小,项梁教他学剑,项羽却不好好学,惹得项梁不高兴,没想到项羽人小志气大,说:“剑术只能对付一个人,我要学能对付万人的本事”项梁觉得这个小侄子很有志气,就教他兵法
后来项梁在老家杀了人,为了躲避仇家的报复,项梁带着项羽,逃到了会稽郡,秦朝的会稽郡,在今天的江苏苏州附近。
项梁这个人豪气仗义,很快在会稽郡结识了很多当地的英雄豪杰,同时他很有组织能力,能把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当地的很多大型活动都请他主持,这样项梁逐渐在会稽郡获得了很高的声望,他的侄子项羽也很厉害,魁梧雄壮,能够 举起大鼎,当年的青年都很佩服他。
等到了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先反秦之后,很多地方的老百姓都杀死当地官吏,响应陈胜,这股风潮也影响到了会稽郡
当时会稽郡的郡守叫殷通,他为了自保,也准备宣布反秦,需要找几个得力的帮手,他就找来声望很高的项梁,对他说:“我准备宣布反秦,请你和号召力也很强的桓楚一起做我的大将,怎么样?”
项梁作为楚国名将的后人,当然愿意反秦,但是他不甘心做殷通的下属,于是他将计就计,对殷通说:“桓楚现在逃亡在外,只有我侄子项羽知道他在哪,把项羽找来问问就知道了”
殷通也没多想,就同意了,项梁就出去找到项羽,偷偷嘱咐了他几句
然后项梁带着项羽,来到殷通面前,殷通刚准备问话,项梁突然说:“动手”项羽立即拔出宝剑,把还没反应过来的殷通一剑杀死
会稽郡的最高长官,突然在自己的衙门内被杀,手下顿时大乱,项羽又杀了几个人,最后没有人再敢反抗
然后项梁戴着郡守的印章,找来自己熟悉的英雄豪杰和官吏,宣布反秦,和项羽一起,带着江东子弟渡过长江,开始了反秦的征程。
等刘邦过来投奔的时候,项梁已经打了好几个胜仗,是各路起义军里实力较强的一支,当时刘邦手里只剩下一百多名残兵败将,但是刘邦情商高,很快取得了项梁的信任,项梁给刘邦补充了很多兵力,当时刘邦和项羽都在项梁手下率军作战,两人都打了不少胜仗,但风格不同,项羽的部队强横霸道,打下一个城池之后有时还会屠城,而刘邦对俘虏则比较宽容,善于安抚百姓,两人不同的行事风格,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项羽的霸道,让敌人怕他,甚至盟友也怕他,但这种怕只是因为你一时的强大武力而已,不能让人心服,不能长久,而刘邦的宽容,对百姓们的安抚和协商,才能真正让人心服,才能迅速稳定局势,利于发展,毕竟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破坏,而是为了建设。
项梁有个很厉害的谋士叫范增,在他的谋划下,项梁派人在民间找到了楚国王室的后代熊心,把熊心立为楚王,利用楚国王室在楚地的号召力,使得部队的声势进一步壮大。
然后项梁率领主力部队进攻秦军,屡战屡胜,秦军一退再退。
胜仗打多了,项梁开始骄傲自满,觉得秦军不过如此,部队的防备有所松懈,而秦朝吸取了教训,给大将章邯补充了很多兵力,章邯带着秦军,在夜里偷袭项梁的部队,项梁军猝不及防,被杀的大败,项梁本人被当场杀死。
消灭项梁的主力部队后,秦军主将章邯觉得楚军已经不足为虑,率军向北进攻赵国,大破赵军,同时另一支秦军由大将王离率领,把赵王包围在巨鹿,赵王危在旦夕,派人向各路起义军求救。
接到赵王的求救信后,楚王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大家很快达成一致的意见:现在应该兵分两路,一路去赵国救援赵王,另一路直接进攻秦国的基地关中,抓住秦王,这样才能迅速彻底的推翻秦朝,关中就是现在的陕西省中部一带,当时是秦帝国的政治中心,唯一的分歧就是:派谁去赵国?派谁去关中?
项羽因为自己的叔叔项梁被秦军杀死,急着报仇,想带兵进攻关中,但老将们都说项羽为人残暴,派他去会引起秦人激烈的反抗,而刘邦待人宽容,善于安抚百姓,派他去的话引起的抵抗会较小,拿下关中的把握会大一些,所以老将们建议楚王派刘邦去进攻关中。
楚王听了大家的建议,派刘邦去进攻关中,派项羽去救援赵王。
楼主:AB七夜云  时间:2019-02-20 16:16:24




项羽的画像
楼主:AB七夜云  时间:2019-02-20 16:25:07
【第4节:霸王的狂人本色】

上回说到,楚王为了鼓励大家推翻秦朝,立下约定:谁第一个打下关中,谁就是关中王。关中就是现在的陕西省中部一带,当时是秦帝国的政治中心,但是楚王让项羽去救援赵国,让刘邦去进攻关中,这明显是有利于刘邦率先打下关中的,所以项羽对楚王的这个安排很不满意,而且派去救援赵国的这一路楚军里,楚王只是让项羽担任副帅,主帅的位置交给了一个叫宋义的人。
这个宋义是什么人呢?他原先是项梁的下属,之前楚军多次打败秦军的时候,楚军士兵们普遍都轻视秦军,宋义对主帅项梁说:“骄兵必败,现在秦军在不断得到增援,我们要多加防范。”项梁不听,后来果然兵败被杀,这件事传到楚王那里后,楚王觉得宋义懂军事,所以派兵去巨鹿救援赵王的时候,让宋义做主帅,统领部队,让作战勇猛的项羽做副帅。
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秦国共有40万大军在赵国,其中20万由大将王离率领,在巨鹿包围赵王,剩下的20万由大将章邯率领,在对付其他赵军。项羽这一路楚军只有5万人左右,其他的起义军有数万人,但是他们害怕秦军,不敢主动进攻秦军,在旁边看着
巨鹿在今天的河北平乡,宋义带领楚军走到安阳就停了下来,安阳距离巨鹿只剩下一百多公里,但宋义似乎走累了,下令大军驻扎在安阳,一停就是40多天。
当时赵王被秦军包围,危在旦夕,等了40多天之后,项羽终于忍不住了,问宋义为什么不赶紧前去攻击秦军。
被楚王视为军事专家的宋义,搬出了一套理论,他说:“现在秦赵相争,如果秦军赢了,他们会疲惫不堪,我们就可以乘机进攻他们,一定能胜利,如果秦军败了,我们就去痛打落水狗,必然大胜,所以我们现在应该让秦赵鹬蚌相争,我们坐收渔翁之利。”宋义最后还特意强调了一下:“作战勇猛,我宋义不如你项羽,但是运筹帷幄,你项羽不如我宋义。”
否定项羽的进攻提议后,宋义怕他轻举妄动,特意下令:“凡是军中不听命令,擅自行动的人,格杀勿论。”做完这些,宋义就去大吃大喝了
让他人鹬蚌相争,自己坐收渔翁之利,看起来是高明的理论,但任何高明的理论都要去结合实际情况,同样的按兵不动,有时是等待时机,有时却会错过机会,关键就看对时局的把握,而这时的项羽就看的比较透彻。
项羽就分析说:“现在秦军依然很强大,刚刚复国的赵国还很弱,秦军很快会消灭赵国,到时秦军得到赵国的人员和资源补充,会更强大,对我们更不利,宋义作为主帅,耽误战机,不体恤士兵,反而自己大吃大喝,他不配做主帅。”
下定决心之后,项羽利用早上拜见主帅的机会,在宋义的营帐里把宋义一剑杀死,然后对外宣布:宋义阴谋反叛楚国,楚王密令我杀了他。项羽向来勇猛无比,将领们都怕他,没人敢反抗,一致同意让项羽做主帅,项羽派人向楚王报告,楚王没办法,只好接受了这个既成事实,任命项羽为主帅,统领部队救援赵王。荡气回肠的巨鹿之战由此正式开打。
项羽先派出2万人做一些试探性的进攻,结果被秦军击败,面对赵王的再次求救,项羽拿出了他的狂人本色。
项羽带领所有人马过了河,命令把渡船全部凿沉,把做饭的锅碗全部砸烂,军营全部烧掉,所有人只带三天的口粮,去和秦军决一死战。
这人被逼到绝境,往往会爆发强大的力量,现在楚军人人都知道,船没了,已经回不了头了,如果不能战胜秦军,就是死路一条。
求生的本能让楚军爆发了,包围赵王的是王离率领的秦军,是一支很强的队伍,但面对拼了命的楚军,王离的秦军扛不住了,多次激战之后,秦军被击溃,主帅王离被活捉。
当时过来救援赵王的诸侯军队有十几只,但都不敢主动攻击秦军,楚军进攻的时候,他们在旁边观战,项羽带领下的楚军爆发出的强大战斗力,深深震撼了他们,等到战斗结束,项羽召见诸侯们,诸侯们吓的都不敢抬头看项羽,项羽因此一战成名。
楼主:AB七夜云  时间:2019-02-24 18:48:14
祝大家周末快乐
楼主:AB七夜云  时间:2019-02-26 11:22:07
请大家多多评论
楼主:AB七夜云  时间:2019-02-26 19:26:41
大家好
楼主:AB七夜云  时间:2019-02-26 19:27:01
晚上好
楼主:AB七夜云  时间:2019-02-28 08:51:39
大家好
楼主:AB七夜云  时间:2019-05-05 15:16:05
在巨鹿消灭王离的秦军之后,赵国境内还剩下章邯的秦军,章邯不敢再和项羽交战,双方陷入了对峙。

进入对峙之后,双方都存在一些隐患,项羽的隐患是军粮不足,无法长期作战,章邯则不用担心军粮的问题,但是他有个更大的问题需要去担心:那就是皇帝的指责。

派出去的秦军主力迟迟无法扑灭起义军,秦二世很生气,派人来责问章邯,章邯怕了,秦二世可是杀人不眨眼啊,当初为了抢皇位,把自己的兄弟都杀光了,章邯怕秦二世怪罪自己,赶紧派使者去咸阳汇报军情

当时秦朝大权被宦官赵高控制,使者去求见他,但是赵高拒不接见。

赵高为什么不肯见章邯的使者呢?赵高这个人,靠阿谀奉承成了大宦官,为了让秦二世安心玩乐,自己把持大权,赵高对秦二世隐瞒了很多军情,现在事态严重,无法再隐瞒了,赵高怕秦二世知道真相后怪罪自己,准备拿章邯来做替罪羊,所以赵高根本就没打算见章邯的使者。

使者见不到赵高,就更别想见到皇帝了,使者也不傻,在咸阳摸清楚情况之后,就回去向章邯报告。

使者对章邯说:“现在赵高把持大权,如果我们战胜楚军,功劳会被赵高抢去,如果我们打败仗,赵高就会拿我们做替罪羊,我们也难逃一死,请将军慎重考虑。”

听完使者的汇报后,章邯动摇了,在这种形势下,再打下去是自取灭亡,不是被楚军杀死就是被赵高害死,谁都想活下去,于是被逼无奈的章邯只好暗中派出使者,联系项羽,准备投降。

项羽正在担忧楚军粮食不足的问题,突然得知章邯想投降,项羽喜出望外,立即同意,和章邯见面结盟,封章邯为雍王,为了控制章邯的秦军,项羽把章邯安置在楚军队伍里,把投降的秦军做先锋。

楚军里大部分是楚人,以前经常被秦人欺压,现在秦军投降了,楚军士兵们就乘机报复,欺压秦军的士兵,秦军士兵们不堪忍受,聚在一起说:“我们是被章邯欺骗才投降的,现在被楚军作为先锋进攻关中,如果能打进去当然最好,如果打败了,我们在秦国的亲人们肯定都要遭殃了。”秦军士兵们因此准备密谋反叛

但是秦军和楚军住在一起,人多嘴杂,秦军士兵们的密谋就被楚军将领知道了,楚军将领立即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项羽。

项羽和刘邦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是项羽一遇到麻烦,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暴力。
项羽召集众将领,对他们说:“投降的秦军人数很多,他们内心不服,如果我们到了关中以后,投降的秦军不听指挥,我们就危险了,不如杀光他们,只带章邯等几人进入关中。”

于是楚军就在夜里袭击秦军的营地,把投降的20万秦军全部杀死了。

然后项羽带领楚军向西进攻秦国,这时突然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刘邦已经占领了关中。项羽大惊失色,那么刘邦是用了什么方法快速拿下关中的呢?
楼主:AB七夜云  时间:2019-05-05 15:35:28


项羽和刘邦进攻咸阳的路线
楼主:AB七夜云  时间:2019-05-05 16:17:25
【第5节】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上回讲到,项羽在向关中进军的路上,突然得知刘邦已经拿下了关中,那么刘邦是怎么做到这么快就拿下关中的呢?

原来刘邦采用郦食其的建议,攻下陈留,利用那里的粮食招兵买马,大大扩充了兵力。

然后刘邦带兵向咸阳方向进攻,一路上攻城略地,很快打到了南阳,南阳太守抵挡不住,带兵逃到宛城,继续坚守。

宛城城池坚固,一时难以攻下,楚王当初和刘邦、项羽约定:谁先打下咸阳,就封谁为王。所以刘邦急着去咸阳,但宛城易守难攻,刘邦就准备带兵绕过宛城向西走。

这时有个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就是汉初三杰之一,刘邦的重要谋士:张良。

这里我们介绍一下张良。

张良家族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张良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韩国的宰相,本来张良可以继承父辈的事业,可是秦国打了过来,把韩国给灭了,张良也从贵族变成了平民,所以张良从一开始就对秦朝怀有国仇家恨。

为了报仇,张良散尽家财,曾经策划过一次暗杀秦始皇的行动。

当时秦始皇到东部来巡视,张良知道后,找来一个大力士,给他准备了一个120斤的大铁锤,按照规定,只有皇帝的马车用六匹马,大臣的马车只准用四匹马,张良就准备到时刺杀有六匹马的马车。

张良摸清秦始皇的行踪之后,和大力士埋伏在秦始皇的必经之路上,过了一会,秦始皇的车队来了,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由于秦始皇被人多次偷袭过,所以防备之心很重,秦始皇让所有的马车都用四匹马,这样张良就分不出哪个车是秦始皇的。

于是张良只好赌一把,让大力士瞄准最豪华的一辆车,把大铁锤砸过去,一下子把那个车上的人砸死了,然后张良赶紧趁乱逃走,但其实秦始皇并不在那个车上,张良暗杀失败。

后来反秦起义爆发,项梁拥立楚王,恢复楚国之后,张良也想恢复韩国,就去找项梁帮忙,项梁答应了他,派人找到韩国王室的后代,立为韩王,张良就去辅佐韩王,以颍川附近为地盘。

刘邦向西进攻关中,路过颍川,张良就加入了刘邦的队伍。

刘邦打算绕过宛城的时候,张良对刘邦说:“我知道你现在急着想打进咸阳,但秦军还有很多,如果我们不打下宛城,绕过去继续前进,那前面路上还有秦军挡着我们,后面宛城的秦军可能袭击我们的后方,那我们就危险了。”

这番话点醒了刘邦,他立即带兵返回,把宛城重重包围,摆出一副不打下来,誓不罢休的样子。

南阳太守一看,这下子是不可能突围了,绝望之下,太守准备自杀,被他一个叫陈恢的手下拦住了,陈恢说:“你先别急着死,我还有办法。”

兵临城下之际,陈恢还有什么办法呢?他的办法就是——谈判。

陈恢越过城墙,来到刘邦的大营,以守军代表的身份,见到了刘邦,一场改变命运的精彩谈判上演了:

首先分析当前形势,陈恢对刘邦说:“我听说楚王约定,谁先打进关中,就封谁为王,现在你停在这里,包围我们宛城,,守军们怕投降被杀,所以都决心坚守,宛城城池坚固,你天天攻城,损失了很多士兵,如果绕过宛城前进,宛城的秦军又会打击你的后方,这样你前面难以接近咸阳,后面又有宛城秦军的威胁。”


这番话直击刘邦的要害,刘邦也无法反驳,陈恢接着提出了解决方案:“你不如和我们订盟约,招降宛城,封赏南阳太守,让他继续守南阳,你带着他的部队继续向西,路上其他城池的官吏听说投降有封赏后,一定不会再拼死抵抗,你就可以顺利的抵达咸阳。”

陈恢的方案,有效的解决了双方的困境,刘邦很满意,立即招降宛城,封赏南阳太守,然后带兵继续向西走。

其实在秦朝的高压政策下忍受很久了,各地守军并不是对朝廷有多么的忠心,只是因为怕投降后被起义军杀死,现在一看,投降不仅不会被杀,还有封赏,沿途的守军就不再拼死抵抗,纷纷向刘邦投降,刘邦顺利的接近了关中。
楼主:AB七夜云  时间:2019-05-05 17:00:45
【第6节】刘邦和项羽的第一次过招

随着刘邦大军的步步逼近,秦朝的实际掌权者赵高慌了,为了自保,赵高除掉秦二世,派人去和刘邦谈判,想和刘邦分割关中的土地,各自为王,刘邦不听他的,继续进攻,打败了咸阳附近秦军的抵抗。

赵高看和谈不成,就立秦二世的侄子子婴为秦王,想把罪责都推到他身上,自己乘机逃跑。

但是子婴不像秦二世那么好糊弄,他暗中准备,突然发动政变,杀死了赵高,等政变结束,子婴把皇位坐稳的时候,刘邦的部队已经到了霸上,到了咸阳门口了。

这时子婴已经无力抵抗,只能向刘邦的部队投降,以前称霸天下的秦国,就这样被亭长出身的刘邦给灭掉了。

起义军里有很多人的亲人都死在秦军手上,现在终于抓住了秦王子婴,终于有机会可以报仇雪恨了,很多人建议刘邦就此杀了秦王子婴。

刘邦也很反感秦朝,秦朝害的他背井离乡,在山里躲藏了多年,现在秦王就在自己手中,自己该怎么对付他呢?

如果为了泄愤,当然可以一刀杀了秦王子婴,但那就属于感情用事了,项羽会这么做,刘邦不会,刘邦是一个理性的人。

面对那些喊着要杀掉秦王子婴的将领,刘邦安抚了他们,对他们说:“当初楚王之所以派我进攻咸阳,就是考虑到我比较宽容,而且杀死投降的人也不吉利,不杀秦王子婴。”

刘邦没有杀秦王子婴,而是把他交给官吏看守,这样做无疑是正确的,当时秦人刚刚投降,人心不稳,如果一来就把秦王杀死,只会制造恐慌,增加管理的难度。

秦朝皇宫富丽堂皇,刘邦看了也叹为观止,想进去住几天,被张良劝住了,敏感地点不能落人口实啊,刘邦带兵退到霸上驻守,然后为了稳定人心,表明态度,请秦国的父老豪杰们来开了个会。

会上刘邦说:“大家在秦朝的严刑峻法下已经受苦很久了,稍微说点和朝廷不一致的话就会被定为诽谤,然后被灭族,这样的日子过去了,我们和诸侯之前有约定,谁先打下咸阳谁就在关中称王,所以我应该在关中称王,秦朝的严刑峻法全部废除,新的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死,伤人和偷窃按严重程度受罚。”

这就是成语约法三章的来历,这个新的规定传开之后,秦国人都很高兴,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忍受多种严刑峻法,生活在恐惧之中了,刘邦的这一举动让秦人很感激,都支持他在关中称王。

这时有人就对刘邦说:“关中地理位置好,易守难攻,现在听说项羽正带兵向关中前进,如果他来了,关中恐怕就不是你的了,应该派兵守住函谷关,挡住项羽,然后自己在关中招兵买马,壮大实力。”

刘邦觉得有道理,就照这个方案去办,派兵守在了函谷关,那么刘邦能否阻止项羽入关呢?
楼主:AB七夜云  时间:2019-05-06 08:40:08
请各位朋友帮我顶一顶
楼主:AB七夜云  时间:2019-05-06 09:04:20
自己顶一下
楼主:AB七夜云  时间:2019-05-06 09:28:17
上回说到,在起兵反抗秦朝的众多起义军里,刘邦第一个占领了咸阳,然后派兵守住函谷关,想拦住项羽的部队。

函谷关是我国古代的著名关口,在历史上有2个函谷关,一个是秦代函谷关,一个是汉代函谷关,这里我们说的是秦代函谷关,在今天的河南省灵宝市。

函谷关在秦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在战国后期,秦国国土已经扩张到了函谷关以西,秦国的不断扩张,严重威胁了其他国家,为此韩、楚、赵、魏、燕5国曾经策划过一次联合进攻秦国的行动。

因为秦国边界大多有山,在那个时代,想翻山越岭的运输粮草是非常艰难的,只有函谷关那里比较好走,所以五国联军打算从这里进攻秦国。

其他国家知道函谷关好走,那秦国当然也知道了,所以早就做好了准备,函谷关的北边是黄河,南边是悬崖,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且秦国很清楚,函谷关一旦失守,秦国将无险可守,所以秦军在函谷关全力防守,五国联军人数虽多,但各有各的打算,都指望别人出力,自己保存实力,人数虽多,但人心不齐,所以最后秦军在函谷关挡住了五国的进攻,把他们打退了。

但是现在不一样,攻守双方换人了,现在防守函谷关的是刘邦的部分兵力,进攻方是项羽统一指挥的40万楚军。

所以历史没有重演,楚军轻易就攻破了函谷关,很快抵达了咸阳附近。

这下刘邦着急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刘邦这边又出了个叛徒,刘邦手下有个左司马叫曹无伤,这个人看项羽实力强,就想换个阵营,投靠项羽,他就偷偷给项羽通风报信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还要把秦国的宝物全部占为己有。”

项羽一听就火冒三丈啊:我项羽是贵族后代,消灭了秦军主力,你刘邦算什么!项羽立即下令:“明早大家大吃一顿,然后去消灭刘邦!”

当时双方的兵力对比是:项羽有40万楚军,驻扎在鸿门,刘邦有10万部队,驻扎在霸上,双方距离只有20公里左右,项羽兵力是刘邦的四倍,而且楚军刚刚在巨鹿之战中大获全胜,士气正盛,战斗力爆表,如果真打起来,刘邦凶多吉少。

关键时刻,刘邦运气不错,虽然他这里出了个叛徒曹无伤,给他引来了祸患,但项羽那里也不是铁板一块,一个人的出现让事情有了转机。

这个人叫项伯,是项羽的叔叔,他和张良关系好,张良在刘邦的阵营里,项伯不想看到好朋友被杀,就连夜找到张良,把项羽明天要进攻的消息告诉他,叫他赶紧逃,不要陪刘邦一起死。

没想到张良很忠诚,没有独自逃命,而是把项羽明天要进攻的消息告诉了刘邦。

刘邦一听,头都大了,自己现在的实力自己清楚,根本打不过项羽,刘邦就问张良该怎么办。

张良说:“现在只有一个办法,项伯是我好朋友,我们只有拜托他去给项羽做工作,说你不敢背叛项王。”

刘邦情商高啊,立刻就反应过来,赶紧把项伯请进来,毕恭毕敬的接待他,为了把他拉到自己这边,还和他结成了儿女亲家。

然后刘邦解释说:“我到关中后,封存财宝,等项羽将军的到来,之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只是为了防备盗贼而已,我从来没想过背叛项羽将军。”

这些话当然是瞎扯啊,但是项伯本来就意志不坚定,现在又被刘邦拉拢成了儿女亲家,他就站到了刘邦这一边,答应帮刘邦转达,双方还约定:刘邦明早去跟项羽认错。
楼主:AB七夜云  时间:2019-05-06 09:45:10
然后项伯连夜赶回去,把刘邦的话告诉了项羽,可能是刘邦的人格魅力太大啊,项伯完全站在了刘邦那一边,帮他说了很多好话,最后特意对项羽强调:“如果不是刘邦先占领关中,让秦国崩溃,你又怎么能轻易的进入关中呢?现在别人有大功还要消灭他,这不仁义啊。”

项羽这人虽然强横,但是他喜欢感情用事,怒气来的快去的也快,几句好话一听就不生气了,答应不进攻刘邦,明早等他来认错。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带了一些随从就来了,一见面就对项羽赔罪道歉,态度很谦虚,项羽很满意,火气也就消了,请刘邦吃饭。

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就此开始。

项羽的谋士范增,一直认为刘邦是个潜在的威胁,坚决要铲除刘邦,所以他在宴席上多次暗示项羽,要他下令杀刘邦,但是刘邦谦虚的态度,把项羽给忽悠住了,项羽不愿下令杀刘邦,对范增的暗示置之不理,范增一看,这直接下令杀刘邦的方案A行不通了,他又拿出了方案B。

方案B是什么?就是借刀杀人,范增跑了出去,找来一个叫项庄的年轻力壮的将军,叫项庄进去舞剑助兴,找机会刺杀刘邦。

关键时刻,刘邦的人脉再次发威,儿女亲家项伯站了出来,他知道项庄来者不善,但又不能说破,于是他也出来舞剑助兴,用身体护住刘邦,让项庄下不了手。

但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张良赶紧出去找帮手,当时樊哙陪他们一起来的,张良就叫樊哙进去救刘邦。

樊哙是个猛将,他拿起宝剑和盾牌就往里冲,门口的卫士想拦住他,被樊哙直接撞倒在地,然后樊哙就闯进了鸿门宴。

项羽正在吃饭呢,突然看到有个人闯了进来,拿着剑和盾牌,气势汹汹的瞪着自己,项羽立即警觉的握住宝剑,问:“来的是什么人?”
张良赶紧解释说:“这是为沛公驾驶马车的车手樊哙。”

因为刘邦出身于沛县,所以他的手下都称他为沛公。

项羽看着樊哙这气势,知道他也是个猛将,顿时有种英雄惜英雄的感觉,就和樊哙聊了起来。

樊哙是个爽快人,聊了几后,他直接把话挑明说:“因为秦朝残暴,天下人都起来反秦,楚王约定:谁先打进关中,谁就是关中王。现在沛公首先占领关中,封存财宝,退军到霸上,等待项王的到来,之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只是为了防备盗贼,沛公是有大功劳的人,而项王你相信小人的话,准备杀了有功之人,这么做和残暴的秦朝有什么区别?我觉得大王你不会这么做。”

项羽被他说的无话可说,半天后冒出来一句:“请坐。”樊哙就坐到了旁边,被他这么一闹,项庄的舞剑助兴也就停了,过了一会,刘邦借口上厕所,溜了出去。

刘邦出去后就不想回来了,项羽等了半天,看刘邦还没回来,就派人去请他,刘邦已经被吓的够呛了,没回去,招呼都没打就跑了,项羽估计喝多了,也没有继续追究。

就这样,靠着自己的随机应变和下属的帮助,刘邦从鸿门宴上有惊无险地逃了回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