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利玛窦来华

字数:96919访问原帖 评论数:975条评论 TXT下载

发表时间:2018-08-11 19:19:26 更新时间:2021-01-20 16:22:30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18-08-11 11:19:26
有网友提出这样的问题:马可波罗和利玛窦看到的中国差距怎么这么大?
元代中国的许多城市都给马可•波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那篇世界闻名的游记里,他毫不吝惜对中国的赞美。他说:大都“汗八里城内和相邻城门的十二个近郊的居民的人数之多,以及房屋的鳞次栉比,是世人想象不到的。近郊比城内的人口还要多。”……济宁“这是一个雄伟美丽的大城,商品与手工艺制品特别丰富。……河中航行的船舶,数量之多,几乎令人不敢相信。这条河正好供两个省区航运,河中的船舶往来如织,仅看这些运载着价值连城的商品的船舶的吨位与数量,就会令人惊讶不已”……苏州“是一个壮丽的大城,周围有二十英里……城中居民之多,确实令人惊叹”……泉州“印度一切船舶运载香料及其他一切贵重货物咸莅此港。是亦为一切蛮子(指中国南方)商人常至之港,由是商货宝石珍珠输入之多竟至不可思议”……昆明“到达省会,名雅岐,系一壮丽的大城”……
马可•波罗在中国待了十五年之久,最后搭元朝海船(即护送阔阔真公主嫁往伊尔汗国的船队)返回他的故乡。他后来因参加威尼斯与热那亚的一场海战而被热那亚人俘虏,在监狱里他遇上一个叫鲁思蒂谦的作家,于是由他口述东方见闻,鲁思蒂谦笔录下来,《马可•波罗游记》就这样问世而出。当他70岁去世的弥留时刻,仍然坚持他有关东方的所有叙述,都“童叟无欺”,完全属实,并且留下一句著名的话:“我所说的连我看到的一半还不到。”
四百多年前,又一个意大利人来到中国,他的名字叫马特奥•里奇。然而,他广为中国人所知的是另一个名字——利玛窦。利玛窦从欧洲来到当时的明代中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当时的中国早已没有了元代的开放氛围。他是靠贿赂中国官员才得以在中国定居。当他学会汉语并成功打入中国士大夫交际层里后,他居然被当时的许多开明士大夫捧为“泰西圣人”。他所携带而来的星盘、三棱镜、风琴、自鸣钟等物品,居然被视作西来异宝。他制作并印行的《山海舆地全图》,使明人首次接触到了近代地理学知识,大开眼界。如果说马可•波罗是乡巴佬进城的话,那么利玛窦就好比城里知青上山下乡!众多明代士大夫赞美他不遗余力,李贽赞美说“我所见人未有其比。”徐光启仰慕利玛窦如同仰慕圣贤,在他的引导下加入了天主教。明朝的内阁首辅叶向高看了利玛窦带来的西洋仪器和物品时不得不承认了明朝在机械制造方面落后的事实:“其技艺制作之精,中国人不能及也。”李之藻在京患病得利玛窦照料而痊愈,于是也加入天主教,他更是“崇洋媚外”,居然把利玛窦所带来的西洋仪器吹得天花乱坠:“观其所制窥天窥日之器,种技精绝,即使郭守敬诸人而在,未或测其皮肤,又况见在台监诸臣,刻漏尘封,星台迹断,晷堂方案,尚不知为何物者,宁可与之同日而论,同事而较也。”
后人反思历史,不由心生疑问。马可波罗(1275年马可波罗抵华,1292年离华)和利玛窦(1582年利玛窦抵达肇庆。1601年拜见万历皇帝,1610年在中国病逝)到中国时间相差三个世纪稍多,他们看到的中国差距怎么这么大?到底是中国衰落倒退了呢,还是欧洲快步前进了呢?
传统文明的演化很慢,以世纪为单位。处于稳定时期的文明往往几个世纪都没有显著的变化。不过三个世纪内,也可能发生重大的事件,甚至改变文明演化的方向。从13世纪末-17世纪初,是中国从元到明末的时期。三个世纪多一点的时间内,中华文明和欧洲文明都出现了重要的转折。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18-08-11 12:57:10
上面第一段是(01)段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18-08-11 12:58:18
(02)
其实利玛窦对中国也有很多溢美之词。在《利马窦书信集》《四、利氏致西班牙税务司司长罗曼先生书——一五八四年九月撰于肇庆》就有不少例子。
p47中国土地的肥沃、美丽,富有和中国人的智识与能力,真是卓越异常,太高太大了。如把他详细写出,那就需要几大册
在中国,人们虽俭于消费,但穿丝绸很是普遍的。此外也有麻类及其他东西制成的衣服,也是我们一般所没有的,他们用高粱与米酿成的各种酒类;因此,即使很穷的人,买五毛钱的酒,也可足一天之用,而不习于喝水。
p48:特别要提到的,麦子与稻米以及其他蔬菜,产量远超过西班牙,这是我亲眼见到的,至少,每年收获两次;他们听说我们欧洲要让田地休息一年才能播种的事,无不感到十分奇怪;因为他们一年不仅两次,也有三次收成的事,特别是麦子,它不象稻子那样,需要很多的水,这方面归功于照顾与播种的得法和土地的耕耘良好的关系,他们耕种似乎比我们更好。……
中国天生好奇与乐观,它整个看来象一座大花园,并有无可形容的宁静与安详。陆地上充满着果树、森林、蔬菜,大部分整年一片青绿,充满着广大的良好田地和丰盛的庄稼,各处全面淡水河流分布其间,大部分都能航行船只,大运河还可通航到北京,人们也可以由陆路前往,那需要三个月,总之,水陆两路,任人自取,好象一个大威尼斯。这些河流真是非常的宁静,两岸的树木成荫,真是柳暗花明,处处一片青翠,至少广东的情形是如此。
p49:整个中国就象是由一位数学家所策划,是用圆规所测定,各村各镇有其位,……因为小农庄与小城市,既是如此众多,我可以说全中国就象一个无比大的城市。……
人们都说,他们可与罗马人的工程相比美。这些少许我所见到的真是太美了,街道修得笔直,铺地砖,牌坊处处有,比罗马城还多;由于这些牌坊,使城市变得更加庄严,显出国家治理得好,工程伟大,其上镶有大理石的碑文,刻上精美文字,似乎比我们的要好得多。王府很多,但建筑比不上我们欧洲的结实,他们仅仅外表好看……
p50: 这不能不算是一个最幸福的土地,物产丰富,盛产各种金银与各种宝石,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果树百花到处都有;所以这土地上的人既不相信,也不希望伊甸园,他们视自己现世所有的土地就是人间天堂了。
农夫皆备有一两件好看的衣服,以便见官员或朋友、或接客时用;平常都收藏起来。若没有好看的衣服,就不便接客或晋见官员。……一般老百姓与贵族的服饰又不一样,但外观都很好看,头发上有许多饰物。正象西班牙人的妇女一样。人人都留长发,只有和尚例外。……
中国土地是很清洁健康的,记得在那里没有发生过瘟疫和传染病,所以充满各处的是白发老人,虽然这事我们可以归功给良好的政府;也有些人可能整天企图在浪费金钱,彼此拜访,相互宴请,饮酒作乐,……人们都很爱好吃喝声色之乐,且有专门书籍,……正年有舞蹈和音乐、还有作乐的处所、钓鱼的池塘,和其他消遣的处所等。
p51……可以参与北京内阁的大官称为‘阁老’,其权之大如皇帝一样,他们的权威似乎比皇帝还要大。……
只有一种金属铜币——制钱,其余全是光亮的银子,全中国都有,无论再穷的人家都有一些,他们不作别的美梦,也不希望别的东西,只希望有银子。他们不知道利用金和银去做善事;有多少人不知道我们人生高尚的目的——那就是爱天主及救自己灵魂。
p51-52
有人曾来告诉我们金银的产地,并给我说,要设法争取那里的银矿,可以获利很多,并想与我们组成公司,这样我们就会致富了。这种银子贪求欲,迫使他们用尽方法去经商,设法去赚钱;因此由于人工和天然财富的增多,就变成很富有了。阁下了解得很清楚,每年自印度、葡萄牙以及日本,进口多少银子,常是一船船装运回去,来澳门的船,也是要去中国的,还有经过苏门答腊和爪哇,全都汇集到广东,那是中国的一省。……另外,中国幅员广大,在它的内部就有很大的生意,即足以致富了,因此,出现的是,那里的河流常常是航运频繁,船只如林。我向阁下供认,我要叙述的事,若不是我亲眼见过,无法使人置信:一路港口连续,若是去广东,再去别的市场,连里斯本及威尼斯二大港口都没有如此大的装运吞吐量,在这里,一言以蔽之,可以买到任何人所想要的东西。一些邻国如日本、交趾支那、暹罗、马六甲、爪哇、摩鹿加及其他无不来中国贸易
p52-53
中国人的智慧,由他们聪明的发明可以得知,……他们也用它作各种学问,例如医学、一般物理学、数学与天文学等;真是聪明博学,他们计算出的日、月蚀非常清楚而准确,所用的方法却与我们不同;还有在算学上,以及在一切艺术和机械学上,真令人惊奇。这些人从没有和欧洲交往过,却全用自己的经验而获得如此成就,一如我们与全世界交往所有的成绩不相上下。中国政府的治国的能力超出其他所有的国家,他们竭尽所能,以极度的智慧治理百姓,若是天主在这本性的智慧上,再从我门天主教的信仰而加上神的智慧的话,我看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政治理论方面也不如中国人。
……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18-08-12 12:43:17
(03)
我们这些当代中国人,看利玛窦上面的论说,觉得还是有点夸张吧。那时是明末,北方已是灾害频发、边患不断、民变蜂起。饥民和流民四处流浪。流民在东亚国家如日本都很多。不过中国是一统大国,流民往往长途流动。北方每遇到年成不好,就会整村饥民成群结队去富裕地区避灾逃难。这种现象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还有,电影《焦裕禄》和其他一些讲述60年代的作品都有提到。虽然江南和广东的生活比北方好,可也不至于如此富足。
利玛窦的观察很深入,例如农民会保留一套好衣服在见客人及过年时才穿上。这种习惯直到20世纪60、70年代还有。他观察到中国人重视现实利益的“现世主义”,也很准确。因此中国古人在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方面是不及欧洲人的。
在《中国杂记》里还有很多赞扬中国的地方,如中国实行的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对军事将领的有效控制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以及江南中国人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美丽的水乡特色民居,中国人尊重老人和读书人等等。
利玛窦也看到一些不良状况,比如太监权势的膨胀,皇室宗藩势力的庞大,军队素质的下降等等。他还观察到中国人溺婴的恶俗。溺婴实质是极度贫穷造成的,在广东也常发生。溺婴在日本也很普遍,叫做“间苗”。这种恶俗根本违反基督教的信仰,在欧洲大概没有的吧。
于是我们看到古代中国有一种对立统一,矛盾却合符逻辑的状况:整体物产富饶,万物不求人;同时普遍存在贫困。这种对立造成社会整体首先是上层阶级不思上进,而下层贫穷据相信是妨碍资本主义萌发的一个因素。而全社会的贪婪和冒险就是近代欧洲扩张、进步的巨大精神动力。
人口过多在古代是没解的。欧洲虽然比较人少地多,在中世纪后期也面临人口压力。他们拼命向外扩张、移民,终于打出新世界。而中国,还有日本,都不支持海外移民,痛失千古良机。
小日本在德川时代也是自给自足,主动实行闭关锁国,对中日贸易同样严格限制。中日二国的结果是一样的,都被洋船洋炮打破锁国。不过小日本船小好调头,一下子就调转方向。而中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60年多才转过身,晚了几十年就吃了大亏。在关键转折点上,几十年就给甩三条街了。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18-08-13 10:22:01
(04)
从上面所转载来看,中国在国家治理,人文思想、经济和民生等仍令西方人羡慕不已,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技术却让中国视为奇珍。这说明中国在科学理论,兵器制造,造船航海和地理认知等都已比西欧落后。耶稣会传教士不是科技人员,他们的科学素质也间接说明西欧的科学热情高涨、知识普及,而且教会对科学的态度也可略见一斑。
在远古和古代(上古)时期,中国并不是领先的,而是独立地走自己的道路。而在中古时期中国文明是世界上领先的。中古时期,在中国是从秦汉一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到明清,在欧洲从4、5世纪(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肯定地说,从5世纪到15世纪,中国领先世界千多年。在蒙元时代,中国依然比西欧更先进更繁荣。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18-08-14 11:14:22
(05)
从文明史的视角来看,元明这三个世纪内,中国的经济文化、社会状况等并不会有显著的变化。可是一些影响深远的事情已经发生,中华文明已经越过它的顶峰开始步向下坡。
中国社会的心态悄然改变。元代是世界性的开放态度,欢迎各种文化、各个宗教平等共处,而明代则是喜欢封闭,在自满自大背后实质上是隐藏着对未知事物、对新挑战的本能恐惧。
明代封闭自锁首先表现在锁海政策。一次是郑和下西洋之后,朝廷反常地严格限制航海,甚至连造船图纸资料都一把火烧了。另一次是倭寇时候的禁海。二次禁海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的。
中国的科学技术也越过了高峰,开始停滞乃至倒退了。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18-08-14 11:33:07
(06)
中国科学技术在世界史上是独特的、独立发展的。传统科学在战国末至汉初形成。魏晋南北朝出现第二个高峰。自隋唐起,科学发展速度明显缓慢。宋元时期达到高峰。而后在明朝转入停滞,甚至出现明显的倒退。
实用的技术在汉唐之间发展较快,直到明清有些方面还在前进,不过整体已经到达传统经济所能到达的天花板了。
我们可以着重侃侃最关键的几项科学和技术,即天学、数学、地学,以及航海造船技术。
天学:
宋元时期是天学发展的高峰期。北宋进行多次规模较大的恒星实测,建造多项浑仪等大型天学仪器,数量质量皆远迈前代。1092年苏颂、韩公廉制元祐浑天仪象(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最复杂精良的仪器。记录1054年蟹状星云超新星爆发。西汉起开始制星图,现存最古的是南宋1247年的苏州石刻星图。
元代(1271-1368)是传统天学的最后高峰。在王洵、郭守敬(1231-1316年)的主持下,创制和改进一批精良新颖的仪器,如简仪;进行空前规模的观测活动;1280年编成中国古代最好的历法《授时历》。当时阿拉伯天文学传入中国,《授时历》也吸收了阿拉伯的学术成果。
数学:
宋元时期:传统数学发展的高峰。13世纪下半叶,短短几十年间,出现秦九韶(1202-1261年,《数学九章》1247)、李冶(1192-1279)、杨辉、朱世杰(1299,1303年)等宋元四大数学家。他们对高次方程的解法比西方早几百年。
北宋贾宪创“贾宪三角(杨辉三角)” ,解决了高次开方。西方相应的是“帕斯卡三角”(1654年)和“霍纳算法”(1819年)。南宋秦九韶撰《数书九章》,提出“正负开方术” ,是高次代数方程的完整算法;以及“大衍总数术” ,即一次同余式的一般解法。这二项在世界中世纪数学史上占突出的地位。金元李冶完善了设未知数列方程的“天元术”。元朱世杰《算学启蒙》(1299年)。这些成就大都超前其他文化几个世纪,有些是欧洲近代数学大师们才解决的。朱世杰提出四元消元法解四元高次联立方程组,比西方同类方法早400多年。
宋元数学在很多领域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数学,也是当时世界数学的巅峰。
算学传统用空位表示零,秦九韶开始用“0”代替空位。它其实是空位符号,不能算数字。还解决了十进位小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中华算学的表示方式与欧洲数学截然不同,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物。

中国古代没有出现系统的地学理论,但地理记录甚多。
北宋峨眉僧王继业《西域行程记》,为中、南印度游记。王延德出使高昌后写《西州程记》,记录了沙漠景观及风俗等。金朝1220年乌古孙仲端出使蒙古,成《北使记》,记述沿途所见。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1228年写成《西游录》,是记述西域、中亚的重要资料。丘处机与弟子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1263年刘郁笔录《西使记》,介绍波斯、中亚情况。
元周达观著《真腊风土记》,介绍了周边国家情况,在世界上也有重要的意义。还有宋赵汝适《诸番志》等。
汪大渊著《岛夷志略》,元1349年成书。这本书记录了台湾、印尼诸岛、印度、波斯湾、阿拉伯半岛,并且远至非洲北部、东部沿海。书中具体描述了各地地理气候、降水、土壤及植被等情况。
以往各种海外志皆非亲历,多是传闻。而汪大渊所述乃亲身经历,翔实可信。后来郑和下西洋就是以《岛夷志》为重要参考文献。
元朱思本14世纪绘的世界地图集,包括菲律宾、台湾及东印度群岛。元地理学家还绘制了中国最早的世界地图《声教广被图》。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18-08-15 11:30:53
@自在常空 2018-08-14 11:47:40
来吧,解释一下你自己发的这一段:
“例如医学、一般物理学、数学与天文学等;真是聪明博学,他们计算出的日、月蚀非常清楚而准确。。。还有在算学上,以及在一切艺术和机械学上,真令人惊奇。这些人从没有和欧洲交往过,却全用自己的经验而获得如此成就。。。”

首先他承认这些人从没有和欧洲交往过,所以他肯定这不是从欧洲学过来的;
其次一切艺术和机械学,请注意关键词:一切。。。
第三,他们计算出的日、月蚀非常清楚而准确,证明利玛窦自己也承认中国的天文学很准确(并没有说欧洲人的计算更准确),跟欧洲的是不同的(欧洲人不过是从
元代伊尔汗国学过去的,虽有不同也不过是计算方式不同)
----------------------------------------------------------
欢迎自在兄!自在兄熟悉古天文学并有独到见解,佩服。上次曾请教希腊日心说,你的回复保存了,在此帖往下要用到你的意见。再次多谢。
对利玛窦的这一段话,我没看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这句话的重点是他对中华文化独特性的惊奇和赞美。“-这些人从没有和欧洲交往过,却全用自己的经验而获得如此成就,一如我们与全世界交往所有的成绩不相上下。”“所有的成绩”似乎应理解为“与全世界交往所取得的成绩”。欧洲文明是开放的,它取得的成绩是吸取世界各古代文明包括中华、印度和阿拉伯而得到的。不过西欧人做出了创造性的提高,并反过来影响到全世界。而我们应吸取的教训,就是封闭必然落后。
不过老兄认为欧洲人从伊尔汗国学天文,似乎证据不很充分吧。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18-08-15 11:59:06
(07)
从秦到元末,中华文明在实用技术方面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在世界上长期保持先进的地位。
农业、纺织、丝绸、陶瓷、冶金等技术都是非常发达的。指南针、造纸、印刷、火药这四大发明更是影响深远。
火药、火器:
北宋1044年《武经总要》记载火砲、蒺藜火球和毒药烟逑的火药配方。这是世界史上最早的火药配方的记载。这是世界史上最早的火药武器。10-14世纪宋元年间,不断创造出新的火药武器,威力逐步提高。宋末爆炸威力大的远距离火器如霹雳炮、震天雷也出现了。北宋火器生产已有较大的规模。
南宋1132年陈规发明管状火器——火枪。以火药置于竹竿内,点燃喷火。1259年制成突火枪,粗竹筒装有弹丸“子巢”,即原始的子弹。南宋已有铁火炮。元末发明火铳,以铜或铁铸成大炮,名曰“火铳”。1332年的铜火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管状火器实物。大约元末还出现铁火铳。
金宋互相对抗、并抵抗蒙古人的,主要还是各种抛射的炸弹,而这些炸弹也很快被蒙古人学会并在实战中加以运用。蒙古人用的“炮”,主要还是投射炸弹的投石机。大口径火炮的出现,在中国已经是元末明初的事了。
蒙古人的西征,把中国的先进技术也带到了西方。阿拉伯人从蒙古人那里学到了火药和火器的制造及使用方法,很快,这些技术就通过十字军的“交流”、同时也通过北非的阿拉伯人带到了西班牙(那时在伊比利亚半岛上摩尔人的王朝和基督徒正处于长期战争之中)。
由于机械技术落后,元代的火炮质量已落在胡人之后。元世祖攻打襄阳所用的回回炮威力就在宋金之上。
【讨论】从上面的讲述,当时火药和火器西传的速度很快,短时间内就传入阿拉伯并传到西欧了。【/】
航海、造船:
造船和航海技术,从唐宋到明初郑和下西洋,长期领先世界各国。
宋代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宋代朱域《萍洲可谈》(1119):“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 阴晦则观指南针。”是世界上最早的使用指南针记载。航海指南针比西方早二个世纪。
中国的指南针大约在1180年前后经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自唐朝起,我国海船就闻名于世。宋元更进一步。它的优点是:体积大、载货多、结构坚固、安全平稳,抗风力强。唐船已用桐油石灰捻缝,抗沉性很好,世界知名。而西方到18世纪才有水密隔舱。
造船在隋唐主要是扩大载重量,越造越大。隋唐以后主要是改进风帆、适应不同水域和用途制作船型,种类很多。
13世纪以前,我国就善于利用风力,除了当头风外,其余七面风都可以行船。而西方到16世纪以后才能造到这点。逆风航行,我国已有四百年历史。
从唐李皋算起,就创造了桨轮船,又叫明轮船。它把间歇推进的桨楫改成连续旋转推进的桨轮,是船舶推进技术的重大进步。直到清末还有少量桨轮船。欧洲要到15、16世纪才有桨轮船。
唐宋以来使用指南针和罗盘导航。使用牵星术,观察北极星距海面的高度来计算出地理纬度。元代已经有相关记录,《郑和航海图》明确记载。并且很有可能牵星术我国首创,秦汉即已采用。
另外,我国古代还发明了计程仪,可计算出船的行速。还有测深设备。
海图,北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已有海道图。现存最早的是明初《海道经》附“海道指南图”。《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
唐宋海上商贸很活跃,大宗商品有陶瓷等。澉浦、泉州和广州等港口世界知名,大量番商在此居住。中国商人也远赴西亚,甚至到了东非。
宋代鼓励海外贸易,海运发达。输出的除丝绸外,尚有陶瓷、钢铁等。进口多为香料及奇珍异宝。在宋以前,波斯、狮子国等制的海船相当活跃。北宋末以后,中国制船舶很活跃,不但中国客商乘坐中国船,外国客商亦多乘坐中国船。
蒙元时对外交流上了高峰。海上贸易兴旺,与日本、高丽来往频繁。南洋、西洋上商贾不绝于途。丝绸瓷器等大批外销。波斯、印度的地毯、布匹也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刺桐港(泉州)同埃及阿里山大并列世界大港。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18-08-16 10:23:26
(08)
从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到清中叶鸦片战争1840年,约280年时间,中国科学技术滑入停滞。
中华文明是本土孕育、独立发展、时间漫长、长期保持先进和活力,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对此我们中国人持有一种特殊的骄傲和自豪。可是任何古代文明都如生命体一般会走向停滞甚至没落,这可以说是古代无法避免的历史规律。从明朝起中华文明就步入停滞期。而西欧文明却在15、16世纪进入一个活跃的发展时期,并在诸多客观、主观因素推动下,产生了质变、飞跃,得以突破古代文明的阶段性局限,成功地跳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阶段:近代工商业文明。
明清是传统文化的总结性时代。朝廷调集巨大的人力物力,对几千年的典籍文物进行收集整理,编纂了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大型字典《康熙字典》、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等。《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
科技巨著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以及《徐霞客游记》、《物理小识》等。
从中国科学技术本身来看,明清时期呈现复杂的状况。一些方面仍在向前发展,例如地学、植物科学、采矿冶金技术、陶瓷技术等。有些方面甚至直到19世纪西欧工业革命刚开始时依然优于西欧。产生了一批科学技术的总结性著作、经典巨著。可是大部分领域是处于停滞不前的困局。还要清醒地看到,在一些对科学技术的长远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范畴,传统科技出现了明显的甚至是急速的下降和倒退。例如天学、数学、造船与航海技术。
从社会制度来看,皇权制度(即一般所说的封建制度)对科技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在元以前是推动为主。许多科学技术成果都与大一统的政治环境分不开。例如长期的天文观测、长城、大运河等大工程等。可是到了明清,大一统皇权制度对科技的作用就转变为阻碍为主了。
整个中华文明的演变也对科学技术具有深刻的影响。中华文明向来具有道德化、政治化和艺术化的倾向,对自然科学不甚重视。古代的后期这种倾向越发严重,对科技的压制更大了。
也许可以说,中华科技文明已达到历史条件限制下的极限水平。除非有巨大的革命性的机遇——外来冲击或从天而降的幸运——,否则是不可能突破历史束缚踏上近代化之道路。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18-08-16 10:46:43
@teazerogun 2018-08-16 07:30:26
问题回答
1、郑和航海的原因有哪几种说法?哪一种比较得到历史学家的认可?有何证据?
原因可能有多个猜测,争论没有太大意义,但是结果是可以看到的。知道郑和之旅是环球航行,不是止于东非。知道明代测绘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不是来自西方,打破了过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论说,东西方历史影响、平衡就不一样。明代大航海,把地球缩小,影响整个国际关系,美国,加拿大的建国,是明代大航海的信息结果。是......
-----------------------------
感谢字母兄的资料。对于李兆良教授《坤舆万国全图》的研究,我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打算稍后会具体讲讲个人看法,欢迎到时共同讨论。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18-08-16 10:55:05
(09)
—天学
元代是传统天学的最后高峰。1281年郭守敬编成古代最好的历法《授时历》。比欧洲“格里历”早三百年,是古代历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典历法的最后一部。
进入明代,天学迅速踏入没落期。传统天学明显衰落。没有杰出的天学家。学术方面只是继续翻译了一些天学著作。仪器制作基本上仿制元代,但质量不如前代。没有进行较大规模的天学活动。历法上把《授时历》改编为《大统历》,行用到明末,因误差积累已不准确,但是没有能力重订历法。
明初严厉禁止私人研习天学,并规定钦天监人员只许世代承袭。以致多数人员不学无术。这也许是天学衰落的一个原因。不过天学历来都是中央垄断的官办科学。明中叶起 “私习天文”禁令开始松弛,可是并没有带来天学繁荣。民间没能力兴建天文台,更没有进行科学研究。自然也没有值得注意的成就。
徐光启主编“崇祯历书” (1629-1634),多方面引进西方古典天文学、数学知识,翻译、参照哥白尼(1473-1543)、开普勒(1572-1630)等的理论和数据制定;历法计算不再用传统的数学方法而改用几何学方法。至此,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古代天学不能继续独立发展。并且,随着西方天文学的理论和仪器大规模传入,天学带动整个传统自然科学一步步被西来学术取代。
天文学的成绩有:翻译阿拉伯和欧洲的天文学作品,郑和远洋航行利用“牵星术”定向定位,特殊星象如1572年的“”阁道客星“”和1604年的“尾分客星”二颗超新星的观测。
—算学
古代数学(算学)的发展与天学紧密相关。在宋元攀登高峰,在高次方程求解等问题比西欧更先进的背景下,明代的算学同样快速衰落。
明清数学除珠算外出现骤然全面衰弱的局面,明代算学公家教授考试制度荒废,民间算学亦继起无人。传统算学逐渐衰落。明清也有许多算书,但重大的成就并不多见。
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商业数学有较多的发展。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1450年收集不少与商业有关的新课题,例如计算利息、合伙经营、就物抽分(货物作价抵补运费或加工费的计算方法)等。
明代最大的成就是珠算的普及。穿珠算盘在北宋可能已出现,但珠算盘的普及应是始于元代。元代形成一套完善的算法和口诀。明代日益流行,出现了许多珠算读本,及至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1592〕问世,珠算理论已成系统。徐心鲁和程大位增添加、减口诀并在除法中广泛应用归除,从而实现了珠算四则运算的全部口诀化;程大位用珠算开平方、开立方,解数字二次、三次方程等等。
但由于珠算流行,筹算几乎绝迹,建立在筹算基础上的古代数学也逐渐失传。“天元术“等精粹竟然失传,无人通晓。数学出现长期停滞。
数学来自运算。但当计算技术达到一定高度后,不采用逻辑推理的证明,就不能从实际应用上升到具有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元代中国算学已达到很高水平,由于没有逻辑证明的概念,也就无法更进一步。况且,筹算方法比较笨拙累赘,难以转化成符号运算。它不利于保存中间结果,有错误也不易发现。
朱世杰的《算学启蒙》是纯数学著作,《天工开物》是技术百科全书,这些书被认为与政治体系、行政管理无关,受到冷落,最后成为绝学,流落到朝鲜、日本去了。
1582年后,徐光启、利玛窦译《几何原本》,及翻译数学书籍。近代数学传入。明末清初以后的算书,有不少是介绍西方数学的。中国古代数学也就停止独立发展。
《几何原本》对其后中国数学家影响颇大。主要是它严密的逻辑推证的演绎法,冲击了中国“只讲方法,不讲义理”的传统,使得算学结构有了变化。三角学的知识,中国人并不陌生。但在西学影响下才成为独立的分科。西学还带来横式的数学表达方式。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18-08-17 10:55:14
(10)
——应用技术
传统科技停滞期的明、清二代,应用技术的状况也是显现整体停滞、局部进步的状态。瓷器制作、印刷、火药仍然继续进步。可是印刷和火药的进步速度已经远远赶不上后来居上的欧洲了。

—火药、火器
明初火铳和手铳有长足进展。火铳的大量制造和应用引起军事变革。卫所开始按编制十分之一装备火铳,永乐年间(1403-1424)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队神机营。边海防要地开始增配火铳。
明代还发明多种多发火箭,如同时发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名叫“火龙出水”的水战武器,以大火箭推动飞行,小火箭燃烧焚毁敌船,是最初的二级火箭装置。
明代中国在火药及火器方面还是持续有进步的,但是进步速度已经明显地比西欧慢,而且速度较慢很快就变成落后于人。
我国发明的火药和创制的火器,14世纪初叶传入欧洲。15世纪后期欧洲制成火绳枪炮。1522年,明军在新会西草湾战役缴获佛郎机舰炮。1548年在浙江缴获欧洲人和日本人制造的火绳枪,比明军火铳更先进。于是开始仿造佛郎机和鸟枪。其后仿制和研制多种单管、多管火绳枪。
1621年起,明政府购买早期加农炮,即红夷炮。之后引入欧洲人的技术仿制红夷炮。
不久,后金-清军也大量制造和使用“红衣炮”,即是红夷炮。
中国现存最早火炮是元至顺三年(1332年)的铜制大炮。而据交易文件表明,1326年佛罗伦萨订购了铜制大炮和铁炮弹。恐怕中西是大约同一时间独立研发火炮的。1340年英法斯普鲁斯港海战中,英国率先在船上安装火炮。1860年英国制造了铁制战舰勇士号。

—航海、造船技术
回顾明朝的航海经历,让人扼腕痛惜不已!造船航海盛极而衰。郑和航海以后,造船航海技术断崖式坠落。
郑和下西洋:共7次。第一次1405年,第七次1431年,都是秋冬出发。每次历时一致二年。到达今印尼、锡兰、印度、伊朗、也门亚丁、麦加、东非马尔代夫索马里等地。每次出航的船队,大船当在41~63艘,总的船数当在百艘上下,人员27,000以上。船体巨大,是古代世界最大的木帆船。
海图,北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已有海道图。现存最早的是明初《海道经》附“海道指南图”《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郑和航海图》表示从南京到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及东非海岸的航行,准确度较高。与西方同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图范围广、内容丰富,数学精度稍低,更有实用性。
《郑和航海图》,长江口至苏门答腊,是利用近海的山形水势,以及海深、海底泥、指示性生物,加注指南针的针路、更数(“更”为海上里程,一更为60里。)进入印度洋之后,主要利用指南针及星辰的位置来判别船舶的具体位置。印度洋的航行,郑和之前一般是循着海岸线走。有人认为宋元海商开辟了横渡印度洋航线。而横渡印度洋航线的确切记录,数《郑和航海图》第35幅最早。记载从马尔代夫的马累到索马里摩加迪沙的跨洋航线。《郑和航海图》还记载了水深。古代是以长绳坠海底测量水深的。

明初郑和下西洋:规模大,时间长,行程远,技术先进。它说明当时中国在航海与造船技术上总体是比西欧更先进的,甚至可以说领先一大步。不过在远海航行使用天文导航方面已经落后于西欧。
古人航海大部分是近海航行,采用沿岸及近海岛屿的山形水势导航,是地文导航。而远洋航行需要天文导航。天文导航有二个层次。第一是观测太阳、北极星等的方位来确定船的航向。第二是利用天体来确定船的位置。古希腊已用经纬度测量来编制地图和确定船位。纬度可以通过目测北极星的高度来判定,而且精度颇高。经度却很难测定。绝对经度测定包括测定两地的相对经度差和确定顶球的基本经线二方面。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唯一方法都是测定两地同一月食发生的时间差来求得。1524年欧洲人开始以月球在恒星之间的位置来测定时间并推算出各地相对经度。为此必须有精确的星表。17、18世纪西欧渐渐制定出更精确的星表,到18世纪末终于基本解决海上测定经度的问题。可见,天文导航直接导致近代天文学的诞生。
但是在中国,由于大地平面观念的束缚,从来没有真正的经、纬度概念。唐僧一行已在豫西平原大地测量中发现南北相距151.27里,北极星高度相差一度,却没有再跨出一小步求出地球大小——子午圈长度。
西方的海图采用经纬度的地图,是天文导航。西域天文学家扎马鲁丁等人带来伊斯兰的天文学、地理学知识。扎马鲁丁从波斯带来一个地球仪,比西方第一个地球仪(1492年)早225年。据说阿拉伯数字也在元代引入中国。
明1598年中朝海军在露梁海战中打败日军。日船300余艘,被焚毁200多艘。明代水师有数十种不同船型。大者可容百人,宜于深海。较小的用于浅海。鹰船两头俱尖,部分首尾,进退如飞。鸳鸯船用两只船活扣成双体船,可合可分,设计巧妙。火龙船发射火器,左冲右突。可见明代军船的技术在世界上还是比较先进,有些设计相当精巧高明。

明朝从洪武年间就开始屡次严令海禁,并且严禁民间造海船。郑和下西洋的辉煌过后,造船技术不可避免地一落千丈。清朝也多次厉行禁海。
到了1495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8年达*加玛绕过南非好望角到达印度洋,不足一百年时间,中国在航海技术上已经远远被西欧抛在身后!
1582年利玛窦抵达肇庆。1601年利玛窦拜见万历皇帝。西欧科学已经超越中华科学了!悲哉!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18-08-17 11:15:02
@俗人无语 2018-08-16 10:55:05
(09)
—天学
元代是传统天学的最后高峰。1281年郭守敬编成古代最好的历法《授时历》。比欧洲“格里历”早三百年,是古代历法的高峰,也是中国古典历法的最后一部。
进入明代,天学迅速踏入没落期。传统天学明显衰落。没有杰出的天学家。学术方面只是继续翻译了一些天学著作。仪器制作基本上仿制元代,但质量不如前代。没有进行较大规模的天学活动。历法上把《授时历》改编为《大统历》,行用到明末,因误差积......
-----------------------------
@信立源4 2018-08-17 03:45:59
元代中国的许多城市都给马可•波罗留下了深刻印象。
是亦为一切蛮子(指中国南方)商人常至之港,
因为当时的中国早已没有了元代的开放氛围。
制作并印行的《山海舆地全图》,使明人首次接触到了近代地理学知识,大开眼界。如果说马可•波罗是乡巴佬进城的话,那么利玛窦就好比城里知青上山下乡!
徐光启仰慕利玛窦如同仰慕圣贤,在他的引导下加入了天主教
到底是中国衰落倒退了呢,还是欧洲快步前进了......
-----------------------------
原来老兄不是只会复制黏贴的快闪族。那好,咱们慢慢聊。宋元时期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又一个高峰,我们的成就领先世界。这刺痛了你的玻璃心吗?那你不如去小说论坛,武侠修真奇幻穿越都有,总有看来爽的。面对历史不但要理性,还要勇气!懂吗?
告诉你,我们真正的中国人,顶天立地,为祖国的历史和文化骄傲!自豪!我们的骄傲深深藏在血脉里,同时我们也能够勇敢地回顾历史,吸取经验和教训。不论是鲜血和苦难,不论是心灵的伤疤和阴暗,都阻止不了中华民族的前进。我们的目标是大海星辰!
杀光中国人?去你妈的!告诉你,如果小日本胆敢再次跟中国来硬的,我们分分钟可以毁灭日本!让日本陆沉吧。
如果你还有耐心讨论科技史的话,我会尽我浅薄的所知和你讨论。其他问题还请面谈吧。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18-08-17 13:41:31
@临涯 2018-08-16 20:29:46
元朝的历法是继承和发展宋以前的历法,但回归年精度要比明朝的精度差。
-----------------------------
@信立源4 2018-08-17 03:13:42
中国没有什么狗屎元朝,中国只有抗蒙战争。
-----------------------------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不断,小鬼子羡慕妒忌恨,老想着把中华文明砍成几截。别做梦了。中华文明刚柔兼济,外柔如水,内刚似钢,不是小鬼子能理解的。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18-08-17 18:39:00
@艹JYNM 2018-08-17 17:20:53
“《崇祯历书》为什么不采用哥白尼体系,因为在当时哥白尼体系在理论上、实测上都还不很成功。因此当时的天文学家对哥白尼学说持怀疑的态度是很正常的。我们今天熟知的地球绕太阳转的证据,是到了18世纪才最终被发现的。我们今天相信哥白尼是对的,但是那个时候证据还没有被发现。所以《崇祯历书》采用了第谷的体系。《崇祯历书》对一些欧洲重要天文史上比较重要的学说,包括哥白尼的学说,都做了介绍,并且把哥白尼作为欧洲......
-----------------------------
你说老子是“清遗奴才”,老子不与你计较。不过你的这一大截回复,我会仔细看尽量回复讨论。希望不会全是复制黏贴,才可以互相交换意见。不过我还得先按我的思路继续盖楼。请耐心等待。如果你的看法正确,我会接受的。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18-08-18 21:15:20
(11)
古代中国的科学是天算农医,地学和地图也是重要的;技术主要有农耕、纺织、陶瓷、采矿与冶金、造船航海,以及四大发明的造纸、印刷、指南针和火药。其实世界古代各文明的科学和技术大体上也是这些。
天文是古代最重要的科学,数学的发展与天文紧密相关。造船航海和火药及火器无疑是关键技术。明代这四大核心都呈现停滞。
1.天学:后继乏人;没有开创性的重要成果;传统方法误差过大,无法用来编制新历。
2.算学:后继乏人;没有重要成果;传统筹算识者日减,“天元术”失传。
3.航海造船:自废武功!
4.火药火器:还在进步,而且不算很慢;不过本来是先行者,已变成欧洲的模仿和追赶者;不过中国人也是很聪明的,还有不少模仿性创新。
以上1、2、3点,是中华文明本身,当时和过去的纵向比较。第四点则是与欧洲的横向比较。可以看出,停滞倒退都是中华文明内部因素引发的,不是巨大的外来冲击或不可抵抗的自然灾害。从逻辑来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长期的停滞必然会变成自身倒退。
从各文明的历史可以看出,文明具有生命周期。二河、埃及、哈拉帕、希腊、罗马、阿拉伯等文明莫不如此。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定会停滞乃至衰退,原因主要是内部的自生性因素。唯有出现比较晚的西欧文明似乎例外。
中华文明在夏代以前是处于萌芽期。商周先秦是形成期。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是青少年时期朝气蓬勃的表现。秦汉——隋是发展期,唐宋元是成熟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巅峰。明清时代步入停滞期,已是老而不朽,步履蹒跚矣。
传统科技文明的发展阶段与整个文明尤其是政治军事的阶段大体一致,局部不同。科技文明萌芽于夏以前,奠基于先秦,并在秦汉基本成型。魏晋南北朝出现第二个高峰,宋元时期达到高峰。而后在明朝转入停滞,甚至出现明显的倒退。清朝在鸦片战争前是中华文明政治军事上的又一个高峰,可是那时中华科技已经开始衰落了。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如下的阶段:
—萌芽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朝,即距今八千年前左右开始,到公元前17世纪左右
—形成期:从商朝开始,经过西周、春秋,到战国晚期,止于秦统一,即约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221年
—发展期:秦、汉、二晋、南北朝,止于隋统一。即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589年
—成熟期(巅峰期):唐、宋、金、元时期。从公元589年到1368年
—停滞期:明朝、清朝。公元1368年到清中叶,以鸦片战争为标志。止于1840年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到元末1349年这一千多年的长时期,中华科学技术成就辉煌,长期处于世界先进的地位。这个发展期出现三个高峰。战国末期到秦、西汉出现第一个高峰,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形成;汉末经三国、二晋继续发展,至魏晋南北朝出现第二个高峰;自隋唐起,科技发展速度明显缓慢,宋元间天学、数学成就突出,是第三个高峰;此外科学没有质的突破。变成工艺技术为主的单向发展。

综合来看,人类历史的基本单元不是国家或民族而是文明。文明有各种不同的定义,俗人认为,文明是一个民族或民族群体在历史演变中的全部过程和成果。简化地说,文明是历史和文化的综合。
可把文明看成一个有时间长轴的多面体,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可看见不同的图像。如政治、军事与国势、经济、科技、文学艺术等。也可以说,文明具有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属性。这里文化偏重于精神劳动的成果。
文明是动态的、沿着时间方向的移动就是历史。每个文明都有特定的民族或民族群体作为它的载体,尤其是上层书面文化都有传乘的群体。文明是和它的载体共生共存、在历史中生存发展的。
地理环境是历史的舞台。地理对历史和文明发挥着持久的不间断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地理坏境会发生不同的作用。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18-08-19 10:49:05
(12)
利玛窦来华,传教不是很顺利,我们也不关心这个。从科技史来说,利玛窦来华带来了欧洲先进的科学,在中国文明史科技史上是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主要的理论和知识有:1.地圆说和世界地理知识;2.几何科学(几何原本);3.天文学(崇祯历);4.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在这里要说说科学和知识的差别。不得不又一次重复本人的口头禅:“俗人没什么文化”,很多是胡侃。如有误导,俗人只能无语。还有,中学课程没学好,还得多次的回到中学课本。事实上,古代科学的基本原理,中学课本差不多都讲到了。
知识往往是具体的零碎的分散的,而科学本来就是指科学理论,它必须是抽象概括的系统的完整自洽(就是自圆其说吧)的。西北地高干旱,东南低洼潮湿,这是知识。而地理科学,从中学课本可以知道,概括整个地球表面的地理和气候,高山海洋的互相关系、大气环流、洋流、降水的原理和分布等等。很直观的说明,大地是个球体,这是地理科学的基石。不认识地圆说就没有地理科学。
科学理论的来源,古代有二个,第一个是猜猜猜,从宗教或哲学的方向去猜想。第二个是积累大量的知识,进行概括提出假想。
欧洲人很早就流传“大地是圆的”。我不相信是因为站在海边看到帆船桅杆之类的东西,也不相信苹果跌到牛顿头上砸出引力原理。希腊哲学家阿利斯塔克认为地球每天在自己的轴上自转,每年沿圆周轨道饶日一周,太阳和恒星都是不动的,而行星则以太阳为中心沿圆周运动,相信地球是圆的,太阳也是圆的,太阳是宇宙中心。我猜想他们不是从实证来得出结论,也不是从科学逻辑来推导,而是从他们的哲学观来推断的。他们认为,圆形是完美的形状,太阳和地球都是完美的,应该是圆形。太阳是宇宙中心(好像不少宗教都崇拜太阳并认为太阳是宇宙中心),那么地球只能是在宇宙边缘,假如地球移动,就只能绕太阳移动。为了解释昼夜轮换、四季变化,只能认为是地球自转、公转。我觉得这种推论是合符逻辑的,并不需要先进的科学。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哥伦布大航海,就是坚信地球是圆的,绕地球一圈可以到达印度。不管怎样,1493年哥伦布航海第一次证实地圆说。自此刻起,欧洲地理学就远远超越中华了。
俗人寡闻陋见,好像中国古人从没有明确表示大地圆形的观点。古天学的理论,包括天地起源的传说,似乎也隐含了地圆观。盘古开天辟地,清气上升浊气下沉,理应是产生圆体。天地如鸡卵,地如蛋黄,也应该是圆体。古天学观念,包括一些天文仪器,实际上是把大地看做宇宙间的一个小点,究竟是圆是方,无需计较。
可是不管怎样,中国人从没有明确说出,大地是圆的。地理的观察和思考,从没有从地圆出发加以概括、推理。僧一行已经与证实地圆是触手可及,可是据说他就是有意识的决不伸手。
近现代的地理科学是在对全球地理有基本认识之后才概括出来的。从大航海开始,欧洲人就持续地观察全世界。中国古人受地理环境局限,对世界地理的知识和地理科学无疑不及欧洲。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18-08-21 11:42:50
@艹JYNM 2018-08-19 11:33:12
中国人最晚在春秋战国就认识大地是球体——地球(中国古代称“地体”),到了汉代已经继承并发展了比较成熟的“浑天说”,西汉的大科学家张衡制造浑天仪,并著有《浑天仪注》对浑天仪加以说明。该《浑天仪注》中称:“天如鸡子,地如中黄(蛋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天转如车毂(车轮)之运......
-----------------------------
地圆说是现代地理科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天文学的基本出发点。从古人对于天地和地动的描述来看,要说中国古人已经了解大地球体,也是有道理的。不过好像没有直截了当的明确表示。“地如蛋黄”更像是类比,而不是陈述。不管怎样,中国人从没有按地圆来进一步的思考研究。
阿利斯塔克从地圆出发,进而计算出太阳和地球的直径。虽然错误很大,但得出“太阳比地球大得多”的结论。他的日心说因证据不足得不到多少支持。
中国对地理的观察和思考,从没有从地圆出发加以概括提高。托勒密明确提出经度、纬度的概念,中国的古地图使用网格,算是一大进步。中国最早的地球仪,是元代回人(阿拉伯人)制造的,可惜没有引起什么反响。
此外,你提供的资料更加明确地证明,明末中国科学已经远不及欧洲了。这也是这个楼的一个基本看法。另一个基本看法是,西欧在文艺复兴之后开始发展近代科学并在大航海之后压倒性超过中国。
刚好网上看到一篇专业人士写的文章,直接复制一段。
“出现在中国殷周之际的“盖天说”认为,天是圆形的,大地是方形的,天是掩盖在大地之上的,即所谓“天圆地方”.战国时的惠施和汉代张衡认为大地是球形的,天也可以运转到大地的下面,这就是“浑天说”.元代的札马鲁丁还制作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架“地球仪”.但“盖天说”占统治地位,惠施和张衡的“浑天说”与札马鲁丁的“地球仪”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唐代的一行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测量工作,并以北极星作为测量纬度的的标准.元代的郭守敬测量了27个点的纬度值,但他们对大地形状的认识却停留在“天圆地方”的水平上.”
一行与郭守敬已经站在科学证实“地圆说”的门槛上,可惜却退步转身走了。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18-08-21 11:50:00
(13)
中学的数学已经让一些同学为难。基础数学又分为代数、几何。几何比代数更头疼,抽象空洞,让人老鼠拉龟无从入手。代数与几何的差别,代数是计算,解方程;几何是证明,要画图。那时见到几何题就晕,总是问:“为什么老是要证明?”
从中国人传统观念来说,“证明”确实是没有什么用的智力游戏。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用化、世俗化。这也不能说中国数学差。中国古代解方程的水平很高,有些复杂方程的解法,欧洲是近代才掌握的。希腊人解方程是不是也很厉害?好像不厉害吧,但希腊人最重要的成就是几何,而不是代数。思维的方向不同,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中国重实用,希腊重抽象。
从历史来说,希腊中华说不上谁优谁劣。各自的历史道路不同。那时一点无关紧要的差异,要到二千年以后才是泾渭分明。
从地缘的视角来看,其实很简单:中国的地缘是半封闭的,决定了中国走大一统的道路,也必定是保守、停滞。西欧的地缘是开放的,决定了它是分裂的、容易接受新文化新观念。
历史如硬币总有二个侧面,它的演进总要付出代价。大一统的代价是停滞,竞争和进步的代价是分裂。这是历史的选择。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华因重实用而发明众多,国家强大而延绵,希腊小国寡民,还要搞民主、重抽象,只能分裂灭亡。到后来希腊文化大放光芒,希腊文明、希腊国家和民族却消匿无踪。现在回顾历史,我们是要为专制而持久感到庆幸呢,还是为没有进步而分裂感到悲哀?
不仅中国,在所有东方文化里,都是重实用轻抽象的。古达二河流域、古印度河、埃及、婆罗门文化,都没有发展出发达的几何学。也许虽然有但没有记载留下来吧。回回数学也蛮厉害的,但几何还是比不上古希腊。
《几何原本》,网上可搜到二个版本。徐光启的古文译本,真的看不懂。还有一个白话文预览,不知是否原文照译,也只能看懂第一页!真怪当年初中的数学和语文都没学好。
《几何原本》 第一卷《几何基础》
23条定义
1、点是没有部分的
2、线只有长度而没有宽度
3、一线的两端是点
4、直线是它上面的点一样地平放着的线
5、面只有长度和宽度
6、面的边缘是线
7、平面是它上面的线一样地平放着的面
8、平面角是在一平面内但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两条相交线相互的倾斜度 .
9、当包含角的两条线都是直线时,这个角叫做直线角 .
10、当一条直线和另一条直线交成邻角彼此相等时,这些角的每一个叫做直角,而且 称这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
初中几何课本开头的一二课,跟这个是差不多,就多了点解说。
东方人、中国人也有丰富的几何学知识,但没有几何学理论。“23条定义”的点、线、面、体,等等,中国古代没有这样清晰准确的定义。几何的根本,是公理、定理、推导、证明。从最简单的定义和定理,可以推导出整个复杂的系统。古代中国确实是没有清楚地规定出“定理”之类的概念。在解决几何学的问题,如面积、体积,我们是使用经验公式。中国数学的一个杰出成就,是以代数方式解决几何问题。这也是计算机算法的一个基本方法。
TOP↑