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几个重要的概念

字数:1664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8-24 06:17:21 更新时间:2021-08-24 03:19:18

楼主:王动2017  时间:2021-08-23 22:17:21
1,性

传统中国的道德体系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的,所以想到中国文化,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性”这个字。尤其是儒家,孟子言性,人皆有之,是谓人的属性;荀子言性,生之所以然者,是谓人的禀性。属性与禀性,一个向下推,一个向上推,由此衍生出儒家思想的两个重要内容。

由性向下推,则人皆有之,人人如此,孔子说的“性相近”也。人与人有那么多相同的地方,然后孟子问道:“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孟子的回答是肯定的,“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因为人性,所以有些道理是普遍的,是让每个人都心悦诚服的,这些道理用今天的话来说叫作常识常理,又或者叫作普世价值。

最明显也是重要的一条是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它被视为道德的黄金法则,也就是把他人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换位思考,你与我是“同然”的。台湾人爱说“同理心”三字,也是这个意思,如果人性不具有普遍性,不是人皆有之,何来“同然”,何来“同理”呢?

由性向上推,则生之所以然者。禀性,本性也,生来如此的意思。那么本性又从何而来呢?是谁让人生来如此呢?荀子说:“性者,天之就也”。让人性如此的是自然的法则,古人称之为天道。《中庸》第一句话就是“天命谓之性”,因为是天道,所以人应该顺应它,所以第二话是“率性谓之道”,遵从“天命”或者“天道”,就是做人的道理。

《道德经》上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常自然”。人的尊道而贵德也应如此,就是保持上天赋予我们的禀性,自然的生活着,也就是“率性谓之道”——人的道德,就是维护着我们的本性,不使它发生偏差,甚至逆转。


2,无为

无为有两个意思,一是前面说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也是《道德经》经里表达的意思:天地无为,万物才能自然的生长;治理国家的人无为,百姓才能自然的生活。这是一种政治主张,提倡小政府与弱势政府,反对大政府与强势政府。

历史上的中国遵循着无为而治的治理原则,比如官方不会禁止你信什么宗教,或者禁止你读什么书籍。又比如宋朝的土地政策是不抑兼并,土地是个人的私有财产,可以自由买卖。政府的权力不会介入私人生活中,以确保人们能自然地生活。再比如不禁娼妓,明朝禁止官员嫖娼,政府管理官员可以,但不会管到平民老百姓头上。

老子言:“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相信,自发秩序是最好的秩序,为此老子还特别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以“仁”为理由限制百姓的自由是许多现代人的思维,但古人无这样的思维,不会因为某某教教义不好,某某书内容不好,或者娼妓业败坏了道德而去禁止,因为这些都是个人的自由,公权力管理的公共事务,它的手不应伸入到个人生活中。

无为的第二个意思是主其事者应该遵循的管理原则,它和正名有关,所以无为的第二个意思将在下面谈正名时谈到。


3,正名

子路问孔子:如果你为政,你打算最先做什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听到这个回答不以为然,正名,有什么好说的呢。于是孔子把子路狠狠教训了一顿。

正名如此重要,但怎样正名,孔子没说,后来完善正名理论的是荀子和韩非子。荀子著“正名篇”,建立了正名的理论基础,即今人说的逻辑学;韩非子把正名运用到政治上,把它和无为结合在一起,提出君主应该“静退以为宝”,“君乃无事焉”。荀子和韩非子的推理都绝对精彩,让我赞叹不已。

到了宋朝,随着正名思想的发展,根据权责相符的原则建立起了一套政治体制。拥有行政权力的人要承担责任,他们是大臣和官员,他们会被监督质询甚至弹劾;而君主负不了这样的责任,因为他无法被降职和被免职,所以君主不应参与到政策的制订过程中,只能垂拱无为而治。

名不同,则权力不同,责任不同。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因为职位不同,该干的事不一样,所负的责任也就有所不同。孔子说正名,说君君臣臣,基于这样的思路,纵观中国历史可以看到各种了不起的制度建设,比如三省六部的设立,比如谏院都察院的设立,比如大理寺的设立等等。人们称赞某种制度,常常会说到“权力制衡”四字,其理论基础就是正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