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十年(2012——2021)

字数:306778访问原帖 评论数:190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0-02 21:49:42 更新时间:2022-09-25 05:03:10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15 13:14:50
阅读2021

二十五、野猪渡河
(马来西亚)张贵兴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后浪
(PDF)



在电商平台买书的时候,偶然看到此书,看了介绍,貌似还不错,又是获得过红楼梦文学奖的,关键是由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写的,可以了解一下中文在外域的状态,于是就想买一本。看中一个台版的,但是太贵,于是加到购物车里,想等啥时候有活动或打折的时候再买,然而一直那个价。忽然网上搜到一个PDF版本,虽然是内地版,就先下了存着再说。等到我的阅读进度排到此书时,那书还顽固的不打折,只好读了这个PDF算了,省点也好。然而还好没买台版的,因为根本没读完,读了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样子,放弃了。
各种评论多对此书语言赞誉颇佳,这个没错,语言确实很有特色,笔锋恣肆,行文绵密,激情澎湃,也有诗意。意象的呈现丰富而充满地域特色,透着厚重的历史感。可以明显感觉得到作者对于自己的语言很有自信并迷恋于这种叙述,但是这种迷恋影响了叙述节奏的把握,并在赋予意象塑造特色的同时却又对意象的呈现产生了遮蔽,越往后读越觉得情节推进和人物形象迅速陷入语言的陷阱,那种历史感也渐渐被破坏,整本书的框架因之变形。这让我想到朱西宁的《旱魃》,那本书同样有这个毛病,对于语言的过分迷恋制约了整本书的叙述节奏,使得作品失去了长篇应有的气度。
莫言、阎连科的语言都不太讲究,但是长篇创作的水准明显高于此两部作品,就在于他们把握好了整部作品的气度和架构。追求细节完美没错,但必须是在整体框架、叙述节奏的主导下,否则就是喧宾夺主,语言、细节等就成了虚饰。
这部小说在历史描述的气质上有点儿福克纳的意思,也可以让读者见识中文的另一种风格和一段充满独特地域风情的历史,还是值得一读的。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15 13:17:07
二十六、我的名字叫红
(土耳其)奥尔罕·帕穆克著 沈志兴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景



根本上,这是一本集暴力、爱情、悬疑为一体的通俗小说,为了提高一点格调,作者又加了些历史、宗教、文艺上的思考进去,但是思考都属于较浅层的,也没什么新意。全书前半部分读着还有点期待,末了发现终究不过是个谋杀案的故事,很失望,最后谢库瑞的叙述纯属为了拉格调硬加进去的,无聊的很。优点是作者写作技巧熟练,花头比较多,挺能唬人的,可读性很强,很对文艺中青年的胃口。
说到写作技巧,当代中国作家是没有追求的,形式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没有形式的创新,也无法完成对新世界的呈现。技法的过于单一其实是思想贫乏、审美堕落、不思进取的表现。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值得中国作家读一读,获得一点启发的同时,也顺便惭愧一下自己。这本书能获得不少读者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在中国作家那里得不到那种炫技的快感,在这本书上获得了补偿。我相信大多数中国作家对这本书的评价跟我差不多,但事实是人家在读者群中获得很大的欢迎,那只能怪自己没追求。
译者的翻译挺棒,文字功底颇深。看得出是用了心的,作者也好译者也好,其实工作上用心与否,对于有一定阅读经验的读者来说,是完全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18 14:53:56
阅读2021

二十七、传统下的独白
李敖著
(TXT)



这是第一次读李敖的文章,因为我对太红火的书以及表现得太过潇洒放诞的人总不大喜欢,存有戒心。本来都没想过读他的书,因为这两年系统阅读自古至今中国文学,想想李毕竟是当代文坛一个重要现象,好歹见识一下吧,就网上找了这本来读。据说这是他的代表作。
这可能就是所谓才子文章,往好了说是嬉笑怒骂文采风流,往不好了说就是轻佻肤浅哗众取宠。所谓文如其人,此文风跟经常从新闻中看到的李敖的做派十分般配,容易得罪人、惹人反感是必须的。可读性倒是颇强,适合无聊时以之解颐消磨时间,但多读几篇,也就无味。我读了三分之一,丢下。其实本来已经放下了,突然有一天外出遇雨,没带伞,站在人家屋檐下,等那雨就是不停,实在无聊,只好拿出手机点开此书又唰唰浏览了一些,一边无聊着,然而一边也就觉着李的文章倒是十分适合此种情况下闲翻,总比划拉那些没完没了的头条、微信、群扯淡强些。
书中文章写于60年代初,全是报纸副刊文章,这也决定了文风是那样。内容多着眼于生活琐碎发表议论,倒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们的心理、情感、生活状态,也可以引起有心的读者对大时代动荡后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变化做些考察,这是本书的价值之一。
前段时间看到一段视频,是说李敖的公子在台湾发牢骚,声称他爹的书如果在大陆再受到不公正待遇,他就要公布出一些大陆的暗黑信息。真有乃父之风。这小子还在北京读过大学,又能接触一些人物,说不定真能爆出点料来,也不知道现在爆了没有。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18 14:58:00
二十八、猜猜这是一本啥子书

猜猜这是谁写的
猜猜这是哪里出的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19 23:05:10
阅读2021

二十九、神曲
(意大利)但丁著 田德望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是第二部让我读得头痛的西方文学著作,第一部是《尤利西斯》,那是一部炫技之作,各种技法轮番上阵交织错杂,读着虽然过瘾,也必然头晕。《神曲》恰恰相反,它的技法很单一,从头至尾严格遵循经但丁吸收调整后的诗体写作,虽然整部书由散文体译成,仍然可以清晰感受到原文文字的严谨、叙述节奏的规整。但让人头疼并不是这个,而是书中涉及到了太多的人文历史神话典故,对西方历史文化意大利的历史不熟悉的人会一头雾水,不得不频繁查阅书后的注释,阅读因此时常被打断,感受不佳。但是一旦读进去,即会被那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思考、激昂的情感所深深吸引,欲罢不能。
我的方法是,先结合注释读一遍,回头再读一遍,前两部就是这样读过,第三部中涉及到的历史人文的内容较少,所需阅读的注释就少,相对更加顺畅一些。然而只指望书后的注释也不行,读此书前对西方历史人文神话必须要有一定的了解。还好我这两年读了《荷马史诗》《变形记》《埃涅阿斯纪》《古希腊神话》等,及几本世界史,从去年开始又在读《圣经》,庆幸对于阅读此作真是无意间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基本可从四个维度去理解这部作品:
1、 历史。主要是意大利的历史;
2、 现实。但丁所处时代的现实及他所经历的佛罗伦萨的现实;
3、 文化。包括文学哲学神学等,主要是但丁之前的,也有部分当时的;
4、 基督教。基督教的历史、教义。
将这些融为一体的是但丁高度的概括能力、开阔的视野、深邃的思考、高深的学识,然后其卓越的见识、浓烈的情感、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价值判断贯穿其中,两厢交织,形成了这部巍巍大观的神作。这只能是一个巨人才能完成的任务,也只能穷尽一个人全部所学所思所有才能完成。
作品在语言、审美、思想上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是划时代的,其次它又是对西方文化思想的一个集大成的总结,在思想史上的意义自然也非同一般,再次它对意大利历史与现实的批判又使它具有了一些爱国主义的情怀,再再次还对基督教的教义做了深入的阐释,而人到中年的歧路彷徨和对贝雅特丽齐的美好想象又使整个文本沉浸在了但丁个人密切的人生体验之中。这些都是体味《神曲》之美不可或缺的关照点,缺一不可,对读者的知识储备、阅读水平、思考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神曲》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是文化的也是个人的,是宗教的也是情感的,它的丰富性、深刻性使它具有了山海之美。
《地狱篇》的想象令人惊叹,那种非现实描述对于当代读者来说极有亲切感,基本可以确定,西方魔幻类甚至科幻类影视作品受到此部分的影响甚深,氛围的营造、具体形象的塑造、细节的刻画太适合于影像化了。当然,其感染力也十足,老实讲,读着读着你会不自觉的被一种晦暗、煎熬、冷酷的情绪所笼罩。
《炼狱篇》倒更像我们的现实,忍耐着希望着,岁月悠长无奈捱之,那种情绪谁都不陌生,每天伴随着我们的日常。
《天堂篇》整个的情绪十分饱满,欢乐、幸福、崇拜,伴随着光明、昂扬、澄澈的格调。但是很难捕捉到情绪的具象,读者必须把自己的思维调节到一个更加抽象的状态下,才能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但是这也带来了无趣的感受,就连但丁日思夜想的贝雅特丽齐也失去了亲密感。或许天堂就是这样,所谓非常幸福的生活就是这样,所想的都有了,所追求的都到手了,一切的情绪都平和下来了,于是无趣也就来了。老实讲,在这样的状态下,不具备一个十分单纯高尚的灵魂,可能还真的挺难消受的。所以,可能人本就是一个贱物吧。
开篇从一个人到中年的人的困顿开始,就意味着那一刻作者把自己融入了大众的架构之中,把当下对接上了历史的洪流,每个人都会有那样困顿的时候,但极少人会在困顿的启发指引下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当下走向历史与未来,这就是平庸与伟大的区别。
结尾作者很聪明的以才华有限无法描述上帝之容为借口而结束,只对基督人性的一面点到即止,但是因为前面情绪上的铺垫和引导,读者即使想象不出上帝之容,也应该能够体会到上帝之容的震撼光明完美不可思议,或说也可根本不必去想象上帝之容。当然上帝也是反对偶像崇拜的,这也是但丁在教徒和作者之间所做的一个聪明的折中吧。
关闭一切思与见,唯有崇拜,唯有感受至美至善,或许这就应该是人在至善至大光明面前应取的态度和表现吧。
笼统的说,三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状态,每个人在各个阶段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体会,但是结果却并不全部指向至上之处,而是因各种内外因散落在地狱、炼狱、天堂各处,它引起人的思考是多维的多层次的,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警示,帮助认清人性的根本、体味现实的本味。这是《神曲》最大的意义所在。也是每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唯一的扎根之处。
但丁选择维吉尔作为他的引路人,崇敬之情不言而喻,《埃涅阿斯纪》在作品中也被屡屡提及,那作品历史与现实、神话与人间相交融的开阔与雄浑对《神曲》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有人说《神曲》的语言晦涩难读,我这次阅读也是这种感觉,这可能跟译文有关,但是这样的作品,你希望它的语言能有多流畅优美也不可能,太过流畅优美的语言往往会令作品有轻浮之感。
前几天看到一个公众号上说理想国也出了一个《神曲》译本,是一位香港学者历时十五年而成,不知道是什么风格。下次再读可以考虑换个译本。本来这种书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19 23:09:28
三十、爱的教育
(意大利)埃·德·阿米琪斯著 王干卿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此作的写作技巧并不高明,对社会现实的反应和人物塑造也比较单一、理想化,但是整书充满着爱与同情、责任与爱国主义,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热情和温暖很能打动人。语言朴素,人物与故事的呈现也比较生活化,对于培养青少年健康良好的情操确实有帮助,即使成年人读来,许多地方也会被感动。难怪乎联合国将其列为青少年推荐读物。
正巧昨天看到一新闻,四川泸州某校查寝学生惩罚同学上百次下蹲,致九级残疾,而当时竟有生活老师在旁加油:使劲给我罚。看了真是心寒,这样的老师与畜生何异,这样的同学哪有一点同窗之情。中国的学校中以政治思想教育取代人的情感培养,以爱裆爱国教育取代爱人爱物教育,扭曲了人的正常情感操守,一代代脑残小粉红自干五因此而生,实在是居心险恶罪孽深重。此类事件在当下屡见媒体, 此书真应成为中国大中小学师生必读物。
我一直认为少年儿童文学并不是仅充满童趣、好玩、简单的灌输就行,好的少儿文学往往是从少年的角度去展现人心社会,它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仅仅只是叙述角度的不同表现手法的不同,在对人世的剖析上是一样的。比如《麦田里的守望者》《杀死一只知更鸟》《安徒生童话》等等,作者的创作可以简化现实,但是不能矮化割裂化甚至扭曲现实,不具备这样的认识和见识,所弄出来的只能是低智化游戏化的低级作品,别说于青少年读者有什么益处,甚至可能带来害处。
此书虽然教育目的鲜明,但并不是刻板的灌输训导,而是把所要倡导的主旨融合在生动的人物身上和合理化了的生活事件上,这就使得主题更具说服性更加可信,而事实上,那些可贵的情感无不蕴含在人的内心无不交织在生活的现实中。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20 21:11:43
阅读2021

三十一、绿毛水怪
王小波著
(网络版本)



一个很常见的故事加了一个耍小聪明的尾巴,但是这两样东西一组和,就有点别具一格的意思。
小说中对残酷年代中青春美好的迷恋在王小波日后的作品中屡次出现,而老王的质疑和庸俗也在他以后的作品中得到更充分高明的发挥,对于水怪们的想象和表现方式同样预告了《青铜时代》中诸篇的登场。这篇小说的意义即在此,可以从中窥见一些王小波创作风格及关照的起源。
作品并不成熟,但是一个可爱的王小波隐含其中。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20 21:12:13
三十二、平原上的摩西
双雪涛著
(PDF)



前段时间读《收获文学榜2020年中短篇小说》,里面有一篇双雪涛的短篇,印象极差。但是据说他的代表作是《平原上的摩西》,于是就网上找来这个版本,想再给他个机会。
一共读了三篇,《平原上的摩西》《大师》《我的朋友安德烈》,应该说双雪涛是个有灵气的聪明的作者,但是文学创作靠的主要还是文化修养和思想深度。双雪涛缺的就是这个,这首先从他的语言上可以明晰看出,味同嚼蜡。一个作者的语言达不到一定水准,是写不出好作品的,语言是作者文化修养思想深度的体现,也是写作的基本条件。就像与人交往,不一定要很熟,与他对谈一番,从其言谈大致即可对此人修养思维见识有一判断,能力差没见识的人说话水平就不咋地,八九不离十。
《平原上的摩西》按照前面的铺排本应该可以有一个好的解读,结果结束的莫名其妙,可能作者在故事中感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可惜他想不明白,,于是就这样烂尾,变成了一个东野圭吾影视剧的样子。虽然作为创作者也未必什么都得想透彻,但绝不能因为自己想不明白就做简单化处理。《大师》中部分氛围渲染得不错,但是思路混乱,估计写到尾,他都没搞明白自己到底想写什么。《我的朋友安德烈》浮于表面,基本上就是个猎奇轶闻记录。三篇模仿痕迹也很重。后面的就不想读了。
没有思想,读书太少,这是当代中国作家的通病,耍小聪明是走不远的。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21 21:35:23
阅读2021

三十三、通往蜘蛛巢的小径
(意)伊塔罗·卡尔维诺
(TXT)



这是卡尔维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日后卡尔维诺为人所熟知的风格在这里并没有什么体现,总体表现一般,其中一大段关于政治意识形态理论的阐述十分突兀无聊,受到批评并不奇怪,作者自己也承认不妥。
现在看到这样反应战争的小说并不觉得新鲜,但是考虑到此作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放在那个年代,就比较稀奇了。儿童的视觉以及对游击队人物故事比较真实贴近人性化的刻画还是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创作追求的,并没有完全陷入所谓时代对创作的要求的大坑。整个的文字色彩和叙述节奏可以看出受到前苏文学的深刻影响,甚至也有着美国文学的影子,读着读着很容易就想到海明威。有点觉得意大利之于西方似乎一定程度上正如中国之于东方,都是古典意义上的存在,近代以来,实在建设性的影响甚微,除了意大利的足球和中国的廉价劳动力。
不知道卡尔维诺是什么时候被介绍到中国的,但是现在想想九十年代初不少中国作家的作品应该是深受卡尔维诺影响的,比如格非的《迷州》,比如莫言的《红高粱》,等等不少,起码那种思考的角度和意境的追求与此作颇似。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21 21:35:46
三十四、我们的祖先三部曲
分成两半的子爵
树上的男爵
不存在的骑士
(意)伊塔罗·卡尔维诺
(TXT)



卡尔维诺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给枯燥常规的世界植入了一个奇异的呈现主体,因为这个主体的奇异,枯燥常规的世界就显示出了一种异彩,对于本质的表现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三部小说的情节其实并不少见,是那样的处理使得作品多彩奇妙飘逸起来。丰富有趣的想象力也加强了作品的魅力,不过这个首先还是要归功于那个奇异的呈现主体,那样一个主体必然会引领作者的思绪进入一个有趣的境界。
卡尔维诺使我想到了蒲松龄,他们所表现的都是人世间的俗人,然而都天才的运用了一种奇异主体使得平凡的世界奇妙刺激起来。蒲松龄的创作受到民间文化神话的影响很大,同样,卡尔维诺这三部作品的叙述中也可以清晰看到西方古典神话、史诗的影响,尤其是《看不见的骑士》,《树上的男爵》的结尾有着鲜明的《一千零一夜》的情致。
这三个故事都可以做比较有意思的解读,比如你可以说《分成两半的子爵》是对介于神性与魔性之间的人性的解读,可以说《看不见的骑士》是对人的生命本体的迷惑及对因为人的迷失而导致的世界荒谬本质的嘲讽,可以说《树上的男爵》是生命对自我独立性的执着,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卡尔维诺所开发出的天才的对常规题材常规世界的呈现方式,世界和人和生活基本上都是一成不变的,如何使这个可能确实无趣的世界有趣一点,这是文艺创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并且一种有趣的开发,就可能预示着貌似已经被人看穿的世界有可能又暴露出一点新鲜的神秘的本性。文艺如何突破,卡尔维诺给出了一个超凡的启发。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22 21:28:19
阅读2021

三十五、看不见的城市
(意)伊塔罗·卡尔维诺
(TXT)



许多人认为此书是一部小说经典,我也是抱着这个认识去读的 ,然而发现这不是一部小说,也看不出有多大意思,没读完。
如果一定要从文学的角度去说这本书,那么可以说是卡尔维诺最为大胆无忌的文体实验。然而这个实验走得太远了,除了些许习惯性的笔法,跟文学关系并不大。那么抛开文学的思维,倒是可以认为卡尔维诺参与了一种新的写作体裁,这种体裁融历史、地理、人文思考于一体,更贴近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的范畴。而类似这样的写作其实在现代世界历史、哲学领域也屡见不鲜,比如福柯、黄宇仁等等,太多了,并成绩更加突出。卡尔维诺受文学笔法的桎梏更大,弱化了思辨的色彩,同时文学之美也受到思辨色彩的破坏,两边不讨好。而它想探讨的主题,我以为是帝王之帝国的虚妄和荒谬,是权力的可笑与无知,这个也早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在包括文学在内的诸多领域都有着更加深刻鲜明的表现。 写到这里,我有点发现卡尔维诺的创作其实有着一些投机取巧的小聪明在里面,这个我在读她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就模糊有这感觉。
我很奇怪金庸周作人张爱玲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大的赞誉,也很奇怪门罗、《飘》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吹捧,我同样很奇怪《看不见的城市》为什么会被奉为小说经典。卡尔维诺此作的最大贡献是从文学角度参与了一个福柯黄仁宇参与的综合性人文写作体裁的实验,此类实验的些许成果在当今文坛的散文、非虚构的创作领域可以看见痕迹。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22 21:32:27
三十六、恶棍列传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著 王永年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整个阅读的感受是十分愉快的,文字、情调美妙有趣,当然个个故事也好看,这样的阅读体验是十分难得的,近几年来给我带来这样阅读感受的似乎只有《聊斋志异》。前几天读卡尔维诺也有这种感觉,不过相对于这部集子,卡尔维诺显得刻意了些。
正如作者所说,他并没有打算把这个当成是小说创作,是一种改写,诚然,这不是一部小说集,只有一篇《玫瑰角的汉子》算是小说,但也是整部集子里比较不好看没意思的,创作痕迹太明显。整部集子你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写作的快感,不带任何功利目的不被任何条框所限制的纯粹的享受写作,这对于写作者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境界,这个境界与写作水平没多大关系,或者也可以说它却与作者的写作观有关,为了什么写作?为了思想?为了生活?为了战斗?为了名利?为了消遣?不同的目的带来不同的心态和呈现风格。纯粹写作本身的快乐,到底有几个写作者意识到了呢?体会到了呢?对于多数写作者来说,他们之所以写作不是因为喜欢写作,而是为了其他东西利用了写作。
我们也可从中清晰看到作者对阅读的喜爱,是因为阅读的快感给作者带来了写作的冲动和灵感。作者的改写不会是为了与那些原本的创作者们竞技,只是为了换一种方式享受原作所传达出的美与趣以及享受写作。
博尔赫斯也好卡尔维诺也好,从技术层面可以学习可以给人启发的地方很多,可是他们最令人深思之处可能还是他们对于阅读对于写作本身的纯粹的喜爱,这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原动力及很可能是促使他们达到那样高度的关键。
真正喜欢读书写作的人当能从这样的作品中欣喜的感受到另一颗真正喜欢读书写作的人的心,那种读写的快乐幸福。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22 21:33:06
上图发错,下面这张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25 21:02:09
阅读2021

三十七、小径分岔的花园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著 王永年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许多人称博尔赫斯是作家中的作家,这个看法可以在《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巴比伦彩票》《赫伯特·奎因作品》上得到支持。作品有文学作品的因素、特性,但叙述却强烈学术化,不具备常规文学作品的阅读特性,这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确实会感到困惑,对于写作者来说却可以意有所会。但作品的最终意旨所向还是文学的,他是写了一个人写了一件事,学术化的叙述是他所采用的一种创作手段。对于那样的人那样的事并非不可以用常规的文学手段去创作,但效果无疑是不一样的,博尔赫斯这样的处理是对常规方式的不屑,当然这得来自于他的自信和傲慢。我只能说这样的处理还是蛮有意思的,他能够给其他写作者启示的是:离开自己的舒适圈,去做更适合创作者身份的事,而不是一味的重复重复再重复。创作者毕竟不是工匠,虽然很大范围内相当程度上很多人已经把创作者等同于了工匠。这是创作者的失败。
《环形废墟》《通天塔图书馆》《小径分岔的花园》相对上面四篇作品来说更像小说,但相对更多其他的小说来说,也是够另类的了。你不能不佩服的是作者的想象力,说到底,想象力对于文学来说简直致命般的重要。当然想象不是瞎想不是胡思乱想更不是胡扯八道,神游天外天马行空的想象也还得有现实基础和思想引领。这几篇作品虽然篇幅极短,但是贡献出了惊人的想象和幽邃的思绪,令人回味无穷,至今不仅在文学领域,在影视创作等大众文化领域亦常见其影响。作品所呈现出的开创性和深广度的意义是超文学的。
有些人有些作品可以给人以启发,但是很难效仿,更多的人只能从中学到点微末技术,因为更多的人不具备那种见识那种开拓者的气度。博尔赫斯有那样的见识和气度才能想到那样的处理,才能有信心做那样的处理。不具备这个条件,画虎类猫,很滑稽的。说到底,作品的迷人首先来自于作者的迷人。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25 21:02:49
三十八、阿莱夫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王永年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除了《埃玛·宗兹》《等待》我们可以称之为常规或曰庸俗类的小说外,其余几篇都是博尔赫斯式的小说。
这部集子的作品似乎都集中在对人、人性的思考,关于永生、荣誉、激情、嫉妒、仇恨等等的表现,很短的篇幅内展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问题,完成了别的长篇大论所才能完成的任务,或者说他把那些长篇大论中最有价值的最精华的地方撷取了出来,丢掉了那些装饰、累赘、故弄玄虚,这是一种极为精炼、浓缩的写作。这种写法对于读者来说颇为经济,读完他的作品,就不需要再读其他人写的小说了,对于其他文学作者来说,不妨说是被断了后路,——他都这样写了,我还怎么写?博尔赫斯破坏了行规,无疑遭同行忌。
博尔赫斯的开端总是平常到乏味,但是马上带人进入一个迷宫,这个效果的产生来自于他的预言和他的开阔奇妙的思路,在抛出几个线团后再迅速理顺完成编排,最后给出谜底,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美妙的叙述效果。这需要才情需要学识需要对平凡和琐碎事务的本质上的深刻清晰的认识判断。像《埃玛·宗兹》《等待》及另一本集子中《环形废墟》《小径分岔的花园》几篇,可以看出博尔赫斯对悬疑叙事的喜爱,但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他的思考范式:解谜。对于博尔赫斯来说,一切真金白银都隐藏在迷雾之中,都隐藏在细微的表面上看来互不关联的琐屑之中。拨开迷雾、理顺琐碎、发现混乱中的秩序、掩盖下的真相是一件无疑很快乐有趣的事。这或许就是博尔赫斯对他的写作的定位,也是他的作品的迷人之处。
博尔赫斯的写作更关照自己的偏好或说非常自信自己的风格,这使他成为了一个无视传统经典范式的开创者,成就了启发了之后的卡尔维诺、马尔克斯。那么博尔赫斯被谁成就受何启发,除了他自身的天才,还有他对古典的深刻理解和重构。他的作品屡次运用古典题材作为叙述对象,不是偶然,你可以感受到他对古典的热爱和思考。博尔赫斯的成就再一次证明了,古典作品的神韵和悠远是一个取之不竭的源泉。我近两年阅读了大量西方古典文学作品,不得不部它们恒星般的魅力所震撼。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26 19:58:40
阅读2021

三十九、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
(奥地利)斯·茨威格著 张玉书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茨威格文笔细腻,行文绵密,非常擅长于人物内心活动的呈现,这使他的叙述情感饱满,人物气血充盈。人物的内心就是他叙述的视觉,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完成人物形象塑造,从人物内心出发对世界进行观察。这是一种直接高效的人的性情、情感的表现方式,更加能够打动人心,但缺点是极易使作品格局陷于狭隘,好在茨威格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设计和对内心细微变化的敏感细致捕捉,造成了跌宕回环的效果,避开了这个陷阱。
《马来狂人》《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对于人性中恶与善、晦暗与明朗的对立表现的很震撼,这两个人彼时彼地貌似特殊的际遇处境其实每个人都不同程度遇到过,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隐藏着这对比鲜明的两面,所谓“良心发现”“幡然醒悟”也真是偶然的凶险。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篇奇情之作,或曰真正的纯情之作。这样的女人世间可能出现吗?但这不是讨论的重点,重点是这样纯粹的情感有可能存在于人的内心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对于绝大多数红尘中人来说,这种情感的存在、发生、持续在过多的必然的干扰和限制下统统归于湮灭罢了。此作的重点是通过一个几乎非现实的人物表现出人的一种珍贵的情感,我们可能不会拥有这种情感,可是起码知道了人是有这种情感的。这是一篇极致之作。通过一封书信、貌似受限极大的叙述设计却把茨威格擅长人物内心活动的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突然想到林黛玉,林黛玉也痴情,但看重情的同时也看重自己,是要对得起自己的情,当她发现自己的感情遭到背叛后,选择是诀别毁灭;这篇作品中的女人不是,她是完全的为情献身,被背叛侮辱并不妨碍她的爱,不由想:此女和林黛玉比,哪个的情更纯粹更宽容呢?可有高下之分呢?或许,情是一样的,只是因人不同,而有了不同的表现。
《象棋的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是B博士精神发作前的那段描述,细节的精准捕捉和节奏的很好控制生动表现出了人物内心的激烈、错乱和紧张,对纳粹对人心的戕害的批判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震撼性的渲染。麦可柯诺尔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展开B的故事,同时因为他的出现,作品的主题更进一层,——对人心异变的思考。读完不由想到《1984》,纳粹主义、 主义的反人性在这两篇作品中获得了犀利的更逼真鲜明的宣判,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夏日小故事》《女人和大地》是两篇有异彩的作品,一个人漫长的人生中,会产生多少次这样戏谑、阴晦、奇怪的心思呢?
茨威格首先是洞察人性的心理学家,其次也是敢于善于表现人性的文学家。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26 19:59:18
四十、人类群星闪耀时
(奥地利)斯·茨威格著 张玉书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此书通过截取主要是近代以来重大历史事件中的重要片段和杰出人物人生某个重要或特殊节点进行聚焦式展现,引发出对人类历史对人性的思索、反省。作者的叙述很精彩,也捕捉到了人物的典型特征。整本书带给人最大的体会是领悟到了人的主动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某个时候还真是必须得有那样一个人才能成就那样一件事。这是人对历史的世界的成就。
反过来,世界的环境也在成就人,许多人的成就还真就缺不了环境的刺激,正面的或负面的,当然,也得是那个人内心的潜能能够对接得上那个刺激,否则要么白白浪费了那个刺激,要么甚至毁于那个刺激。
这是一本会引发人对历史和人的关系思考的杰作,同时也是一部彰显人的伟大的励志作品,还是一部能够让人感受到人类历史发展洪流壮观景象的作品,叙述也很精彩,值得每个人读读,尤其对于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这样一本书的阅读无疑会帮助他们建立对人的信心、诱发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兴趣。
拜占庭的凯尔卡之门令人思索一个问题:人类的许多不可思议的失误和转折是人类命定的悲剧吗?还是上帝的玩笑或惩罚?天地以万物为刍狗,是这个意思吗?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27 18:19:55
阅读2021

四十一、但丁九篇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王永年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pdf)



《神曲》章法的磅礴宏大、意蕴的深邃幽微、涉及人文信息的广繁、修辞语言的高明决定了它的不朽,对于《神曲》的分析研究是一门可以引发多种关联延伸的学问,这是无疑的。此书中短短九篇小文所涉不过是这个领域的一点碎片,然而吉光片羽亦自有其微妙之处,可以提供给一般读者理解《神曲》的一些基本方法和角度。
三篇从技术层面对《神曲》进行了探讨。《但丁和有幻觉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揭示了《神曲》两人穿梭地狱炼狱的游历过程作为全篇布局及关于地狱炼狱图景想象灵感的一种可能来源,《<炼狱篇>第一歌第十三行》通过一个“东方蓝宝石”的比喻点出了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良苦用心和巧妙,《大鹏和鹰》举出了一个但丁把传统典籍寓言、意象巧妙转化融入自己作品的生动案例。
四篇探讨了《神曲》所传达出的对于人性、伦理、宗教等方面的思考,其实这也是大多数读者所关注的。《第四歌里高贵的城堡》揭示出了所谓高贵的然而实则到了可怕程度的无趣、枯燥,所谓“生而无趣”。《乌戈利诺的虚假问题》一方面令人得以窥见人性的脆弱,另一方面也给出了作者的困惑和面对人性脆弱一面的无奈。《尤利西斯的最后一次航行》试图揭示出但丁自己对作品和自己命运的担忧,但这种担忧又透着一种勇猛。《仁慈的刽子手》给出了一个理解《神曲》的方法,上帝的判决和个人的认识两厢结合给出一个不必片面的关于种种人与事的思考,当然在此类叙述中,往往也透露出作者的困惑及其思考的倾向。
两篇探讨了但丁个人经历与创作之间的可能联系,从中可见,虽然文学创作总体上是一种理性工作,但追其本源,其生发无不与自身紧密关联,甚至影响巨大,每个作者内心来自于现实的触动是成就一切作品的萌芽。《梦中邂逅》令人不由遐想,如果不是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感情和二者之间那样的结局,但丁所想给他的表达所贡献的创作可能完全不是《神曲》这个样子,由此不妨可说首先是贝雅特丽齐而不是但丁成全了《神曲》。《贝雅特丽齐最后的微笑》不妨说是但丁的夹私货行为。其实很多作品,当了解了作者自身的情况后,可能对理解十分有帮助,当然这不是主要的,作品背后的故事永远只是一个加餐。
博尔赫斯对《神曲》的喜爱和推崇显而易见,《但丁和有幻觉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最后一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所有那些恒星一般的伟大作品,如下:
但丁是否了解比德所记载的幻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把那些幻象收进了他的历史作品里,认为它们值得传诸后世。像《神曲》那样伟大的作品不是个人一时心血来潮、忽发的奇想,后代许多人都为之倾倒。研究它的先导并不是一项法律或侦破性质的工作;而是调查人类精神的运动、尝试、冒险、迹象和预兆。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27 18:20:28
四十二、布洛迪报告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王永年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pdf)



几篇的叙述循规蹈矩不惊不咋,现实主义的风范。但是语言的优雅令人着迷,所写的也是一些不走寻常路的妙人儿,令这些短篇精致可爱。
作者自己在序中说他的写作不期望给人警醒启发,只是提供消遣,但是读后却不能不令读者回味和思索,这并不说明作者在自谦,因为不同的人对消遣的理解不一样,所消遣的东西也不一样,比方说,乞丐的消遣是看蚂蚁上树,富翁的消遣是包养嫩模,看着区别甚大,其实本质实一。现下很多作家也经常说自己的写作不追求宏大深刻,只求平易近人,但你是什么样的平易近人呢?恶俗不等于通俗,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他所谓的通俗就是恶俗。
博尔赫斯又说“我不敢说它们简单;因为世上的文章没有一页、没有一字不是以宇宙为鉴的,宇宙最显著的属性便是纷纭复杂。”即便是消遣,也是还有这些的,所以博尔赫斯的消遣可不能等闲视之,是一种很高级的玩意。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谈到消遣,就什么都不顾了,那不是消遣,是任性放荡,不一样的。
恰恰是这样短小的作品,可以令人把玩作者的才情、思趣,就如人手里、桌角上质地做工还不错的文玩。博尔赫斯的短篇作品可以是文学爱好者常常摩挲之细观之的妙物。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4-29 15:42:10
阅读2021

四十三、沙之书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王永年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pdf)



此书中共收入13篇短篇,除4篇属于现实类写法外,其余几篇异彩纷呈,有卡夫卡式的奇异,有东方禅宗式的轻逸,有含蕴哲思的寓言式神秘,读起来很过瘾。
此类写作中再一次令人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于写作本身的迷恋和享受,这种迷恋和享受是撇除了承载于写作这件事上的一切功利的巨大收获,但是同样需要知道的是,这样的迷恋和享受需要广博的见识、深邃的思索、对写作本身的非同凡响的驾驭。
博尔赫斯之于其他写作者而言的最大意义不是学习技巧,而是引起对写作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及状态及可能性的思索,博尔赫斯之所谓作家中的作家的说法就是这种对“作家”“写作”概念认识上的启发性探讨。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