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三国》下部来了!

字数:146657访问原帖 评论数:6047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2-01 17:12:59 更新时间:2022-09-20 12:47:30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01 09:12:59
因为某些原因,本书上部连载完就停止更新了,这一晃就是大半年,跟焦急等待的崖友们说声抱歉啦!从今日起本书重新更新,也祝大家春节愉快,虎年大吉!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01 09:18:59
废话不多说,上货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01 09:19:53
第八十一节 瓜农成名录

上一节我们聊到,鲁肃强烈建议刘备与江东结盟。作为荆州的邻居兼世仇,江东集团终究是绕不开的话题。那么,江东集团又是一个什么情况呢?
江东,也称江左、江表,就是今天的江南。扬州一共六个郡,九江郡、庐江郡在长江以北,丹阳郡、吴郡、会(kuài)稽郡、豫章郡在长江以南,这四个郡就是江东。江东东部是先秦时期古吴国所在地,因此这里也被称为“吴”或者“吴地”。
此时统治江东的是孙氏集团,这个集团经历了三代人才完成对江东的控制。
江东集团的第一代领导人是孙坚。
《三国志·孙坚传》说此人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又说孙家世代为官,有学者据此认为孙氏是江东地区的“次等士族”。
但事实并非如此。
据《宋书·符瑞志上》,《太平御览·卷559》引《幽明录》,《太平寰宇记·卷93》等史料记载,孙坚的祖上是瓜农,孙氏根本就是庶族。《三国志·孙坚传》的记载不过是强行蹭了一波兵圣孙武的热度。
像孙坚这样出身低贱的人如何才能出人头地呢?当然是走行侠的老套路了。
今天,教育改变命运;当时,行侠改变命运。
于是,孙坚昂首挺胸,走上了黑道。孙坚确实适合混黑社会,因为他够凶狠。
因为够凶狠,孙坚一鸣惊人。
十七岁那年,孙坚随父亲从老家富春县乘船到钱塘县(可能是去卖瓜)。当时正巧知名海贼胡玉和他的伙伴们在岸上分赃,过往行人和船只没有一个敢靠近的。当然不敢靠近,难道你还想分一份不成?
孙坚说:看我收拾他们。
孙坚的父亲大吃一惊,赶紧说:别多管闲事。
孙坚不顾父亲劝阻,提刀(可能是西瓜刀)上岸,用手比比划划指指点点,装作一副指挥士兵包围海贼的样子。海贼真以为官兵来了,扔下财物就跑,孙坚本来可以捡个漏,把财宝收一收,但狠人的想法和我们不一样。孙坚立即追了上去,杀掉一个海贼,拎着他的脑袋回来了。
孙坚因为一个人包围了一群海贼而名声鹊起,官府也招他做了代理县尉。
因为够凶狠,孙坚娶了老婆
孙坚的妻子吴氏才貌双全。本来吴家瞧不起孙坚,不打算把女儿嫁给他。孙坚把脸一黑:看来你们不知道老子是干什么的。
吴氏对家人说,何必为了我让家人遭殃呢?这就是我的命,他要是对我不好,那也没办法。
吴氏最终嫁给了孙坚,为孙坚生了四男一女。
因为够凶狠,孙坚功成名就。
东汉末年,百姓起义不断,各地称王的、称帝的、称太上皇的到处都是。乱世给了孙坚展现才能的机会,孙坚招募了一些兵勇,跟着朝廷四处平叛。
有意思的是,黄巾之乱中,骑都尉曹操隶属于左中郎将皇甫嵩,佐军司马孙坚隶属于右中郎将朱儁,民间武装头目刘备则是北中郎将卢植的学生。
平定黄巾之乱的三巨头,竟是日后瓜分天下三大集团创始人的导师!历史就是这么有趣。
朝廷累计孙坚前后战功,任命其为长沙太守,封乌程侯。乌程侯是乌程县的县侯,是普通人能得到的最高爵位。瓜农孙坚一刀一枪为自己拼出了一个贵族的身份。
因为够凶狠,孙坚成了英雄。
反董同盟成立后,孙坚以长沙太守的身份响应联军,并率军北上。孙坚的顶头上司是荆州刺史王叡,王叡平日总瞧不上瓜农出身的孙坚,孙坚趁此机会杀了王叡。刘表就是来接替王叡的。除了王叡,孙坚还杀了同样不太重视自己的南阳太守张咨。
孙坚在鲁阳遇到了从洛阳逃出来的袁术,可能孙坚也觉得自己有点玩大了,得找个大哥罩着自己,便挂靠在袁术帐下。袁术就此占领了南阳郡,并表孙坚为豫州刺史。诸侯表荐他人为官自此始。
酸枣联盟解散以后,袁术派孙坚北上伐董。袁术这个最先背叛东汉王朝的人竟是最后一个坚持打董卓的人,历史有时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孙坚一路北上进入颍川郡,把阳城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然后继续北上进入河南尹。
孙坚除了有一仗狼狈败给徐荣之外,剩下连战连捷,最终一路杀进洛阳。话说这个徐荣是真厉害,曹操是关东义士,孙坚是江东义士,徐荣竟然能将这两位大英雄一一打败。
看着眼前这座曾经无比繁华的帝都如今被董卓糟蹋成了残垣断壁荒无人烟的死城,孙坚不仅潸然泪下。他填平了被董卓挖开的皇陵,打扫了汉室宗庙,并予以祭祀。
孙坚成了讨董英雄,为后世所敬仰,但人们往往选择性忽略了袁术的功劳,没有袁术提供军粮,孙坚是不可能当上这个英雄的。虽然袁术因为猜忌断过孙坚的粮,但在孙坚的亲自教育下(坚夜驰见术,画地计校),袁术及时改正了错误,恢复了前线的军粮供应。
孙坚没有继续西进,因为关东混战开始了,袁绍又派了一个豫州刺史来攻取阳城。孙坚感叹道:大家同起义兵,挽救国家,眼看逆贼就要完蛋了,却自相残杀,我真不知道还能和谁同心协力!
随后孙坚回军夺回了自己的根据地。
孙坚这话听上去真是很委屈,但仔细想想,荆州刺史王叡、南阳太守张咨也都是反董的,你孙坚不是也杀了吗?
孙坚还有一个意外收获,他在洛阳偶然发现了当年十常侍之乱时遗失的传国玉玺,后来袁术扣住了孙坚的夫人,强行夺来了玉玺。
因为够凶狠,孙坚丢了性命。
两大阵营开战后,袁术为了扩大地盘便派孙坚去攻打刘表。刘表派手下大将黄祖抵御。双方在边境爆发了战争,黄祖打不过孙坚,一路败退,孙坚乘胜追击包围了襄阳。
刘表坚守城池,晚上派黄祖出城偷袭。黄祖再度战败,又被孙坚断了归路,只好逃入岘(xiàn)山。岘山在襄阳城南,孙坚杀得兴起,竟然单枪匹马追入岘山,结果被伏兵射杀,享年三十七岁。
这就是人生,猝不及防的一个失误,就可以毁掉一个人一生的奋斗。
孙坚死后,袁术让孙坚的堂侄孙贲带领孙坚的班底。但孙贲并不是孙氏的第二代领导人,他只是一个过渡性人物。那么,谁才是孙氏集团的第二代领导人呢?这个人又会如何继续开创孙家的基业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01 09:37:20
@可可西里的落叶 2022-02-01 09:34:41
哈哈~首读,沙发
-----------------------------
厉害了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02 08:41:14
第八十二节 打遍江东无敌手

上一节我们聊到,孙坚死后,袁术让孙坚的堂侄孙贲带领孙坚的班底。但孙贲并不是孙氏的第二代领导人,他只是一个过渡性人物。那么,谁才是孙氏集团的第二代领导人呢?这个人又会如何继续开创孙家的基业呢?
这个人是孙策。
孙策是孙坚的长子。孙坚讨董时,孙策十六岁,在家照顾母亲;孙坚战死时,孙策十七岁,他领回了父亲的遗骨,安葬在了老家。
三年后,也就是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二十岁的孙策安顿好了家人,收拾好了行李,准备出门打天下。
想打天下,得有军队。孙策来到寿春见袁术,希望继承自己父亲留下的军队,当然自己也会继续为袁将军效力。袁术对眼前这个年轻人非常惊奇,小小年纪还真有些闯劲,袁术将孙坚的旧部交给了孙策。
孙策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他英俊潇洒,气度不凡,为人谦和,治军有方。袁术的大将乔蕤、张勋都对他倾心敬重,袁术常常感叹,我要是有孙郎这样的儿子,死了又有什么可遗憾的(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袁术许诺让孙策做九江太守,但事到临头却食言了,用了自己的亲信陈纪。袁术北伐刘备时,曾想找庐江太守陆康借粮,结果被拒。袁术恼羞成怒,陆康难道不知道我已经自封扬州牧了吗?
袁术对孙策说,打下庐江郡,庐江郡就是你的。孙策一听就来劲了,苦战两年终于打下了庐江郡,袁术的北伐也因此推迟了两年。结果,袁术再度食言,又用了自己的亲信刘勋做庐江太守。
孙策非常失望,决心离开袁术,袁术知道孙策对自己不满,但他认为孙策不会有什么作为,让他出去折腾折腾吧。
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袁术明明知道孙策是个人才,甚至说出了希望孙策是自己儿子这样的话,但却无论如何也不肯定重用孙策。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袁术有帕金森。
这里的帕金森不是医学上的,而是心理学上的。
帕金森定律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大意是说,一个不称职的领导会选择比自己还无能的助手以显示自己的英明,这个无能的助手当然也会选择更无能的人做自己的助手。
与其让孙策成为自己的心腹,袁术宁可让孙策单飞。这样奇怪的现象正是来源于袁术心理上的帕金森。孙策的光芒让袁术感觉到深深的自卑,他不能允许自己手下的工作能力或智力水平强过自己,至少不能明显强过自己。孙策显然踩了这条红线。
另一位典型的帕金森患者是袁术的哥哥袁绍。
田丰说得越对袁绍就越不听,沮授说得越对袁绍就越生气,反而审配、郭图这些和他智力差不多、意见差不多的人更招他喜欢。官渡战败后,袁绍没有杀了出错主意的郭图,反而杀了出对主意的田丰。因为田丰的存在显得袁绍很愚蠢,而郭图的存在显得袁绍还凑合。
从袁绍、袁术两兄弟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帕金森可能和基因有关,有待科学进一步证实。
孙策向袁术申请离开的理由是帮他对付刘繇。
刘繇是汉室皇族远支,是汉高祖刘邦长子齐悼惠王刘肥的后代,是兖州刺史刘岱的亲弟弟。原扬州刺史陈温死后,朝廷便任命刘繇为新一任的扬州刺史。
正牌扬州刺史刘繇与冒牌扬州牧袁术以长江为界展开争夺。刘繇紧紧扼守当利口和横江津这两个长江上的重要渡口,但是也无法突破袁术的防线,双方最终谁也吃不掉谁。
孙策离开袁术时只有一千多人,几十匹马,他一路南下一路招兵,很快就有了五六千人。孙策遗传了孙坚的强大战斗力,他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刘繇对长江的封锁,短短数年间,孙策破刘繇,降王朗,败刘勋,攻黄祖,收华歆,又歼灭了严白虎、邹他、钱铜等地方豪强势力,不仅尽得江东四郡之地,连江北的庐江郡都占领了,要不是袁术败亡前把九江郡祸害成了无人区,孙策便尽占扬州六郡了。
不得不说,孙策是那个英雄辈出的大时代中,最闪耀的明星之一,小说《三国演义》还送了他一个绰号——小霸王。有点意思。
然而,在事业达到巅峰的时候,孙策的生命也达到了尽头。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袁全面开战,孙策打算趁机袭击许都,也尝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滋味。
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孙策这次出兵不是对着许都,而是广陵。
吕布灭亡后,陈登因功出任广陵太守、伏波将军。当时,陈登的堂叔陈瑀(yǔ)被朝廷任命为吴郡太守,然而吴郡已入孙策之手,陈瑀只能尴尬地暂住于海西。陈瑀本想和吴郡地方豪强严白虎联手干掉孙策,结果孙策派部将吕范、徐逸长驱直入,越过广陵郡的射阳县,直接攻破了海西县,赶跑了陈瑀。自己的地盘被人从南到北捅穿了,依附自己的堂叔还被赶走了,陈登非常愤怒,于是有了吞灭江东的想法。孙策为了先发制人除掉陈登,这才率军北上。
事实上,不管孙策到底想打谁,都不影响他的死亡。
当时,孙策正驻军吴郡的丹徒县等待军粮。孙策闲来无事就一个人出去打猎,部下们不止一次地告诫孙策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孙策每次都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
孙策可能忘了,吴郡曾经是许贡的地盘。许贡是陈瑀的前任,孙策夺取吴郡后便将其杀死。许贡的小儿子和宾客们在吴郡就地隐藏起来,等待机会报仇。
现在,机会来了。他们在江边遇到了只身一人的孙策,随即突然杀出,将孙策刺伤。孙策虽然逃走,却最终伤重不治,年仅二十六岁。一代将星就此陨落,如当初郭嘉所料。
孙氏父子都是战神级别的人物,也都因为轻率而英年早逝。孙策临死前将江东集团托付给了自己的首席谋士张昭,这是三国史上第三次托国事件。那么,张昭是什么人?孙策为什么要托国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03 09:43:45
第八十三节 坐断东南战未休

上一节我们聊到,孙策临死前将江东集团托付给了自己的首席谋士张昭,这是三国史上第三次托国事件。那么,张昭是什么人?孙策为什么要托国呢?
张昭是徐州名士,天下大乱后,张昭南渡江东避难。
孙策让张昭做了自己的长史,还给了他一个军职——抚军中郎将,孙氏集团的内政和军事全部交由张昭决定(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孙策不仅把张昭放在和旧臣等同的地位,甚至还带着张昭见了自己的母亲(升堂拜母),这就算是有兄弟的情分了。
孙策为什么如此重视张昭?
因为孙策有自知之明。孙策会打仗不会治国,他需要有一个治国的好手帮他把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治理好。
张昭没有辜负孙策的期望,在得到了充分的信任与授权后,张昭将江东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没过多久,张昭就开始烦恼了。北方的士大夫们纷纷写信给张昭,赞美他在江东的政绩,却完全不提孙策。
张昭很害怕。如果把这些信拿出来,那像是在炫耀自己的功劳;如果默不作声,又像是心里有鬼。孙策听说这件事后哈哈大笑说,当年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谁来向他汇报政务他都说去找管仲。如今子布(张昭字子布)贤能,而我重用他,这功劳怎么可能没我一份呢?
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孙策没有帕金森。事实上,曹、刘、孙三大集团的领导人都没有帕金森,他们最喜欢那些能力超强的员工,这使得他们永远都有用不完的人才,他们的集团始终充满活力。
孙策临死前,指定二弟孙权做接班人,这个决定出人意料。
一开始张昭等人还以为孙策会让三弟孙翊(yì)接班,因为孙翊更像孙策。但孙策最终选择了不像自己的二弟孙权。事实证明孙策的选择完全正确,孙翊虽然继承了孙策的骁勇果敢,也继承了孙策的神经大条,二十岁的时候就被身边的人杀害了,再度刷新了孙家英年早逝的记录。
孙策对张昭等人说,如今中原大乱,我们足以凭借江东基业坐观天下成败,你们好好辅佐我的弟弟。孙策随即话锋一转,对张昭说,如果仲谋(孙权字仲谋)不行的话,你就取而代之。
这是三国史上又一次托国事件,孙策为什么会提出让张昭自行取代孙权这样不合乎常理的要求呢?孙策就算和张昭关系再好,也不至于把自己用命打下来的江山拱手让人吧?
其实孙策的话还有后半句,那就是如果战事不顺利,就慢慢向西撤退,也没什么顾虑。
孙策真正的意思不是让张昭取代孙家割据江东,而是说如果孙氏集团在江东混不下去了,那就不要硬混。张昭应当挺身而出,带着孙氏集团渡江北上,归附中央。
孙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呢?
因为孙家出身庶族,不被上流社会认可,孙策父子还做过伪帝袁术的部下,在江东士族看来,孙家就是袁术的余孽。孙策征服江东完全依靠暴力,并不是用恩德让人心悦诚服。孙策知道自己一死,那些被迫服从的人必然反叛。因此,孙策告诉张昭,好好辅佐我弟弟把江东占稳了守住了,这是最好的结果;万一站不住脚,赶紧撤退。
弥留之际,孙策叫来孙权,将朝廷颁给自己的讨逆将军和吴侯的印绶给孙权戴上,用最后的力气对孙权说,打天下你不如我,坐天下我不如你。
当夜,孙策合上了双眼。
孙权成了江东集团第三代领导人。
孙策平定江东的时候,孙权只有十五岁。为了培养自己的弟弟,孙策让他做了阳羡长。作为江东一号人物的弟弟,孙权自然被大家捧在手心里,郡里察举他做孝廉,州里察举他做茂才。
后来孙策又让孙权在自己身边,耳濡目染学习军事。这次北上打陈登,孙策依旧带着孙权,没想到派上了大用场——接班。孙策死的时候,孙权嚎啕大哭。张昭说,孝廉,现在是哭的时候吗?
孙权换好衣服,张昭扶着他上马,巡视军营,告诉大家,这是我们的新老大。当时孙权只有十九岁,比孙策接管孙家军的时候还小一岁。
孙策一死,庐江太守李术就反了。对孙权来说,这是一次考验。
李术看孙权年幼不愿给他当小弟,因此不光不听命令,还大量招纳从孙权那里叛逃的人。孙权写了封信给李术,让他交出逃犯。李术回信说:有德行的,大家就会归附;没德行的,大家就会叛离,不应该把这些人交给你。换句话说就是,你孙权缺德,大家离开你就对了。
孙权非常愤怒,想讨伐李术,又怕曹操插手,于是写了封信给曹操,历数李术罪恶,表示自己要灭了这家伙,希望曹公不要管他。孙权发兵后,李术果然向曹操求救,曹操也真没出兵,李术就这样被攻灭了,这个不和谐的音符就此烟消云散。
孙权治理江东,主要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安定地方。孙权一方面派兵征讨江东还未肯完全服从的郡县,一方面派大将镇守那些军事紧张、治安混乱的地区,以达到彻底统治并稳定江东的作用。
第二,征讨山越。山越就是居住在山里的人,最初都是越族人的后代。随着乱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汉人为了躲避战乱和苛捐杂税而逃入山里,山越宗帅的实力大增,对江东政权形成威胁,孙权便大力打击这些反政府武装力量。
第三,攻杀黄祖。不光孙策想为父报仇,孙权也想。孙权于建安八年、十二年、十三年三次征讨黄祖,终于杀了黄祖并俘虏数万百姓。
这样看来,孙权还是很合格的,他超额完成了孙策留给他的任务。如果孙坚知道自己的两个儿子都这么有出息,应该会很欣慰吧。
“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对孙权当政以来的真实描述,而更大的危机马上就要来临了。
曹操南下,刘表病死,荆州一片混乱,孙权命鲁肃去荆州以吊丧的名义看看情况。那么,鲁肃是什么人呢?孙权为什么要派他去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04 08:01:10
先无脑吹一波女足,女足牛逼,YYDS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04 08:02:27
第八十四节 榻上策

上一节我们聊到,曹操南下,刘表病死,荆州一片混乱,孙权命鲁肃去荆州以吊丧的名义看看情况。那么,鲁肃是什么人呢?孙权为什么要派他去呢?
鲁肃是徐州人,祖上给他留下了一大片产业。但是鲁肃并没有将祖先的产业发扬光大,而是卖田卖地,接济那些古惑仔。乡里人不得不摇摇头说:鲁氏完蛋了,生了这么个东西(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
鲁家居住于下邳国的东城县,袁术北伐徐州时将这一带占领。袁术听说鲁肃是个人才就打算招揽他。鲁肃被袁术任命为东城长,但鲁肃觉得袁术太差,不想替他效力。
为了躲避袁术的骚扰,鲁肃决定去投奔周瑜。
周瑜出身庐江周氏,是显赫的士族。只是他这一支是庶出,因此不太显眼。
周瑜为人豪爽,非常喜欢交朋友。
十六岁那年,周瑜听说有一个叫孙策的同龄人是位少年英雄,便启程去寿春拜会。二人一见如故,升堂拜母。
孙策转斗江东之时,周瑜也带了些兵马帮他打天下,只是迫于袁术的压力,周瑜不得不暂时去袁术手下工作。袁术想让周瑜在军队任职,但是周瑜却一心想为孙策效力。周瑜主动要求做居巢长,居巢县在庐江郡南部,过江很方便。这与当年荀彧借外调之名行跑路之实如出一辙。
周瑜被袁术任命为居巢长后,本应一路向南去居巢。结果周瑜带着几百个人一路向东去了东城见鲁肃。估计周瑜听过鲁肃的大名,想看看他是否像传说中的那么慷慨豁达。周瑜向鲁肃请求借些粮食,当时鲁肃家有两囷(qūn,古代一种圆形谷仓)米,每囷三千斛。鲁肃指着其中的一囷说,拿去吧。这个故事叫“指囷相赠”。周瑜觉得鲁肃真是豪爽,便倾心与之结交。
鲁肃带着一行三百多人去投奔周瑜,老弱者在前,强壮者断后。果然袁术的追兵赶来,鲁肃对追兵说,如今兵荒马乱,你们追上我也没好处,追不上也没坏处,何必苦苦相逼?
鲁肃在地上立了一面盾牌,然后一箭箭射穿(矢皆洞贯)。一番炫技之后,追兵们想想鲁肃的话也有几分道理,便退去了。
鲁肃顺利带着这三百多人来到了居巢,随后和周瑜一同渡过长江投奔了孙策。周瑜成了孙策的左膀右臂,而鲁肃并没能得到孙策的重视,只是闲住而已。
孙策死后,周瑜将鲁肃推荐给了孙权。
在一次宴会上,鲁肃与孙权见了面,二人相谈甚欢。等到宴会结束,宾客们纷纷退走后,鲁肃也起身告辞,没走出几步,鲁肃就被孙权单独召了回来。孙权命人将两个人的坐榻合到一起(合榻对饮)。
孙权问:如今汉室倾危,我继承父兄之业,打算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业。阁下既然前来见我,有什么能赐教的?
鲁肃绝非知名之士,孙权单独向他请教,应当是周瑜力荐的结果。
鲁肃说:想当年高祖皇帝想尊奉义帝却做不到,是因为项羽为害。今天的曹操就是当年的项羽,将军怎么可能做齐桓公、晋文公呢?要我说,汉室估计完蛋了,曹操也不是一时能除掉的。为今之计,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形势,趁北方多事之时,先灭荆州再灭益州,占据整个长江流域,然后登基为帝吞并天下,这可是高祖的帝业啊。
这就是著名的“榻上策”。
有学者认为,“榻上策”就是鲁肃版的“隆中对”,“榻上策”中“鼎足”二字说明了鲁肃也早已预见天下会三分,这可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整整早了七年。
然而这种说法显然不能成立。鲁肃见孙权的时候,刘备正挂靠在袁绍账下,所谓的三分天下连影子都没有,鲁肃预见如此遥远未来的依据是什么?
坚持“榻上策”是鲁肃版“隆中对”的人认为,鲁肃所说的“鼎足”是曹操、孙权、刘表三足鼎立。
但这样一来,又有问题了:
第一,如果鲁肃真是这个意思,那说明他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荆州最终被曹操吞了,所谓曹操、孙权、刘表三足鼎立完全是一个笑话。
第二,三足鼎立的本质是一种平衡,鲁肃的建议是先灭荆州再灭益州,与曹操南北对峙,这中间没有达成三方面的任何平衡。
第三,刘表是什么水平的人,用郭嘉的话说,那就是个只会高谈阔论的人(表,坐谈客耳),怎么可能与曹操、孙权相提并论。
《资治通鉴·卷63》在叙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将“鼎足”二字换成了“保守”,这才符合实际,所谓“鼎足江东”不过是后世附会之词。
鲁肃为孙权做出的战略规划非常符合实际,是江东集团发展问题的最优解,既有短期目标(保守江东),又有中期目标(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还有终极目标(建号帝王以图天下)。鲁肃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家。
然而孙权对鲁肃的谋划很冷淡,孙权说:我就想尽力保住一方土地,进而辅助汉室,你说的那些不是我能做到的。
这个回答反应了孙权隐忍克制的性格,暂时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乱说。
有意思的是,刘备做徐州牧的时候,鲁肃是他的子民,刘备却没有发现鲁肃这个人才。鲁肃到了江东,孙策也没发现他是人才。反而草包袁术一眼就看出鲁肃是人才。由此可见,那些英明伟大的人也不是事事都英明伟大。
曹操南征荆州,鲁肃对孙权说:荆州和我们接壤,而且是一块非常富饶且富有战略意义的土地,这是成就帝王之业的本钱。如今刘表刚死,两个儿子也不和睦,军中诸位将领各有各的小算盘。刘备更是天下枭雄,请让我以吊唁为名去一探虚实。
鲁肃到达夏口时听说曹军正扑向荆州,于是昼夜兼程赶到南郡,此时刘琮已降,刘备正仓皇逃命。
鲁肃立即调整了自己的战略计划,决心和刘备联合共同抗击曹操。鲁肃冒险前去迎接刘备,并在当阳相遇。鲁肃表明了孙权的意愿和江东的实力,提议双方联合。刘备大喜过望。
刘备、鲁肃等人一同到达夏口,刘备又派诸葛亮跟着鲁肃去江东见孙权,共同商议联合的事情。那么,这次联合能成功吗?孙权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05 08:05:57
第八十五节 缔盟

上一节我们聊到,刘备、鲁肃等人一同到达夏口,刘备又派诸葛亮跟着鲁肃去江东见孙权,共同商议联合的事情。那么,这次联合能成功吗?孙权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孙权对荆州正在发生的一切高度关注,此时他亲率大军驻扎于柴桑县,准备随时做出应对。
诸葛亮跟随鲁肃到柴桑,二十七岁的孙权和二十八岁的诸葛亮,两位当世青年才俊展开了一段精彩的对话。
刘备给诸葛亮的任务,说好听点是促成孙刘联盟,说难听点是求人家拉自己一把。可问题是人家凭什么拉你一把?鲁肃虽然希望孙、刘双方结成同盟关系,但那毕竟只是鲁肃的个人想法,不代表孙权也这么认为。
刘备现在的情况很不好,论地盘,刘备一寸土地也没有,要不是刘琦手里还有半个江夏郡,现在刘备已经流浪了;论兵力,当阳战败时,刘备只剩几十个骑兵了,虽然后来宣称关羽手中还有一万水军,但可能真的是“水军”,水分很大。
到底从哪个角度切入话题才能让孙权感兴趣呢?
答案当然是“利益”,不管跟什么人,说什么事,“利益”永远是最让人感兴趣的话题。
诸葛亮对孙权说,曹操如此强大,现在能和他争天下的只有你我两家而已,我们已经战败了,你们打算怎么办?
紧接着,诸葛亮开始分析孙权如何才能做到利益最大化。
诸葛亮认为,想做到利益最大化,首先得认清自己的实力。如果自己的实力比曹操强,那就应该认真备战,割据江东就是利益最大化;如果自己的实力比曹操弱,那就应该赶紧投降,保住性命就是利益最大化。
最后,诸葛亮说,现在您表面上服服帖帖,内心里犹犹豫豫,结果必然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诸葛亮分析得非常到位,一句话就点破了孙权的心理状态。孙权听了诸葛亮的话冷笑一声,自己也是江东一哥,一世豪杰,怎么可能被诸葛亮的思维牵着鼻子走?于是孙权反问道:那刘豫州怎么不投降啊?
孙权的反问非常精彩,这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你诸葛亮说打不过就应该投降,你们这不就没打过吗?怎么不投降?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拿来给我出主意,这不明摆着忽悠我吗?
诸葛亮不亏是出色的外交家,在孙权的诘问下,他非常敏锐地引入了一个新维度——尊严。人在做选择的时候,除了利益,有的时候也得考虑尊严。
诸葛亮说,当年齐国的田横只是一个壮士而已,尚且知道坚守信念绝不屈服(守义不辱)。我们刘将军是皇族后裔,英才盖世,人心归附,如果大事不成,那不过是天意而已,怎么能再向曹操投降!
诸葛亮言下之意,我们刘将军是要脸之人,孙将军您要吗?
听了诸葛亮的慷慨陈词,孙权热血沸腾地说:我不能坐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我已经决定了!除了刘豫州之外没有可以一起对付曹操的人,然而刘豫州刚刚战败,还有能力和曹操一战吗?
诸葛亮说,我们剩余的士兵和关羽的水军合计一万多人,刘琦在江夏也有一万多人。曹操一日一夜追了我们三百多里,这是兵法大忌。北方的军队不习惯水战,荆州的军民也并未心服。只要将军能派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戮力同心,必定可以击破曹操。曹军战败,必然北还,到时候我们就可以鼎足而立。
小说《三国演义》说诸葛亮过江东后与江东群臣来了一场“舌战群儒”,这是不存在的。因为舌战群儒其实就是泼妇骂街,哪里是诸葛亮会干的事情?况且和那些人说有什么用?说服孙权才有用。
听了诸葛亮的话,孙权非常高兴,立即召开会议和部下商讨如何对付曹操。此时曹操正好送来了一封恐吓信:“近者奉辞伐罪,旄(máo)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这封信通篇三十个字,既文采飞扬又气势凌厉,堪称一篇有高度有品位的恐吓信。
江东群臣看了信后非常恐慌,以张昭为首的文臣们纷纷表示应该投降。
张昭等人为什么要投降呢?
除了畏惧曹操强大之外,还有两点原因:
第一,江东集团的文臣们基本上都是从江北逃难来的,这些人当初逃离家乡就是因为不愿意打仗。在家都不愿意打仗,跑你这来打?
第二,曹操拿下荆州后,荆州官员有十五人被封侯,这给江东的官员们做了一个好榜样。
众人的回答让孙权很不高兴,孙权以上厕所为由离开了气氛尴尬的会场。这个时候鲁肃追了上来。
孙权知道鲁肃肯定不是来和自己抢厕所的,于是问:爱卿是不是有话要说?
鲁肃说:刚才这帮货专门误导将军,和他们没什么可说的。今天我鲁肃可以投降曹操,但将军万万不可,为什么呢?我投降了,至少还能当个下曹从事(汉代分曹治事,“下曹”指诸曹中最下等的,“从事”是太守、刺史等辟除的佐吏,“下曹从事”就是最低级的官吏)。鲁肃接着说,我以后努努力也有可能做到郡官、州官,可是将军觉得您投降之后能当什么官?希望将军早日下定决心。
孙权叹了口气说:大家的意见让我很失望,只有你和我想的一样,真是上天派你来帮我的。
在鲁肃的建议下,孙权召回了在外带兵的周瑜。
周瑜坚决主战,他对孙权说:请将军给我三万人马,让我进驻夏口,我保证为将军击破曹操。
孙权说:老贼想要篡汉自立不是一天两天了,他所忌惮的人,不过二袁、吕布、刘表和我而已,如今群雄皆灭,只有我还在,我与老贼势不两立!
又一次江东最高军事会议。
这次孙权也不废话了,直接拔出佩刀砍断面前案几说,有再敢说投降曹操的,这就是他的下场!
孙权任命周瑜做了这场战争的前线指挥官,临行前,孙权对周瑜说,你若能战胜曹操固然好,打不赢也没关系,你回来,我亲自与曹孟德(曹操字孟德)决一死战!
好大的气魄,怪不得孙权能和曹操、刘备这样戎马半生的枭雄鼎足而三,孙仲谋真英雄也!
长江两岸三地的巨头即将展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战。那么,这场战争的经过是怎么样的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06 08:27:37
第八十六节 单舸赴会

上一节我们聊到,长江两岸三地的巨头即将展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战。那么,这场战争的经过是怎么样的呢?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周瑜率三万水军沿江北上,援助刘备。自从诸葛亮出使东吴之后,刘备心急如焚,天天派人在江面巡逻,等待孙权的救兵。刘备一听说孙权的军队来了,赶紧派人前去慰问。周瑜对来人说,我有军务在身,不便离开,如果刘豫州能够屈尊降贵前来见我,那是最好不过的。
刘备知道周瑜是在摆谱,但没办法,实力决定待遇。刘备对关羽、张飞说,对方想要见我,我如果不去,就不能体现同盟的诚意。于是,刘备一个人坐着小船前去见周瑜,这就是不太著名的“单舸赴会”。
刘备见了周瑜,双方说了几句客套话后,刘备问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请问你带了多少兵马来?
周瑜说:三万。
刘备说:只恨太少了。
周瑜自信地说:三万足够了,刘豫州请看我如何破曹。
周瑜的话除了给刘备吃一颗定心丸之外,还透露了一个意思,破曹的是我周瑜,不是你刘备,这场战争,我才是主角。刘备自然能听出周瑜的话外音,对此,他也只能默认。确定了自己男一号的地位,周瑜很满意。
周瑜傲慢的态度让刘备看上去像一个没听懂课的小学生,想问又不敢多问,没懂又必须装懂。为了缓和尴尬的气氛,刘备希望能找一些正常点的人从中调解一下。
刘备说:不如找子敬(鲁肃字子敬)他们一起来商议吧。
周瑜说:子敬有君命在身,不能随便离开,如果想要见他,可以另行单独前往。
刘备又被怼了,哑口无言。
这次会谈从头至尾周瑜都盛气凌人。刘备是朝廷正式任命的左将军、豫州牧,周瑜不过是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孙权手下的一个中郎将而已,竟然要刘备亲自去见他,还完全不把刘备放在眼里,口气又冷又硬。
难道周瑜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
不是。这一点,从周瑜对待程普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
程普是跟着孙坚打天下的老人。孙坚死后,程普又跟着孙策转战江东。孙策死后,程普又辅助孙权四处征伐,当时的人都尊称程普一声程公。程普年纪高,资历深,战功大,可谓江东第一武将。
孙权让程普做周瑜的副手,周瑜是左都督,程普是右都督,一同沿江北上抗曹。程普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周瑜一个小年轻,凭什么做自己的领导?程普常常找周瑜的麻烦,有事没事就欺辱周瑜。周瑜顾全大局,也不争,也不吵,也不打小报告。程公您说什么我都笑呵呵听着。
后来程普自己都感觉惭愧了,就与周瑜和解了。程普到处跟人说,我与周公瑾(周瑜字公瑾)交朋友,就像喝醇醪(láo)一般,不知不觉就醉了。醇醪是味厚的美酒,以此形容与周瑜交友,实在贴切。
由此来看,周瑜是一个很有胸襟很明事理的人。他之所以用傲慢的态度对待刘备,是为了突出孙权的地位。周瑜把自己放在和刘备同等地位,甚至超过刘备,那么孙权自然就更压刘备一头。
在这次三方大战中,刘备实力最弱。诸葛亮说刘备有两万人马是有水分的,孙刘联军的总人数不会超过五万。当然,曹操肯定也没有八十万水军。即便算上陆军,曹操也没这么多人。古代双方交战,常常谎报人数,用于恐吓对方。那曹操的军队究竟有多少呢?
战前,周瑜曾有一番分析。周瑜对孙权说,曹操从北方带来的人大概十五六万,得到刘表的水军大概七八万。按周瑜的算法,曹操的军队应该在二十二万至二十四万之间。周瑜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他不会因为主战就故意把曹军说少。周瑜的分析,是按照满打满算来的。所以曹操此时的军力,大概是二十万左右,被曹操夸大了四倍。
刘备虽然觉得周瑜是个人才,但是他依然不相信周瑜能靠三万人马打败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因此他给了关羽、张飞两千人马作为机动队,万一情况不妙继续跑路(盖为进退之计也)。
自刘琮投降,刘备遁逃以后,荆州七郡除江夏郡外基本上都掌握在曹操手里了。曹操在当阳追上了刘备,但获胜后他并没有继续追赶,而是优先选择占领江陵。恐吓孙权失败后,曹操便从江陵出发,顺长江而下准备进入江夏郡,继而完全占有荆州。
如果曹操顺利攻取江夏郡,他有两条进军途径:第一,挥师东进,在长江北岸登陆占领庐江郡;第二,继续顺江而下,攻取江东。
如果曹操的船队进入了江夏郡,必然会选择第二条路。
那周瑜打算在哪里布防呢?
周瑜不准备把曹操放入江夏郡,他决定在南郡阻挡曹操,具体地点周瑜都想好了。只要能把曹操挡在那里,此战必胜。
曹操顺江而下,周瑜主动出击与曹操交战,曹军不习水战,军中又疾病流行,最终初战告负,只好把军队撤到江北的乌林,孙刘联军则驻扎在乌林对岸的赤壁。
这场看似不起眼的小规模遭遇战其实已经将曹军逼入绝境。那么,这场遭遇战到底有什么玄机呢?最后大战的结果又会如何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07 08:56:30
第八十七节 火烧乌林

上一节我们聊到,一场看似不起眼的小规模遭遇战其实已经将曹军逼入绝境。那么,这场遭遇战到底有什么玄机呢?最后大战的结果又会如何呢?
首先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就是孙刘联军的驻地赤壁到底在哪。分析战争离不开地理环境,只有先搞清楚了地理环境才能更好的解读战争。
江、汉之间称为“赤壁”者有五,分别在汉川、汉阳、武昌、蒲圻(qí)、黄州。近年来,史学界的主流声音认为当年大战是在蒲圻赤壁发生的。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将湖北省的咸宁市更名为赤壁市,千古疑案从此盖棺定论。
如果以蒲圻赤壁为准,那么曹军与孙刘联军在长江上的第一场遭遇战就有了重大意义。
周瑜之所以硬碰硬,一开始就和曹操全力开战,就是为了把曹军逼到乌林,断了曹操的归路。为什么到了乌林曹操就断了归路?
曹操庞大的舰队顺江而下很容易,逆流而上却很难。因此,如果想撤退,就需要走陆路,而乌林的背后是一大片难以行军的沼泽——云梦泽,那条泥泞的归路通往南郡的华容县,因此被称为华容道。
曹操从战争一开始就陷入了近乎绝境的地步,撤退已经不可能了,他必须强行渡过长江。
但强渡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孙刘联军驻扎在乌林对岸的赤壁。赤壁的东面是东吴的重要军事据点,既可以为援,又可以作为撤退的依托。赤壁南面是连绵的山岗,登陆作战难度很大。从乌林到赤壁,水面湍急,对于熟悉水性的江东人来说不是问题,对于不习水性的北方人来说可是要了命了。
江面浪大颠簸,曹军士兵连站都站不稳,如何作战?曹操的办法是将舟船紧紧拴在一起,首尾相连,以增强抵御风浪的能力。这个主意是曹操自己想出来的还是谋士提议?不知道。
就计策本身而言,连环战船的想法极具创意又非常可行。这一计策的唯一缺点是怕火攻。船体相连,一时难以散开,一船着火,船船着火。
当时正值冬天,刮的是北风。曹军在长江北岸,孙刘联军在长江南岸。曹操顺风,周瑜逆风,因此曹操根本不必担心周瑜采用火攻的办法。正因如此,曹操那些神机妙算的谋士们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甚至这条计策可能就是他们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人提的。
这时,一个叫黄盖的人站了出来,成了这场战争的主角之一。
黄盖是跟随孙坚起兵的老一辈革命家。孙坚死后,黄盖又帮着孙策、孙权打天下,其地位、资历仅次于程普。
黄盖对周瑜说,如今敌众我寡,打消耗战我们坚持不了太久。现在敌人把船连起来了,正好一把火烧掉。
小说《三国演义》描写这场战争的时候精彩片段一个接一个,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孔明借东风……其实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尤其是草船借箭,人家射来一支火箭怎么办?当时交战双方被长江阻隔,两岸通讯不畅,反间计、苦肉计也都是没有必要的。
但诈降确实是有的。
黄盖给曹操写了 ,信的大意是:我黄盖深受孙氏厚恩,但恩再厚我也得识时务。靠江东的山越人抵挡中原百万大军,谁都知道不可能。江东人不管是聪明的还是傻的,都明白这个道理,就周瑜和鲁肃不明白。我现在决定投降,交战之日我做先锋,周瑜很好摆平。当然,事情总有变化,我也会随机应变。总之,近日我就会来投诚。
曹操看了黄盖的降书,越看越觉得有道理。
一日,东南风起,黄盖带着几十条大船驶向乌林。船上装满柴草,灌入膏油,又用大块布包裹起来,上面竖着军旗。
眼看曹营越来越近,黄盖点燃了所有船只,又将大船船尾系着的小船放开,乘小船逃去。风助火威,火助风猛,一时间一艘艘火船如同一支支火箭射向曹操的连环战船。曹军士兵们一个个正抻长了脖子观望黄盖来降,突然他们的瞳孔里映出数十束火光。曹军的战船和水寨猛然间被点燃,火舌贪婪地舔舐着曹操统一天下的美梦,顷刻之间烈焰万丈,人马被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曹操知道大势已去,下令烧掉没被点燃的船只,不留给孙权,然后撤退。而他的退路,只剩背后那条一开始周瑜就为他准备好的华容道。
无论如何,曹操不能在这里耽搁,一旦孙刘联军的追兵到了,自己只能束手就擒。瘦弱的士兵被迫背着草趴在泥泞的地上填路,曹操带领着骑兵就这样从人肉铺成的路逃了回去(并没有在华容道上遇到关羽)。
曹操的做法十分残忍,但是没办法,这就是战争。
曹操无敌的神话就这样被打破了,“赤壁之战”是三国史上三大战役中的第二战,也称“火烧赤壁”或“赤壁鏖(áo)兵”。其实这种叫法是有问题的。这场战争发生于乌林,而非赤壁。只不过“赤”字更让人容易与“火”联系起来,而前代学者们对战争的具体地点又没太搞清楚,便阴差阳错地成就了赤壁的历史地位。当然,为了方便,我们仍然称之为“赤壁之战”吧。
战败后的曹操想起了英年早逝的郭嘉,并感叹道:郭奉孝(郭嘉字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那么,如果郭嘉在,曹操真的就不用失败吗?大战过后,曹操、刘备、孙权又会如何进行下一步行动呢?
下节在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08 09:10:27
第八十八节 反击

上一节我们聊到,战败后的曹操想起了英年早逝的郭嘉,并感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那么,如果郭嘉在,曹操真的就不用失败吗?大战过后,曹操、刘备、孙权又会如何进行下一步行动呢?
整个赤壁之战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东南风起。正是东南风给孙刘联军的火攻之计提供了条件。可是我们之前说过,当时是冬天,刮的是北风,这东南风是哪里来的?
一种观点认为,这是赤壁山岗高峻引起的反射风;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水陆热力差引起的湖陆风。
总之那场突然出现的东风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不是诸葛亮借来的,更不是灵异事件。本地人对此了如指掌。
所以,即便郭嘉活着,曹操一样会战败。因为郭嘉是颍川人,他同样不了解赤壁的地理环境。郭嘉的才智和功劳不在荀攸之上,曹操之所以感叹郭嘉,无非是因为失去的东西更加珍贵而已。如果死的人是荀攸而不是郭嘉,曹操一样会说,荀公达在,不使孤至此。
赤壁一战,曹操主力损失大半,征伐江东已经不可能了,他只能暂时退回北方,等待时机。但曹操依然希望能够保有荆州,因此他留下大将曹仁、徐晃守江陵。孙刘联军想夺取荆州必然要从赤壁顺江而上,南郡的江陵是必经之地。
周瑜率数万大军直取江陵,先锋数千人已到江陵城下。曹仁毫不示弱,命部将牛金带领三百勇士出城迎战。结果牛金等人被吴军团团围困。
曹仁对身边人说:把我的马牵来!
曹仁的长史陈矫等人看曹仁要出战,赶紧劝阻说:敌兵势大,不能硬碰硬。那些人就那么着了吧,将军别以身犯险。
曹仁不管不顾,带着几十名骑兵冲出城。陈矫等人以为曹仁只是气势上援助牛金,不可能冲过护城河真干。结果曹仁头也不回地杀入敌阵,救出了牛金。但还有一些士兵没能出来,曹仁再度杀回包围圈,把所有的人都救了出来。
陈矫等人一开始看见曹仁杀进敌阵,都很害怕,以为他肯定完蛋了。等曹仁回城的时候,陈矫等人不得不由衷赞叹一句:将军您真是天神下凡啊(将军真天人也)!
听说曹仁这么能打,周瑜也不敢贸然攻城,而是派一支军队攻取江陵县西边的夷陵县。看着自己的上游被敌军占领,曹仁这下急了,立即分兵准备重夺夷陵。周瑜留一半的军队在江陵与曹仁对峙,自己率另一半赶赴夷陵救援,并成功打跑了曹仁的军队。
这样一来,江陵的上游和下游都被吴军控制住了。周瑜亲自带兵上阵与曹军交战,结果右肋中了一箭,不得不先行撤退。曹仁听说周瑜伤得都起不来了,便亲自率军来战。周瑜勉力起身,巡视军营,激励将士,赶走了曹仁。经过一年多的血拼,最终曹仁支持不住,从江陵退走。
拿下江陵后,孙权任命周瑜做了南郡太守,周瑜将南郡长江南岸的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刘备。因为打江陵的时候,刘备也派张飞带领一千多人跟随周瑜参战。估计张飞表现不错,周瑜就分了一点好处给刘备。
南岸的土地其实就那么一点点,包括江陵在内的绝大部分土地在北岸。但话说回来,苍蝇腿也是肉,刘备还是笑纳了。
要说吃亏,刘备也没吃亏,他比谁都精。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就表刘琦为荆州刺史。然后以刘琦的名义出兵南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都是刘表的旧臣,听说少主人回来了,也就顺势归降了。
巧的是,刘琦刚完成自己的使命,就恰到好处地病死了。众人理所当然推举刘备为荆州牧,刘备率军进驻油口(油水入江口)。油口隶属于武陵郡的孱(chán)陵县,刘备将孱陵改名为公安,并将自己的治所设立于此。
刘备的行为得到了孙权的认可,孙权表刘备为荆州牧。刘备投桃报李,表孙权为车骑将军、徐州牧。
孙权见刘备已经成了气候,就把妹妹嫁给了刘备,以巩固双方的同盟关系。孙权的妹妹当然是给刘备做妻不是做妾。刘备的正牌妻子一次又一次在战乱中遗失,最近的一位正妻糜夫人也去世了,埋葬于南郡。现在由甘夫人代行大老婆的职务,但没有正妻的名分,本质上还是小妾。
刘备老来得少妻,本应春风得意,但这个孙小妹不是一般的女子。孙小妹很有诸位兄长之风,喜欢舞枪弄棒,身边一百多个侍婢,人人带剑配刀。刘备怎么看都觉得这女的像孙权派来取自己性命的。
即便不是,这也是个姑奶奶。作为江东一姐,孙小妹骄横惯了,脾气大得很。刘备每次进房都胆战心惊,万一自己哪里表现不好,这老妹一怒之下给自己露两手孙氏家传绝学,自己真未必吃得消。要说刘备惧内,那是真惧内。
没过多久,刘备就亲自去京城拜访了比自己小二十一岁的大舅哥孙权。这里的“京城”,不是洛阳或者许都,而是丹徒。乌林之战以后,孙权就把自己的治所从吴县迁到了丹徒县,号称“京城”,也称“京口”。那么,刘备难道是想要退货吗?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09 08:11:04
第八十九节 借荆州

上一节我们聊到,刘备亲自去京城拜访了比自己小二十一岁的大舅哥孙权。那么,刘备难道是想要退货吗?
刘备当然不敢退货,他此行来的目的是“求都督荆州”,也就是希望孙权把荆州交由自己管理。刘备认为自己的地盘太少了,便找孙权商量改善一下自己的生存环境。
孙权将刘备的提议交与众臣商议,周瑜上书坚决反对——凭什么把荆州交给刘备?就凭他胳膊长?就凭他耳朵大?
周瑜不愿意借出荆州也是人之常情,毕竟周瑜血战经年方得南郡,而且自己还中了一箭,拼了命换来的土地岂肯拱手让人?但周瑜接下来给孙权支的一招就比较狠毒了——软禁刘备。
周瑜说,刘备以枭雄之姿,统领关羽、张飞这样的熊虎之将,绝不会久居人下,甚至有可能反噬东吴。现在应该把刘备软禁起来,要别墅给别墅,要豪车给豪车,要网红给网红,慢慢消磨他的意志,然后将关、张二人分开,再找一个像我周瑜这样的人别分带着他们出去打仗,如此一来大事可定。
周瑜这招“挟刘备以令关、张”实在太狠了,一旦孙权采用了,刘氏集团必然灰飞烟灭。幸好孙权没有采纳。孙权认为曹操还在北面虎视眈眈,现在还是应当以“广揽英雄”为主,这四个字说明了孙权此时的心态和当初曹操差不多,都是想收服刘备,至少也是让刘备做自己的“客将”,也就是雇佣兵或者打手。
刘备虽然没能达到目的,但至少顺利返回了,所以网上疯传的“接着奏乐,接着舞”是不存在的。
周瑜想害刘备,刘备也想害周瑜。临走前,刘备对孙权说,周瑜文韬武略,盖世英才,但是野心很大(器量广大),不会久居人下。孙权当然不会听刘备的谗言,此事一笑而过。
随后,周瑜向孙权建议,继续沿长江西进,吞并益州。益州是刘璋的地盘,益州北部的汉中郡是张鲁的地盘,在天下群雄大部分被曹操歼灭的情况下,他们成了地图上为数不多的野怪。
当然,凉州和关中地区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小军阀,这些土地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吞并的,对待他们的态度应当是联合共同抗曹,最后再回头从荆州北上,夺取中原。
孙权同意了周瑜的计划,周瑜回江陵整装待发,结果路经巴丘山时病死(可能是箭伤复发),年仅三十六岁。
周瑜不是诸葛亮气死的,周瑜死后诸葛亮也没去吊丧,一切都是小说家之言。周瑜临死前上书孙权,推荐鲁肃代替自己镇守江陵。孙权便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代周瑜领兵。注意鲁肃是校尉,不是小说里的大都督,虽然他的职责重大,但是军阶并不高。
与周瑜主张吞刘自大不同,鲁肃主张联刘自保。鲁肃极力劝说孙权同意刘备借荆州的请求。
在我们看来,鲁肃的想法非常奇怪,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家的土地交给别人呢?这个问题我们看一看地图就会明白。
刘备当时的地盘,东面是扬州,是孙权的地盘;南面是交州,交州在当时是极度落后的地区,没有开拓价值,而且也在这一年归附了孙权;北面是荆州的南郡和江夏郡,也是孙权的地盘;西面与益州接壤,但被五岭山脉阻隔,翻越难度极大。
此时的刘备已经完完全全被困锁在荆州南部四郡之中,但刘备绝不会甘心成为笼中之鸟等人吞并。刘备宁肯冒着被软禁的风险也要亲自去向孙权要一条向外界发展的通道,如果得不到,那刘备只能选择与孙权反目成仇。
一旦曹操再度挥师南下,刘备又在背后捅一刀,那孙氏集团就成了汉堡包中间的那一片牛肉,这正是鲁肃所担心的。
其实周瑜也担心这个,因此建议孙权先解决了刘备,但是孙权没下去手。
刘备来见孙权之前,诸葛亮就极力劝阻,认为此行凶多吉少。周瑜死后,刘备听说了当时周瑜建议孙权软禁自己,吓得说:我差点栽在周瑜手里了(殆不免周瑜之手)。
刘备一次从曹操那里虎口脱险,一次从孙权那里虎口脱险,民间传说“耳朵大有福”,此言非虚。
孙权最终接受了鲁肃的建议,把荆州借给了刘备。鲁肃退出江陵,屯驻陆口。陆口在赤壁下游七公里处,在此后的数十年里都是江东集团的重要军事基地。
这就是“借荆州”事件的始末,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荆州一共七个郡,从北到南分成三层。北面的第一层,一个郡,南阳郡,自张绣投降以后就是曹操的;中间的第二层,两个郡,南郡和江夏郡,赤壁之战以后基本上都是孙权的;南面的第三层,四个郡,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是刘备自己弄到手的。
荆州七郡,孙权只占了俩,最后也只把南郡给了刘备,江夏郡依然保留在自己手中,何谈“借荆州”?
清代学者王懋竑(mào hóng)在《白田杂著·卷4》中经考证认为,根本没有所谓的“借荆州”,孙权借给刘备的仅仅是南郡。
当代很多学者都支持这一说法。
但是这里还有问题。
据《资治通鉴·卷66》记载,“鲁肃劝权以荆州假刘备”。
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刘备)从权借荆州数郡”。
据《三国志》中《吴主传》、《周瑜传》、《十二虎臣传》等记载,在刘备“借荆州”之前,有许多江东集团的文武官员在荆州南四郡任职。
这样看来,南四郡不是刘备的,而是孙权,孙权借出去的不是一个郡,而是好几个郡。
然而《三国志·先主传》明明说,是刘备自己攻取的南四郡。
到底该如何解释这些矛盾的记载呢?
合理的解释应当是,刘备在攻取南四郡的同时,孙权也不落人后,同样将手伸向了南四郡,并得到了一部分土地,正是由于孙、刘双方的势力在荆州犬牙交错,说不好还有擦枪走火的可能,刘备才会向孙权提出由自己统一管理荆州。
孙权最终在鲁肃的劝说下将南郡及南四郡的己方控制区全部交给刘备,曹操听闻后,惊得落笔于地,可见鲁肃的计策绝非昏招。
孙刘联盟已然渡过危机,趋于稳固,这正是曹操最担心的。那么,南郡失守以后,曹操又做了些什么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10 07:53:03
第九十节 铜雀承天

上一节我们聊到,孙刘联盟已然渡过危机,趋于稳固,这正是曹操最担心的。那么,南郡失守以后,曹操又做了些什么呢?
在丢失了荆州大部分土地之后,曹操做的第一件大事,是张榜招贤。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曹操颁布《求贤令》,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优秀人才。后来,曹操又颁布了《举士令》和《求逸才令》,合称《求贤三令》。《三令》所表达的求贤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唯才是举”。曹操只要有才华的人,并且特地注明了,品德和出身并不重要,不仁不孝不要紧,贪污受贿不要紧,和嫂子通奸不要紧,只要有才就行。
《三令》的政治观点即便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激进的,但它竟然出自一千八百年前一位五十六岁的老人,实在让人感到惊讶。
“唯才是举”虽然是在《求贤令》中首次被明确提出的,但却是曹操贯彻始终的用人纲领,这点我们之前已经详细说过了。
既然“唯才是举”是曹操一以贯之的选才标准,那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又专门提出来呢?如果说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人才,那《三令》实际上是失败的,因为《三令》过后,曹操并没有获得特别重要的人才,曹操集团核心成员都是在赤壁之战以前就确立的。因为曹操这么多年都在唯才是举,该网罗到的人才大部分都网罗到了,所以《三令》不过是一种政治姿态而已。
那曹操到底希望通过《三令》表达什么想法呢?
曹操是想为自己权力更上一层楼铺平道路。
汉代遵从儒家思想,等级制度森严。曹操的官职是丞相,爵位是县侯,已经到了人臣所能达到的最高点。然而曹操想要的远不止于此,从乱世开始的那一天,曹操就已经决心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而旧秩序的最大维护者就是士族阶级,士族阶级保卫旧秩序的最大理论依据就是儒家思想。只有打破儒家思想,曹操才能彻底冲破士族的阻拦。正如民国史学大师陈寅恪所说“摧破其劲敌士大夫阶级精神上之堡垒,即汉代传统之儒家思想,然后可以成功。”
哪里作为突破口最合适呢?想来想去,曹操决定从用人下手。《三令》中,曹操列举了诸如姜子牙、管仲、陈平等大量历史人物,这些人都不符合儒家思想的用人标准,却都建立了不世功业,以此证明儒家那一套救不了世。
发布《求贤令》的当年冬天,曹操又发布另一道教令,这就是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也叫《十二月己亥令》或《述志令》。
大致意思是要把自己四块封邑中的三块还给朝廷,以表示自己的谦卑。让县当然只是个由头,曹操是要借这件事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
曹操要表达的核心观点是自己没有篡位的想法(不逊之志)。教令的前半部分,曹操非常谦虚地表示,自己出身不好,也没有太大的志向,后来形势所迫一心想为国出力,如今位极人臣,再无所求。教令的后半部分,曹操开始阐述核心问题,那就是既然别无他望为什么自己还不退隐呢?一来是因为天下还未彻底平定,国家还需要自己上阵杀敌,“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二来是因为如果交出兵权,自己被必然被仇家所害,不想“慕虚名而处实祸”。
《述志令》本身非常具有迷惑性,因为其叙述内容大体客观,逻辑也说得通,因此很多学者都被曹操的“真诚”感动了。但《述志令》中的内容只是客观事实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用自己的亲信代替皇帝的侍卫你曹操怎么解释?诛杀皇帝身边的近臣你曹操怎么解释?杀了身怀龙种的董贵人你曹操怎么解释?
曹操在颁布《述志令》的同时还做了另一件事——在邺城修建了一座铜雀台。铜雀台建有宫室、复道、楼阁,还铸造了一只大铜雀。铜雀台华美至极,与曹操以往的朴素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铜雀台建造三年后,曹操又建造了金虎台和冰井台,三台相互衬托,气势磅礴。
一向朴素的曹操,为什么会在乌林惨败国力大损的情况下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建造三台呢?
一种说法认为,三台具有军事防御的作用;一种说法认为,三台具有休闲娱乐的作用。这两种作用三台当然都有,但其真正的作用,依然是打破旧秩序。
东汉学者许慎的《五经异义》阐释说:天子有三台:灵台,以观天文;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鳖。
理论上,只有皇帝才配拥有三台,连诸侯王都没有资格。而曹操偏偏要建造属于自己的三台,其含义不言而喻。当然,曹操的三台在名字上和皇帝的三台有区别,算是打了个擦边球。
《三令》也罢,“三台”也好,曹操就是要不断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
曹操对于权力的热爱,在《述志令》中被轻描淡写,但事实绝非如此。现在看来,曹操的政治宣言似乎更像是为铜雀台的顺利建成打下理论基础。
恰恰是在曹操颁布《述志令》之后,他大大加快了对权力的攫取速度。那么,曹操会选择什么方式来攫取权力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11 10:14:05
第九十一节 定关中

上一节我们聊到,恰恰是在曹操颁布《述志令》之后,他大大加快了对权力的攫取速度。那么,曹操会选择什么方式来攫取权力呢?
曹操要用军功换权力。
眼下最大的军功莫过于剿灭刘备、孙权,将荆州、扬州重新归于朝廷治下。但这件事显然难度不小。因此,搞搞小型军阀,找找手感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曹操将目光锁定在了关中。
关中地区有一窝小军阀,虽然他们各自为政,但表现还不错。一来他们在名义上都臣服于中央;二来袁曹之战他们也出过力,派兵帮过曹操;三来关中诸将中势力最大的两个军阀韩遂和马腾都送了人质来朝廷,韩遂把儿子送来了,马腾把自己送来了,把部队留给儿子马超。
关中诸将都已经这么乖了,想征讨他们,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是说不过去的。想来想去,曹操决定派司隶校尉钟繇攻打汉中郡。那汉中郡和关中诸将有什么关系呢?答案是没有任何关系。但是曹操想征汉中,就必须路过关中。
关中诸将一看,这分明是奔着我来的。于是,十路诸侯同时叛变并组成联军,以势力最大的韩遂、马超为首。
曹操的理由来了——你们造反。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征讨关中诸将,双方对峙于潼关。这是“潼关”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
我们之前说过,关中因处于四关之中而得名。然而东汉末年,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东边的函谷关失去了天险的作用,函谷关西面的潼关由备胎转正,代替了函谷关的地位,与其它三关构成了新的关中的地区。新关中地区的战略纵深缩小,但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潼关是险塞,曹操手下大将徐晃提议偷渡蒲坂津(黄河渡口之一)。曹操认可了这个作战方案,便让徐晃、朱灵率先头部队先从风陵津(黄河渡口之一)向北渡过黄河,再连夜从蒲阪津向西再渡一次黄河,并在黄河西岸安营扎寨,接应大部队。徐晃、朱灵顺利完成任务,曹操的大部队也一波一波地渡河,曹操带了几百个人亲自断后。这时,马超察觉到异样,率一万多人追来。
面对几十倍于己的敌人,曹操很淡定,坐在马扎上一动不动,好像这事跟他没关系一样。但众将士不淡定了,拎起曹操就上了船。当时,矢如雨下,船工被射死,曹操的贴身保镖许褚一边划船,一边用马鞍抵挡乱箭。校尉丁斐也急中生智,放出牛马,马超的士兵赶紧去抢,曹操这才得以渡河。到了北岸后,曹操哈哈大笑说,今天差点让个小毛贼给做掉了。
曹军沿着黄河向南行军,潼关已经被绕过,失去了防御意义,关中诸将就撤退到渭口(渭水入河口)布防。马超等人想以渭水为屏障,将曹军挡在渭水以北。
曹操派了很多疑兵分散马超等人的注意力,实际上秘密用舟船将士兵运到渭水上,搭建浮桥。曹军的先头部队连夜渡过渭水,在南岸安营扎寨。马超等人夜袭曹营,曹操早有预料,事先做好埋伏,打败了马超。
曹军已经在南岸站稳脚跟,这样一来渭水也失去了防御意义,马超等人又从渭口向南撤退,随后,曹操的大军源源不断渡过渭水。
马超多次来曹军营前挑战,但曹操就是不出战,因为关西兵出了名的强悍,曹操不想硬碰硬,所有早就有言在先——关西兵的长矛虽然厉害,但我能让他刺不出来。
联军最害怕的就是持久战,时间一久,人心就容易散,队伍就不好带。大家各有各的小算盘,难以同心协力。关中诸侯们一合计,干脆求和吧。马超等人向曹操提出割让一些土地并送人质入朝,以换取曹操退兵。
曹操和部下们商量怎么办。
贾诩说:假装答应。
曹操问:然后呢?
贾诩说:离间他们。
曹操马上就明白了,表示同意求和。关中诸将很高兴,韩遂要求和曹操见面。曹操和韩遂是老朋友了,二人在阵前相见,会谈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中进行。两个人不谈军事,只拉家常,双方马头交错,聊了两三个小时。
韩遂回去后,马超问:你们都说什么了?
韩遂回答:什么都没说。
马超感觉自己的智商被侮辱了。
没过多久,关中诸将都要见曹操,曹操答应了。但这次曹操在面前摆上了木行马(阻拦人马通行的木架子),还命许褚在身边待命,摆明了除了韩遂谁都不信任。马超本想上前捉了曹操,但他听说曹操手下大将许褚勇不可当,号称“虎侯”。于是问,曹公您的虎侯呢?曹操回头指指许褚,许褚怒目圆睁,马超不敢轻举妄动。
马超和许褚并没有交过手,小说《三国演义》给马超、许褚二人编了一出很黄很暴力的戏码——许褚裸衣斗马超。画面太美,不敢想象。
一天,曹操给韩遂送了 ,信中重要的内容被曹操故意涂涂改改。韩遂有点蒙,大城市的人都这么写信吗?
马超等人向韩遂要信看,韩遂很诚实地把信交了出来。
马超感觉自己的智商被严重侮辱了。
韩遂、马超等人相互之间越来越猜疑,曹操趁机出兵。马超、韩遂在联手对付曹操的同时还要彼此防范,这仗不可能打赢,很快被曹操击溃。
起初曹操与关中诸将对峙之时,敌人每来一部人马,曹操就高兴一分。敌破之后,众将问曹操这是什么原因。曹操说,关中地区广阔,如果关中诸将各自依险据守,少说一两年才能完全平定此地,他们聚到一起反而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曹操一战平定关中,韩遂、马超分头逃回凉州,关中诸将或死或逃或降。那么,大获全胜的曹操会一鼓作气彻底拿下凉州吗?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12 08:28:52
第九十二节 分道扬镳

上一节我们聊到,曹操一战平定关中,韩遂、马超分头逃回凉州,关中诸将或死或逃或降。那么,大获全胜的曹操会一鼓作气彻底拿下凉州吗?
曹操并没有扩大战果,而是急急忙忙地班师回朝,因为曹操西征的时候,冀州河间国发生了民变。曹操返回邺城的时候,民变已被镇压,为什么区区几千百姓造反就能搞得曹操这么紧张?
曹操当然不是怕变民,他就是靠镇压变民起家的,曹操怕的是朝中的反对势力。随着曹操对皇权的不断侵蚀,对旧制度的不断挑战,反对曹操的人也越来越多。赤壁战败后,更是出现了要求曹操交出兵权解甲归田的声音。如果反对派和变民结合起来,那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曹操不得不暂时放过韩遂、马超,先回朝稳定局势。
但不管怎么说,曹操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军功了,有了军功,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向天子要权力。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正月,曹操返回邺城,随即获得天子颁给他的三项殊荣,“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当然也如董卓故事。
曹操得到三项殊荣后不久,曹操的谋士董昭提议曹操应该进位公爵。董昭真是个聪明人,一下就挠到了曹操的痒痒肉。曹操也非常认可,但董昭的分量不够,这件事只有曹操的首席谋士兼汉帝国实际上的文官首脑荀彧才有资格提。因此董昭找到荀彧,希望荀彧能带头上表皇帝,晋封曹操为公爵。
荀彧对董昭说,曹公起兵是为了国家,一直都秉承忠贞的志向,恪守退让的原则,君子应该用道德去爱别人,这么干恐怕不好吧。
显然,荀彧是不赞成曹操进位公爵的,但他为什么不赞同呢?
我们之前说过,汉代贵族的爵位只有王和侯两个等级,但是在更早时期,也就是周代,贵族的爵位是分成公、侯、伯、子、男五等的。董昭的提议就是恢复五等爵,这样曹操就可以从侯爵升到公爵。
从表面上看,公爵只是比侯爵高了一级而已,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实上当然不是这样。在董昭的计划中,公爵还应当被赋予一项权力——建国。这样一来,从侯爵到公爵就是质变了。因为侯爵只享有自己封地上的赋税,不能拥有这块土地的治权。而公爵的封地,则是一个彻彻底底拥有主权的国家。公爵和皇帝的关系虽然是臣与君,但公国和帝国的关系却是藩属国和宗主国。一旦曹操进位公爵,就意味着大汉王朝的土地上,合法地分裂出了一个国中之国。这是荀彧绝对不能接受的。
荀彧从一开始辅佐曹操的时候,立场就很明确,天下是汉朝的天下,我们的责任是匡扶汉室。曹操当然也是这么表示的,但心里可不是这么想的。
在荀彧辅佐曹操的二十一年里,他最怕的就是曹操有野心,为此他也一直想办法抑制曹操的野心。
荀彧想到的办法有两个:
第一,吹捧。荀彧不断夸耀曹操如何如何忠君爱国,如何如何大公无私,实际上都是在提醒曹操,你我皆汉臣,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在维护汉帝国的统治。
第二,自损。荀彧说曹操秉承忠贞的志向,恪守退让的原则。其实真正做到这两点的是荀彧自己。曹操本想让荀彧做三公,荀彧推辞了十几次,曹操这才作罢。用清代学者李光地的话说,荀彧这是以身作则劝谏曹操(以身谏也)。
这么多年来,曹操的所作所为一直都在荀彧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无论是自封丞相,还是三项特权。
但封公建国是荀彧绝对不能接受的,也是荀彧绝对不能退让的,口子一旦开了,荀彧非常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荀彧的回答由董昭传到曹操的耳朵里,曹操非常生气,我一直把你当成最信任的人,结果你现在却来阻碍我。我既然决定干了,就不会收手,文若,我们就在这里分道扬镳吧。
同年十月,曹操率军南下征孙权,荀彧则以劳军为名被曹操调离许都。自曹操平定河北后,就和献帝分开过了,献帝和荀彧在许都,曹操在邺城,一个国家,两个中心。
曹操为什么要调走荀彧呢?
因为荀彧在许都经营多年,一旦反水后果不堪设想。或许荀彧做梦都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会成为曹操最大的威胁。
可能是因为急火攻心,荀彧病了,曹操就把他留在寿春。
荀彧在寿春待了不到两个月就死了,享年五十岁。《三国志·荀彧传》的说法是忧闷而死。荀彧得的是什么病?怎么死得这么快?《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给了我们一个更加合理的答案。
曹操到达前线后,就给荀彧送来了一个食盒,荀彧打开后发现里面竟是空的,这是曹操给荀彧打得一个哑谜。荀彧跟随曹操二十一年,自然了解曹操的心思,便喝毒药自杀了。
这种杀人的方式叫“隐诛”,为什么空食盒代表死亡呢?或许曹操是想说你以后没饭吃了。荀彧当初可能根本就没病,曹操不过是找个借口把他在留在后方,因为曹操要和他打个哑谜。当然,也不排除荀彧故意装病留在寿春的可能,劳军这种事情还用得着荀彧亲力亲为吗?荀彧不可能不知道曹操会对自己采取进一步行动,他也不打算再折腾了,寿春是个好地方,就留在这等着那一刻来临吧。
《后汉书·荀彧传》采用了《魏氏春秋》隐诛的说法,《资治通鉴·卷66》也认为荀彧是自杀。
民间有一句俗语“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般这句话指的是关羽或者徐庶。但关羽也好,徐庶也好,他们当时效力的刘备不过是个地方军阀,根本没资格称为“汉”。真正配得起这句话的人只能是荀彧。
荀彧用自己的生命向曹操表达了最后的抗争,在天下已经没有一寸土地、一个子民还属于大汉王朝的时候,至少还有一个叫荀彧的人愿意为汉王朝守节。荀彧终为汉臣,因此同时代的两位史学家,王沈没把荀彧收入《魏书》,鱼豢(huàn)也没把荀彧收入《魏略》。从这个角度说,荀彧赢了。
荀彧去世的同时,曹操正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长江而去。那么,曹操这次能报赤壁一战之仇吗?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13 09:15:22
第九十三节 濡须之战

上一节我们聊到,荀彧去世的同时,曹操正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奔长江而去。那么,曹操这次能报赤壁一战之仇吗?
曹操这次南征也是做了充分的准备。
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三月,也就是曹操赤壁战败三个月之后,曹操从江陵撤退到谯县。并在谯县建造舟船,数月后又在九江郡境内的芍陂屯田。
三年过去了,曹操积攒够了舟船和粮食,终于可以再找孙权报仇了。
行军打仗最重要的是选择好路线,最好的路线当然是水路,省时省力还省钱。
赤壁之战时,曹操从江陵下水,拐过了洞庭湖,最终在赤壁被孙刘联军阻击。之后江陵乃至整个南郡都被刘备牢牢控制在手里,想再走这条路已经不可能了。就算能走,估计曹操也不敢走了。
这一次曹操的行军路线是先从邺城出发,一路南下到达谯县(荀彧从许都来此等候),然后乘船沿涡水驶入淮水,再沿淮水驶入肥水(中途路过寿春,荀彧因病被留在此处),再沿肥水驶入施水,再沿施水驶入巢湖(中途路过合肥,是军事重镇),出巢湖后经濡须水直抵长江。
曹操的这条行军路线非常合理,虽然前半程是陆路,但行程不算远;后半程全是水路,吃着火锅唱着歌就到长江了。
孙权为了防备曹操,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迁治所。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九月,即曹操出兵一个月之前,孙权将自己的治所从京口迁到了丹阳郡的秣(mò)陵县,并将秣陵改名为建业,意为建功立业。建业就是今天的南京,孙权在建业的西部依石头山建了一座石头城作为建业的屏障,这就是南京被称为石头城的原因。
第二件是建坞堡。孙权在濡须口“夹水口”建了一座濡须坞,形如偃月(半月形),因此也称“偃月坞”。“夹水口立坞”就是说这座坞堡横跨濡须水东西两岸,将濡须水夹在中间。那濡须口在什么地方呢?
这里“口”指的是水口,常用于某条河流汇入长江、黄河等处。比如“夏口”、“油口”、“渭口”等等。这样看来,濡须口应该是指濡须水入长江的水口。
然而孙权如果在这个“濡须口”布防,是违反军事常识的。因为曹军只要从濡须水登陆,就可以从陆上围攻濡须坞,濡须坞完全没有作为军事要塞的价值。
濡须水从巢湖南流至长江,中途要从两座山中间流过,这两座山东面的叫濡须山,西面的叫七宝山,濡须山和七宝山之间的出水口才是真正的濡须口。
据《无为县志》记载,“巢湖水向东南流,经七宝、濡须两山对峙间,以‘口’名之,即‘濡须口’。”
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濡须水在今安徽庐州府巢县南,源出巢湖,东南流经无为州,东入江。濡须坞在无为州东北五十里。”
这两个记载是吻合的。
濡须口是濡须山和七宝山之间的水口,而不是濡须水入长江的水口。
那孙权为什么要在濡须口抵御曹操,而不是依托长江在南岸布防呢?
原因有两点。
第一,濡须口依托山势,敌人的陆军展不开。
第二,长江不可守。
长江几千里长,渡口太多,全线布防需要太多兵员。因此,南方政权想要抵御北方政权的入侵,就不能让敌人进入长江,最好把防线推到淮河流域,这就是所谓的“守江必守淮”。
淮河因此也成了北方政权与南方政权的天然分界线。南北朝时期,前秦与东晋就是以淮河为分界线;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与南唐也是以淮河为分界线;宋金时期,金与南宋也是以淮河为分界线。
对于南方政权而言,如果淮河没守住,防线可以后撤至襄阳——合肥一线;如果襄阳——合肥一线也没守住,防线可以后撤至江陵——濡须口一线;如果江陵——濡须口一线也没能守住,那就只能依托长江防守,这是最坏的结果,战争的主动权就完全控制在敌人的手里了。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再回头看赤壁之战。
曹操占据江陵以后,就控制了长江上游,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也就是张昭所谓的敌人与自己已经共享了长江(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曹操打算顺江东下,贾诩却出来劝阻。贾诩说,明公刚灭袁氏,又收荆州,威名远播,声势浩大。现在只需把荆州治理好,让百姓安居乐业,江东自然归降。
乍一听,贾诩句句套话、空话、废话,不知所谓。然而以贾诩之聪明绝顶、小心谨慎,怎么可能在如此紧要关头乱说一气?
贾诩是懂军事的。他知道现在曹操对孙、刘已经形成绝对优势,只要牢牢控制住荆州,就意味曹操不光可以沿长江而下,更可以从长沙郡等地进入江东。孙权能调动的军队不过三五万人而已,曹操这面却有二十万大军。孙权防得了南就防不了北。另外,江南、江北之间边境线漫长,只要在荆州牵制住孙权,曹操可以在江北慢慢恢复生产,屯田备战。如此一来,又有多条水路可以用来渡江。
从某种角度说,曹操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除非他一定要一战决胜负。所以,曹操率大军孤注一掷顺流而下之时,周瑜高兴地对孙权说曹操这是自己来送死。最终,乌林的一把大火烧掉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套用一句游戏用语——曹操优势很大,曹操A了过来,曹操GG。
曹操犯了和袁绍当年一模一样的错误。
好在曹操心胸比较开阔,战败之后没有杀了出对主意的贾诩,也没有气得一命呜呼。
赤壁之战后,周瑜拼了命也要打下江陵,其目的就是为了将防线推到长江北岸,否则曹操吸取教训后再来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同时,孙权也在全力攻打合肥,还差点亲自上阵,只是最后没打下来。
说回濡须之战。
曹操南下后,攻破了孙权在江北的大营,生擒都督公孙阳。然而曹操无论如何也无法突破濡须坞,与孙权对峙一个多月无果后,曹操只得先行撤退。
不管怎么说,曹操毕竟没有空手而回,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向天子要权力了,一场大戏即将上演。那么,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好戏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14 16:22:15
第九十四节 封公建国

上一节我们聊到,不管怎么说,曹操毕竟没有空手而回,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向天子要权力了,一场大戏即将上演。那么,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好戏呢?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三月,也就是曹操在回军邺城前一个月,曹操以皇帝的名义下诏并州。
什么是并州呢?
并州就是把天下的十四个州(原本十三个州,李傕、郭汜掌权期间从凉州分出一个雍州)合并成了九个。
为什么并州呢?
第一,打破旧秩序。并州计划将最初的司隶七郡一分为三,四个归冀州,两个归豫州,一个归雍州。西汉的故都长安,东汉的故都洛阳都在司隶,从汉武帝开始,司隶作为“天下第一州”存在了三百多年。司隶的灰飞烟灭是对旧秩序的沉重一击。
第二,建立新秩序。除了司隶四郡之外,并州计划还将整个幽州和并州并入冀州,冀州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州。冀州是曹操的老巢,这次冀州的扩张就是为新秩序的建立打好基础。
重划九州一事,曹操早在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就曾考虑过,那时曹操刚刚攻陷邺城,被天子任命为冀州牧,让还了兖州牧。在河北还没有被全完平定的情况下,曹操就急不可耐地想建立新秩序,这也印证了我们之前的推论——曹操代汉的想法是从将天子攥到手里那一刻就有的,而非随着权力、地位、野心的增长而产生的。
当时曹操提出并州计划后,荀彧立刻表示反对。荀彧是想恢复旧秩序的人,他非常清楚并州意味着什么,但是这个计划从政治高度说还挺难反驳。因为并州计划虽然会拆掉司隶,但却是一种“复古”的行为。当初大禹王治水,划分天下为九州,曹操正是以此为名义——效仿先王不是你们儒家一直提倡的吗?尧、舜、禹不都是古圣贤王吗?我效仿一下没错吧。
荀彧很聪明地绕开了这一问题,压根不谈旧制,而是从实际出发,指出并州计划存在巨大的负面影响。荀彧说,咱们刚刚攻破河北,威震天下,大家都怕我们。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搞并州,那各路诸侯肯定担心我们会把他们挨个放血(以次见夺),到时候咱们成公敌了,就不好办了。应该等到天下差不多平定的时候再考虑这个问题。
荀彧是曹操的首席谋士,他的话非常有分量,而且从现实角度说也确实非常有道理,曹操也觉得自己操之过急了,因此对荀彧说,没有你的反驳,我就损失大了(微足下之相难,所失多矣)。并州计划就这样被搁置下来了。
然而这种搁置只是暂时的,该来的总有一天要来。如今,该兼并的诸侯差不多都兼并了,荀彧也死了,再也没有人可以阻挡曹操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了。
并州一个月之后,曹操抵达邺城。他可以进行下一步行动了,他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并在这个国家里执行庶族法家路线。
晋升公爵,建立公国,是曹操实现理想的必经之路。
曹操的意思很快被传到了许都朝廷,大臣们心领神会,献帝也非常配合。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天子封曹操为魏公,以冀州十郡作为曹操的封地,加九锡。
九锡是皇帝赐给臣子的九种礼器:
一是车马。指金车大辂(lù)和兵车戎辂,玄牡二驷。其德可行者赐之。
二是衣服。指衮(gǔn)冕之服和配套的赤舄(xì)一双。能安民者赐之。
三是乐悬。指定音、校音的器具。使民和乐者赐之。
四是朱户。指红漆大门。民众多者赐之。
五是纳陛。指登殿时特凿的陛级。能进善者赐之。
六是虎贲。指天子专用的卫士。能退恶者赐之。
七是弓矢。指天子专用的彤弓和玄弓。能征不义者赐之。
八是斧钺。指象征军权和统治权的斧形兵器。能诛有罪者赐之。
九是秬鬯(jù chàng)。指供祭礼用的香酒。孝道备者赐之。
九锡是最高礼遇的表示,连当年董卓都没加过九锡。
献帝给的这些东西曹操很满意,但他不能立即接受,那多不好意思啊。曹操前后三次推让,表示自己一点也不想要。戏做的差不多了,该下一波人登场了。
曹操的二号谋士荀攸联名三十多人上书,表示曹操进爵魏公是国家之福、民族之福、时代要求、历史选择、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不应该推辞。
荀攸和他的堂叔荀彧一样,都是人品正直之人。不同的是,荀攸更识时务,他不愿意为了所谓的理想把自己推向深渊。
荀攸等人的联名信让曹操很高兴,于是他“勉为其难”地表示可以接受魏公的封号,但是不要十个郡那么多,要一个魏郡作为自己的封地就可以了。
其实一个郡就不少了,东汉诸侯王的封国也就一个郡而已,而且魏郡还不是一般的郡。魏郡原本有十五个县,后来被曹操强行增加到二十九个。曹操原来的封地仅仅只有一个武平县,而现在变成了拥有二十九个县的魏郡,按理说他也应该满足了。但事实上当然是不满足的。
荀攸等人再次劝曹操说,一个不行,太少了,您这么做即辜负了天子,又拒绝了我们(犹汉朝之赏不行,而攸等之请未许也)。曹操“没办法”,只好接受了全部封地。
曹操的谦让显然不是真心,至少在十九年前他就已经考虑把冀州从大汉的版图上挖掉,建设成自己的私人国度。只是当时时机并不成熟,而能忍是曹操的一大优点。
称公两个月后,可能是表示对天子的感谢,曹操把自己的三个女儿曹宪、曹华、曹节送入宫中做了贵人。
曹操春风得意,他是天底下唯一的公爵,更是唯一一个合法拥有主权国家的贵族,他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一切权力都是无可争议的。但是他的敌人不会让他得意太久。那么,曹操接下来会受到什么样的挑战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15 07:13:14
第九十五节 凉州治乱

上一节我们聊到,曹操春风得意,但是他的敌人不会让他得意太久。那么,曹操接下来会受到什么样的挑战呢?
关中战败后,马超退到了上邽(guī)县,曹操匆匆撤军,给了马超喘息的机会。曹操回到邺城后,杀了韩遂的儿子,又灭了马超的父亲马腾三族,双方算是结了死仇。
其实这个结果韩遂和马超起兵那天就料到了,当时马超对韩遂说,我的爹我不要了,您就是我爹了;您的儿子也别要了,我就是您儿子了。最终,曹操用离间计拆散了这一对新父子。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八月,也就是曹操进爵魏公三个月后,马超联合兴国氐王阿贵、白项氐王千万与张鲁的部将杨昂,攻占了凉州的治所冀县。冀县在上邽之西,通往东方的道路被马超阻隔,因此求救信迟迟不能送出。
凉州刺史韦康坚守冀城七个月,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开城投降想换条生路,结果马超也学了一把曹操的“围而后降者不赦”,将韦康杀了。
马超武艺高强,作战勇猛,在凉州地区很有威望。攻占冀城之前,凉州很多郡县就已经响应了马超。假以时日,马超将凉州整合完毕,必然重夺关中,甚至威胁中原。
然而一个叫杨阜(fù)的人扭转了形势。
杨阜是凉州别驾,马超围城时,杨阜痛哭流涕地劝韦康死守,但韦康最终投降被杀。在杨阜眼中,马超是一个“背父叛君,虐杀州将”的大魔头,因此冀城失陷后,杨阜一直琢磨着怎么除掉马超。正巧杨阜的妻子离世,杨阜便向马超请假奔丧。马超也没多想就同意了,这将成为马超一生做的最后悔的决定。
杨阜离开冀城后迅速赶往西县的历城,历城在上邽东南,杨阜的表哥姜叙正屯兵于此。姜叙的母亲是杨阜的姑姑,杨阜从小在姑姑家长大,感情很好。杨阜在历城见了姜叙母子,痛哭流涕地请求姜叙起兵,姜母被感动了,也劝儿子出兵。
姜叙同意了。他一边与周围几家豪强约定共同讨伐马超,一边派人去冀城联络内应。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九月,也就是马超得到冀城一个月之后,姜叙在西城(《三国志》记载为卤城,误)起兵讨伐马超。西城是西县的县城,规模应当比历城大一些,也坚固一些。
马超听说有人不服,便主动率兵来战。结果刚一出城,冀城的内应就关闭城门,杀了马超的妻儿。
这一下老婆、孩子和家都没有了,马超不可能再围冀城七个月,只好先奔西城而去。姜叙早有准备,马超也不敢冒然攻城,便又杀奔历城。历城守军中传言马超已经逃出了凉州,因此误将马超的军队认作姜叙的军队。结果马超直接杀进历城,抓获了姜叙的母亲。姜母大骂马超不忠不孝,马超大怒,杀了姜母和姜叙的儿子,又一把火烧了历城。
可能是听说历城失陷了,杨阜赶去救援。双方遭遇后开战,杨阜是真拼命,不仅自身五处受伤,兄弟宗族还死了七个人。最终马超战败,南投张鲁。
杨阜和姜叙靠自身的兵力就平定了马超的叛乱,没有耗费中央的力量,他们成了这场战争的英雄。但英雄不是那么好当的,他们都付出了亲人的生命作为代价。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正月,也就是马超逃走的四个月后,他向张鲁借兵再度攻打凉州。姜叙等人无力对抗,立即向镇守关中的夏侯渊求救。
夏侯渊是曹操的铁哥们,还记得我们之前说过曹操年少时有一次作大了,锒铛入狱,后来被一只替罪羊换出来的事吗?夏侯渊就是那只替罪羊。夏侯渊替曹操背的这口黑锅改变了曹操的一生,如果当初曹操被判了刑,那他后来是不可能举孝廉的。
曹操首倡义兵后,夏侯渊和堂兄夏侯惇前来助战。夏侯渊同夏侯惇一样,非常受曹操信任,不仅屡屡担任重要军职,还被任命为典军校尉。典军校尉可是当年曹操加入西园军体系时候的官职,可见夏侯渊在其心目中的地位。和夏侯惇不同的是,夏侯渊打仗很有两把刷子,他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快。士兵们还编了一句顺口溜,“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夏侯渊的部将们都认为应该向曹操报告。夏侯渊说,信使一来一回四千里,等批示到了,姜叙他们也完了。于是命张郃率五千人马为先锋紧急救援姜叙,自己率大军和粮草在后。可能是张鲁的军队马超用着不顺手,他并未与张郃交战就匆匆撤走了(一说战败而走)。
夏侯渊来了都来了,索性调转枪头袭击韩遂。韩遂在显亲县,离冀县、上邽县都不是很远。韩遂听说要挨打,匆忙撤退到略阳县,留在显亲的军粮被夏侯渊缴获。夏侯渊追至略阳城下二十多里处,有人建议强攻略阳城,有人建议攻打略阳县的兴国城,先消灭盘踞在兴国的氐人。
夏侯渊认为,攻城是很困难的,要打就打野战。那怎么才能让敌人出城和自己野战呢?
攻其所必救。
夏侯渊留下一部分士兵看守粮草辎重,自己率轻兵直奔长离。长离是羌人各部的聚集地,韩遂的军中有许多羌人,这些羌人听说老家被人打了,纷纷要求回家。韩遂只好率军救长离。
曹军诸将见韩遂兵多,便建议先修筑营垒与敌人对峙。夏侯渊说,我跑了一千多里地,再修筑营垒,士兵们累也累死了,干就完了。夏侯渊击鼓奋击,大破韩遂。韩遂投奔羌人,两年后病死(一说被部下所杀)。韩、马之乱至此平定。
马超大闹凉州之时,曹操的心思却并没在那里,他还在攫取更高的地位和待遇。
曹操觉得自己作为公爵,已经完全不适用普通臣子的待遇,因此曹操进爵魏公十个月之后,也就是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三月,曹操得到了更高的荣誉——位在诸侯王上,并且配饰由金印、紫绶、进贤冠升级为金玺、赤绂(fú)、远游冠。
曹操没高兴几个月,孙权又来找麻烦了。那么,孙权会如何行动?曹操又会如何还击呢?
下节再聊。
楼主:西风教主  时间:2022-02-15 21:58:05
@lvyuyi2020 2022-02-15 21:54:57
今天还更新吗
-----------------------------
木有了,明天早上更新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