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墨迹与镇纸题诗

字数:15813访问原帖 评论数:39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6-08-28 23:01:00 更新时间:2022-01-17 09:14:23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6-08-28 15:01:00
秋色墨迹与镇纸题诗:【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

(一)

雨滴山无声,卷帘花醉月。坐看一阵雨水洗涤后的青山,在与飘浮过的云霞对照时, 平时常态的宁静,立刻显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这种感悟就如同一件事物,若能静下心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或更深入一点去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和体会。

这里说的是笔者手头上,收藏的一对木雕诗文镇纸,上有隶书诗文:“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实物见附图)。



那是笔者多年前在苏州文庙地摊上淘宝买的。当时摊主介绍说这样精美的镇纸诗文,整个文庙只剩下他这一件了,卖一件少一件,以后不会再有了;还特别解说这是黄杨木的,质地很好,色泽明亮,纹理清透,二块黄杨木对敲铿锵有声,说着还把黄杨木的边角,在一张白纸上大力捺划出一条条褐红的深深线条,以显示黄杨木的正品,没有褪色缺角的情况;当时笔者确是喜欢收藏好的木头石块,个人感觉比框裱的字画更好把玩,当然古朴淳厚的隶书诗文,笔者也很喜欢,砍价不下,在文庙走了几圈就买了下来。后来就一直搁置在书房桌上,有一阵子也拿到办公室放在桌上作文件界区,职员都知道镇纸之内的桌面文档是严禁挪动的。当时心头也曾闪过一丝猜想:这对黄杨木镇纸该是前代哪位文人墨客的文房清供呢?十多年下来的疑惑,直得最近才兴起探究之意。

(二)

根据资料查悉,“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这诗句,是清代诗书画家奚冈(1746—1803)的自题联,后来也作为奚姓宗祠其中一个通用联;至于这首对联的原创来处,则无从知晓,笔者只查到同时代的的接近联文有:

在雍正二年(1724年)官升至宰相的田从典,特别题赠给广东的下属张鼎臣一幅木刻上面楹刻着“满屋书声小邹鲁,一堂和气古唐虞”对联,后者从此就它作为祖训。

浙江的童氏也秉持和传承“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和气古唐虞。西园翰墨嗟凌落,当日家风想友于”的家风。

其他接近的还有“四壁书声人初静,一帘花影月正明”描绘的却是另一种情调。

(三)

先说说这位写自题联的清代诗书画家名叫奚冈的,到底是谁,之后再研究“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蕴含的意思。

奚冈(1746~1803) 原名钢,字铁生、纯章,号萝龛、蝶野子,别号鹤渚生、蒙泉外史、蒙道士、奚道士、散木居士、冬花庵主,原籍歙县(今属安徽),寓浙江杭州西湖,是清代少有在诗书画印多个方面造诣精深的文人艺术家,亦是中国篆刻史上重要的人物,在乾嘉时期也是画坛有影响的人物。奚冈工书法,擅篆刻治印,宗秦汉,9岁就能隶书,后来书兼工四体- 行、草、篆、隶,无一不精,真书法褚遂良,古隶笔意超逸。与丁敬、黄易、蒋仁齐名,为杭郡四名家,再加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为西泠八家。

由于奚冈性情旷达耿介,因此虽权贵求画,亦不得其人,遭到拒绝。曾有轶事说乾隆皇帝多次巡游江南,浙江督抚为迎接圣驾在西湖岸边建造了一座行宫,由于奚冈的名气较大,地方官员就请奚冈前去宫内作画。奚冈对此坚决回绝,督抚一怒之下,就派人执械将他押至行宫。奚冈不畏权势,坚决地说:“焉有画而系之者?头可斩,画不可得!”督抚的幕僚十分钦佩他这种勇气,赞道:“尔非童生,乃铁生也”,此后,奚冈便以“铁生”为号。在艺苑中传为佳话。亦有赠“孝廉方正”为条件聘为幕宾,也被婉言谢绝。这些虽然是轶事,也从侧面说明奚冈的气节,以及他流传作品不多的原因。

笔者在所有可能的资料上,没找到奚冈书写的“四璧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真迹原版,但明清名家楹联书法集粹一书中,说(清)吴石潜(1867-1922)有缩摹本。吴石潜工书画,好金石,尤善调制印泥,他是近代印学家、篆刻家,西泠印社创社“四君子”之一。



(四)

笔者手上的黄杨木镇纸诗文,是不是奚冈的雕刻原作呢,先了解一下何为“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 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这样一来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 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根据沙孟海先生总结,汉隶的特征为:取横势,突出横画,横平竖直.其结构类型类似于平画宽结类。给人以雄放洒脱,浑厚深沉之感,“蚕头雁尾”为其典型特征。

笔者对照一下(清)吴石潜缩摹奚冈书法的“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字体,和笔者手上的黄杨木镇纸刻本,个人觉得刻本比书法本更为淳厚古朴,刀法利落劲实。但镇纸刻文之古体的“秋”字,则有异常态,因为隶书的书写如一字中有数横相迭时,一般是最末一横写成带蚕头雁尾其余都是短横。如一字中既有长横又有长捺,一般是长捺用蚕头雁尾,长横不用,如“大”的写法就是。如横在别的笔画包围之中,横的写法也不用蚕头雁尾。就是说,蚕头雁尾在一个字中只能出现一次,否则就会影响字的美观,所以前人说“蚕无二色,雁不双飞”

这古体的“秋”的禾字却形成“雁双飞”的情况,镇纸的文物真伪及价值,只好留给专家去研究。

(五)

“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前句- 四壁书声小邹鲁。邹是孟子故乡,鲁是孔子故乡。邹鲁喻指文化昌盛之地。四壁书声小邹鲁绝对是形容儒家门风,家门四壁读书声不绝于耳。另说浙江金华古代称婺州,历史上曾称为“小邹鲁”,这称呼的由来众说纷纭,一些书刊认为金华自古文人荟萃, 在历史上的确涌现出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杰出人物,比如宋代大儒吕祖谦和明代大儒章懋,“邹鲁”是大儒的故乡,是儒学教育研究的中心,所以金华又称为“小邹鲁”,但奚冈寓居杭州而非金华,故而这里的小邹鲁应该泛指儒家门风,更何况奚姓源自山东(鲁)。

晋左思《吴都赋》云:“永嘉之后,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浙
江诸多诗礼传家、家学渊源颇为久远的书香门第,儒雅文明之风,一定要把其子培养成熟读圣贤书的读书人,并为此设计了一条走科举考功名之路。文脉已传承数代的文人家庭里,接受正规而系统的国学启蒙。诵读四书五经显然是那时的必修课,传授为业延至数代,当属本地名门望族。大家庭平时交往的大多是有学养的社会名流和士绅,送往迎来,宾客盈门,有时一些长辈来客常拿诗句或楹联来考考,所以精通书画的奚冈作这个自题联“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也属风雅之意。但性格孤僻的奚冈这“书声”自然和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与“读书不忘救国”是不同的含义。

下句“一庭秋色古黄虞”的黄虞,按《汉语大词典》的解释那是黄帝虞舜的合称。香港中学生常用简易版本的历史简记歌谣即:黄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 两汉三国晋,晋后南北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著名诗文提到“黄虞”的有:

晋 陶潜《赠羊长史》: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指瑕》:若夫君子拟人必於其伦,而崔瑗之诔李公,比行於黄虞 ;向秀之赋嵇生,方罪於李斯 。

清 顾炎武《河上作》:黄虞日已远,奰怒寻干戈。

顾馀《咏古》:诗符命纷纷岂自诬,假皇家世忆黄虞。

郑板桥《道情全词》也有: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李白《明堂赋》有:“总夔龙於国序,集鹭於天衢,包壮业於元顼,笼景化於黄虞。

其中晋 陶潜《赠羊长史》:“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最为著名。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北宋欧阳修便对他很倾倒,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其实不只《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以及《五柳先生传》等,也都是好文章。他把田园看做是与腐朽现实对立的一片净土,在这里带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怡然自得地生活,傲彼浊世。他的可贵处就在于守志安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陶渊明常用古史传说如“黄虞”指称自己的理想时代、理想社会。这是自魏晋以来,阮籍、嵇康、鲍敬言等思想家继承老庄小国寡民的观点,发展成为一种无君论。他们的乌托邦式观点,反映了小私有农民对封建剥削制度的软弱抗议。陶渊明晚年的诗文里,东户、羲农、重华、黄虞这些远古传说时代的人物反复出现,是和他受阮籍、嵇康、鲍敬言等人的思想影响分不开的。当然,《桃花源诗并记》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景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气氛,以及桃源人民纯朴的精神世界,都是源于他对田园生活的体验。《赠羊长史》诗说:“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正是这种读书态度的最好说明。《时运》诗说:“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黄唐”即指传说中的黄帝、唐尧时代。《饮酒》诗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羲农”即指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时代。作品中赞赏五柳先生简直是无怀氏、葛天氏时代的老百姓,等于说五柳先生的生活是理想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作者的《与子俨等疏》说:“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里写的显然是这种理想生活的折射。

一庭秋色古黄虞,不正是奚冈性格旷达耿直,不求功名,藐视权贵,终老布衣的思想境界的追求吗?

(六)

西冷八大家和西冷印社

奚冈是清朝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他的影响远致日本,这里顺便介绍一下谁是“西泠八家”,以及2013年庆祝“西冷印社”成立110年的历史事迹,百年印学灯火传焰后继有人,是文学艺术传承的佳话。

西泠八家是指清代以杭州为中心的一个篆刻流派。其治印宗汉法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善用切刀表达笔意。方中有圆,苍劲质朴,古拙浑厚,别具面目,直接开启了近代篆刻。八家是指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他们的篆刻艺术风格又被称为‘浙派’,虽称“浙派”,但其辐射远不限于浙江一隅,对篆刻史的影响极为深远。“西泠八家”虽以精湛的篆刻艺术扬名,但他们大都精通书法、擅长绘画,在书画创作上成就斐然。“西泠八家”的书画篆刻艺术,对浙江的书画印学发展影响巨大,尤其八家所领“浙派”篆刻,在历史上绵延近150年,开启近代篆刻之先河,并在江浙一带薪火相传。

1904年设立的西泠印社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西麓,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每年以孤山社址为中心,公祭印学先贤、举办社员作品和藏品展览、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等活动,诗词吟咏、笔墨酬唱、赏鉴珍藏、品茗清谈均无不可,在传统文化土壤日渐衰微的当代文化环境下,依然生动完好地保存着具有传统文人气质的文化形态。故而有人说“西泠印社是中国艺术史上一种独特现象,一个艺术孤岛”,在当今经济社会形态下更为吾辈所敬仰。

(七)

作为艺术欣赏,我们也不妨来了解一下文房清供中的镇纸,以及黄杨木的使用。

中国的文房清供是中华五千年文明进步的象征。在明以前,人们还将文人把玩欣赏的艺术品与书画用品都归纳于文房清供,大致有笔、墨、纸、砚、笔架、笔挂、笔屏、笔筒、笔帘、笔海、笔洗、笔匣、水盂、水滴、水丞、臂搁、镇纸、压尺、印章、印泥、印盒、糊斗、墨床、墨盒、画具匣、秤帖匣、调色缸、纸刀、剪尺、贝光(磨纸用具)、画缸、算盘、文具盒等,另外还应加上书房家具,如书桌、画桌、书橱、博古架、琴桌等。

其中镇纸是指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常见的多为长方条形,因故也称作镇尺、压尺。最初的镇纸是不固定形状的。镇纸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时常会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也会兴手用来压纸或者是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镇纸。

在古代,镇纸是放置在书桌案头上的文房用品,有金、银、铜、玉、木、竹、石、瓷等材质。它们有的成对,有的单件;有的一字一画,有的独立成幅。书、画、文辞、雕刻集于一身,历来是收藏中的珍品。而镇纸雕琢工艺,分出了刻画、刻书、浮雕、圆雕、光板等几十个门类,因各地风俗、各朝代流行不同而异彩纷呈,风格迥异。在造型上由于文人印字、刻砚之风日盛及对联的广泛应用,镇纸也以长条成对的形式为主,上面刻诗词格言,或画竹梅菊兰之类,既实用,又有艺术欣赏性,特别是摆设很讲究的书房里,镇纸在体现主人爱好、情趣等方面,当有画龙点睛之妙。镇纸上的书画作品,其实是书画家本人作品的袖珍化,它的章法、笔法、气韵应与大幅作品一致。

事实上有一部分书画家不大会作袖珍小品。以前没有复印机和照相技术可以随心所欲地放大和缩小,所以一般能在小小的镇纸上作书画,又能得其神韵的书画家必然功力深厚。待书画家完工后便由镌刻名家在其上按书画的特点,一刀一刀地细心地镌刻完成。雕刻家务须深谙书画家的笔墨、个性,用手上的刀将书画家作品的特征进行再创作,将其特色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因此小小的镇纸凝聚了书画名家和镌刻名家的共同心血,也可说是他们的联袂之作。

这种联袂不是随意的,因为书画的章法、笔法、气韵,必须与雕刻的风格气韵相匹配,故每件成功的上品皆极为难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曾称黄杨木有君子之风,喻为“木中君子”。故而也有使用黄杨木为镇纸,尤显君子之风。

(八)

一对简单的黄杨木镇纸雕刻的诗“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笔者收藏了十多年,最近才兴起对前人艺术品的鉴赏,一番探究之后,让人从心底衍生起水掬月在手的惊喜。正是水流涧石瘦,寸心千古情。

《补记》:
后来有位新加坡朋友的朋友,看了我邮件附图的木雕镇纸诗文,精于玉石但自认对书法没有研究,他认为木头不像“黄杨木”,更像尤为珍贵,成长期较长,归属紫檀的花梨木类,主要是看到纹理清晰密度细腻美观,纹理或隐或现,从纵切面上看带状长纹明显,心材呈棕红黄褐几种颜色深浅交错分布,随着岁月的积累最终为华贵的紫黑色。紫檀木的年轮纹大多为绞丝状的,有人藉此称为蟹爪纹或牛毛纹,尽管也有直丝的地方,但细看总有绞丝纹,其木鬃眼细密,木质坚重,制作时多利用其自然特点,采用光素手法,不加雕饰。其木质坚硬,对敲铿锵有声,纹理纤细浮动,尤其是它的色调深沉,显得既庄重又美观。

朋友虽然没有看到原物,但认为属于奚冈(1746~ 1803)或其年代的论据不高,一对木头镇纸保留了二百多年,光泽品相仍然如此鲜明,纯属不易,故而猜测为清末明初之书香门第书房清供的可能性较大,因为雕刻刀工也非常好,必是大师之作,同时木质也是珍贵之物。朋友劝说收藏文物古董不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从把玩中增加一些知识就是一种收获,镇纸木雕原物是谁的已经不重要,只要知道自己收藏的是一对好木头就可以了,值得珍藏。想想二百多年前的奚冈自题诗“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诗文早有看破凡尘心归自然古朴之意,那俗人如我,又何必钻到牛角尖里面去呢,真是一记当头棒喝,非常惭愧,是为补记。

2013年2月28日完稿于新加坡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6-08-28 15:46:23
问好@西沟散人 谢谢好友来访,一句“一庭秋色寻常见,四壁书声难再闻”,心有戚戚焉。谨选张较清楚的原物图像再赏。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6-08-29 08:12:09
一对简单的黄杨木镇纸雕刻的诗“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笔者收藏了十多年,最近才兴起对前人艺术品的鉴赏,一番探究之后,让人从心底衍生起水掬月在手的惊喜。正是水流涧石瘦,寸心千古情。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6-09-30 11:02:22
这木雕镇纸是笔者多年前在苏州文庙地摊上淘宝买的。当时摊主介绍说这样精美的镇纸,整个文庙只剩下他这一件了,卖一件少一件,以后不会再有了;还特别解说这是黄杨木的,质地很好,色泽明亮,纹理清透,二块黄杨木对敲铿锵有声,说着还把黄杨木的边角,在一张白纸上大力捺划出一条条褐红的深深线条,以显示黄杨木的正品,没有褪色缺角的情况;当时笔者确是喜欢收藏好的木头石块,个人感觉比框裱的字画更好把玩,当然古朴淳厚的隶书诗文,笔者也很喜欢,砍价不下,在文庙走了几圈就买了下来。当时心头也曾闪过一丝猜想:这对黄杨木镇纸该是前代哪位文人墨客的文房清供呢?十多年下来的疑惑,直得最近才兴起探究之意。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6-10-13 10:37:24
问好@夜雨宿巴山 先生明鉴,笔者确实买的是喜欢和文雅,特为文与大家分享。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07-28 11:50:53
今年四月中旬,特地去了一趟东阳看木雕,心有戚戚焉。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08-05 22:41:33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19-09-19 15:52:42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2-13 18:25:50
刚读到有文友谈《镇纸》,返读自己写于2013年2月的旧稿《秋色墨迹与镇纸题诗:【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竟然还在,欣喜之情好像见到熟悉的老朋友。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2-16 14:30:47
镇纸是有金、银、铜、玉、木、竹、石、瓷、以及水晶等材质,面积较小而分量重。它们有单件,也有一对的,纸镇的职责是不许外人乱动主人的私物。

镇纸进入书房的最早可见于文字记录是在南北朝时期,《南史-垣荣祖传》有载:“帝尝以书案下安鼻为楯,以铁为书镇如意,甚壮大,以备不虞,欲以代杖”。由此可见,镇纸至今已逾一千五百多年。

唐代杜光庭《录异记-异石》:“会稽进士李眺,偶拾得小石,青黑平正,温滑可玩,用为书镇”。宋张镃诗:“三山放翁宝赠我,镇纸恰称金犀牛”。这说明唐宋时期镇纸已经十分普遍。

明清之后,更多的书画名家喜欢使用镇纸,这种需求促进了文房用具的制作和使用,镇纸制作的材料及造型有了新的变化,材料上以名贵硬木质的为多。镇纸也以长条形为主,更是以成对的形式为主,既实用,又有艺术欣赏性,特别是摆设很讲究的书房里,镇纸在体现主人爱好、情趣等方面,有画龙点睛之妙。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2-17 10:44:52
笔者这篇文字【秋色墨迹与镇纸题诗:四壁书声小邹鲁,一庭秋色古黄虞】写于2013年2月28日,最初发表在天涯社区署名薛依云的个人博客, 后来另在天涯社区的个别网站分享,同时被《百度文库》收录另标题《适合镇尺的诗句》(2019-02-26上传 ,共8页),但转载没注明原作者名字,特别不解的是阅读还得收费 。衔接如下:

https://wenku.baidu.com/view/49e02f7b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68.html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1-12-30 13:47:44
笔者在2015-02-09 对原文作了补遗,谨摘录过来添趣。

补遗(一)

黄杨木镇纸诗文有可能是《奚冈》本人自用文房清供。就有一位朋友对镇纸古体“秋”字的“禾”边写法出现两撇双飞,偏离《隶书》的《蚕头雁尾》中“蚕无二色,雁不双飞”规定的奇异现象,认为这可能就是清代诗书画家奚冈(1746—1803)高傲孤僻性格的显现。因为《镇纸》既然是属于人书房用品,那对《镇纸》诗文写法作不同的艺术处理,正显示画家奚冈之理想中的《古黄虞》的“秋”是与别人不同的。

笔者以为也有可能是他身边接近的学生或随游者的模仿作品。

(1)清朝丁绍的《秋声馆词话- 卷四卷五》有记载:沈君秋卿〔星炜〕,少从王兰泉司寇游,工诗词,善隶书,兼擅绘事。仿其乡人奚铁生作,几莫能辨。

(2)又有清《墨林今话》中记载:“徐廷锡字贡南号秋雪仁,和诸生从奚铁生学隶书 “,其他记载有:徐廷锡(生卒年月籍贯无考)清末民初居邠多年,与邠县书画名家崔廉泉、马汉生等友善。书法以楷为着,脱胎于颜,多用焦墨,肃穆沉静。(按:奚冈(1746—1803) 是清代中期的篆刻家,记载说徐廷锡乃清末民初人士却又说是奚冈的学生,年代应该有误。)

补遗(二)

笔者查阅了历代著名书法家各种“秋‘字以及其他“禾”“大”“人”“奚“等写法,发觉我手上黄杨木镇纸诗文的”秌’字,尤其“禾”字的左边一撇,用的是“斜拂琢掠笔法”,那是雕刻者故意夸张而为,依显示其独特个性,意味镇纸纯属个人所用,它既不是隶书的正规写法,也是其他书法家所不为之“侧笔取妍正蹈书法大忌”,即使相比《奚冈》的原作也是变异的写法。

查,“秋“的古体字“秌”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另一写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又添加“禾”旁。本义是收成,成熟的庄稼。另查,禾- 象形,金文字形,象垂穗的禾本科农作物。汉字部首之一。从“禾”的字多与农作物有关。本义是谷类作物的总称。

故而笔者推测有以下几种可能;
1.镇纸的“秌“凸显“禾”字边,可能特指秋实丰收之意,意喻艺术上字画作品的丰收。按《说文》的解释:秋,禾谷熟也。《尔雅》也说:秋为白藏。秋禾就是秋熟的谷物,秋为收成。秋实就是秋季成熟的谷物及果实。

2.《奚冈》一生不谋求官职,加上性格孤傲,相信他周边的朋友与学生也是一样。或禾字“人”的部分,刻意“画蛇添足”,凸显好好做”人”,做个独特的”人”。但根据记载,奚冈豪于饮,“酣嬉淋漓,气从襟袖间出”。吴谷人有评道:“铁生为人, 崎磊落,不可一世。特无所发,往往于画泄其奇,而诗穷其趣。有声之画与无声之诗并传。” 而且近人俞黎华赏评他的隶书也说:“气息醇古,有汉碑庄重博大的气象。用笔沉稳朴质,无市井粗俗怪诞之态。

3.或特指“秋季”,这镇纸诗文雕刻于某年的秋天或艺术家生命的秋天。

4.奚冈晚年迭遭丧弟失子之难,家复毁于火灾,传世书画中有用“丙后之作”四字小印者,皆火后所为。秌字的刻意写法是不是以“大禾来盖小火”?那么这黄杨木镇纸诗文雕刻会不会也是“丙后之作“?

奚冈的遗著亦称《冬花庵烬余稿》。他晚岁穷困,藉卖画为生,有《感怀》一律,抒写心绪:“一尊宁复寄吾真,书画沦亡感故人。易散烟云轻过眼,难抛笔砚苦劳神。潇潇凉雨秋堂竹,寂寂生涯病榻尘。若箇江湖解闲意,愿从簑笠问前津。”,那么,这黄杨木镇纸有可能相伴其晚年时光。

艺术的欣赏若能发掘一些文化性及作者个性的内容或可添加阅读的趣味? 要澄清的是,笔者写本文的目的主要是对自己收藏10多年的文物摆件做个梳理与探究,纯属自娱自乐罢了,但若引起大家从小物品来看文化传承的兴趣,则不胜幸哉。谨作补充,还请有识之士指点。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10 14:09:16
诗帖密藏钟王墨迹探秘--清朝奚冈的【楷书扇面:宣示表】考据

有时欣赏字画,就如信步看山看水,偶然发现其鬼斧神工或绝佳景色,甚为惊喜,谨留文为记。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10 14:21:20
诗帖密藏钟王墨迹探秘--清朝奚冈的【楷书扇面:宣示表】考据

(一)
清朝文人雅士撰文有记载清中期书画家奚冈作画趣闻云:“奚铁生作画,有时闭门,居一室,寝馈以之,虽家人不得见,但闻瑟瑟磨墨声。画不惬意,即于纸背临古人书,易他纸重缋之。竟一月,乃出,谓家人曰:“足饱尔等两月饭矣。”遂出游。所交梁山舟学士及汪、孙、许诸收藏家,至则埽榻以待,取古人书画为之审定题跋,或游湖山,赋诗自娱,兴尽始返”。

他有幅楷书扇面,题为《宣示表》(见附图)。其中暗藏三帖中国书法史上名家笔迹风范(或后人把残存三幅合成一帖?),它具有什么书法史文献上的特别意义及欣赏情趣呢?另这幅扇面是送给他的青豀妹丈,这位没有实名,只有‘青豀称号’的人是谁呢?引起笔者茶余饭后探讨的兴趣。



(二)扇面的书法文字:
对中国书法有点认识的朋友,一眼就可看出奚冈这幅楷书扇面,虽然题为《宣示表》,其实临摹分为三部分。

右边部分从”尚书宣示“到”不自量“是钟繇的《宣示表》。
中间部分从”开弥广之路”到”则王业隆矣“是王羲之的《乐毅论》。
左边部分从”墓田丙舍”到“贤兄慈笃情无有已”则是钟繇的《墓田丙舍帖》

钟繇何许人也
钟繇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就连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他的书法。南朝庚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钟繇的《宣示表》

现为故宫博物院所藏,原为三国时魏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都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此帖笔画结字都极其自然,章法错落,梁武帝等所说“云鹤游天”,“群鸿戏海”以及“行间茂密”等于此帖表现最为鲜明。钟繇所创造的“钟体”同王羲之的“王体”是中国书法史上两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典型,影响极其深远。

钟繇《宣示表》的拓文及石刻图如下:





钟繇的《宣示表》书于魏黄初二年(221),是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可能是钟繇在曹操死后,不像以前那么招待接见,唯恐国君不高兴,所以写得十分谨慎谦恭,一个忧国勤君,患得患失的老臣形象呼之欲出。

宣示表全文如下:
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逮于卿佐,必冀良方出于阿是。刍荛之言可择廊庙,况繇始以疏贱,得为前恩。横所盱睨,公私见异,爱同骨肉,殊遇厚宠,以至今日。再世荣名,同国休戚,敢不自量。(奚冈扇面省略以下200多个字古文):

以上文字大意如下:尚书在朝廷上宣读了孙权的请求,只所以公文通告,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知道。下传给群臣,想必是让臣子们献计献策。古代贤君治国,朝廷也可采纳粗野之民的建议。而钟繇我最初是贫贱之人,与先帝也没有什么亲情或交情,但却受到不少恩惠。意外地受到宠爱,于公于私都颇得重视,这种优厚的待遇一直至今。钟家两世荣华,蒙受国恩,我岂会不自思量。

《宣示表》的事件背景
《宣示表》第一句“尚书宣示孙权所求诏令所报所以博示”,明言是说孙权求和一事。《魏书-刘晔传》有详细记载:黄初三年,孙权看到魏国想要讨伐自己,赶紧上表称臣,当时曹魏方面的态度比较矜持,十一月魏吴爆发小规模战役,随后孙权遣使与刘备通好,到黄初五年遂与曹魏断绝正常邦交往来,所以这件劝和事情基本称得上无用之功,此为后话。

楷书扇面《宣示表》的中间部分,是书圣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一小段

原文:
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使夫忠者遂节,通者义著,昭之东海,属之华裔。我泽如春,下应如草,道光宇宙,贤者托心,邻国倾慕,四海延颈,思戴燕主,仰望风声,二城必从,则王业隆矣。(上下文均有省略)

上文翻译如下:开通更广阔的渠道,来等待田单一类人(降服),助长容纳善良的风气,申明齐国士人的志向。使忠诚的人实现节操,明理的人显著道义,天下昭彰,传给后世。我的恩泽就像春光,百姓就如春草,道义光耀宇宙,贤能之人托付真心,邻国之人倾心羡慕,天下引领向往,都想推戴燕王。随着众人的呼声,两座城邑一定会降服,这样霸王之业就可实现。

上文为《乐毅论》的片段,传为三国时期魏夏侯玄(泰初)撰写的一篇文章,文中论述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之事。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传王羲之抄写这篇文章,是书付其子官奴的;有人考证说官奴是他的儿子王献之。这一书迹,早在去东晋未远的南朝曾被论及;陈隋之际释智永视《乐毅论》为王羲之正书第一,唐朝初年,《乐毅论》入於内府曾经褚遂良检校鉴定,亦认定为真迹。

楷书扇面《宣示表》】其左半部是钟繇书写《墓田丙舍帖贴》



原文:
墓田丙舍,欲使一孙于城西,一孙于都尉府,此繇家之嫡之良者也,兄弟共哀异之。哀怀伤切,都尉文岱自取祻(祸)痛,贤兄慈笃,情无有已,一门同恤,助以凄怆,如何!

《墓田丙舍帖》历代视为钟繇书法单刻帖,又名《丙舍帖》《墓田贴》。其用笔娴雅,字体风流,不乏古意,点画生动流转,饶有天趣,乃善书之绝妙。宋米芾《书史》谓右军(王羲之)暮年所书。今刻入汇帖者,均称王羲之临钟繇书,小楷6行,共70字。王之学钟,实为善学,失其拙厚朴质之意,得其精密秀逸之姿,乃古质今妍,驰惊沿革,成千古之书圣,细读此帖,用笔温润,结体劲健,正是王羲之创造性地临摹钟书所造成的新作,成为历代书爱者取法贵上的正书法帖。

钟繇死于魏明帝曹睿太和四年(230年),死时明帝穿孝衣凭吊,并谥之为成候,下诏赞其“功高德茂。”钟繇不但在政治上,军事上取得重要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其书法成就经常被人称颂,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墓田丙舍》有点像遗书留言,钟繇镇守关中功勋卓著曾任司隶校尉,后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明帝继位,迁太傅,进封定陵侯。

说到钟繇的儿子,大家应该对三国曹魏赫赫有名的钟会(225-264年)耳熟能详,他自幼才华横溢,聪明睿智,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夏侯霸降蜀后,曾预言钟会将成为吴蜀之大患。

话说有一次,钟繇带着儿子钟毓和钟会去见皇帝曹睿,钟毓虽贵为兄长,见到皇帝后却吓得全身是汗,而钟会却从容镇定。曹睿问:“钟毓啊,你为何如此多汗”钟毓说:“皇上天威,臣战战兢兢,汗如雨下。”皇帝又问钟会:“你怎么不出汗呢?”钟会学着他大哥的口气说:“皇上天威,臣战战兢兢,汗不敢出。”逗得曹睿哈哈大笑。

后来钟会果然不负夏侯霸所言,屡出奇谋,突袭灭蜀,被人称作张良再世。他说服了司马师亲征毌丘俭叛乱,献策司马昭阻止曹髦的夺权,又独力支持司马昭伐蜀,因而一度深受司马氏的信任。钟会在灭蜀之后,变得利令智昏,为了打击邓艾等人而打算自立政权,结果导致手下发动兵变,死于兵乱之中。

(三)扇面提到的青豀妹丈为何人?
作为书香门第的奚家,肯定来往无白丁,更何况是奚冈的妹夫呢。扇面以一连三帖临摹传世名家书帖相送,必是书画文人无疑,这位号称“青豀‘是何许人?引起笔者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青豀”即”青溪”古体写法,唐朝诗佛王维有诗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1609年-1671年)著有《梅村诗馀》,其中【生查子】有云:“一尺过江山,万点长淮树。石上水潺潺,流入青豀去。六月北风寒,落叶无朝暮。度樾与穿云,林黑行人顾。” 大概都是化景为诗即“青豀诗意”为后世画家所推崇。

这“青豀”到底是人名还是说地名?且听笔者娓娓道来。

(1)【青溪书屋】的扬州经学世家刘文淇
查与奚冈(1746—1803)生活在同个时代,是有个鼎鼎大名的扬州经学世家,其家居闻名遐迩就叫【青溪书屋】,传世著有【青豀旧屋文集】,他就是刘文淇(1789~1854),字孟瞻,江苏仪征人。

刘文淇生于清乾隆五十四年,嘉庆己卯优贡生,候选训导。父刘锡瑜业医。舅氏凌曙(凌晓楼)爱其颖悟自课之。稍长即精研古籍贯串群经博览冥搜,阐发汉儒贾逵、服虔经说,考订《左传》杜预注及孔颖达疏的缺失,是仪征刘氏学的创始者,与刘宝楠并称‘扬州二刘,同为清代扬州学的代表人物。除致力于《左传》学外,长期从事典籍校勘及方志修纂工作,故在校雠学、方志学方面,多所创述,颇受时人推重,传世有《读书随笔》,及《青豀旧屋文集》。其中文集十卷八十七篇,诗集一卷二十四首,系刘文淇孙刘寿曾兄弟于光绪年间辑刊,内容包含礼仪制度、地理水道、方志校雠及乡贤时人的碑传,颇能表现刘文淇的学术内涵及处世风格,并可藉以了解刘氏学形成的过程和其家风特色,另辑录其佚文碑传及友朋书札著述序跋等相关资料多篇,用以参照刘文淇之论述,对于研究仪征刘氏学及清代扬州学术,应有所帮助。

仪征刘氏自刘文淇始,刘师培止凡四世,以治经显扬海内,为学界推重百余年。论政论学,多惊人之语,然多人共治《左氏》之学,穷数世精力,而其家著述《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仍仅止于襄公四年,未成完帙,让学界无限叹息。有研究学者评论:处清末民初之时世,天崩地裂之格局,刘氏一家抱残守缺,据守经学,实为一大奇观。扬州学派曾经辉煌一时,阮元、焦循、凌廷堪三大学术巨头突兀乾嘉学派。但时世多变,扬州从繁华走向衰落,以此为基础的学术也随之黯淡。“尔曹名与身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人虽远逝,但曾经的学术影响依然烛照学林。对此研究,或有功彰显扬州学派;公正评价刘氏家学,更待鉴古知来,探索学术发展脉络。据其他文献资料,其实刘文淇重孙刘师培更是继承“三世经传”,对经学小学及汉魏诗文都有精深的研究,以74种之盛的著述,堪称扬州学派集大成的殿军,曾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教授。

至于上文提到的【青豀旧屋】,查现存于扬州东圈门14号门,看似一座极普通的民宅,青砖黛瓦黑漆大门,右边门框上钉着一木质铭牌,上书“清溪旧屋刘宅”六字,深绿色的字体苍劲有力颇为引人注目,就是这座普通的宅院里曾走出了四位经学大家。清溪旧屋坐北朝南,前后共三进,第三进为明三暗四格局。进门第一进为正厅,上方曾悬挂一匾额,上书“光照堂”三字,厅堂西首边,曾有一张清代学者书法家包世臣所书“硕得耄年”字幅,文革期间皆被毁。正厅西南为小轩,原额“艺榭”,为刘师培读书著述的书房。书房的花窗木格门,为刘家几代子孙遮挡了百年风雨,斑驳的花窗上,书香世家挑灯夜读钻研学术的身影仿佛早已定格。第三进屋子的天井中,一棵小碗口粗的枣树枝干虬劲,蜿蜒地伸展到屋顶上。其后人告诉来访者,这棵枣树生命力很旺盛,每年都结许多枣子。夕阳里,枣树光秃秃的枝丫衬着老屋,宛若一幅充满浪漫田园气息的水墨画,而这座清溪旧屋,犹如这棵枣树一般,远离了“双东”闹市的喧哗,仿佛清清溪流,厚积薄发地孕育着春天的故事。

遗憾的是笔者最后发现奚冈(1746—1803)和著有传世【青豀旧屋文集】的刘文淇(1789——1854)虽然是同代人,但奚冈逝世时刘文淇才14岁,故而不可能是他的妹夫。

(2)其他号称清溪(清谿,青豀)的人有谁?
历史上以清谿为名的,除了上文提到的【青豀旧屋】的刘文淇,历代画坛号称【清谿道人】的还有:

唐朝清谿道人,唐宣宗李忱朝时道士,佚其姓名。擅人物故实,传世画迹有大中二年848作汉武帝祭李夫人图,著录于广川画跋董评谓画虽残缺不完,然甚有妙处,笔下直取意思。

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程正揆(1604~1676),别号清溪道人、青溪老人、青溪旧史。明时任翰林院编修,入清又任工部右侍郎,后罢官居南京。工诗文书画擅山水,师法黄公望沈周,笔墨枯劲简老,设色浓湛,结构随意自然。书法擅楷书行书,师法李邕颜真卿,结体平正中寓奇险,丰韵萧然。其画颇为时人所重,与石鳛并称二溪。有《江山卧游图》等传世,所作诗文题跋,卒后由其子程大皋辑为《青溪遗稿》28卷。

(3)地名之说
笔者考据近代文献读到青豀张豂子,文中注解青豀即现在上海市西郊的青浦区,而张豂子即张厚载(1895~1955),他在京剧评论生涯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与胡适、钱玄同、傅斯年、刘半农、陈独秀展开关于旧剧的论争。但上海青浦在清中期尚未发展,同时以青豀代青浦是为文人雅士所为,未得到普遍认可。

唯让笔者更相信这位妹丈,极大可能是奚冈安徽老家附近【清溪】地区的文人雅画家士之类,但名字不详。且留待以后再作考究。

(四)清溪行
《清史稿-地理志》有记载“清溪河出清溪者为上清溪,出南太朴山者为下清溪,俱东西入江。清溪它位于安徽西南部池州,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东接铜陵,南邻黄山,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西望庐山,与江西九江景德镇上饶市毗邻。

这个地方与奚冈原籍安徽歙县(一作黟县)相近,故而奚家(钱塘即今杭州)把女儿-妹妹嫁到祖上相悉的书香门第的可能性也是很大。歙县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就是歙县,它也是徽州文化和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

作为旅游景点,沿着现代清溪河有一条数百米长的“清溪诗画墙”,以大理石、花岗岩、彩釉瓷为原料,雕刻了晋朝以来文人大师咏叹池州的名诗名画,其中有昭明太子、金乔觉、陶渊明、李白、杜牧、汤显祖、李清照、朱熹、岳飞、王守仁、姚鼐、赵朴初、黄宾虹等人的诗画共110幅,作品均系当代书画名家的真迹。这条走廊可谓是翰墨飘香,诗意流淌,仿佛吟诵着千百年来清溪河不老的诗魂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唐朝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李白沿着清溪游吟独钓听曲,面对气势巍峨山石和沿岸的绮丽风光,诗人留恋不已,留下著名的《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这首<清溪行>主要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寓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将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于是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飞行,倒影在清溪之中游走,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苕溪渔隐丛话》云:诗句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最后写自己的主观感受,他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 ,固然感到“清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李白还有多首描写清溪的诗篇。

【宿清溪主人】
夜到清溪宿,主家碧岩里。檐楹挂星斗,枕席响风水。日落西山时,啾啾夜猿起。

【独酌清溪江祖石上寄权昭夷】
我携一尊酒,独上江祖石。自从天地开,更长几千尺。举杯向天笑,天迥日西照。永赖坐此石,长垂严陵钓。寄谢山中人,可与尔同调?

【清溪半夜闻笛】
羌笛梅花引,吴溪陇水情。寒山秋浦月,肠断玉关声。

【入清溪山】
清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山貌日高古,石容天倾侧。彩鸟昔未名,自猿初相识。不见同怀人,对之空叹息。

【入清溪行山中】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无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五)结语
笔者也曾好奇上网阅读报道,得悉奚冈的楷书扇面《宣示表》,曾由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于2006年春节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巨额成交,但笔者不是文物收藏者而是单纯的书画诗词爱好者。这几天茶余饭后就漫游在这楷书扇面,从中得以接触认识到,中国史上书法大祖师爷钟繇的《宣示表》和《墓田丙舍帖》,还有王羲之的《乐毅论》字帖,以及难得认识【青溪书屋】的扬州经学世家刘文淇;更赏心悦目的是,随着李白诗词游览美丽的《清溪河》,这算不算也是一种曾经的另类拥有呢?愿与喜欢字画文学的朋友共享其乐。

完稿于2015年2月8日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1-16 15:57:33
李东阳(1447年-1516年)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篆刻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


此帖为李东阳《篆书七言诗》2首,来源:明代佚名《仿夏圭秋江渔乐图》,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释文:
十年小隐在青山,喜有东湖屋数间。门外白云常在眼,此身浑是钓鱼船。
小舟何处问通津,二月东湖柳色新。老向天涯频见画,一枝曾折送行人。
长沙李东阳书。

李东阳对自己的篆书相当自负,自言:“李斯、李阳冰之后,就算小生我了。”是明代不多的篆书书法家之一,被称为“明朝第一人”,对明代篆刻文字有一定的影响。他的楷书师法颜真卿,法度谨严,风格清润潇洒,得其精髓而又自成一家,开吴门书法的先声。有书法大家赞道李东阳“长沙公大草,中古绝技也!玲珑飞动,不可按抑,而纯雅之色,如精金美玉,毫无怒张蹈厉之癌,盖天资清澈,全不带渣滓以出。”代表作品有篆书《怀素自叙帖引首》、楷书《邃庵铭》、行草书《自书诗卷》等。

李东阳有诗《谢谢方石石镇纸》,可见他亦喜欢镇纸,家传精品留世,嘱咐珍惜。
风檐细楮飘如叶,恼乱閒愁千万叠。试将觚石置我前,坐镇浮浮成妥帖。
谁其赠者方石翁,瘦骨与石将无同。石形可碎理不曲,此语吾传东海东。
向来遗我枰棋制,规石为圆岂翁意。亦知此石如此心,不谓心同肯予致。
我家娇儿不解事,径往取之如剧戏。仅辞涂抹向诗书,岂有规模守文字。
古来问学须磋磨,要令平直无偏颇。觚哉觚哉久不见,摸棱之辈何其多。
愿儿宝石终比德,慎勿委弃墙东阿。还持此石问汝伯,别有矩彟当如何。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