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之争”可以休矣!

字数:6349访问原帖 评论数:17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1-12 06:25:43 更新时间:2022-02-15 20:29:54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1-11 22:25:43
厦门 尤德才

我以为,所谓“中西医之争”是伪命题,没有中西医纷争,只有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如何融合问题。

中国社会常把现代医学称呼西医,但现代医学与西医是有区别的。

现代医学是指近代西方国家在摒弃古代西医之后,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基础上发展出来了一门全新的医学体系。现代医学与传统西方医学之间没有传承关系,是完全两个系统。

现代医学是医生更多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和实验室做出对疾病准确的诊断,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给患者治疗疾病的技艺和科学。传统的西方医学,由古希腊西方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提出的“人的体质学说”。由于缺乏基本的人体解剖、生化物理实践支撑,被现代医学所弃用。

传统医学泛指人类早期医学理论,世界各国均发展出不同的医学理论,西方有“人的体质学说、四体液理论”,东方有中医、蒙医、藏医、日本汉方医学、韩医学等。

今天的我们所谓“中西医纷争”是指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纷争,不是“中西医纷争”。否则,会纠缠不清,无法定论。

中医一般指以汉族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与防治的一门学科。中医对汉文化圈国家的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是以《易经》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失传的中医理论、《黄帝内经》为中医理论基础。“医易同源”是指医理与《易》理同源于事物的阴阳变化。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理论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同源于对事物阴阳变化的认识。所以“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中医和东方哲学的思维体系是一脉相承的。

大医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中医的精华在于它的系统哲学思维体系。可以说,不懂得东方哲学系统思维体系,就很难理解“黄帝内经”里面有博大精深的内涵,伤寒热湿学说,人体经络学说,脏腑功能学说等中医学说。这样中医师顶多是普通“技工”水平,难于达到“技师”、“工程师”和科学家、艺术家。古代中医属于百工之首,中医师只要熟练掌握和运用中医和东方哲学的思维体系和验方就可以治病救人。现实中的中医人对《易经》到底知多少?今天中医衰败了,不是中医不行了,而是人不行了。

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技术和药方是两回事。在医学发展过程中,医学理论与医学技艺是分不开的,医学理论是医学技艺的基础,而医学技艺是医学理论的实用化。目前流传至今的中医学专著都为中医临床技艺学说,大都是讲论疗效、说案例。很少人将中医原理和理论讲清楚,行医者更关心医学技艺的发展。因为高水平的医学技艺才是他们实施救死扶伤和养家糊口的本钱。在近百年的中医与现代医学论战中,无法像现代医学那样,与时俱进借助生物化学物理等科学理论技术,精确化、实用化和普及化,发展出来更为完善的医学体系,更能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这也是今天中医备受质疑的主要原因。

反中医很重要主张是“废医验药”,认为中医没有生物化学物理等科学技术理论为基础和疗效。这无疑是对中医的误解,误以为中医治疗仅靠中医偏方奏效收功。事实上,中医治疗是一个全方位的治疗和养生医学复杂理论体系,通过改善情绪、起居、饮食、工作环境,使用传统中医方法及中药的调理,这才是传统中医治疗的正确方法。

被西医判了死刑的著名文学家、曾担任过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将信将疑喝了中药,没想到几个月后症状消失,他的病竟全好了。对于接受西方科学主义现代医学的人看来,想把黄芪化验出来,看看成分究竟是什么,何以有这样大的功效。从复方中药寻找有效成分,背离了“性味归经”的中医思路,仅借助于仪器设备,是无法理解中药效能和中医精髓。

中医药方的“味”和“味”的“量”是不固定的,根据不同病人和病情而加减。每个人的形体大小、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生活环境(干燥、潮湿、高温、低温、出汗、不出汗等)和各个时期的身体状态(有病、无病、发烧、发寒等)是不同的,某个“量”不可能适合每个人,很难“一刀切”。同时,中药取材于自然界的中药品类众多,各种药材的搭配,各种性味的组合,各种炮制方法的不同,季节、产地、花叶根茎的不同,使得研究中药具有强烈的辩证性。

请问,没有中医哪来的这些中药(方)?没有一个精深的中医理论和医术在后面,只把其当成一种单薄的经验和几百种药,那么中医很快就会降至连西医也能开中药的水平。试想,丢掉根本,割掉中医药的“根”和“魂”,再好的中药只能是徒具其表。

中医的奥妙,正如有人比喻像围棋,围棋的黑白子,在同样的格子内,在不同的人手里,就有了不同寻常的动、势能。一个棋子所占的位置,与其它棋子形成的特定关系,就使这普通一颗棋子很不普通。它不是像现代医学那样用不断发明新技术、新药来治病,而是不断提升认识境界。正像围棋手的升段,老中医为什么越老越值钱,越受尊敬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解决中医与现代医学纷争?

医学是内涵很复杂的一门学科,它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定律”。世界上探求真理的方法有多种,用现代实证科学只是其中一种,它不等于真理本身。用“精确的数学思维和绝对的物理概念”的所谓“科学”来衡量认定一门医学方式是否有资格?是否客观?是否现实的?

譬如:有人感觉身体不舒服,没有器质变化,到医院用仪器检查一切都正常,西医认为正常,而中医认为神气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已经就是一种病态了。精、气、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能体会到神清气爽和精疲力竭是两种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人群中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有各种不适,西医称为亚健康,而检查不出病来?中医大夫通过望闻问切就能掌握我们身体上的神气、脉象等无形物质的细微变化。

因此,我们必须突破现代实证科学是绝对真理的意识形态影响,否则,很难理解在所谓实证科学的认知范围之外,还有广大的未知领域。无法理解中医等一门深奥的生成演化复杂系统科学,中医的精华不在“药”而在“医”。

世界上探求真理的方法有多种。西方现代实证科学只是其中一种,它不等于真理本身。实证科学(如现代医学)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易学(如中医)也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方法。《易经》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西方现代科学是从观察起步,通过反复实验总结,并分门别类的、越分越繁求证从实的学问,其学主要对象为有形质之物,可谓枝节之学,也可谓之形下之学。

易学也是从观察起步,通过长期验证抽象出来的。易学则是穷究根柢的、越究越简模拟务虚的学问,其学主要对象为无形质之道,可谓本根之学,也可谓之形上之学。主要用于探究考察那些不能用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存在形式,例如本质、真相、规律、方法、可能性等。

目前有个怪现象,凡崇尚科学的,皆认为形而上荒涎;却不知道,形而上也是科学,是科学中科学,可称为第一科学。中医理论是一门形而上学。是科学中的科学,是医学的道,让人明白自然的奥妙。 中医以“道”为宗旨,偏重于道。而西医往往重“器”忽视“道”。使其呈现更加“多样化”,将其技巧发展到极致。最终物极必反,往往过渡消耗自然,出现治标与治本,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短视之间的矛盾。

或者说,现代医学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和电子显微学基础之上,属于实证科学范畴。把人分解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量化精确。看症疗疾很及时、很进步,救急,不延误病情。但现代实证医学忽略人是复杂系统,具有多重层次结构,有自身的生命规律。对于问题常常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比如高血压、失眠、糖尿病人等都需要吃一辈子的药。

可以这样比喻,中医是宏观调控,较注重整体系统观点和辨证论治。现代实证医学是微观治理。西医是显微镜,它看得仔细真切;中医是广角镜,它的视野很宽广。中医与现代医学各有长处和短处,不能用中医的(道)思维方式来认识现代医学,也不能用现代医学的(器)思维方式来认识中医。中医与现代医学是互补关系!

但是,道器也是一体的,道器相辅相成、相济相生,道器相需。道通过器来表现,器也不能离经叛道的辩证统一。

中医偏重于道,中医理论是一门形而上学。是科学中的科学,是医学的道。现代医学也朝着复杂的系统科学(道)方向,已经取得很大成就。打破1+1=2传统科学思维(器),进入复杂系统科学阶段。逐渐改变传统科学把整体还原为部分,强调“分”,破坏整体生命的精神意识的因素。

在现代基础医学研究中,已开始利用离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的研究,开始把各种细节组合起来,即研究生命过程的细节,同时又将这些细节组合起来,系统辩证把握整体或系统。每个药物都要经过人体实验或双盲实验、临床观察。现代医学越来越注重人精神和意识、环境因素影响。符合中医天人合一系统的辩证思维。

中医理论是一门复杂系统的科学,是医学的道。古代中医理论(东方哲学思想)最符合现代复杂系统论的基本特征:即系统性、混沌性、联系性、控制性、自组性、有序性等原理。

譬如,现代复杂系统科学“测不准原理”、“混沌理论”符合中医的系统哲学辩证思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身体任何部分的问题都是全身的问题,看见和看不见的各种气质、人的自然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环境)之间作用的相互关系,都可能影响到免疫系统功能的改变。用另一套评价事物和人体状况的标准,用“平和(平衡),太过、不及,有余、不足”和“多、少”相结合的指标,比西方科学主义、现代医学来解释宇宙、人体和各种事物的状况、需求时,衡量的标准是精确定量的可能会更科学一些。东方哲学和思维1+1≠2形而上比西方唯物科学主义的1十1=2形而下更符合事物发展逻辑(篇幅关系,详见本人拙写《中医最具复杂系统科学性》一文)。

“和谐”辩证思想是《易经》和中医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中医的最高境界就是中和。强调阴阳调和、心物一元,以平为期,以和为重。五行生克和谐,人与自然、社会平衡和谐,人的心态和谐等治疗疾病哲理等,从而重新达到身心和谐与健康。可以说,中医学精髓就是一门天人合一的“和谐学”。

真正有中医和中华文化的“和谐”思维的人不会废除现代医学和各国传统医学,只保留中医。而是强调二者共同存在,共同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是谁把中医和现代医学对立,造成纷争? 如此所谓“中西医之争,”在我们的邻国,仍至世界各国都是罕见。国医大师陆广莘从医60多年,孜孜以求中医之道。在他看来,“君子和而不同,把西方的现代科学称为唯一科学,就把中医否了,那是同而不和。中医如果像很多人所说“伪科学”,中医为何又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中医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思想,同时它还是一种文化和行动。

屠呦呦及其团队的青蒿素研究成功,正是基于对传统古典医药典籍的崇信,中华文化“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终成找到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的新药思路。把屠呦呦获奖归中医或现代医学,只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益争辩旋涡中,不仅不利于医学的发展,对中医也是一种伤害。因为,真正中医人是很有医德,为战胜疾病,不排斥现代医学,或传统各国医学。也明白现代医学是实证医学,很进步,量化精确。看症疗疾很及时、救急,不延误病情。好的中医师也必须通晓现代医学,取长补短,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

由此可见, 中医与现代医学并不是对立,各有所长,是互补关系,终极目的都是战胜疾病。正如有人所说:“西方科技如果缺少了东方智慧,就会变成瞎子;东方社会如果缺少西方科技,就会变成瘸子”,可谓非常精辟地概括了中西方文化和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差异和互补作用。“和而不同”中华文化核心价值,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的“和谐”理念才可能解决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融合问题,解决其纷争。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1-12 09:20:25
不懂得《易经》东方哲学的系统思维体系,或受西方科学主义影响至深的人,是很难理解中医的深奥理论及认识论。他们会用狭隘思维、偏见的眼光理解文化中医。你用现代医学理论来套中医理论,当然会感觉不严格。但反过来也一样,你用中医理论去套现代医学理论,则认为西医理论仍有缺陷不完整。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2-09 09:49:50
@林浦老者2018 2022-01-12 11:00:09
中西医在中国。建议不要说得太清楚,信中医者看中医,信西医者看西医,都不信者那就信神仙菩萨。但所有中西医的药都不能造假。。如何。。。。。。。
-----------------------------
反对中医又涉及到反对国学,中医亡,则中华文明亡!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2-10 23:23:34
@林浦老者2018 2022-01-12 11:00:09
中西医在中国。建议不要说得太清楚,信中医者看中医,信西医者看西医,都不信者那就信神仙菩萨。但所有中西医的药都不能造假。。如何。。。。。。。
-----------------------------
@ty_尤德才 2022-02-09 09:49:50
反对中医又涉及到反对国学,中医亡,则中华文明亡!
-----------------------------
中医哲学思维体系与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医理源于易理",“医易同源”是指医理与《易》理同源于事物的阴阳变化。所以"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说明医易是一脉相承的。

譬如,崇"中"尚"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核心。"中和"思维不仅是中华民族最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现象,也是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贯穿于中医学的构建和发展的全过程。"致中和"是中医认识生命、认识健康、防病治病和修身养性的最主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其"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的动态平衡观"、"失中和"的病机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和"仁心仁术"的道德伦理观等方面,说明医易是一脉相承的。"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2-11 21:35:21
@林浦老者2018 2022-01-12 11:00:09
中西医在中国。建议不要说得太清楚,信中医者看中医,信西医者看西医,都不信者那就信神仙菩萨。但所有中西医的药都不能造假。。如何。。。。。。。
-----------------------------
@ty_尤德才 2022-02-09 09:49:50
反对中医又涉及到反对国学,中医亡,则中华文明亡!
-----------------------------
@ty_尤德才 2022-02-10 23:23:34
中医哲学思维体系与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医理源于易理",“医易同源”是指医理与《易》理同源于事物的阴阳变化。所以"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说明医易是一脉相承的。
譬如,崇"中"尚"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核心。"中和"思维不仅是中华民族最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现象,也是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是贯穿于中医学的构建和发展的全过程。"致中和"是中医认识生命、认识健康、防病治病和修身养性的最......
-----------------------------
几千年历史中,“医易不分家”。古人所说: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道理。信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达则兼济天下,出将入相如黄帝、伊尹。贫则独善其身治病救人如华佗、扁鹊一般。大夫在古代是一个官员的职务,所以有上朝治国,下朝治病,都围绕国,人,病展开,三个层次方面不同而已!
楼主:ty_尤德才  时间:2022-02-13 12:05:14
1993年《医学的目的国际研究计划》尖锐指出:“当代世界性的医疗危机,根本上由于近代医学模式只是针对疾病的技术,统治医学的长期结果”。现代医学(西学)是“以疾病为本”的医学思想模式。自19世纪以来,西医就用“人体构造”知识建立其病理学及其解剖学定位;认为是致病因素决定疾病的性质,病理的变化决定疾病的转归。其诊断的任务主要在发现疾病和确定疾病,企求通过清除病因、纠正病理、消除病灶来实现征服疾病和消灭疾病的医学目的。这就是西医一直以来“以疾病为本”的医学思想的固化模式。

然而传统的中医则是“以人为本”的健康科学思想模式,它在面对疾病时的态度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它不是那么的憎恨或敌视疾病,而是去辨证,即找到出现问题的症结或它的上层原因。不是直接地向疾病宣战,而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辩证施治的治疗原则。采取一种和谐调节控制的策略,通过调动和促进自身免疫能力去平抑疾病。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的治病理念,“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现在多数医生都是“下医”治“已病”。曾有医学权威人士指出,目前造成我国老百姓死亡的主要病种分别有肿瘤、心脑血管病、慢阻肺、糖尿病等,这些都有10~20年潜伏期,以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若能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及早预防,可降低死亡率。

例如,西医以前是简单地把肿瘤给杀灭了,最后发现瘤没了,人也死了。中医不是直接把瘤消灭,而是提出“早治防变”、“扶正祛邪”、“人瘤共存”,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现在整个世界对肿瘤的治疗理念也向这方面转变。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