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的解释和疑问二

字数:164677访问原帖 评论数:29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6-14 23:33:28 更新时间:2022-09-26 10:54:15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7-23 17:40:07
9.72有人以王中郎比车骑,车骑闻之曰:“伊窟窟成就。”
解释:
王坦之年幼时和郗超齐名,做官后谢安齐名,谢玄出名后和谢玄齐名,他是当时九段高手的标尺啊。
谢玄的言辞费解。硬要解释,有学者认为,窟窟是努力貌。敦煌文物中有字书《碎金》,其中有:“人矻矻碌碌:音窟窟禄禄。”窟窟就是矻矻。是说王坦之努力做出成绩。
谢玄是王坦之的晚辈,当时把谢玄比作王坦之,是表扬谢玄。而谢玄这么评价,似傲而不妥,但晋名士有“老天爷第一我老二”之风度,常常如此。

9.73谢太傅谓王孝伯:“刘尹亦奇自知,然不言胜长史。”
解释:
谢安对王濛孙子王恭评价前辈刘惔和王濛:刘惔特别有自知之明,但从来不说自己超过王濛。刘惔自负,但和王濛极友善,而且“(王)濛之交物,虚己纳善,恕而后行,希见其喜愠之色。凡与一面,莫不敬而爱之。”
又见9.76,9.78,王恭反反复复和谢安讨论,刘惔和王濛究竟谁胜一筹,王恭认为爷爷厉害一些。谢安含蓄回答。
奇:甚、非常。见9.37,桓大司马下都,问真长曰:“闻会稽王语奇进,尔邪?”19.6,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7-25 17:40:08
9.74王黄门兄弟三人俱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
解释:
王羲之第六、七、八子王徽之(曾任黄门侍郎)、王操之(子重)、王献之(子敬)拜访谢安,在聊天后谢安认为王献之最佳,因为他话少。
《周易·系辞》的最后一句:“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大意是说,将要背叛的人讲起话来心虚,犹豫不定的人说话散乱,君子贤人话少,浮躁的人话多,诬告良善(或者是伪善)的人说话吞吞吐吐,没原则的人说话不理直气壮。不过我这个解释有点问题,因为这句话在“系辞”显得很突兀,可能另有所指。
王羲之八个儿子,长子早夭,社会舆论认为七子中王献之最佳,以至于司马昱女儿司马道福哭着喊着逼他离婚另娶。

9.75谢公问王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当不同。”公曰:“外人论殊不尔。”王曰:“外人那得知!”
解释:
王献之是谢安的长史,很受谢安看重。年轻时候的王献之不喜欢说话,成年后的他在自己的领域斩钉截铁:我胜过我父亲。
“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在张旭、怀素之前,王献之草书第一。梁朝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陶弘景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说:“比世皆尚子敬书。”唐代李嗣真在《书后品》中说:“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唐代张怀瓘在《书议》说:“(王献之)书若风行雨散,流便于草,开张于行,章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固当不同:本来就不一样(不正面回答,就暗含我胜一筹的意思)。
谢安喜欢并临摹王羲之的书法,据宋代《宣和书谱》中说,谢安“初慕羲之作草正字,而羲之有解书者”。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谢安素来善写尺牍,而轻视王献之的书法。献之曾经精心写了封信给谢安,以为谢安会收藏。不料被对方写了评语退了回来,献之甚为不快。
谢安就是外人啊:别人绝不是这样看的。王献之直接怼了:你懂个啥啊!
从专业角度而言,王羲之书法秀美,就近于媚俗。孙过庭的标准草书虽不错,但其气质风度与晋人不能以道里计,所以以不孝的道德评判贬低王献之的书法:“子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王献之虽暂且以这样的言辞批驳了谢安的品鉴,但自称超过父亲,这不是太过了吗?况且做儿子的应扬名立万来光宗耀祖。当年曾参经过“胜母里”,因憎恶这个名称,所以不肯进去。)
孙过庭夏虫不可语冰。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7-26 12:26:40
9.76王孝伯问谢太博:“林公何如长史?”太傅曰:“长史韶兴。”问:“何如刘尹?”谢曰:“噫,刘尹秀。”王曰:“若如公言,并不如此二人邪?”谢云:“身意正尔也。”
解释:
王恭深以祖父王濛自豪,不是因为祖宗权大钱多,而是名士风流,所以多次要谢安夸他祖父。
谢安认为,与支道林相比,王濛美好很多(支道林貌丑),刘惔更加突出(秀或是简秀,噫也许是表示吃惊。支道林还能和刘惔比吗?)。王濛继续追问:那支道林是不是比不上这两人啊?谢安说:我就是这个意思。

9.77人有问太傅:“子敬可是先辈谁比?”谢曰:“阿敬近撮王、刘之标。”
解释:
谢安欣赏王献之,认为他几乎综合了王濛、刘惔的精华。
近:与“远”相对,如近接王刘,远比竹林。
撮:摘取、汇聚。

9.78谢公语孝伯:“君祖比刘尹,故为得逮。”孝伯云:“刘尹非不能逮,直不逮。”
解释:
谢安又对王恭说:你爷爷和刘惔齐名,那自然追的上刘惔。王恭说:刘惔不是不能赶得上,但我爷爷不需要追赶(言下之意是王濛自是名士宗师,已经在刘惔前面了,或是在另一个跑道)。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7-27 17:58:47
9.79袁彦伯为吏部郎,子敬与郗嘉宾书曰:“彦伯已入,殊足顿兴往之气。故知捶挞自难为人,冀小却,当复差耳。”
解释:
桓温死后,其记室(文字秘书)袁宏入朝当了吏部郎,也当过郎官的王献之给亲戚郗超写信说这个事。在《太平御览》中,袁宏给谢安写信也讲了这事,表示对谢安知遇的感激:“闻见拟为吏部郎,不知审尔?果当如此,诚相遇之过。”
殊足顿兴往之气:费解。顿有败的意思。大意估计是“这个职位很能摧挫他率性轻狂的傲气”。
捶挞:当郎官如做错事了要被惩罚受杖刑,所以面子大损;而在桓温帐下杖刑都是“上捎云根,下拂地足”。
小却:稍后过些时候。王羲之《安西帖》:“实望投老得尽田里骨肉之欢……不知小却得遂本心不?”
差:痊愈,好了。王羲之《此郡帖》:“小却冀得小差”。等袁宏被政治毒打过以后,想必能治一治他的傲气,重新做人。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7-28 11:21:33
9.80王子猷、子敬兄弟共赏《高士传》人及《赞》,子敬赏井丹高洁,子猷云:“未若长卿慢世。”
解释:
高士传:《圣贤高士传》嵇康编著,据嵇喜记载,嵇康作传,“撰录上古以来圣贤隐逸、遁心、遗名者,集为《传赞》,自混沌至于管宁,凡百一十有九人”。后散佚,清人严可均辑得六十一人。
记载井丹事迹大致是他学问大,不愿当官:东汉初人井丹,字大春,年轻时在太学读书,通五经,善谈论,京城人说“五经纷纶井大春”。当时刘秀的五个儿子都罗致宾客,轮番请井丹,他都不去,后隐居。嵇康的赞词说他“ 井丹高洁,不慕荣贵。抗节五王,不交非类。”
记载司马相如用琴声吸引并娶寡妇卓文君,后两夫妻为谋生当垆卖酒。嵇康的赞词说他“长卿慢世,越礼自放。犊鼻居市,不耻其状。托疾避官,蔑此卿相。乃赋大人,超然莫尚。”
赞赏井丹的高洁和喜欢司马相如的越礼傲世,都是读者的内心映照。就像我们看网络小说,少年人喜欢唐三少青梅竹马,大杀四方;中青年喜欢韩跑跑绝境求生,偶有艳遇;女孩子喜欢职场取悦宫斗那样。

9.81有人问袁侍中曰:“殷仲堪何如韩康伯?”答曰:“理义所得,优劣乃复未辨,然门庭萧寂,居然有名士风流,殷不及韩。”故殷作诔云:“荆门昼掩,闲庭晏然。”
解释:
侍中袁恪之评论殷仲堪和韩伯,认为就思辨玄学而言,两人伯仲之间。但就家门口萧然寂静(没有俗人俗事),显然有名士的风采,那么殷比不上韩。所以殷仲堪给韩伯写悼文的时候说:“荆门昼掩,闲庭晏然”。
门可罗雀是宁静,是隐士的风流。静是诗歌的一个主题,也是人体悟宇宙、观照自身的重要路径。所以陶渊明说:门虽设而常关,白日掩荆扉,门庭多落叶……杜甫说:幽栖地僻经过少。王维说: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白居易说:风雨萧条秋少客,门庭冷静昼多关;地僻门深少送迎,披衣闲坐养幽情。元稹说:柴扉日暮随风掩,落尽闲花不见人。欧阳修说:故园三径久成荒……

9.82王子敬问谢公:“嘉宾何如道季?”答曰:“道季诚复钞撮清悟,嘉宾故自上。”
解释:
谢安对王献之评论郗超和庾和:庾和诚能汲取综合别人的长处获得清静体悟,但郗超是天生超拔。
钞撮:抄撮,摘录汇聚。

9.83王珣疾,临困,问王武冈曰:“世论以我家领军比谁?”武冈曰:“世以比王北中郎。”东亭转卧向壁,叹曰:“人固不可以无年!”
解释:
品评之风太盛,就连王珣临死前还记挂去世多年的父亲领军王洽能和谁比较,问堂弟武冈侯王谧。王谧说,世间把王洽与王坦之作比。王珣难过、羞愧、不服:那是我父亲早逝(不然肯定超过王坦之)。
明明是江东独步的王坦之,怎么就是名士的最低标准了呢?要么冤,要么所谓独步是太原王家的自吹自擂。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7-28 17:47:30
9.84王孝伯道谢公浓至。又曰:“长史虚,刘尹秀,谢公融。”
解释:
王恭品评谢安“极其深厚”,又认为王濛谦虚,刘惔超拔,谢安融畅。
谢安以镇静、潇洒、通达著名,说他“浓至”不知何指,“深至”之误?

9.85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谢曰:“右军胜林公,林公在司州前,亦贵彻。”
谢安认为:王羲之超过支道林,支道林超过王胡之,他们仨都是“贵彻”(尊贵通达?)之人。
见9.52,桓温认为,谢安在王坦之之前。
见9.60,支道林认为,排名应该是谢安、王胡之、谢万。
见9.62,郗超认为,王羲之和谢安伯仲之间。
见9.64,王述认为,支道林在王坦之之前。见9.73,谢安认为刘惔在王濛之前。
东晋中期名士,头目是第二流的司马昱,重要名士还有殷浩、许询、孙绰、郗超等。桓温想加入,名士圈不发证。

9.86桓玄为太傅,大会,朝臣毕集。坐裁竟,问王桢之曰:“我何如卿第七叔?”于时宾客为之咽气。王徐徐答曰:“亡叔是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一坐欢然。
解释:
桓玄是太尉,不是太傅。
402年,桓玄自置为太尉、平西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扬州牧、领豫州刺史。他志得意满,一开会就直接问侍中、王献之侄儿王桢之:我和你七叔王献之比怎么样啊?
朝廷里一下子气氛就十分紧张:王献之是谢安以后的名士宗师,你什么意思?是要成为政治核心和文化核心吗?
王桢之缓缓回答:先叔是一代楷模,您是千古英才。
于是一片欢声笑语。

9.87桓玄问刘太常曰:‘我何如谢太傅?”刘答曰:“公高,太傅深。”又曰:“何如贤舅子敬?”答曰:“楂梨橘柚,各有其美。”
解释:
念想当宗师的桓玄又问王献之的外甥、太常卿刘瑾:我和两代名士宗师谢安、王献之比怎么样?
刘瑾当然会官场太极拳:您站位高大,谢安深沉;至于和我舅舅比,那就像各种水果各有滋味同,各有所美。

9.88旧以桓谦比殷仲文。桓玄时,仲文入,桓于庭中望见之,谓同坐曰:“我家中军那得及此也!”
解释:
桓玄认为,虽然堂兄弟中军将军桓谦与姐夫殷仲文齐名,但殷仲文颜值正义,我兄弟哪里比得上啊!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8-02 08:37:21
感谢xu兄,惭愧。
8.14武元夏目裴、王曰:“戎尚约,楷清通。”
解释:
此条重复前文钟会的评价。武陔是魏晋期间的高官,在西晋先后任吏部尚书,左仆射等。

8.15庚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解释:
此条有争议,一般认为和峤当做温峤。因为和峤是庾敳的前辈高官,而且292年去世,庾敳292年不过30岁,他没有必要评价和峤有栋梁之才。而温峤比庾敳小二十几岁,曾经同朝为官,温峤任司隶校尉都官从事,就弹劾庾敳敛财。于是庾敳反而赏识温峤。

8.73庾稚恭与桓温书,称:“刘道生日夕在事,大小殊快。义怀通乐既佳,且足作友,正实良器,推此与君,同济艰不者也。”
解释:
《世说新语》是书面语,绝大部分字句阅读理解没有难度,但晋代的书信似乎口语较多,有一些我们看不懂。钱钟书曾经说,“六朝法帖,有煞费解处。此等太半为今日所谓‘便条’‘字条’ ,当时受者必到眼即了,后世读之,却常苦思而尚未通。”这封庾翼写给桓温的推荐信概不能免,疑问不少。
庾亮于340年去世,随后35岁的庾翼接替庾亮镇守武昌,为荆州刺史,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这时候他就大力提拔有英雄气概的桓温,在他这个伯乐的帮助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桓温终于留下重大历史记录。庾翼缺乏功业,除了他的家人记得,他为了给岳母和媳妇看他的飒爽骑姿,而从马上摔下来的美好场面,庾翼庾小征西就几乎无人记得了。
庾翼和桓温都有北伐的理想与举措,在当时是少有的同道。这封信是庾翼向桓温推荐刘恢作友。他说,让我们几人一起同舟共济,共度时艰。
刘道生:刘恢字道生。当时还有一个刘惔,前已多见。在当时稍后的书籍中,刘惔和刘恢因为字相近,常常被混为一谈。但从这里看,刘惔字真长,和桓温是连襟,少有大名,官至丹阳尹,不需要庾翼介绍给桓温相识,而且刘惔桓温两人政见不同,刘惔是“天之自高”的大名士,豁达无为,“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刘恢是另外一个人,“有文武才”,估计当时在庾翼帐下听用,后被拿着介绍信派去见桓温。
“日夕在事”句:“日夕”是日夜、朝夕的意思,刘长卿《初至洞庭怀灞陵别业》:“长安邈千里,日夕怀双阙”,王安石《胡笳十八拍十八首》:“日夕思归不得归,山川满目泪沾衣”。“殊快”就是很好或很愉快,宋代周密《齐天乐·清溪数点芙蓉雨》:“坐客和篇交属,意殊快也”,《古今谭概》:“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久而成穴,虎殊快,不觉也。”“在事”“大小”费解。常理推断,总是“我和刘恢朝夕相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很愉快”。还有一种可能是“刘恢白加黑地干活,处理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很好。”
义怀通乐既佳:费解,通乐疑为衍文,可删去。义怀就是情怀、胸怀。西晋张协《七命》:“天地交泰,义怀靡内,化感无外,林无被褐,山无韦带。”宋代陈郁《赠勉周济川》:“客袂重来惊日久,义怀高甚薄云浮”。
良器:杰出人才。
艰不:艰否,艰难。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8-04 12:52:31
九 品藻
评比高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现象,譬如几乎所有游戏规则都有积分和等级,以此推行奖励机制,说明等级差异的合法性,以此满足人们追求公平和奖励的精神需求。同时,评比也是指挥棒,有引导社会风尚的作用,譬如大学不搞常青藤、211之类的排名,那学生和他的家长就会失去方向;如果国家和地区间不搞GDP排名,那谁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地球上最富裕的国家生活过,现在我们正在世界老二走向老大的美好生活中?
在品藻中,“一丘一壑”“萧条方外”“高洁慢世”是胜人一筹的说法,因为它是非政府层面士族搞的反向排名,是对汉代察举制度的反动。最不努力上进的士人最受追捧,始终拒绝出仕的士人成为评价体系中最深厚的人,因为他最想得明白,看得最清楚,放下得最彻底。要把这些人作为标杆,从儒学人士中找祖宗就困难,所以士族要突破经学的樊篱,从老庄和外来佛教思想处找“躺平”的根据,从而推动了社会文化、思想多元化,并为后来士人提供了另一条安身立命之所。竹林的风声大大缓解了士人们的内心焦灼,哪怕七贤中大多数人都是五品以上的高官,有的后来还成为政坛明星。
在汉末和三国时期,其主要特点是士人与皇权、宦官和地方豪强之间的纠缠纷争,各地方政权之间的斗殴劫掠,所以本章先聚焦于士人的行政才能,陈寔、李膺、庞统、诸葛亮等就突出;西晋实现“统一大业”和“伟大复兴”后,做出多项重要的政治体制确立和改革,随着九品中正制全面推行和对玄学理论的推崇,品藻就聚焦于门第、义理、口才和个人形象,王衍、周顗、刘惔、王濛、殷浩、谢安、王羲之、王献之等就大出风头。特别是殷浩,说出了“宁作我”的强音,其个人主义的宣言就像乌云间的闪电,风雨中的海燕,简直可以作为《世说新语》的主旨。
不臧否人物依旧是美德,即使在两晋个人主义比较凸显的时期,品藻人物也一般是含蓄和点到为止的,品评者常回避批评别人,庞统解释说,这是为了激发人的向善之心,使有志向的人能自我勉励,达到推广教化的目的。即使把自己或亲人摆进去,名士们往往也会说,这点他比我(亲人)好,那点我好一点,或者就是“自有人”“不减”“各有其美”等来表示自己不差。只有在特别擅长的领域,名士们当仁不让,“故当胜耳”“正是我辈耳”“显于事实”“外人那得知”,这种偶尔的自尊与平常的谦虚交相辉映,加上绝大多数时候当代人互比和偶尔与古人前辈比较,这种奇正安排容易引发读者的幽思,使章节整体显得更加生动些。
和其他章节一样,品藻中个别故事文字不好理解,个别失实经不起推敲。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8-05 16:36:02
10.1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申宪,乳母求救东方朔。朔曰:“此非唇舌所争。尔必望济者,将去时,但当屡顾帝,慎勿言。此或可万一冀耳。”乳母既至,朔亦侍侧,因谓曰:“汝痴耳!帝岂复忆汝乳哺时恩邪!”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之,即敕免罪。
解释:
这个故事选自《西京杂记》,但在《史记·滑稽传》里,故事有不同的记载。乳母是东武侯郭他的母亲,帮助乳母的不是东方朔,而是汉武帝的倡优郭舍人。郭他在汉景帝时期因罪被杀,国除。但他母亲未受牵连,因为乳养过汉武帝,很得尊重。(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史官,不至于就这件事上虚构故事。但一推敲还有问题。郭他父亲郭蒙公元前201年封侯,前182年去世。郭他继承爵位,前151年被杀废爵。汉武帝前156年生。那么那时候郭蒙已经死了26年,寡妻又哪里来的奶水?我们只能理解,乳母某些时候不是奶妈,而是保姆、阿姨的意思。)
郭氏受宠,其孙子的奴仆骄横,当街行凶,按律郭氏一家要发配边疆。郭舍人一顿指导操作,激发了刘彻对保姆的旧情,于是赦免郭氏发配边疆。
《西京杂记》将故事的主人公从郭舍人转移到东方朔,这是民间文学文本学中很常见的现象。譬如我们把发明故事交给了鲁班,书法故事交给王羲之,把恶作剧故事交给徐渭,把机智故事交给诸葛亮、阿凡提等,这有助于降低对讲述者的文化要求,丰满故事主人公的形象,方便故事的流传。
申宪:伸张法律。
尔必望济者:你一定盼望来帮助的。
心忍:伟大复兴的目标时代和主要人物之一的汉武帝刘彻,其杀老婆、杀孩子、杀大臣和派老百姓去死的花样很多,牵连被害的人常常以数万计,其执政期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其残酷事迹匪夷所思,罄竹难书。但伟人也有内心柔软的一面,偶尔恋旧,估计也经常哭,很孤独,是为“深有情恋”。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8-06 11:36:41
10.2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 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白:“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解释:
京房:河南人,字君明,跟学着焦延寿学习天象灾变之术,尽得其术,用之尤精,据说“言灾异未尝不中”。公元前43年,天灾不断,天下大饥,朝野震动,汉元帝下了罪己诏。在此期间,京房数次上疏,预言灾害降临时间,近则数月,远则一年,“屡言屡中”。汉元帝就多次召见京房,询问灾变原由和救灾办法。
《汉书》中对此次问答有不同记载,汉元帝回答是:“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君主不贤明,而任用的人又阿谀奉承)。而后京房还有追问:“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陨霜不杀。《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进而指出元帝宠臣中书令石显是巧佞——“明主宜自知之”。随后元帝委托京房搞政治改革,京房根据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言,上奏“考功课吏法”。石显脑子活,建议元帝先搞试点,应该用京房担任郡守试行考功法。汉元帝于是用京房做魏郡太守,试用考功法治理郡事。一个多月后,石显揭发京房诽谤政治,归恶天子,诖误诸侯王。于是京房被杀。
幽、厉:周幽王、周厉王,昏君代名词。
“世说”把君主不明和臣子巧佞改为臣子不忠,难道是讽刺两晋以来忠臣很少的事实?
说到忠臣,故事很多。譬如据南宋王大成《野老纪闻》,在文彦博请罢狄青时,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立即反驳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中说,南宋末湖州守臣蹇材望,当时蒙古大军杀奔而来,他指天发誓要自杀殉国,特意找人做了一面锡牌,刻上“大宋忠臣蹇材望”字样,又把两块银子凿了孔,拿根绳子系到牌子上,并附上一个详细的说明:“凡是找到我尸首的,请代为埋葬并树碑祭祀,碑上题‘大宋忠臣蹇材望’。这两块银子是埋葬、立碑的费用。”此后他便每天腰上挂着这牌子和银子,声称只等元军兵临城下就投水自杀。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个想法不厌其烦地一一交代给乡亲们和相熟之人,人们听了,无不油然而生悲壮之感。蒙古兵至,蹇材望提前出城,竟然一身蒙古装束骑着高头大马跟来了,因此元人任命他为本州同知。
还有本笔记,记录皇帝和大臣的问答。皇帝问忠臣和奸臣怎么区分,这位大臣毫不犹豫地说:凡是说臣好的就是忠臣,说臣坏话的就是奸臣。
“将恐今之视古”句:被《兰亭序》引用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阿房宫赋》进一步阐述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黑格尔指出: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8-06 17:22:50
10.3陈元方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其母愍之,窃以锦被蒙上。郭林宗吊而见之,谓曰:“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吾不取也。”奋衣而去。自后宾客绝百所日。
解释:
陈寔去世后,陈纪服丧病倒,因为休息时母亲给他盖了个锦被,被来吊丧的郭林宗看到,指责陈纪不按照孔子的要求做,拂袖而去。
陈寔186年去世,郭林宗169年去世,此事不存在。
那么为什么编这个故事呢?
因为《后汉书》中记载,陈纪“遭父忧,每哀至,辄欧血绝气,虽衰服已除,积毁消瘠,殆将灭性。豫州刺史嘉其至行,表上尚书,图象百城,以厉风俗。”估计是因为服丧如此夸张,宣传如此高调,大有“最美豫州人”的做派,于是就有人编排故事讽刺陈纪。
“孔子曰”句:出自《论语·阳货》“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可见当时稻米明显比小米、小麦档次高好多。按照孔子的意思,服丧期间应该“食旨不甘”,“食疏食”,疏有人说是蔬,有人说是粗。孔子就是这么喜欢当站在道德制高点的键盘侠,不过他最终失败了。
百所日:百许日。现在吊唁一般3—7天内,那时交通不便,可以3个月以上。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8-16 10:51:56
10.4孙休好射雉,至其时,则晨去夕返。群臣莫不止谏:“此为小物,何足甚耽!”休曰:“虽为小物,耿介过人,朕所以好之。”
解釋:
孙权儿子孙休是吴景帝,30岁去世。吴国的君主继位常常不正常,内斗很厉害。
至其时:到打猎的季节。《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汉代以来多以射雉为戏,如果没有季节性的话,也可归到“精神毒品”。《西京杂记》记载,“茂陵文固阳,本琅琊人,善驯野雉为媒,用以射雉。每以三春之月,为茅障以自翳,用觟矢以射之,日连百数。”史称曹操“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儿子曹丕也射雉:辛毗从文帝射雉,帝曰“乐哉!”毗曰:“于陛下甚乐,于群臣甚苦!”帝默然,为之希出。
止谏:谏止,谏言劝阻。一作“上谏”。
耿介过人:《礼记·曲礼·下》“大夫雁,士执雉”,注中说,“雉:取其守介而死,不失其节。”《仪礼》注:“士挚用雉者,取其耿介,交有时,别有伦也。雉必用死者,为其不可生服也。”李白《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孙休的意思是:他从射雉中接受了道德教育,做人要像野鸡一样耿直。野鸡射得越多,道德感染就越深。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8-17 09:03:36
10.5孙皓问丞相陆凯曰:“卿一宗在朝有几人?”陆曰:“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皓曰:“盛哉!”陆曰:“君贤臣忠,国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今政荒民弊,覆亡是俱,臣何敢言盛!”
解释:
吴中四姓的陆家世代是东吴的高官家族,“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指陆逊和陆凯为相,五侯指陆抗、陆胤、陆祎、陆式等,但具体名单不详,也许要查陆氏家谱。
“政荒民弊”句:264年,孙休死后,他虽然有儿子,但年纪小,当时蜀汉刚灭亡,再加上交趾叛乱,东吴想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大臣们就选了23岁的孙皓。266年,陆凯升为左丞相,并上奏:“自顷年以来,君威伤于桀纣,君明暗于奸雄,君惠闭于群孽。无灾而民命尽,无为而国财空,辜无罪赏无功,使君有谬误之愆,天为作妖。而诸公卿媚上以求爱,困民以求饶,导君于不义,败政于淫俗,臣窃为痛心……民力困穷,鬻卖儿子,调赋相仍,日以疲极,所在长吏,不加隐括,加有监官,既不爱民,务行威势,所在骚扰,更为烦苛,民苦二端,财力再耗,此为无益而有损也。”
陆凯以直谏著名,“乃心公家,义形于色,表疏皆指事不饰,忠恳内发”。陈寿在《三国志》中说:我接连从荆州、扬州来的人那里得到陆凯谏孙皓二十件事的奏章,广泛询问吴国之人,多数人说没有听到陆凯有这些奏章。又阅读奏表见其中文辞特别耿直急切,恐怕这些不是孙皓所能容忍得下的。有人认为是陆凯将奏章藏在小竹箱里,不敢上奏。病重时,孙皓派董朝前来探省询问他有什么要说的话,陆凯才把这些奏章交给了董朝。具体真情虚实难明,故此不著录在书中,但我赞赏陆凯指责孙皓过失的言行,足为后世的鉴戒,故此抄录在陆凯传的后面。
陈寿评价陆凯:忠壮质直,节概梗梗,有大丈夫格业。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8-20 11:10:51
10.6何晏、邓飏令管辂作卦,云:“不知位至三公不?”卦成,辂称引古义,深以戒之。颺曰:“此老生之常谈。”晏曰:“知几其神乎,古人以为难;交疏吐诚,今人以为难。今君一面尽二难之道,可谓‘明德惟馨’。《诗》不云乎:‘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解释:
无论怎么给周易以现代化解释,它就是一本算命指南。管辂就是算卦看相行业的祖师爷。《三国志》和民间传说中有很多他算卦准的故事。譬如传说中这次他教育了何晏、邓飏,回去后舅舅说他“言太切至”,没必要。管辂回答,从面相看,他们快死了,有啥好怕的。但这并非事实,因为还有记载说,管辂和何晏、邓飏经常聊天到夜晚,交情很好:“与此五君(裴徽、何晏、邓飏、刘寔、刘智)共语,使人精神清发,昏不暇寐。自此以下,殆白日欲寝矣”。
深以戒之:刘孝标注中详细记载了管辂的言辞,大意是说,现在您的位置像山岳,威势像雷电,然而感念您德行的人很少,畏惧您威势的人很多。地位高的人会颠覆,轻佻豪强的人会灭亡,不能不想一想盈满则亏,盛极则衰的道理啊。希望您上思文王,下想孔子对卦象的看法。然后三公可决,灾难可避。
何晏被司马懿所杀,所以晋代史书中对他多有构陷之辞。但其是名副其实的玄学祖师,天资、学问、风采颇为迷人,所有其他史料保留着与官方材料不一致之处。从这里看,何晏温文尔雅,言辞恳切。他的大意是说:能精通隐微的卦象,就是古人也觉得很难;交情不深却能以诚相待,当代人也觉得很难。现在您和我一见面,就克服了两大难处,品行可谓“德行光明,散发馨香”。《诗经》不是说过吗,(您的情谊)“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知几其神”句:指通过卦象变化感应,探微索隐,深观阴阳消息,掌握情势运化,可以趋吉避凶。《周易·系辞上传》:“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孔子继续阐述说:“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 ( 凶 ) 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另据《魏氏春秋》中记载,何晏评价司马师、夏侯玄和他自己:“初,夏侯玄、何晏等名盛于时,司马景王(司马师)亦预焉。晏尝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是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未见其人。’盖欲以‘神’况诸己也。”
刘孝标注引《名士传》说:“是时,曹爽辅政,识者虑有危机。(何)晏有重名,与魏姻戚,内虽怀忧,而无复返也。著五言诗以言志曰:‘鸿鹄比翼游,群飞戏太清。常畏大网罗,忧祸一旦并。岂若集五湖,从流唼浮萍。永宁旷中怀,何为怵惕惊!’”刘孝标评论说:“盖因(管)辂言,惧而赋诗。”
领导干部喜欢算命“知几”是常态,这就是现在经常看到“打老虎”通报中说的“大搞迷信活动”。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8-23 09:24:21
10.7晋武帝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传后意。诸名臣亦多献直言。帝尝在陵云台上坐,卫瓘在侧,欲申其怀,因如醉跪帝前,以手抚床曰:“此坐可惜!”帝虽悟,因笑曰:“公醉邪?”
解释:
司马衷弱智,司马炎却认为还有救。因为他曾经给司马衷出了份考卷,但又不亲自监考。司马衷妻子贾南风叫人代做了。宦官张弘说:太子的智商大家有数,这样洋洋洒洒引经据典不合适。由他来写,叫司马衷抄。司马炎看后:哎,儿子虽然傻,但没有那么傻。特别是考虑到前朝传位接班的各种纷争教训,看到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聪明,还是选择了司马衷。司马衷继位后,贾南风诛杀卫瓘一家和非亲生子司马遹等(另见5.9)。
陵云台:曹丕所建,西晋《洛阳记》:“陵云台高二十三丈,登之见孟津也。”“21·2”中说:“陵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木扶持之,楼即颓坏。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而后陵云台迅速重建,它还是洛阳的制高点和朝廷武器库。《晋书·汝南王亮传》:咸宁初,以扶风阳池四千一百户为太妃伏氏汤沐邑,置家令丞仆,后改食南郡枝江。太妃尝有小疾,祓于洛水,亮兄弟三人侍从,并持节鼓吹,震耀洛滨。武帝登凌云台望见,曰:“伏妃可谓富贵矣。”《魏氏春秋》记载:“戊子夜,帝(曹髦)自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下陵云台,铠仗授兵,欲因际会,自出讨文王。”
床:指御座。
皇帝的座位有啥可惜的啊,这就是一个高风险职业。谋得皇帝称号的同时,实际上就意味着自己的生命已经进入了严厉的倒计时。中国五百五十多个皇帝,活过八十岁的一人,活过七十岁的四人,活过六十岁的不到二十人,过五十岁的不到十分之一,超过一半的人活不过三十岁,近百人二十来岁就死了,有一个两岁就被人给毒死,平均每个人做四年不到。
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不到三十岁。比较好的朝代是清朝,总共十个皇帝,乾隆活了八十八岁,是唯一过八十的人,清朝皇帝的平均寿命达到了五十一岁多,是所有朝代中最长寿的。而明朝只有朱元障一人活过了七十,朱棣过了六十,万历和嘉靖过了五十,其余的都是四十不到就偃驾归西,这就算除清朝外最长寿的了。其中朱常洛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倒是留下了廷击、红丸、移宫三大疑案,到今天也没破案。
有的人做皇帝纯属过把瘾就死,南北朝的西燕从建国到灭亡总共十二年,换了七个皇帝,而这七个皇帝的更迭是在三年的时间内完成的,公元386年一年,西燕就换了五个皇帝。西燕刚完,又搞出个北燕,九年时间又弄出六个皇帝。
皇帝最常见的死法是中毒死(很大一部分是自愿吃长生不老或者提高性能力的丹药),这样死的起码占皇帝总数的五分之一,其次是被绞死掐死,再其次是被人砍死,然后是得各种怪病死,然后才是善终。皇帝除了大量被自己的亲人杀掉,还经常性地被他们最信任的大臣或太监杀掉,被造反者杀掉。
而且一旦当了皇帝,除短命外,你就得做好绝子绝孙的准备。你当年儿子出生时很开心,到后来一些孩子智商低得搞笑,一些儿子要么被你杀,要么被他兄弟杀,要么互相杀,往往血流成河,搞的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要怀疑人生,心理极度扭曲。
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8-24 10:54:16
10.8王夷甫妇,郭泰宁女,才拙而性刚,聚敛无厌,干豫人事。夷甫患之而不能禁。时其乡人幽州刺史李阳,京都大侠,犹汉之楼护,郭氏惮之。夷甫骤谏之,乃曰:“非但我言卿不可,李阳亦谓卿不可。”郭氏小为之损。
解释:
这个故事选自《郭子》,作者郭澄之是郭氏后人。
王衍的妻子是郭淮弟弟郭配子郭豫的女儿,郭配女儿一个嫁给贾充,生女贾南风;一个嫁给裴秀;一个嫁给刘蕃,生子刘舆、刘琨。所以郭氏和贾南风是表姐妹。才拙而性刚:陶渊明给儿子们写遗嘱的时候也说道,“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干豫人事:干预朝廷的行政事务。郭氏“藉中宫之势,刚愎贪戾”,和贾南风两表姐妹干政。
李阳:事迹不详,当时应有多个李阳,有些注释中说,山西李阳和石勒是好朋友,后为竟陵太守,当误。此处说,该李阳是郭氏的老乡,曾是当时洛阳民间社会的“教父”。他可能是郭氏的长辈,所以威信比王衍高。
大侠:司马迁说,所谓侠“言必行,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阨困,千里诵义者也。”东汉荀悦说:“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
楼护:西汉因“侠”而做官的人。他精通医术,又善辞令,做京兆吏时,结识了汉成帝母舅王谭、王根、王立、王商、王逢“五侯”,来往亲密。他母亲去世,送葬车有二三千辆。后来平阿侯王谭举荐他为“方正”,其先后任谏大夫、太守和息乡侯等。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8-25 15:58:48
10.9王夷甫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
解释:
王衍名士风度,仗义疏财,“未尝谋货利之事”,甚至到了“口不言钱”的地步。郭氏看不惯他的矫揉造作,就把钱绕在他床周围阻碍他行走,逼他说“钱“”字。王衍还是不说钱:把这个东西拿开!
马叙伦《石屋余渖》记载钱玄同父亲钱振常更可笑。他是清朝的进士,蔡元培的老师,其好货而讳言洋钱,自扃于一箧中。小儿子钱玄同私取之,钱振常频呼:“吾失物矣!吾失物矣!”玄同故问失何物,钱振常终不言洋钱。
此事和规箴何干?

10.10王平子年十四五,见王夷甫妻郭氏贪欲,令婢路上儋粪。平子谏之,并言不可。郭大怒,谓平子曰:“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妇,不以新妇嘱小郎。”急捉衣裾,将与杖。平子饶力,争得脱,逾窗而走。
解释:
儋:同“担”,负荷。
贪欲:豪门出生的女子能这样勤俭持家,就是一种病。
不可:有个版本为“诸不可”,诸用得好,小孩子和嫂嫂讲道理,女性自然大怒:家里是讲道理的地方吗?当年婆婆叫我管教你,不是要你管教我!关门放狗,要打王澄。
新妇:妇人的谦称,见4.39等。
饶力:史书记载,王澄“生而警悟”“勇力绝人”,此次跳窗而走。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8-26 16:35:20
10.11元帝过江犹好酒,王茂弘与帝有旧,常流涕谏。帝许之,命酌酒一酣,从是遂断。
解释:
早期司马睿和王导关系很好,叫同岁的王导为仲父,比作萧何。直到称帝后,皇权和相权、军权发生矛盾,关系有所改变。
酣:费解,直接写一醉不就行了?有个版本是一唾,即是“一喢”,抿一口的意思。晋吴隐之《酌贪泉》诗:“古人云此水,一喢怀千金。”

10.12谢鲲为豫章太守,从大将军下,至石头。敦谓鲲曰:“余不得复为盛德之事矣!”鲲曰:“何为其然?但使自今已后,日亡日去耳。”敦又称疾不朝,鲲谕敦曰:“近者明公之举,虽欲大存社稷,然四海之内,实怀未达。若能朝天子,使群臣释然,万物之心,于是乃服。仗民望以从众怀,尽冲退以奉主上,如斯则勋侔一匡,名垂千载。”时人以为名言。
解释:
司马睿江东立足称帝,主要内依王导、外仗王敦。但大局稳定后,就任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和将领,以打压王家和祖逖等人。于是祖逖郁郁而终,王敦起兵“清君侧”。
此时谢鲲作为下属,跟随了王敦的军事行动,一路打到南京石头城。王敦见大局已定,就叹道:从此以后我不能再做盛德的事情(忠臣贤人)了。
谢鲲说:何必这样说呢。只要随着时间日复一日,彼此逐渐放下,君臣猜忌就会过去了。
王敦杀了刘隗等司马睿的羽翼后,称病不去朝见,就要退兵回武昌。
谢鲲又劝:近来您清君侧的举动,其目的自然是为了保存社稷(国家稳定),但人们皆不明你真实的动机想法,如果你去朝见司马睿,那么大臣们就放心了,才会敬佩您。如果您依凭众望顺应民情,努力践行冲退之道以侍奉君主,如此这般,您的功勋就等同于管仲的一匡天下,自然名垂千古。
王敦问道:“你能保证在我入朝时不会发生变故吗?”
谢鲲马上表示愿意一起陪同入朝:“我近日入觐,司马睿久未见您,忧惧不安,而宫禁肃穆,必定没有万一。您若入朝,我愿为侍从。”
王敦不听,你这种担保算什么啊:“就算你这样的被杀数百,对当代来说有啥损失呢?(我就不同了!)”
王敦死后,因谢鲲多次劝谏王敦,所以谢家未因王敦受牵连,家族地位还逐渐上升。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8-31 08:52:06
10.13元皇帝时,廷尉张闿在小市居,私作都门,蚤闭晚开。群小患之,诣州府诉,不得理;遂至挝登闻鼓,犹不被判。闻贺司空出至破冈,连名诣贺诉。贺曰:“身被征作礼官,不关此事。”群小叩头曰:“若府君复不见治,便无所诉。”贺未语,令“且去,见张廷尉当为及之”。张闻,即毁门,自至方山迎贺。贺出见辞之曰:“此不必见关,但与君门情,相为惜之。”张愧谢曰:“小人有如此,始不即知,蚤已毁坏。”
解释:
此事不确,328年,张闿在苏峻之乱后任职廷尉。而贺循319年去世。如确有其事,当时张闿是晋陵内史。
西晋灭亡,东晋草创,洛阳和南京本来就南北风俗、习惯不同,而且朝廷很多原来的礼制大家也不清楚,做的事情、搞的仪式等往往会不合礼法和有争议,所以要礼学家定规矩,能服众。贺循就是东晋初期最主要的礼学家,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秩序的权威维护者,所以司马睿称帝后,他出任太常,太子太傅,主管祭祀礼乐,次年去世,获赠司空。
贺循是吴地的“士望”“儒宗”,司马睿能在建康定都立足,就是拉拢了顾荣、贺循两位士林领袖。王导说:“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顾荣、贺循、纪瞻、周玘皆南土之秀,愿尽优礼,则天下安矣。”这次老百姓找贺循上访,佐证了贺循在江南的民望。
贺循父亲、祖父、曾祖父皆是吴国的高级官员。其曾祖父贺齐与张闿的曾祖父张昭都是孙权的重臣,这就是他所说的“门情”(世交之情),张闿为难百姓,他为其惜之。
小市居:现南京有鼓楼区小市街道。《太平御览》引《丹阳记》云:“京师四市,建康大市,孙权时立;建康东市,同时立;建康北市,永安中立;株陵斗场市,隆安中发乐营人交易,因成市也。”《隋书·食货志》:“淮水北有大市,自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晋书·贺循传》中说:“廷尉张闿住在小市,将夺左右近宅以广其居,乃私作都门,早闭晏开,人多患之,论于州府,皆不见省。”
群小:庶民,百姓。“容止·38”:“庾长仁与诸弟入吴,欲住亭中宿。诸弟先上,见群小满屋,都无相避意。”
登闻鼓:据《容成氏》简文,传说在大禹时候,“禹乃建鼓于廷,以为民之有讼告者鼓焉。鼓,禹必速出,冬不敢以苍辞,夏不敢以暑辞。”《周礼》记载,在周时,朝廷就悬鼓于路门外,称“路鼓”,百姓有击鼓声冤者,御仆须迅速报告太仆,太仆再报告周王,不得延误。西晋武帝时,在朝堂外悬置登闻鼓,允许百姓击鼓鸣冤,直接向中央申诉。《晋书》记载,269年,“西平人麹路伐登闻鼓,言多妖谤,有司奏弃市。帝曰:‘朕之过也。’舍而不问。”唐武则天时期,下令登闻鼓“不须设防”,并在朝堂的四方置四匦,由专门机关管理。四匦分别接受“养人及劝农之事”“论时政得失”“谋智”以及“自陈抑屈”之事。到了宋太宗时,登闻鼓也解决鸡毛蒜皮的小事,譬如“京民牟晖击登闻鼓,诉家奴失母豚一,诏令赐千钱偿其值。”然后赵光义说:“似此细事,悉诉于朕,亦为听决大可笑也。然推此心以临天下,可以无冤民矣。”因为事无巨细,击鼓内容花样百出,还产生了“黄牛”牟利,所以北宋末毛滂出任知登闻鼓院,写诗说“朝阳门外登闻鼓,鼓下章飞如急雨”。明代朱元璋时期,“置登闻鼓于午门外,日令监察御史一人监之。凡民间词讼皆自上而下,或府、州、县、省官及按察使不为伸理,及由冤抑重事不能自达者,许击登闻鼓,监察御史随即引奏,敢沮告者死。其户婚、田土细事归有司,不许击鼓。”到了清朝,刁民极多,往往就是拆迁、情感、投资之类的破事,鼓声极为烦人,顺治期间就规定“必关系军国重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方许击鼓”,并规定击登闻鼓者,先打大板30,然后“奉旨勘问得实者,枷号一个月,满日,杖一百。若涉虚者,杖一百,发边远地方充军”,以防止“刁风日炽”。从此,终于还了午门外的一片清静。
破冈:东吴期间,为解决长江的航运问题,孙权命陈勋开凿运河近百里,起点南京江宁的方山,终点在丹阳市延陵镇,这样太湖流域的运输船可以不过险恶的长江,而经此道直达南京。此河纵坡较陡,水源缺乏, 于是由冈顶向两侧各建7座堰埭水闸,用以调节水位,并为来往船只通行专门设计了滑道,它是我国有记载以来最早的完全用建筑物控制的运河。这条运河就叫“破冈渎”,“破冈”就是凿开山冈的意思。14个堰埭中以方山埭最大,它是南京的南大门,重要的水陆码头,古人送客乘船下吴会,一般都要送到方山埭才握别。
贺出见辞之曰:或为“见之,出辞(拿出信访件)曰”,或为 “出见,辞之曰”。
见关:相关。“我是礼部官员,与此事无关”。
张闿的托辞有画蛇添足之嫌。可能是老百姓的“包青天”情结,编出这套说辞。
楼主:linyi518  时间:2021-08-31 15:28:24
10.14郗太尉晚节好谈,既雅非所经,而甚矜之。后朝觐,以王丞相末年多可恨,每见,必欲苦相规诫。王公知其意,每引作他言。临还镇,故命驾诣丞相,丞相翘须厉色,上坐便言:“方当乖别,必欲言其所见。”意满口重,辞殊不流。王公摄其次,曰:“后面未期,亦欲尽所怀,愿公勿复谈。”郗遂大瞋,冰衿而出,不得一言。
解释:
郗鉴与王导、卞壸等同受遗诏辅晋成帝司马衍,苏峻之乱后受封司空、太尉等,都督扬州之晋陵、吴郡诸军事,镇京口。他晚年喜欢发表言论,但谈天(雅言)并非他所长,但自以为能。后来入朝见司马衍,看到晚年的王导处理事务和稀泥,昏昏愦愦,多有不妥遗憾之处,所以每次要苦苦劝谏。王导知道他的意思,就每每岔开话题。等到他要回京口了,特意去拜访王导。当时他一脸严肃,说话时激动得胡子都一翘一翘。一落座就说:“这次我要回去了,但想和你畅谈一次所见所思。”他讲的内容很多,很直率,也没条理。王导见势接过话题说:“此次分别,不知何时再聚,我也想讲讲我的所思所想,希望你的话题停下来。”于是郗鉴很生气,面色如霜一脸不满而去,告别时一句客套话也没说。
晚节:晚年。
丞相翘须厉色:丞相为衍文,指郗鉴。
口重:讲话直接,不中听。《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刘翁睁眼道:“什么终身之孝!做爹的许你带时便带,不许你带时,就不容你带。”刘妪见老儿口重,便来收科道:“再等女儿带过了残岁。”
不流:不流利舒畅。
冰衿:当为“冰矜”,严厉傲慢。嵇康《家诫》:“非意所钦者,而来戏调,蚩笑人之阙者,但莫应从小共,转至於不共;而勿大冰矜,趋以不言答之。”
这个故事夹叙夹议,绘声绘色,但想刻画郗鉴什么形象呢?说他在劝谏时候举止失当,不够风雅?其实当时郗鉴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庾亮、陶侃多次商议、游说要罢黜王导,只要他同意,王导乃至王家就要覆灭,但郗鉴为政局稳定,予以否决。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郗鉴是东晋大臣中的第一人:“东晋之臣,可胜大臣之任者,其为郗公乎!”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