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十年(2012——2021)

字数:306778访问原帖 评论数:190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0-02 21:49:42 更新时间:2022-09-25 05:03:10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29 15:45:14
四十四、圣经(新世界译本)



我有两本《圣经》。第一本购于西藏路沐恩堂,黑皮面大开本,南京印制,和合本,12元。读了一部分《创世纪》《列王纪》和《诗篇》,感觉很好,特别是《诗篇》,语言朴质而情感深挚真纯。整个来说,那次阅读虽然仅只部份,但让我对《圣经》仅止于一部宗教经典的认识扩大到它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一部精彩的历史著作的认识,便计划以后通读一遍《圣经》。然而岁月蹉跎,世事繁烦,十几年过去了,它陪我颠沛东西、书架苦守,我却再没翻开过它。
第二本得之于澳门,19年底我去澳门跑马,在喷水池广场看到一个宣教的小摊。港澳的街边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小摊,我每次看到,总会过去瞅瞅,拿一两份宣传单页,闲了翻翻。那次跟看摊的女孩聊了几句,女孩长头发,面貌清秀,又送了我一本《圣经》,是新世界译本,小开本灰皮面,很精致,像本字典。她还让我留了电话,说可以方便让内地的朋友联系我交流阅读《圣经》体会。这次契机令我决定实施十几年前定下的通读《圣经》计划。回来后拿两本《圣经》比较了一下,觉得那本和合本译文更讲究些,但是又认为宗教经典若过于追求文采,很可能付出扭曲原旨的代价,并且这个新世界本开本合适,装帧讲究,翻阅起来,手感颇好,遂决定用这个本子完成我的读经计划。
其实澳门回来后几个月中,真的有两个人打我电话,跟我聊《圣经》,其中一位男士跟我联系了几次,说了他在韩国打工时接触《圣经》的经历,还教我利用当时那女孩一起送我的一本薄薄的《辨明圣经的真理》去理解《圣经》。一则他的言谈着重于宗教的宣讲,二则那时我还没开始读《圣经》,他老是打电话来说这个,有点逼我读的意思,感觉颇怪,言语口气便有些应付,可能也流露出一些不耐烦。后来他们也就不联系我了。
20年6月,我开始第二次阅读《圣经》,断断续续至21年12月,历时一年半,终于读完。
《旧约》从开天辟地始,至以色列人的远古部落时期,至埃及为奴时期,至逃离埃及流浪荒野,至建国,再至耶路撒冷沦陷,以色列人重又陷于流浪离析状态。建国期又可细分为三个阶段,先知治国阶段--王(扫罗和大卫)统治国阶段--犹大、以色列分治阶段。以色列人的这种历史符合大多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历程,从懵懂到成熟,从散乱到一统,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族类定型、文化成型,再然后看各自造化,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漫长艰难历程中,或壮大或湮灭。以色列人的造化是长期的流浪离析,作为一个族类,按照惯常的规律,似乎早就应该湮灭了,然而历经数千年,却始终保有着以色列人的族号,这里面有人与民族的特质,有宗教的文化的特质。宗教予人的教化作用、予族群的统摄作用,于此可见。人类数千年来大大小小各种宗教生生灭灭,犹太--基督一系能至今仍盛,其所蕴含的智慧与哲理必有其伟大之处,伊斯兰教最初亦深受基督教之影响,更可证明其不同凡响。佛教至今虽信者亦颇众,但其对人类现实生活之影响无疑己势微。宗教研究者从此角度做一比较研究,则对犹太--基督一系之认识应大有启发。
《摩西五书》是《旧约》的核心,摩西诫律可算是犹太人的精神源泉,此精神导向神对人的承诺,是他们成为神之选民的资格保障。犹太人严格的自律、西方人严明的契约精神,应即源于此。这样一个具有宗教性的深远意义的诫律,成为以色列人规范社会和书写历史的标尺。所以阅读《列王纪》《历代志》等,可以清晰感受到神的意志的全面关照,并由此而可深刻体悟出犹太民族之确为一宗教民族,就像中国历代史籍证明着中国人确为一家天下、等级专制观念所塑就之奴族一样。由信神者均为神的仆人漫漫衍生出人人生而平等,由等级认同走向个性湮灭、自我压抑,就是这样的两条路。
《诗篇》中大卫和几卷先知书中先知对上帝的呼求赞颂是对人心的失望谴责,也是对人的怜悯。《耶利米哀歌》所传达出的对故国的哀悼与回望,与许多中国古典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些疾呼的先知们歌者们令人想到屈原杜甫李煜,令人痛心家国沦丧天下流离。
《新约》与《旧约》差别甚大,犹太人对基督徒的排斥是必然的。《旧约》中的上帝是严酷的,他似乎只知道严格要求人们,只知道对始终有错的人们施加各种惩罚,《新约》中的上帝却多了些怜悯,这种怜悯最终令他用他儿子的生命给了人们一个救赎之道。或许可以说,漫长的历史、严酷的惩罚己经令人们陷于绝望之境,最终很有可能失去希望,那么,世界就是永恒黑暗了。《新约》的出现是一种挽救,它令苦于无法通过自律达到上帝要求获得救赎的人又看到希望,它给出了一条新路,--因信成义。信基督,信基督的牺牲,通过基督的牺牲这个赎价获得拯救。由此,获救的成本得以减轻,从艰难的自身几乎无法完成的自救转而为被拯救,代价是"信''。这条路径令弱小卑微的人松了口气,看到了些未来的希望。但是这条路径又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通过遵守摩西诫律获得神的认同被拯救的路径,传统犹太教的抵制自然产生。这种新异的教旨对传统以色列人的道德基础、社会规范形成挑战,甚至可以被守旧者认为是对神的冒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就成必然。基督教来源于犹太教,也在相当程度上否定了犹太教,它在一个旧世界旁,参考了旧世界的一些元素,构建了一个新世界,一个更贴近人的本性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中,人的重担得以减轻,相应的,人的本性得到了一些释放,但另一方面,减掉的并未消失,它落在了另一个承担者的肩头,就是耶穌,耶稣用自己的命消解了人的罪、人的负担,开辟了天堂之路。但是他守在路口,检验每一个希望踏上这条路径的人是否承认有罪并承认耶稣为赎他的罪而做的牺牲。耶稣的牺牲只要求一件事,就是他的牺牲被承认。西方司法中有一条很棒,嫌疑人可以通过认罪获得很大的宽容,这避免了司法只为惩罚的指向,也避免了绝境中人破坏性极大的反扑,也给一部份人提供了自新的机会,这种做法体现了人性的善也体现了对人性的寄望。新南非建立之初成立了一个真相与合解委员会,这个机构为消解社会撕裂作出了巨大贡献,主持者是图图大主教,我想其理念应受基督的救赎之道影响甚深。这是人在紧张对峙状态中、困境中的一种妥协,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自救。很可惜,这种高贵睿智的妥协之道,中国人学不会。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在充份尊重现实、立场清晰的前提下的妥协,跟和稀泥式的中庸可大有不同。
基督告诉人:人啊,你可以承受不了苦难,可以付不出高昂的成本,但是至少,请你坦然承认你的卑微无能吧!这是条底线。基督教通过底线意识收拢了人心,也通过底线的划定让人认清了自己,并由此使人从一个貌似高蹈的迷糊壮态中进入一个可以清晰明辨的自我界定状态中。基督开启了人的自明之途。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现代社会的产生肇端于此。中国人常说圣人不出万古如长夜,这话可用在耶稣身上。区别在于,二位所开辟出的白昼阴晴长短季候相异,继而此中人所得冷暖丰瘠亦大有不同。
摩西诫律过于严明阻碍了它在更广大人群中的传播。但必须承认的是,摩西诫律拯救了塑造了犹太民族。如果没有摩亚诫律的约束和指引,以色列人早就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混乱的内讧中湮灭于荒野了。摩西诫律产生于严酷的环境中,历经千年,其精神也植入了以色列人的血脉。圣城沦陷后,以色列人漂泊流离千余载而能保持其族群延存不灭,与此大有关联。
圣城的陷落导致犹太人的生存环境再度恶劣,这在摩西诫律之外又给了他们一个重压,他们不堪承受。这是基督的现实机会,人们需要希望,需要解放者,于是基督出现了,他借助宗教通过牺牲给了人们被解放的希望。从此,牺牲这个概念具有了现实的悲怆的意味。为了救赎的牺牲是基督教的道义基础,也是展开它的教义的基点。但基督的牺牲虽是神安排的必然,却不必是被出卖这种形式。犹大的背叛根本上说是拒绝灵魂的救赎,是对撒旦的皈依,由此可知,他在教众心目中形象之丑恶之极,被痛恨之极。
如果说《旧约》给了人们以希望,那么《新約》则给了人们以走向希望的路径,启发了人们的自明意识,教会了人们在神与人世之间的自处之道,这种自明意识和自处之道对于生发出一个如此的现代社会至关重要。
彼得的书信对于理解基督教至关重要,他明确区別了摩亚诫律与基督教义,宣告了基督教的正式诞生,阐明了一些教义,夯实了基督教的基础。耶稣指出了一条路径,而彼得开辟了筑牢了这条路。书信中传达出基督教的谦卑与宽容,传达出使徒们的艰辛坚韧信心,勾画出在苦难的天地间艰难不懈跋涉的伟大形象。行文朴素而语气坚决,人情的真挚关怀也有所体现,也是不错的散文。
《启示录》情感饱满,意象鲜明,是黑暗时期的火炬,温暖而光明,与《创世纪》首尾相应,基本上算是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由人间到天堂由诞生到圆满的旅程。这会就是人的真实纪录与预言吗?人能守住自己的底线吗?人能够贡献出真诚的信吗?如果人不愿信,还能得到救赎吗?人自身可以做到吗?还是甘愿不被救赎?!
这是一本文学历史之书,也是一本智慧与思考的书,充溢着孜孜不倦艰难追求的精神之光,展现了天地人艰难磨合的生动图卷。突然想到了应该是高更的那幅《我们从哪里來在哪里到哪里去》,《圣经》的回答似乎是明确的,但是我们对答案的质疑却在时时发生着。为什么?因为我们太过于不自信?还是因为我们没耐性?还是因为我们根本上对“赎救”产生怀疑?
时常在影视剧中看到信众在日常生活罅隙翻阅这本书,很怀疑这种读经的意义,然而现在我发现,这种阅读是非常有益的,教义上的理解之外,其他方面的获益也很多。相较于佛教经典的晦涩,《圣经》的这种书写方式无疑对教众的帮助更大。
我之前读古希腊罗马神话,真切认识到,不对古希腊罗马神话有所解,无法理解西方文艺。这次的阅读又让我认识到,不对《圣经》有了解,同样如此,《圣经》里有文艺复兴的灵魂。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30 20:10:25
2015年我第一次读林文月译《源氏物语》,感觉很棒。后来为了写一篇散文,又于2017重读此书,2018 年再读丰子恺译本,并都于读后写了一些感想。发此贴时重读这些文字,产生一个想法:何不把这三篇文字整合为一篇关于《源氏物语》的文章?于是就没在前面贴出。但是现在又觉得仅凭这三篇随感写成文没多大意思,要想有意思还得拓展范围再下一番功夫,还是算了吧。
发如下。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30 20:12:53
2015
源氏物语
(日)紫式部著 林文月译
译林出版社

这本书被很多人称为日本的《红楼梦》,其实这本书出现的年代远远早于《红楼梦》,篇幅也远远大于《红楼梦》。不过相对于《红楼梦》来说,这本书更着重于对贵族生活的描摹,其批判性要小于《红楼梦》。两者相比,此书匠气更重,内涵稍逊。
但是这本书所传达出的美学思想却真真是体现出了日本文化的精髓,要了解日本文化特别是日本人的审美,此书绝对不能错过。日本人的唯美、细腻、纤柔、纯粹、凌乱,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杰出的体现。之后出现的各种日本文艺作品中透露出来的美学风格,在这本书中都可以找到范本。
此书中“云隐”一章只有题目,没有内容,有人认为是原文遗失,有人认为是作者故意为之,我相信后者,看到后面,你会发现,就是消失了的这章,光死了。对于前文已经描写的如此完美和无疑获得作者如此喜爱的人的去世,不忍置一字,这是一种充满情感和智慧并很具有日本特色的表现方式。我喜欢。
我十分喜欢的丰子恺先生也翻译过此书,但我最终选择了台湾林文月女士的译本,一是因为她从小生活在日本人的环境中,对日本文化的感受应该比丰子恺更真切,二是因为她是位女性,原作者紫式部也是位女性,我认为对于这本书的理解,女性性别是个优势,甚至认为是必须的,三是因为丰子恺先生是一位老练的文学家,他本人的行文风格无疑会带进译本中,而我觉得这样的书最好不要带有译者的过多的痕迹在里面为好。我的选择是明智的。林女士的翻译是杰出的。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丰子恺的翻译不好。
读完这本书,你会明白很多日本的人与事。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30 20:13:29
2017
源氏物语
(日)紫式部著 林文月译
译林出版社

这是第二次读此书。
以一千多年前的书写条件、文化水平,一个无地位的女子,能完成(译成中文)百余万字又如此优秀的作品,其才力、毅力实在惊人。至于很多人说此作并非其一人所作,出自多人手,也真不奇怪。还有人说她是得到了她伺候的主子彰子的父亲藤原道长的资助才得以完成此作,而身为当时权臣的藤原之所以如此,是想利用书中人物的行为向相关人等暗示他的意图,以影响宫廷,达到他的政治目的。
看过两部根据此片改编的电影,全是从这一角度出发,书中故事和现实中紫、藤原家族、宫廷斗争的故事交互表现,也蛮有意思。其中一部干脆就说紫是藤原的情人。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段文字,据说出自紫的另一部作品《紫式部日记》,从其中关于藤原的部分描写来看,说两人有些暧昧还真有可能。本来《源》中对于此类男女的交往的叙述也较多且平常,说紫和她的东家、又是当朝重臣有点关于感情的小故事,一点儿也不奇怪。
紫的对头、写作《枕草子》的清少纳言在其中一部影片中也有出场,两人确实较劲,清也确实会卖弄自己的写作。
阅读此书最头疼的是人物称呼,不称名字,是官职加名字或加姓氏或加籍贯或加跟此人有关的一物等,并且组合随意,一个人可以有好几种称呼。紫不仅任意使用且一点儿不给提示,理解上张冠李戴的情况时有发生。又加上篇幅长,很多人物和事情,读了这一遍,我才对上号。
此书最后十帖因为故事发生在宇治,又称宇治十帖。此书的灵魂人物光在第四十一帖已经去世,这部分写的是他的儿子和外孙子与两个姑娘的故事。整体风格与前面差别较大,笼统说,前面热闹繁华,后面清冷平淡。有种烟花散尽人独立的感觉,作者似乎就是想用这里的冷,来反衬和突出前面的热的空虚,用前面的热来反衬这里的冷的真切,通过冷暖人生的对比,最后完成对生命意义的全面关照和冷静反思。
浮舟的不可揣测的渺茫的结局其实就是对浮生若梦、前途莫测的人生体味的最佳诠释。这个才是《源》的主题。这点上,与《金瓶梅》《红楼梦》十分相似,愈是对生的精彩展现对生的百般迷恋,愈是显出生的荒诞与落寞。就像很多人说《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伪作一样,也有很多人说宇治十帖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姑且不论这个。然而两书在这两部分全都突然转变叙述风格,采用了与前面部分的极热描述相对立的极冷刻画的处理方式,却如出一辙,也实堪玩味。
汉文化和佛思想对古日本的影响在此书中处处可见,仔细阅读的话,隐藏于情感男女背后的平安期宫廷制度礼仪和朝堂政治生活与斗争的状况,也可了解个大概。据说日本文化中“物哀”的概念,在此书中首次显著体现。何为物哀呢?感物伤情吧,感物之美,伤情之哀吧。
因为读《万叶集精选》,从该书序中知道钱稻孙也翻译过五帖《源》,四帖于文革中湮灭,尚余一帖,倒要找来看看。钱译的《万叶集精选》精美绝伦,他又把翻译《源》视为毕生志愿,不知他仅存的那一帖会是什么样子的。
静雅的山水小城宇治距离京都约五十分钟电车车程,去年我在那里呆了一日夜。窗外隔着一条小路,就是汩汩不息的宇治川。《源》中写到的橘之岛位于河心,距此不过二三十米,——那月夜,一对情人驾舟从对岸来到此岸,看到岛上树影绰约。大概就在对岸女子住所的位置,现在有了一个源氏物语博物馆,馆中有一个根据书中的描绘制作的光的宅邸六条院的模型。那样富丽阔绰的宅邸中,曾经莺歌燕舞、奢华无度的人们大概万万想不到,他们的故事会结局在这个当年偏僻冷漠的山中小村吧。
从旅舍步行十分钟可到平安院,最早是藤原道长的别墅,后被其子改为寺院。出院门左转再右转,穿过一条散布着几家茶叶店的小街,就到了宇治桥。桥头有个女士塑像,额角饱满,长发迤地,捻笔临卷,蹙眉凝思,就是藤原道长的可能受助者紫式部。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30 20:13:56
2018
源氏物语
(日)紫式部著 丰子恺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去年所以读了那么多日本文学作品,全是因为想写一篇与《源氏物语》相关的散文,开始只是重读了一遍《源氏物语》,接着想,既然涉及到了日本古典文学,何不再多读两本呢,也加深和扩宽一下对题材的理解,于是又读了《万叶集》《古事记》《草枕子》,接着又发现了近古的几位作家,于是想,也没几位,一起读读吧,可以从近古中古的变化加深一下对写作题材的理解,并此次可以基本对日本古典文学全貌有个概念了,于是又读了井原西鹤和近松门左卫门的作品集。读完就觉得有点跑远了,于是干脆下一狠心,既然读到了这里,索性借此机会,把日本由古至今文学名著读个遍,从此可以不用再挂念日本文学这块,坦然去读其他了,于是乎,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太宰治川端康成谷润崎一郎大江健三郎三岛由纪夫安部公房村上春树,纷至沓来,不亦乐乎。这是我第一次系统阅读一国文学作品,虽然耗心耗力,而收获甚丰,也得出一方法:此后读书,盯住一国作品系统读完拉倒,撇开。
但是马上发现,大半年前读的《源氏物语》部分情节又忘得差不多了,好吧,既然我已经花了那么多心思精力,可不能因为这点意外白费了,随即打算再读一遍《源氏物语》。前两次读的的都是林文月译本,以为此译本甚佳,丰子恺译本可以不读了,此时就想,既然都是第三遍了,不如给丰子恺一个机会吧,于是购读此本。
我的决定是正确的,丰译也是佳译。
林文月从小生活在日本文化环境内,对日本文学文化的感受相对于成人后再学习的人是有独特优势的,并且作为一名女性,也更能够体会出紫式部的创作的情感把握和心思脉络,这是我当时选择她的译本的主要原因。林译确实非常好的反映出了原作的风味,韵味悠长,叙述绵密,对于欲了解原作原文风貌的读者来说,林译绝对是首选。这点上,林译强于丰译。但缺点是过于迁就原作,行文造句上有些地方不是太合乎汉语习惯。
但是原作也有铺述冗长,叙述重复的毛病,相对于长篇小说创作技法更加完善高明的后世作品来说,会给一般读者制造阅读障碍。丰译大胆对原作做了删减,但保持了故事和人物的丰满,我虽然读前就知道丰译对原作有删减,并已经读了两遍完整的林译,但在阅读过程中,完全感觉不到不妥之处。不得不佩服丰老的功力。行文上,丰译更多照顾到了汉语的习惯,再加上他本身是位老练的作家,整部书的叙述更显纯熟流畅、老辣劲道,读了十分过瘾。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丰译确是首选,并不用担心会此译会破坏原作的风味。
但是我并不是说倡导译者轻率删减原作,丰译《源氏物语》只是个特例,更多的对原作的删减甚至改动行为是愚蠢的和不负责任的。
对于其中诗歌的翻译是个难点,丰译全采用中国古诗体,林译则充分考虑了和歌的音节规律,结合汉语习惯,自创成体。这点上,我倒是更偏喜林译。丰译古体诗可能更方便中国读者阅读,但老实说对原作风味却过滤太多。
丰译完成于60年代,因文革未能出版,林文月说70年代她在台湾开始译事时,并不知道已有丰译,否则不会再译,然而幸而她不知道,吾辈才能得窥两佳译风采。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30 20:46:59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5-02 14:53:09
此贴中内容写作时间自2012年始至2021年终,均已《阅读20**》为名分年度发于本版,去年原用账号被封,于是集中重发于此。时间跨度10年,包括377本(部)书及21篇中短篇小说,包括文学、历史、军事、政治、经济、学术、文艺等方面,共计355319字。借此重发机会重读一遍,十分感慨。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8-07 21:06:29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8-08 20:59:14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8-09 21:15:33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8-10 23:34:12
@wpldx 2022-08-10 14:07:00
楼主停更了吗
-----------------------------
这贴所发止于2021年,之后的在《阅读2022》中,也在本版http://bbs.tianya.cn/post-books-626521-1.shtml#40_3380812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8-11 22:58:28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8-12 22:21:34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