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侃:读《夜雨寄北》

字数:1730访问原帖 评论数:2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0-10 00:06:29 更新时间:2022-07-16 23:21:49

楼主:西辞唱诗  时间:2021-10-09 16:06:29
11111
楼主:西辞唱诗  时间:2021-10-09 16:06:58
茶侃:读《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好诗。很完美的一首诗。不仅是诗句语言形式上的美完备,而且内容的意境也充足。林黛玉不知何故说自己不喜欢李商隐的诗,我总觉得她说的是反话,或者是小女子的妒忌心使然。

诗歌这个东西,既是准确的,又是朦胧的。准确在于写作者自己,他一定要达到自己内心确认已经充分准确地表达了意味。而朦胧在于读者,即读者反而又具有较大的阐释空间,不限于唯一的意思,所谓诗无达诂,即是对此而言。

一般人不注意前者,以为诗歌写作就是糊里糊涂一样。其实诗歌是最要求准确的,所以才会有反复推敲、锤炼之说。诗人锤炼什么?并非锤炼朦朦胧胧、糊里糊涂,相反,是要锤炼最准确的表达。

这两者看起来有些矛盾似的,其实不矛盾。因为,诗之所以是诗,它所要表达的那种东西——所谓意境,是非常复杂、混茫的一种感受,当你把这种复杂混茫之感准确表达出来,恰恰它会给读者带来某种朦胧或者开放、联想感觉,激发人们解释、想象,总之,意境并没有在作者这里结束,而是在读者那里再生、延伸。

当然,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大多数的诗,都达不到,只要能够在语言上具备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感,也就可以了。

所以,古体格律诗其实好做——只要肯下功夫学。因为只要掌握了格律,那就具备了基本党的节奏和韵律,把字词一弄上去,也就是一首诗了。即使不完全符合格律,只要达到最基本齐言——这也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格律——那也是打油诗,虽则打油,也是诗。

又所以,诗歌这个东西,也跟音乐一样,完全可以不必在意懂不懂。因为节奏感、韵律感,本身就已经构成诗句了。现代诗和古体诗都有这种情况,读不懂的句子,但那句子读起来,看起来,就有节奏和韵律上的美感。像李商隐的《锦瑟》,谁也说不明白,他写的是什么确切意思,但那句子本身就让你觉得很美好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夜雨寄北》这首诗,意思却是比较明白如话的。但这四句简单的话语构成的时空交错的意境确实叫人有不能释怀之感。

“君问归期未有期”,真没有必要翻译,君问我归期,我无法确定归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字面意思也真没有必要翻译,巴山雨季,是一个地理气象,我这里离巴山地区近,也会受到影响,记得有一年特别明显,每到晚间,特别十点以后,就会下雨,而且下得还不小,到天明就停雨了。这种天气还真好,白天晴朗,晚上又有雨水,相得益彰。不过,在李商隐这里,跟我的感受恐怕不一样,他是诉苦的。本来无法定归期,还又是夜雨涨秋池,更不知归期何在了。这是不能归之苦,羁旅之苦,古代宦游人常有之苦罢了。

“何当共剪西窗烛”,呵呵,这句到可以解释一下字词。共剪西窗烛,好理解,剪烛而谈,长谈竟夜,久别重逢嘛。

那么“何当”呢?何,何时。当?我看好多人基本上对这个字都没有在意。似乎觉得可有可无。其实,这个字,是不能少的一种语气,该当、当能、应当、另当、定当、担当,这些词语中的当,是“要”“一定”“少不了”“有必要”“有义务”这样的意味,一种强调意味。翻译的话,可以说:什么时候啊,一定要与君共剪西窗烛;或者也可以说:什么时候再相会,我少不了要与君共剪西窗烛,畅谈竟夜啊。

如果注释的话,可以注释为:何,何时;当;定要、一定。

“却话巴山夜雨时”,久别重逢,谈些什么呢?却要把那巴山夜雨之苦拿来大谈特谈也。

这里的“却”,是再、回头来之意吗?我觉得“却”者,就是却嘛。转折的语气罢了,反倒、反而、可又,这样的意味。说成是回头来,也是可以的,但没有必要,因为人人都懂这语气。

大家久别重逢,好不欣喜,剪烛夜谈,却又大谈起离别时的况味和那恼人的巴山夜雨涨秋池。

这是一种别样的欢乐,秋绪与欢乐交织,过去、现在与未来交织。所以这真是完美的好诗。

我以前教书的时候,针对古文,有一个要求,就是,对于文言,如果我们翻译成白话,可以变通原文字词,翻译出意思即可,但是,这必须建立在每一个字都能够解释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对于文言,每一个字,都能够做到解释它,逐字逐句解释,类似于“硬译”也。但是整理成现代文的时候,则可以省略、调整,转换成相同意思的白话文,类似于“意译”也。

2021.10.9




楼主:西辞唱诗  时间:2021-10-09 16:13:09
这是一种别样的欢乐,秋绪与欢乐交织
------------------------
这是一种别样的欢乐,愁绪与欢乐交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