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腻粉呈风骨——读鲁迅随记

字数:5129访问原帖 评论数:24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5-30 21:16:09 更新时间:2022-08-16 04:52:51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5-30 13:16:09
一次语文课上,正在学鲁迅的文章,具体哪篇已经忘记了,关于其中一段文字的理解,老师提问到我。我起立回答完毕,老师又提醒:“这几点都对,还有没有补充的?”其实我还想到了一点,只是不想说,不过老师既然这么问了,我也只好答了出来。老师很满意,“对,这就完整了。”“但是,”我忍不住还是说了,“这一点是不是太勉强了,鲁迅写的时候自己想到过这点吗?”有同学笑。老师看看我,“你是不是觉得过度解读了?”我点头。年轻可爱大学刚毕业的老师笑笑,示意我坐下。
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学生时代都伴随着“鲁迅恐惧症”,他的文章晦涩难懂,还几乎总是考试重点。晦涩是固然的,然而相当一部分“晦涩”却来源于那种过度解读,过度解读把水搅混了,模糊了文章本身的涵义。当年我那一问实在是道出了许多学生的困惑。年长后,甩开那种解读思维,用自己的方式再去阅读鲁迅作品,那种晦涩感渐次消失,越来越多感受到的是一种智慧、犀利、悲怆所带来的震撼。当绝大多数青少年时期喜欢的作家作品被逐渐丢开的时候,鲁迅在心里的分量却越来越重了。
三年前,我制定了一个庞大的阅读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少数几个作家的全部作品,我打算通读一遍,首先列入计划的就是鲁迅。2018年下半年,我终于取下在书架上已经摆了几年的一套《鲁迅作品全编》,开始阅读。这套书由钱理群先生领衔主编,钱先生是鲁迅研究领域的权威,他在《一路走来》一书中写到:在贵州期间,就是一套鲁迅全集陪伴他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他对鲁迅的阅读和研究无疑渗透着一段沉甸甸的生命的血气和体温,这个版本是值得信任的。
那个依然晦涩、深刻、决绝的鲁迅外,一个美的、温暖的、忧伤的鲁迅,是我此次阅读的惊喜收获。以下的读书随记并不局限于某一角度或观点,所涉也颇随意,但却是我纯从文本本身阅读的真切感受。许寿裳先生是鲁迅从小到老的挚友,所著《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书对于了解鲁迅其人其作品很有帮助,一并放在后面。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5-30 13:22:58
2、 鲁迅作品全编·散文卷
钱理群先生在这本散文卷前言中提到如何界定散文文体的难处,当然要完成编辑工作,一些折中取舍是必须的,但是作为读者可不能被“散文”这个概念限制了自己的理解欣赏。
比如《野草》,是散文吗?如果诗未必非得分行,那么这个集子中有的作品其实就是响当当一流的诗作,又有一部分从体裁上说,则更接近于寓言、剧本、小说,不管把《野草》归入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还是什么散文诗集,都不大合适。当然钱先生还是按惯例把它收入了这本散文卷。
鲁迅在题辞中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种因为内心情感的过于饱满、密实而导致言说的困难,是语言面对人的心性思想之复杂深邃而表现出的贫乏和无力,但是又不得不言说,于是便自然呈现出纷然各异的言说形式。不过这不仅不会对思想和主题的表达造成扭曲,并恰恰是诚实面对思想之复杂性所采取的最好应对方式,它或许是不成系统的,但无疑是真实的,只是真实本身的粗粝和不成系统的纷然对于读者来说却是个巨大的考验。《野草》是丰富的犀利的深邃的灰色的悲伤的也是不屈的,它思想的复杂性、创作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以及直达内心的笔力之磅礴和激烈,几乎是不可逾越的。虽薄,但它可能是了解鲁迅的一把最佳锁钥,也是了解历史与人性的一条捷径。
《朝花夕拾》是一本正儿八经的散文选集,叙事、记人、抒情,篇篇堪称典范。童年往事、故乡风物、旧友故亲,是散文的常见题材,但是写好真的很难。鲁迅这些作品之所以成为典范,是因为他下笔处是普通的人事物,但着眼点可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普通作者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眼界,导致对此类对象的描摹和挖掘往往被自身见识所限制,写得浅而窄,没啥意思。写作者要打开个人与世界的通道。一朵花上看世界,就是这个意思,否则就是写三皇五帝,也是一股小家子气,就是写逐鹿中原,也能弄成泼皮打架。散文写作,见识很重要。《朝花夕拾》值得散文写作者反复揣摩。
但是《野草》是不可学习、不可模仿,甚至是不可多读的,每次读,都会让人窥见自己内心的底里,而这些底里却是很多人不敢面对的,似乎东野圭吾说过一句话:世间有两件事物无法直视,太阳和人心。然矣!
(写于18年10月3日)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5-30 13:23:12
3、 鲁迅作品全编·杂文卷
理解鲁迅的杂文要注意如下三点:
(1)、鲁迅的杂文针对性很强,不知道他所针对的是何人何事何观点,往往读得一头雾水,负责任一点的鲁迅杂文选本一般都会在文后对此篇文章背景有所注释,这个最好别略过,如没有此注,最好找其他资料了解一下;
(2)、鲁迅好用典,古典今典都有,他文中的典很重要,不能轻易放过,也好用曲笔,一个意思可能绕几个弯子来表达,所以读他的杂文要有耐心琢磨;
(3)、他行文又并不仅止于就事论事,往往先从某事说开去,最后落点到
其他方面,甚至一句话当中就可以包含几个意思,读他的杂文思路要开阔些,知识准备要充分些。
鲁迅的杂文涉及那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生活诸多方面,见识又高明,确是研究那时代不可或缺的资料。鲁迅在上海十年,杂文创作最丰,有的人为鲁迅执迷于杂文创作,而没有留下更多纯粹的文学作品比如长篇小说什么的,表示遗憾甚至认为不值。但是要知道除了作为一位文学家之外,鲁迅头上还有思想家、革命家、斗士等等帽子,则从这些定位来看,鲁迅的杂文创作无所憾,他的杂文恰恰是革命家、斗士的表现,思想性当然也在其中。
鲁迅的小说、散文是内向的私性的,而杂文是外向的公共性的,并更显冷酷。深刻的思想和不妥协的态度是他杂文写作的内核,杂文是造就鲁迅之独一无二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想想,在那样动荡叵测的环境中,能够安下心来写作长篇小说的人也确不简单。鲁迅静不下心来,只能做着匕首一样的杂感,或许中国文学多了一点遗憾,但是当时的人们却因为他的杂文、他的敏感、他的犀利多了一些温暖和希望,暗夜中多了一盏明灯,复何憾哉!
(写于18年10月9日)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5-30 13:25:17
5、 鲁迅作品全编·诗歌卷
不知何年何月何处读过一段文字,说是鲁迅因为古文成绩极差,才想到去读新式学堂。当时看了就不大理解,鲁迅幼时家境尚好,父祖辈也都是读书人,自小接受着系统的相对还比较好的传统教育,家道中落时,鲁迅已经十五六岁,是个基础已经养成、具备自学能力的人了,并且他也不是个笨蛋,古文成绩能差到哪里去?《朝花夕拾》里也写到,仆人和孩子们正兴高采烈准备船只去看戏时,父亲突然给他布置功课,背数十行书才能去,迅哥儿竟也在纷纷扰扰和心神不定中按时完成了功课,这岂是一个古文不好的孩子做得到的?鲁迅后来著述《中国小说史略》,编《唐宋传奇集》,穷数年之力注校《嵇康集》,并有著作《中国文学史》的打算,这不仅说明了他的古文学功底深厚,而且也说明他对古文学的重视,——虽然一直也在批判传统。偶尔失误,一两次考绩不理想是有可能,但直以“因为古文成绩极差,才想到去考新学堂”论之,实在莫名。
鲁迅的古诗,为人所常道的如《自题小像》《自嘲》《惯于长夜》都是佳品。“风雨如磐暗故园”,这样沉郁的句子出自一位二十二岁青年之手,已属罕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继承,但是少了些激越,却多了些隐忍、坚韧,两首诗恰是青年到中年信念依然而心境相异的绝好写照。至于“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那种孤独、深沉、冷彻来自于老杜、屈子,置之中国数千年诗歌之林而不逊色。
他早年的几首诗也十分喜人。《莲蓬人》的审美和敏感明确显示出一个优秀文学家的潜质,“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其独特的视觉、飘逸的笔致在诸多咏荷诗中实在稀见,只是对于一个年方二十的年轻人来说,偏冷了。《祭书神文》灵光四射,世态之炎凉、冷峻,与青年之不甘、自我调侃互映,实在令人感叹。少年家变对鲁迅性格的养成,日后思想、写作风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于这两首诗中已见端倪。
也有几首,所要表达的意图过于突兀、情绪化很重,虽确是周氏风格,但用鲁迅自己的话说:诗歌不能太明了、太露骨,否则必失其美感、破坏元气。
他的新诗确实没啥意思,当然那一段时间的中国新诗,很多没意思,去年读了周作人写的几首新诗,也是莫名其妙。但一首《他》倒有点意思,颇有些朦胧派、怪诞派的风格。几首民歌体的诗歌倒是很民歌的,但那时的鲁迅会去写这种东西,却十分令人费解。鲁迅的犀利、激烈和勇猛可不应该是这种形式的,注中说这几首诗最初发表的刊物在他处很少看到,发表时所用笔名在鲁迅的创作生涯中他处既未见过、选字也与鲁迅的风格差异较大,我颇怀疑这几首诗到底是不是他写的。
鲁迅的古诗证明着批判传统糟粕的鲁迅很大程度上也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的优秀学人、诗人,并且还爱着传统中的非糟粕部分。
(写于18年10月11日)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5-30 13:26:50
6、 亡友鲁迅印象记
鲁迅之“鲁”来自于鲁瑞。他的脚面比较高,洗脚的时候,看着自己的脚,说可能是遗传了母亲的小脚了吧。我见过我奶奶的小脚,脚面确实高,弓起来的,给她买鞋是件颇费周折的事。鲁迅要去读新学堂,族内人冷嘲热讽,然而鲁瑞还是筹措了八元钱支持他,虽然抹着泪。在南京读书时,没钱添置冬衣,棉袍子两肩上棉花都没有,这是鲁迅逝后,鲁瑞告诉许寿裳的。32年,鲁迅去京探望鲁瑞,见老二孩子的照片挂在墙上,自家海婴的照片却不见,颇不平,后来明白原来是鲁瑞的外交手段,为了避免信子他们斗闲气。海婴的照片鲁瑞搁在枕头底下,逢人来便拿出显摆。对于朱安,鲁迅说是母亲的礼物。父亲早逝,长子与寡母支撑家务,以上这些小事,已可见母子俩的深沉情感。许寿裳说鲁瑞健谈,思想有条理,没有进过学堂,然而通过自学,自己可以读书,这对周家兄弟的影响不是一般般的。我一直认为一个寡妇在那样的环境中,抚养三个儿子成为数一数二的人物,鲁瑞定是个非同寻常的女子。鲁迅作品中,对女子多是持同情、赞美的态度,不能说没有鲁瑞的影响。
鲁迅小时候喜欢绘画,他的不少作品集和编辑的刊物,他都担任过美编的工作;少年时喜欢骑马、读小说,因为穷又养成吃辣椒御寒的习惯,吃坏了胃;成年后衣着朴素,许广平说他囚首垢面,酒少饮,纸烟狂抽,然而都是廉价的。
一二八沪战,鲁迅一家逃到福州路暂住,战事歇息后,鲁迅回四川路看家里毁坏情况,后在给许寿裳的信中说:也打算另觅住处,但实在无力措办。读到这里,突然想到有人认为鲁迅死后,许广平霸占鲁迅全部家产,苛待朱安。但就这里看来,鲁迅如果连另觅新居的财力都没有的话,实在家里也没多少钱,稿费虽然有,但又“苦于收不上”,要在上海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也是够勉强的。鲁迅逝后,许广平要照顾海婴,鲁迅那点遗产够用就不错了,何以就用上“霸占”二字?况且朱安一人独有北京一套院子,又哪里算得上“全部霸占”?朱安的生活困境,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她自我生存能力比较差,而都怪罪在许广平头上,实在不公。
读《兄弟》时,颇为奇怪,怎么写了这么个东西?读了此书中《关于<兄弟>》一文,才知道鲁迅、周作人曾经兄弟之情厚,想想之后二人竟至陌路,实在感慨。
许寿裳与鲁迅是同乡、同学、同事、战友,鲁迅还是许寿裳儿子的开蒙老师,许寿裳又是许广平在女师大读书时的校长。许周二人相交一生,可谓难得。许作此书,实在是不二人选,虽然不过是片段零星回忆,亦足珍贵。行文虽冷静淡泊,真挚情感却历历可感。
鲁迅死时不过五十六岁,与他吸烟过度、经常熬夜大有关系,知者不可不戒。我也曾是个烟鬼,高峰时日吸两包,戒了一次,没成功,第二次成功,很大原因在于当时养成了跑步的习惯,规律的运动习惯对于戒烟控酒大有助益,借此周知。
(写于18年10月13日)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5-30 13:27:03
阿Q仍然是所有这些作品中最耀目的形象,几乎令人不敢直视。然而从历史的角度看,阿Q却呈现出另一种悲剧性,即是他自黑式的夸张表现不仅并没唤醒很多人,反而那很多人更愿意仅只视之为滑稽,并是他人的滑稽,不是自己的,——阿Q被欣赏成了喜剧,这就是他最大的悲剧!套用《金瓶梅序》中“读《金瓶梅》······生欢喜心者,小人也”一句,可说“读《阿Q正传》生滑稽心者,孱头也”,他们更多不是因为太愚蠢而唤不醒,而是因为不敢面对而装睡!
阿Q及阿Q映照出的孱头可能是一个二而一的诠释鲁迅作品的最佳点。在鲁迅的作品世界中,这二者的身影处处闪烁萦回着。
近年关于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的去留,经常会引发议论,然而不同观点的论者所指,却往往像已经获得主流地位的教学参考书式的解读一样,往往脱离了作品本身的文学属性,连带着脱离了鲁迅根本上作为一个文学家的定位。不难发现:把鲁迅对国人的解读和国人对鲁迅的解读综合两观,基本可以认清我们的真面目了。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5-30 13:31:37
此文由原发于本版《阅读2018》贴中文字整理而成,去年被研究鲁迅公号推送,后发于本版,后被删。再发。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5-31 10:33:40
第1 、第4关于小说和《两地书》的又删了,再发如下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5-31 10:37:24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5-31 10:39:20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6-05 17:49:26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8-07 20:57:34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8-07 21:06:40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8-08 20:58:42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8-09 21:15:46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8-10 23:45:16
楼主:卡夫卡李二世  时间:2022-08-11 22:58:07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