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饭店怀贝老,兼谈大众与建筑师

字数:13290访问原帖 评论数:3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08-26 15:50:27 更新时间:2021-08-28 17:45:55

楼主:刘松萝  时间:2021-08-26 07:50:27
谨以此文
献给建筑师贝聿铭先生 献给艺术家萧默先生


香山饭店怀贝老,兼谈大众与建筑师
刘松萝

目录

1.香山饭店与我们年轻时的记忆
2.一位年轻人对建筑的热爱与探索
3.香山饭店,与记忆中的概念会合
4. 大众与建筑师
5.再谈大众与建筑师,贝老的香山饭店实践
6.再谈入住香山饭店的实感
7.结语一:贝老的故乡与民族文化情结
8.结语二:贝老作品的后现代风格
9.结语三:相见恨晚



楼主:刘松萝  时间:2021-08-26 08:02:14
香山饭店怀贝老,兼谈大众与建筑师
刘松萝

2019年5月16日,102岁的建筑师贝聿铭先生去世了。贝老的离去,给了我们一个思考大众与建筑师的关系的契机。

今年,2021年端午节前,我在香山饭店住了两天。身临其境,让我对贝老及其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

1.香山饭店与我们年轻时的记忆

香山饭店不仅是改革的产物,而且与改革同庚。1978年,贝老第二次访问中国。随后,他承接了香山饭店的设计。1982年,饭店开业。

改革伊始,百废待兴。人们敢想敢干,同时有不乏肤浅和浮躁之处。人们对自然环境漠不关心,只想人定胜天。人们轻视和蔑视祖先留下的建筑,总想取而代之。

人们想房子想疯了,一定要更高,更大,金光闪闪才好。

根据贝老的回忆,1978年,贝聿铭受政府邀请,回国就发展和城市规划提供咨询。当时,贝聿铭被邀请设计10幢现代化饭店,包括在紫禁城附近建一幢庞大的高层建筑,贝聿铭拒绝了。“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么做。如果你从紫禁城的墙往上望去,你看到的是屋顶金色的琉璃瓦,再往上望就是天空,中间一览无余。那就是使紫禁城别具一格的环境。如果破坏了那种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感觉,就摧毁了这件艺术品。”[1]

贝聿铭多次重申了这一观念。1980年5月,贝聿铭在纽约为清华大学访美代表团作演讲时提出:“如果掉以轻心,要不了5年10年,在故宫的屋顶上面看到的将是一些高楼大厦。”他建议政府颁布禁令,以保护紫禁城不遭受现代化发展带来的“破坏”。[1]

1982年,北京市制定了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方案,首次提出“要注意整体保护,皇城、三海地区、天坛、国子监等处要重点保护,严格控制邻近建筑的层数”。1985年8月,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和北京市规划局制定了《北京市区建筑高度控制方案》,在这个版本的高度控制中,旧城被分为平房、9米、18米、30米和45米几大区域,大体上以故宫为中心,渐次升高,在保证旧城平缓的天际线同时达到一种秩序性。[1] 贝聿铭 “永远被世界铭记”

后来贝老回忆称:“算起来,这才是我对中国最大的贡献。”[2] 香山饭店落成时曾被批,贝聿铭:听在我耳里,就是表扬

尽管如此,香山饭店还是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楼主:刘松萝  时间:2021-08-26 08:03:24
2.一位年轻人对建筑的热爱与探索

贝老第二次访问中国的时候,我进入大学学习。香山饭店落成,我刚好大学毕业。相关的争论,仿佛就在昨天。

说起来也奇怪,那时我对建筑特别感兴趣。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家庭的关系我认识各种各样的学者,也可能是我学机械,对细节很重视,而最大的可能,是我虽然没有学过绘画,却对景物的搭配以及光影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

我们的家族来自农村,热爱自然风光,希望建筑能够与环境和谐相处。

以后,我去航天单位读研究生。在这期间,我对控制论有所学习,对系统论有所了解。我进一步认识到:建筑需要恰当的搭配。要有好的建筑,更要让建筑之间有好的呼应。建筑群,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改革以后,我们处在一个大建设也是大破坏的时代。

在当时的城市建设中,人们片面地认为现代建筑派就是好。而现代派建筑,就是方块建筑。每当建筑或者建筑群因为方块随意堆砌而丑陋的时候,总有人拿出现代派来搪塞。

无法改变现实,我就写一些笔记,随时把想法记下来。

这个时候,有一张《中国美术报》引起了我的注意。《中国美术报》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其中有建筑研究室编辑的建筑版。美术报我每一期都买,里面的文章有让我共鸣的,也有引发我去辩论的。

我联系到了建筑研究室的主任萧默。萧老师是典型的艺术家,曾在敦煌文物研究所从事建筑历史研究15年。他说话直来直去,有思想,又有实实在在的真知灼见。萧老师告诫我:文章不要写得太大,要以市民的身份谈论建筑。我们研究室,也是站在市民的角度研究的。

萧老师说:“你对环境的敏感还有责任感是很高的。我们周围搞美术的,把环境的美仅仅理解为摆摆桌椅,扫一扫尘土。”当然,我知道这是前辈的鼓励。

我不是艺术家,却有着艺术家的敏感。看电视,有重大新闻的时候,我经常发现环境不协调的地方。有一次,记不清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是在劳动人民文化宫还是中山公园参加一个活动。他在讲话的时候,我突然在电视画面上他的身后看见了一个瓦楞板搭的小棚子。

从这以后,我就拿着相机去照各种建筑。我们摄影,通常是躲过难看的部分去展现完美。我在那时候反其道而行之,专门照丑陋的,不和谐的部分。这样,我们以后就可以不犯同样的错误。

我把我的研究称为“建筑与环境”。
楼主:刘松萝  时间:2021-08-26 08:07:33


我照下了菜市场和药店挡住了妙应寺的白塔,而且它们还堂而皇之地叫“白塔寺”。



我还照下了地安门商场与鼓楼和钟楼排在了一起。

萧老师看过我放在小相册里面的图片和解说很高兴,让我试着写两篇文章。另一位老师看了,指着照片说:多糟糕,正好在中轴线上。

1988年12月26日,我的文章在《中国美术报》刊出了。图片的说明,是编辑加的。



另一篇,因为期刊“整顿”,报纸停刊不能发表了。

楼主:刘松萝  时间:2021-08-26 08:10:35

我还发出抱怨:银锭观山变成了“银锭观楼”。

1988年,我还在北京大学三角地橱窗办了一个《建筑与环境’1988 图片展览》。1989年,我做了一个讲座。

现在,白塔寺副食商店拆除了,白塔寺药店减层了,地安门商场减层了,影响银锭观山的积水潭医院北楼拆除了。为此,我十分欣慰。

当然,我觉得白塔寺副食商店可惜了。在原稿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常说建筑是遗憾的艺术。而最大的遗憾,是正确的建筑放在了错误的位置上。
楼主:刘松萝  时间:2021-08-26 08:15:44


北京的限高还是失效了。209米高的京广中心,330米高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第三期建筑,503米高的中国尊拔地而起。这真是焚琴煮鹤,恐怕是北京永远的痛了。

楼主:刘松萝  时间:2021-08-26 09:35:23
3.香山饭店,与记忆中的概念会合

我也弄不明白,那时为什么研究这种屠龙之术。

以后忙了,没有了那么多时间。不过,照片还是继续拍的,各种动态也在关注。贝老又有什么作品,也是我关心的。

40多年过去了,我来到了曾经争论不休的香山饭店。

建筑,效果图与环境中的实景是有区别的。香山饭店的主体建筑从效果图上看过去繁复,但放在池塘、树木和山石之中就算是融为一体了。

池塘,还为我们提供了看完近景略去过渡,直接看远景的可能性。这也是建筑师经常用的手法。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到了怎样让观众欣赏到建筑立面第一次质感和第二次质感。[3]
楼主:刘松萝  时间:2021-08-26 09:42:05
我住在四楼。下楼的时候,看见一位老师给学生讲香山饭店的历史和艺术特点。

他是一个部门的总监,名字记不住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这里工作。他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既像经理人又像艺术家。

读了新京报王洪春等人的文章,应该是这个人:香山饭店销售部总监黄彪说,他1991年来香山饭店工作,至今已有28年。“听到消息我很惊讶。一开始来工作时候没特别注意建筑设计,后来才逐渐感觉到它的美”。[1]

我听他讲到了两件或者两组作品

第一组,赵无极的两幅画作。我曾经在中国美术馆看过赵老的作品,实话实说,没有什么感觉。这两幅抽象画,却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让人置身其中的山,水和树木。


“赵老在创作的时候,考虑到素雅的环境,决定只用黑白色调。他用墨,一层一层地泼上去。”

赵老是这样回忆的:我不想画彩色作品,因为那会破坏整体和谐,饭店主管显然不欣赏我的画作。




楼主:刘松萝  时间:2021-08-26 09:42:57
图14 赵老在作画。出自[4]

“以后,赵老和夫人又来到香山饭店。夫人特别喜欢这两幅画,想要回购。‘真的抱歉,它们已经成为饭店的镇店之宝。’我们让赵老和夫人在画作前合影,他们很高兴。”
楼主:刘松萝  时间:2021-08-26 09:46:01
总监讲述的第二件作品,是贝老设计的大堂地毯。冰裂纹的图案,源自宋代钧瓷。蒋海峰的文章说,贝聿铭先生在设计香山饭店之前,有一次到法国旅游,在巴黎一家古玩店看到一副中国明朝时期手工编织地毯,图案就是冰裂纹,他十分喜欢这幅地毯,无奈已经被别人预定。经与购买者商议,同意贝先生拍摄并使用此图案。在建造香山饭店时,他订制了这幅冰裂纹地毯,铺设在大厅内。[4]

其实,除了地毯是冰裂纹之外,阳光从玻璃屋顶投射下来的影子又何尝不是冰裂纹呢?

光影打在大堂的墙上,展现出奇异的图案。我想,后来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雏形,恐怕就是香山饭店大堂的屋顶吧。


楼主:刘松萝  时间:2021-08-26 09:52:53

散步回来,发现地毯和沙发突然没有了。原来,这是把场地清干净,明天要举办婚礼。

婚礼,好像就是附近乡亲的。

批评者说,“四季厅像南方院子内搭的喜庆大棚”,这算是应验了吧。但我想,不时服务一下大众是一件好事情。
楼主:刘松萝  时间:2021-08-26 09:54:22
4. 大众与建筑师

处理好大众与建筑师的关系,对城市建设是很重要的。为此,我从几个层面说明。

第一,有些建筑的甲方确实不尊重建筑师。在他们那里,权力和金钱压倒了艺术。为了讨好甲方,有些建筑师的作品格调低下。如果说盘古大厦格调低下,那么福禄寿大楼和方圆大厦简直就是俗不可耐了。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方圆大厦的设计者李祖原竟然设计过台北101大厦。

第二,大众确实有时不能理解建筑师。比如对勒•柯布西耶的现代派作品,对埃菲尔塔,对蓬皮杜艺术中心,大众都曾经不接受。这里有大众的局限,当然也有后面讲的建筑师的问题。

第三,大众的看法在很多案例上是有道理的。比如,中国人不喜欢库哈斯的“大裤衩”。库哈斯为了追求奇异的效果,设计出扭曲的建筑。结果是,不但浪费钢材而且不美。

第四,我在2012年说过:历史上,很多建筑师同时也是建筑承包商。在现代,建筑师也是一半艺术家一半商人……有些时候,大牌建筑师的表现又有些像店大欺客。在风景绝佳之处选址,追求建筑的超高超标以及刻意追求怪异,都是霸道的表现。有些记者和评论家,把某些建筑师的表现称为个性。但是,建筑师不是在美术馆里陈列作品。建筑作品要摆放在城市里面,建筑师难道不需要责任感吗?[5]

第五,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这个建筑刚刚出现的时候,遭到了一致的反对。现在,她受到大众的欢迎,已经变成了城市的标志。”实际上,可能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可能是建筑师有不为大众理解的独特的创造性,丰富了城市的景观。更可能的是,建筑师是有霸权的。他的作品放在那里了,不可改变。人们经常路过那里,只能被迫接受。天天批判建筑,几乎就是人生的失败。这个问题,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很相似。

第六,近一、二十年,在世界范围内社会风气下降,拜金之风盛行,学术界日益浮躁。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筑师的艺术素养和责任心都大不如前。不少建筑师通过恶俗哗众取宠,甚至通过恶心人来吸引社会的注意力。建筑已经不具备永恒性,只是赚快钱的手段。因此,对建筑师我们必须格外警惕。

第七,我在2005年说过:“在旧城区矗立工业时代的埃菲尔铁塔,兴建炼油厂般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允许在卢浮宫广场上出现透明的金字塔,都为世人所接受。究其原因,可能是法兰西人浪漫、大胆而又富于艺术的素养。”[5]根据我新的认识,去掉卢浮宫金字塔。说的直白一点,建造与环境不协调的埃菲尔铁塔和蓬皮杜艺术中心属于不同风格的对比。对比,当然不能滥用。“法国人富于艺术的素养”,恰恰在于知道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只做一件。
楼主:刘松萝  时间:2021-08-26 09:54:59
下面谈谈两个中间的例子。

法国设计师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在论证阶段遭到了众多专家的反对,联名上书的人就有萧默。建成以后,又变成了与“大裤衩”齐名的“大鸭蛋”。

文化部赞成保罗•安德鲁的设计,对上述意见进行了反驳:天安门周边的建筑是与时俱进的。最初以天安门、前门为代表的建筑,当然是明清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代表。1958年在天安门东西两侧建的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实际上是罗马风格的建筑群,有大廊柱,后来建设的毛 纪念堂也基本上沿用了这种风格,并参考了国外林肯纪念堂的建筑方式,人民英雄纪念碑也有欧洲设计风格的元素。在天安门广场的西南、东南面则早已有了西洋式建筑的中国银行、前门火车站等建筑物,不也是浑然一体吗?所以说,一个城市的建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在人民大会堂的西边出现一个这样的西洋风格的大剧院,体现了北京市的城市进步,没有什么不和谐的。[7]

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说:在建筑领域也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有不同风格的建筑出现,一个城市的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历史的演变与时俱进[7]。

回头看,上述看法正是在国人对现代化的认知非常肤浅的时候表达的,不啻于歪理邪说。

眼下,大众经过努力以后部分地接受了。

我们不要忘记,“由于对国家大剧院西洋式设计风格与天安门广场建筑群风格是否和谐的问题争论不断,后来决定将原来紧临长安街的国家大剧院向南移动80米,使它的中轴线和人民大会堂的中轴线位于一条线上,从天安门城楼上看不到国家大剧院。但是向南移动80米需要拆迁南边的一个胡同,需增加拆迁费3亿元,又将引起争议。时任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为避免这些争论,拍板决定拆迁胡同需要增加的3亿元投资完全由北京市承担。”[7]后来,大剧院的四周种了很多树,弱化了与环境对比过于突兀的建筑。

当然,椭圆半球和水池是有亲和力的,只是放在这个地方不合适。

最后谈一谈贝老的卢浮宫金字塔。这件作品曾经被称为“巴黎脸上的伤疤”,现在据说被接受了。在我看来,千万不要做下一个了。试想,一个中国人,在午门广场看见这么一座金字塔又该如何是想?
楼主:刘松萝  时间:2021-08-26 09:55:32
5.再谈大众与建筑师,贝老的香山饭店实践

姜鸣谈到了当年香山饭店的争议。

1982年饭店落成,在次年第3、第4期《建筑学报》中,我看到了饭店的照片、平面布局,还有8、9篇评论文章。约半数以上对项目持批评态度:比如选址在皇家园林里不合适;砍掉树木,破坏环境;离市区远,交通不便;造价过高,青砖磨砖对缝,费工费料,价钱惊人(一块要9元);花那么多钱,不合国情,成功了也没有普遍意义,要艰苦奋斗;中国传统建筑语言的运用生涩勉强,生吞活剥;过于追求民族化而牺牲功能,如明式椅子硌背,四季厅像南方院子内搭的喜庆大棚,等等。[8]

恰好,我那时也在报刊上看见了对那篇文章的摘录。我记得清清楚楚:砍树,破坏环境,磨砖对缝。这是好多人的记忆。

应该说,设计香山饭店,是贝老最谦虚最随和的一次了。设计卢浮宫金字塔的时候,他的态度强势甚至有一些霸道。

2008年7月24日,CCTV《人物》栏目专题访谈中,贝隶铭说道:“香山这个树木啊,水啊,都是很美的,很多树木啊几百年了,完美得不得了,所以香山这个挑战是最好不要动它,所以摆一个建筑在里面,我觉得已经错了,香山饭店我不应该做”。[4]
楼主:刘松萝  时间:2021-08-26 10:07:08
至于在香山建饭店,并不是贝老的主意。voodoo3_bj的图文,告诉我们那里的变迁。

香山建饭店的原址是香山静怡园二十八景中规模最大的一组建筑。咸丰十年(1860年),虚朗斋被英法联军焚毁。[9]

1912年英敛之征得清室同意,借用香山静宜园开办了静宜女子学校,校址就设立在虚朗斋旧址上。顺便说一句,英敛之是导演英达的曾祖父。[9]

1919年熊希龄创办香山慈幼院,分为男女两校。其中女校设在这里,添建了姐妹楼等建筑。[9],[10]

1956年为方便外国友人在参观碧云寺后有一个休息的场所,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修建了香山饭店。[9]

贝老的作品,实际上是香山饭店的改扩建工程。房子比以前大了,高了,满了,确实是问题。

至于从山上看下去白花花一片,似可以通过把部分墙体涂成灰色并且加上攀援植物来解决。不过这样一来,贝老的设计意图就全毁了。

我觉得,香山饭店可以成为重要的,至今没有答案的课题,“大型建筑如何与山林融为一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参考北海公园的琼岛。琼岛上的建筑是很多的,却能够和山水树木浑然一体。


楼主:刘松萝  时间:2021-08-26 10:07:43
贝老是讲钱的。根据女侠鵺话的文章,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收费很昂贵,据说他曾经颇为狷介地解释过:I. M.PEI(他的英文名缩写,PEI与英文pay谐音),not I.M. FREE. [11]

就是:我姓贝,不免费。

富于感性的女侠鵺话又说,因为他的“贝”字在中文里也有“货币”的意思,所以我觉得这句话翻译成中文可以是:我姓贝,所以贵![12]

贝老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下的工夫比在国外做的设计高出10倍。[4]

参与了香山饭店项目的贝聿铭的助手曹凯文回忆:“贝聿铭当时已经功成名就,我们一般的工作流程是,贝先生出个想法让助手们去执行,就开始构思别的建筑了,他只是定期回来评估助手们的工作进展,把进展情况告诉甲方。但香山饭店是他对新中国建筑设计的理解和表述,都是他亲自操刀设计。我常看到贝先生手握铅笔在设计桌上冥思苦想。在两三年的时间中,这一直是他自己的项目。”设计师卡伦•范•兰根说:“在建筑香山饭店的两三年时间中,他每隔两小时就会带着图纸和立面图到我桌边来。我们的工作时间特别长,他非常执著。”[4]

确实,香山饭店的细节是很讲究的。关于这一点,后面还要讲。

有意思的是,在香山饭店这个案例,建筑师与甲方和社会的交流最多,争议反而更多。而在我看来,有关香山饭店交流和争议是好事。“香山饭店之争”,完全可以写成一本书。

最大的遗憾不是香山饭店,而是其得失没有引起社会的注意。建筑,一直沿着庸俗现代路线走下去,直到最近几年。
楼主:刘松萝  时间:2021-08-26 10:22:18
6.再谈入住香山饭店的实感

谈了对香山饭店的印象,谈了贝老的设计经历,又谈了观众与建筑师的关系,再谈谈入住香山饭店的实感会更加亲切。

贝老的“10倍的工夫”没有白费。在饭店,处处可以感受贝老的匠心。


楼主:刘松萝  时间:2021-08-26 10:25:45


透窗用到了极致,透窗套着透窗

楼主:刘松萝  时间:2021-08-26 11:27:11




走廊上的透窗



楼主:刘松萝  时间:2021-08-26 11:41:45


连廊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