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的解释和疑问二

字数:164677访问原帖 评论数:29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6-14 23:33:28 更新时间:2022-09-26 10:54:15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6-14 15:33:28
9.18王丞相二弟不过江,曰颖,曰敞。时论以颖比邓伯道,敞比温忠武,议郎、祭酒者也。
解释:
王导亲兄弟三人,弟弟王颖曾任议郎,王敞曾任丞相祭酒,一个活了20岁,一个22岁,都死于永嘉南渡前,所以说没有过长江。其中王颖当时被比做邓攸,王敞比做温峤。
现在我们认识自己和他人,发问我(他)是谁,通过金钱、地位、权力、学问和吃穿住行等方方面面来定位自我(他人),而在魏晋时期,虽然也通过比较,但也许是通过我(他)像谁来定位自我和他人。

9.19明帝问周侯:“论者以卿比郗鉴,云何?”周曰:“陛下不须牵顗比。”
解释:
司马绍即位时,周顗已被害,所以周顗不可能称司马绍为陛下。此条与9.14重,从情理上讲也不可能问两次,所以有误。
不过这一条倒是刻画了周顗性格峻直。

9.20王丞相云:“顷下论以我比安期、千里,亦推此二人。唯共推太尉,此君特秀。”
解释:
顷下:当做“雒下”,同“洛下”,指洛阳,因为洛阳在洛水的南面,所以叫阳、下。
亦推此二人:疑为“不推”。当时还是西晋,王导和王承、阮瞻齐名,所以原意估计是:我们三个差不多,不用推我,“亦不推此二人”,而是要推王衍,因为王衍最优秀。
共推在当时应该有“首推”的特殊含义,就是说谁是第一,谁是龙门。如5.61“故当共推主人”,8.77“故当共推安石”以及王珣赞美袁宏“当今文章之美,故当共推此生”等。

9.21宋祎曾为王大将军妾,后属谢镇西。镇西问祎:“我何如王?”答曰:“王比使君,田舍贵人耳。”镇西妖冶故也。
解释:
石崇爱妾绿珠,为报答石崇知遇之恩,跳楼身亡。宋祎是她的弟子,有美色,而且“古之善吹笛者宋祎”。石崇死后,她做了王敦的小妾。后来王敦要做大事,发誓远离声色,遣散了妓妾。她又归了晋明帝司马绍。27岁的明帝病重,继续遣散,问臣子,你们当中有谁想得到她? 于是大名士阮孚接盘,但阮孚得到她不久也死了,宋祎又归了名士谢尚。谢尚问她:我和王敦相比怎么样?宋祎说:王敦像农民,你像贵人。
妖冶:本来是形容女性妩媚,不过联想到现在的伪娘、小鲜肉,魏晋时期审美和现在差不多,精致的男人受人追捧,所以当时就夸镇西将军谢尚“妖冶”。而王敦有好几个故事反映他性格粗豪。
宋袆换过这么多手,时间跨度长达60年以上,晚年应该是在权贵家当音乐教师,而且声誉很高。她死后葬在南京雨花台附近。后来有个大名士叫袁崧,每次喝醉,就坐车到宋袆的坟上,哀痛哭泣,并作《行路难》歌唱,“听者莫不流涕”(《行路难》是个乐府古曲,晋唐以来经常有诗人依此填词,譬如卢照邻写道:“珊瑚叶上鸳鸯鸟,凤凰巢里雏鹓儿。巢倾枝折凤归去,条枯叶落任风吹。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谁家能驻西山日,谁家能堰东流水。”李白写道“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22明帝问周伯仁:“卿自谓何如庾元规?”对曰:“萧条方外,亮不如臣;从容廊庙,臣不如亮。”
解释:
太子司马绍比完周顗和郗鉴,继续比较庾亮,所以9.19中周顗很烦,但作为老师,他有时候也回答一下:论名士风范庾亮比不上我,论从政处事能力我不如庾亮。不过这个意思和谢鲲说的差不多,所以刘孝标在注中说,只听说谢鲲和庾亮比,没听说周顗与庾亮比的(周顗比庾亮大20岁,谢鲲比庾亮大8岁)。
萧条:《楚辞·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 曹植 《赠白马王彪》:“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扬雄 《羽猎赋》:“羡漫半散,萧条数千里外”,从冷清引申到疏散,再引申到洒脱。
方外:《楚辞·远游》:“览方外之荒忽兮,驰於方外,休乎宇内。”《庄子·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方外指中原之外的异域,引申为超越国家法律和秩序世俗。

9.23王丞相辟王蓝田为掾,庾公问丞相:“蓝田何似?”王曰:“真独简贵,不减父祖,然旷澹处故当不如尔。”
解释:
王导任命30岁的王述当中兵属(首都部队的参谋人员,一般达官显贵的儿孙都是20岁出仕),和王导共同执政的庾亮问王述到底是不是“痴愚”。
真独简贵:真独或当为“慎独”,或者是“怀真独远”“含真独畅”的意思,不然理解较难,《晋书》中作“清贞简贵”。简贵指简傲,自视甚高,如《晋书》中有“刚严简贵”“骄奢简贵”“素简贵,不私事上官”等。
旷澹处:王述性急,而且热衷名利,前已多见,所以谈不上旷达淡泊。

9.24卞望之云:“郗公体中有三反:方于事上,好下佞己,一反;治身清贞,大修计校,二反;自好读书,憎人学问,三反。”
解释:
大修:费解。大修或为束修,指工资,抄写错误?但束修古代指礼物或教师薪酬,没有俸禄的意思。
卞壸论郗鉴,揭示他三个矛盾之处:对上方正,却喜欢下属对他溜须拍马;严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洁,但对钱财斤斤计较(从小勤俭节约的后遗症?);喜欢读书学习,但讨厌别人研究学问(对玄谈听不下去,你们在说些啥子啊)。
这个说法有来历:《三国志·王肃传·注》中说,太尉刘寔论王肃:“刘寔以为肃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己,此一反也。性嗜荣贵,而不求苟合,此二反也。吝惜财物,而治身不秽,此三反也。”
人性就是这么复杂,所以才显得丰满。郗鉴需要别人肯定,对奉承没有免疫力;郗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会拿,那属于自己的东西算得很灵清;郗鉴学问大,一听别人幼儿式讨论就反感。
郗鉴从流民帅起家,后来“与王导、卞壸、温峤、庾亮、陆晔等并受遗诏,辅少主”,成为“三公”,当时的一流大族,但其家族后续却比不上王谢庾桓几家,可能就是因为这种看似矛盾的性格,他不善于抬举他人,参与玄学,大洒金钱。
卞壸和郗鉴是当时政坛大佬,他能这样说郗鉴,足见其敏锐刚直。
郗鉴的“三反”可以引申,并不局限于个人性格。后来《日知录·三反》条中,顾炎武发挥抨击晚明社会人情的矛盾之处:“今日人情有三反,曰弥谦弥伪,弥亲弥泛,弥奢弥吝。”看上去越来越谦虚,其实是越来越虚伪;看上去彼此称兄道弟,其实都是点头应酬之交;看上去生活上骄奢淫逸,其实为人越来越吝啬。
我们再引申,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科技进步越来越快,民主追求越来越清晰,但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家长越来越焦虑,亲戚之间感情越来越淡薄,人们想要的越来越多,民粹主义越来越盛行,统治阶级愚民手段层出不穷……

9.25世论温太真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温常失色。
解释:
这个不是等次考评,温峤出仕时,祖、父辈都曾是地方高官,舅舅刘琨更是大将军,加上自己从小知名,所以“举秀才,灼然”(灼然是二品,二品等于一品)。而应该是317年以后,温峤已经是高官,名士们玄谈时推当时名士,因为温峤是出身地方豪族,在学术、风度上没有什么成就,而且是司马绍的太子党,“及在东宫,深见宠遇,太子与为布衣之交”,所以进不了一流,譬如后来的桓温也进入不了一流名士圈。
常:同“尝”。
当然,从个人功业而言,温峤是东晋第一流的人物。陶侃说:“故大将军峤忠诚著于圣世,勋义感于人神,非臣笔墨所能称陈。临卒之际,与臣书别,臣藏之箧笥,时时省视,每一思述,未尝不中夜抚膺,临饭酸噎。人之云亡,峤实当之。”明代王士祯说:“不是温忠武,谁堪第一流。”
后来有“二流子”,指游手好闲的无业人员,其词语来源应不出于此。

9.26王丞相云:“见谢仁祖,恒令人得上。”与何次道语,唯举手指地曰:“正自尔馨。”
解释:
王导夸谢尚贬何充,因为谢尚潇洒,有名士风度,而何充严正,玄学水平差,或者何充不屑清谈,如3.18中王濛、刘惔、支道林拜访何充,“望卿摆拨常务,应对玄言”,何充却只看公文,不玄谈,“我不看此,卿等何以得存”。
上:挺拔超迈。前文有“风气日上,足散人怀”“神气融散,差如得上”“清标令上”等
正自尔馨:尔馨,如此这样。你就是这个(谢尚是天空,你是地板)。王导赏识何充,但喜欢谢尚,因为何充是让人佩服的好同事,但不是让人欢喜的聊友。

9.27何次道为宰相,人有讥其信任不得其人。阮思旷慨然曰:“次道自不至此。但布衣超居宰相之位,可恨唯此一条而已。”
解释:
王导、庾亮、庾冰等先后去世,何充单独辅政,“以社稷为己任,凡所选用,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一些并非出身门阀的官员被重用,破坏了原来的制度,所以有舆论认为“所昵庸杂,信任不得其人。”
阮裕感慨说:“何充不是这种人(选拔不合适的人上位)。但当宰相的何充不出生在名门望族(何充长辈、近亲属没有二品高官,不是豪门),这才是最遗憾的一点。”
阮裕认为,首辅应该出自豪门或者像他这样几代都有名士的望族。

9.28王右军少时,丞相云:“逸少何缘复减万安邪!”
解释:
万安:灼然玉举的刘绥,见6.24等,
王导、王敦都喜欢侄儿王羲之,而刘绥是庾家的姻亲,庾家多次夸刘绥,而王家和庾家别苗头,所以王导说:王羲之有什么比不上刘绥的!
刘绥事迹不显。

9.29郗司空家有伧奴,知及文章,事事有意。王右军向刘尹称之,刘问:“何如方回?”王曰:“此正小人有意向耳,何得便比方回!”刘曰:“若不如方回,故是常奴耳。”
解释:
王羲之向刘惔夸岳父郗鉴家的一个仆人,不仅有文化,而且有见识。刘惔问:比郗鉴的儿子郗愔怎么样?王羲之回答说,这不过是一个有志向的平民而已。刘惔说,比不上郗愔,那就是个普通奴仆而已。
伧:前已多见,本意是粗鄙,两晋南北朝时吴地称过江的中原人为伧,中原人称南方人貉。而地图炮可能是中原人先开的,比如《论语》中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貉之邦,行矣。”
意向:有志向追求。《梁书·何胤传》:“卿居儒宗,加以德素,当敕后进有意向者,就卿授业。”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6-16 16:57:43
9.31简文云:“何平叔巧累于理,嵇叔夜俊伤其道。”
解释:
司马昱论玄学祖师何晏和名士标杆嵇康:何晏文辞华丽,损害了其哲思;嵇康才气逼人,损害了其无为或者无用之道。
谢安曾经说司马昱是晋惠帝之流,但这个说法估计是捏造,或者有特殊的语境。从司马昱的事迹和言谈来看,他也许玄学水平二三流,但智力没有问题,见识也不逊色于他人。爱好哲思常读书的人,办事拖拉、性格古怪或许有,哪里会是弱智啊。《世说新语》不少故事好猎奇,譬如说桓温安排刀斧手要杀谢安、王坦之,曹操当捉刀人,周处除三害,这些都经不起推敲。
当时人管辂说何晏“故说老、庄则巧而多华,说易生义则美而多伪;华则道浮,伪则神虚。得上才则浅而流绝,得中才则游精而独出,辂以为少功之才也”(因此议论老、庄时他言论机巧而华丽,谈论《易》之理时言论美好而又曲解附会;言辞华丽则道理肤浅,曲解附会则使人理解不实。有一等才华的人说话都浅显而绝妙,有中等才华的人在精妙的言论中独树一帜。我认为何晏是一个不用功的才子)。裴徽应和说:“诚如来论。吾数与平叔共说老、庄及易,常觉其辞妙于理,不能折之。又时人吸习,皆归服之焉,益令不了。相见得清言,然后灼灼耳。”(正如你刚才所说的,我曾经几次和何晏谈论老、庄和《易经》,经常觉得他的言辞比他的道理精妙,不能反驳他。还有其他人和何晏谈论、学习,都被他所说服,更加令我难以理解,今天听到你的议论,终于全都明白了!)也就是说,何晏谈玄学辞藻优美,但言过其理,这个特点也许是出自于汉赋传统的原因。譬如“1.7”中,陈谌夸他父亲陈寔,出口就是“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看上去很美,但他到底是夸他爸是桂花树还是泰山,听众一下子哪里知道啊。我不看《读书》很久了,因为当年不少作者也好玩弄词汇,语言欧化,化简为繁等以显示其学问,其实就是不会说人话。
嵇康无论是外貌还是才华,天之所钟,一看就如玉山一样让人着迷,但木秀于林,不合老庄之道。

9.32时人共论晋武帝出齐王之与立惠帝,其失孰多,多谓立惠帝为重。桓温曰:“不然,使子继父业,弟承家祀,有何不可!”
解释:
司马炎两个儿子,大哥司马衷智力低下,老二司马攸人才出众。当时很多大臣认为立司马攸为好,但司马炎最终坚持了嫡长制,然后以分封制作为补充。然而事与愿违,西晋很快覆灭。坚持嫡长制是否妥当,成为后世人始终讨论的话题。司马炎作出这种选择,恐怕也是受到袁绍、曹操、刘备继承制度的经验教训,所以东晋大多数知识阶层认为坚持嫡长制基层没错。
嫡长制的意思是确立祖先血食祭祀的主祭人。确立该继承人称为立嫡,立嫡的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嫡长子继承爵位和主要财产管理权。
桓温发表了看法,但这个看法不好懂:“不对,让儿子继承父亲的事业,弟弟继承祖宗的祭祀,这有啥不行的呢?”这是什么意思呢?不对是说嫡长制不对;子继父业是指司马衷当皇帝?(那不就是嫡长制吗?)弟承家祀还是指当皇帝啊,不然怎么做主祭人?
所以有一个可能,子、弟是指同一个人,都是指司马攸,“弟”或可删,或当为“嫡”。桓温的意思就是:不对,只要是嫡子,那继父业、承家祀都可以。
或者桓温的意思是:司马衷当皇帝,司马攸当族长(不搞分封制)。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6-18 09:39:43
9.33人问殷渊源:“当世王公以卿比裴叔道,云何?”殷曰:“故当以识通暗处。”
解释:
西晋裴遐亦善清谈,见4.19及注,裴遐“以辩论为业,善叙名理,辞气清畅,泠然若琴瑟。闻其言者,知与不知,无不叹服”。
识通暗处:见识贯通于疑难之处。

9.34抚军问殷浩:“卿定何如裴逸民?”良久答曰:“故当胜耳。”
司马昱问殷浩,你水平和裴頠比怎么样?
裴頠亦善清谈,见8.18及注,“頠辞论丰博……时人谓頠为言谈之林薮”。
殷浩反复斟酌,自认为应当比裴頠好。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谦虚也是美德。

9.35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解释:
桓温和殷浩是好友和冤家。《晋书》中记载为:“温尝问浩:‘君何如我?’浩曰:‘我与君周旋久,宁作我也。’温既以雄豪自许,每轻浩,浩不之惮也。至是,温语人曰:‘少时吾与浩共骑竹马,我弃去,浩辄取之,故当出我下也。”后世学者认为,“我与我”更好,从哲学思考而言,“我与我”更加彰显主体意识的高扬。但究其本意,当为“君”。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接触了上百例人物比较的故事。此时,殷浩终于说出了“无论你怎么样,我就是我,我还是坚持作我自己”的言语。我认清了他者,认清了自己,无论命运如何,我坚持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不和外部妥协和自我肯定的态度,是主体个性的张扬,是魏晋风度最响亮的宣言。
桓温是有功业的雄豪,而殷浩是人格觉醒的英雄。功业无非是风云际会,转而云烟黄花,而战胜自我,拒绝改变自我,却是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心灵拷问——做独一无二的我,做毫不犹豫的我,做问心无愧的我,无论境遇、亲友、黎民、家国、社会或梦想。
在不断的比较和竞争中,在生活的遭遇困难中,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在随机不公的命运中,很多人心存疑虑,无法接纳貌似loser的自己。只要坚持了自己的原则,那么我成为了我自己,就如苏格拉底的话,“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宁作我”与个人际遇成败无关,我们站在无数的路口,面临不同的河流、山川、峡谷或海洋,是随波逐流还是千帆争先,是和光同尘还是特立独行,是蝇营狗苟还是幽谷空响?这不是是非问题,而要澄怀体道——我就是我,绽放自己的火焰。这是东晋第一流名士殷浩给出的答案。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6-19 15:50:05
9.36抚军问孙兴公:“刘真长何如?”曰:“清蔚简令。”“王仲祖何如?”曰:“温润恬和。”“桓温何如?”曰:“高爽迈出。”“谢仁祖何如?”曰:“清易令达。”“阮思旷何如?”曰:“弘润通长。”“袁羊何如?”曰:“洮洮清便。”“殷洪远何如?”曰:“远有致思。”“卿自谓何如?”曰:“下官才能所经,悉不如诸贤。至于斟酌时宜,笼罩当世,亦多所不及。然以不才,时复托怀玄胜,远咏老庄,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自谓此心无所与让也。”
解释:
司马昱问孙绰对当今名士的看法,分别是刘惔、王濛、桓温、谢尚、阮裕、袁乔、殷融和孙绰。孙绰的回答暗含“我是第一名士”的意思。
清蔚简令:蔚是茂盛,引申为美。令也是美好的意思。
清易令达:易,平易近人。见8.104谢尚“令达”
弘润通长:通长,见9.30,阮裕兼诸人之美。
洮洮清便:洮,水名,无它意。参见9.65“不知者不负其才,知之者无取其体”,洮洮或为“佻佻”,指袁乔跳脱和清通。
远有致思:致思,思致。志趣高远,(玄学)思维缜密。殷融“理义精微,谈者称焉”。
经,会,能。不能经人道。
笼罩:覆盖引申为统摄、控制。
萧条高寄:前已多述,不与时务经怀是名士风度的最高等级,这种认识并不是魏晋南北朝独有的,而是庄子以来人们是对荒诞、黑暗、无奈的现实社会生活的体认和反抗。就像沃尔特·兰道尔的诗:我从不与人争,没人值得我与之争;我爱生命,其次爱的是自由;我慕名而来,向那熊熊火焰伸手取暖;火快灭了,我也准备离去。古往今来,多少人接受命运,热爱生活,向往光明与自由,随缘而来,随时而去,这就是“萧条高寄”。
清代绍兴画家童二树,尤工画梅,梅花主要就是画圈圈。学者免不了赶考,他入场便遇到搜身,检查是否夹带。童二树受不得这种带着公正的污辱,拂袖而去,说:“难道朝廷就是像对待盗贼一样来对待考生的吗?”从此绝意进取。他后来写了《圈圈诗》:左圈右圈圈不了,不知圈了有多少。而今跳出圈圈外,恐被圈圈圈到老——他宣布,跳出名利之圈圈,从此追求梅花艺术之圈圈。所以兰道尔的诗还有一个版本:我爱自然,其次是艺术。
这种思想未必来自于老庄,而是人们自然的人生选择策略,体现了坚持原则中的弹性,另起炉灶的光明。《诗经》中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孔子也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后来苏轼写道,“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从史料上看,孙绰确是当时的大手笔,但由于出身寒庶,土猪要拱大白菜,对名声热衷,多有攀附行为,有些名士高官心存芥蒂,认为他多“秽行”。孙绰言过其实,但其内心追求不必否定。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6-20 16:10:45
感谢xu兄提醒,当时看花眼了。

9.30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诸人之美。”
解释:
焚车的阮裕兼王羲之、刘惔、王濛、殷浩之美。
骨气:风骨,刚正爽利。
简秀:简单美好。
韶润:美好丰富。
思致:思辨。
由于人物品评制度,我们才知道形容人格有那么多美好的词语。就像我搞不懂马分骠、骝、骃、骅、骊、骐、骓、骢等颜色不同的称呼,玉有玖、玚、玤、玠、玦、珂、珑、珰等的区别,因为先秦我们对马、玉很讲究,分得很细。《世说新语》中这么多夸人的词语,说明那时候是人格觉醒大爆发时期,以至于要搞得我反反复复追寻每个人的事迹,搞清楚它们到底是在夸什么,词语来源是哪里,词义又怎么引申,是恭维还是客观评价。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赞美人格的词语现在和马、玉一样,也很少用,因为我们现在不必重视人格之美。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6-21 15:28:29
9.37桓大司马下都,问真长曰:“闻会稽王语奇进,尔邪?”刘曰:“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桓曰:“第一流复是谁?”刘曰:“正是我辈耳!”
解释:
桓温到南京和刘惔聊天,关心地问起司马昱,他是不是清谈水平突飞猛进了。刘惔说,确实进步快,但无非也就二流。桓温追问,谁是一流。刘惔说:当然是像我们这样的(也许包含王濛、殷浩等,但肯定没你桓温这个老兵!)。

9.38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
解释:
桓温借殷浩之败,把他赶出朝廷,志得意满,但其逻辑推理不成立。
桓温的弱点之一是向往名士之风。他是少年时就手刃仇人的杀手,成年后是身临一线的军事指挥官,却免不了俗,在名士堆里打转,参与玄谈,多次拿自己和名士们去比,而且认为自己比名士们高明,这是他比不上刘裕的地方。
竹马本来是总角之交的意思,李白写了《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又有了两小无猜的男女关系的意思。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6-24 10:25:45
9.39人问抚军:“殷浩谈竟何如?”答曰:“不能胜人,差可献酬群心。”
解释:
8.113中,司马昱已经评论过对殷浩的清谈感观,此处再论。那么赏誉和品藻的界限是什么呢?作者也许根本就不在乎,多次出现“重言”;或者是因为后世重新编目的关系,所以打乱了。
他的意思是说,殷浩没有超越前人或者当代玄学家,但差强人意。
献酬:本意是互相敬酒,引申为应答,再引申为应和满足。《诗·小雅·楚茨》:“献醻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

9.40简文云:“谢安南清令不如其弟,学义不及孔岩,居然自胜。”
解释:
司马昱论会稽谢奉。说他清新美好比不上弟弟谢聘,学问义理比不上会稽孔严(巖当作嚴),但显然超越了自己(“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自我的才是强者)。

9.41未废海西公时,王元琳问桓元子:“箕子、比于,迹异心同,不审明公孰是孰非?”曰:“仁称不异,宁为管仲。”
解释:
下属王珣问桓温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桓温另有所指。
桓温废司马奕为东海王,立简文帝。据说原因是郗超给他出主意,以此提高他的威望:“你不做伊尹放逐太甲、霍光废黜昌邑王那样的事情,就无法建立大权威,镇伏天下之人。”
但此事恐怕不是那么简单,也不合情理。自古权臣废立,都是立小朋友当皇帝,他推举51岁的丞相司马昱当皇帝,而且自己居然不入朝,依旧率军还镇姑孰,只是遥控朝政。这种莫名其妙的做法不知是何出于什么动机,权臣不是这么当的。
而且在370年底,在桓温北伐失败后,司马昱与桓温在涂中会面,共同商议朝政。是不是商量他们的废立计划?
371年11月,桓温带兵入朝,上奏太后褚蒜子(谢鲲之女,谢安外甥女),还草拟了废帝诏令。褚蒜子看了几行就说:“我本来就怀疑会这样!”看了一半停下来,向内侍要来笔加上:“未亡人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诏书批复出来后,桓温大喜。废立之事褚蒜子有所准备,是谢安曾经吹过风?
而此时谢安见桓温,见而遥拜,温惊曰:“安石,卿何事乃尔!”安曰:“未有君拜于前,臣揖于后。”这无疑是宣告谢家将全面与桓温合作,接受桓温领导。而太原王、琅琊王等却拒绝合作。后来谢安再见桓温,因为已经交了投名状,所以镇定自若,而王坦之却战战兢兢。
谢家已经“躺平”,所以司马昱驾崩后,王坦之、王彪之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坚持立司马曜为帝,坚持诏书写桓温是辅政而不是摄政,维护了共天下的门阀体制。
综上所述,桓温废帝,得到了丞相司马昱和谢家的配合,而当时的两王家、庾家和王族司马晞等并不合作,以至于后来桓温大肆诛杀司马晞和庾氏,并引发了王氏的反抗。而谢安看到桓温重病,也转变了态度,使用拖字维护家族利益。
王珣问桓温,箕子和比干都是纣王的忠臣,都不断进谏,后来箕子装疯卖傻,比干一意孤行被杀,你对这个事情怎么看?桓温说,虽然他们都是仁人不假,但我还是赞赏另一个仁人管仲(孔子说过,箕子、比干、管仲都是仁人)。
齐桓公曾经和管仲是仇人,但两人后来和解,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那么桓温的意思是说,我愿意辅佐司马昱成就事业。
天不假年,司马昱迅速去世,去世前一昼夜内连发四道诏书要求桓温入朝商量后事。桓温看到“齐桓公”不行了,原来商定的发生变化,这时候他身体也出现问题,“陛下垂布衣之顾,但朽迈疾病,惧不支久,无所复堪托以后事”,拒绝入朝。其实桓温和司马昱本就不是好友,是突然建立的合作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君臣关系,但不去探视总有问题,他真的走不动了?他都说自己“朽迈疾病,惧不支久”,难道这是想摄政甚至是想当皇帝的话?
370年—373年,东晋政坛云遮雾罩,风起云涌,后世记录有诸多疑点。但总的来说,桓温、司马昱、谢安曾经联手设局,但阴差阳错,司马昱去世联盟解散,谢安借助桓温去世、王谢联姻和褚蒜子的关系等胜出。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6-24 10:28:52
褚蒜子,谢鲲外孙女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6-27 10:31:36
9.42刘丹阳、王长史在瓦官寺集,桓护军亦在坐,共商略西朝及江左人物。或问:“社弘治何如卫虎?”桓答曰:“弘治肤清,卫虎奕奕神令。”王、刘善其言。
解释:
桓伊论杜乂(见8.68等)、卫玠(小名虎)。刘惔、王濛表赞成。
瓦官寺:前已多见,东晋南京著名寺庙,当时可居住上千僧人。后来瓦官寺还建了凤凰台、瓦官阁等,屡建屡毁。后人多有歌咏,譬如“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春草绕三径,松风话六朝”,“业火一烧尽,不能烧却万古名”……
西朝:西晋,见9.12等。
肤清:指外表清美。杜乂“其肤清绝,王右军见之,叹曰:面若凝脂,眼如点漆,神仙中人也。 ”
奕奕神令:奕本义是大,引申为光明,饱满。奕奕神令相当于奕奕神彩。
在刘孝标的注中,刘惔说:弘治肤清,叔宝神清。
卫玠比杜乂高明,杜乂是长相,卫玠是气质。刘孝标注中引用谢尚评论,卫玠容得下数个杜乂。

9.43刘尹抚王长史背曰:“阿奴比丞相,但有都长。”
解释:
刘惔和王濛好友,而且去世时间仅隔一年,岁数也都没超过40。
刘惔曾被王导器重夸奖,但刘惔看不上王导,譬如刘孝标注中说“刘真长与丞相不相得”,他在“排调”中说王导“未见他异,唯闻作吴语耳”之类的。
阿奴:昵称,但一般是长幼尊卑及夫妻间的称呼,王濛比刘惔稍大一些,我们只能理解为他们之间有很亲密的关系。所以“抚背”。
但有:唯有或只要有。秦观“常随白鹤亦飞去,但有衣冠同不朽”,翁逢龙“人家不必问贫富,但有读书声便佳”。
都长:美善。《诗·郑风》:“洵美且都”,《三国志·孙韶传》:“身长八尺,仪貌都雅”。《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子瑜都长,体性纯懿。”
刘惔说,王濛和王导相比,就只是美善超过王导(毒舌,言下之意是,除了清谈水平外,王濛完胜王导)。王濛虽然是名士之首,但话少,水平有限,譬如在4.22中,桓温曾经说:“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顾看两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不管“辄翣如生母狗馨”是什么意思,总之是说王濛、王述听不懂。)

9.44刘尹、王长史同坐,长史酒酣起舞。刘尹曰:“阿奴今日不复减向子期。”
解释:
名士集会清谈,自然有助兴活动,如饮酒喝茶、创作、舞蹈音乐等,所以也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社会风俗的变化。譬如《魏书》中说,曹操“登高必赋,乃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晋僧怀信《释门自镜录》中说:“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荼”。
当时的歌舞音乐叫清乐或清商乐舞,刘宋王僧虔说:“今之清商,实由铜雀魏之三祖(曹操、曹丕、曹睿)。风流可怀,京洛(魏晋)相高,江左(东晋和南朝)弥重”。史载,石崇在金谷园排演《明君舞》,绿珠饰演王昭君;谢尚作《鸲鹆舞》,大名士穿着官服,用舞蹈模拟各种鸟的姿态,在公开场合旁若无人地表演。
歌舞艺术是文学的起源之一,西汉《淮南子》中说:“故不得已而歌者,不事为悲;不得已而舞者,不矜为丽。歌舞而不事为悲丽者,皆无有根心者。”认为歌舞皆发自内心表达情感才是好的。阮籍在《乐论》中提出“歌以叙志,舞以宣情”,嵇康更是音乐家,而向秀没有其歌舞音乐方面的记载,但从这里看,他可能曾以舞蹈著名。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6-29 11:07:50
9.45桓公问孔西阳:“安石何如仲文?”孔思未对,反问公曰:“何如?”答曰:“安石居然不可陵践,其处故乃胜也。”
解释:
桓温问孔严(西阳侯) ,谢安和仲文(殷仲文?)哪个好?孔严反问。桓温说谢安胜(理由费解)。
谢安和殷仲文是两代人,谢安年长很多,早就是大名士,孔严去世是370年,这时候殷仲文还没出道,桓温拿谢安和殷浩比还差不多。
陵践:一般是超越、欺凌的意思,说谢安不可超越,那还比啥?说谢安不可欺凌,也不好理解,是说谢安镇定自若,不怕风浪,不怕桓温?
其处故:费解。还有一种可能是“安石居然不可陵践其处,故乃胜也”,处指隐居,那这话说在谢安出仕以前,谢安多次拒绝朝廷征召。桓温认为,谢安隐居志向坚定,所以为优(那时殷仲文估计还没出生)。

9.46谢公与时贤共赏说,遏、胡儿并在坐。公问李弘度曰:“卿家平阳何如乐令?”于是李潸然流涕曰:“赵王篡逆,乐令亲授玺绶;亡伯雅正,耻处乱朝,遂至仰药,恐难以相比。此自显于事实,非私亲之言。”谢公语胡儿曰:“有识者果不异人意。”
解释:
李弘度见2.80,李充字弘度,平阳太守李重是他的伯父,卫夫人是李充母亲。当时李充应是剡县县令,谢安隐居在会稽,故常有聚会(《晋书·王羲之传》:“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此次谢玄(小名遏)、谢朗(小名胡儿)陪坐。
赏说:鉴定评论。
谢安问李充:你伯父李重和乐广哪个好?李充潸然泪下:“当年赵王司马伦篡位,乐广捧着皇帝印绶进献;我亡伯父为人正大,以政变为耻,最后至于服毒而死。我伯父不应该和乐广放在一起比较。这是明显的事实,不是因为我和李重的亲戚关系。”
谢安对侄儿开始言传身教:有识见的人想法都差不多哦(谢安说话含蓄深刻,潜台词是光明正大的人被历史尊敬,但这个意思最好通过自悟变成价值观)。
谢安镇静、耐心、宽容和潇洒的性格和为人确实极为出众,而且他家教优卓,称得上循循善诱,子侄多为芝兰玉树。德国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7-01 15:48:29
9.47王修龄问王长史:“我家临川何如卿家宛陵?”长史未答。修龄曰:“临川誉贵。”长史曰:“宛陵未为不贵。”
解释:
琅琊王胡之(王羲之堂兄)问太原王濛(王述堂弟),我家临川太守王羲之和你家宛陵县令王述哪个好?王述作思考状。王胡之先说:王羲之声誉好。王濛说:王述未必声誉不好。
王述出任宛陵县令期间,声誉很不好,“颇受赠遗,而修家具,为州司所检,有一千三百条”,所以王胡之语含讥讽。而王濛“少时放纵不羁,不为乡曲所齿”,成年后“始克己励行”,他认为王述还有救。后来王述“屡居州郡,清洁绝伦,禄赐皆散之亲故,宅宇旧物不革于昔,始为当时所叹”。
那年霍光废帝,他列举了刘贺当27皇帝天犯了1127条错误。王述收礼1300次,也算是破了记录。但这背后隐藏着什么,这个数字除了自己还能是谁提供的?王述后来一介不取,这是不是反向操作的邀名之举?

9.48刘尹至王长史许清言,时苟子年十三,倚床边听。既去,问父曰:“刘尹语何如尊?”长史曰:“韶音令辞不如我,往辄破的胜我。”
解释:
王修13岁为347年,王濛当年去世。
往辄破的:一箭中靶,一说就抓住要害。
王濛说:论言辞优美动听不如我,一语中的我不如他。

9.49谢万寿春败后,简文问郗超:“万自可败,那得乃尔失士卒情?”超曰:“伊以率任之性,欲区别智勇。”
解释:
公元359 年,豫州刺史谢万受命北伐,因他侮辱将士,丧失军心,未战而兵溃,被废为庶人。
谢安当时在谢万军中,见谢万“矜豪傲物,未尝抚众,诸将恨之”,“深忧之,自队主将帅已下,安无不慰勉”,并且和谢万说:“汝为元帅,诸将宜数接对,以悦其心,岂有傲诞若斯而能济事也!”谢万反而变本加厉。期间好友王羲之写信给桓温说:“谢万才流经通,使之处廊庙,固是后来之秀;今以俯顺荒余,近是违才易务矣。”又写信给谢万:“以君迈往不屑之韵,而俯同群辟,诚难为意也。然所谓通识,正当随事行藏耳。愿君每与士卒之下者同甘苦,则尽善矣。”谢大名士怎么会听别人的话!
谢安曾在子侄面前夸谢万:“谢万称得上千百年来出一个。”谢玄应声而答:“叔叔骄傲不谦虚,怎能算独一无二。”
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的大将军、出征打仗的军事指挥官谢万居然能得罪光所有将士,未战而军散,如果没有谢安斡旋,谢万都要被将士干掉,千百年来确实也就这么一个。
当时司马昱是丞相,桓温大司马,郗超在朝为散骑侍郎。此次北伐当然是桓温和司马昱的决策,大概率是桓温乐见谢万之败,因为豫州自谢尚以来谢家经营15年,桓温无法介入,影响了他的事业理想(谢奕死后,司马昱问王彪之接班人选,并告诉他有人推荐桓温弟弟桓云。王彪之说:桓温势力已割天下之半,如果他弟弟镇豫州,不符合朝廷利益)。从这个角度讲,此次北伐也许是桓温踢出绊脚石的计划之一,甚至他谋划拉拢谢万的部下,煽动兵变闹事,清除谢家军事力量。东晋北伐不断,但屡战屡败,往往就是皇室、门阀之间的龌鹾事。
司马昱问郗超:谢万打败仗没啥,但怎么就如此失去将士拥戴的地步呢?
郗超回答:谢万以率性放纵的性格,想分别智、勇的不同(费解,疑有误。谢万认为自己智将,谢家军是勇卒,用不着处理将帅关系就能打胜仗?这种问答背后的政治因素是什么?)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7-04 14:46:38
9.50刘尹谓谢仁祖曰:“自吾有四友,门人加亲。”谓许玄度曰:“自吾有由,恶言不及于耳。”二人皆受而不恨。
解释:
四友:《尚书大传》中孔子说:“文王得四臣,吾亦得四友。自吾得回也,门人加亲,是非胥附邪?自吾得赐也,远方之士至,是非奔辏邪?自吾得师也,前有辉,后有光,是非先后邪?自吾得由也,恶言不至于门,是非御侮邪?文王有四臣以免虎口,丘亦有四友以御侮。”孔子称学生颜回(回)、子贡(端木赐)、子张(颛孙师)与子路(仲由)为“四友”,并比作辅佐周文王的“四臣”。古时的君臣、师生常含朋友关系,“君臣而有朋友之义”,一些学生一样会被看作“师友”,他们依附辅佐老师。师旷说,“朋友”对于“士”的辅佐具体表现为“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所以孔子周游列国,鞍前马后有一帮子学生,他们起到辅佐作用。
门人加亲:学生更加亲近我。
恶言不及于耳:恶言恶语的话再也听不到了。
刘惔和谢尚曾都是司马昱的“友”,谢尚比刘惔大5、6岁,但在8.124中谢尚认为刘惔确实是自己的老师:刘尹先推谢镇西,谢后雅重刘,曰:“昔尝北面。”
刘惔欣赏许询,前已多见,《世说》注中还记载:玄度出都,真长九日十一诣之,曰:“卿尚不去,使我成薄德二千石。”
刘惔把谢尚比做颜回,把许询比做子路,说他们两人是自己的学生和朋友。谢、许接受刘惔是老师的说法,一起走在追寻世界与人生的道路上。

9.51世目殷中军:“思纬淹通,比羊叔子。”
解释:
当时将殷浩比做羊祜,说他思致弘广贯通。刘孝标在注中表不同意,认为殷浩怎么可以和德高一世,雄才大略,功业卓著的羊祜比较呢?不过比喻总是只取一点,殷浩之学问当时公认首推。

9.52有人问谢安石、王坦之优劣于桓公。桓公停欲言,中悔,曰:“卿喜传人语,不能复语卿。”
解释:
有人问桓温,谢安、王坦之哪个优秀?桓温沉吟后想说,然后反悔,说:你喜欢传话,所以不能告诉你。
谢家是后起之秀,谢尚等曾依附于桓温,壮大了家族势力。桓温多次夸谢安,制造舆论捧谢安,其倾向性不言而喻。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7-13 16:52:02
9.53王中郎尝问刘长沙曰:“我何如苟子?”刘答曰:“卿才乃当不胜苟子,然会名处多。”王笑曰:“痴。”
解释:
王坦之问长沙相刘奭:我和王修比谁好?刘奭说:你才华不及王修,但机遇好(所以名声大)。王坦之笑着说,你刘奭情商低。
会名:周一良认为,会名就是机遇的意思。
古汉语多单音节词,读者往往很难把握。痴是知见障,或指愚昧,白痴;或指执着不知变通,痴迷;或指天真幼稚,痴情。

9.54支道林问孙兴公:“君何如许掾?”孙曰:“高情远致,弟子蚤已服膺;一吟一咏,许将北面。”
解释:
孙绰是当时公认的大手笔。支道林问孙绰,你和许询比谁好?孙绰说:论情致高远,我早就甘拜下风。但论吟诗作赋,我可以做许询的老师。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说:“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高情远致如改作一丘一壑,则词章更美。

9.55王右军问许玄度:“卿自言何如安石?”许未答,王因曰:“安石故相为雄,阿万当裂眼争邪。”
解释:
卿自言何如安石:有个版本是“卿自言何如安、万”,根据文意,当作谢安、谢万。
王羲之认为:谢安当然最好,谢万肯定不服许询排在他前面,会怒目相争。(还有一种解释是,谢安器量大,会推你第一,但谢万必然会和你争。)
谢安风度好,沉着又有雅量,善识人,政治敏锐,但在他任内,并无对经济、政治制度的改良和发展,所以算不上第一流的政治家。
许询虽是玄言诗的代表人物,但并无一流作品。

9.56刘尹云:“人言江虨田舍,江乃自田宅屯。”
解释:
刘惔说:“有人说江虨是土包子,江虨确实是土豪。”
见8.127,人问王长史江虨兄弟群从,王答曰:“诸江皆复足自生活。”
江家渡江以后,求田问舍,善治营生,或为当时名士所不耻。
由于人性和社会制度,聚敛财富是一般状态。自司马炎起,在社会舆论上“帝承魏氏奢伤,乃厉以恭俭,敦以寡欲”,而后惠帝司马衷任用傅咸,对浮华现象进行抑制。东晋以后,譬如名士刘惔,“家贫,织芒屩以为养,虽荜门陋巷,晏如也”;王濛“以清约见称”;桓温“性俭,每燕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虽然晋朝庄园经济发达,达官显贵基本是大地主,但社会风气还是以老庄的简约自然为美,以骄奢淫逸为耻,甚至王坦之对谢安纵情声乐多次写信劝说,认为有伤人格。《世说》多有记载。

9.5谢公云:“金谷中苏绍最胜。”绍是石崇姊夫、苏则孙。愉子也。
解释:
金谷园:石崇在洛阳的别墅花园,其经常在园中设宴聚会,与当时的文人左思、潘岳等结成诗社,史称“金谷二十四友”。296年,征西大将军王诩从洛阳还长安,石崇在金谷园中为王翊设宴饯行,所有宾客30人赋诗述怀,宴后把所赋诗篇录为一集,命名为《金谷集》,石崇作《金谷诗序》,后人称这次聚会为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文人雅聚。
苏绍最胜:二十四友中,杰出诗人有潘安、陆机、陆云、左思、刘琨等,无苏绍。那么也许是指那次30人聚会,成员不详。石崇《金谷诗序》中说:“凡三十人,吴王师、议郎关中侯、始平武功苏绍,字世嗣,年五十,为首。”苏绍事迹不详,《金谷集》已散佚,“最胜”或指当时诗写的最好。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7-14 16:14:21
9.58刘尹目庾中郎:“虽言不愔愔似道,突兀差可以拟道。”
解释:
刘惔评前辈庾敳,他没见过庾敳,估计是从其事迹和著作引发感慨。
愔愔:或指安静和悦,《左传·昭公十二年》:“祈招之愔愔,式招德音。”或指幽深,汤显祖《紫钗记》:“客思绕无涯,青门近狭斜,愔愔陌巷是谁家?”刘惔认为,庾敳清谈言辞不像“道”那样幽深。
突兀差可:或为突兀槎柯,大约是指其行为奇特高耸。
以拟道:费解,”突兀槎柯似道“即可。

9.59孙承公云:“谢公清于无奕,润于林道。”
解释:
孙统评价谢安:比哥哥谢奕高洁,比陈逵温润。
孙统孙承公是西晋文学家孙楚的后人,永嘉南渡后迁居会稽,性好山水,当过鄞县和余姚县令。
陈逵陈林道是陈寔后人,永嘉南渡后迁居浙江,历任给事黄门侍郎、西中郎将等,以清纯敏睿知名。

9.60或问林公:“司州何如二谢?”林公曰:“故当攀安提万。”
解释:
支道林认为,王胡之不及谢安,超过谢万。

9.61孙兴公、许玄度皆一时名流。或重许高情,则鄙孙秽行;或爱孙才藻,而无取于许。
解释:
孙绰、许询齐名。有人看重许询的情怀高远,鄙视孙绰攀权附贵;有人喜欢孙绰的才华辞藻,认为许询何足道哉。
孙绰是孙统的兄弟,孙楚的孙辈,出身并不低贱,但其父辈并无高官,祖上也不够显赫,所以自称“寒门”。譬如孙绰有个傻女儿,大官僚王述有个傻儿子王处之,孙绰通过计谋把女儿嫁给了王处之。而且孙绰本人经常吹嘘和豪门交情深,我的朋友庾亮、刘惔、王濛、谢安之类,自抬身价,“婴纶世务”,常为“贵人们”所不喜且羞辱,而孙一如既往毫不介怀。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7-14 17:10:40
9.59孙承公云:“谢公清于无奕,润于林道。”
解释:
孙统评价谢安:比哥哥谢奕高洁,比陈逵温润。
孙统孙承公是西晋文学家孙楚的后人,永嘉南渡后迁居会稽,性好山水,当过鄞县和余姚县令。
陈逵陈林道是陈寔后人,永嘉南渡后迁居浙江,历任给事黄门侍郎、西中郎将等,以清纯敏睿知名。王羲之三子王凝之妻子谢道韫是谢奕的女儿,四子王涣之妻子是陈逵的女儿。

9.62郗嘉宾道谢公:造膝虽不深彻,而缠绵纶至。又曰,右军诣嘉宾。嘉宾闻之云:“不得称诣,政得谓之朋耳。”谢公以嘉宾言为得。
解释:
费解。
王羲之是郗超的姑父,儿子王献之的前妻郗道茂是郗超的堂姐。
造膝或作“造胜(勝)”,8.129谢公云:“司州造胜遍决。”指谢安名理造诣算不上最精深,但已经很细密周祥。
右军诣嘉宾:当有衍文、漏字。或为“右军超诣”,8.113简文云:“渊源语不超诣简至,然经纶思寻处,故有局陈。”指王羲之造诣比谢安深。
郗超认为:王羲之的学问谈不上高妙绝伦,正所谓和谢安等同为朋。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7-15 12:55:19
9.63庾道季云:“思理伦和,吾愧康伯;志力强正,吾愧文度。自此以还,吾皆百之。”
解释:
庾道季:庾亮儿子庾和,字道季。见2.79,谢胡儿语庾道季:“诸人莫当就卿谈,可坚城垒。”庾曰:“若文度来,我以偏师待之;康伯来,济河焚舟。”
庾和自评打通了自傲和谦虚的壁垒,“一般一般,全国第三”:要论思路条理清楚,我自愧不如韩伯;要论志气坚强不屈,我自愧不如王坦之。除此以外,我都超过其他人百倍。
人往往容易高估自己,低估别人,所谓“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 , 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譬如开车,绝大多数人都会以为自己技术最好。而东晋以来,这种自信或傲慢逐渐成为士人的一个突出表现,葛洪在《抱朴子·疾谬》中说: “世故继有,礼教渐颓,故让莫崇,傲慢成俗。……今人何其愦慢傲放如此乎!”看似提倡谦虚的儒家,从骨子里也带有自傲的基因,孔子自认是周文王和周公旦的接班人,经常说自己梦见周公,强调“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大意是说,周文王死了以后,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了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文化,那么,围困攻击我的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道教喊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的强音。
自傲有很强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当事人有所凭恃。李白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罗隐说,是何朝官?我脚夹笔,可以敌得数辈;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庾和的修辞手法后世也有发展,譬如明代徐渭说: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清代汪中说:扬州地区,文章通的有三人,高邮王念孙,宝应刘台拱和我;清末袁世凯说:天下翰林真能通的我眼里只有三个半,张幼樵、徐菊人、杨莲府,算三个全人,张季直算半个;而当代李敖更加当仁不让:五百年来中国白话文作家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没有建立原则的人,容易把别人的自傲当做狂妄,把谦虚当作无能;有独立人格的人,我就是独一无二的我,即使在困境中,虽九死而不悔。汪曾祺在致沈从文的信中也说,“我总要自己还有勇气,在狗一样的生活上作出神仙一样的事”。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7-16 17:04:00
9.64王僧恩轻林公,蓝田曰:“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
解释:
支道林是当时的名僧,但王述的两个儿子王坦之、王袆之都看不起支道林。于是王述对王袆之说,不要学你哥哥,你哥哥本来就比不上支道林。
支道林和王坦之经常针锋相对。支道林嘲笑王坦之:“戴着一顶油腻的老帽,穿着一件邋遢的旧衣,挟着《左传》跟在郑玄车子后面跑,请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垃圾袋!”讽刺王坦之所守的经学过于陈旧,早该是淘汰的垃圾。王坦之便写了《沙门不得为高士论》批评支道林。大意是,高明人士必是随心所欲,逍遥自在。僧人虽称在世外,反而受到宗教束缚,性情无法适意自在。
经学与人的价值、精神救赎无关,玄学学术要求、人格要求和社会地位要求高,缺乏修行法门,容易放纵。历史证明,玄学推翻经学,佛学打败玄学。或者说,佛教中国化后,其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的法门和仪式得到了广大官僚和民众的支持,取代了玄学的地位。
不是王坦之个人学识不如支道林,而是支道林凭借文化上的降维打击。

9.65简文问孙兴公:“袁羊何似?”答曰:“不知者不负其才,知之者无取其体。”
解释:
何似:怎样,如何。《北史·崔伯谦传》:“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政何似?”
不负:不辜负,引申为重视。
无取:不足取、不认同。 秦观 《王俭论》:“大节丧矣,虽有一时之美,一日之长,足以夸污世而矫流俗,君子无取焉。”
体:主体、根本,此处指德行。
袁乔见4.78等,其无德之事迹不详。司马昱已经是第二次问孙绰了,见9.36,上次孙绰说袁乔轻佻,这次说他有才无德。有意思的是,《世说》也多次反映,舆论认为孙绰有才无德。

9.66蔡叔子云:“韩康伯虽无骨干,然亦肤立。”
解释:
蔡叔子或为蔡系蔡子叔,司徒蔡谟的儿子,司马昱长史,打过谢安,见6.31。
肤立:尚能站得住。严复《主客平议》:“夫中国丁今时之厄运,谓之贫弱可耳,然尚足以肤立于列强相轭之世。”
他说韩伯肥胖似无骨,但皮肤好,形象能立起来(?)。

9.67郗嘉宾问谢太傅曰:“林公谈何如嵇公?”谢曰:“嵇公勤著脚,裁可得去耳。”又问:“殷何如支?”谢曰:“正尔有超拔,支乃过殷,然舋舋论辩,恐口欲制支。”
解释:
郗超问谢安对支道林的看法,拿嵇康、殷浩来比较。
著脚:走路或涉足。宋代向子諲《卜算子·督战淝水》“古道无人著脚行,禾黍秋风冷”,陆游《到家旬馀意味甚适戏书》“天恐红尘著脚深,不教经岁去山林”。
裁:通“才”。
去:到达。
正尔:“尔”语助词,正是,真正要论。
舋舋:娓娓。
口欲:大概就是言辞、说话的意思。宋代宋自逊《谢深道问近况答之》“芃芃秋草闭门深,世事年来口欲喑”,宋代强至《雷君自陕及门谒与书偕聊成短篇以答来贶》“万事不挂齿,终日口欲胶”。
郗超对支道林评价极高,他在给亲友的书信中把支道林说成数百年一出的奇才:林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
到了东晋,嵇康的地位愈加高大,被称之为嵇公。但谢安认为,论清谈水平,嵇康要努力向前,才赶得上支道林。论学理超拔高妙,殷浩也不如支道林。但口若悬河的舌战,殷浩恐怕能以口才制服支道林。

9.68庾道季云:“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曹蜍、李志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人皆如此,便可结绳而治,但恐狐狸貒貉啖尽。”
解释:
曹蜍是当时尚书郎曹茂之的小名,李志是当时的南康相。庾和把曹茂之、李志比作浑浑噩噩的死人,是说如人皆如曹、李那样质鲁,则天下无奸民,可结绳致治,然而他们就是被狡猾野兽吃掉的无名之辈。
廉颇或当删,一是此则引用郭澄之《郭子》“蔺相如虽千载死人,凛凛恒如有生气”,二是从事迹看,蔺相如不畏强梁,确为懔懔,廉颇谈不上“生气”。
千载有生气为后人常引用,陶渊明说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宋代李鹰说孔融“先生虽千载,生气尚横秋”,辛弃疾说陶渊明“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明代杜濬说嵇康“吐辞薄汤武,千载有生气”等。
庾和的观点再发挥一下,老庄弃圣绝智,无为而治的学说有问题,没有智勇之辈,人类下场更惨。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7-20 16:33:15
9.69卫君长是萧祖周妇兄,谢公问孙僧奴:“君家道卫君长云何?” 孙曰:“云是世业人。”谢曰:“殊不尔,卫自是理义人。”于时以比殷洪远。
解释:
卫永是萧轮的大舅子。卫永见8.107,萧轮见8.75。
孙僧奴:孙统的儿子孙腾,萧轮是孙腾的外公。所以谢安问孙腾对卫永的看法。
君家:您,贵府。
世业人:为世事忙碌的人,当时有贬义。
殊不尔:绝不是这样。又见9.75,“公曰:‘外人论殊不尔。’”
理义:经义玄学,见4.62等,“孚雅善理义”。
殷洪远:吏部尚书殷融,殷浩的叔叔,“理义精微,谈者称焉”,前已多见。

9.70王子敬问谢公:“林公何如庾公?”谢殊不受,答曰:“先辈初无论,庾公自足没林公。”
解释:
王献之问谢安,支道林和庾亮比较谁好。谢安回答内容费解。
殊不受:费解,应是上条“殊不尔”窜入,“受”“爾”。
先辈初无论:费解,也许又是后文“先辈初不臧贬”窜入。庾亮和名僧竺道潜(字法深,深公)、高座、康僧渊、康法畅等交往,但没有和支道林交往的记录,因为庾亮出生于289年,沒于340年;支道林生于314年,出家时间是339年,当时名声不显,支道林也不是先辈人物,庾亮和支道林比很突兀,和竺法深比有可能。在“轻诋”中,竺法深说庾亮:“胸中柴棘三斗许”,也许王献之听到过这种说法,故有此问。如果是竺法深,意思是“先辈没有评论过,但庾亮自然足以超过竺法深。”
没:超过。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7-21 11:47:47
9.71谢遏诸人共道竹林优劣,谢公云:“先辈初不臧贬七贤。”
解释:
谢玄等晚辈评论竹林七贤的优劣,谢安听到了指出:先辈们都不会七贤群体品评。
中国人崇古,不褒贬先贤以示尊重,谢安希望晚辈们也遵循惯例。这也许是不搞历史虚无主义的源头了。
关于历史虚无主义,最近学者葛剑雄做了解释,捅破了那层纸,意思也许在批评,但引起了一些学者的不适,他们不敢对巨物开炮,就拿葛兆光为靶子。
葛的大意是:任何国家、政党、群体讲的历史都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政治合法性,是不容质疑,更不许否定的。否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
所谓真实的历史,就是政治正确,在孔子作史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标准:价值观念要重于历史事实,或者说政治的正确性要放在第一位。中国古代的历史,主要的功能就是为了证明当代政权的合法性,为了解释天命,为了维护他的统治。通过对历史的记录和整理,包括对历史的删改甚至歪曲,来强调当前这个政权的合法性,来为现实服务。
结合当下,葛继续指出:1840年前的历史,你可以把它看成学术、看成研究,我们可以从我们今天的角度客观的来研究。同时这方面研究是完全自由的,有保证的,不要有这种顾虑。但是1840年以后的历史,或者说1840年以前涉及到1840年以后的历史,那是政治。是保证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的主要依据。
另一个学者葛兆光说:像顾颉刚这样的历史学“无冕之王”,在一个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概念问题上变来变去,他能摆脱民族、国家的情势变化,保持学术的客观吗?他能遗世独立,凭借学术和政治上的有冕之王抗衡吗?
初:从来,一直。《太平广记》:“唐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一笔书之,初不点窜,时人谓之腹稿。”王士禛《池北偶谈》:“每日粥饭外,即面壁不语,或竟夕不卧,亦不诵经参禅,如是六七年,初不解衣。”
竹林七贤是魏晋风度的来源,是老祖宗,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对谢安等名士来说,任何贬低性的评判都没必要。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7-21 11:49:06
口欲需要修订。
9.67郗嘉宾问谢太傅曰:“林公谈何如嵇公?”谢曰:“嵇公勤著脚,裁可得去耳。”又问:“殷何如支?”谢曰:“正尔有超拔,支乃过殷,然舋舋论辩,恐口欲制支。”
解释:
郗超问谢安对支道林的看法,拿嵇康(竺法深)、殷浩来比较。
著脚:走路或涉足。宋代向子諲《卜算子·督战淝水》“古道无人著脚行,禾黍秋风冷”,陆游《到家旬馀意味甚适戏书》“天恐红尘著脚深,不教经岁去山林”。
裁:通“才”。
去:到达。
正尔:“尔”语助词,正是,真正要论。
舋舋:娓娓。
口欲:大概就是言辞、说话的意思。但还有版本“口”为“”,表缺字,当为“殷”。宋代宋自逊《谢深道问近况答之》“芃芃秋草闭门深,世事年来口欲喑”,宋代强至《雷君自陕及门谒与书偕聊成短篇以答来贶》“万事不挂齿,终日口欲胶”。
郗超对支道林评价极高,他在给亲友的书信中把支道林说成数百年一出的奇才:林法师神理所通,玄拔独悟,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已。
谢安认为,论清谈水平,嵇康要努力向前,才赶得上支道林。但这种比较有点奇怪,李天华认为,嵇公应为深公,指同时代的竺道潜(字法深,深公)。见1.30等,桓常侍闻人道深公者,辄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达知称,又与先人至交,不宜说之。”其说合乎情理。
论学理超拔高妙,殷浩也不如支道林。但口若悬河的舌战,殷浩恐怕能以口才制服支道林。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