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自古称礼义之邦?礼在传统文化中占有多大的分量?(转载)

字数:2015访问原帖 评论数:2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1-12-28 19:56:09 更新时间:2022-01-01 17:23:07

楼主:半禅风  时间:2021-12-28 11:56:09




礼在古今中外、社交场合都是绅士的风度,是贵族的内涵,是君子人格的外在表现。孔子曾对君子人格做过这样的概况,什么是君子?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篇)意思是说,君子是以义为基础,用礼来践行,用谦逊来表达,用诚信来完成。这就是君子。
君子人格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人文的贵族状态。中国自古称礼义之邦,礼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分量。知恩感恩,谦逊诚实,文明礼貌,坦诚正直,文质彬彬,乐于助人,这些都是礼的表现。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富而好礼是孔子对于人富贵之后的谆谆劝诫。可惜,富而好礼,在今天的社会,已经演化为另一种意思,富人好的是奢侈名牌的礼物的礼,是官商勾结的送礼的礼,是谄媚哈腰的致礼的礼。礼只是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礼却荡然无存。
很多人对孔子所说的“礼”嗤之以鼻,认为其只是鲁迅笔下所描绘的“吃人”的封建礼教,是跟当今社会的发展是脱节的,是不值得倡导的。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除了一些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蜜罐子里泡大的年轻人之外,还有一些留过洋喝过一点洋墨水的“假洋鬼子”,以及一些自称是民主斗士的精英知识分子,也都猪鼻子插大葱,装模作样的对孔子学说的“礼”大加鞭挞,仿佛这个社会无“礼”才是自由,无“礼”才是民主。
且不说“礼”是中华传统文化奠基石,“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且不说“尚德崇礼”延续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只说这传统文化的“礼”在当今社会依然是维护社会文明秩序的坚定屏障。人若不知“礼”,与禽兽还有何分别?还有何文明可言?
《孟子·尽心上》上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意思是说,孟子说:“羞耻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但那些内心狡诈、机巧多变、欺瞒哄骗的人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
孟子曾指出做人应有的四种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此“四端”正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基础,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皆具有的德行渊源,是人性的价值所在。
孟子认为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只有卑鄙龌龊、机巧多变之人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中华传统文化是有生命力的,而这生命力就来自于传统文化的道德思想、人文素养是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不断的巩固。“礼”在当今社会有着另一个专属名词,指的就是“文明”。如今,翻读新闻报道,在旅游出行中,在社交礼仪中,在很多地方,很多场合都出现各式各样“不文明”“不懂礼”的事件,让国人大跌眼镜,也让“礼义之邦”的品牌蒙受着耻辱。归根究底,这都与传统文化“礼”的传播、“礼”的传承、“礼”的普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着直接的关联。
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生活中处处都有规范的礼仪,这是社会文明的表现,一个处处知礼,举止文明的人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因为这是有教养,有素质的文明人的象征。礼可以说是当今社会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在某些国家、某些场合、某些私人会所,不知礼,不知义,花多少钱连大门都进不去。何况是交朋友、做生意?正常社会、正常心态下的人谁会愿意跟无羞无耻、不知礼义的人交朋友,做生意?
当然,我们今天讲的“礼”更多的是“礼”的道德文化思想,是“义以为质,礼以行之”的文明行为实践,而不是孔子一直提倡的来自周朝的繁文缛节的“周礼”。这有着很大的区别,不要混为一谈。历史的归历史、学术的归学术、思想的归思想、人文的归人文、文明的归文明。吸收儒家思想中的精良文化知识为今天的社会生活所使用,才是明智的态度,而不是以偏概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儒家学说的“礼”至今仍然在散发着奕奕光彩,为当今的社会生活提供文明和谐秩序的保障,这是不容否认,也不容忽视的文化传承。
儒家之“礼”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的一种友善和睦的人际关系,是人对于这个社会应有的态度和观念。比如,对待父母亲要孝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待其他长辈要感恩要尊老敬老讲礼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待朋友要坦诚守信,要乐于奉献,要讲情义,“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善於吸取别人的长处,看到自身的不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儒家的“礼”的境界是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性格修为。这对现代社会的文明发展都有着很好的促进和规范作用。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正之以义”,以儒家思想的“克己复礼”来引导,以关公精神的“忠义信勇”来规范,不断培养人的“羞恶之心”,使人人“有耻且格”,一文一武、一柔一刚,文修武备,宽猛相济,使文明知礼之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让无耻丧行败德之人寸步难行。只有这样,社会文明才能达到和睦相处、井然有序,才能人人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文明守则。二者缺一不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