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明清科举制度

字数:480访问原帖 评论数:1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22-07-29 06:27:59 更新时间:2022-07-29 19:48:15

楼主:mingrui_song1978  时间:2022-07-28 22:27:59

关于古代科举,再读《于去恶》这一篇时,又有了深的理解和感悟。
都知乡试要考三场,然第一场即考时文七题,其中四书三题,五经各四题。合称七艺或七则。四书五经共九本,知识量倒也不多,但围绕四书五经的集注很多,尤其是宋五家和朱熹的论著,其实,这些都是复习应考的阅读范畴。所以,这里有一个注解,曰“五经各四题”。起初,我还理解成了五本经书选四道考题,其实意思是每本出四题,考生自选一经,这也是为考生减少复习压力着想。
五经,曰诗经、易经(包括周易和易传)、书经(尚书)、礼经(礼记礼乐)、史经(春秋三传)。这五本,我至今只读过诗经、易经,难不难?反正诗经全读懂就能扒你一层皮。易经诘屈聱牙,道理深奥,也不好学,其他三本,估计也容易不到哪里。可能四书中的论语和孟子是最好学的。
而乡举考书艺、经论仅仅是基础课考试,后面还要考策问、表、诗、赋则等专业课。所以,这里有一条注解:康熙二年乡试以策、论、表、判取士,共考二场。第一场,试策五道;第二场,试“四书”论一篇,经论一篇、表一道,判五条。我不知道康熙朝之后的考试是否沿袭这一规则,如果真是这种模式,明清取士,考题又有多少弊端呢?

大家都在看

猜你喜欢

热门帖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