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刘禅和诸葛亮,是绝无仅有的特例,也算是互相成全了

字数:3318访问原帖 评论数: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2-19 19:23:14 更新时间:2022-02-21 12:32:52

楼主:文史漫今生  时间:2022-02-19 11:23:14
诸葛亮之所以这么受推崇能力是其次,主要是人类历史上权力比一把手大,和一把手没血亲关系,还让一把手放心满意,还没有任何异心,还把自己累死的估计就这一个了。刘琰的事情说明了刘禅有足够的生杀大权,李邈的事说明了刘禅把丞相当作父亲一般的敬爱,容不得别人诽谤,以“普通人”或“普通君主”的标准他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只是以“季汉之主”的标准他晚节不保没能坚持到最后……黄皓这个事情还是要提出严厉批评,最后几年季汉速亡他有锅,但季汉亡国这个命运本身无人可以挽回,而能够延续四十余年成就今日史诗他也是有功的。

刘禅的能力起码是一个不会打仗的朱高炽,毕竟是见识过自己父亲打仗打出来的,肯定远超朱祁镇那样没见过大场面,只会胡闹的家伙,我总觉得,阿斗是觉得大势已去,兴复汉室已没希望了,那就趁季汉还在,尽力让为季汉努力过付出过的所有人,被后世人永远牢记吧。刘禅本身就是一个很没主见的人。这里没主见是一个中性的说法,这种有环境和教育的因素混合,不管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是当世人杰,而刘禅可能最多中上之资,在他的教育中可能大部分时间都是他再听其他人教他怎么做,他的观点很多时候都会有所不足。

时间久了人就会变得有点弱势,更愿意按他人观点行事,而且除了他的父亲和诸葛亮以外,他的长辈也有很多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除非自己本身就是同水平的天才,不然待久了自然会疏于思索,安于执行。事实上刘禅的权力寄托都是一脉传下去的,刘备让他用谁,他就用谁,诸葛亮让他用谁,他继续用谁,后主从来不是一个勾践式的君主,他和齐桓公、宋仁宗这种更接近些。也别忘了勾践是“鸟尽弓藏”这个成语的原典出处,但在后主这边情况是完全相反的,笔者我倒不认为刘禅是个自私的人。

后朝数十年他始终站在诸贤身后扮演着一个支持与协调者的角色,从善如流放手交权于臣下而不生疑忌、也不与臣下争功,对后朝诸贤包括董允这样的谏臣在内都极尽信任与礼遇,也会采取手段保护贤良(诛李邈、除杨仪、贬杨戏等)乃至最后几年顶着满朝压力保姜维周全,以及“丧逾三年言及陨涕”、“恨知正之晚”等等细节,不顾自己身后名给丞相立庙这样的行为……这一切不是一个自私的人能够做出来的。段谷大败后姜维“众庶由是怨读言”不得不引咎自贬、谯周张翼廖化等等都在出言反对,后主一年后恢复其大将军职位还把对姜维出言不逊的杨戏免了职,之后姜维照旧出去北伐他照旧批准在后面大赦,朝中三个平尚书事两个弹劾姜维他还是不理不睬。

笔者觉得已经没几个君主能做到这个地步了,至于有人说他乐不思蜀,动机无从考证,但就客观结果而言反而是最大程度保全了他的臣子们,以及在郤正传此事件的时间点有个“乃慨然叹息,恨知正之晚”的细节。“无情”这个评价是司马昭下的,他或许能看出后主在装,但在魏晋残酷的权力斗争中成长的他恐怕是无法理解“信赖”与保护他人的动机的,如同清朝那些皇帝主张托孤阴谋论一样。刘禅感觉更像是一个遇贤之明主,亲佞之昏君的人,只要信任就完全可以信任,贤臣自然可以有无限的权力实现抱负,但一旦遇到小人,那么也会最短时间沉溺其中。本来丞相死后,民间立庙祭祀丞相的很多,但是民间祭拜当时是不被官方允许的,但是刘禅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后来祭祀活动和立庙请愿的越来越多,刘禅所幸在不是成都的地方为丞相单独立了庙,足以看出敬重程度了。

以及丞相的谥号忠武,其实打仗看经济,战术从战略这种种耕战屠龙之术,中学开始的权谋、历史教科书/毛选马经都教过我们一遍了,可是真能解其中真味的人太少,肯舍得一身血肉献祭国事的人更少,正是空有手持屠龙宝刀,却难有屠龙的心法。诸葛亮之强就在于他能在汉末就参透耕战之道,更强在把自己献祭给百姓、事业、圣主的意志,毕竟设定也是要为故事服务的,要真计较的话那穿越者到古代凭借脑海里的科技对古代也是一场降维打击,蒸汽机就可以让生产效率打着滚的往上翻,而随之而来的长枪短炮就更不用说了。

历史从不因一人而改变,也许穿越回去带着先进的科技理念,能够改变时代,但改变不了奔涌向前的历史洪流。也许写成那种穿越爽文很嗨皮很畅快,但是个人私以为,仿照着历史人物的思维和方式去进行,才更能让人读者振聋发聩,至少丞相这一篇,让人愈发意识到丞相是多么国士无双的伟大。凡是有因必有果,所有的现实都是过去无数个行为的统一集合体,这也是我们必须遵循历史发展的潮流。

丞相再有能力也不可能打破历史方向,改变客观规律,归根到底不能匡扶汉室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汉朝气数已尽,民心经过长期战争已经不再向汉了,只希望早点有人结束战争,至于是不是汉室已经无所谓了。战争是有偶然性的,重来几次理论上有机会改变,特别是张飞被两个小兵干掉的事情。还有,荆州丢了关羽也不一定会死,劝法正少吃点乱七八糟的东西,别死那么早,他陪刘备一起,夷陵失败概率大减,或者救下庞统别让他那么早死也行。

当然作者是为剧情服务,最后回草庐重头再来,也还是一样有翻盘的机会,或许还是会输,但是嘛……不到最后,谁知道呢?刘备不是曹操,从关羽的死刘备的反应就能看得出来,刘备是真的重情重义之人,否则不会真的亲自带兵要去报仇,做做样子不就对了。如果不是刘备这一波送,蜀国搞不好还真能君临天下,可惜性格决定了刘备不是这样的人,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不是刘备这种性格,也不会有这么多人给他诚心卖命。

出师表就能看得出来,诸葛亮是真的在呕心沥血想完成刘备的心愿,刘备死后,诸葛亮也是在一步步履行自己的诺言,这世界总有一些人会为了心中的坚持奉献一生,并不是谁都是利己主义,即使刘备是伪君子又如何?一辈子的伪君子,那就是真君子。他对臣子都是将心比心,不然你以为诸葛亮为什么“肝脑涂地以报其知遇之恩”?为什么诸葛亮为了一句承诺,鞠躬尽瘁辅佐两朝君主?曹操要辩证的看待,他有过,屠戮徐州男女老少妇孺十万余人,泗水为之不流,这是曹老板一生洗不掉的最大污点,但他也有功,统一北方,直接把南匈奴打成五块。重视民生,大兴水利,拙笔不赘述。

总的来说,功大于过,夺权最重要的就是实力,你刘备已经自己把所有实在的权力都交给诸葛亮了,然后指望靠一个虚拟的紧箍咒限制诸葛亮?若诸葛真有不臣之心,等到那一天,他直接说:“当年先帝说了,阿斗不行我可自取,以前我觉得阿斗还行,所以衷心辅佐,但这么多年大家都看到了,阿斗确实不行,所以我要自取啦!大家有意见不?”那会诸葛都大权独揽了,他要决定夺权谁敢挡?刘备早死了,他的话要怎么解读还不是活人说了算?而最大的活人就是大权独揽的诸葛亮!他说什么就是什么,谁敢反驳?刘备的话不仅没用,反而给野心家口实!真正防止夺权的布置是设置多位托孤大臣,都给实权,让他们互相掣肘!

关键的是刘备那一败太致命了,中高层几乎死了个干净,留下的老一辈也陆续追随先帝去了,人才已经断层,诸葛亮再不亲力亲为,内部的矛盾早就爆发了。其实诸葛亮也一直挖掘年轻一代,马谡只是个失败的案例,留下的班底在诸葛亮死了之后还给蜀汉续了几十年的命,蜀中三杰先后离世之后,蜀汉就已经进入死亡倒计时了。马谡算不上失败案例,在街亭之前一路和开挂一样,除了刘备没有人对他不看好,而且刘备只是发内内部消息给诸葛亮,并没有公开。

马谡的战略战术眼光诸葛亮是很看好的,把他从成都令这些地方官带在身边,参谋军事。只是高估了马谡亲自带兵能力,除了蜀国后期人才匮乏之外,诸葛亮不放权还有一种考量是分权的过程是机构趋向冗杂化,这样子就很难把握每个部门实际运作明细,更别提官僚投机取巧的,中饱私囊的。诸葛亮在世的主要任务是还于旧都,所以他必须让整个蜀国都整合成一台战争机器,如果中间互相龃龉就无法顺利北伐,比如李严父子由于不满诸葛亮北伐,导致粮食供应不及时,北伐就不得不班师回朝就可以看出在特殊年代分权会极大削弱举国项目的进展。

当然蜀地多势力想各司其职本身就需要公信力绝对权威的人来统筹,诸葛亮是不二人选,秦末那时候离诸子百家未远,六国贵族又刚被打散不久,人才知识的流动性很大,所谓的乡有遗贤。你看秦国那些个士大夫没一个秦国人,但汉末的时候,有知识的人都成宗室门阀了,最差最差也是像鲁肃糜竺那样的土豪,按你的话说,用这些人用人成本低,那何必花大力气挖其他人才,毕竟季汉本来就没多少底子,要做的事太多。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