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十年(2012——2021)

字数:306778访问原帖 评论数:190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0-02 21:49:42 更新时间:2022-09-25 05:03:10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2 13:49:42
2012年度

一、镜花缘
去年底在网上淘书,看到买多少送多少的活动,十分合算,就凑数买了一本。小的时候看《镜花缘》小人书,印象深的是唐敖追着长的像个小人的肉芝跑,抓住了,一口吞下去,自己就能腾云驾雾了。还有各种各样有意思的人,两张脸的、脚底下踩云的、一蹦三尺高的。后来有一段时间特别想把中国古典文学都找来读一遍,这个计划直到现在还在慢慢持续进行中。但是《镜花缘》的阅读一直压后,总有觉得更值得读的书要先读。觉得这本书也就是那么回事,小孩子读可能更合适,既然自己小的时候已经错过了读的机会,那么现在还是先读大人读的书吧,这样的书等到实在无书可读的时候再读也罢。不过此次既然先买了,就读读吧。花了几天总算读完,跟我原来所想基本一致。也就前面几章写的还不错,想象力丰富,对人情世故的刻画也有创意。此后的部分实在没什么意思,人物刻板、情节老套、文字粗劣,几个小女子聚会玩乐,足足写了好几章,简直令人无法忍耐,可能作者还以为自己是曹雪芹呢。倒是有两章写打仗破阵的,还可以看看,那阵跟封神榜和杨家将的阵都有不同,有点创意。
这样的书怎么就成了文学名著,莫名其妙。小孩子把这种水平的书当成文学名著来看,也算是误人子弟了。可能持这观点的人看中的是前面几章,觉得可以列为儿童看的书。果真如此,还不如再推推西游记,或者安徒生童话、哪吒闹海什么的,还要高明很多呢。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2 14:20:15
二、东周列国志

好厚的一本,像我这样爱读书的人,要读完它也还是需要些毅力的,何况还是文言文的。不过倒是觉得中国人都应该读读它。这本书说好听点,是充满了中国人做人做事的智慧,说不好听一点,充满了中国式的尔虞我诈。有心人可以学到所谓管理术驭人术,也可以为中国文化如此早的达到如此高的成熟度而骄傲和感慨,想想同一时期西方人还在树上趴着呢,就不能不敬佩祖宗们的伟大。但是另一方面说,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高明和悠久的积淀,成为了中国未来文化健康发展的包袱和桎梏。
春秋无义战,说的十分准确,那是一个激情四射、残酷冷血、慷慨高歌、人如驺狗的时代,是英雄的舞台和小人物感慨宁作太平狗不做乱世人的时代。如果不是这样一个乱的不能再乱的一段历史,可能我们的孔夫子的学说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正是那个乱那个无情导致了人们对所谓仁义的无限渴望,成就了儒家的兴起。虽然儒家的虚伪和无能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经过几千年的反复灌输,它的恶劣影响仍然无处不在。无数当前的时尚人物、风流人物仍然满口仁义道德,而仍然竟还能够因为这个获得赞许。所谓道德人物的评选等等,肉麻又时髦。这些或许不应该怪罪孔子。应该追究春秋的先人们,他们实在太聪明,实在不知道收敛一下,他们奉行法的观念、理性的观念取得成功的同时,给时代和后人造成了太大的伤害,导致儒学的发达。
东周列国志是中国式传统智谋的教科书,现在仍然是这样。可是什么时候能够不再被这么看了,可能中国的文化才真正有新生的希望了。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2 14:21:23
四、在路上

在农工商大卖场门口广场上买到这本书,同时买的还有一本《墓中回忆录》、《沙郡年纪》、《残缺的床栏板》、《冈底斯的诱惑》。《墓中回忆录》若干年前就买过,挺好看,再买是因为我以为已经被某个朋友借去没还,而也没希望还了,谁知买回来往书橱里放的时候,又发现了那本。不过好书不嫌多,哪天有空拿到网上卖了去,总比这摊主因为卖不掉运到垃圾场好多。
《在路上》这本书很早就知道,知道是反应颓废青年的书。那个时候我还是一个昂扬向上的好青年,对此类书和此类颓废青年十分没好感,没读。当然现在买它,也不是因为我不再昂扬向上和已经颓废,而是包容多了一点,觉得不同的人都有快乐过自己日子的权利,有什么不好。
从写作的角度讲,文字很粗,不算佳品。但是贵在真实,能够闻到人身上的汗味和看到车子狂飙的放肆,也能真切感受到人物对现实社会活生生的真切体验。这样书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就是对一个时代与时代当中人的真实关系和对峙和融合的真实反映,这比什么都值得记忆。
文学贵在真,失去了真,还能有什么呢,什么都没有了。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2 14:21:48
五、红字

这是一本奇特的小说。如果说它是法国人写的,可能更像一些,但是它是美国人写的,而且是早于福克纳好多年以前,美国人还半开化的时候一个美国人写的。小说充满了诗意,这更让人惊奇,似乎那个时候的美国人更应该喜欢三侠五义之类的才对。所以小说前言中说霍桑是美国作家的祖宗,确实有道理。这个祖宗带了个好头,后世能出个福克纳,就不奇怪了。
小说的主题当然首先还是对人性的赞美,但对于那个时代宗教对世俗的影响反应也比较多,类似这样的描写经常会让人想到中世纪的英国,从此可对欧洲文化对美国人的深刻影响有所见识。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2 14:30:30
六、拍案惊奇
七、二刻拍案惊奇

“三言”和“二拍”有很多相似之处,作者都是南方人,年代相差也不远,都对当时社会生活面貌作了精彩的描述和反映,而且都以南方生活为主。三言中有一篇“施什么滩泽遇友”。讲到盛产丝绸的小镇盛泽,此地到现在依然是全球最大的丝绸生产基地,我曾去过那里,不由得不被全镇磅礴的丝绸交易盛况所折服。但是“三言”高明于“二拍”仍然是不容置疑的,语言更加精致,故事更加精彩,最明显的是,三言的故事更具现实性,二拍的故事却很多怪力乱神。若干年前一口气看完三言三本书,从此念念二拍在心中,总算今年看完,还是那种感觉,读这样的书就是享受。其中有一篇写江湖人物的故事,完全是精彩的武侠小说,还有一篇写到两个妖人在崖畔树上斗剑,也是很精彩的武打场面呈现。如果说东周列国志写了中国社会的一半,三言和二拍就写了另外一半,甚至是更重要的一半。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2 14:31:54
八、残缺的窗栏板

因为看了《暴风雨的记忆》,对文革感了兴趣,于是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买了,而且编者李辉也有点印象。以前经常看到他在《收获》上面发表的说文人故事的文章。这本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李辉写的反思文革的文章,一部分是徐友渔等几个人写的研究文革的文章,还有一部分是李辉以前搞的一个征文活动中的几篇文章,是普通百姓关于文革的回忆文章。
最有价值的是徐友渔几个人写的文章,读到以前都想不到中国还有这么深刻研究文革的文章,观点令人震撼,虽然具体是什么观点已经忘了,但是震撼没忘记。我现在在写这篇文字,那本书就在我左前方约两米的书柜中。不过我不打算去翻翻把它的观点写在这篇文字中,记住震撼就行了。李辉本人的文章也一般。普通百姓的文章是对这个主题和这种记忆的丰富,但是有几篇可以明显看出有过多的夸张和做作。很多事情就是这样,鄙视坏事是对的,可是为了标榜自己的正义,而刻意夸大和丑化谈论的对象,也是十分的可恶,可恶之程度甚至不亚于被谈的坏事本身。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2 14:32:57
九、冈底斯的诱惑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读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了,但是总要读一点吧,毕竟是身边人写的身边事,不管如何,总不能完全漠视之。于是在农工商门口的旧书摊上看到这本,装帧也挺不错,就和《在路上》等一起买了。
这个时代的作家有两个共同点,一是经历过大起大落,二是读书太少。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前者是优势,后者是弱势。加之随之而来的是整个社会整体转入唯利是图和浮躁的境地中,又消磨了磨练而来的意气,所以这代作家难出好作品,也不为怪。像马原这样聪明的作家在中国真是不少,可是纷纷泯灭,令人叹息。还能坚持写下来的,写出来的东西确实令人难以恭维。
所谓《冈底斯的诱惑》,在我看来,猎奇多于人文,不过而而。这一代的作家,可能永远没有成熟的可能了。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2 14:34:26
十、美国种族简史

这是本不错的书,虽然写的是美国各种族的美国成长史,但美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移民国家,所以也就是一本美国史。先是孤独的清教徒,再是开朗的爱尔兰人,接着是大老粗然而勤奋的德国人,乡巴佬意大利人,悲惨的黑人,可怜的中国人,最后是民工级别的拉丁美洲人,先后纷至沓来。每个民族都经历了求生存、奋斗、融入、崛起的经历,除了因为文化上的因素影响,这段历程有长有短,似乎每个人都最终实现了他们的美国梦。美国的伟大似乎就在于此,给予每个人公正的机会。这本书的主题或可称为“包容的力量”或“公正的力量”。其实人类进步的最大原动力似乎应该就是包容与公正。给每个人生存的权利,给每个人进步的机会,应该是最美好的。可能一开始有些乱,但是会获得更加稳妥和美好的局面,很多托名求稳的做法虽然一时可以避免不乱,但是却永久取消了大众的公正,并顺其自然造就了更加永久的不公平和特权,而一旦这些特权尝到甜头,再想求得公正,几乎没有可能。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3 08:45:19
十一、联邦党人文集

这本书一直想看,一直没看,因为读《美国种族简史》引发的兴趣,决定利用一段时间集中阅读几本关于美国的书。除了这两本,再加上《反联邦党人赞同什么》、《论美国的民主》,还有一本郎咸平写的《社会主义改革与资本主义精神》。先说说这本《联邦党人文集》。
说起美国,一般总认为是自由国度,那么作为自由国度开国元勋们的这本政论文集,又被认为体现了美国宪法的精神、并且现在还被司法执法部门作为解释法律依据的一本书,我想当然以为也是吹捧自由精神的。谁知不是。再次证明包括读书在内任何事情都不能想当然而为之。这本书主要说的不是怎么保障自由,主要说的是如何集中国家权力、建立国家机器。似乎这样的论调应该出现在前苏联或中国,但是却是美国。似乎有些不好解释。但是却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他们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重视,书中对建立国家机器和适当国家集权的必要性作了详细的说明,当时发表在公开出版的报纸上,供全民阅读。这就让我们不可思议,国家机器和国家集权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我们习惯了被国家机器管制、被政府集权束缚,可是美国在当时,还要对这些进行ABC的普及,可见他们当时的自由度,可见他们政府对行使国家权力的谨慎,可见他们真的是在实施“政府权力来自人民”的原则。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才有了建立一个国家、牵涉到一些权力的授权,而必须向人们说清的事情。也才有了这本书。这本书虽然写的都是集权的必要、国家机器的必要,却实实在在说明了在美国这样的国家,公仆们是真的明白权利来自何方。
书中每探讨到一个问题,都会把这样做不会干扰到人们的正常权利和不会助长独裁的可能作为阐述的主要目的,也看出当时美国人民在建立美国的那个时期,其实最担心的就是管理者最终窃取权利,凌驾于人民之上。正是为了这种局面不会出现,并同时保障一个有效政府的合理运转,才有了这本书,以及后来的美国法律。其实当代从政的或对这方面感兴趣的,都应该读读这本书,所谓民主的政府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要这个样子、如何建立、如何维持,这本书已经说得很详细和到位了。书并不厚,都是实在话。我一向奉行读书就读经典的观点,这本书的阅读收获再次证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很多我们经常读到的所谓改革的文章、所谓政论文章,读了这本书后,都可以不读了。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3 13:57:08
十二、反 联 邦 党 人赞同什么

看了这本书,对《联 邦 党人文集》的理解会更加全面一些,对美国宪 政的理解也会更深刻一些,对美国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宪 政的根源也会更深刻一些,对产生这种宪 政的历史原因和文化原因也会明了一些。美国独立以前各州各自为政,为了共同的目标联合起来打退敌人,为了巩固战斗胜果,各州必须打算联合,成立一个国家,以更好的团结各方力量保护美好的家园、自由的家园不被再奴役,所以美国这个国家的建立首先就是民众自愿共议的,是自下而上提出建立的,是真正的民 权政府,不是被动依附于某势力建立的。因为这样的前提,民众当然不允许一个自己建立的政府蜕化成奴 役自己的强 权政府,所以每设计一个政府功能,同时就设计出限制此功能权利不会泛滥的权衡办法。三权鼎立来源于此。
《反 联 邦 党 人赞成什么》就是从担心政 府蜕 化成强 权机构这个角度出发,提出各项观点,及时修正了政府组建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为未来独裁强权的产生提供土壤的条件,避免之。提出这些观点的人在当时和联 邦党人的论点表面上看似乎相对,其实根本目的都是建立一个稳固同时又真正为人 民服 务的政府,只不过一个着眼于人民 权 利的保障,一个着重于政 体的稳固和有效,前者保障这个政府拥有民众基础,因为保障人民权利而被人民拥戴,后者保障民众拥有一个有效的政 府。
当然政府的有效必然需要一定的权力,而这权力必然影响到民众的生活,所以民众的权 利和政 府的权 力在同一个社会共同体中一定程度上就存在矛盾。这个矛盾是永远存在的。好的合理的国 家体 制不是忽视当中的任一方面权力,也不是无理压制任一方面的权利,而是永远根据实情调整两者的矛盾,而这样的国家存在的前提就是给予民众真正参政和选择政府的权力,因为民众永远处在弱势,而且没有任何一个权力过大的政府能够真正代表民众利益,不管他们嘴巴上怎么说。如果在有效政府和民众权利之间做一个选择的话,必须选择后者,因为一旦人民掌握了社会发展的权利,人的本性就会推动社会向稳定方向发展,而且注定有效并尊重民众,如果为了所谓有效而牺牲民众利益,多数情况下必然走向独 裁和对人民的奴 役。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3 13:58:15
十三、一个警官公开的日记

大伯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走的时候有几本破书没带走,这是其中的一本,还有两本被我扔了,这本之所以没扔,是因为这本书是一个警官以自己的工作经历为素材,写就的一本反映警察工作的纪实小说。写得可能不怎么地,但是应该里面会有比较真实的信息反映,了解一下警察的生活和工作也好。
某一天急着上厕所,就把这本书带了进去,以后大概用了两个月,坐在马桶上把它读完了。里面的故事也没有什么大案要案类,都是抓小偷、扫黄之类的,很生活化,很平民化,文字、故事虽然普通,贵在朴素、真实,反映了九十年代普通警察、及普通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虽然过去不过十来年,那里面流露出来的那个时候生活的细节时不时还能够引起自己的回忆。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3 15:26:35
十四、浪

这本书的作者叫关愚谦,这是他的自传,或者说是他的人生传奇故事。有的地方写得像自传,有的地方又像小说,也可以看到明显的虚拟成分,但总体内容大概七八分据实还是可以保证的。书中叙述了关自出生以来至三十来岁的人生经历。关自小跟母亲长大,受亲戚照顾能读上较好的学校,解放后受到国务院高官、早年已经跟母亲离婚的生父的照顾,进入国务院工作,后因言获罪,被打成右派,发配青海改造,吃尽苦头,差点病死,后又通过其父,返京。不幸在运动中再得罪人,差点又倒霉,索性脚底抹油,抛家弃子,跑了。偷了一个日本人的护照,乘上飞机,逃到开罗,监狱里呆了一两年,又被送到德国,从此定居在那里。这本书就写到他被外国大使馆的人送上火车去德国,就结束了。此人后来在德国成为大学教授,文革后往来中德两国,做一些文化交流的工作。
这人的一生可谓坎坷离奇,拍成电影一定大有看头,但是必然涉及到一些敏感话题,不易拍。当时读到他因为怕再受打击,计划抛家弃子,离开祖国,还觉得这人未免太无情,在那个年代,叛逃可是大罪,他走了,妻子老母怎么办。但是另一方面却也十分同情他,毕竟是一个非理性的社会环境使然,才使一个人面临离家的痛苦抉择。
据他说还要写一本书,讲述他到了德国后的经历,盼他快写出来,等着看。


(历史在重演,现在又到了一个各界精英出逃的季节。)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3 15:37:50
十五、中国文化十一讲

作者是北大历史系的教授,叫庞朴,封面折页上有他的照片,白头发一个老头,笑呵呵的,样子很像我印象中的典型苏北人,十分朴实的意思。所收文章是他在北大讲课的讲义,所讲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比如阴阳、仁、太初、混沌,等等,但是不是传统的理解阐释,有他自己的独到见解,比如他认为阴阳的概念最初来自于人类对水的感受,他认为“仁”其实在最早的时候是“死”的意思,他认为在太初之前还有一个“混沌”的时代,等等。很有意思。
其实我对这些名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并不感兴趣,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所谓仁义、太极、八卦、易经之类的向来不感冒,去年斟酌良久,买了一套被认为国内最好版本的《易经》,读了一点,还是丢去了。读完之后,我所感兴趣的是,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概念,原来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而且未必没有道理,如果这些概念原来竟是其他而不是我们一向以为的意思,那么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传统文化不就是山寨盗版吗,所有的感慨和骄傲不是十分的可笑吗?由此想来,到底我们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真正认识多少,或者说我们真正明白了孔夫子、老子等先贤的意思了吗,还是一直在曲解他们,让他们在九泉之下恨得我们牙痒痒几千年了呢?后代所谓子曰子曰,到底你知道子曰了什么吗?很可能,我们早就偏离了他们了,或者我们现在所骄傲的可能连他们自己都莫名其妙呢。唉,看来考古学真是十分重要啊,否则祖宗们到底都说了点啥、留下了什么样的遗嘱,都搞不清楚。
有一篇文章说清明节的真正来历来自于远古时候的大火历,那个时候的某国使用大火历,以一颗大火星的运行规律编了自己的日历,新旧年交替,当大火星再一次出现在东方的时候,使用了一年的火源必须扑灭,而古时新的火源点起又是那么不容易,需要几天时间,家家户户才能都点起来,于是这几天只好吃冷饭,于是寒食节既后来的清明节出现了。
很薄的一本,语言平实流畅,一点不玄乎,读起来很轻松,但真是长知识,教授们个个这样有真学问,也不会被人骂了。


(中国的传统到底是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到底如何理解?很多人一直在居心叵测的搅混水。人们一直在谈论奉行赞扬的传统可能只是个假传统,是一个披着羊皮的狼外婆。)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3 22:16:49
十六、霍乱时期的爱情

六月份和一个同事吃饭,酒至半酣,谈天扯地之时,突然发现对方曾经还是个文学青年,对方也就发现我到现在还是个文学青年,接着这个话题聊,不久聊到马尔克斯,一直认为《百年孤独》不过是半部杰作,“后面30%明显底气不足”,这是我的看法,他更干脆,“我看也就一半多一点还可以”,我听了很爽。其实我一直对《百年孤独》持这个观点,但是看看到处对这本书都是赞誉唯恐不及,视为神作,无人说过半个不字,一度对自己的鉴赏力没有信心。没想到还有知音。但是这位同事接着提到另有一本书,《霍乱时期的爱情》,“比百年孤独写得好,不过现在可能买不到了”,他说。这本书我有点印象,既然是个文学爱好者,而且难得碰到身边有个文学青年这样大力推荐,当时打算一定找来读读。
过了几天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买到一本,黄色封面,定价二十几,卖价六十几,到手一看,品相还不错。前两个月终于看了。不错,不能说一定比百年孤独好,起码不必它差。两个人的一段情,跨越几十载,顺便带出了一部几十年的社会风情史,这是我欣赏的第一点。欣赏的第二点是貌似很混乱,没有海誓山盟、从一而终的套路,在沾花惹草、庸俗无奈的表面之下,爱情也照样历久弥新,不随秋草而衰,也自有其感人之处。
书中还写了不同人的不同爱情,有 型的、小三型的、暗恋型的、姐弟恋型的、偷情型的、老少恋型的,都很普通,很常见,甚至有的很恶心,但是却都自有一股迷人之处,可能读者或者作者都很猥琐,但也有可能“情”这种东西本身自有魅力,——不管是什么“情”。
翻译得不错,顺便说说,我看的《百年孤独》是最新版的,据说是国内唯一合法版本,翻译得也不错。看外国文学,或外国人看中国文学,翻译真的很重要。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3 22:18:39
十七、双城记

第一次读狄更斯,读了大概一页,读不进去,太罗嗦,没那个耐性读。第二次再读,是一本《大卫科波菲尔》,一下子读进去了。虽然还是那么罗索,但是发现叙述的却十分有趣。狄更斯的小说罗嗦话或说闲笔很多,现在的作家很少这么写作了,现在的读者也很少有耐心读这些闲笔了,都冲着情节过去写过去读,大家时间都很紧,巴不得立马知道事件的结局,碰到不相干的地方就直接跳过了。可能我们的时代确实已经浮躁到了这种程度,所有的人都希望所有的事都是立竿见影。文学也深受其影响。可是这个样子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像故事集越像电视剧,越想麦当劳越像速溶咖啡,我们的口味正在速成的名义下一点点被败坏,我们的内心正在高效的指导下越来越浅薄。我想应该不是永远这个样子的,我真心认为未来某个时刻我们的内心会再一点点丰富起来,我们的口味会再一点点讲究起来。火锅店不会再是最受欢迎的餐厅。这样说不是没有根据,不是经济发达了之后,人都会变得浮浅,看看经济远比我们发达的英国拍的电视剧,看看比我们牛很多的美国人拍的电影,就知道了。英剧的那种味道代表着一种全民的文化素质,这个跟民族有多长的历史无关;美国电影虽然很商业化,但是那种透彻了人性根本的商业代表着一种智慧,这个跟两手一齐抓也无关。
《双城记》这样题材的小说很多,大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的命运。狄更斯写的当然也不错,但是跟雨果比,差很多,《悲惨世界》的恢宏和磅礴,是这本书无法企及的。狄更斯更擅长于俗世人与事的描绘,有味道有意思。恩格斯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在狄更斯这里诠释的很到位。读几本狄更斯,基本可以想象得出当时英国人的生活和社会风貌。好的现实主义小说就是一幅漂亮的社会素描,好的作家同时必须是一个社会学家。
狄更斯的小说,时不时地拿一本来读读,可以补补心灵。冬天到了,补补吧。站在阳光明媚的阳台上,楼下潺潺一条绿水,面前暖暖一杯热茶,捧着一本狄更斯,不紧不慢的读,——这是一种美好啊。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3 22:24:43
十八、艰难时世

我读过《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双城记》、《艰难时世》四本狄更斯,《远大前程》正在读,再有三十几页就读完了,算是五本吧。《大卫科波菲尔》感觉很好,不好的话,后面几本可能又不读了。《雾都孤儿》会使每一个人更加爱护我们的后代,《远大前程》让人对普天下人生悲悯、同情之心,当然包括我们自己。《双城记》可能受了诸多评论文字的影响,一开始就对大背景的表述给予厚望,但是不免去跟《悲惨世界》对比,感觉稍差。《艰难时世》感觉最差。如果有人流行的猜测一下,说是狄更斯找人代笔之作,也有立足的理由。
人物和故事都足够典型化、概念化,失去了狄更斯令人留恋的丰富和令人回味的韵味。他想着力表现的东西距离他一向熟悉的东西差别太大,睿智、和善、平民的老头,突然要扮起振臂一呼的形象,总是有些别扭。当然面对此类作品,可能每一个作家都会出现同样的欠缺,这更多的是体裁本身的问题。
文学就是人学,这句话小时候看到,到现在仍然认为有道理。加进去太多其它的东西,历史啊、政治啊、文化啊等等,小说就偏离了它的根本。什么文人小说、政治小说、结构小说,所有诸如此类,拿着小说干一些与小说关联不大的事,真的不必认真地当小说去读,估计写的人也没有认真地当成小说去写。所有小说中涵盖的内容应该都是自然生长在人物和故事身上的,是人物的一部分,而不是人物的名片和包袱。名片是功利的、公共的,而小说应该是人性、人情、私密的,我想应该是这样。


(“文学就是人学,这句话小时候看到,到现在仍然认为有道理。加进去太多其它的东西,历史啊、政治啊、文化啊等等,小说就偏离了它的根本······所有小说中涵盖的内容应该都是自然生长在人物和故事身上的,是人物的一部分,而不是人物的名片和包袱。名片是功利的、公共的,而小说应该是人性、人情、私密的,我想应该是这样。“十年后读到自己写的这句话,突然有所深悟。我得谢谢我自己。温故而知新,然亦。给自己点个赞。)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3 22:27:12
二十、远大前程

《远大前程》跟《大卫科波菲尔》有很多共同点,都是在讲述一个人的成长史,区别只是前者跌宕一些,后者常规一些;主人公的身边都有几个不离不弃、身份低微而情操高尚的至亲好友,他们互相陪伴,共同成长;都遇到了出手相帮的好心人;心底里都有一个女神样的女子,不同的是前者一直到后面都未能两情相悦,不过最后也有暗示说可能会在一起。这两本书我也都挺喜欢,那种成长中的甘甜苦辣,似乎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引起共鸣。
《远大前程》说了三个故事,一个关于“恨”的故事,一个关于“恩”的故事,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前两者通过后者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最后“爱”感染了所有人,被“恨”纠缠一辈子的人终于悔悟,但是悔悟太晚,下场也不是太好。郝薇香女士的变态和流放犯的涌泉相报都是非现实的,匹普的成长却是入地三尺的扎实,但是三者的结合却很到位。不同的阅读感受很棒。匹普的成长描述惟妙惟肖,让人感同身受。结局最好的是善良的打铁匠,婚姻美满,儿女绕膝。匹普也不错,总算摆脱了陷阱,开始新的人生。结尾作者给了一个光明的暗示。
这样的小说读了会让人心底生暖。
我打算买齐狄更斯的小说,最好是全集之类的,现在有五本。《大卫科波菲尔》是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的,小开本,绿封面,当时在中山公园的龙之梦买到,里面还奉送一张藏书卡,挺好。那是一套外国文学名著名译丛书里面的一本,每本书里面都有一张藏书卡,而且都不一样,我又从其他几本里面搜集到几张,一起夹在了《大卫科波菲尔》里面,买完单,带了出来,挺得意,也有点不好意思;其余四本都是上海译文出的,装帧、纸张都不错。再搜集的话,当然还是上海译文的最好,摆在一起也好看,但是字太小,累眼睛。其实我最喜欢人民文学的一套名著名译,朴素、大方,也耐看。再说吧。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4 09:46:20
二十一、手机

这不是冯小刚的手机,这是斯蒂芬金的手机,冯小刚的手机不过破坏了几个有情人,斯蒂芬金的手机把世界变成地狱。
之前看过根据斯蒂芬金的小说改拍的电影,如《肖申克的救赎》、《绿里奇迹》、《闪灵》,就电影而言,拍得还不错,也挺好看,但是经不起琢磨,就是那个《肖申克的救赎》也颇多漏洞。要对灵异现象特别感兴趣的人对此类电影才会好感起来。
这部小说是我读过的第一部、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斯蒂芬金的小说,一般,难怪美国人不认为他是优秀的小说家,文学性较差。不过叙述却很从容、冷静,人物言行的勾画挺到位,画面感很强,也难怪好莱坞这么喜欢他的小说。小说整个给出了一个文明社会的末日画面,还是挺渗人的。想象力奇丰富,值得学习。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4 18:10:29
二十二、沙郡年纪

三联“外国文化译丛”是套挺不错的书,我买过不少,像《异端的权利》、《墓中回忆录》、《爱情论》等等,读了都不会让人失望。河南教育出版社的万象丛书也不错,也买过不少。记得有段时间逛书店,没什么可买的时候,就会找到这两套书,就能挑上一本两本。这些书的好处一是篇幅不大,二是货真价实,三是内容在主流文化视野之外,形成很好的阅读补充。《沙郡年纪》的作者是一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的生态学家,同时拥有一个农场。书有三部分,一部分写他对农场生态环境的描述,优美、细致、充满爱;一部分写他对美国、加拿大地区原生态地貌的观察及变迁描述,充满忧伤;一部分写他对自然保护的一些观点。
有些书会给人惊喜,这本书就是2012年给我惊喜的唯一的一本书。作者的文笔优美,充满对大自然的爱,书中阐述了他对自然保护的一些观点,令人叹服,但是却不枯燥,充满哲思的光芒。即使在现在,很多观点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土地伦理”的概念,认为土地本身自有其合理的伦理系统,一时的短视造成这个伦理系统的破坏,影响却令人无法面对。还有一个观点,认为人类目前对自然的判断和改造很多是经济主导的行为,对植被、生态圈的破坏无法挽回,认为人类应该从土地伦理本身处理自身和土地的关系,因为人类同时也是这个系统的一环。人类世界其实处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覆盖之下,无视这一点其实是在挖自己的墙角。
这是一本融文学、哲理于一体的佳作。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4 18:12:41
二十三、未读完的两本书

第一本是《福克纳随笔集》,翻译是李文俊,我读过的福克纳的作品几乎都是李文俊的作品,很棒的翻译,简洁,不失厚重,有力度。第一次读福克纳是中学时候,在一本学生杂志上读到一段关于猎熊的描写,写到少年看到熊出现时,嘴巴里有股铁锈的味道。印象很深,几乎在那个时候就喜欢上了福克纳。但是那时候他的书并不多见。多年以后终于看到,以后络绎读了<我弥留之际>、《喧哗与骚动》、《去吧,摩西》等,《圣殿》看了一点,不喜欢,《押沙龙,押沙龙》据说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但感觉作者的叙述过于迷恋技巧,不是很喜欢。关于少年猎熊的文字出自《去吧,摩西》,这是一部中篇小说的杰作。
因为喜欢他的小说,所以买了这本随笔集,希望能够对他了解更多点,也想看看他的散文到底写的怎样。我之前有过类似的阅读经历,因为喜欢DH劳伦斯的小说,而去看他的散文,果然那散文也写得激情澎湃,才气张扬。但是福克纳的散文却比他的小说差远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读了大概四分之一的样子,我不想读了,如果不是因为是福克纳写的,可能早就不读了。通过他的小说,福克纳给人想象出来的形象是和善、智慧的,但是散文中的他却浅薄很多,说的话肤浅的很。我不喜欢。我还是喜欢小说家福克纳。
第二本是《论美国的民主》,这套书是上下册,我上册读了大概三分之一,读不下去了。不是书不好,很好。而是读它之前已经连着读了几本关于美国的书,有点头大了,暂时搁一搁,以后再读。书的作者是法国的一个政治家,这书写的专业、详细,是了解美国政治、法律的一本好书。文笔也不错,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同类的很多书晦涩难懂,是因为写的人根本不专业。以后抽时间还是要读的。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