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十年(2012——2021)

字数:306778访问原帖 评论数:190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0-02 21:49:42 更新时间:2022-09-25 05:03:10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9 18:57:08
十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美)孔飞力著 陈兼、刘昶译
上海三联



这本书所讲述的事情其实可以作为很好的小说题材加以运用。
作者的论述重点旨在对当时的管理体系进行剖析。但是好的书内涵总是丰富的多面的,我从中看到的是隔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隔阂,皇帝与官吏的隔阂,底层阶级与富裕阶层的隔阂,不同地域之间的隔阂,这样的隔阂成为人的自私自利疯狂生长的土壤,最终一件微不足道的鬼影子的事,酿成帝国的大范围恐慌。重点不是如何消除人性的诸多弱点,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人总归只是人,缺点无法根除,重点是如何根除这种给人性的缺点提供疯长的土壤。如何才能不让生活在一个体系内的人不再隔阂,互相能有更多的信任和了解,才是对的,这也是可以做到的。隔阂产生悲剧,交流才能和谐。
1768年,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盛期,古老文化继续被无尚的赞美,于此同时,地球那一边,法国大革命的风潮已经拉开序幕。
这事一本历史著作,也是一本社会学著作。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09 19:02:21
十七、隋唐五代史
傅乐成著
九州出版社



书的印刷精美,图文并茂,就是装订不大好,翻着翻着散页了。
作者是傅斯年的侄子傅乐成,同时也是这套书主编,统领一帮台湾年轻历史学者,各作一书,成为一套中国通史,这一本的作者是傅乐成本人。
隋唐五代是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开放与纷乱并存,进步来源于多民族的融合和令人赞叹的开放度,进步也来源于全民上下大无畏的改革。改革开放的威力原来在800年前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看来也不是个什么新鲜事物,只是自那以后很久已不再改革开放,以至于被大家忘记了而已。
前段时间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看到两尊那个时代的人体雕塑,头颅都没了,但是躯体的壮硕和姿态的昂扬性感令人迷醉,什么时代产生什么样的艺术作品,真真的是如此。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呢,还是根本就没有艺术作品产生,那就更可悲了,难道连创作能力都失去了吗。



(“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呢,还是根本就没有艺术作品产生,那就更可悲了,难道连创作能力都失去了吗。”艺术作品来源于对生命的尊重,不尊重生命的任何民族是没有创作力的。)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10 20:26:54
十八、隋书解读(精编本)
本册主 编曾志华
撰稿人 于展东 陈熙熙 毛金霞 梅楠
华龄出版社



二十四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起来都比较吃力,所以有人出了一套配套书,就是什么什么史解读,包括对《隋书》的解读,这事一件大好事。我买这本书不是为了更好地读《隋书》,是因为读了《隋唐五代史》,对那个时代,尤其是隋朝前后几十年产生了兴趣,又不想翻厚厚的《隋书》,刚好看到这么一本,想想蛮好,可以一读,一解我对那段历史了解之需。
书的编排是一问一答,可以根据目录去读自己喜欢的内容,某个人、某件事,挺好。基本上满足了我的初衷,对隋有了一点初步的了解。杨坚原来是篡位了他的外孙子,杨广原来为了皇位把他的兄弟基本坑光,相比于李世民,只是没那么直接,经历了周梁最后做了隋的官的人个个牛叉,杨家父子也牛叉,果然有用人之量,而不少人混世的方法可以说五花八门无所不用其极,但是身处那个时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而且看来好像也实在没有必要讲究忠君爱国这类无聊玩意,忠于世道忠于天下才是王道。
有几个人物也颇有意思,有白天在皇帝身边打伞,晚上来回几百里去镇江偷东西的赛卖铁,有倒立行走的肉飞仙,还有陷入深山借山溪传书终于被救的谁谁谁。果然非常时代,自然有非常人物,自然做得出非常事情。由这些人这些事可以想见那是一个多么精彩和热闹的世界。


(想起一本小说《隋炀帝艳 史》,挺好的)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11 13:16:40
十九、论美 国的 民 主
(法)托 克维 尔著 董果良译
商务印书馆



很多事情让人诟病不是因为其本身不好,而是被执行的走样了。比如说公款出 国考察,前一段时间国家出了政 策开始限制一些出国考察,不是说不应该出国考察,考察一下学习一下是必须的,而是因为在执行的过程中出国考察变成了公款旅游,没学到东西,倒是花了不少钱买了不少不该买玩了一些不该玩的东西,所以要限制了。
看看人家托克维尔吧,人家也是公务员,也是出国考察,结果人家一回来就写了本《论美 国的 民 主》,这样的出国考察,别说法国人愿意报销,你就是让我分摊点,我也愿意。想当年全世界风云变幻,大家忙着自己的事,纷纷焦头又烂额,后来令人侧目的美国在当时还真不是什么世界热点,可是托克维尔就欣欣然的去了,贡献出了这本杰作。想想后来全世界研究和学习美国的时候,谁能不读这本书,谁能不谢谢托 克 维尔兄。
托兄的文章写得不错,所说的不仅仅只是美 国的民 主,还是美 国的建国史,还是当时北美洲的风情画。让你看到的是一群积极进取的人一个年轻的民族的不懈奋斗。还让你看到在广袤的原始森林深处,一个美的像诗一样的湖畔,一个茅草屋内,有人一边读着欧洲的文学作品,一边像野人一样用斧头开辟他的家院。这样的人在当时是主流。国家就是这样齐心合力建立起来的。也难怪他们能有这样好的民主基础。一个天赐的国度,不仅是赐给美国,也是赐给全人类,在一片蛮荒之地,做了一个全新的实验,然后实验的成果目前就反馈给了全世界。
源自于英格兰小镇悠久的自治传统,来自于建国者们真正而不是包装出来的伟大情怀,美国的建立真真是被上帝大大的偏爱了。
第一部写完后几年,才写了第二部,第二部基本上是片段式论述,其实托克维尔如果耐心一点,一起写完会更好点。第二部感觉有些地方主观了些,单薄了些。
关于民主的论述确实有道理,他已经看到了民主的弱点,但是正如丘吉尔所说,毕竟它是相对最好的。都有道理。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11 13:19:33
二十、旧制 度与大 革 命
(法)托 克 维 尔著 冯棠译 桂裕芳、张芝联校



因为历史遗留的东西太多了,就像人身上的毛病日积月累太重了,才不得不来个大革命,不得不来个大手术。而且大 革 命之后的人们还不得不借鉴历史的旧东西达到自己的目的,然后革命就不停的反复反复再反复,来了一遍又一遍,直至恶性细菌在一次次的清洗中消灭,这样的痛苦真是只有当时的人们才能体会。可是不这样又能怎样呢,说到底,都是自己做的孽。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这本书的意义其实就是告诉人们,能够尽早吃点药解决的毛病,忍一忍还是早点吃药吧,否则挨到最后想吃药都没得吃了,等着大手术吧。而这样的大手术,进去了,还能保证完整的推出来吗。就算推出来了,上面躺着的还是那个刚推进去的吗。
托克维尔同志,真是太伟大了,伟大的接近牛叉叉了。



(吾 国遭到了该动大手术的时候了,然而大手术未动,现在却开始乱吃药了。)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14 14:35:25
二十一、乌合之众
(法)古斯塔夫·勒庞著 冯克利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这本书写于19世纪末,但是已经把20世纪发生在德国的法 西 斯运动和中国的文 化 大
革 命做了准确的描摹。震惊吗,惭愧吗。
民 众运 动的力量强大而无序,这样的力量最终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取决于掌握了这种力量的力量持有者,而保证这种掌握力量的力量持有者是正确的,只能把这种力量持有者限定在一个制度,而不是个人。通过制 度的制约保障力量的正确运用,而绝不能寄希望于个人。因为任何个人是超脱不了人的局限的,而一旦有人被说成是神和永远伟大正确,那么阴谋就出现了,被说成神的永远伟大正确的必定是妖。
乌合之众的力量令人恐惧,一旦发动起来几乎无法遏制,正是因为如此,乌合之众的力量永远不能被不能代 表人 民的人和团 体手中,必须保证这点。否则一旦他们掌握了这种力量去做了损害大众的事情,要扭转过来代价真的太高。而一旦他们掌握了这种力量,力量本身带来的巨大利益绝对就不可能使他们产生哪怕一点点放弃的念头。
译者还是冯克利。


(当下中国之环境中,正是读此书理解此书最佳时期。)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14 14:35:49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14 14:38:11
二十二、赵树理选集
赵树理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语言属于所有人,后来有见识的人从语言之中提炼出文字,所以最初的文字是属于少部分人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字的受众越来越广,重返最初的语言。这应该是文字发展的趣事,不会改变,越来越平民化。但是文学上还存在着专为有见识人群提供的作品,和面向民众的作品,所以也就有了所谓纯文学、通俗文学这样的区别,也有融合,既能满足有见识人群又能为普通民众所接收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肯定是好作品。比如赵树理的作品。来自民间,然而通过妙手一点,具有了更高一层的优美。这样的写作传统好像已经中断了好久,当下很多人写的东西,那文字好像都是从什么地方莫名冒出的,十分奇怪,另一些就像是直接从猪下水里随便捞出来的,都不带加工的,还滴着腥腥的血和残留的排泄物。
作品中必然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现在看来当然有些已经过时了,但是专业哪怕一点点的去看,自然会过滤掉这些,瑕不掩瑜。故事和人物其实都很简单,但是读起来却那么耐读,为什么,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和从中透露出来的作者对人物和生活的热爱。这不是套话。我能感受到。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15 20:40:30
二十三、白洋淀纪事
孙犁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诗一样的语言,那个年代的写作,有这样的情怀真是不易。
作者并没受过什么高等教育,这样的古典而优美细腻的感觉是怎么在他的内心产生的呢,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不少人物被刻意美化了,不少情节被刻意美化了,似乎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人物不应该有这样矫情的表现,故事不应该进展的这么客气。不过作为读者我可以理解,因为至少他的美化是遵从基本的人性和符合大众的审美的,不是把人概念化和妖魔化。
这本书和《赵树理选集》,拿起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能否读完,很担心读两页就读不下去了,但是最终的阅读过程却伴随着惊喜和赞叹,因为里面有绝对能够永远留存下去的文字之美和哪怕被重重掩盖而仍然闪着光的人性之美。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15 20:41:12
二十四、曹禺选集
曹禺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雷雨》还是那个《雷雨》,体现出的是作者的巧妙心思。
《日出》的结尾,如果陈白露不死,似乎更合理一些,但是死了主题却可以更突出一些,那是作者的选择,但重要的是在结果出来以前,一个血肉丰满的世界已经出现了,可以了。顾八奶奶是个有趣的女人,有趣的人总是混混沌沌的。
《北京人》的主题是逃离的不易,几十年的人生之后,做出一个全新的选择,确实挺困难的。生物学家父女这样的符号,只能让想逃离的人们更加难过。

(“有趣的人总是混混沌沌的”,当时怎么会写出这句话呢?现在想想,其实很多有趣的人是难得糊涂,——当然这句话只是一时感慨,与顾八奶奶无关。其实顾八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现在都一点儿无印象了。)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15 20:44:29
二十五、灵山
高行健著
天地图书



香港的书店基本都在二楼,数量也不少,弥顿道两侧的招牌上时不时可以看到书店店招,比南京路和淮海路上的书店多得多。书店的空间都不大,还有人坐在地板上看书,不过也没人赶。逛着逛着突然想到这本书,问了问,果然有,于是买了一本,旁边还有一本《一个人的圣经》和高行健的几本剧作集文论集,但是价格太贵,而这本名气最响,于是就选了这一本。当时还担心过关的时候会不会被收去,还好过关的时候没人搜。想想也挺可悲的,一部中文文学作品,还是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不仅中国人聚集最多的地方拒绝出版,并且在外面买了还担心会不会被海关收去。我们也真够可怜的。读书无罪啊!
读完之后,我后悔当时没把它旁边的《一个人的圣经》一起买了。最近在网上看到说大陆有出版社也曾经计划要出版此书,但是什么都准备好了,正打算印刷的时候,突然高行健获奖了,于是主管部门就不让出了,出版社亏了不少,已经做好的版型据说成为盗版。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评论呢,变态吧。
这本书不像一本小说,几乎没有情节,倒是有两个人物,在他们远游的路上寻找着寻找着一个地方。这本书的主题是对记忆和传统的追求与念恋。
文字很美,更像长篇散文,能够用这样的篇幅成就看似零散的叙述和表达,作者的雄心和自信不是一般般的。这样纯粹的表达是不见其二的。拒绝这本书,拒绝了这样的表达,等于拒绝了一种汉文化的情怀,拒绝了汉文字的一种形态,不客气的说,就是一种犯罪。实在看不明白,这样的一本书为什么不让出版,能在这样的一本书里找到禁止出版的理由的人,他或她的变态绝对不是一般般的。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16 19:57:53
二十六、鼓声
(美)惠特曼著 屠岸译
花城出版社



老早就喜欢惠特曼的诗了,喜欢那种阳刚和昂扬,铁块般的硬朗、岩石般的粗狂,那种真男人的气派。也好早就像买一本惠特曼的诗全集,但是市场的诗集是越来越少,现在在书店里几乎很难看到有诗集出售了,也看到过一本据说是《草叶集》全集,翻译也还不错,可是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实在太差,想想用这样的一个文本读他老人家的诗也太不好意思了,就没买。网上看到这本《鼓声》,出版社不错,设计看着也顺眼,照片上看还蛮厚的,就买了,结果收到一看,薄薄的一本,里面寥寥几首短诗,那些响当当的长诗甚至连节选都没有,大失所望。网购啊,千万当心商品照片啊。好在收了一张惠特曼的照片,大胡子宽边帽,很牛仔。不过还是读了一遍,重温了士兵懒散的涉过河滩,刺刀在肩头反射着阳光,重温了广袤的星空下,男人女人们梦中伴随着大地一起呼吸。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买到一本满意的惠特曼诗全集,怀念以前看到过的一个版本,厚厚的,红色封面,很漂亮。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16 20:01:26
二十七、子夜
茅盾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用现在的话来说,标准的商战小说。对那个时代的反映逼真,私营企业家的困扰看来在中国向来如此,所谓的资产阶级何曾在中国的舞台上作为一个阶层出现过,属于他们做的事情总是被不同人群瓜分了。可怜见的。也跟我们的文化有关,总是君子不言利,总是士农工学商,总是不患贫患不均。到最后商场代替战场瓜分世界了,还未见真的搞清楚了。
经济的问题说到最后总是不经济的。两军开战的赌局,哪里是吴荪莆能想到的,能想的那个投机大鳄,已经不是商人了,是代理人。吴荪莆这样闯将的结局就是夜泛江波泡姑娘,就是得过且过,不叹待如何。
故事精彩,人物有趣,布局开阔,辗转流畅。在那样的时代,能有这样的手笔,也算得一时领袖了。
作者说本来的构想比现在看到的规模要庞大的多,但是因为身体和其他事务的原因,进行不下去了,匆匆就写成这样。文人不能太忙,太忙了好书就少了。


(不记得这本书是哪个旧书店或旧书摊淘来的了,品相还不错,刚才拿出来翻了翻,才发现扉页上的印章很漂亮,但是不认识,有高人认得是什么字吗?)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16 20:05:30
二十八、光与影
余杰著
东方出版社



文笔一般,抒情稍过,但是态度很明确,不掩饰。见识一下美利坚的风情也好,作者对美国文化、政治的喜爱是显而易见的。美国人、日本人值得中国人学习的地方太多,但总是死要面子的不承认,还反说人家是狗屎,实在是可笑。不过不欣赏文中隐隐流露出的那种膜拜。
余··杰最出名的一本书好像是《火 与 冰》,当年火的很,有同学也给我推荐过,但是我一向对太火的书不感冒,就没读,后来听说禁了,就想读了,却找不着了。不知他现在在美国,可有什么新的感触了。


(前几天在网上下载到一个《火与冰》。)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17 19:17:26
二十九、明史讲义
孟森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孟森,早年是个革命家,后来做了学问,据说是中国清史方面的权威。全书文言作文,篇幅不长,论述严谨,对于一般了解明史来说,恰好。朱元璋是个猛人,草莽而起,制度天下,以前只知道他开朝时法律严酷,现在又知道这些法律多数都是针对官员,对于百姓却多是宽怀仁政,如此作为,成为明朝治理习惯。所以书中屡次说到,后期朝政荒唐,而终于还能延续两百来年,全因明朝施政不伤民本的原因。孟子说民为国之本,不伤民就是大政了。对比隋朝,虽然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的高峰,有两年据考证还是中国封建时代经济上最为富足的时候,却不过是个短命王朝,究其原因,因为伤民太重。民被伤太重,国再富,与他何干,反他娘的。
南明故事读来令人感慨,李定国、张苍水也是一代高人了,清朝定都北京后,尚能勉力经营南部几省几十年,至于清皇一度有打算放弃南方的想法,可谓悍哉。李定国终于命丧丛莽之间,张苍水到底被缚海岛。确是一曲慷慨悲歌。
建文皇帝到底是命丧亲叔之手,还是流窜南方,李自成到底是被杀,还是隐姓荒野之间,谁知道。
一本精彩好书。


(我应该感谢孟森先生,因为他这书中几句话,引起了我对张苍水的兴趣,后写出一个中篇历史小说,发在《章回小说》上。《章回小说》是本相当不错的文学期刊,发行量也一向不错,然而18年底竟突然休刊了,据说改成了什么绘本,真是莫名、可惜。)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17 19:29:29
怎能忘记呢


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关于爱情的这句话,却在我读完《随想录》时,在脑中浮现了。
如果当我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时,就囫囵读了,她会给我留下一个什么印象呢?那是在初中语文老师的宿舍内看到的,还是80年代的初版本,薄薄的几小册。因为老师的赞赏,于是翻了翻,但那种平平淡淡的语言着实提不起一个懵懂少年的兴趣。如果勉强读了,能够记得的,最多也就是老人家对故友亲朋的怀念,对一场浩劫的谴责而已。而隐藏在这些表面信息之下、超越个体的反省与深思,怎能看得到呢?
十来年前,在书店里看到初版的合集,蓝绿色的软封,朴素淡雅,与很多照片上巴金老人的气质倒蛮相符。当时看到她,心里想到的倒是初中时代几个一起搞文学社的兄弟,还有很受我们敬重的多才多艺的语文老师。买下她,更多的是为了那份少年情怀。然而读了一点,却放下了。我以为我已经领悟到了老人对历史和民族和人性的深刻检讨,也体会到了作者作为个体的真诚忏悔。但,那毕竟都已经成为过去。作为一个涉世未深、自大狂妄的青年,基本认定这是本不是那么文学的过时的书,更多的书值得我马上去读去学。至于她,以后空下来再读吧。然而她也在我的冷漠之中,在一次搬家中,随着一箱子的小伙伴和几叠文稿,一起丢失了。
若干年后,在网上看到《随想录》出版三十年的纪念版,再次买了。咖啡色的硬装,厚实精致的很。因为总有其他的书更值得我去关注,害她又在书架上空摆了两年。最后,终于下定决心,不管怎样,毕竟这是一本自我少年时代就牵挂的书,还是把她读完吧。
没想到这平淡如水的文字,却让我读得津津有味,万千感慨。我甚至一度责怪自己为什么没有早一点读她,不过到后来,却又庆幸起来,庆幸在我拥有了一些人生阅历,经历了一些浮沉跌宕,认识到人必需得保有哪怕一点点对生活和人生的真诚的时候,读了她。如果早在二十年前或者十年前,读了这本书,能有这样的感受、这样的收获吗?不可能。
这是一部心灵史,是一颗在人世间历经了艰难困苦、风霜血雨的真诚人心,对这个世界的总结和汇报。巴金在书中念念不停的不仅只是私人化的感受,更是作为一个个体标本对全体感受的呈现,是全体在个体上的典型投射,并且正是通过这种不可替代的个体感受,属于全体的本质才表现得更加真切和深刻。
从这本书面世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但是书中处处流露出的焦虑、担忧、悲愤、忏悔,给人的感受还是那么真切。这让曾经认为这是一本过时的书的我,为自己的浅薄无知而羞愧。这是因为那个时代而写的书,但却是为了未来写的。这本书中所写的那些看似荒诞而实际上已经产生的人与事,不是写给某一种人看的,是写给所有人看的,让所有人警惕“非人”,也让所有人警惕自己的内心。
思绪再次回到少年时代,我在镇上的新华书店买过一本《家》,自己读完了借给同学看。小镇上书本来就不多,这个同学还没看完,那个同学就过来跟我预约借阅了。我很乐意与人分享,都点头,不需还到我手,直接就从甲同学转到乙同学的手内。从我手中出去的时候,书还是新的,等到学期快结束,她终于回到我手里时,已经变得像一卷海带了。
这样美好的记忆怎能忘记呢,巴金怎能忘记呢,《随想录》怎能忘记呢。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18 10:01:26
三十、随想录
巴金著
作家出版社



巴金是他那个时代的标本,《随想录》就是标本的自述。
巴金在书中念念不停的感受其实不是私人化的感受,是作为一个标本对全体的感受的体会,是全体在个体上的投射,而且正是通过这种个体的感受,属于全体的感受才表现得更加真切和深刻。
从这本书面世到现在,三十年过去了,但是书中处处流露出的焦虑、担忧、愤怒、悲伤、忏悔,还是那么真切,还是那么合时宜,甚至还是那么令人恐惧。这本书不是为了那个时代写的,是为了未来写的,这是一本面向未来的书。这本书不是写给某一种人看的,是写给所有人看的,让所有人警惕非人,也让所有人警惕自己内心的非人,在看似荒诞而实际上已经产生过并不完全不可能再次产生的环境中,每个人内心的非人都会复活。不要期望人会变得完美,不可能的,只能期望规则、舆论、法制别再放纵甚至引导那种环境的再次产生。
今天看杨丽萍的一个访问,她说她经历过文革,看到过人吃人人伤人,如果现在环境允许了,还会有人去放火去抢商店,她说的没错。
书中几篇文章提到八十年代初的诈骗案件,罪犯冒充高干子弟骗吃骗喝骗女人,屡次得手,当时还被编成话剧上演,但是后来不让演了。文章中也提到有人对于作者屡次写这种事情觉得没有必要,但是现在这样的案件又出现了,冒充国务院干部纵横南北混吃混喝十几年,冒充军人直接到警察局提罪犯,穿上正儿八经的制服非法的去执法,而且连现场视频都有了,看来巴金的担忧还是对的。他那几篇文章换个人名和时间,现在拿出去发表,谁会以为是三十年前写的呢,会以为是热乎乎的长微博呢。
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文字浅显易懂,就像家常话。经常看到各类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没仔细看,不知道书目中有没有这本书,也不知道现在的语文教材有没有从这本书中选取一二,如果没有,是悲哀,但是也再次证明了作者在书中所表达出的焦虑和担忧和悲伤。
初中的时候买过一本《家》,自己读完了借给同学看,小镇上书本来就不多,这个同学还没看完,那个同学就过来跟我预约借阅了,我很乐意与人分享,都点头,不需还到我手,直接就从甲同学转到乙同学的手内,从我手中出去的时候,书还是新的,我看书还是比较爱惜的,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书终于回到了我的手里,已经变得像一卷海带了。这样美好的记忆怎能忘记呢,巴金怎能忘记呢,《随想录》怎能忘记呢。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18 23:25:35
三十一、中国文化史
吕思勉著
海潮出版社



读了《国史大纲》,就想再找一本通史读读,就选了吕著《中国通史》,这本是通史的上册,过了两年作者又写了下册《中国政治史》,合称《吕著中国通史》。
《国史大纲》的叙述目的性很强,明确告诉读者他对历史的理解,主导性很强,企图通过他对历史的解读推出他认为的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很大程度上,是一本爱国主义教材或儒家学问教材。作者的见识令人深有启发,但是不带有或者较少带有这么强烈的个人化解读的历史是什么样子呢?如果想知道,当然不能只读一本通史,所以我决定再看看吕著。
这一本上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的描述和发展历程的梳理。多数的历史讲的都是朝代更替,说的都是将相王侯,对于真正推动历史发展和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根本性作用的文化发展很少提及,所以经常让人感觉缺了不少东西,可能能够背出年代、事件、人物,可是很难在脑中形成感性的画面感,形成不了历史场景,一切像在真空之中砍砍杀杀,未免不妥。这个观点我在读《剑桥插图中国史》时看到过,是编者还是译者说的,觉得挺有道理,读完这本《中国文化史》,感受就更真切。这本书可以让以前所了解到的历史事件落到实地,让那些历史形象更丰满和有血肉,给出了历史场景建构因素,很棒。那本《剑桥插图中国史》因为面面俱到,篇幅又有限,其实在这方面表述也不多,当时读完,也没留下多少印象。
吕著跟钱著很大的一个不同点在于:钱著直接给你看他筛选下来的历史素材,屏蔽他没有采用的,直接告诉你他的结论,不告诉你他结论的得出过程;吕著更带有思辨性,他会列出不同的历史资料,然后道来他的分析,再进行逻辑推理,最后才给出他的结论。虽然不是处处如此,可是不少地方都是如此。所以吕著的通史更为丰富一些,并且更具有启发性,本来对历史的理解就不是死的,每一种留下来的资料都带着当时作者和记录者的主观,甚至由于当时形势所致不得不为之的避讳、美化甚至歪曲等等,史书这样写,其实更值得去读。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治学的严谨和负责。最近书店里在卖易中天的中华史,既然称为史,出书如此迅速,一下子十来本已经上市了,不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又是如何治学的,估计只能当成小说看看吧。
书的编者说为了方便阅读等原因,对有些内容作了删节,不知道删了什么,似乎删书比写书是方便多了,但是不能把你认为需要删的内容哪怕放在注或集中整理放在书后供参考吗。删书会不会是一件很有快感很爽的事情。
印象最深的是最后对中国传统学术的论述,篇幅不长,却把主要学术思想介绍的一清二楚,也把中国学术的发展历程讲的一清二楚,之前也读过一些这方面的文字,感觉真是白读了,早一点读到这本书就好了。高深的学术在有些人笔下也是可以写的浅显易懂,明明白白的,我一向认为读书就是要读经典,一直也是这么做的,这本书的阅读体会再一次证明我的观点是正确的。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18 23:32:47
三十二、中国政治史
吕思勉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



《吕著中国通史》的下册,但是跟我读过的上册《中国文化史》不是一个出版社出的。书后还附了《中国思想史讲义》,共十讲,超值。
因为读上册的时候感触最深的是最后部分关于中国思想学术的内容,所以先读讲义部分。基本跟《中国文化史》的大意差不多,只是比较详细些,外儒内法,儒佛交汇,传统儒学自春秋起,至两晋没落,佛学趁机而入,开始改造中国文化,至宋开始,在新的基础上重归儒家,直至明朝,所谓二陆朱王,到清朝,全面停滞,万马齐喑到八国联军进京。清朝是个乡巴佬王朝,先是封闭自家的老家东北,坐稳天下后又封闭中国,可恶的很。
政治史部分篇幅远少于文化史,这个安排不错,因为讲政治史的太多,讲文化史的很少。这部分不仅只是讲史,同时论史、辩史、议史,跟文化史部分同一风格,喜欢,读史的意义不是记历史资料,是学会分析历史资料,否则大可不必读史。越来越觉得比钱穆高明,感触最深的是中国文化的强大同化能力,从中原起,化西北,化北方,化西南,化东北,这是比较彻底的,不彻底的,化南亚,东亚。到现在开始被别人化,当然还在化别人,但是此化已不同彼化。蒋介石也不容易,举师北上,勉强统一,乱世几十载,当世界局势统统在大变的时候,内忧外患,苦力支撑,也是当时中国擎天一柱。觉得今日左右之争,也多少含着几千年来的儒法之争。
薄薄一册,收获甚多,好书哉。


(没想到我对这两本书的评价还挺高的,有点想再读一遍了,起码 读一部分,比如思想史讲义。)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1-10-18 23:36:31

本贴已被置顶,多谢,这样本版置顶贴就有我两个了,但是另一个《阅读2021》虽然还在顶上显示着,可已被隐藏或删除,哈哈,幽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