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上梁山

字数:3364访问原帖 评论数:0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4-11 04:00:18 更新时间:2022-04-12 21:37:30

楼主:陈培才  时间:2022-04-10 20:00:18
张山的家乡地处偏远农村,六十年代初期,由于饥荒差点丢了性命。为了改变张山和一家人的命运,经过大家研究决定,把他送到供给制的新疆兵团,以便有个出头之日。于是张山从老家来到新疆投靠了叔叔。只因上学可以正常分配工作,所以就插班到了当地的小学五年级。
张山比班里的其他同学要大好几岁,个子又高,所以坐在了最后一排。在老家只读过三年级的张山,经过多年的放羊生活,把以前认识的几个字也忘的差不多了。这次重返课堂,他觉得学习比放羊要累很多,许多东西根本就听不懂。心想反正自己为的不是学知识,干脆就趴在桌子上睡觉。多少次梦到过毕业的那一天,也多少次被老师从梦中叫醒。
第二年,小学毕业的张山,顺理成章的分配了工作。到单位后,分到了浇水班。张山从来没有在这么大的地里浇过水,由于没有经验,该浇的地方没浇上,不该浇的地方浇了个透。领导批评过他,排长、班长也多次指导过他,但长进不大。张山也觉得自己不适合干这一行,于是多次向领导提出调到畜牧排,最好是放羊班。领导经过研究同意了他的请求,让他当了个放羊官。张山心想干上了老本行,应该是得心应手的事。不料兵团的农场可不是老家的穷山沟,庄稼地很多,他第一天放羊由于没管住头羊,一拨一拨地涌进了庄稼地,赶都赶不出,好在有几个路过的人帮他赶了出来。以后类似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不仅如此,死羊、丢羊的事也屡见不鲜。领导大会小会也拿他来教育职工,起初张山还觉得不好意思,也有过内疚的时候。说得多了,张山便成了死猪不怕开水烫,脸皮也厚了,一幅满不在乎的样子,依旧如故。后来又换过几个工作,总是会发生些意外,没有让人省心的时候。自己觉得不顺心,大家也都不愿和他一起共事。在领导眼里,张山这小子就像是一摊烂泥,怎么也扶不上墙。也有人说他“干啥啥不成,吃啥啥不剩。”
张山不抽烟,不喝酒,也不愿交朋友,自己过自己的日子,更懂得省吃俭用的道理。别人喜欢吃细粮,他就用细粮票换粗粮票,不仅能吃饱肚子还能省钱。知到别人有淘汰的旧衣服时,他就买块新布和别人换好几件,还常念叨着:“新的是穿,旧的也是穿。”别人星期天要换身好衣服出门休闲一下,他却还穿着那一身“工作服”到各块地边田头转悠,有时空手而归,有时也能顺个仨瓜俩枣。单位的哪块地里种的啥,什么时候可以“收割”,他都一清二楚。有人说他是单位的“活地图”,也有人说他比连领导还关心“生产”。
有一个秋天的深夜,张山拿着大口袋溜出了连队,第二天满满一袋葵花子躺在了连长的办公室里。原来“看青”的警卫跟踪张山已经很长时间了,这次终于抓了个正着。据张山交待,这样的事自己干过多次,有的自己留着吃了,大部分都倒出去换了钱寄回了老家。说着还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着:“老家的父母太苦了,为了支持我来新疆卖掉了所有能卖的东西,我现在过得好了,也想帮他们一下,就算是尽点孝心。”领导看他平时吃穿的确很节约,也相信他说的话,但是同情归同情,公事还要公办。于是做出了没收他所有偷来的东西,并在大会上做检查的决定。
其实那时,人们私自搞点地里的东西,大家也都心照不宣,除非与人有过节被盯上了或是被人揭发。当时就有人调侃说:“国外有个‘加拿大’,国内有个‘大家拿’。”张山这次被抓,就是因为和警卫的关系有点不顺。据后来张山回忆,可能是因为有一次警卫向张山借点饭票,张山哼哼叽叽没有答应,所以就有了你不仁我不义的这出戏。
从那以后,张山便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一旦哪里有“风吹草动”,有人就会拿张山开心逗乐。单位若有鸡呜狗盗的事情发生,也会首先怀疑张山,职工大会更是用张山的“前科”来敲山震虎。
张山名声臭了,心也凉了,有时候就破罐子破摔了,经常摆出一幅无所谓的样子。单位领导也是眼不见心不烦,巴不得让他赶快调走或是自动消失。在以后的多年里,所有招工进城类似的好工作与他无缘,可临时抽调到外单位出苦力的事,却少不了他。最要命的是团里只要开审判大会,每个单位抽几个人去接受教育,大多都有他。张山到玛纳斯河修过电站,也参加过乌鲁木齐石油化工厂的基础建设。工程结束后,有些干得好的人还留在了那里当了工人,张山却又回到了原单位。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八十年代初,一场全国性的严打开始了。张山走了的这些年,单位好像风平浪静,可他已回来就掀起了轩然大波。
张山还和原来一样,每天没事就到处转悠。正是拾棉花的季节,一大早他在一片草丛里拾到了几片给棉花打包的布,心里还想着用它来做点啥。不料昨夜棉花场上丢了几包棉花,惊动了团保卫科。经过调查取证,在张山的宿舍发现了打棉花包用的布料,所以他作为重要嫌疑人被带走了。
“张山被抓了!”消息一时间传遍全连。有很多人在问:“为什么被抓”,也有很多人在答:“盗窃国家重要物资”。有人说:“没多大的事”,也有人说:“可能要判刑”。“从地里拿一点棉花,顶多是小偷小摸,批评教育一下就完事了。”“若从棉花场里成包的拿,问题就大了,那是犯法。”有人说:“张山过两天就回来了。”也有人说:“张山这下可回不来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自己的看法。还有人说:“老账新账一起算,搞不好要开除职工队伍。”真是看热闹的不嫌事大,啥都可以想出来。
张山被关了十几天,也没查出个子丑寅卯,后来就不明不白的放了出来,让他回家等待结果。回到单位也没安排工作,说是等结果出来再说。在这段时间里,张山感觉背后时不时有人戳脊梁骨,当面问这问那的也大有人在。因为不上班也就没有工资,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难。在看守所的那段日子里,张山认识了一个因“投机倒把”被关押的王水,期间由于风寒发烧身体虚弱,多亏张山照顾,才免受了一些痛苦。后来听说王水家里有个做官的,走了关系比张山早出来几天。临走时告诉张山以后有事可以去找他。正闲的无聊的张山,不由自主的想到了王水,于是就离开了单位并找到了王水。两个“狱友”相见,好似患难兄弟的重逢,王水留着张山管吃管住,暢谈了过去又展望了未来。张山跟着王水考察了“当地市场”,也走访了一些“进货渠道”,深感外面的世界真大,比在连队里转悠得到的更多。张山虽然不知道什么是经商,但低买高卖可以赚钱的道理是懂的。张山虽有所心动,无奈衣袋空空,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十几天后,张山回到了单位,单位以旷工为由将张山除名。张山申辩说,你们不给我安排工作,我没事干出去一下也不行。单位强调说,没安排工作是让你在家等待,安排时你又不在单位就算自动放弃。张山说不过单位,也不知道找谁可以讲道理,心想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于是狠下心来,一气之下就离开了单位,投奔了王水。
王水因为父母大小有个一官半职,所以在圈子里认识了一些有用的人。在计划经济逐渐放开的时候,他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成了向阳花木。原本他有一份工作,在工作之余倒腾了点小买卖,也算是马吃夜草,比起别人肥了那么一点。后来由于有人嫉妒而举报,就成了投机倒把份子被抓了起来。这次被放出来,也是因为经济政策变化的原故。王水好像看到了风向,心想好马不吃回头草,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下了海,拉着张山做起了本地买进卖出的生意。
他俩摆过地摊,时不时的被城管追得东奔西跑;上门搞过推销,也常被人拒之门外,但都能忍气吞声,从容应对。有时零售,也有时批发。有过供不应求的喜悦,也有过放血甩卖的忧愁。他们卖过瓜果蔬菜、倒过鞋帽服装,从日用百货到家用电器,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经常风里来雨里去,饱一顿饥一顿,却能坚持不懈,从未放弃。
王水很有经济头脑,有了一定的积蓄后,眼里已不再是原来的一亩三分地了。他开始了从沿海发达地区往本地倒货,由张山销售,很快就成了先富起来的人。经过几年的奔波,王水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这山望着那山高,像孔雀东南飞一样,王水飞到了深圳,在那里先是开了一家店铺,生意越做越大,以后又进军了房地产,更是赚得盆满钵满。
张山当时跟着王水,也只能算是个顾员,虽然得到的薪酬非常可观,但毕竞是个打工仔。王水走后,自己成了老板。由于有王水的关照,不需要亲自去进货,只要这边销路好就麻烦王水把货发过来。在王水的帮助下,省了不少精力和路费,所以生意做得也是红红火火。王水也邀请过张山到南方去发展,张山一是舍不得现有的“胜利成果”,二是也没有胆量“贪大求洋”,只要守好这份“产业”就心满意足了。
张山现在有房有车,也顾了几个店员,成了甩手掌柜。把父母从老家接了过来,安享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