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霸和争雄”成就了统一

字数:1444访问原帖 评论数: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5-19 01:20:20 更新时间:2022-05-21 18:12:37

楼主:wenlgjr  时间:2022-05-18 17:20:20
“称霸和争雄”成就了统一

上古三代虽然进入了国家,却未实现国家统一。提到统一,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秦始皇,确实,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但,秦朝只是最终完成了统一,没有春秋战国的“称霸和争雄”,这统一的局面就不会落在秦朝的头上。

“称霸和争雄”登上历史舞台,实为“封建”埋下了这日后的种子。说起西周的“封建”,同样是经历了一个过程。近读吕思勉先生写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7曰版),里面说到古代的封建制度,是这样写的:“封建制度,当分两层说:古代交通不便,一山一水之隔,其人就不相往来。当此之时,即有强大的部落,亦不过能征服他部落,使之服从于我,来朝或进贡而已。这可称为封建制度的前期。后来强大之国更强大了,交通亦渐方便,征服他国后,可以废其酋长,而改封我的子弟、亲戚、功臣、故旧。则所谓共主的权力更强;而各国之间,关系亦日密。这可称为封建制度的后期。”西周完善了这个制度,此制度所依托的宗法制,也是在夏、商两朝王位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所以,按照《春秋》、《左传》的记载,春秋早期有大大小小的封国约数为“百四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列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再加上吴、越等十四国当属后来比较强盛的。随着“封建”日久,周天子不过拥有弹丸之地,再也做不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实为名誉上的共主。起主宰作用的必是“十二诸侯”中较强者。那时礼崩乐坏,没什么道理可讲,反正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弱肉强食,如孟子说的“春秋无义战”,强国可以任意吞并弱国。结果便是出现了“春秋五霸”,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这显然是宗法制的动摇和世卿制度濒临瓦解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想当年周成王给周公和姜子牙所立“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早已成为祖先们的一场梦了。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言道:“《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可谓是对这段历史的概括。

“三家分晋”后形成的韩、赵、魏也加入了争雄行列,使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我们常说的齐、楚、秦、燕、赵、韩、魏是谓战国七雄。

春秋诸侯争做霸主,战国则要争个你死我活,兼并战争不仅频繁,且更加残酷。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战国策》虽说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论,却也精彩地反映了这一段金戈铁马的历史。“合纵”与“连衡”,道出了多少血与火的故事!

“七雄”中当以后起之秦为最大赢家,它也是有来历的,秦襄公在护卫周平王东迁时出力颇大。鉴于秦地处关中,又与戎狄杂处,文化较为落后,远不如东方诸侯国强大,但到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用卫鞅变法,一跃而使秦进入强国之列。

百多年后的公元前246年,嬴政即秦王位,把争雄的战争推向巅峰,最后用了十年时间,从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先行灭掉韩,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最后灭掉齐国,结束了五百多年的“称霸和争雄”,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综上,整个“称霸和争雄”的过程,当然都是是通过军事手段来实施的,而各国的军事实力则来自各国的变法和改革,变法和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自身强大,乃至可以抗衡、消灭对方。这样的过程,自然也就融合了民族,融合了文化,集中了被分割的“地盘”,创建了新的政治体制,如初期的郡县制度等等,因为这是国家统一最起码的基础。而此基础,没有“称霸和争雄”是无法建立的,秦国,仅仅是牢牢握住了历史的“接力棒”,这才有了统一的秦朝.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