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ina Han游学俄罗斯

字数:199597访问原帖 评论数:938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6-08-25 08:47:00 更新时间:2021-08-20 07:22:44

楼主:转角逆光  时间:2018-04-03 13:10:58
吃饭几近结束时,收到老板娘的信息,告诉我周一不用再过去工作,团队的常驻翻译周一会抵达。这对我倒没什么大影响,不赚那一天的翻译费也不打紧。但我却不能和另外3个人当面道别了。我给团队唯一的女医生发消息:“都没来得及和你好好道别,感觉你特别好相处,你们每个人都很随和!”她回复我:“认识你真好,常联系!”“我也有同感!”也给按摩师写道:“小马哥跟你说一声再见!感觉你很好相处,这些天一起工作挺顺畅的,平常和你聊天也很愉快!希望以后和你、和你们能再见面!”他回我:“虽然感觉很遗憾,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所幸现在互联网很方便,我会随时关注你微信的,以后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见面,我们还会在俄罗斯来回跑。毕竟在人生中能够相遇都是缘分,以后有需要帮助的地方尽管说,能力有限但我会尽力而为!能认识你很高兴,希望你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阿门!哈利路亚!” 哈哈!
做过这么多次临时翻译,这是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和来到俄罗斯的中国人最交心的一次。
楼主:转角逆光  时间:2018-04-07 16:15:02
@邻家2012 2018-04-07 00:26:39
真不错,作为同样在罗屯已经呆了两年的我而言,不得不说这才是有意义的生活啊。。。。很荣幸看到这样纯粹的生活表达方式!很高兴认识你,我是ДГТУ的,距离优服不远,可惜在那场中俄网络媒体年会的时候没注意到你,遗憾啊。。。。
-----------------------------
呀哈 没想到天涯里还会有本地留学生!谢谢你打赏!媒体年会的时候人不少,估计碰面了我们也不能认识啊。顿河对面体育场这张照片是去年夏天前后拍的吧?那时候还没建好呢
楼主:转角逆光  时间:2018-04-07 17:30:54
我又想起在康复中心工作时的几件小事。
一个小女孩叫Milana , 她不会说话,不能自己行走,两脚脚掌不能与地面贴合,只能在家长的搀扶下用脚尖行走。那天做完最后一项医疗体育,她哼哼唧唧哭了起来,妈妈抱过她放在沙发上。我猜小女孩是累了。Milana每天要做四个项目,每个30/40分钟,她还那么小,怎能每天都承受得住呢!妈妈蹲在她的面前,拿出水来给她喝,她喝过还在哭,妈妈问:“Milana你怎么了?你为什么哭?你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你跟妈妈说。”简短的几个问话,让我心生敬畏:她和孩子对话的口吻,并不像我们国内家长那种或宠爱或训斥,而是平等地在对话、商量,这种我在国内真的没见到过。
还有一位妈妈问我中国家庭一般有几个孩子。我说,从80年代计划生育开始,原则上每家一个;近两年开始开放二胎了。她问:那以前如果生了二胎,真的是要罚款吗?我:真的。她想起M医生家里是三个孩子,问他当时真的被罚款了吗。M说:“罚款6000人民币。” 这个妈妈便开始讲俄罗斯的“优待政策”:如果生了二胎,现在国家一次性会发放45万卢布(今天1人民币≈9.22卢布);如果生了第三胎,一次性再发放45万卢布,还会分的一小块地皮;他们可以把这些钱用于家里装修或扩建;如果妈妈放弃了工作而在家全职照顾孩子,国家每月再给8000卢布补助。关于她女儿的病,她提到,并不是她把孩子生得这样,而是在幼儿时接种疫苗后,才出现的。也不是疫苗不好,可能是每个机体的适应情况不同。
有一个中学生,长得白白净净,有点肉乎乎的。一天他做完针灸,问我:“Galina能问你一个问题吗?”“可以啊。”“你是哪国人啊?”我不禁笑了,暗喜:“我是中国人啊。”哈哈哈,被怀疑国籍,就是对我语言水平的赞美[捂脸]
楼主:转角逆光  时间:2018-04-13 03:28:11
我以为康复中心的工作就此结束,我也快要毕业离开,互相不再会有交集。没想到老板娘倒为我“锦上添花”!
今早一起床,看到小杨的留言:“出事了。老板娘说咱俩有事[委屈],说我把你睡了[抓狂],她说你吃饭那天到半夜才走。”
我看了倒没生任何人的气。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无需心急自清;和老板娘不会再有合作,无所谓她怎么说我;小杨是男性,他又不会“受委屈”。我问他:“我都不生气,你怎么这么生气?你怎么知道她这么说的?”小杨:“我可没你心大,是管理我们的Y说的!” “那严重了!”如果被反应到他们管理层那里,怕是会影响他工作吧。小杨:“这老板娘还说我们天天喝酒。真是生气。” 这老板娘是不是二逼啊?我那天下午3点到那里,先到医疗中心那栋别墅去打招呼,老板娘彼时没在,老板娘的妈妈、做饭的姐姐在,我跟她们简短聊了几句就到旁边的小别墅,小杨、队长、针灸师住在那里,我们喝酒聊天;快天黑的时候我准备离开,又到医疗处的别墅去打招呼说再见,彼时老板娘一家在吃完饭;告别后小杨把我送到公交站他便返回了。这老板娘挑事儿么?怎么就能说我半夜才离开?!当天要是真有事,我还能主动去打招呼?!真是不长脑子!
小杨:“我同事们都知道了。”我:“知道谣言还是知道实情?”
小杨:“谣言呗。我现在有点迷茫了[晕]” “我靠!” 小杨:“他们要是信了,他们脑子也有问题。”我:“他们要是信了,那就不值得我交。”我问他“事发”时是什么情景:
昨天他们准备转战下一个城市。当时老板娘、医疗队管理层Y(会俄语会汉语)和所有医生都在场,老板娘问Y:小杨和翻译Galina发生关系没有?Y扭头问“当事人”,小杨一听惊呆无语了!
我跟小杨说,这个女人上次就诬陷我,说我跟医疗队老板告状。我都不知道老板是谁我找谁告状去?!妈的智障!
我怀疑这老板娘不敢直接和医生们正面“交涉”,拿我这无关紧要的外围翻译来挑事儿。上次她私组医疗队的事情败露,说我告密,拿我做挡箭牌;这次她可能嫌这几个医生中有人爱喝酒,又拿我来起事端!
我估计他们要午休时,给队长发消息:“听说有我的‘花边新闻’?”队长:“老板娘有狂躁症,你别理她!”还好他们头脑清醒。
楼主:转角逆光  时间:2018-04-17 17:58:06
刚刚在厨房刷碗,只听宿舍门开了。我们所有人都在宿舍,正纳闷会是谁。我擦着手走出来,只见一男孩边穿鞋边自言自语:“不对不对……”他抬头见我,忙说“不好意思,走错了……”笑容腼腆而略囧。我笑道:“没关系。”他走出去后室友都忍不住哈哈笑。
我讲给好友,我们玩笑道:

这里学生宿舍都是这样,一栋楼里某层住男生,下一层住女生;而不像国内很严格的一栋楼只能一个性别。在大俄这样也并没有什么混乱现象,因为不足为奇。
楼主:转角逆光  时间:2018-04-22 03:34:45
医疗队转战下一个城市已10多天。
今早小杨给我发消息。他想让那里的负责人告诉厨师,他不吃肉,以后他那份餐里肉和鱼都不要放了。他把翻译软件的译文发给我,问对不对。还给我发了个红包。我看译文大意上差不多。写了一个更通顺的说法给他。
我都没跟他有任何客套,只发了译文。红包自然没接。我就费解了:团队明明有翻译,当面说一句就能解决事儿,还舍近求远来问我!?对于这种情况我一点都不爱回答。
前两天他想注册VK,截图问我怎么填写。我说,远水不救近火,你不能明天问问翻译或者问哪位家长么?
今天中午他又来消息还配图:你是不是没说明白啊?你看又给我上鱼了。
我看了一眼,手机扔一边儿去了。翻了个白眼:这么简单一句话我要是说不明白,还当什么翻译?!
出现“事故”就该翻译人员首当其冲么?就不想想:可能是你拿错盘子、坐错位置了呢?可能是负责人忘了告诉厨师呢?可能厨师已被告知但一时忘了这茬呢?
问题可能出现在任何环节。怎么自己不能沟通就觉得问题一定出在“沟通桥梁”上呢?真是不讲理!
后来他说,他亲自把译文给厨师看了。果然是厨师并不知道。
楼主:转角逆光  时间:2018-04-24 19:29:22
自从去年9月初听过一场露天的交响乐演奏(518楼提到过),就一直惦记着,直到昨天才找到所谓的机会去听。
第一曲是“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5 in E flat major),贝多芬创作,被赞为“有史以来最独一无二、最天马行空、最传神,最难的协奏曲之一”。第二曲是“C小调第1号交响曲”,作品68,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创作;配器包括 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管、低音巴松管,铜管乐器:圆号、小号、长号,打击乐器:定音鼓,弦乐器: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勃拉姆斯自称从草稿到最终完结长达21年,如此漫长的原因有两个:勃拉姆斯对自己的挑剔,导致他常常毁掉许多以前的作品;其朋友和公众期望他继承“贝多芬的遗产”,这一潜在的标准使勃拉姆斯感到自己不能对《第一交响曲》掉以轻心。(摘自百科)
其实音乐我不懂,五线谱都不识。但上次在心底留下的震撼还记得,所以一直惦记着能去音乐厅。
那天我提前一站下了公交车,因为车上闷得人发晕,我想走一走,尤其在这暖春的午后。这里的春天风大,虽然太阳照得暖,但因为有风很多人仍然戴着帽子;早晚特别凉,正午偏热些。如果哪天风住了,那该是盛夏了。
普希金步行街路口,大妈在卖花,花篮里是郁金香和鸢尾花,是这里最常见的品种:

(偷拍得太模糊了,就该大大方方地拍)
来到音乐厅,和其他人一样,把外衣寄存在衣帽间。脱下外套,女士们的标配是丝袜、裙子、红嘴唇,男士们穿得也略偏正式,有质感的衬衫或薄毛衣之类。
“钢琴协奏曲”的钢琴家来自莫斯科,是一个1991年出生的女孩,毕业于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海报上看,大气端庄:

18:00铃响,大家入座。演奏家们登台,观众鼓掌欢迎。主持人介绍了一些关于作曲家及曲子的创作背景。我环顾发现,观众数量和我上次看芭蕾舞剧《天鹅湖》比,少太多。台上演奏家有40-50人,而观众不过150-200人,楼上包间空无一人。介绍完毕,主持人请出指挥家和钢琴家,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钢琴家坐好,看到指挥家的手势,琴声起。那瞬间,我木住了,竟热泪盈眶,像是眼前这片空间突然被压缩成面,仿佛她在我面前演奏一般;我清晰地看到她那被灯光打射的白皙修长的手指,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手指在琴键上舞蹈”;我很强烈地感受到,音符把我的心田当作了春天的田野,旋转着,欢歌着……
指挥家指挥得特别有力道;曲至高潮时,我都怕他用力过猛而晕倒,此时钢琴家的身体也随着曲调而强烈摇晃,他们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在演绎。

光线不好,又稍有距离,手机拍得并不清晰。抛一张音乐厅之前拍的照片:

曲子大约有40分钟,结束时,观众席的掌声足足响了两分钟,年轻人喊“Bravo!”,我双手都拍疼了。钢琴家谢幕离席退场,见掌声还未退去,又两度返场致谢,即兴又为大家演奏了一段;观众再次送出不断的热烈的掌声,她退场、返回、鞠躬、退场,掌声才止。有20分钟休息时间。
快要到5月9号胜利日(前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的纪念日)了,休息厅里张贴了中小学生写给自己曾祖辈的感谢信:

音乐厅休息室的装潢很苏联:

第二曲分作3小段,中间有几秒钟的空隙,但我发现并没有人因为一段的结束而鼓掌,才明白鼓掌只在曲终。
散场时,看到有两个人在桌旁写什么。原来是给指挥家、演奏者的感谢信:


一对60多岁的夫妇边走边聊今天的感受。女士那黑亮的提包和皮鞋吸引了我的眼球--她可真不服老啊!
楼主:转角逆光  时间:2018-04-24 20:16:36
周日那天汉语课结束,去了室友Salita的新住处。
她叫我去吃饭聊天。她已经完全适应了新住处,平日里工作,周末时煮饭,把下周工作日的伙食备好。她的房间其实没有床,而是能拉开的一个沙发床。俄罗斯很多人家里都是这种,他们并不介意。她添置了一些简单的家具,小房间很有生活气息。
她煮了面,做了肉酱,拌的凉菜沙拉。肉酱味道好极了,可以开店的水准!

她说和住了将近两年,都没学会几句汉语,让我教她,说不定哪天认识中国男孩子了呢!她让我教:你好,我叫Salita,你多大,你家有钱吗?哈哈 开玩笑的
楼主:转角逆光  时间:2018-05-02 03:44:19
(刚刚在飞机上写的,落地又补充一点)
我坐飞机的次数并不多,每次都挺欢喜。此刻在飞机上,去圣彼得堡玩几天。
罗斯托夫新机场的宽敞大气倒显得人很少,没需要排队直接托运了行李(汉语在退化! “托运”这词想了一分钟才憋出来)。距离登机时间还有1小时40分钟,环顾看到了вкуснолюбов,决定去吃点东西。
点了餐坐下,发现旁边是两个韩国妹子,和她们比,显得我特别土。韩语音调真好听,感情浓浓的,像在看韩剧。
上午听说圣彼得堡在下雨,看照片路人穿着羽绒服。排队候机时发现,很多人手里都拿着厚外套,我包里也装着。要知道罗斯托夫白天已经穿短袖裙子了!
准时登机。飞机在跑道上滑行着,滑行着。我感受着自己的呼吸,头紧紧靠在椅背上,只等飞机离地的瞬间。那感觉就像,去医院扎针,很怕而不敢看针头,闭着眼发着抖等待细针刺入的那一刻。让我们害怕或不舒服的,正是那瞬间——离地时心口似巨石重压;有婴儿的哭声响起。
飞机渐渐升高,看到绿油油的草地,大片大片;看到细长长的河流,蜿蜒曲折。飞机一路向北,夕阳在我的左手边,红彤彤的;我看见地面以上的光圈,浅蓝色、淡黄色向橘黄色渐变;阳光照在机翼上,也是这样的颜色变化。
飞机向左歪了身子,我明显看到了地球表面的弧度。
这一切都蛮普通的,可我觉得挺美。
圣彼得堡天黑得更晚,但飞机追不过太阳。
没想到临近彼得堡的上空,倒是有光亮的。彼得堡的“白夜”快来了。
城市上空有厚厚的云层,挡住了天边的光,落地还是黑天。
楼主:转角逆光  时间:2018-05-09 22:56:17
今天是胜利日,纪念战胜德国法西斯。记得去年今天我睡懒觉,没能看到阅兵。今年勤快,却发现到了广场也一样看不到--四周有围栏,栏外一层一层的观众赌得严严实实,根本看不懂前面开过去的坦克、军车和走过去的军人队伍。在VK上找到广场当时的盛况:



队伍过去后是游行,Бессмертный полк, 叫“不朽军团”或“不朽团队”. 人们举着先辈、先烈的照片走过;队伍里有人带领喊口号,人们就接着喊“ура”(乌啦, 万岁). 有一位老战士举着斯大林的照片,外围的人们看到,跟他打招呼,他也自豪地回应;还有人还背着手风琴,他周围的人都边走边唱。


楼主:转角逆光  时间:2018-05-10 00:41:22
我向广场走去时,穿过公园。今天,几乎人人配戴乔治丝带(георгиевская лента),有些人还戴上船形帽(пилотка),小孩子们直接穿上了制服。我把相机对着一对兄妹,哥哥大方地招呼妹妹看镜头:

(我猜他们有土耳其血统)
年轻女孩子们:

广场对面的楼体上巨幅宣传画:

乔治丝带随处可见,橙黄色代表火焰、黑色表示硝烟。
前45分钟的阅兵仪式我一点都没看到。恐怕只有坐在爸爸肩头的孩子们能看到,有些孩子像讲故事一样给爸爸解说。后面的人群也和我一样,就只能听声音。我拿着相机随意走,看到一个小妹妹好漂亮:

一个小女孩竟严肃地敬礼,然后直接站在了爸爸的肩膀上:

还有一个小男孩和爸爸站在梯子上,真有先见之明:

有些人在围栏前面站了一个小时,可能看腻看累了,逐渐有人离开。我便见缝插针地一点点向前移动,终于挤到了最前面:


大部队过去后,人越来越少,管理也渐松,我不知不觉地也混迹到队伍中,回头抓拍几张。有一位爷爷看我在拍照,让孙女停下来,看着镜头:

后来走到普希金步行街去。那里有民族乐队在演奏,特别优美,没听过那种曲调。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儿子听得好专心,这画面在俄罗斯特别经典而又常见:


在市图书馆门前,有人在唱军旅歌曲。路过的行人驻足,一起唱起来。刚好唱到《喀秋莎》,旁边的一位爸爸唱得响亮又认真,那场面真暖心。
楼主:转角逆光  时间:2018-05-13 01:14:56
从圣彼得堡回校后,照片已整理好,但还没写游记。因为有两个实习报告要写,月末还将有一个国家级的考试。我特别不想写也不爱准备。
这几天天气超好,几乎都是天朗气清,白云朵朵。只觉得即便有不开心的事,望望天空都会心情大好。这样的天 随手拍都很美,去学院的路上(后面建筑是化学系教学楼):
楼主:转角逆光  时间:2018-05-13 02:23:04
顿河自东向西流经本市这段,河上有4座主桥、2座小桥。我今天去了最西的小桥边,那算是顿河的支流。
市民散步最常去第二座桥附近,那里靠近市中心;桥直通对岸新建的体育场。还有一个月世界杯就开始了。
其实今天还是懒得动手写实习报告,只觉得外面的好天气在召唤我拥入它的怀抱。便坐车去河边。下车的地方是个小集市,胃又怂恿我吃点再走,于是买了肉饼。听到不远处有孩子的打闹声音,便走到小区里面,看到几个7、8岁的男孩女孩在树荫下面点燃了一点点枯树枝,又赶紧灭掉了。他们玩耍的地方用石子围住,仿佛在宣召:这是我们的领地!我在旁边吃着、看着他们嬉闹,心想,回国后,我会想念这里的单纯和欢乐。
一个小女孩有点胖乎乎,跟其他伙伴说,有人在看我们。我笑笑。她把石子“加固”摆好,对我道:“请您离开。”我笑了,站远些。不时看看他们,也看到旁边一直肥猫在觊觎地面上啄食的鸽子。一位步履蹒跚、围着头巾、穿着老式碎花裙子的奶奶摸了摸肥猫,猫咪尾巴上的毛直立起来,鸽子被惊动飞走了,奶奶拍拍手,可能也觉得这野猫不很干净……
这时小女孩开口问我:“姐姐你叫什么?”我扭头看她还没开口,她:“难道不是姐姐是阿姨?”我笑道:“是阿姨。我叫Galina. ”孩子们后来有的骑自行车、有的踩着滑板,都跑开了。
我向小桥边走去。
桥上很多大叔在钓鱼。靠边的两个钓竿被支在那里,并没人在旁守着。我听竿顶的铃铛响了,以为有鱼上钩,喊他们来看。居然没人理我。铃铛响得更厉害,觉得桥面隆隆响在晃--吼吼,是货车经过带动的。钓鱼大叔肯定在想:“这个蠢货”[捂脸]
天气真好!

返回的路上,经过一些小食杂店、饮品店,在一处门口第一次亲眼见到这样的自行车:

(回来后才想起,应该把店铺一起取景)
一辆很旧的绿色小车驶过:
楼主:转角逆光  时间:2018-05-25 20:32:00
懒了很多天,今天终于肯续贴。
下个月25号就要毕业典礼了。
毕业包括两部分:国家级考试和毕业论文。昨天考试刚结束;答辩在下月中旬。
考试事先给出题库,24个普通问答题,14个案例分析题。题库是5月8号那天给出的,而考试在22-24号,恐怕只有天才才能背得完!何况问答题每个都相当于有三个小问题,一页A4纸都写不完,而如何又能全背熟去参加考试呢?!
不知道其他学院怎么样(估计差异不大),管理学院的考试,学生们从来都是把手机放在下面抄的,老师其实心里也清楚。真不知这考试还有什么意义。
这里和国内考试形式不同。以这次为例,24+14个问题分别印在不同的题签上,背扣在桌面上,学生自己抽取,每人作答一个问答题和一个案例题,一小时后,把写下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给老师听,老师当场在记分册上给出分数。好在这次考试把学生分成3组、分为3天完成,要不然一共28个学生恐怕要耗一整天。
这种形式有好处:当场可以知道成绩,不用担心地等待;也有很大的弊端:以往期末考试时,有的老师没把学生分批次,一对多,那么多学生在教室外等着轮到自己,等得大家躁动不安。这种老师就是典型的俄罗斯人一根筋那种,等烦了就让我很讨厌他/她。
昨天考试后,监考老师让大家回到教室,告知成绩。一共8人,一个人得“优”,四人得“中”,老师居然很给面子地给了我“良”,简直没敢相信--我一个外国人比他们本国人分数好--何以服众[捂脸笑]. 是因为我作答的时候自己“胡诌”了几句?不过很可能是老师们照顾我~
读书求学的时光只剩下一个月了。
之前友人问我毕业后更倾向在俄罗斯还是回国。我说,最理想是就职国内公司,外派到俄罗斯。他问为什么喜欢在俄罗斯生活,我想了一下,想得很肤浅:我对那种高楼林立、夜晚看不见星星的大都市并不向往;像罗斯托夫这样城市规模排在大俄第十左右,这里没有鳞次栉比的大厦,所以没有四角的天空;这里人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雾霾天气,晴朗的傍晚常常可以看到火红的夕阳和艳丽的霞光;我已经两年没有登录国内那些购物网站了,两年没有过拼团、抢购,越是越远离这些,越觉得这样的生活简约、简单又真切;商场里的春秋装衣品和质感特别好,价格合理,不会像国内商场那样动辄成百上千,即便礼服,大约也只200-500RMB;俄罗斯人的聊天中,房价、停车费从来不会成为主要话题,因为这些并不高得离谱;在这边的工作也会和中国同事接触,远没有国内办公室那般的勾心斗角--环境简单了,人也简单了。这里更符合我想要的生活节奏与生活状态。
我跟朋友说,要回去了,既激动又胆怯。和家人朋友离别两年,很想念、也很心疼父母;而另一方面,我很害怕回去,最怕周围的人山人海和城市的拥挤堵塞。这两年,国内还出现很多新事物,我回去怕是要像村姑进城的状态。比如其中有一样我挺想不通的:好友说,现在即便卖菜的摊位,也设置了手机扫码支付。我纳闷地问:“那我今天买菜花了10块,明天花20块,每次都不一样啊,怎么办?”朋友:“你扫码后,直接输入要付的金额。”我:“就是说不用添加好友就可以直接给对方付钱?”“对!”我还是想象不了。另外和国内朋友们群聊时,他们讲的很多梗或者一些流行语,我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我本就不常上网“追踪”这一类东西。这些搞的我在外两年,倒像离开十年似的。
曾在俄罗斯留学的一个好友问我:“会不会舍不得大俄?”我:“没有什么舍得、舍不得,该继续前行了。”
楼主:转角逆光  时间:2018-05-28 04:55:34
昨天起得晚,感觉什么都不想做,很想到郊外透透气、散散步。但昨天风特别大,甚至吹得感到冷。但我又想起最近俄罗斯社交网站VK上,很多人在一处“灯塔”取景上传的照片还算美,也想去看看。扭头又见外面剧烈摇晃的树枝而有点却步;可我还是不想闷在房间里……如此徘徊犹豫了好久,终于下定决心、把相机塞进背包里,查看电气列车时刻表,出门了。
记得去年夏天去塔甘罗格那次,电气列车(электричка)内部还显得旧(515楼有照片),这次乘坐这列却是全新的。估计还是“世界杯”带来的福利。

在Мержаново一站下车,回走700米就到了。从岸上高处俯瞰灯塔:


这其实是去年才建成的,是一个电视剧剧组为拍戏而建;这个月在俄罗斯的“朋友圈”传开。之前有人冬天拍过,早春拍过,意境都不一样(下面两张来自VK):

在岸边停靠了很多私家车,没想到如此大风天气,居然会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有此“雅兴”;甚至有全家在树荫处野餐,还有几组人专门来此拍写真。比如这个穿宝蓝色礼裙的姑娘(个人觉得如果她胸力挺些,照片会更漂亮[捂脸笑]):

再比如这个和我一同下车的姑娘,她和同伴采了一束野花;当我和她的同伴一起举起照相机时,她笑着看向了我:

还有一位准妈妈穿了大红裙:

抓拍到一个可爱漂亮的小女孩:

玩转了一个小时,拍够也看够了。我查了一下列车时刻表,下一班要一小时后,而我不太想等那么久。而且电气列车时速很低,隔几分钟就停一站,等到了宿舍肯定已天黑。岸边这么多私家车,我又动起了搭顺风车的心,Hitchhiking走起!
前方先有3辆车开走了,而我离得有点远,不可能去拦。过几分钟身后一辆车开出,我竖起标志性的搭车手势,司机缓缓放下车窗:“不好意思,姑娘,满载了。”“没关系,谢谢您!”又过了十分钟,几辆车开出,有的看上去是满员,有的是2、3个男性,我没敢拦,有的驶过我却没好意思拦。又过去10分钟,一辆普通很旧的本土车开出来,近了我见是一对50多岁的夫妇,大叔缓缓停下,我问:“您去市里吗?”“去啊。”“可以带上我吗?”“当然可以。” 哦耶,成功!
夫妇两人很健谈很开朗,他们问我这问我那。大妈还给我推荐附近小城有什么可看可去之处。大妈刚才游览时采了很多野花,她自己挑选不同的花式捆成一小束,送给我,我下车时给了她一个拥抱。
楼主:转角逆光  时间:2018-05-30 04:42:17
昨天和两个妹妹W, G去中餐厅吃饭了。餐厅在我们宿舍区附近,好像开业半年吧。我们三人去年8月末在“东方市场”的中餐厅一起吃过一次(513楼有提到),隐约听说这两家餐厅老板是同一人。
其实“一起吃饭”这句话我和她们已经说了5个月[捂脸笑]. 并非我迟迟不兑现,有原因:
想请W,是真心要请。因为元旦在莫斯科时,那顿中餐是她请我(574楼讲过)。当时她坚持要付,我没再执拗,答应回罗斯托夫后找时间请她。回来以后各自都有事做,我们都有课业、有工作,一直没找到契机,但我一直记着。前几天她问我什么时候毕业回国,我道6月末,她:“回国之前请你吃个饭。”我笑道:“轮不到你,过几天我请你!”
要和G一起吃饭,我其实并不情愿。一如既往地,每次和她通话或碰面,她都会讲自己近期在学业、工作上的“丰功伟绩”。大家见面谈天,就不能聊些轻松愉快的话题吗?得承认,她在学业方面的智商和勤奋确实值得赞赏,但情商真的堪忧,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她怕是完全不懂说话之道。这是其一。之前(609楼有讲过)在医疗中心,找她代我工作一天,不知她是因为我推荐了赚钱机会、还是只是客套一下,说改天一起吃饭。结果那天有几位家长问题多,她晚下班几十分钟,电话里特意跟我说了这事,我赶忙接话:“这段工作结束了我请你吃饭!”她当时没拒绝,看来是有心让我请。而我,这句话是真心无假的在客套敷衍--我之前已提醒她时间要自己控制,到点就可以离开,所以我不觉“欠”她的。再者,她后来“无意”抢了我的工作,当时特别气愤,更不可能想和她共餐。虽然现在气已消,我仍然不想和她碰面、听她“念经”。这是其二。
可没想到一周前G给我发消息,问我什么时候一起吃个饭。没想到她一直想着。我回复:这周我有大考,我们下周找时间吧。其实我在拖延,希望能不了了之。没想到她可真记事儿,周日傍晚又追问我下周哪天有空。我看是逃不掉了,只能“迎难而上”。我想起G和W两人要好(其实对此,我对W很不理解),我便提议3个人一起,我请客。我还想到,听“念经”也不要让我一个人受着[捂脸笑], 有人分担我会轻松写吧。
昨晚我们三人走去那家中餐厅,步行也就几分钟。餐厅的位置很不起眼,不在主街上,而且没有什么明显的招牌。可能就靠我们中国学生口口相传呢。我是第一次去,她们是常客,常点餐有人给送到宿舍。
进去后,还有另外两桌人在用餐:门口是几个韩国留学生;另一桌是中国人,两个妹妹和他们打招呼,而我之前从没见过他们。但我认识其中一人,是入学时到机场接我的P,是W的前男友!W特意背对他们那桌而坐。
坐下我们点餐,我让她们随意,我请,她们却跟我提AA,我不同意。我们每人点了一盘,我:“再点一个,3个人起码得4盘啊!”她们不让,说等上菜了我就知道了,三盘都未必吃完。
果然菜码很大,是东北菜盘的风格。我们边吃边闲聊。我感觉得到,她们俩说话的时候,有拘束有顾虑,有些话不只是说给我们这桌听,也把隔壁那桌算做了听众。而隔壁那里,有两个人说话声音很大--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高分贝,他们讲话仿佛也把我们算做了听众。中国人这种心理真微妙。
W问我,我这个年龄家里难道不催的紧吗?我:“离得远,催不动我。”G问我喜欢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我很是无言以对,回答的话,无非是说些理想化的、很美好的形容词。我就反问她。G说,喜欢戴眼镜的男生,她男友就是。那我就只好顺着说:“喜欢个子高的。”W也说了以后想找什么样的。多多少少也是说给和她背对而坐的前男友听的吧……
三盘菜,两盘对我来说都辣。都说吃辣是可以练出来的,我本就怕,而在这儿吃俄餐完全是告别辣味。她们两个吃着算微辣,在我这已算超辣了。另外想提,冷柜里放着冰糖雪梨、红茶绿茶那些国内的饮品,它们也算留洋了。
前面聊得还轻松,后面G就开启了她的“自我描绘”模式。但我不觉得头疼,因为有人一起听着。她并不是那种自吹自擂,她怕是真的不知道和人的相处之道。哎~这样踏上工作岗位后,会让同事讨厌的。
我们剩了很多菜,要付款的时候她们还说了AA,我自然没让:“我就要回国,能一起吃饭的机会不多了。说好了我请的!”三道菜两种大瓶饮料,一共1800卢布。
我们饭后散散步,G还在继续她那模式。她提起曾去同城的国立技术大学给一个学妹帮忙,那学妹想转系,自己语言水平不够,同校的伙伴没有肯帮她的,就找来G去跟学院里说明情况。那学妹同校的一位(好像是学生会的)学长质问小学妹:“怎么找了一个外校的来,自己学校里没人了吗?”G看那学妹委屈地说不出话,反问那学长:“她在群里问过,没有人应。她找我外校的来,你们不惭愧吗?!”G还说了句题外话:原来他们学校也和我们这里一样,不团结,窝里斗;几年前没有这么多中国留学生的时候还不这样。
她讲这些我头脑一阵,想起一事。两年前刚到时,也是国立技术大学的一个学生,比我晚到几天,要办入学,语言不够让我去帮忙。那时我还没开学,没有什么事所以就没拒绝。到那发现,他们那批报道的新生是有学长领队,而我并没有发挥作用。他们主楼有门禁,我压根都没进去。如今我站在那位带队学长的角度看,他肯定是不待见我的,我一个“外人”去干嘛!而且这种事情都是有“利益链”的,新生肯定会给带队人好处。那领队不会以为我收过钱、打扰他生意吧!?我彼时“初来乍到”,那会考虑到这层呢。
楼主:转角逆光  时间:2018-06-06 14:11:14
前天晚上在外面散步,抬头一看、吓一小跳:世界杯要开赛了,这油价也很有眼力介地跟涨啊!和去年比:
楼主:转角逆光  时间:2018-06-16 17:42:02
前天世界杯开赛,周围俄罗斯人随着燥热的天气都躁动起来。市中心广场上特意设立了大屏幕,很多人聚在那里,集体观赛。我事先没关注,早知道的话,肯定也去感受那氛围了。
室友娜塔莎那天刚好在,她是个运动健将,自然要看;但又有学期论文要写,她便边写边听解说。俄罗斯队进第一个球时,她激动的大喊大叫。这姑娘本就嗓门粗,我看她那样子直觉得好笑,道:“把音量调大些。”我当时也在准备答辩材料,我们俩都边学边听,她还和好友们发着语音消息聊着:“他怎么能摔倒了呢?”……“啊!!!3:0啦!” 她像个野姑娘那样喊~
最终5:0收场时,我听到外面男孩子的喊叫,远处传来礼花的轰响。
比赛结束后我去超市,有顾客对收银员兴奋的说:“我们5:0赢啦!”收银员:“我当然知道!”傍晚热熏熏的空气中弥漫着兴奋气息。
后来看新闻,莫斯科青年男女简直像炸锅一样,又唱又跳又叫,彼此完全不认识的人也像老友似的一起欢呼庆祝;莫斯科地铁里也直播比赛,很多人宁愿错过站也不肯错过赛事。看回放的画面,发现有人举的是镰刀斧头红底儿旗子。
谷.歌俄罗斯首页做成这样:
楼主:转角逆光  时间:2018-06-16 23:25:54
刚在VK上看到的照片,14号开赛那天市中心广场上:

楼主:转角逆光  时间:2018-06-17 03:28:01
我昨天上午答辩了,很成功。
28人分三天答辩:周四周五周六。按照名单,我本该是周六。但周四下午5点半,教学秘书突然来电话,问我可不可以提前一天。我们答辩是要做PPT的,当场讲解。彼时我才做好1/3, 有点支吾地跟教学秘书说:我还没准备好。她跟我解释:很多同学论文还没成形,他们都不得不周六最后那天答辩,周五参加答辩只有6人,周六有13人--太不均衡了。我一听,坚决地答应下来!一方面,早结束我早撒欢;另一方面,周六那么多人,要耗更久,我可不想。
做好PPT, 我发给导师检查。导师也知道我被临时提前了,她答应着好,给我检查。可我从超市回来、洗漱完、看过几个短片……频频查邮箱,都没得到回复。MD, 真不靠谱。
周五从早起到我已坐在教室里,都没得到回复。看来她也没当回事啊。猜想我的论文她都没细看,估计只看了大标题。她给我改,也只是规范格式。也不知道她的手怎么那么神奇,被她改完,目录里页码都不见了。想用我们东北话说她:二溜溜的。
这里要求把论文打印后用硬质封皮装订,到打印社一问,这种封皮居然要450卢布(今天1人民币≈9.81卢布)。我觉得挺贵不值得:这论文,恐怕只有答辩当天有人略略翻看,之后谁还会再理,还不是尘封!而且答辩要求男生女生都穿衬衫西裤,更像是要面试。

第一个答辩的是班里最聪明最认真的那个女孩子Lida. 她是一个平常又不寻常的存在。

姑娘今年23岁;平日里,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作业,她的回答总是各科老师最满意的;其他人想不通的问题,她总是有思路;无论谁问到什么,她一如既往地谦逊又耐心;Lida很喜欢马,常常随手涂鸦画马,她还是动物园的志愿者,周末去给马刷毛、清理马厩;

她在一家生态旅游管理公司工作已一年半,我们系一位老师、也是那公司的一位经理,在她答辩的时候也来到现场,还有公司另外一位女经理人,特意来听她答辩,因为她的论文是研究生态旅游,而且以自己的公司为例。
Lida语速很快,她做的PPT也很用心。讲毕,答辩委员会的老师提出几个问题,她思路清晰,给出解答。全部答好,我们不禁给她鼓掌。那位女经理起身,讲了Lida在写论文过程中和公司方面的沟通,讲Lida平时工作的认真、独当一面,讲她为人处事的温和、谦虚好学,“公司有Lida是我们的幸运!” 我们听了不禁又给她鼓掌。
两位经理离开。第二个学生答辩结束,我们又鼓掌。我是真心的,为他顺利完成而高兴。这时我的导师、坐在委员席里,很严肃地训斥我们:有什么可高兴的?这是什么场合不知道么?!

其他人一一讲解自己的论文内容,再加上提问,和答辩委员会读出相应导师给学生做出的“反馈及不足”,平均每个人用时20分钟。两位老师(离得远不太清晰):

其中穿白色衣服的就是我那二呵呵的导师,她胖得看起来没有脖子[捂脸]。她在学院里,职位、职称都是最高。但我很是怀疑她是怎么得到的。她常常穿着夸张,想漂亮却显得很土,颜色各异;她胖胖的身体穿着豹纹,那效果可以自行脑补;手上常常带3-5个戒指,可哪一个看着都不像很值钱。重点是她不像认真研究学术的样子。以往上课,一般每学期第一次课能上将近两小时,而后面的,基本是不到一小时就放我们走,或者压根取消,她会发邮件跟班长说有学术会议或要出差,哼~我很难相信;再比如我周二那天去上交封装好的论文,她那时收到另一个学生发来的论文稿,只听她哼哼唧唧的声音叫教学秘书:“哎呀…列娜,你看他怎么写成这样?怎么这种格式?哎呀呀…我头疼…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哎呀 列娜你能不能给他打个电话,告诉他应该怎么弄,哎呀呀…” 她是我在大俄见到最不像老师的一个。
那天答辩委员会之后又来了一位,刚好是一年半前指导我办理转系手续的那位漂亮老师。
我是最后一个。我前一个男生讲得特别磨叽,回答问题扯东扯西,没有重点,老师们都无奈无语又失了耐心。我很不喜欢最后“出场”,因为坐了很久大家此时都想尽早离开。好在我的论文是做中俄对比,有人好奇地听。我还把中国大学和现在的学校做对比,我导师对我提出了问题,一听就知道她压根没读我论文。另一位老师也对我提出她感兴趣的问题:“在俄罗斯读研相比如果你在中国读研的话,差别大吗?” “为什么到俄罗斯求学,俄罗斯的文凭在中国很认可吗?”在大俄,后面这个问题我被问过很多次,而且他们问的都一样。每每此刻,我内心OS:你们哪来的自信,竟认为中国很认可你们俄罗斯的文凭!?我说重要的不是那张毕业证,而是留学经历、和本地人的接触沟通。她又问:“在中国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差别大吗?”我:“最直观的是有些岗位工资起点不一样。”后到来的那位漂亮老师问我:“怎么才能和中国合作,让中国学生来读书呢?”这是她一直惦记的事。其实一年半前就问过我,那时我问了国内本科学校的老师,国内是很有意向的。我把联系方式互相给到两边,但也没见他们有行动。其实是两方都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开始。我很希望这事儿能促成,互惠互利,于我,还可以留下“功名”[捂脸] 我打算下周再去系里,和老师细聊一下。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