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驴小札

字数:36212访问原帖 评论数:18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7-04 15:38:36 更新时间:2022-09-14 03:08:11

楼主:zhilishu9  时间:2021-07-04 07:38:36
读书读到很多有关驴的文字,随手记下一些,闲来整理一下,希望通过。
楼主:zhilishu9  时间:2021-07-04 08:41:09
驴,何时出现在中国大地上?
以前在《文史知识》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说驴原产于非洲,作者并未拿出什么根据来。作者这样说,大概与《圣经》有关。《圣经》有关驴的记述很多。我们都知道,《创世纪》中记述亚伯兰到埃及后得到许多牛羊、骆驼,当然还有公驴、母驴和奴婢;耶和华的使者告诉撒莱(撒拉)的侍女夏甲,说夏甲将与亚伯兰生下一子,其子必像野驴。《创世纪》还有雅各善于放牧,因此有许多羊群、仆婢、骆驼和驴,以至于把母驴二十匹、驴驹十匹送给哥哥以扫的记载。《创世纪》有关驴的文字很多,还有以色列的儿子们用公驴、母驴驮载美物粮食蔬菜等等记述。
埃及属于非洲,或许是这个原因,《文史知识》杂志上的这篇文章才有驴原产于非洲的推断,认为汉朝时期,驴才在中国出现。有人对此说有异议,拿出根据予以反驳。
驴是中国原产,还是舶来品,那是学者们考究的事,现在看来,这些已经不重要,因为中国人最爱听的还是中国人与驴有关的故事。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104年秋,通使西域的使者回到朝廷后向汉武帝禀告:“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汉书》的《张骞传》也有相关的记载。
这里指的善马,就是汗血马,也称为天马。汗血马十分珍贵,是大宛国的特产。大宛国曾与大汉天朝约定,每年只能贡献两匹而已。汉武帝后来觉得两匹太少,就派使者带着钱物去换取,不仅没有换来,派去的人竟都被大宛国杀害。汉武帝于是大怒,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讨伐大宛。因为大宛的贰师城有汗血宝马,就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由此可见,汉武帝对汗血马占有欲是多么强烈。
一个小小的大宛国,出乎汉武帝和臣子们的意料,要想打下来却很不容易,天朝官兵损失很大。有人建议中途停止战事,汉武帝大怒,查办了主张停战的臣子。汉武帝下定决心,一定要征服大宛国,他要随心所欲,把汗血马要个够。汉武帝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接着这样做:“赦囚徒,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齎粮、弓弩甚设。”
为了夺得宝马,驴被选中参加军事活动,而且“驴、橐驼以万数”,由此可见,那时的驴数量之多,已经很普遍。有驴参加的这次战争,最终攻破大宛,不仅得到了想要得到的汗血宝马,同时还震慑了大宛周边国家,使他们不得不送上贡献,当然包括名贵的好马。
汉武帝为了求得宝马,竟然发动这样大规模的战争,是否划得来暂且不论,我们感到惊奇的是,驴,这貌不出众隐忍负重的动物居然能为战争胜利献出固有的那一份力量。
贰师将军李广利几次出征与匈奴等敌人作战,但并不是常胜将军。一次征剿匈奴,他最后兵败,投降了匈奴。李广利兵败投降,驴也跟随他成为匈奴的战利品。
汉武帝于公元前141年即位,于公元前87年病逝,在位五十多年间,战争频繁。他晚年对战争有了新认识,他有一次要停止一场战争,于是下诏,诏书有这样的语言:“朕发酒泉驴、橐驼负食,出玉门迎军”。
在汉武帝发动的军事活动中,驴既参与出征,参与输送给养,参与班师回朝,说明驴在军事、交通、运输诸领域已经不能可有可无,它们一定有其独特的作用,它们的作用是马和牛所不能替代的。
有人撰文说,驴在汉朝时期还很稀缺,由此看来,此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汉书》的《匈奴传》有明确的记载,说匈奴盛产多则马、牛、羊,其次有橐驼、驴、骡等等。《汉书》的《西域传》也有明确的记载,说鄯善国和婼羌的百姓们随着水草而迁移畜牧,哪里水草丰茂,哪里就有大批大批的驴、马、橐驼。为了取得军事胜利,要调动一切力量参与战争,因此匈奴和西域各国出产的宝马,还有包括驴在内的其它牲畜,都成为重要的战争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令大汉王朝垂涎欲滴,使它们往往成为大汉军队的战利品,来到中原大地。
公元前74年汉宣帝即位,不久派大军出西河,出张掖,出云中,出酒泉,出五原,五路大军起头并进,显示了天朝的无比威力。《汉书.匈奴传》记载,校尉常惠与乌孙合兵,进军至右谷蠡庭,俘虏单于以下三万九千余人,获得马、牛、羊、驴、骡、橐驼共七十余万头。常惠功劳大,被封为长罗侯。五路大军围剿匈奴,匈奴遭到重创,史载:“匈奴民众死伤而去者,及畜产远移死亡不可胜数,于是匈奴遂衰耗。”在这里,驴除了成为他人的战利品,在“畜产远移死亡不可胜数”之中,当然会有它们的亡灵。
在汉朝,驴不仅被广泛地运用到军事战争中,在外交往来中也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汉武帝时期,罽宾国为了取悦大汉天朝,谋取获利,派使者与汉朝交往。到了汉成帝时,罽宾国国王又派使者来修好,还来了很多罽宾国的大商巨贾,想要在天朝做生意。汉成帝想要派人去罽宾国宣示国威,表示友好,这时杜钦上书规谏,反复强调路途遥远,道路崎岖险峻,即使“驴畜负粮”,派往的使者及随从最终也要饥馁山谷间,乞丐求讨无所得,难以生还;何况罽宾国反复无常,他们这次派来使者的目的,一是求赏赐,二是为了获利,所以还是不要与之交往为好。朝廷觉得是这个道理,于是采纳了杜钦的意见。
虽然没有与罽宾国通使和好,但是从《汉书》西域传的这段文字可知,大汉与罽宾之间山路之难,难于上青天,在那崎岖陡峭满是艰难险阻的山路上能为主人服务的,惟有隐忍负重的驴才堪此重任;于是,驴的特殊形象读起来就别有一番味道了。
《文史知识》杂志的那篇文章认为,汉朝时期,驴才在中国出现,由以上所举出的事例看,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此说成立,驴岂能在汉武帝那里立下不朽功劳?
楼主:zhilishu9  时间:2021-07-04 08:41:26
驴,何时出现在中国大地上?
以前在《文史知识》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说驴原产于非洲,作者并未拿出什么根据来。作者这样说,大概与《圣经》有关。《圣经》有关驴的记述很多。我们都知道,《创世纪》中记述亚伯兰到埃及后得到许多牛羊、骆驼,当然还有公驴、母驴和奴婢;耶和华的使者告诉撒莱(撒拉)的侍女夏甲,说夏甲将与亚伯兰生下一子,其子必像野驴。《创世纪》还有雅各善于放牧,因此有许多羊群、仆婢、骆驼和驴,以至于把母驴二十匹、驴驹十匹送给哥哥以扫的记载。《创世纪》有关驴的文字很多,还有以色列的儿子们用公驴、母驴驮载美物粮食蔬菜等等记述。
埃及属于非洲,或许是这个原因,《文史知识》杂志上的这篇文章才有驴原产于非洲的推断,认为汉朝时期,驴才在中国出现。有人对此说有异议,拿出根据予以反驳。
驴是中国原产,还是舶来品,那是学者们考究的事,现在看来,这些已经不重要,因为中国人最爱听的还是中国人与驴有关的故事。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104年秋,通使西域的使者回到朝廷后向汉武帝禀告:“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汉书》的《张骞传》也有相关的记载。
这里指的善马,就是汗血马,也称为天马。汗血马十分珍贵,是大宛国的特产。大宛国曾与大汉天朝约定,每年只能贡献两匹而已。汉武帝后来觉得两匹太少,就派使者带着钱物去换取,不仅没有换来,派去的人竟都被大宛国杀害。汉武帝于是大怒,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讨伐大宛。因为大宛的贰师城有汗血宝马,就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由此可见,汉武帝对汗血马占有欲是多么强烈。
一个小小的大宛国,出乎汉武帝和臣子们的意料,要想打下来却很不容易,天朝官兵损失很大。有人建议中途停止战事,汉武帝大怒,查办了主张停战的臣子。汉武帝下定决心,一定要征服大宛国,他要随心所欲,把汗血马要个够。汉武帝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接着这样做:“赦囚徒,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齎粮、弓弩甚设。”
为了夺得宝马,驴被选中参加军事活动,而且“驴、橐驼以万数”,由此可见,那时的驴数量之多,已经很普遍。有驴参加的这次战争,最终攻破大宛,不仅得到了想要得到的汗血宝马,同时还震慑了大宛周边国家,使他们不得不送上贡献,当然包括名贵的好马。
汉武帝为了求得宝马,竟然发动这样大规模的战争,是否划得来暂且不论,我们感到惊奇的是,驴,这貌不出众隐忍负重的动物居然能为战争胜利献出固有的那一份力量。
贰师将军李广利几次出征与匈奴等敌人作战,但并不是常胜将军。一次征剿匈奴,他最后兵败,投降了匈奴。李广利兵败投降,驴也跟随他成为匈奴的战利品。
汉武帝于公元前141年即位,于公元前87年病逝,在位五十多年间,战争频繁。他晚年对战争有了新认识,他有一次要停止一场战争,于是下诏,诏书有这样的语言:“朕发酒泉驴、橐驼负食,出玉门迎军”。
在汉武帝发动的军事活动中,驴既参与出征,参与输送给养,参与班师回朝,说明驴在军事、交通、运输诸领域已经不能可有可无,它们一定有其独特的作用,它们的作用是马和牛所不能替代的。
有人撰文说,驴在汉朝时期还很稀缺,由此看来,此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汉书》的《匈奴传》有明确的记载,说匈奴盛产多则马、牛、羊,其次有橐驼、驴、骡等等。《汉书》的《西域传》也有明确的记载,说鄯善国和婼羌的百姓们随着水草而迁移畜牧,哪里水草丰茂,哪里就有大批大批的驴、马、橐驼。为了取得军事胜利,要调动一切力量参与战争,因此匈奴和西域各国出产的宝马,还有包括驴在内的其它牲畜,都成为重要的战争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令大汉王朝垂涎欲滴,使它们往往成为大汉军队的战利品,来到中原大地。
公元前74年汉宣帝即位,不久派大军出西河,出张掖,出云中,出酒泉,出五原,五路大军起头并进,显示了天朝的无比威力。《汉书.匈奴传》记载,校尉常惠与乌孙合兵,进军至右谷蠡庭,俘虏单于以下三万九千余人,获得马、牛、羊、驴、骡、橐驼共七十余万头。常惠功劳大,被封为长罗侯。五路大军围剿匈奴,匈奴遭到重创,史载:“匈奴民众死伤而去者,及畜产远移死亡不可胜数,于是匈奴遂衰耗。”在这里,驴除了成为他人的战利品,在“畜产远移死亡不可胜数”之中,当然会有它们的亡灵。
在汉朝,驴不仅被广泛地运用到军事战争中,在外交往来中也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汉武帝时期,罽宾国为了取悦大汉天朝,谋取获利,派使者与汉朝交往。到了汉成帝时,罽宾国国王又派使者来修好,还来了很多罽宾国的大商巨贾,想要在天朝做生意。汉成帝想要派人去罽宾国宣示国威,表示友好,这时杜钦上书规谏,反复强调路途遥远,道路崎岖险峻,即使“驴畜负粮”,派往的使者及随从最终也要饥馁山谷间,乞丐求讨无所得,难以生还;何况罽宾国反复无常,他们这次派来使者的目的,一是求赏赐,二是为了获利,所以还是不要与之交往为好。朝廷觉得是这个道理,于是采纳了杜钦的意见。
虽然没有与罽宾国通使和好,但是从《汉书》西域传的这段文字可知,大汉与罽宾之间山路之难,难于上青天,在那崎岖陡峭满是艰难险阻的山路上能为主人服务的,惟有隐忍负重的驴才堪此重任;于是,驴的特殊形象读起来就别有一番味道了。
《文史知识》杂志的那篇文章认为,汉朝时期,驴才在中国出现,由以上所举出的事例看,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此说成立,驴岂能在汉武帝那里立下不朽功劳?
楼主:zhilishu9  时间:2021-07-04 14:56:19
@酒醉扶墙走 2021-07-04 12:29:38
驴很重要,但是文化形象一直不好,却有两个极端的发展:一个是用来骂人(秃驴、驴脾气、驴脸等),还有一个用来表现某种超脱的形象。比如阿凡提、阮籍、很多诗人尤其爱骑驴,可见骑马和骑驴是两种人生选择,是第二道路的象征。
-----------------------------
是这样的,貌丑,地位低下又不会变通,用之骂人再狠不过了;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很多文人名士却爱上了它。
楼主:zhilishu9  时间:2021-07-05 09:09:58
驴为邓训树功

《资治通鉴》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打下江山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到了汉明帝时期,已经是“天下平安,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经济得以恢复,国力变得强大,于是开始大兴水利建设。这是一件大好事,可是办起来容易变成坏事,《资治通鉴》对此有所记载:“初,显宗(汉明帝)之世,治虖沱、石臼河,从都虑至羊肠仓,欲令通漕。太原吏民苦役,连年无成,死者不可胜算。”

死者不可胜算,还连年无成,这是什么原因?到了汉章帝那里,并没有被吓住,还要继续干下去,不过要总结经验教训,要启用新人:“帝(汉章帝)以郎中邓训为谒者,监领其事。邓训考量隐括,知其难成,具以上言。夏四月乙巳,诏罢其役,更用驴辇,岁省费亿万计,全活徒士数千人。”

汉明帝大兴水利,变成是大兴徭役,是劳工死伤者不可胜数,可是汉章帝用邓训一人,不仅不再大兴徭役,而且也不用马车、牛车来运输,只用驴车来竣工,于是乎四两拨千斤:“岁省费亿万计,全活徒士数千人。”

只这么一个小小的变动,就大功告成:在险要的山路上前行,唯驴才可;在艰苦卓绝面前,唯驴之精神可嘉。唯物是用,物尽其用,邓训深谙此理。

邓训很有功劳,他用驴来架车,翻山越岭艰难跋涉,不仅节省大量费用,救了无数百姓性命,而且建树彰扬了驴的那种孜孜矻矻坚韧不拔的形象和精神;驴的那种默默无闻艰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成就了邓训,邓训也把驴的形象也为之一新。

楼主:zhilishu9  时间:2021-07-05 09:31:48
策杖驱驴,负笈从师,不远千里究览坟典的李固

汉顺帝至汉桓帝这一时期,宦官专政,外戚专政,惹来的后果是瘴疠弥漫,雾霾蔽天。顺帝时期,宦官气焰嚣张,外戚梁冀狂妄跋扈,亏得朝廷并非尽是饕餮奸佞,还有骨鲠正义所存,哪怕正义微弱得气若游丝,毕竟尚存。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黄琼被征召,黄琼的好友李固写信给他,其中有这样一句:“尝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李固提醒黄琼,不要辜负众望。黄琼没有辜负李固的希望,被汉顺帝重用,他争议朝堂,莫能抗夺;他屡次上疏言事,大都被采用。

提到李固,应当想到他同时与宦官和外戚梁冀的斗争。阳嘉二年,顺帝问起当世之弊,为政所宜,李固回答说,应当“使权去外戚,政归国家”,“宜罢退宦官,去其权重”。李固见识何其清远。李固一针见血指出顽疾症候所在,但是汉顺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其后还是梁冀乱政,宦官曹节乱政。

李固忠于朝廷,敢于直言,宦官曾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他,他身临险境,被贬为洛令,后来弃官回归汉中。

大将军梁是皇后的父亲,也是梁冀的父亲。梁商通晓经传,谦恭好士,不久召回李固,以李固为从事中郎。事情往往很奇怪,梁商赏识李固,可是梁商之子梁冀却一贯仇视李固。顺帝永和六年梁商薨,梁冀为大将军。李固又被排挤,开始远离朝廷到荆州为刺史,又到泰山为太守,不过朝廷考核地方官员时,李固功绩为天下第一,又被升迁为将作大臣,再为太尉。

顺帝驾崩,太子两岁,当上了皇帝,是为冲帝。此时李固身为宰辅,深为梁太后信任,李固开始整治宦官,于是“宦官为恶者一皆斥遣,天下咸望治平”。不久,刚刚三岁的冲帝死了,梁冀与李固在立谁为皇帝而展开直面冲突,李固主张立年长者,而梁冀为了专政弄权力主立年少者。梁冀的野心毕露,当然是梁冀得胜,一个八岁的孩子当上了皇帝,是为质帝。质帝虽然年仅八岁,但是看不惯梁冀,公然称梁冀为“跋扈将军”。

梁太后此时仍旧委政于李固,信任李固,梁冀纠结党羽对李固百般陷害,李固却安然无恙。梁冀唆使质帝身边的人在煮饼中下毒,害死质帝,李固伏尸大哭,梁冀恨之入骨。

李固与梁冀在立谁为皇帝的问题上又发生直面冲突,这次是宦官与梁冀勾结在一起,孰料梁太后一反常态,也站在宦官和梁冀一边,立下汉桓帝。梁冀和宦官一起向汉桓帝诬陷李固:“陛下前当即位,李固力加干涉,说陛下不堪奉汉宗祀。”汉桓帝听之信之,为此大怒。李固被罢官。梁冀和宦官必杀之而后快,诬陷李固图谋不轨。李固冤死于大狱,被暴尸街头,这一年是桓帝建和元年,即公元一四七年。

一年之后,梁太后也死了。葬完梁太后,桓帝再封大将军梁冀一万户,梁冀于是前后受封三万户。大将军梁冀并不作罢,伙同妻、子及宗族更加忘乎所以,控制朝政,鲸吞财富,无恶不作。

梁冀勾结宦官,沆瀣一气,屠戮无辜,可是当与宦官有隙罅矛盾时,宦官立马要除掉他。桓帝对梁冀飞扬跋扈也逐渐增怒,宦官在桓帝面前不停地历数梁冀一门罪行,于是一场大变发生了:公元一五九年,桓帝与宦官定计,终于杀掉了秉政二十年的梁冀。

梁冀一门,前后有七人被封侯,有三位皇后,有六位贵人,有两位大将军,以至于梁氏破灭,朝廷为空:梁冀一党盘踞朝廷景象可见一斑。
梁冀死了,宦官仍旧气焰嚣张,李固在九泉之下能够瞑目吗?

李固把生死置之度外,同时与宦官斗、与外戚斗,他是一位视死如归的斗士!

在评述他的一生时,在谈及他至刚至大的浩然之气时,我们一定要了解他的童年,要了解他出仕之前治学时期的样子。

李固出生在世宦之家。他从小就聪明好学,长大后,为了避开世人奉承夤缘,他决定隐去自己的真实身份。他经常改变姓名,策杖驱驴,负笈从师,不远千里,究览坟典。他成为一代大儒。

李固如果没有用驴来为他负重,没有用驴来为他乔装打扮,如果不策杖驱驴负笈从师,如果未能不远千里究览坟典,就不会把那句“‘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句子送给黄琼,就不能黄钟大吕振扬古今!

李固精气神浩然充沛,读书人在他的身上要有所悟。
楼主:zhilishu9  时间:2021-07-06 10:50:55
政治、军事、经济、文学等领域,都会出现有关驴的文字,哪怕是寥寥无几。

曹商出使秦国而“益车百乘”,其得意洋洋,却被标注“舐痔者”所治愈下得车愈多!

什么叫成功?什么叫失败?如果离开一个大前提,都是伪命题。

驴,它不懂这些。谁都可以驾驭它。
楼主:zhilishu9  时间:2021-07-08 07:38:13
汉灵帝弄驴

说汉灵帝,需要再强调一下汉桓帝。汉桓帝刘志的皇后窦氏嫉妒心极强,她自己生不出皇子来,还不准其他嫔妃来生,所以汉桓帝三十六岁那年驾崩后竟然没有亲生儿子继嗣。公元167年,刘宏得了个大便宜,当上了皇帝,史称汉灵帝。

唐朝宦官仇士良告诫他的徒子徒孙,不要使皇帝闲暇,因为皇帝一闲暇就要多读书多接近贤良,那么阉宦的日子就不好过,甚至危险就来临,所以要千方百计引使皇帝糜乐,让皇帝无暇去接近贤臣忠良。仇士良对他的同类的告诫,来自対历史上宦官命运的总结,他的总结和告诫,就有东汉宦官的故事。

汉灵帝刘宏十二岁继位当皇帝,便在宦官的引诱唆使下逐渐养成顽劣习性。汉灵帝浑浑噩噩取得天下,却极不珍惜,《资治通鉴》记下了他的史实,说他卖官鬻爵,各有定价,把卖官鬻爵所得据为私藏之后不久,又别出心裁,出演着如下闹剧:
“帝(汉灵帝)作列肆于后宫,......又于西园弄狗,著进贤冠,带绶。又驾四驴,帝躬自操辔,驱驰周旋;京师转相仿效,驴价与马齐。”
给狗戴上进贤冠,还配带上印绶,这是对苍天厚土的大不敬;驾着四驴车,还亲自执辔掌控缰绳,驱驰周旋,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帝王变得非常怪异。狗与驴相比,狗最会对主人谄媚取宠,摇尾乞怜,所以时至今日,种种的狗都被人们以宠物饲养。驴哪里晓得这些。驴不谙风花雪月,不会花言巧语,更厌恶市井浮躁,所以连个叫声都满是苍凉。但有朝一日它也摆脱不了被强迫辐辏风雅当上明星的命运。驴在汉灵帝那里,获得了与高头大马一样的品位,如此看来,早在二千年前就和现在大抵相同,汉灵帝已经为之开了先河,就有了随行就市的经济。

皇帝对驴青睐,驴就成了大明星,被追捧,出场费骤增,在一夜间大大提升品位,然而这只是在宫中在京城中当上明星的那些驴而已。其实,宫中的驴,它们宁肯跋山涉水,艰苦备尝,也不愿为这样荒淫无道的皇帝效劳,去与鸡鸭鹅狗争个高低上下,它们面对着亦真亦幻,内心却是苦不堪言,不得不叹息自己的不幸。

我们从以上所举的有关驴的故事中发现,驴那种任劳任怨,永远出大苦力的命运虽然让人同情,可是也会有一天被厚待(厚待来自被戏弄),就像汉灵帝对驴的玩弄一样。尽管驴浑然不觉,甚而极不情愿,但也有那样一种境遇,这就叫做前刻不知后刻之行藏。
在汉灵帝那里,一向被视为凡愚倔强的驴俨然成为大明星,而且居然有了追星族了。对汉灵帝这种行为,史家评论道:“驴者,乃服重致远,上下山谷,野人之所用耳,何有帝王君子而骖驾之乎!天意若曰,国且大乱,贤愚倒置,凡执政者皆如驴也。”
这种把驴视为凡愚,而且帝王君子绝不可骖驾跨乘的评论是否迂腐且不谈,我们强调的是,驴在众多的历史事件中,在汉灵帝那里,还是第一次有“价与马齐”的高贵地位,真是前刻不知后刻之行藏。虽然如此,驴照旧是身材短小貌不出众而且嘶吼起来满是沧桑凄凉,它还是宁肯负重致远,也不甘忍受被人操弄。

那些高贵的君子们认为驴之凡愚,所以骂人常用野驴或哀嚎之类的词来写照漫骂。汉灵帝却全然不顾,驴于是乎阴差阳错间就翻身了。地位提升了,价钱竟然与马相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汉灵帝的一份贡献和功劳。汉灵帝这样做的那年已经二十六岁,孰知这样做竟是亡国之音呢!

天下危殆,汉灵帝仍然荒纵,其后八年而驾崩,他留给后人的是董卓之流秉政乱政,袁绍、曹操等等军阀混战,所谓枭雄猛鸷豪杰一时备出矣。
楼主:zhilishu9  时间:2021-07-09 15:43:33
@石中火 2021-07-09 10:55:29
驴除了做苦力,还要充当馋嘴的国人的美味佳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
-----------------------------
哀其不幸!我也吃过驴肉,心有戚戚焉。
楼主:zhilishu9  时间:2021-07-09 15:46:55








楼主:zhilishu9  时间:2021-07-09 15:52:44
@夜雨宿巴山 2021-07-09 11:45:47
最广为人知的当是柳宗元道听得来写就的黔驴。我目前还未见过真驴身,想当然地认为驴当是适合诗人或神仙,或妇孺所骑。驴背比马窄,又跑不快,身架比马小,慢走闲晃应该不错,要不陆游说“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驴肉在河北的河间卷火烧当是美食,与不存在的龙肉媲美,在山东阿城就更命苦了,剥皮作阿胶。
-----------------------------
天道地道人道......
不过,在聊斋先生那里,驴的境遇可不一般了。
楼主:zhilishu9  时间:2021-07-10 06:48:05
驴被苻生虐杀

汉灵帝总算对驴有种不错待遇,让驴可以成为好事者吹捧的明星。和汉灵帝比较起来,有的帝王却毫无人性地虐杀驴。

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帝王苻生专好杀戮,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苻生不仅疯狂戮杀臣民,而且活剥驴,连马牛羊,都活剥,还活剥鸡豚鹅鸭,他怎能放过倔强的驴。苻生为了图个乐,可以剥人面皮后使之歌舞,竟然残虐至此,其它生灵又算得什么!

苻生图害生灵,活剥人皮,活剥马皮,活剥牛皮,活剥羊皮,然后再把一向无法与马牛羊相比的驴也活剥了,在苻生那里,驴在众生无辜受戮时才与人,与马,与牛,与羊的命运一样:结局都是极其痛苦地惨死。

当然最终总会有替天行道者,苻坚除暴安天下,杀掉苻生。苻生被诛杀,据说在地狱中被他虐杀屠戮的那些生灵来向苻生讨债,其中当然有被活剥了皮的驴的魂灵。
楼主:zhilishu9  时间:2021-07-10 06:49:16
两晋南北朝战争中的驴

成为帝王的苻坚夙兴夜寐治理天下,前秦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出现一派新气象,他于是开始变化,野心极度膨胀。他不再倾听众人意见,王猛病死了,再也无人可以说服他。他开始向东晋发动战争,遭到彻底失败。《晋书》的《谢安传》里,对肥水之战有这样的记载:
“苻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数,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获(苻)坚乘舆云母车,仪服、器械、珍宝山积,牛、马、驴、骡、骆驼十余万。”
苻坚在发动的肥水战争中,虽然驱使大批的驴为他效力,然而逆时而动,八公山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苻坚还是大败。

读《北史》和《资治通鉴》,我们发现南北朝时期关于驴参战的故事很多。北魏永熙元年,公元532年,大丞相、柱国大将军、太师高欢率大军与尒朱兆大战,当时高欢“马不满二千,步兵不至三万”,在众寡悬殊的情势下,高欢于是来个破釜沉舟之术:“为圆阵,连牛、驴以塞归道。于是将士皆为死志,四面赴击之”。高欢的这种战术,用牛和驴以封塞归道,很是创新,此时的驴总算是亲赴战场,面对干戈,以赴死难了。这场战斗,高欢大胜,驴有其功。

高欢每次率军出征,都要有许多许多的驴随军行动,用来搞运输,用来直接参与战斗,驴得以尽情发挥独具的能量。

驴跟随高欢浴血沙场,有时显得先知先觉。北魏分为西魏、东魏后,两国战争不断。东魏丞相高欢戎马倥偬,总是亲自征讨。他打胜仗,但也有兵败之时。天平四年,公元537年,高欢与西魏丞相宇文泰沙苑之战兵败,跨橐驼而逃。高欢没有跨驴,不是军中没有驴,是此时跨驴不及跨橐驼。
武定四年九月,公元546年,高欢围困玉壁城,西魏守军危在旦夕。就在胜利在望而凯旋之际,一日夜晚,有一颗明亮的星星坠于高欢大营,于是“众驴并鸣,将士皆詟惧”。战营中战马没有嘶鸣,而唯有众驴齐鸣,看来驴比马感应天时休咎更灵敏。驴声本来就是哀沉悲凉,众驴并鸣,将士焉能不为之詟惧?众驴并鸣之后,高欢病愈重,不得不班师回朝,其后不久,这位北齐王朝的奠基者就病逝了。

史家为什么把“众驴并鸣”记录下来?为什么驴鸣成为高欢病危之谶?似乎在说明驴有天人感应先知先觉的特异功能?
楼主:zhilishu9  时间:2021-07-12 14:29:19
高洋骑驴

高欢病死之后三年多,他的儿子高洋接受东魏禅让,建国,史称北齐。北齐皇帝高洋前后判若两人。他创立丰功伟绩之后开始变化,变化得几乎与苻生一样残虐。他在变化的初期,除了常常乘鹿车、白象、骆驼、牛以外,还要跨驴。他的骑法,一并不施鞍勒。驴不同于马或牛,它不仅体型小,而且显得笨拙。高洋这位帝王骑驴,是要亲自尝试一下与骑骆驼和牛等的不同感受,虽然一同被认为荒诞不经,高洋自己感到十分惬意。驴在高洋的胯下表现怎样?不管怎样,同汉灵帝一样,驴又一次被帝王引进宫廷。
高洋晚年杀戮无常。史载“凡所屠害,动多支解,或投之烈火,或弃之漳流”。宫廷中的驴,被高洋跨乘过的驴是看到这一切的吧。
自作孽,不可活,狂酗疯癫的高洋三十一岁就病死了。高洋病死,北齐发生宫廷政变,他的儿子被废,被杀,之后步入皇位的再也不是高洋的嫡传。
楼主:zhilishu9  时间:2021-07-12 14:34:11





楼主:zhilishu9  时间:2021-07-12 15:10:48
杨愔:“短尾牝驴”与“杀麒麟而策蹇驴”

高洋虽然沉酗癫狂残暴,可是有杨愔等人竭尽全力辅佐,国家还是政令畅通。《北史》记载:“(杨愔)及居端揆,经综机衡,千端万绪,神无滞用。自天保五年,一人丧德(皇帝高洋前期后期判若两人,后期沉酗,任情杀戮),维持匡救,实有赖焉”。史家给予杨愔这么高的评价同时,又写道,"(杨愔)自居大位,门绝私交。轻货财,重仁义,前后赏赐,积累巨万,散之九族。架箧之中,唯有书数千卷。”

杨愔,这位如此清贞勤勉的宰相,却被野心家们杀害了!

杨愔殚精竭虑,忠于王室,才干超群轶伦。《资治通鉴》记载一则小故事,说他记忆力超常:“(杨愔)典选二十余年,以奖拔贤才为己任。性复强记,一见皆不忘其姓名。选人鲁漫汉自言猥贱独不见识,(杨)愔曰:‘卿前在元子思坊,乘短尾牝驴,见我不下,以方麴障面,我何谓不识卿!’鲁漫汉惊服。”
也许是鲁漫汉当年骑的是牝驴,这头牝驴且短尾,驴的容貌愈发丑陋,所以杨愔才记忆犹新?善于记忆的人,总是善于抓住其显著特征;也许是杨愔爱才惜才所以一见永不忘?无论原因何在,杨愔牢牢记住了当年因贫穷而乘短尾牝驴的那位寒士。

杨愔罹祸被杀,以赵彦深为宰相,于是朝野上下都说这是“杀麒麟而策蹇驴”。

赵彦深虽然不能与杨愔来比,把杨愔比作骐骥很好,可是把赵彦深比作蹇驴似乎有些过分。驴又被用来比况平庸愚钝之人,驴无端被连带遭骂,有多么不幸!

驴与骐骥相比,体貌相去甚远,材力相去甚远,本来如此,再加一个“蹇”字限制修饰,驴总遭人歧视垢詈,因此让人不能不为之鸣不平。只看形貌,而不看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好品性,这样对待驴很不公平。

以蹇驴喻赵彦深,驴之不幸又来矣,又被嘲骂一通,然而杨愔一死,后来朝廷所任之人道德才干远不如杨愔,这倒是事实,从此北齐祸患迭生矣。
楼主:zhilishu9  时间:2021-07-15 16:02:08
@石中火 2021-07-15 11:03:05
有知识,有趣味,推荐!
-----------------------------
谢谢石版抬爱!
楼主:zhilishu9  时间:2021-07-15 17:48:21
说驴小札之九 隋唐战争中的驴

到了隋唐时期,驴不断出现在战争故事中。《新唐书.高开道传》有一则故事,说幽州闹饥荒,高开道向罗艺许诺,要把粮食送给他。于是罗艺信以为真,先把军中老弱病残派到高开道那里吃饭度饥荒。于是出现这样的局面:高开道厚待前来的老弱病残,罗艺特别高兴,不再怀疑其中有诈。
于是出现这样的结局:“(罗艺)更发兵三千、车数百、马驴数千请粟,高开道悉留不遣,遂北连突厥,告绝于(罗)艺。复称燕,与刘黑闥联兵入寇。”

罗艺上当受骗,他的兵士三千,车数百,马驴数千,都被诈骗去,他悔之莫及。正以治国,奇以用兵,罗艺忽略了这一要义,忘却了兵不厌诈的道理,他占了小便宜吃了大亏,理所应当。

战争要夺掉大批大批生命,当然驴也在其中。《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唐德宗)建中四年四月丙子,节度使哥舒曜攻李希烈,进军至颍桥,大雨震电,人不能言者十三四,马、驴多死”。这是对不义战争的惩示?

提到驴之死,我们会再次想到唐朝的藩镇割据。到了唐宪宗时期,吴元济、李师道、王承宗等军阀气焰嚣张,咄咄逼人。公元816年春正月,朝廷命河东、幽州、义武、横海、魏博、昭义六道大军讨伐王承宗。这次讨伐,“历二年无功,千里馈运,牛驴死者十四五”。不仅如此,同时展开的对淮西的战役,仍旧无功。

公元817年,诸军讨淮蔡,四年不克,馈运疲弊,民至有以驴耕者。因为本来用以耕田的牛死得太多,所以不得不用身材瘦小的驴来替代了。驴不仅用在战争,还用在耕田,驴在那个年代总是默默无声地劳作。直到唐宪宗与裴度君臣相遇,形势开始变化,不久就发生了李愬雪夜袭蔡州,吴元济被活捉,王承宗、李师道望而生畏的局面。裴度指挥李愬等人平定藩镇,天下得以休养生息,驴仍旧劳作奉献,只不过不会代替牛来耕田了。
楼主:zhilishu9  时间:2021-07-16 10:37:52




楼主:zhilishu9  时间:2021-07-16 11:01:05
说驴小札十 驿驴悠哉与蹇驴入宫争辇财宝

唐代的兴衰,驴可作为见证的。唐朝建国伊始,经济比较困难,所以一些经费开销还不能统一解决。《旧唐书》记载,建国伊始,唐高祖下令:“以京师谷贵,令四面入关者,车马牛驴各给课米,充其自食。”唐太宗励精图治,贞观年间,天下繁荣昌盛,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交通运输和旅游事业得到空前发展,驴不再被默默无声地用在军事上。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盛唐时期旅行者面对的是这样的情景:“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

天下和谐,其乐融融,优哉游哉,人们骑着驴饱览江山景色,细细品味美好生活,一路行来才别有一番情趣。社会安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所以“行千里不持尺兵”,所以才有“驿驴”。驴,不仅充分地发挥负重致远忍隐坚韧的品性,成为驿驴,又颇能展示出憨态滑稽拙笨呆萌的形态,驿驴同游人一样享受旅途快乐,驴是能够感知到的。

遗憾的是,这样的社会景象没能始终长久,后来被安史之乱破坏,从此天下不安宁了,悠哉驿驴不再为驿驴,而是被胁迫参与到皇宫去掠夺了。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惶出走。唐玄宗临行前下诏,命崔光远为京兆尹、西京留守、采访使。唐玄宗没走多远,京城就发生大乱,有些人乘机火烧左藏大盈库。于是许多乱民疯狂抢夺皇宫财宝。当时的情景是:“争辇财宝,至乘驴入宫殿者。”
对这件事,《资治通鉴》和《新唐书》都有记载。驴虽然卑贱,却安分守己,不谙抢掠,竟然被驱使被胁迫到皇帝的宫殿参与书写历史上莫大耻辱的那一刻,驴能够感知到这是莫大的哀痛吗?

崔光远急忙招募府、县之兵护守,他大开杀戒,斩首几十人,局势才安定下来。安史大军还没攻入京城,皇帝已经丢掉了偌大的皇宫,自己的百姓还这样不给面子,唐玄宗什么尊严什么权威也无暇顾及了,只有逃命要紧。

贞观年间,驿驴悠哉与民同乐;天宝岁月,辇驴哀嚎参入宫抢夺;两个不同年代,驴就成了两个不同形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