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度量衡这么重要呢?

字数:492107访问原帖 评论数:64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9-05-06 21:57:10 更新时间:2022-02-05 10:31:52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20-04-08 13:14:04
昨天讲中医的删掉了好多内容,最后一段“治病必求于本”都没有了,少了这一段很关键啊,几乎我昨天发的好多帖子里全部都把最后一段删掉了,郁闷!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20-04-08 14:29:02

西式科学只能认识“地平论”

西方这种“科学”应该只能承认“地平论”才对的,也对,现在西方还还承认地平论的,youtube上面听说有超过五百万个视频证明加解释地平论。准确来说应该是美国人。

现代地平论社群起源于19世纪中期,这得归功于英格兰伦敦的塞缪尔·罗博瑟姆(Samuel Rowbotham)。罗博瑟姆在9岁时辍学,他最终相信,或至少他声称自己相信,地球是平坦的,而且几乎我们能看到的天上的星星和其他一切东西都离地球只有几千英里。

国人也有受此影响相信地平论的,现代中国人把古人的“天圆地方”胡乱解释,认为是“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还相信古人也是地平论的,认为古人无知,可是,明显这些错误认识是来自于西方,而不是古人嘛,因为,古人自己都有解释,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非要教错误的知识,到底是谁的错?

古人说的“天圆地方”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单居离问於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者,诚有之乎?”

曾子曰:“离!而闻之,云乎!”

单居离曰:“弟子不察,此以敢问也。”

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谓之圆,下首谓之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yǎn)也。”

曾子与弟子单居离的这段话里,却又质疑了“天圆地方”说——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yǎn、掩)也(如果天是圆、地是方的,那么四角就不包含在圆里面了)。

对于这个反问,曾子自己在《天圆》里给出了答案:

“且来!吾语汝。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吐气者施而含气者化,是以阳施而阴化也。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而礼乐仁义之祖也,而善否治乱所由兴作也。”

曾子说,我听孔子讲过,“天道曰圆,地道曰方”。这天圆地方讲的是天地之道,阴阳之理。

而这个“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在《吕氏春秋·圆道》里的解释是:“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上一下,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

古人就没有说过“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都是今人自己曲解误解的,却赖给古人,真是太不像话了,西方至今相信地平论,中国人除了现在故意误解以外,就没有所谓的地平论,这东西就不是中国的,从外国传过来的,从传教士开始传入输入这种错误理论,却说成是“先进”,中国人就学习这种落后知识,能不变傻降智吗!

西式“科学”就是只能得出地平论,即便偷盗了中国科技文化,也还是本性难移的,因为西方就是看不到地下,所以,西方认为“地是平的”,对于西方来说没错啊,说明西方从来就没有变过嘛!

所以,今天西化的人们看不出认不来天文气象物候之间的关系,西式科学不承认它们之间有关系,因为观察不到,因为看起来各物质之间不相关,那就是错的喽!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20-04-08 14:50:13
今天的发完了,很遗憾讲中医部分的最后一段“治病必求于本”无法发出,只能算了。

一个人的时间观宇宙观很重要,这也是区别于别的国家民族的不同之处,中国之所以叫中国,就在于华夏文明是起源地,观象授时自古以来,天文地理融入了生活,阴阳五行无处不在,正是润物细无声,今人已不知宝物可贵,反被西方科学迷花了眼!

空留宝物在手中,要将此物送他人,人们西化变傻了,误以为落后是先进,执迷不悟啊!

所以,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本该聪明智慧的中国人,为何被欺骗的如此之惨?我们放弃了自我的主导权,将一切评判标准送给了西方,这不是太可笑了吗?!

为何拥有几千年上万年文明的华夏,需要让西方来认可,仅仅因为短暂的落后,甚至是欺骗盗窃导致的落后,我们就认为自己“永远落后”?

可以看出来,西方一直在打击中国人的自信心,没有了自信心,自然需要西方来认可,这就是操控人心,而源头就在于那段盗窃偷盗中国科技篡改历史的落后,这是一切的根源!

事实证明,全盘西化没能让中国先进,华夏文明复兴是靠着中国人民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一学西方就落后,一学祖先就先进,为什么还要学西方?继续给西方打工做奴隶,这就是某些人提倡的先进吧。

莫要再将宝物赠他人了,宝贝经不起糟蹋,还是好好学学祖先吧,这比什么都强。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20-04-09 11:01:42
郁闷,昨天发的又被删完了,只留下一段内容,主要的内容都没了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20-04-09 11:12:40
图 冬日雪地太阳升



因而,就不可以忽略天气变化引起疾病这个关键。

中国古代一直对天气变化很关注,自古就有观象授时,可知天地相应,人亦与天地相应,那么四季时节的不同,气候突变自然也会引起人体的反应了。

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自然宇宙之间,有着非常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也具有共同的构成基础,即都是由“气”生化,也都是按照阴阳消长、五行生克之关系运行。

《黄帝内经·素问》特别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相通相应,无论春夏秋冬、昼夜、不同的地域环境变化,都会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千金方》提到因为气候突变引起的疾病,也就是“天行时气”:“凡冬月,忽有大热之时;夏月,忽有大凉之时,皆勿受之,有患天行时气者,皆由犯此也。”,这就是气候变化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如果四时气候不按一定的顺序和程度发展,则可发生太过或不及,就如《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里所说:“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

凡时令已到而相应的气候未到,或时令未到而相应的气候先到,这些反常现象对一切生物都是不利的。古人称这种太过与不及的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淫”。

《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指出:“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为非常,非常则变矣,变至则病”

这里可以用东汉王充《论衡·变动篇》说的:“天气变于上,人物应于下矣。”来解释天气在上面产生变化,人在下面有所感应。

这就像是因为气候变化导致生病,也因此,每到天气发生变化的时候,人身体上的患病处也会提前感受到,而有痛楚难受之感,由此知道天气要变啦!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指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化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这就是天地相应,产生了生寒暑燥湿风,反应在人身上就是五脏化五气,生喜怒悲忧恐。

也就是说,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都是互相影响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目互依存的。

天地之间有四时五行的变化,产生各种不同的气候,在不同的气候下,一切生物有生长、发展、消亡的过程,人体五脏也有不同的变化,产生喜怒悲忧恐五态。

所以,对于人体疾病的产生,《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认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意思是说,大多数疾病的发生,都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界六淫气候的变幻和转化所致。古人将“风寒暑湿燥火”总称为“六气”。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四者之有,而贵常守。”若升降失职,则阴阳失衡,无所谓生化,百病由生。故《医学求是》曰:“明乎脏腑阴阳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20-04-09 11:14:58
阴阳调和祛除疾病

《黄帝内经·灵枢》认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黄帝内经·素问》也说:“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就是说,无论养生还是治病,只要能够顺应四季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变化,人体机能就可以正常协调地运行,治疗也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只要明白,既然天地失序会出问题,那么人体同样也会感应到季节变化,导致出现疾病,理解了这个,那么简单来说,就要让人体恢复阴阳平衡协调,疾病自然也就能祛除了,人体也就痊愈自愈了。

自愈的条件是什么呢?这就是“阴阳和”,即是说,不管什么病,也不管多少病,只要把阴阳调和了,病自然就能自愈了。

图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这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从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在五脏方面,《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里曾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的问题,即五脏和自然界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

在《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则具体他说:“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此外,在《黄帝内经》里还有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的明文记载。

所以,中医临床治疗疾病时强调“扶正祛邪”“祛邪即所以安正”“祛邪而不伤正”“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等原则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表现。

这就像是蚂蚁无法理解人类,西医也无法理解中医,思想层次达不到,白费口舌啊!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20-04-09 11:19:50
全部分开再补发了一下删除的内容,看看还能剩下多少了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20-04-09 11:25:07



大家必须承认相信一个事实,那就是现在看到很多宇宙图像都是PS出来的,即便是出自NASA这个最权威最前沿机构的科学照片也同样披着重重的PS装甲。

95年拍摄的这张“创生之柱”原始照片实际上看起来相当暗淡。

图 创生之柱原始图像



2015年,即将退休的哈勃望远镜重访天鹰星云的创生之柱,不仅拍下了比20年前更加清晰的照片,也展示了宇宙照片的制作过程。

经过拼接、叠加、上色、美化之后才诞生了一张无与伦比的绚烂星云照片,流程颇有时尚杂志封面制作的感觉。

科学家先用哈勃望远镜上的四片式CCD拍下连续三张灰度照片,对其进行多帧合成处理,去除随机噪点、增加对比度。

之后再才用滤光片分别记录氧、氢、硫所对应的光谱信息,将三组信息作为红蓝绿三色分别渲染。

三色叠加后再进行常规意义上的处理,加阴影、加饱和度等一系列修图手段。

一张绚烂多姿,符合人眼审美的“创生之柱”就完成了。

图 一张绚烂多姿,符合人眼审美的“创生之柱”



所以,很多宇宙图像是修图修出来的,这样符合人类审美,却不存在于宇宙之中,人类在宇宙里看不到那样的景象,也只有在地球上看才能看到星宿银河,西方科学里的理论是假说是猜想,不能当成是事实来认可。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20-04-09 11:48:38
图 璀璨蓝色宇宙背景



何为宇宙?

“宇宙”一词连用,最早出自《庄子》:“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这时的“宇”代指一切空间,“宙”代指一切时间。宇宙就是指时空。

《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文子·自然》也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说明古人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

还有《楚辞·屈原·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张衡《东京赋》“泽浸昆虫,威振八宇”,以及《庄子·庚桑楚》“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等等,“宇”已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方位、处所,而是指所有的空间;这里的“宙”已经表示没有开始没有终末的无限时间,宇宙已经无限大矣。

这就是中国古人对宇宙的解释和理解。用“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来解释宇宙最好,想到宇宙也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包罗万象”“奥妙无穷”等词语来形容。

可是,用这个来看待西方的“宇宙大爆炸”理论,那就有问题了啊,西方的“宇宙”时间是一条线的,空间也是一条线的,但是时间却比空间小,空间比时间大,就是现在认为的“宇宙膨胀论”,何来四方上下,往古来今呢?

图 膨胀的空间结构意味着星系离我们越远,其远离我们的速度就越快。



西方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依然是互相之间脱离的,毫不相关的,如何从过去到现在呢?“宇宙爆炸论”只能从那一点发展到现在,自然说不通天地万物之间又是如何演化,以及天地万物与人类如何发展到了今天的。

图 斗转星移,从黑夜到白天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中国古人观测天地日月变化,日往月来,寒来暑往,而成一岁。年复一年,才走到了今天。

正如《周易·系辞》所说:“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霍,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图 缩时摄影下的四季



只有站在地球上观测天地日月,方能明白何为天文,才有了人文,以天心为吾心,天地相应,天人感应,合二为一,推知古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贲卦》象辞)

这是中国人的思想,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如此重视天文的原因所在,关乎中国人的存在。

只是当人们局限于西式“科学”下的思维,狭隘极端偏颇,人们本身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也就看不出来错误。

想要看出来,那也需要有了整体概念以后,不然就是和西方一样,眼界小小的,看到了大的世界反而接受不了,认为世界一定要那么小才是真的!因为它们眼里的世界只有那么点大,超出了就是假的。

用本就有了偏见的视野去看待世界,只会得出不符合西式“科学”的结论。可是世界远比西式“科学”出现的更早啊!

当没有研究出分子式、原子、质子等等东西的时候,得不出水的分子式,不知道食物里包含什么元素,人就不能喝水吃东西,因为这一切不科学!

所谓的“科学”管的也太宽了吧,天地万物都比西式“科学”早,凭什么认为不符合晚出现的西式“科学”标准呢。

明明世界那么大,那么复杂,西式“科学”研究完了吗,西方认为它们看到的就是全部的世界,可以说了算了?!

可是,除了这些东西,还有很多有效物质,西式“科学”是看不到研究不出来的,只认单一物质元素分子式来认识世界,这难道没有问题吗?

西方眼里的世界就只有原子元素那么大,西方“科学”就是这么研究事物的,西医只认识细胞之类的,喝水要喝分子式,吃东西也要吃原子质子XX元素,人类以后就吃合成元素就能补充身体所需了,不用吃饭了。

可是现实还不能用人造合成物取代自然物来吃饭,要是这么做的话,那就是在害人。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20-04-09 11:51:03
认识世界的方式不是只有西方一种,道路有千万条,为何西方却要全世界只认西方一种,中国认识世界的方式理论西方不承认,西方的一切究竟是怎么来,记得吗,唯今有错的恐怕只是不按照西方想法而消失。

西方的世界本来就是那么大,那么小小一点的,一直就没有什么发展,它们的一切都是“从天而降”的,根本就不知道万物起源,凭空得来的!它们不知道得到的科技文化是怎么来的,怎么发展演变的,它们知道的开始就是从它们受华夏文明获得启蒙开化的那一刻才算“开始”。

又有什么资格来教全世界的人类认识世界?甚至是教导中国人认识万物。它们自己都不知道啊!

中国“元气论”解释万物起源由来,何错之有?!

西方分明是“盲人摸象”,摸到认识的都是小东西,局部思维怎么能拼凑出整体思维概念来,拼凑出来的也只能是像“宇宙大爆炸”那种认识。

按照西方“科学”理论,给西方分子式原子质子元素,给西医细胞等等,能够组合出来人类、植物、动物吗?能吗,能做到吗?

毕竟,除了这些东西,其他东西都不作数,西方“科学”视之无用之物的。

显然,西方还原不了世界万物,那么就同样解释不了世界万物由来。

而中国的阴阳五行说、元气论可以完成,由天地交感化生万物,反推回阴阳二气,同样阴阳二气可以演化出世间万物,天地变化,气象物候自然,再返回到阴阳五行、元气论,这可是西方理论做不到的事情。

西式“科学”理论研究小东西,需要相应科技仪器才能做到,可是,问题在于,西方只能认识小东西,大的东西不认识,怎么发明这些机器仪器来研究细微事物呢?

技术不到的时候,西方是不是就没法认识事物了,也就没法发展了,进步不了啊。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20-04-09 11:55:30
西式科学只能认识“地平论”

西方这种“科学”应该只能承认“地平论”才对的,也对,现在西方还还承认地平论的,youtube上面听说有超过五百万个视频证明加解释地平论。准确来说应该是美国人。

现代地平论社群起源于19世纪中期,这得归功于英格兰伦敦的塞缪尔·罗博瑟姆(Samuel Rowbotham)。罗博瑟姆在9岁时辍学,他最终相信,或至少他声称自己相信,地球是平坦的,而且几乎我们能看到的天上的星星和其他一切东西都离地球只有几千英里。

国人也有受此影响相信地平论的,现代中国人把古人的“天圆地方”胡乱解释,认为是“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还相信古人也是地平论的,认为古人无知,可是,明显这些错误认识是来自于西方,而不是古人嘛,因为,古人自己都有解释,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非要教错误的知识,到底是谁的错?

古人说的“天圆地方”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单居离问於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者,诚有之乎?”

曾子曰:“离!而闻之,云乎!”

单居离曰:“弟子不察,此以敢问也。”

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谓之圆,下首谓之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yǎn)也。”

曾子与弟子单居离的这段话里,却又质疑了“天圆地方”说——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yǎn、掩)也(如果天是圆、地是方的,那么四角就不包含在圆里面了)。

对于这个反问,曾子自己在《天圆》里给出了答案:

“且来!吾语汝。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圆曰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吐气者施而含气者化,是以阳施而阴化也。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而礼乐仁义之祖也,而善否治乱所由兴作也。”

曾子说,我听孔子讲过,“天道曰圆,地道曰方”。这天圆地方讲的是天地之道,阴阳之理。

而这个“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在《吕氏春秋·圆道》里的解释是:“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上一下,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

古人就没有说过“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都是今人自己曲解误解的,却赖给古人,真是太不像话了,西方至今相信地平论,中国人除了现在故意误解以外,就没有所谓的地平论,这东西就不是中国的,从外国传过来的,从传教士开始传入输入这种错误理论,却说成是“先进”,中国人就学习这种落后知识,能不变傻降智吗!

西式“科学”就是只能得出地平论,即便偷盗了中国科技文化,也还是本性难移的,因为西方就是看不到地下,所以,西方认为“地是平的”,对于西方来说没错啊,说明西方从来就没有变过嘛!

所以,今天西化的人们看不出认不来天文气象物候之间的关系,西式科学不承认它们之间有关系,因为观察不到,因为看起来各物质之间不相关,那就是错的喽!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20-04-09 11:59:23
万物归于一“道”

天地万物之间有没有关系?现在倒是经常说人和万物和谐共处了,天气变化也会影响人类活动,这当然是有关系的。很多迹象都能表明天地万物自然一体,为何总是看不到不承认其中的联系呢?

图 蓝色广袤的星辰大海动态壁纸图



《黄帝内经》有一句话用来解释西医治病的局限性,和西式“科学”的缺陷正正好好。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百,推之可千,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这是指天地万物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层次和形式,用阴阳来体现和推演是数不胜数的,万之大不可胜数啊。

既然天地万物存在的形式数不胜数,也就不可穷尽了,那么多的变化,又如何发现的完呢?

面对不可胜数的变化,手足无措,却总是总结不出来一个有用的办法解决问题,这就是西式“科学”的最大问题所在了!

西式“科学”只喜欢观察微小的微观对象,看不到整体,不可穷尽的事物怎么能研究的完,研究不完,西方就认识不了全世界全宇宙本身,更无法从中总结出有用的东西。

那么面对现实吧,人类根本研究不完这么多东西,要是不能穷尽所能研究完,人类就不能认识世界,西式“科学”就不能承认世界的各种存在,那么“科学”就该老实承认能力有限,根本没有资格代表先进,因为认识还短浅的很呢!

尽管,西式“科学”能力有限,不承认世间万物的某些存在,可是,即便不被承认,也依然存在,那只能证明西方对世界探索了解的还太少了,面对未知,不能够有效解决,而是采取否定态度,证明西方没有面对现实的能力,也没有足够能力来探索世界,更没有相应的能力去发展真正的科技,以便解决遇到的问题。

如果人类早期像西方这种对待未知的态度,来处理上古时期遇到的事情,今天的人类依然原始,而不可能有任何进步。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西方没有接受华夏文明启蒙之前,西方愚昧野蛮无知落后的很,这一点从未因为西方获得中国高科技文化而改变。

今天人类获得的进步,不是西方带来的,而是由真正能够解决未知,面对现实,承认无知所不知的事物,并且应用所学所掌握的思想理论,解释天地万物自然的各种变化,也能够以此思想理论解决未知事物,不会受到这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之事而影响的人类族群文明所带来的!

那就是华夏文明!

西式“科学”就像西方人一样,它们享受到了别的文明带来的高科技文化便利,却不可能改变它们的原始本质,只要细究,就会发现其落后原始的真相。

这么一来,西化的人们就像西方人那种认知,也就看不到这万千变化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了,看不到世间万物的由来,也就不知道天文气象物候的关系,更不知道天地相应与人的一致性,因而喜欢否定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解决现实问题却总是在做无用功,

却自以为高明,殊不知是很可笑的!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20-04-09 12:09:23
这么点东西,发不出去,今天试着一次发少一点,看看能剩下多少了,真是不容易,只能希望能留下点来了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20-09-17 10:28:16
日照雨滴则虹生

接下来,我们就先来看看这种阳光照射雨滴水滴形成彩虹的说法,这是普遍接受的一种。

《京房易传》说:“霓,日旁气也。”南朝梁代刘孝威:“云树交为密,雨日共成虹。”这都是对虹的本质的解释。

唐初孔颖达《礼记注疏》:“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明确指出了形成虹的物理条件。

图 瀑布中的彩虹



古代研究彩虹的一个高峰出现在中唐的张志和,就是写《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的那位。张志和先是发现,“雨色映日而为虹”,继而发现“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而不可直者齐乎影也。”如果说“雨色映日而为虹”还只是对自然的观察的话,“背日喷乎水”就是人工造彩虹了。

沈括的《梦溪笔谈》也说过彩虹是阳光照射产生的:“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则有之。”

南宋蔡卞《毛诗名物解》:“今以水喷日,自侧视之,则晕为虹霓……故今雨气成虹,朝阳射之则在西,夕阳射之则在东。”这比起张志和的人工造虹又进了一步。

“喷水造虹”实验,是人类有意识进行的一次白光色散实验,它在物理上地说明了阳光经过水滴折射、反射会产生“虹霓”现象。

这就不得不提到与此相关的色散实验了。


北宋“菩萨石映日”

1116年北宋药学家寇宗奭(sh?)所著『本草衍义』提到:“菩萨石映日射之,有五色光。”这是日光经过棱形的石英晶体,所折射散出的各种色光。这就是摄影学理上的色散现象。他发现色散的现象,却足足比英国举世著名科学家牛顿的发现早550年。

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映日射飞泉成五色;人于回墙间向日喷水,亦成五色。故知虹蜺之彩、星月之晕、五色之云,皆通此理。”这研究的已经不仅仅是虹霓,而是涉及到日光色散问题了。

如果没有三棱镜也可以做光的色散实验,平面镜插入水面成大于90度的夹角,入射光斜入水面照在镜子上,反射光射出水面,照在光屏上,也能观察到色散现象。

明代方以智对虹霓的解释还是基于历代“雨日共成虹”、“日照雨滴则虹生”的延伸发展,这可不是什么西方传教士“带来的”。(《中国古代的万花筒》)

据说,1855年,英国人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1873)与徐寿“合译”中文编著出版的《博物新编》被视为近代西方科技输入中国的第一本著作。书中介绍了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当时的最新科学发现和成果。

图 《博物新编》里的人眼凸透镜色散光学示意图



但是,满清出版的《博物新编》里有一张光学图就涉及色散,可是,中国古代文字记载就已经远比这本宣传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科学知识,由西方传教士“口译”,号称近代中国化学第一人的徐寿写的书早的多的多的多!

到底谁抄袭谁,谁传入谁,多么显而易见的事实啊!却愣是看不见,中国输入西方科技文化知识的事实!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20-09-17 10:30:05
虹霓双彩虹

古代还记载过彩虹有虹霓雌雄双彩虹之别的,不知道何时起,今人觉得古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呢?明明就是正确的,确实有双彩虹出现啊!

图 山崖上的双彩虹



《列子·天端》:“虹双出,色艳盛者为雄,曰虹。暗者为雌,曰霓。”

《尔雅注疏》卷六〈释天〉:“螮蝀,虹也。蜺为挈贰。”

晋·郭璞注:「蜺,雌虹也。」

宋·邢炳疏引《音义》云:「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闇者为雌,雌曰蜺。虹是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虹不见。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

这里的解释其实和今天差不多,古人早就知道虹是怎么形成的了,虹是由太阳照射雨滴形成的。所谓西式“科学”也不是它们自己发现的,而是中国人发现的,它们从中抄袭改名换姓成西方蛮夷的了。

宋代朱熹曾反驳沈括肯定虹饮水的实验结论,他认为“虹非能止雨也,而雨气至是已薄,亦是日色射散雨气了。”,但是虹饮水和太阳光照射雨水形成彩虹并不矛盾。

虹霓双彩虹,一般很难看见,颜色鲜艳的雄虹容易多被人们看见,颜色暗淡的雌霓不易看见,导致人们不相信古人的说法,认为是假的,只有看见的人才能明白古人没有说错啊!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20-09-17 10:35:29
虹能饮粥吃饭,吐金化玉


虹能饮水,还能饮粥吃饭喝酒呢,这就怪不得古人造字时“虹”为“虫”字旁了啊!

虹饮粥

南北朝刘敬叔在《异苑》的记载:“长沙王道怜子义庆在广陵卧疾。食次,忽有白虹入室,就饮其粥。义庆掷器于阶,遂作风雨,声振于庭户,良久不见。”

长沙王刘道怜之子刘义庆在广陵卧病在床。正在吃清粥小菜的时候,忽然有彩虹入室,把他的粥给喝光了。刘义庆一个不爽就把碗扔在台阶上,于是忽然起风下雨,巨响震动于庭院门口,很久才消失。

北宋真宗年间,《茅亭客话》云:“韦中令镇蜀之日,与宾客宴于西亭,或暴风雨作,俄有虹霓自空而下,直入于亭,垂首于筵中,吸其食馔且尽焉。其虹霓首似驴,身若晴霞状,公惧且恶之……旬余就拜中书令。”

彩虹既是灾异也是祥瑞,所以主人升官了。

图 彩虹与闪电图




虹吐金满器

《异苑》还记录了彩虹吐金子的故事:

“晋陵薛愿,义熙初,有虹饮其釜,须臾翕响便竭。愿辇酒灌之,随涸,吐金满器。于是灾蔽日祛,而丰富岁臻。”

晋陵人薛愿在义熙(东晋安帝年号)初年时,遇到了彩虹在喝锅子的水,唏哩呼噜就喝干了。薛愿持酒再倒入,马上又被彩虹吸干了,彩虹随即吐出黄金填满锅子。此后薛愿一生无忧,年年富贵。


虹化玉

虹除了会吐金子,还能化成玉,在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八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

“孔子修《春秋》,制《孝经》,既成,斋戒,向北辰而拜,告备于天。天乃洪郁起白雾,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

黄玉刻文

“孔提命,作应法,为赤制,雀集。”(《艺文类聚》九十,又九十九,《御览》九百二十二,并《春秋演孔图》,「赤爵集书上,化为黄玉刻。」)

“宝文出,刘季握。□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搜神记》八,《宋书·符瑞志》,《初学记》二,《御览》十四,又八百五,《事类赋》九:「赤虹自上而下,化为黄玉,长三尺,有刻文,孔子跪授而读之。」)


《宋书·符瑞志上》:“赤虹自上下,化为黄玉。”

《宋书·符瑞志》记载说虹能变为玉璜,可知很多玉璜形象是虹。《太平广记》中则记载说圆形的玉璜是龙玉,也是龙的宝物,将其投入水中,就会升起一道彩虹。

在西周以来的文物中,这一类双头龙的玉雕造型较为常见,三门峡虢国墓、张家坡墓地、平顶山应国墓中都有类似的双头龙玉璜出土。古人将此种龙形玉璜视为龙,也视为彩虹的化身。

图 东山嘴遗址出土红山晚期双龙首玉璜



东周以来的玉器中,这种双头龙虹形玉璜更为常见,清代学者吴大澂《古玉图考》中收集了一些此类的东周玉璜,他将其称为“白玉双龙”。由于玉器昂贵,东周时代还出现了青铜制作的双头龙虹璜,作为廉价的替代品,一直到汉代墓葬中,都有类似的青铜虹璜出土。

图 《古玉图考》中的虹璜“白玉双龙”



辽宁喀左县东山嘴遗址红山文化祭坛出土的双龙首玉璜,生动地刻画出史前先民想象中双龙化作彩虹桥下凡饮水的神话景观,给几千年后出现的甲骨文“虹”字写作双头共身之龙张口向下的象形提供了物证。

彩虹架设于天地之间,忽隐忽现,捉摸不定,最能牵动先民好奇的目光。《宋书·符瑞志上》记载:“赤虹自上下,化为黄玉。”虹、龙和玉的神话想象在玉璜中融合为一体,玉器制作自然包含着天人沟通的初衷,因此,史前佩戴玉璜不是纯粹为了美化和装饰。玉璜出土于祭坛附近,说明其可能承载着神话信仰的功能。

班固《西都赋》云:“因瑰材而究奇,抗应龙之虹梁。”李善注:“应龙虹梁,梁形如龙,而曲如虹也。”点明了神话中虹与龙互为联想对象的原因。

南宋诗人刘克庄在《水龙吟·辛亥安晚生朝》词中表达得更为生动:“喜动龙颜,瑞班虹玉。”古人设想虹是有生命的活物,虹的色彩体现为玉质特征,虹变化则为神话生物。

虹与龙的变化,除了联想为天桥,还可想象为彩旗。《楚辞·远游》云:“建雄虹之采旄兮,五色杂而炫耀。”至于虹龙的形象变化,其一是虹蛇,其二是虹熊,其三是虹人,三者在玉器中均有生动的实例。

怪不得古人认为“虹有两首”,从以上记载来看,虹的行为确实像生物呢,怪不得“虹”字从“虫”啊!

看来,彩虹不但能饮水,还能饮酒、粥此类的液体,《释名·释天》中也记载说,虹能饮水气,看来不但能饮水,连水气都能饮。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20-09-17 10:45:18
虹化为女子、男子

除了“虹饮涧水”传说,古籍里还记载的“虹化为人”的几个神奇故事。

《山海经》中就有“虹在其北,各有两首”的句子。

清代郝懿行注疏《山海经·海外东经》云:“虹有两首,能饮涧水,山行者或见之。”

《古今图书集成》引《穷怪录》记录了一则南北朝时的虹神传说:“后魏明帝正光二年(521 年)夏六月,首阳山下有晚虹下饮溪泉。”

这都是从“虹饮涧水”传说延伸出的更神奇的“虹化为人”的故事。

第一则:「虹化美人」

宋.曾慥《类说》卷四十引焦潞《稽神异苑·虹化为女子》:“《江表录》:首阳山有晚虹,下饮溪水,化为女子。明帝(注:后魏明帝)召入宫,曰:‘我仙女也,暂降人间。’帝欲逼幸,而有难色,忽有声如雷,复化为虹而去。”此事又见《八朝穷怪录》。

据《八庙穷经录》记载:后魏明帝正光二年,夏六月,首阳山中,有晚虹下饮于溪泉。有樵人阳万,于岭下见之。良久,化为女子,年如十六七。异之,问不言。乃告蒲津戍将宇文显,取之以闻。明帝召入宫,见其容貌姝美。问云:“我天女也,暂降人间。”帝欲逼幸,而色甚难。复令左右拥抱,声如钟磬,化为虹而上天。

这是一则怪异幻化的神仙故事。后因以“虹女”指称美人,又以此用为神仙变化的典故。

清,李晖吉、徐灒《龙文鞭影二集》上卷:“汉王颁露,魏帝逼虹。”元.杨维桢《铁崖古乐府》卷三《花游曲》:“水天虹女忽当门,午光穿漏海霞裙。”

第二则:「虹化男子」

《太平广记》卷三九六引《东瓯后记·夏世隆》:

“故越王无诸旧宫上,有大杉树,空中,可坐十余人。越人夏世隆,高尚不仕,常之故宫。因雨霁欲暮,断虹饮于宫池,渐渐缩小,化为男子,著黄赤紫之间衣而入树,良久不出。世隆怪异,乃召邻之年少十数人,往视之,见男子为大赤蛇盘绕。

众惧不敢逼,而少年遥掷瓦砾。闻树中有声极异,如妇人之哭。须臾,云雾不相见,又闻隐隐如远雷之响。俄有一彩龙,与赤鹄飞去。及晓,世隆往观之。见树中紫蛇皮及五色蛟皮,欲取以归,有火生树中,树焚荡尽。吴景帝永安三年七月也。”

「虹化丈夫」

又:据《神异录》载:

“庐陵巴丘人陈济,为州吏。其妇秦在家,一丈夫长大端正,著绛碧袍,衫色炫耀,来从之。后常相期于一山涧,至于寝处,不觉有人道相感接。如是积年。村人观其所至,辄有虹见。

秦至水侧,丈夫有金瓶,引水共饮,后遂有身。生儿如人,多肉。济假还,秦惧见之,内于盆中。丈夫云:「儿小,未可得我去。」自衣,即以绛囊盛。时出与乳之时,辄风雨,邻人见虹下其庭。

丈夫复少时来,将儿去,人见二虹出其家。数年而来省母。后秦适田,见二虹于涧,畏之。须臾,见丈夫云:「是我,无所畏。」从此乃绝。”(《搜神后记》亦有此说)

据《搜神后记·虹化丈夫》载:

“庐陵巴邱人陈济者,作州吏。其妇秦,独在家。常有一丈夫,长丈余,仪容端正,着绛碧袍,采色炫耀,来从之。后常相期于一山涧间。至于寝处,不觉有人道相感接。如是数年。比邻人观其所至,辄有虹见。

秦至水侧,丈夫以金瓶引水共饮。后遂有身,生而如人,多肉。济假还,秦惧见之,乃纳儿着瓮中。此丈夫以金瓶与之,令覆儿,云:「儿小,未可得将去。不须作衣,我自衣之。」即与绛囊以裹之,令可时出与乳。

于时风雨暝晦,邻人见虹下其庭,化为丈夫,复少时,将儿去,亦风雨暝晦。人见二虹出其家。数年而来省母。后秦适田,见二虹于涧,畏之。须臾见丈夫,云:「是我,无所畏也。」从此乃绝。”

【白话文】

庐陵郡巴邱县有一个叫陈济的人,在州府里当官吏。他的妻子姓秦,独自一个人在家生活。经常有一个成年男子,身高约有一丈,仪表相貌端正,身穿着大红色与碧绿色相间的长袍,色彩鲜艳夺目,来陪伴她。后来他们经常相约在一处山涧里幽会,以至于发展到拥怀睡卧在一起,不知不觉中就有人说他们俩的感情互相都很融合。这样生活了好几年,紧挨着秦氏住的邻居观察到这个成年男子所到之处,常常会有霓虹出现。

秦氏到了河边,成年男子用金瓶子打水一同饮用。后来秦氏就怀了身孕,生下来的孩子像人,只是很肥胖。陈济休假回到家里,秦氏害怕他看到孩子,就把孩子收养在大瓮中。这个成年男子把金瓶子给她,叫她用来覆盖儿子,说:“儿子很小,我还不能把他带走。你不需要给儿子制作衣裳,我自会有衣裳给他穿。”当即就把一件红色的袋子给她包裹儿子,嘱咐她可以时常把儿子抱出来喂乳。

在一次刮风下雨天色昏暗的时候,邻居看见霓虹降落在秦氏家中,变成了那个成年男子,又过了一会儿,那成年男子带着儿子离开的时候,也是刮风下雨天色昏暗,人们看见了二条霓虹离开了秦氏家。儿子几年回来探望一次母亲。后来有一次秦氏到田野去,在山涧里看见二条霓虹,感到害怕。不一会儿出现了那成年男子,对她说:“是我,不用害怕。”从此之后,那男子再也没有出现过。


第三则:「美人虹」

青色虹霓。 南朝·宋·刘敬叔 《异苑·美人虹》:“古者,有夫妻荒年菜食而死,俱化成青絳,故俗呼美人虹。”按,今 吴 地犹称虹为“絳”。

古代有个民间故事,有一对夫妻,在饥荒时因营养不良而死,一起化为青色虹霓而去,所以俗称彩虹为美人虹。


第四则:「无面老妇化成紫虹」

南朝·宋·刘敬叔 《异苑》:“太原温湛婢见一妪向婢流涕,无孔窍,婢骇怖,告湛。湛遂抽刀逐之,化成一物如紫虹形,宛然长舒,上没霄汉。”

太原温湛有一位婢女看到一个老妇人朝着她流泪,但仔细一瞧发现老妇竟没有五官,婢女吓得魂飞天外,跑去告诉温湛大人。温湛大人于是拔刀追杀无脸老妇,老妇幻化成像紫色彩虹一样的东西,弯曲地朝天空伸展,上端隐没于云端。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20-09-17 10:47:02
虹既是灾,又是祥

古代还记载有圣人出世,帝王出生也会伴随虹的出现,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圣人舜的出生,伴随着“大虹意感”。

三皇之一的伏羲为雷神或虹神,虹神、雷神均为龙神。

《帝王世纪》中记载:“太昊帝庖牺氏,风氏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

《补史记·三皇本纪》也载:“太暤包牺氏,风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伏羲母华胥感雷泽之巨人迹而生伏羲,这是说伏羲为雷神。

晋代王嘉《拾遗记》云:“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伏羲母感青虹而生伏羲,这是说伏羲为虹神。虹为龙的原型之一,犹言伏羲为龙神。

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云:“太吴之母居于华胥之渚(今陕西蓝田),生帝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又据《竹书纪年前编》:“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笺:“按,华胥,地名,在陕西蓝田县。小渊日渚。”

女娲既是造人大母神,也是龙神。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蛇为龙的原型之一,为水神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女娲蛇身,犹言女娲为蛇神,也即龙神。

炎帝神农既为龙神,也为牛神,牛神为龙神原型。

《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宋书·符瑞志》:“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神农。”《路史·后纪三》:“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

《纲鉴·三皇纪》:“少典之君娶有蟜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安登感龙而生炎帝,炎帝是为龙神之子。同时,炎帝神农为“人身牛首”,也为牛神,牛神为龙之原型之一,也可证明炎帝龙神身份。。

黄帝既为雷神,也为龙神。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载:“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故曰黄帝。封泰山,禅亭亭。亭亭在牟阴。”附宝感雷电而生黄帝,此言黄帝为雷神;黄帝“日角龙颜”,则又说黄帝为龙神。

颛顼为龙神之子,即为龙神。

《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母曰昌仆,亦谓之女枢。”《河图》:“瑶光如蜺贯月,正白,感女枢于幽房之宫,生颛顼,首戴干戈,有德文也。”女枢所感瑶光,即为倪虹,为龙神原型。可见,颛顼为龙神之子。

帝喾为黄帝曾孙,其神迹记载极少,零星的记载也表明了其龙神的身份。

《太平御览》引《大戴礼》:“春夏乘龙,秋冬乘马,黄斧黻衣,执中而获天下。”帝喾骑着龙与马出游,说明他为龙神或马神,马神也为水神。《太平御览》引《史记》:“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日月风雨都由帝喾调配,说明帝喾为掌管水旱之神。其坐骑为马为龙,可见其龙身身份。

尧为帝喾之子,也为龙神之子。

《太平御览》引《春秋合诚图》:

“尧母庆都有名于世,盖天帝之女,……梦食不饥。及年二十,寄伊长孺家,出观三河之首,常若有神随之者。有赤龙负图出,庆都读之,赤受天运,下有图,人衣赤光,面八彩,须鬓长七尺二寸,兑上丰下,足履翼翼。署曰赤帝起,诚天下宝。奄然阴风雨,赤龙与庆都合婚,有娠,龙消不见。既乳,视尧如图表。及尧有知,庆都以图予尧。”尧母庆都为帝喾的第三个妃子,出游观三河,遇赤龙而感孕生尧。这说明尧为龙神。

尧的神迹记载较多,如《太平御览》引《淮南子》: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穗,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窫窳、九婴、大风、修蛇、封豕、凿齿为民害。尧弋凿齿于畴华之泽,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窫窳。斩修蛇于洞庭,禽封豕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为天子也。”尧以水神龙的身份,除掉了为水旱之灾的恶神如窫窳、九婴、大风、修蛇、封豕、凿齿,使万民安居乐业,尧于是被奉为真龙天子。

舜为颛顼后裔,为龙神。

《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

“舜,姚姓也。其先出自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有子曰敬康,生勾芒。勾芒有子曰桥牛,桥牛生瞽瞍。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名重华,字都君。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有圣德。”舜母握登意感大虹而生舜,可见舜为龙神。帝舜以水神身份命大禹治水,丰功伟绩千古传颂。

《淮南子·本经》:“舜之时,共工振滔鸿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涬溟,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决伊阙,导瀍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九州干,万民皆宁其性。”舜帝时期龙神开始展现治水神功。

《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也记载开国皇帝出生时,“虹光烛室,白气满庭”。更为全面的记载是《通志略·灾祥略》中记白虹贯日,从东汉光武帝建武七年至隋文帝开皇元年各种关于虹之“灾祥”,虹既对应着“灾”,也对应着“祥”。

此外,还有在《曲洧旧闻》中记载“流虹之瑞”的说法;《戒庵老人漫笔》卷二中,一名参加科举考试的书生唐应德,考前见到门前虹霓升天,结果该年中乡举,己丑春会试又得了第一。

图 彩虹入海图



虹如果饮水过多,导致干旱,自然令人憎恶。但能止淫雨,则是一种祥瑞了。文献中,彩虹既对应着灾,也预示着祥。《周易·系辞上》有“阴阳不测之谓神”之说,彩虹既可能导致灾害,也可能是一种祥瑞,这种阴阳不测的特征,正是其“神”的特点。

别说什么西方“科学”,不信中国古人说的“虹能吸(饮)水”,觉得不科学,千万别谈什么科学,西方科学才出生多少年,就敢说它们全都知道了?!大言不惭啊!

古人的记载和今人尚存的说法和经历,证明了古人所说的正确性和真实性相当可靠!

庆幸的是,现代还有人知道这个传说,也有人见过“虹饮涧水”现象,才会有人相信古人记载是真的,今天记下来,也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个说法,将来见到的时候也许就会明白了。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20-09-17 10:50:13
虹能饮水——故称“虹吸”现象

当知道“虹饮涧水”之传说以后,才明白为什么叫“虹吸现象”,因为,真的很奇怪,今天的人们不可能相信“虹吸(饮)水”之说,却命名有“虹吸管”、“虹吸现象”,这是很不符合常理的。

正是知道了这个说法以后,才能突然明白何为“虹吸现象”啊,因为虹能吸(饮)水啊!

“虹饮涧水”,就会出现一种现象,虹吸水上升啊!

其实“虹吸管”,正是对自然现象的模拟,也是当初古人见过“虹能吸(饮)水”现象,使得此说流传下来,古人有模拟了这种原理的器物。

应用虹吸原理制造的虹吸管,在中国古代称“注子”、“偏提”、“渴乌”或“过山龙”。东汉末年出现了灌溉用的渴乌。

但,只有知道这个传说的中国人,才能命名“虹吸现象”,后人不知原因,相信西式科学,反对中国凡是不符合西式科学的任何事物,却偏偏沿用了这种说法。这是相当不应该且奇怪的事情。

记得王徵《奇器图说》取水第五图提到了“余曾自作一引水器一名鹤饮,一名活桔橰”这两个引水器。

而王徵著《新制诸器图说》,其解说之诸器包括虹吸、鹤饮二种引水之器,这里面有一种引水器的名字“鹤饮”在《奇器图说》里相同,而另一种则是说“一名活桔橰”(《奇器图说》),可是《新制诸器图说》里却换名成了“虹吸”。

《新制诸器图说》,明代用图和文字介绍多种机器设备的机构和用法的著作。所述机器设备均作者所创制。一卷。明王徽撰。明天启六年(1626年)成书,次年刻印于北京。

王徵,字良甫,又字葵心,自号了一道人,天主教教名斐理伯(Philip)。生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卒于崇祯十七年(1 644年)。陕西省泾阳县人。天启二年进士,曾任广平府、扬州府推官,山东按察司佥士,监辽海军务。受舅父张锚影响,好钻研机器构造,在京见到西方传教士携来的科技图书,请邓玉函(JeanTerrenz,瑞士人,1576—1630)口授,手自绘图,译著《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三卷,天启七年刻印;同时王徵将前此自行设计的机器设备的-图说一并刻版问世,即本书。为与“远西奇器”区别称为“新制诸器”。所介绍的机器设备,多数经过制造使用,行之有效。以后王徵尚有涉及不同学科的多种创造发明,见遗著《额辣济亚牗造诸器图说》。惜原著未刊,图亦遗失。王徵堪称十七世纪我国的发明家。

本书内容,小序称所载均“裨益民生日用”,另有自动风翼(扇)、活辊木、活地平及小力运输重物的机器,因非日用急需未编入。

正文包括:一、引水之器二种:l.虹吸,2.鹤饮(均有铭);二、转磑(即磨)之器三种:1.轮激磑(有铭),2.风(动)磑,3.自转(行)磨;三、自行车;四、轮壶(有铭);五、代耕;六、新制连弩。全书有不同形式的图十一幅,分件表示的图称为散形图。

其中,“虹吸”是用唧筒和虹吸管装配而成的抽水设备;“鹤饮”是按杠杆原理用木制水槽或粗竹筒支于矮桩横梁上由溪流戽水的设备。

图 瀑布霓虹入水与漩涡



当初不明白为什么王徵命名为“虹吸”,因为有着类似原理制造的器物,中国最早的应该叫“渴乌”,后来有了“唧筒”,为什么会叫“虹吸”呢?

渴乌,唐代李贤注:“渴乌,为曲筒,以气引水上也”,是倒虹吸装置。(漏壶也使用了“渴乌”虹吸原理!)

按照习惯,都会解释为王徵从西方传教士处学来“翻译”为“虹吸”装置的。

而今天也是一般称作“虹吸原理”,一个不可能相信“虹能吸(饮)水”的西式科学观却命名了它们认为会是迷信的“虹吸原理”之名,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正是中国古代叫“渴乌”、“注子”、“唧筒”等名称,为了以示区别,却也要表示出有着类似功能,显然“虹吸”是非常好的选择。

因为虹真的能够吸(饮)水上升啊,才能叫“虹吸”。古代的各种引水上升机械,也是用的“虹吸原理”。

喷泉造景用的就是虹吸原理。虹吸原理可以运用到方方面面,大到水利工程,小到家居排水,人们利用其引水上山的特性,来移动流体物质移到另一处变得省时省力。(《黄履庄的部分发明(“人工喷泉”等)》、《“龙尾车”,“自行车”、“自行驱暑扇”等机械发明》)

这只有在相信“虹能吸(饮)水”,并且有着相关记录资料的中国才能想出这样的命名办法,这就是为什么命名“虹吸”引水器的原因所在了!


看了这些神奇的彩虹传说故事,是不是觉得很惊讶,无法置信,难以置信,也就不相信了呢?其实,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目的,首先不能预设前提立场,预先有了偏见,也就是说,一开始就已经不相信了。

那么,这些传说故事亦或是其他中国文化内容,在没有看之前就已经绝对不信,也不会去认真看,认真研究,这种态度是错误的,不是做学问的态度,这是挑毛病的态度。

当一个人拒绝接受与他不同的信息,也就拒绝了前往真相的道路,因为也许真相就是藏在你曾经看不起愿意看不想看不想信的地方呢?只是由于偏见,从一开始你就远离了真相,越是想要追寻你想要的答案,反而却越来越远离真相。

这难道不可惜吗?!

为什么要用一种“西式科学观”来限定限制住我们中国人的视野,我们为什么要去听一个历史上一直以来就落后无比的地方所说的话呢?

当我们用“西式科学观”来观察理解世界的时候,我们最终会发现误入歧途,浪费生命,用狭隘极端的偏见阻碍了我们观察天地万物,这只能说明“西式科学观”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方向错了,只会错上加错,结论也是错误的,导致我们对真相答案视若无睹,得其门而不入!

仅仅因为缺乏了“西方科学”的认证盖章,所以这些东西就失去了效力,不得不说,“西方科学”的权力真大,可以堪比它们的“狗的神”了,随意裁决它们不满意不符合它们意愿的事物。

所以,以后遇到中国文化中的这些问题,作为中国人真的不应该首先反对,为什么中国人要这么反对自家的东西呢?真的是一件太奇怪的事情了,仿佛在乞求西方“科学”的认可认证,经过认证以后,中国文化才能获取地位,这种做法完全丧失了自主独立。

中国人必须要有一种认识:中国人不需要西方的认可,不需要西方“科学”的认可。

西方应该谋求中国的认可,方是正途!
楼主:长安今何在  时间:2022-01-16 12:08:53
2022年01月10日 夏历辛丑年腊月初八 周一


为李白诗《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正名


李白,唐朝大名鼎鼎的诗人,尽管后世不断推崇杜甫“诗圣”之名盖过了“诗仙”李白,但李白的诗才却无人不承认的。随着时间的变化,李白如今却有了个“抄袭”的污点,以至于今人认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受崔颢诗《黄鹤楼》而写的。若是真的,倒也无妨,可是偏偏真正的原创是李白,看着他莫名背负的“抄袭”名声实在不能忍受啊!

不说的话,觉得很不好受,难以接下去发表后面的文章。那么就说说当今崇拜的崔颢的千古名诗《黄鹤楼》吧,甚至演化出一个非常有名的诗案,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经常拿这首诗来贬低李白,说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是模仿崔颢。我们先看看这三首诗是如何写的。

崔颢这首诗,今版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看起来前两首诗前三句都用了三叠的手法,李白的《鹦鹉洲》也用了三叠鹦鹉的句式。由于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说李白登黄鹤楼见崔颢已经写了诗作在前,因此,看见三首诗都用了三叠句式以后,人们只会想到是李白模仿了崔颢,但,真实的历史却并非如此。

首先,根据目前所能搜集到的与《黄鹤楼》相关的全部5种唐诗文献,《黄鹤楼》的首句,一律是“昔人已乘白云去”。

近百年来,人们陆续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大量诗文,其中以唐诗居多,这些诗稿被人们统称为“敦煌诗卷”或“敦煌诗稿”。

图 敦煌伯三六一九号卷子



《黄鹤楼》敦煌诗卷版如下: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青青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在?烟花江上使人愁。”

也就是说,敦煌版本首句“黄鹤”皆作“白云”,唐宋的选本,如《国秀集》《河岳英灵集》也均作“白云”,宋《唐诗纪事》《三体唐诗》亦是如此。

南宋学者计有功也曾在《唐诗纪事》卷21表示怀疑:“《黄鹤楼》诗:‘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世传太白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恐不然。” 由此可见,直到南宋,计有功所见的《黄鹤楼》文本,首句仍然是“昔人已乘白云去”,所以才会表态“恐不然”。

另外,在《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8年12月第1版 1978年9月新1版)书中同样也表明号称七律压卷的崔顥《黄鹤楼》词首四句三叠「黃鶴」在唐代并没有出现,以上二书首句皆作「昔人已乘白雲去」,完全就是對此一說的赤裸翻盤。(此二书为四部叢刊影印明刻本《河嶽英靈集》和古典文學出版社影印日本江戶昌平阪學問所官版本《又玄集》)妙處之一在於「黃鶴」一詞首四句出現三次而不顯板滯,

内容简介:
此书收入现存的十种唐人编选的唐诗选本:

①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是敦煌石室发现的唐人写本残卷;

②元结《箧中集》,用《随庵丛书》影刻宋代尹家书籍铺刊本;

③殷□《河岳英灵集》,用《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

④芮挺章《国秀集》,用《四部丛刊》影印明初刻本;

⑤令狐楚《御览诗》,用汲古阁本;

⑥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用《四部丛刊》影印秀水沈氏藏明翻宋刻本;

⑦姚合《极玄集》,用元代至元刊本;

⑧韦庄《又玄集》,用古典文学出版社影印日本江户昌平坂学问所官版本;

⑨韦□《才调集》,用《四部丛刊》影印述古堂钞本;⑩佚名《搜玉小集》,用汲古阁本。

元代后的选本则较多作“黄鹤”。可是一直到明代《唐诗纪》和《全唐诗》中,“昔人”仍然乘“白云”而飞,只在“白云”下小注曰:“一云作‘黄鹤’”。也就是说,不晚于明代,才有了“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异文。

造成李白“抄袭”污点的真正起始今版,是清代金圣叹。金圣叹选批此诗的时候,声称“昔人已乘白云去”为“大谬”,并力挺“乘鹤”版本。

金圣叹在《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三说:“此即千载喧传所云《黄鹤楼》诗也。有本乃作“昔人已乘白云去”,大谬!不知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且使昔人乘白云,则此楼何故乃名黄鹤?此亦理之最浅显者。至于四之忽陪白云,正妙于有意无意、有谓无谓。若起首未写黄鹤,已先写一白云,则是白云、黄鹤两两对峙。黄鹤固是楼名,白云出于何典耶?”

诗歌评论家李元洛在公开出版的自选集《唐诗之旅》中《溯洄》一文中也揭示:“篡改”崔诗者是“自以为是”的清代才子金圣叹。

在金圣叹之后50多年,沈德潜编《唐诗别裁》时取其说法,将此版本收录。

又过50年后,孙洙编《唐诗三百首》亦“依样画葫芦”,其编又家喻户晓,故经金圣叹批录的“昔人已乘黄鹤去”版本广为流传。

既然,今版崔颢的《黄鹤楼》不是其诗之原貌,那么今版《黄鹤楼》被广为赞许的“三叠黄鹤”也就无立足之本,而由此讹传的李白模仿崔颢作“三叠凤凰”、“三叠鹦鹉”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起码金圣叹的这个论调是不正确是错误的结论,这首谣传曾让李白搁笔的名篇佳作,今天广为流传的崔颢《黄鹤楼》诗,正是金圣叹的篡改才使得李白有了“抄袭”崔颢《黄鹤楼》的污名。

此外,金圣叹还将原诗第6句中的“春草”改为“芳草”。在敦煌本的《黄鹤楼》诗中,最后一句是“烟花江上使人愁”,据文献记载,长江和汉水交汇入处的一段河流曾被古人称为“烟波江”。

如果真要说模仿,今版的《黄鹤楼》反而模仿了李白。李白有诗《江上吟》云:“仙人有待乘黄鹤”,可以确定的是,唐诗中将仙人与“乘黄鹤” 三字连用,李白是首位。

确切的说,至少,今版的《黄鹤楼》的形成借鉴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等诗。所以,我们需要记住的是真相是“三叠凤凰”、“三叠鹦鹉”都是李白首创!

这就是必须要告诉大家的真相,正本清源有必要纠正错误恢复原创者的清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