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之所以为大师

字数:20876访问原帖 评论数:7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6-01 04:11:28 更新时间:2022-04-29 19:33:17

楼主:九公茶坊  时间:2021-05-31 20:11:28

国医大师李济仁——2019桃李文荟(代后记)
胡剑北2009.7文




我的老师李济仁先生在今年当选了国家首次评选出的“国医大师”,作为李老的学生,我感到非常的高兴与自豪。我以为,李老的当选,实为业界对其从业六十年来的成就之肯定与嘉勉。中医界的领导提出了及时总结“国医大师”的经验的要求,这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院与附属医院也及时地成立了“国医大师李济仁工作室”,正式启动了总结与继承李老学术经验的工作。而李老六十年的学术与医疗经验,真是很有总结与继承的价值。

到目前为止,李老从医已满六十年,他在临床、教学、科研均有不俗的建树,但我以为李老高出侪辈之处,还是在于临床。如果把临床、教学、科研,比作李老在学界立足的三条腿,那么在这三条腿中,临床就是那条负重腿,其他的两条腿,都可以视之为是临床的延伸,是临床经验的升华。李老在中医药界崭露头角,最初靠的就是出色的临床能力,其临床资历比教学资历要早出十年,比之科研更要早出近三十年。完全可以这样说,临床是李老用力最久,实践最多,收获最大的一个领域,日后李老教学的个性与科研的灵感,也多得益于长期的临床感悟。李老的临床疗效,真可以用屡起沉疴来形容,其事迹与经验,不时见诸报章,可谓驰名中外。李老达到这样的高度有其先天与后天两个方面因素。先天因素是,作为新安医学张家的传人,他得了张一帖张根桂先生的真传,张一帖家族辨证准、出手狠、用药重的家传被李老运用的出神入化,早早地确立了其享誉全国的名医地位。除了先天因素之外,李老的后天努力更加重要,他有一个座右铭,也多次向我们做学生的说过,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而施展其至精之医术去对付那个至变的病,正是李老最拿手的看家本领。所以李老最为突出特点即重临证,尽管李老的临床历练已是炉火纯青,但临证时,仍然是研精覃思,全力施为,力求一击奏功。因此,常常有效如桴鼓的治验,难怪他能从众多符合条件者中脱颖而出当选国医大师,这与他的临床治验高效是分不开的。

我跟随李老上临床的次数是比较多的,根据我的观察,李老临床有其独特的诊治思想与方法。比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医的一贯提法,但李老临证时,这一点做得特别好。他特别注重整体观念,即使是非常明显的局部病变,他也会从整体方面综合考虑权衡。像有些妇科病,李老临证时除了取寸关尺三部之外,还会加上用小指取其神门,以测其心经的变化,考察其是否有情志因素作祟。李老的这个诊疗特点,在以往的经验总结中还没有被提到过。我们今天整理其医学思想,就是要把这种有特色的成分找出来,使更多的人受益。《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李老对精神因素的重视是贯穿于其临证始终的,而且有一些药也用得特别多,像合欢花及皮、夜交藤、绿萼梅等,这些药对治疗因情志引发的疾病,疗效确实不错。李老以心经判断精神状况的一贯作法对我很有启发,所以我搞形体医理学时就强调,在没有进一步确凿的科学证明之前,还是应肯定心主神明的地位。

临证时,李老不仅辨证应灵活机变,其方药的运用同样也是灵活机变的。从古到今,中医药的剂型多种多样,如何运用,不仅要依据具体病情,而且须详察剂型、药性之特点,力求发挥其作用之长。因此,李老临床用药不拘一格,或汤、或散、或膏、或丸,灵活选用,而非唯“汤”是举。如治疗胃炎或胃溃疡等,他喜用散剂。因这些病变病灶均在胃内壁,犹如体表部位痛肿疮疖、溃烂破损等局部病变须使用外敷散剂一样,用散剂可使药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且可直接粘附于病灶,渐渍而散解,发挥局部性保护与治疗作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李老对服药时间也很有心得,他从来不主张千篇一律的早中晚三服或早晚二服,而是根据不同的病采用不同的服药时间,且疗效出奇的好。这是因为天人合一的关系,人体阴阳等机能存在昼夜消长变化规律,所以在服药上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因素,以使药效达到最大化。像上述以散剂治胃病,他选择乌贝芨甘散和黄芪建中汤改散交替使用,或同时空腹服,药后2小时内以不饮不食为善。又如治疗不寐证(失眠),他的遣方用药也不是选择早晚服用,而是安排在午睡及晚睡前各服一次,并且嘱咐病人服药后卧下,此本于“人卧血归于肝”之论。药物有效成分吸入血中,流入于肝,肝血流量愈多,药物在肝内有效浓度相应增高,疗效也就愈显。李老的这种做法,已无数次被临床实践证明,疗效奇佳。

李老退休前的一大半时间都在搞教学,在这个方面也是有其特色的。李老的教育特点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风范。说传统,可能是基于其早年的师承。在带研究生时,李老与所有学生的关系都特别融洽,亲如家人。说现代,是因为李老并没有刻意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做什么。更多的情况是,李老会根据各人的情况,循循善诱地使学生奋发向上。对每个学生,他都会强调写文章的重要性,要求每个人在第一年就应该有文章发表。这种看似平常的要求,实际功用非常明显。因为学生入门时水平参差不齐、志向各异,入学后的公共课、专业课,加上临床实践要耗去大量时间,稍不注意,一年时间就过去了。到了实际写论文时,如何找课题,如何收集材料、选择材料、运用材料,就会很成问题。而有了第一年就发表文章的垫铺,会对未来的论文及今后的长期研究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础。李老的教育是做多于说的教育,他总是率先垂范,以其敬业精神感动学生,使之坚定专业方向,激发学生的专业精神。李老常常会在学生面前大段背诵经典著作中的篇章,或背诵本草、方剂类的古代医书。李老的这种做法旨在表明,在当前的中医药教学与科研中,经典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离开了经典,就不可能取得太大的成绩,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于劳而无功。而李老本人的经历也表明,其成长之迅速,成就取得、临床疗效之显著,无一不是得益于对经典的捻熟。李老自身的经验,恰恰也证明了传统经典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这一点对我很有启发,日后我搞研究或写书时,总是要对所涉课题的已有经典论述作穷尽性的胪列,这样做的好处是:一可以重新认识古典文献的价值,二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三可以使自己的见解有章可循、有例可依,从而增强其说服力。

李老很会对学生因势利导,如果学生表现出对某个方向或课题的热衷苗头,李老就会大加鼓励其将这个苗头作深度开掘,能写成专著最好,若不能成专著,就写成一篇论文。而无论是写论文或写专著,李老都会一直参与在其中——从构思到发表的全过程。而学生的很多观点,又常常是通过对李老的接触与了解受到启发。像我跟李老合写的《杏轩医案并按》与《中医时间医学》就是受到这种启发的最好体现。《杏轩医案并按》是李老早就开始着手的课题,程杏轩,程文囿是清代徽州著名临床家,在其名著《杏轩医案》中,记载了大量临证实录,李老从程氏所著中获益良多,像以上所说的分时服药方法,李老就很大程度上受《杏轩医案》之启发。因为程杏轩在其所著中记载了大量分时用药的验案。我在随李老整理《杏轩医案》时,也为这些分时用药案例深深吸引,兼之于经常见到李老也熟练运用《杏轩医案》中的分时用药方法及他自己的新领悟,深有感触,觉得可以以时间治疗为支点,将中医的时间医学扩大到整个中医药所涉的范围,于是就有了中医时间医学的系列著作。所以李老的教学效果常常有持久纵深感,用现在的行话来说,就是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景。只要完成了第一个,就会有后续的课题源源不断地做下去。

李老的科研成果主要是着眼于临床,一切围绕着其亲身实践进行。比照于李老的师门,李老有别于前人之处是,其所作所为是紧跟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因此,李老的学术是根于前人,又有所突破,有所建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老的继承与发展这两条线保持得相当均衡,其成就有目共睹。根据我的观察,李老的科研特点大致可归纳为重总结与交流,并非常注重将成果以著作或产品的形式固化下来。例如李老搞了一辈子临床,在临证时又擅长治疗痹证与痿证,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了二者的相似性及相关性,从而将体虚定为痹证、痿证的共有因素;而将风寒湿热等淫气客袭,由不达致不荣是痹证、痿证的类同病机;得出痹久成痿是痹痿病变的发展规律;最终在治则与治法上总结出痹证、痿证存在以“通”法去其邪、“补”法扶其正、辅以外治等共性。所以他临证时特别注重鉴别痹痿二证,又强调辨治痹痿同病,进而提出“痹痿统一论”,制定辨治顽痹四法,即顽痹从虚、从瘀、从痰辨治,痹痿同病则重调肝肾,兼以健脾和胃、养血舒筋等等,从诊断到治疗的完整方案。尽管李老已得出痹痿证的病因病机治法,也有了关于痹证与痿证的专著,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更进一步将这类心得转化为产品,如获美国与中国发明专利,并被剑桥大学Fan TP教授等在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的论文中列为抗风湿病血管新生的代表方剂的清痹通络饮(清络饮),就是李老在这方面努力的一个明显例证。实验研究显示,该方具有抗炎、抑制络脉血管新生、改善软骨破坏等显效,研究成果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Chromatographia等刊物。该方功擅清热除湿,通络开痹,用于治疗痹证,尤其是顽痹湿热证(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发作期)。以性味苦寒、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之苦参为君,与《圣济总录》中治疗肌痹之“苦参丸”属意相近。以黄柏、青风藤为臣,黄柏性味苦寒而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青风藤,性味苦、平,功擅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通络止痛。同时,青风藤味辛,该方性味合参,在药味配伍上又兼具了“辛以通络”的特点。该方可随证加减,临床多获良效。而李老对苦参的用法最有心得,据我个人有限的体会,李老应该是对苦参一药使用最精粹者。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甚至更早),李老就用苦参治乳糜尿,多获治验,其成果发表在1978年2月的《新医药学杂志》上——“以苦参为主治疗乳糜尿的体会”。关于苦参一药的疗效,李老也是反复研究才得出的,比如有些乳糜尿患者使用的方药,从理法方药上来看,一点问题也没有,但能否见效,就看其中含苦参与否。离开了苦参,再正确的诊治,都不可能奏效。有了亲身实践,就一举确立了以苦参为主药治疗乳糜尿的系列研究成果。这就是李老的独到贡献。乳糜尿的病机特点,李老总结为脾肾不足为本,湿热下注为标,因此自拟基本方“苦参消浊汤”以应之。在活用苦参的基础上,李老开发出苦参消浊汤系列方以治疗乳糜尿,系有苦参消浊汤、加减苦参消浊汤、加味萆薢分清饮、消浊固本丸及食疗方。以苦参消浊汤为例,其组成为:苦参20克熟地、山萸肉(各)15克怀山药、萆薢、车前子(各)20克石菖蒲、乌药、益智仁、炮山甲(各)10克。实则为化用了六味地黄丸、萆薢分清饮,及李老自己对苦参的个人经验,该方对一般乳糜尿症均适用。

经李老总结出来的有效方药还有许多,如用以治疗多种类型的冠心病(胸痹)的归芎参芪麦味方,用以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固本益肾汤等等,这些都是密切结合临床,有继承有发展,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看来,中医药的精髓已完全被李老吃透了,事事处处都体现了其对中医药精髓的娴熟与精致,也因此能熔经方、时方、新安医方于一炉,在临床上独树一帜。

总而言之,李老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为突出的就是临床。而国医大师的最终标准也应该是看临床的成就。作为大师,李老有很多经验需要整理总结。值李老与李妈行医届满六十周年之际,我写了这些,就算是对今后的研究作个抛砖引玉吧。

胡剑北,皖南医学院内经专业研究生







楼主:九公茶坊  时间:2021-06-10 18:24:55
为老爸代言——序菜九段《秦楚经纬》(初稿)
周骋师兄已出版了好几本历史研究专著,现在新作《秦楚经纬》又将印行,我先表示祝贺。
周师兄是我爸爸的第八个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没有从事临床与科研,而是去了出版社。老爸很开明,无论子女、学生作出什么样的职业选择,他都不会明确反对,他充分信任各人的选择。
转行后的周师兄很努力,在写作与历史研究上下了不少气力,每当有作品出版,都会送给老爸。所以老爸老妈都很喜欢他。2009年,周师兄为爸妈行医六十周年写的纪念文章《李老与我的师生缘》《李济仁先生传略》在医学界也有不小的反响。为纪念老爸荣膺国医大师称号十周年,周师兄印制了《国医大师李济仁------桃李文荟2019》,也颇受好评。
虽然周师兄转行了,但只要有重要的好事都会想到老师,大概是2006年的时候,他组织出版《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请老爸当学术顾问,请我哥当总主编,让我也承担部分点校工作。我们兄妹以工作忙为由推托再三,让老爸狠狠地训了一下,张仲景是不得了的人物,你们有什么事比这个事更重要。

五年前,周师兄专程来我家向老爸讲解他的《秦末战事汇报提纲》,我很少关心周师兄的研究,索然无味陪听,但老爸很有兴趣,看他们师徒两个很开心的样子,我也受到感染。如今根据这个汇报提纲写成的《秦楚经纬》就要出版了,而肯定很感兴趣的老爸却于两个月前仙逝了,他再也看不到了周师兄的新作了,真令人悲痛不已。
周师兄请我写序,实际上是让我为老爸代言。如果老爸在世,这个序一定是老爸来写。
老爸对周师兄的秦楚研究印象深刻。2019年,我陪老爸到无锡学术交流,主办方派专车送老爸去沛县看汉高祖的歌风台,快到的时候老爸突然说,要是小周在就好了,这一段历史,菜九段最熟。我把老爸的遗憾短信发给师兄,他随即打来电话说,汉高祖事迹很多,只要记住他与项羽都是百年不遇的军事天才就好了。他们两个从来没有学过军事,但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他们只是相互打败,其他人休想胜他们一场。就象一个没有学过医的人,你往他手里塞一把手术刀,他就能从头开到脚,绝对没有任何问题,这就是刘邦、项羽的天才之处。周师兄的这个观点也写进他的新著,被当作天下反秦成功的人才因素。我看到附在书里的《秦末战事汇报提纲》,脑海中就浮现出五年前老爸听周师兄汇报的画面,眼泪就忍不住流了出来。
周师兄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一直保持着高昂的热情与专注,老爸在天有灵,一定会为周师兄的进步感到欣慰,也一定会为《秦楚经纬》的印行感到高兴。老爸一定会说,你们跟我学习,也不一定非要会看病。做好自己喜欢的事,不是也很好吗?

老爸,你觉得我这样讲,对,还是不对呢?
李艳
2021年5月



楼主:九公茶坊  时间:2021-07-03 08:23:38


菜鸟菜菜飞:我欠胡老一个采访——序胡剑北《形体医理学》学习笔记(草稿)
2021-07-01 来源 阅 40
20210630又梦见胡老

梦见胡剑北师兄胡老是经常的事。昨天20210629/30的梦有别于以往——胡老完全没病,我陪他到南京的一所高校联系应聘,地点在三牌楼一带,是个大专。找了系主任后,已临近天黑,我们准备请系主任吃个简餐,结果学校里找个就餐位置很难。后来系主任带书记是个女的一起过来,说要请胡老吃饭,象这么大的专家,他们学校还没有。胡老问了教学情况,说是中医内容没有专职老师,都是其他科的老师临时兼职,又不敢请胡老这样的大牌,很为难。胡老笑笑说他也没有完全下决心过来。我问他在皖医的教学重不重,他说重,什么年级的课都要上,三年制的,五年制四年制的,还有七年制两年制的,有点吃不消。然后说我,要从南京的那一头,跑到这一头来上班,不觉得太远拉。梦就是梦,变成我是那个学校的了。

事实上,大概是1996年,胡老去英国之前,真的在南京铁道医学院应聘了科研处长之类职务,应聘成了,学校已准备在萨家湾给他一套三室一厅,比他在皖医的二室一厅大。胡老去看了环境,最后还是没有下决心来,因为皖医的关系太深,又有家庭原因,所以放弃了。胡老是放弃后才告诉我的。

大概在1993年,胡老发明了肺胃冲剂,在皖医附院使用很好,想做成正式产品,我就陪他找到金陵药业(当时不叫这个名字),跟厂长谈了。厂长说他们对临床实验有要求,即指定南京军区总医院做,行情是每一例需要四百多元,需要四百例以上才行。这样算下来,不到二十万。当时胡老的工资也就四百多元,这就是天文数字了。所以很有前途的药,就因为经费,胎死腹中了。没听说胡老后来有什么尝试,可能那个厂是要价最低的。

周骋20210630

肾学经纬——胡剑北形体医理学学习笔记

胡剑北原著 周骋笔记

周序:我欠胡老一个采访——序胡剑北形体医理学学习笔记

胡老胡剑北教授是我的师兄,更是中医形体医理学的创始人。

胡老离开我们真的已经很久很久了,而胡老离开造成的创痛并未平复,还在隐隐作痛。师兄弟们见面的时候免不了还会谈论到胡老的病、胡老的命,也会谈到胡老的遗著,谈到胡老离开造成的学术损失。何以至此?因为胡老是一个热源,温暖过很多人;胡老还是个智囊,启迪过很多人;胡老创意无限,每每能描绘出种种令人神往的前景,成为对学术进步的巨大推动力。作为曾经朝夕相处的师兄弟,我们的受惠又多于常人,对失去胡老无可挽回的学术损失的感受较他人深刻得多,所以胡老离世造成的巨大失落就一直延续至今还将继续延续下去。在笔者而言,在承受这份巨大失落的同时,还多了一份对整理胡老遗著的无力感。每当缅怀胡老的时候,也会同时自责未能在整理遗著方面有所进展。



胡老的病就是再寻常不过的前列腺癌,一般不难搞定,胡老过世后偶遇胡大嫂,她向笔者哭诉,其他人都能拖上个七八年,怎么到剑北就十五个月?这就是命啊!胡老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不管有病没病都一肩挑,生病也没有一点生病的样子,只能跟别人不一样,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胡老的遗著就是《形体医理学》,按胡老的写作习惯与学术分界,此著作不仅具体分成了《中医基础形体医理学》与《中医临床形体医理学》,还另有一配套工程《中国古代人体形体脏腑图谱解析》,也是一个划时代的煌煌钜制。中医形体医理学是胡老倾注了无限精力与心血而创立的一门学说,此学说为探求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路径,所以胡老和笔者都看好此学说的远大前途。胡老在中医药研究方面的建树很多,成就很大,但与中医形体医理学相比较,其他那些成就的重要性就逊色很多。

估计当年胡老知悉染病后,除了放不下家人之外,最放不下的就是说中医形体医理学的整理出版了。因为中医形体医理学能奠定胡老在中医药学术史上的地位,所以胡老计划交给科学出版社出版,好像有一个小师侄在那里工作,出版的把握性相当可靠,因此胡老留下的电子稿扉页上直接就写上科学出版社。但胡老的病是突如其来的,好端端的,一下子就癌症转移了。我在南京陪胡老就医时,他很轻松地说,得病早了点,还不到60岁,要是70岁,还差不多哈。胡老的内心深处大概有过预想,再有十年时间,这些重要著作应该全部出版了。在胡老亲自拟定的治疗方案调理下,病情很快得到控制,胡老又象没事人一样,又开始规划这规划那的,又开始张罗国事家事天下事了。这个时候笔者提醒过他还是抓紧把中医形体医理学写出来吧。虽然笔者此前没有介入形体医理学,但长期的写作经验让我明了,从完成构思到实施写作,其间要做的事实在太多,何况形体医理学一路之上要打的硬仗多不胜数,相当耗时费力呢。

中医形体医理学应该说是突破中医药发展瓶颈的关键学科,因为在与西医的对峙中,中医在形体的认知上处于绝对下风,所以中医常常声称中医药的理论与形体没有绝对关联。久而久之,形成了中医学现在这种与人体形体结构似无关联的“功能学”知识体系,以至于现代无论从事西医还是中医者,都认为中医没有形态学基础,中医的脏腑不是人体同名的脏腑。基于如此认知,“甚而有人提出,中医不能开展科学实验研究。现代科技研究的新成果,也因现在中医学理论体系而不能借鉴与引入”。胡老对这些我们忍受惯了的认知强烈不满,以为“医学是专门研究人体及其疾病诊疗与防治的科学,无论中医、西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类自身,很难设想对人类自身的忽视而能解决其出现的问题或维护其健康”。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胡老通过大量古代文献的研读,发现既有的通行认知根本站不住脚。因为中医药的起始阶段的先驱们及历代先贤们也是竭力想搞清楚形体与生命现象、疾病现象的关系的。有先驱们的认知打底,胡老运用自己对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体悟,创立了中医形体医理学。他明确指出,“形体医理,就是建立在形体基础之上的医学理论。中医形体医理,就是建立在人体形体基础之上的中医学理论。中医形体医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寻求中医理论、临床中具有人体形体基础的内容,探寻疾病诊断的形体基础,治疗方法的形体基础,中药方剂功效主治及运用的形体基础。中医形体医理学的建立与研究还可为现代医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诸如中医肾包括了泌尿系的肾、内分泌的肾上腺、性腺,这三个脏器之间是否存在着现代医学还没发现的生理病理联系?研究与解决这些课题,有可能对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作为曾经的中医药人,笔者也被中医的古董特色搞到没脾气,胡老的这个创见太提气了,令人看到中医药发展的前景可期,所以一直在追踪胡老的进度,并且在胡老染病后感到前景堪忧。被胡老轻松控制的病魔,其实只是蛰伏了,一俟你防线松动,就会凶狠反扑。估计胡老也忽视了这个因素,在各种周旋中耗费了太多精力,突然之间防线彻底崩溃,状态一泻千里。到了感觉胡老回天乏术时,笔者曾计划为胡老写个传记,来记录胡老不凡的一生。因为实际生活中,即使非常熟悉的人,相互之间的了解还是非常有限的,真要动手写传记,就会觉得缺这缺那,所以动了采访胡老的念头,把这缺那缺补掉。只是顾虑未必有单独的谈话空间,且胡老病成那样,又任何时候都满脑子与自身与疾病无关的事,采访可能达不到目的,故计划中的采访最终没有成行。待形体医理学的遗著到我手里之后,才发现缺项不少,填补缺项的路径毫无概念,看来那个没有成行的采访,还应该增设这方面内容。

笔者曾对胡老说过,我们的生命有相当一部分要归于学术,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为学术活着的,他应该在有生之年完成形体医理学的撰写。胡老最终还是没有亲自完成形体医理学这样的旷世之作,可以想见,胡老由此而产生的内心创痛或不在不舍亲人之下。在同门师兄弟中,笔者与胡老是一路人,醉心于著书立说,有点时间就会去琢磨写点什么。所以当了解到胡老形体医理学的皮毛后,立即就觉察到此著作的不朽价值,也曾厚着脸皮要替胡老写序。尽管知道胡老的满口答应作不得数,还是在期盼着能在胡老的传世之作上留下印迹。万万没有想到,最终笔者所面对的居然还不限于写序,是以这样的无奈无助形式,与形体医理学纠结在一起。
楼主:九公茶坊  时间:2021-07-03 11:50:47
在人们的印象中,胡老是最正宗的铁杆中医,所以他早早地获得了全国百杰青年名中医称号,但在他最后一年向我强调他是西医出身,所以特别重视实证,不然理论纵然再高明,浮在空中总让人不踏实。这才让我记起出身中医世家的胡老上研究生之前是在工厂医务室工作的,看来胡老在不动声色间立下了打通中西医两道的志向,而形体医理学,就应该是胡老开拓通道的工具。所以胡老的日常思考,总是会让中医药理论与实际器官密切联系,让理论在实际器官生根,也因此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突破。比如胡老向笔者谈过健脾与降糖的原理是,胰腺的血液供应有一支来自脾尾动脉,加强脾之血供就相应增加了胰腺的血供,胰腺的功能因此得到加强。不知道仝小林师兄创建糖络病学说是否曾与胡老切磋过,反正笔者因此归纳出了一个所谓的假说——凡是能增加局部血供的,都能增强局部的机能。经查检,胡老的这个构思并没有反映在形体医理学中。由此可见,胡老没有得到记载的学术思想数量相当可观,估计这些会永远地失散了,这不仅是胡老的损失,更是中医药研究无可挽回的损失。




胡老的著作很多,写作计划更多。比如我在皖医上学期间,他就跟我谈过要写一个睡眠大辞典,因为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在睡眠中度过,所以特别重要。胡老生病之前几年也有过主编中西医结合大辞典的动议,因为担任科研处处长的职务之便,他向全国开设中西医结合课程的西医院校的有关专家发了约稿表,估计有几百份之多。胡老还跟笔者说过要参照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来写一本畅销的中医科普书。后来笔者所在单位真约胡老主编,他打算在这个制作中能用到这些通俗手法。最后胡老生前没有完成这个制作,由胡老的弟子们勉强完成了,《彩图中医学》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胡老构思参与的这些著作固然也很重要,但胡老不做,总归会有人想到去做,而《形体医理学》就很不一样了。没有胡老的打理,《形体医理学》成型都很困难,即使离开胡老而成型,也很难说就是胡老希望的样子。承蒙胡老看高一眼,在他生命的最后学术交底,以为此书非笔者打理不可。我在连大致轮廓是什么样也不知道的情况下,惶惶然地接了下来。



到了实际操作阶段,才感觉到,要忠实反映胡老的学术思想基本上是一件办不到的事。这还不仅仅是无法完成胡老也没有完成且没有留下丝毫文字的部分,即使胡老已经完成的部分,要在思想上跟上趟也没有把握。人生的无力也在于,即使做不成做不好,常常还不能不做。几经折腾,想到以阅读笔记的形式,校正补足一些字句,完整一些段落,汰除一些重复,增加一些阅读理解,对填补不了的空白作点说明,如此这般稍事整理,或者可以让胡老的形体医理学的主体部分及其重要思考以大致完整的形式面世。即使这样,因形体医理学涉及面太广,要做的事还是太多,尤其对笔者这样长期脱队者来说,要全面进行这种有限的整理肯定还是不能胜任,铁定要辜负胡老了。时光就这样蹉跎再蹉跎,直到笔者退休后到肾泰网负责对外发布与肾相关内容,对现代肾认知体会颇多,又经勘察发现,胡老形体医理学所涉与肾的相关研究是最成型也最有说服力的认识,且古代图谱对肾的图画最为精准,所以灵机一动,在力有不逮的情况下,可以截取胡老的形体医理学之一部为切入点,以肾的形体医理为入口进行重点研讨,过程中将形体医理学的整体轮廓精要呈现出来,也可以用打了折扣的形式大致将胡老的形体医理学推向社会,作为对胡老托付的了结。



检点一下胡老的形体医理学,实则由《中医基础形体医理学》与《中医临床形体医理学》,以及《中国古代人体形体脏腑图谱解析》,这三大部分构成。最后一个虽然看似前二者的衍生品,但因用确凿无疑的历代绘图来表明先驱者们在对形体医理的探求,说服力更强。所以笔者在做学习笔记的时候,先将对肾的形体医理探求作为一个部分,再将图谱解析以外的二书的总论部分融合成一个部分,再将脏腑图谱解析作为一个部分,胡老形体医理学的主体再现当以此三部来担当。第四个部分是将中医基础形体医理学与中医临床形体医理学的目录,加上形体医理学的教学实践内容,这样的内容大致可以显示胡老形体医理学的大致风貌。最后将对胡老的报道与缅怀内容作为第五部分,向世人展示一个有血有肉的胡剑北教授形象。

需要说明的是,胡老的《中医基础形体医理学》与《中医临床形体医理学》原稿的目录与本书内容有一定的出入,这是因为胡老在构思与实际撰写有不一致处,或者表明胡老在实践中超越了构思,或者表明实践尚未达到构思要求。这样的不一致,尤其是目录与正文中大量的缺项,也表明形体医理学还处在草创阶段,构建的过程真的算是筚路蓝缕艰苦卓绝。因为这样的发现太重要了,所以胡老不待整个学说整理完毕,就积极将其引入现代教学体系,生前就进行了几个轮次的教学实践,足见其紧迫性。只是胡老身后,形体医理学的影响力日趋式微,据此,将此学说整理出来应该越早越好。

按照学习心得、读书笔记的形式著述,理当原作在前,学习者的补充发挥在后,因为胡老遗著是未完稿,缺项比比皆是,所以常用的做法就需要变通,在先原作后发挥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先发挥的就只有先发挥。原著以宋体字标示,发挥以楷体标示,并注明笔记。由于笔者不是最合适的整理人选,只是用自己掌握的编辑技巧,将胡老的学术主张尽可能做成完璧,择要推出,使胡老的形体医理学的整体轮廓公诸于众,看看能不能为胡老的学术播下些种子,为胡老的事业寻找到更多的传人。

愿胡老的在天之灵助我一臂之力。

周骋2019年正月

楼主:九公茶坊  时间:2021-10-11 18:44:39
李老与我的师生缘


1985年,菜九第三次考研后,在家里等消息。平心而论,与前两次考试相比,这一次的考试感觉并不好,一切只等命安排。四月的一天,忽然接到皖南医学院科研处研究生科的复试通知,心里颇觉奇怪。当时菜九报考的可是南京中医学院啊,怎么会到皖南医学院复试呢?但这种时候也不容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当时的条件甚至连普通电话也没有,要搞清楚又谈何容易。没奈何,只得抓紧时间从当涂县赶到芜湖。老实说,经过三场考试,已经焦头烂额,如同身置绝境,这个复试通知,如同一根救命稻草,怎么也要抓住它,将自己从这种绝境中拯救出来。
菜九所在的当涂县离芜湖很近,1983年之前,当涂县就属于芜湖专区管辖。接到通知时,菜九的老婆正好妊娠反应并患了严重的牙痛,但赶考是件大事,这个反应与牙痛也就顾不上了。接到通知的第二天一大早,菜九就匆匆忙忙赶到皖南医学院。菜九的毕业实习就是在芜湖进行的,对芜湖应该不算陌生,但皖南医学院可真正是第一次涉足。学校不大,菜九很快就找到科研处研究生科,当时的研究生科科长牛静慧老师接待了我。从牛老师那里,菜九大致知道从南京转到芜湖是怎么回事。原来南京方面上线的人太多,而芜湖方面没有人能达线,于是就近找到南京中医学院协商调剂的事。正好南京方面也因人数太多而犯难,他们就把唯一的一个安徽考生菜九挑了出来扔给皖医,并非常有把握地告诉前来调剂的牛老师,这个人估计会愿意到芜湖上学。菜九听到这里,心里非常笃定了,但谁知牛老师接下来的话,又把菜九打入冰窖。她告诉我,我来迟了一步,就在昨天,皖医硕士学位点的指导老师李济仁突然决定今年不接受调剂生了,原因是太累了,想休息一下。这一下菜九彻底傻眼了,如果有从九天之上掉落到十八层地狱的感觉,大概就应该是这样了。事后牛老师告诉我,当时我的表情非常可怕,脸色惨白,失魂落魄,烟一根接一根地抽,看着都替我难过。大概正因为这样,牛老师很动了恻隐之心,开始为菜九谋划,看看找什么人能打通这个关节,并将菜九推荐到安徽中医学院参加调剂。她问我认识李老本人否。说来惭愧,菜九除了母校安徽中医学院的老师之外,对其他人一点概念也没有。如果有,也是从研究生招生目录上看到的。人就是有种奇怪的生存状态,很少有全心全意活在当前的,总是生活在别处,对过去未来充满胡思乱想,而菜九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菜九的毕业实习在芜湖将近一年,不仅没见过李老,甚至连李老的存在恐怕也是不甚了了,这是很不应该的。听说菜九不认识李老,牛老师猛然想到,李老的一个学生也是你们安徽中医学院转过来的,叫夏黎明,问菜九认识否。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这个夏黎明太认识了,同届同班还是老乡,人最聪明,当初考得是本校的陈超群教授,后听说陈老师病故了,究竟夏后来怎么样了,就不清楚了。没想到转到芜湖来了。
经牛老师指点,菜九很容易就找到夏黎明,并见到李老的全部在读弟子。关于李老突然间决定不调剂的原因,夏黎明私下里告诉了我。原来李老当年招生不理想,学校方面按惯例向外调剂。而李老弟子中就有人说了:人家也不考你,你还要巴巴地把人家弄得来,没意思。估计说这话的不是胡剑北师兄就是仝小林师兄,甚至可能两个人都说了同样的话。他们确实有资本说这个话。因为他们是直接报考李老研究生的,而其他人——夏黎明师兄、孙世发师兄、符磊师兄此前都没有报考李老,但都辗转到了李老门下。这种话大概让李老有点挂不住劲了,于是决定当年不再进行调剂。其实此话一出,受伤的就不止菜九了,另外三人也搞得怪没劲的。但胡、仝二人此时得知被调剂者是夏黎明的同学,那岂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伤到自己人了。于是乎,夏黎明的困难就是大家伙的困难,铁杆反对调剂派变成了铁杆拥戴调剂派,纷纷出主意,让菜九直接找李老表忠心,并以为问题不大。而这几天李老正好不在学校,到省里去开会了。菜九与夏黎明一合计,事不宜迟,立即赶到合肥,直接跟李老见面。 图片菜九段与夏黎明师兄
就这样,菜九带着牛老师开具的推荐书,与夏黎明赶往合肥。当时芜湖还没建长江大桥,到合肥的火车在江北发车。我们一行两人还颇为辛苦地过江搭车,在晚饭时分赶到合肥。经过打听,李老要等到第二天下午才有空接待我们。因此,第二天上午,菜九抓紧时间插空到安徽中医学院的研究生科参加调剂。由于安徽中医学院没有内经专业,只能调剂到别的专业,这就牵涉到加试的问题。大概菜九的潜意识里已觉得调剂到芜湖问题不大,所以在母校调剂时的态度强硬到了不讲理的地步,声称只接受录取,坚决不参加加试。可能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像菜九这样要求调剂的考生。事后听说,母校方负责招生的老师到处在打听,这个家伙什么来头,是在仗谁的势啊。菜九哪里有什么来头与背景,不过是在无意识中把宝押在李老肯定会答应调剂上了。
尽管菜九毫无来由地认为录取的问题不大,但在见李老之前还是有点紧张。毕竟从来没见过李老,也不知道李老是什么脾胃。从不反对调剂,到坚决不接受调剂,这种反差极大的变化,表示这个老师未必就那么好说话。但见到李老后,菜九的所有顾虑都顷刻之间化为乌有了。那一天的下午,菜九与夏黎明兄赶到李老下榻的稻香楼宾馆,才算第一次见到那个让我烦恼让我忧的李老的真容。李老满头白发,面色红润,和善若佛,一看就知道是一个非常好说话的忠厚长者。果不其然,当夏黎明向李老说明了来意后,李老并没显得有任何为难之色,甚至连基本的思想态度上转弯子的过程也没有,只是简单对我说,只要你肯好好学,我多带一个学生也无所谓。这可是典型的放人一马的说法。任何人到了这种时候,哪里会说自己是否会好好学习还很难说,肯定要顺着老师的话大表其态的。菜九当然也是这样表示的。几乎没有恳求,也没有用什么动之以情,原先准备的说词完全没有派上用场,没有磨一点嘴皮费一点口舌,就一切OK,李老就答应收回成命,同意调剂,收下我这个学生。原来感觉千难万难、难到绝望的事,仿佛从来不存在一样,一切简单的难以置信,事情基本还没有着手摆平,就自然而然地达成了菜九理想的状态了。一切恍如隔世之梦,惊心动魄之后,是满天霞光。
直到今天,菜九也没想明白当时怎么会是这样的局面——李老连一个顿都没打,就直接同意了,好像就在等菜九来见面似的。当时没有手机——李老到现在也没有手机啊——应该不会有人从中沟通此事,这就杜绝了李老预先知道此事,但李老还是干脆利落地收下了菜九。或者冥冥之中,缘分存焉。这件事除了缘分,实在也没有别的解释。
从此,菜九在李老的旗号下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这是一个境界提高的阶段、一个脱胎换骨的阶段。对菜九来说,缺了这个阶段的人生,是无法想像的。当时正好国家提出硕士生博士生是科技攻关的国家队,菜九大受鼓舞,决心大干一场,而李老正好为菜九提供了适合大干的条件。记忆中,李老对我最为信任,放手让我自主学习。这样一来,菜九获得了极大的学习空间,品尝到了遨游书海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中,对以往的学习过程真正是痛心疾首,怎么虚掷了那么多光阴呢。
在校期间,李老对我最关键最要害最有实质性的指导只有一句话:你要写文章。早先菜九自许在写作上似乎是有点歪才的,但真正用写来派用场,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尤其是在李老这样告诫要求我之前,菜九一度是很受伤的。还没到李老门下时,菜九曾经联系过江苏一家健康杂志社协商调动事宜,那里的负责人让菜九写个东西去看看。结果菜九的东西被驳得一文不值,没有新意,缺乏系统,陈述老套,无一可取,而且情况属实。因此在写作上,菜九有点灰溜溜的,完全没有信心。当菜九准备按李老的要求去写作时,真正是无处下手。放眼看去,所有题材都被写尽了,哪里还有写作的余地啊。但李老这样要求了,只有硬着头皮上。找题材可真是苦啊,无法可想之际,找了个张景岳的医学思想勉强去写。张景岳的文字本身就特别周全,基本上没给后来的论述多少空间,加上不知道如何拓展写作思路,不知道平行纵深比较,最后写作成了抄书,根本跳不出张大师设定的话语圈子。惴惴然地将这篇东西交差,李老并没有太多的批评,反而多加鼓励,并联系校学报予以刊载。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东西被印成铅字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但也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不是李老的催促,不是李老的牵线,连这种不成器的东西也不会有啊。(今年(2009年),菜九的一个铁哥们王惟恒老师突然对菜九说:周老师你可知道,我的第一篇论文跟你那篇张景岳的文章发表在皖南医学院学报的同一期上。王惟恒是菜九近年来结交的好友,结交以来在各方面对菜九帮衬甚大。菜九始终没弄懂何以王老师会一直对菜九的事下死力气帮忙,至此才恍然大悟,原来冥冥之中早就由李老在二十多年前就布好了线。缘之为缘,岂易言哉。)知耻近乎勇。打那以后,菜九又加倍努力,多读多思,慢慢找到一点感觉了,从不会写怕写,到能写乐于写,也确实想写就能写出点什么来了。到了这个时候,才对研究生是怎么回事有了感觉——就是具备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两种能力,就是要通过不停地写作来达成。也只有写,才能知道要写的问题涉及面有多宽,已经达到的程度有多高,未解决的问题有多少,相邻相关的问题有哪些,发展的余地有多大,自己的准备周全否,切入的角度正确否,解决问题的气力够不够。在写作过程中,还可以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缺陷,构建自己的话语平台,提升自己的表述能力,等等说不尽的好处。
原先总是以为这是李老对我无为而治的成功,最近符磊师兄告诉我,更可能的是因材施教的成功。由此联想到,李老其实对菜九还另有安排。菜九临毕业前已被落实到古籍出版社工作。李老对我说,你一定要当编辑。能否当编辑,菜九也没有数,但菜九还是满口承应。按当时菜九的小人之心,以为如果能当上编辑,或者以后可以对李老出书有帮助。菜九毕业二十多年,也确实当了编辑,但李老不仅没有为出书的事找过菜九,甚至任何事都没找菜九帮忙。按符磊师兄所说的,李老会为每个学生考虑各自的发展方向,或者毕业前的这个叮嘱,就是李老对菜九的发展预期。而当编辑,可能就是最适合菜九的一个职业。菜九刚当编辑时,正好歪诗写得特别顺手,而编辑的第一本书是近代诗抄,基本上不需要改动,主要工作就是批字号,什么四宋居中占二行,一天能批上成千遍。批到气闷处,憋出一个打油诗道是:
四宋居中占二行,郎中权充校书郎。
织就他人昔故纸,蹉跎自家好文章。
历来就有编辑是为人作嫁的职业的说法,菜九编辑着一些不甚出色的著作,便以为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实则不然。编辑工作很能开拓人的视野,严谨人的思维,认清学术的走向。经过二十年下来,我以为正是在这种岗位上,成就了今天的菜九段。李老常常对我转引孔夫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善者学之,其不善者改之。而编辑过程中的这学学改改,就成了一个转益多师的过程。因为进入编辑过程的书稿,基本上体现了作者的毕生功力,其长其短一目了然。菜九正是在这种一学一改中取得了进步,构建了自己的话语平台,谬撰一些文字也传播甚广,并很深入了一些人的人心。

我在李老门下的时间只有短短三年,而这个三年成了生命的一个印记、一个惦记,实在是永生难忘的。三年的时间过得很快,到了临近毕业的时候,不知怎么着忽然之间与李老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相互依恋关系。我记得非常清楚,最后一段时间,我到老师家去的次数较勤,而每次到李老家去,他都要拉我喝酒,而且要多喝,即使是饭后去也免不了这个节目。李老的饮食非常俭朴,下酒菜也非常有限,这种情况下就会特意为我炒个花生、剥个皮蛋什么的。不知怎么搞的,李老有我特别能喝酒的印象,实际上我的酒量非常有限,但在老师家喝酒,不喝到晕头转向是不会停下来的。而即使这样,也没改变李老对我能喝酒的印象。于是乎,每每重复一来就喝、一喝就晕的场面。只可惜了那么多好酒,被菜九受罪般地喝到肚子里去了。云里雾里的,菜九隐约想到,平时我们师兄弟们总把胡剑北、仝小林视作为李老的嫡系,看来这种判断或者有误。我们这些弟子在李老的心目中,恐怕实在是没有亲疏远近之分的。李老时常说,我把你们都看成是自己的小孩子,菜九直到喝掉那么多酒才信了这句话,真是罪过啊。2005年初春,菜九去看望老师,李老说,你有多长时间没来看我啊。菜九一推算说,不过六年而已。这时李老动气了:你说,我还有几个六年啊。说这话时,菜九分明看见老师的眼睛红了、湿润了。人上了年纪好怀旧,菜九四十不到就怀旧,老师可是七十多岁的人了,自然会更多地怀念我们这些老弟子,长时间不见,情何以堪。 最近李艳师妹告诉我,她爸妈实际上是把菜九当儿子看待的,最喜欢听我讲话。但我想,即使菜九口无遮拦的说话方式,可以对两位老人家的生活起点微末的调剂作用,但毕竟看望不勤,极少效劳,因此真正起作用的,应该还是一种老天爷定下的前世今生的缘分。
老师时常牵挂弟子,菜九也以能师从李老为最大的荣幸。九十年代后半段,菜九的学术研究一下子找到一个大的突破口,写学术文章如探囊取物,于是便有好些个同事出于好心,劝说菜九去搞个博士文凭,以为对菜九来说完全是手到擒来的事。但此等好心居然引动菜九狂性大发,口出狂言:当今中国又有谁能带我,又有谁敢来带我。在菜九心目中,只能有一个老师,就是李济仁先生。哪怕白送一个博士给我,也不能把这种纯之又纯的师承关系给搞模糊了。李老的学生这种身份,是很让菜九为豪为傲的,甚至于可以用其欺侮人。菜九有一个大学同学,年纪比菜九还要大出一截,但其太太曾经在李老处做过高级师带徒,按辈份算是师妹。菜九参加大学同学聚会时,常跟夏黎明师兄腻在一起,而那个同学也喜欢凑过来攀谈。有一次菜九忍不住大声呵斥:你要清楚自己的身份。你是我们的师妹家属。师兄们说话,师妹家属在一旁插话,这是哪家的规矩。师妹家属因此被搞得灰溜溜的,而菜九与夏黎明师兄则得意非凡。这种事情当然不能算厚道,但或也不失为师门佳话。
你要能写文章,这就是李老对我的要求。这么多年来,我须臾未敢忘记老师对我的要求,并一直坚持着朝会写的方向努力。终于从不会写的拙手,变为写作老手;从写的苦不堪言,变为写的心旷神怡。1 998年,菜九毕业十周年,写作也益发顺手,写作起来随心所欲、气势如虹,折叠语言、玩弄辞藻、翻空出奇的功夫更是拿手好戏。每当写成一篇文字,得意之余,不免会想到,菜九的这个持身之本快乐之源全赖李老当年的提携。于是在那一年中间很花了一些时间,想拟就几句俏皮话,以表达对李老的感激之情。
德人心者得天下
得人心者德天下
得仁心者得天下
得仁心者德天下
前两句是对老师的称颂,后二句是菜九不知天高地厚的自期。本来想凑几副对子,单独一句话总不像样啊,后来也没想出个合适的,兼之不会书法,就不了了之了。一晃又是十年过去了,老师又新近当选为首届国医大师,现在翻将出来也还颇合时宜,或可博老师一笑。
刊于《菜九段集2017卷》




楼主:九公茶坊  时间:2022-01-17 08:14:58
恩师的怀念

朱长刚

2021年3月11日,李济仁国医大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痛兮,祖国中医学失去了一位领袖;悲兮,新安医学失去了一面旗帜;哭兮,我永远失去了一位父亲般的老师。

得知恩师病重,我即火速从合肥赶往芜湖弋矾山医院,到时已至中午时分。老师透析后在午休,看到老师睡得很香很沉,我就静静地等在病房,同时悬着的心也有所放松。老师睡醒,见到我们后非常高兴,谈到对我学习、工作、成长的关心,老师每件事仿佛都历历在目,下床后又与我合影,并嘱咐师姐李艳主任晚上安排我吃饭,父亲般的慈爱与不舍充满了整个房间。怕打扰老师养病,不敢久留,并约定周日再来看望,哪知却成了与恩师的最后一面。






老师在病床上最放心不下、最念念不忘的还是中医学的发展,特别是新安医学的挖掘研究。嘱咐我不要光临床、只看病,要静下心来做些研究,要把新安医学中好的东西发扬出来,要形成学术团队,更要做些系统深入的整理研究。凝望着恩师病重的面容,聆听着恩师的殷殷期盼,我的泪水潸然而下。

老师2009年获得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委联合颁发的首届“国医大师”称号,2016年又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与中央电视台主持的“中国十大最美医生”。老师身体力行于新安医著的校注整理,潜心提炼新安医学诊治特色规律,还原了尘封于历史的668位新安医家、400余部新安医籍,厘清和阐明了新安医学对急、危、难、重病症的诊疗经验和规律,是新安医学研究的领袖与旗帜。

中医水平首先讲临床功夫,跟随老师学习,我是先从抄方开始的。那时老师50多岁,精力旺盛,对待病人极度认真,看到从农村或边远地区来的患者,他看得格外仔细,开方也会考虑病人负担,将中医“简便廉验”的优势发挥到极致。遇到疑难病证,老师总是从脉舌症候入手,从证据链的环环相扣,把他的诊断思路给我们讲清楚,他说西医叫“循证医学”,中医叫“辨证施治”。开方时他同时将张一帖家传的“方证关系“、”症药关系”、“量效关系”的临床经验悉数相授,毫无保留。每次门诊,由于病人多一般要到下午1点以后才能结束,每每上到12点半左右时,老师总是怕我们到食堂打不到饭,担心饭菜冷影响我们健康,让我们先走,他则继续一个人坚持把病人看完,身体力行地教育我们,什么是“大医精诚”,一个苍生大医是医德与医术完美结合的化身啊。

老师说中医不仅要会看病,而且还要会科研。中医科研要从中医经典的整理研究开始,要从撰写论文开始。老师一生不仅著作等身,而且有丰硕的科研成果。老师对中医典籍非常熟悉,功底非常深厚,大段成篇的原文每每脱口而出。对中医痹证、痿证、肿瘤等疑难杂症不仅有临床研究,还有现代科学实验研究,其创立的“清络饮”经清华大学中医药交叉学科研究所实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并为网络药理学理论奠定了基础,成功将传统中医引入“现代化”研究。

我是1986年秋,20岁考入皖南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成为老师的学生的,是老师一生中收得入门时最年轻的学生,可能时因为年纪小,受到老师的关照就多些,张师母也称我是他们家的“小六子”(老师家5个子女)。在这36个年头里,我其实就是老师家的孩子,相处得就象一家人一样。师兄张其成教授的道别词真是把我心里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我也不想对老师说驾鹤西去、乘愿归来,因为老师从未离开过我们,老师永远与我们在一起。

(朱长刚,1986年—1989年跟随李济仁国医大师学 内经》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为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黄帝内经》课程组组长,国家人口与健康地方服务中心副主任。)






清明寄哀思——想念李老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然而这是令我最哀思的清明节了。

记得上月11日早晨起床看到李艳姐告诉我们弟子大师归去的微信,我的脑子一下子“空了”,虽然之前几天有这种预感,但当这个消息真的传来,我还是不太相信,因为在我的脑海里大师是要活过百岁的。

我是1990年考入皖南医学院研究生的,跟随大师三年,每周随师出诊,几乎每周都要去李老家,还经常吃着李老亲自做的饭菜呢。三年对人的一生来说并不算长,但这三年对我来说,是我一生中最为珍贵、最为难忘的三年,这三年,他老人家慈父般的言传身教、高尚的医疗品德、开放包容的治学态度、坚毅的人格魅力一直影响着我的工作,伴随着我成长,指引着我前行;这三里,我从对中医的懵懵懂懂,到对中医的热爱,从仅有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到有大量的实践经验积累,使我从事中医学的职业生涯发生了质的飞跃。

1993年我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后又来到了广东药科大学,虽然我身在异乡他地,但时常关注着大师和大师的家人,每每在报刊杂志上看到大师的消息、或在电视上、电脑媒体上看到大师的身影,尤其是大师退休后,依然奋战在中医临床、科研一线,并不断取得佳绩,我都会非常的高兴,都会被大师对新安医学孜孜以求、不倦的精神感动和激励,我也会很自豪地跟大家介绍:“这是我的老师李济仁先生”。大师教导我们要传承好新安医学,要应用好新安医学,要让新安医学发扬光大、有创新,大师不仅要求我们弟子这么做,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可以说大师的一生是为新安医学而生,他一生鞠躬尽瘁于新安医学,为新安医学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在他弥留之际,他依然不忘记新安医学,教导弟子们要传承、传播新安医学,这是一位对新安医学怀着赤诚之心、为其倾注毕生精力和热血的大师对我们后辈的遗愿,我们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大师为新安医学的传承发展而执着追求的精神,是我们一生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财富,是我们今后工作不断的动力源泉。

回忆跟随大师的日子,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然而回到现实,毕竟他与我们阴阳相隔,又令我伤感、不由得眼睛模糊了起来。虽然他老人家离我们而去,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做大师的学生。

南琳 祭拜

2021年4月3日







李艳:陪老爸走到最后的日子




刚才大哥让我写纪念老爸的文章,望着窗外,泪水又一次模糊了双眼,而文章的题目也跃然而出,…
一,年少记忆:
记得小时候最期盼的是老爸回家带着合肥的麻烘糕,那种滋味现在想起来还要流口水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概8岁左右知道老爸在合肥工作,还是个大学老师,在我们那个闭塞的乡下老家,这可是个了不得的职业。所以我的梦想是长大以后像老爸一样在大学当老师,像老妈一样当医生。后来才知道老爸既是老师,也是医生。那时老爸尽管工作很忙,但在每年暑假回家的时候都要带着我们兄妹几个到小河边去游泳,所以我们最初的狗爬式游泳都是从老爸那里学来的。时间到了1978年高考,因为身居山区老家,教育水平有限,加上历史老师过分自信的猜题,我最后以总分差几分的成绩落榜。我是学文科的,当时文科是不能学医的,正好那年老爸单位有专家子女可以跟随从业的政策,于是冥冥之中帮我了却了既当医生又当大学老师的愿望,这才一直陪在您身边,陪您走到最后。



二,随父学医:
在我刚学医的时候,老爸让我读《万病回春》《汤头歌诀四百味》读四大经典。要我一定要扎下坚实的功底,以便以后在临床中运用。
老爸给我的印象是他那份孜孜不倦、做事一丝不苟的精神,记得那个时候老爸如果第二天要上课,那第一天晚上备课肯定要到很晚,我常常睡到半夜起来看到老爸一手拿着课本一手放到背后在默念,那是为了第2天脱稿上课。您常说因为地方口音的问题,必须付出比人家加倍的努力,此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仿佛就在昨天……


老爸喜欢看电影,记得陪老爸看电影的时候,每次在放电影之前,我都要从口袋里面拿出一个小本子来背中药,背方剂。这时,老爸总是以赞许的目光看着我,这就是希望吧。到了中年以后,我担起了临床的重任,特别是近几年专家门诊人多的时候,老爸总是跟我说病人从远处来不容易,总是有痛苦才来找你,所以你对病人的态度一定要好,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把病看好。老爸博采众方,喜欢看《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杂志及中医书籍等,经常是在我下班回家的时候,他认为重要的东西总是用红笔做出记号,标出来让我有时间时学习。如果看到有好的治疗经验,一定会记下来。老爸师古而不泥古,对于一些先进的东西不但自己学习,还让我也一定要学习。



三,最后陪伴:
去年(2020)10月份,老爸因身体不舒服,在北京301医院和西苑医院住院,当我和我大哥张其成、小弟李梢去看望他的时候,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新安医学,祖国医学,叫我要认真学习新安医学的书籍,把新安医学传承好、发扬好....。生活中,当我和兄弟们提出要帮老爸擦身洗脚的时候,您刚开始总是不同意,因为您不愿意麻烦人,哪怕自己的子女,但我们把水打好了,强迫您洗的时候,您又是那么的开心,并且笑着说:小时候我把你们洗了多少次澡?现在你们帮我洗,我是老了……

老爸生病期间经常对我说你一定要坚强,爸爸您放心吧,您的女儿已经长大...。正月十五您们二老在给我过生日的时候,您说这是我宝贝女儿的生日,您知道吗?在您讲这句话的时候,我站在您的背后眼泪早就不听话的流下来了,但是我强忍着,我不能让您知道……。爸爸请您放心,我是您坚强的女儿,我一定会听您的话振作起来,努力把新安医学传承好,发展好,您一路走好,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坚强伟大的好爸爸,我已经跟您约好,若干年后我会去找您,下辈子我还是您的宝贝女儿……
3月5号是您发病的最后一天,那天您还听到一个最大的好消息,就是您最小的宝贝儿子李梢为主颁发了第1个网络药理学国际标准,当时您听到这个消息时是多么的高兴,在几乎奄奄一息的状态下,您还是双手竖起了大拇指,让我们知道您是多么兴奋。您多次反复跟我说中医要走向世界,不创新不行,一定要有实际的数据来解说中医,征服世界,您最后牵挂的还是祖国医学,您说您为新安医学而生、为济世救人而活。
老爸生病期间总是说你们5个子女都很孝顺,说到这里脸上常浮起幸福的笑容,并竖起大拇指。我们多么希望您能多活一天再喊您一声爸爸好爸爸...我们不愿您离开,在您生病期间大哥大弟(李梃)小弟(李梢),我们都放下所有工作去陪您,所以您最后走的是那么的安详……
因为篇幅的原因加上情绪悲痛,暂时先写这么多。老爸,以后我会继续写一些纪念您的文章,因为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跟您说......


楼主:九公茶坊  时间:2022-04-28 10:22:45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